標籤:

侯明清:聲聲問

  文學諾獎--上帝嘉獎?

  一.語焉不詳的頒獎詞

  今年的文學諾獎頒獎詞如此簡潔概括莫言獲獎原因,英語為Mo Yan「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維基的相應中文版譯為:莫言「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文學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包括莫言在內,迄今已有109人獲獎。對作家而言,文學諾獎評委投票之手如上帝之手,頒獎詞如出自上帝之口,獲文學諾獎猶如獲上帝嘉獎。可每年的文學諾獎評選過程是否也如上帝之手在暗箱中抓鬮,抓到誰算誰?上帝之手今年抓鬮抓對了嗎?上帝之口從無失言?

  簡單分析109位文學諾獎得主的頒獎詞便可發現,其中55人獲藝術性與思想性雙評,51人獲藝術性單評。另外兩人也只獲極簡潔的頒獎詞,例如1916的文學諾獎得主,瑞典詩人魏爾納.海頓斯坦姆,頒獎詞是「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佔之重要代表地位。」再如1917年的丹麥人亨利克.蓬托皮丹,頒獎詞是「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這兩評語看去雖相當含糊,但能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占重要代表地位、能忠實描繪當時本國生活仍可視為褒揚作家或作品的藝術性。即使統計難免差錯,也可看出,每年的文學諾獎頒獎詞或雙評或單評,但對作品藝術性思想性既不雙評也不單評的頒獎詞僅為2012年。

  不妨把今年的頒獎詞簡化為莫言「用A將B、C和D融為一體。」邏輯上可否理解為「用色拉醬把土豆、蘿蔔和白菜拌在一起」?如說得通,請問該道菜式是何滋味?這四個普通名詞疊加代表什麼意思?作品中混合使用這四個概念的中外作家有多少?諾獎評委咋如此惜字如金,不對文學作品的兩個基本判斷標準給予半字評價?為何如此非驢非馬,弔詭得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上帝之手抓對,為何上帝之口如此閃爍其辭、虛詞詭說?

  南方周末:莫言抄寫《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件事情,是否會影響你們?

  埃斯普馬克:不不不,政治不會影響,我們看的是他的藝術性。

  南方周末:這件事情你們知道嗎?

  埃斯普馬克:聽到了,但我們不關心。我們談到一個作家,如果他在政治上一片空白,這不會是個什麼好作家。(1)

  何謂政治?「政治是各集團決策過程,也是各集團或個人為各自利益結成的特定關係,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通常這個詞多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行為。」(2)政府或政黨制定和實行的社會治理之策是政治的具體體現。莫言身為共產黨員和政府宣傳部門之一的作協副主席,是黨和政府這一政治實體治國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首先作人這點無法超越政治;

  「我的小說是大於政治的。」小說可以大於政治?超越政治?忠實反映人類社會生存狀況的文學作品無法迴避政治,更無法超越政治。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說過,human beings are by nature political animals(人本性是政治動物)。政治諷刺小說《1984》作者,英國記者和作家奧威爾指出,The opinion that art sh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politics is itself a political attitude(藝術不應涉及政治的說法本身便是一種政治態度)。生活猶如空氣,空氣無處不在,誰都必須呼吸空氣生存。空氣由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組成。政治占人類生活比例猶如二氧化碳占空氣比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越容易導致死亡,生活中政治比例越高越容易使人瘋狂。多數政客下場悲慘,與其政治狂熱度有關。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嘿,生卒於1637--1714年間的清朝詞人顧觀貞咋也玩起時空穿越?他這兩句詞今天讀怎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過去的極左數十年,政治在中國大陸如影隨形,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和生兒育女在內,遑論代表意識形態的文學藝術。那可是個「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XX時代喲。生活在一個事事處處講政治的國家,誰能逃避政治?裝瘋賣傻不行,裝聾作啞不行,進監獄下地獄都不行。莫言的作品是否大於政治?見仁見智。為證明作品大於政治,莫哥兒兀的自嘲--「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孫子,是懦夫,是可憐蟲,但在寫小說時,我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換言之,生活須現實,寫作可魔幻。處世道德靈魂與作品內在精神可為兩張皮,可油水分離。虛偽其社會靈魂,魔幻其寫作精神。生活與寫作,靈與肉如此犬牙鷹爪,人生如此首鼠兩端,莫哥兒情何以堪?

  二.現實主義之前是魔幻、譫妄還是白日夢?

  「瑞典文學院對莫言的頒獎詞用了hallucinatory realism(魔幻般的現實主義),至於通常所說的馬爾克斯等人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是magicrealism。」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指出,「所以hallucinatory realism是瑞典文學院為莫言量身打造的用詞。」

  「英語媒體介紹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主莫言,讚辭中使用的都是」Hallucinatory realism「(譫妄現實主義)這個中心詞。」譫妄現實主義「是一個大約在1970年代開始被批評家使用的新詞。譫妄現實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有些聯繫,但卻有它自己的特定含義。」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徐卉稱,「1981年出版的《牛津20世紀藝術大全》(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對『譫妄現實主義』的定義是:『精細正確的細節描繪,但這種現實主義並不描述外部現實,因為它用現實手法描述的主題只屬於夢境和幻想。』(第529頁)德國歌德大學的林德勒(Burkhardt Lindner)教授則指出,」譫妄現實主義追求的是一種類似夢境的真實「,按照這個解釋也可以把譫妄現實主義稱為」白日夢現實主義。「(3)

  「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莫言,主要理由是他代表了hallucinatory realism 這種文學現象。這是一個關鍵詞。但是,國內迄今譯為」魔幻現實主義「(英語:magicrealism)是不準確的,不僅將莫言現象和拉美現象混淆,也會使漢語世界誤解諾貝爾委員會的判斷,不利於探討莫言所代表的現象。」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英語系童明教授指出,「Hallucinatory realism 可直譯為」幻覺現實主義「。如果按關鍵詞的內涵,譯為」譫妄幻覺現實主義「或」譫妄現實主義「則更準確傳神。文學中的」譫妄「現象雖然存在已久,」譫妄現實主義「卻是一個新詞,暗示諾貝爾委員會在莫言作品中看到一種特殊的文學乃至文化現象。英語里有兩個詞都可以譯為」幻覺「或」幻象「: illusion 和 hallucination. 不過,這兩個詞有重要的區別。和想像力相關的幻覺,可以用 illusion,卻不可以用 hallucination。和莫言獲獎原因相關的」幻覺「(hallucination)屬於精神分析學的病理範疇。這種幻覺包括幻聽、幻視、幻觸等,是譫妄 (delirium)的表徵,所以,指的是譫妄幻覺。」

  三.譫妄現實主義?

  醫學常識中的譫妄指短時間內突發精神錯亂,說胡話,不識熟人。文學中的譫妄指什麼?請允許大段引用童明教授的解釋,「文學中的譫妄幻覺現象豐富而複雜,不可一概而論。比如,某些作者可以更自主地使用譫妄幻覺,使所敘述的病態成為折射和反抗現實的藝術的一部分。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十九世紀俄羅斯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記》;……有些作者創作中出現的譫妄現象,卻可能是個人或社會病態的反映,可稱之為」非主動的譫妄「。……文學中納入負面情緒和病態並非新事,……卡夫卡是負面美學成就最突出的實例。所以,諾貝爾委員會用」譫妄現實主義「這個詞,雖然賦予莫言作品病態和負面情緒的涵義,對莫言的文學作品未必是貶低,甚至可能是肯定。」

  「在莫言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兩個傾向。其一,莫言作品沒有果戈里或卡夫卡那樣對現實尖銳的批評和抗衡。如果有批評,也不是呼之欲出的那種。或許,莫言試圖用更隱晦的敘述來傳達對現實的批評和反抗?這樣的解讀並非不可能。其二,作為中國當代語境中的作家,莫言的敘述不同於世界其他區域的作家(包括其他諾貝爾獲獎作家);他並不通過某個中心人物的內心衝突呈現他的傾向,而偏重於將歷史和現實重疊,將故事和故事鑲嵌。莫言喜歡規模,但他描寫的荒誕,明顯缺少外國作家的那種個性的支撐。莫言小說中對男女糾葛、性別和暴力做荒誕式的誇張,顯出一種群體性,更接近暢銷文學,而不是嚴肅文學。……他作品中的譫妄,多是一種譫妄文化的直接顯現。」(4)

  四.閃爍其詞因迴避無法評價?

  為莫言量身打造「譫妄現實主義」,凸顯今年的文學諾獎評委苦心,頒獎詞的花言巧語值得品味。18位評委中,除馬悅然能直接閱讀中文外,其他人都只能閱讀翻譯作品,此外他們還有何渠道判斷作品好壞?還有何參照係數衡量中文小說思想性和藝術性?據此可否理解為,恰因無法閱讀中文原文,又不想完全根據翻譯判斷原作藝術性或思想性,面對作者的眾多作品,為保全面子,免得日後落下笑柄,所以諾獎評委的評語隻字不提這兩標準,又用譫妄現實主義取代魔幻現實主義?他們是出言謹慎還是閃爍其詞?無論前者還是後者,不提作品藝術性和思想性如何的頒獎詞等於什麼也沒說。

  文化學者兼批評家朱大可在2001年2月就撰文批評文學諾獎和評委,「這與其說是一次人類文學精英的鑒定,倒更像是一場文學六合彩大抽獎,充滿了賭博和冒險的經驗。作家的被提名猶如購買了一份世界性彩券,委員會的使命是每年從諾貝爾遺囑和一些人類基本範式中選定一組」綵球代碼「(身份平衡的標準)。只有完全符合委員會內定的這些」綵球代碼「的作家才能最終獲獎。靠這樣的程序若能準確無誤地找出文學大師,豈非咄咄怪事?……正如人們早已指出的那樣,諾貝爾獎充滿了各種不可思議的失誤,它似乎一再證實了評委們所受到的嚴重限定。而在所有諾貝爾獎項中,文學獎是最為可疑的一支,……語言隔閡的困境迫使它過度依賴個別掌握外國語種的評論家的口味,從而徹底喪失了其它獎項所具有的集體判斷的優勢。……十八位」老邁的「歐裔評委,他們的人類知識非常有限;掌握同樣有限的民族語言,並對大多數他們所要鑒定的文本十分茫然;個人經驗受到西方生活構架的約束;對於西方世界以外的文化相當陌生;文學鑒定的品位和趣味大相徑庭;在評審過程中滲透著各種個人功利性圖謀和非常個人化的愛憎情感,以及作家被」看好「的巨大偶然性(諸如馬悅然先生在飛機上偶然翻閱到刊載高行健小說的雜誌,從此對他青眼有加之類的巧遇)等等,等等。由於這些顯而易見的人性的弱點,諾貝爾文學獎註定不會來自上帝之手。」(5)

  文學批評永遠不應給作家獻花,如同作家永遠不應給政治獻花。如果作家把公眾對自己作品和作人道德的批評稱為擲石塊或潑污水,對不起,那是你的作品瑕疵多多,你的作人欠缺風骨。只要鮮花,不要批評的作家當然會有讀者喜歡,不過那樣的讀者有多少?不僅文章千古事,字重如泰山,用嘴說出的話同樣會被記入歷史,不然豈有金口玉言之說,又哪會不時有各國IBM--International Big Mouth(國際大嘴巴)為失言而向公眾道歉?未作不得,已作不失。(6)身為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即使講話,仍須為個人言詞承擔後果。

未完待續

相關引文出處:(1)《南方周末》:《專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2012年11月1日。相關鏈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82505)(2)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3文章鏈接:莫言的譫妄現實主義--誤譯了的諾貝爾文學獎讚辭2012年10月1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cf1f30102e01f.html(4同(2)(5朱大可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2ef0n.html(6)瑜伽師地論》38卷


推薦閱讀:

「天要亡我,非戰之罪」,明清遼東大戰,血淚痛史!-
2017年拍賣年鑒 | 元明清瓷—五彩
劉明清:貧窮是制度的病
[轉貼]清朝所有公主的資料|明清近代
明清中國的大炮秩事

TAG: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