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阿拉伯人
(一)、阿拉伯民族的起源
人們通常將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分為南方和北方阿拉伯人。南方阿拉伯人開化較早,多半為定居的農業部落,他們歷史上曾創造了自己發達的文明。北方阿拉伯人則大部分為游牧民族,他們開化較晚,直到中世紀早期才發展起來。在語言上,也基本上分化為南北兩大方言區。南方阿拉伯人使用的是葉門地區的蓋哈坦語,北方阿拉伯人使用的是漢志地區的阿德南語。直到阿拉伯半島統一之後,這種文化上的差別還依然存在。
總的來看,阿拉伯半島的居民主要分為兩大部分游牧人和定居人。游牧民族占人訓的絕大部分。這些游牧民族被稱為貝督因人,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草原居民」。中世紀阿拉伯偉大的歷史學家伊本·卡爾敦又將他們細分為兩種: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為生的「牧羊人」;深人沙漠、以飼養駱駝為生的「沙漠中的阿拉伯人」。而後者在該作者眼中則是「最為野蠻的民族」。貝督因人在衣食上相當簡樸,但他們體格健壯,堅韌耐勞,勇敢忠誠,品德優良。這也是他們之所以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下去的內在原因。崇尚血緣和「團體精神」是貝督因人的最基本的精神特質。血緣關係在他們中間是相當濃厚的。血親之間有一種相互幫助、相互愛護、榮辱與共的情感。「團體精神」即來源於此。這種精神加強了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同時也導致了宗派主義的盛行。游牧民族都是好戰的民族,貝督因人也不例外。從事劫掠亦成為他們的一項高貴的職業。
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南北方的阿拉伯人都曾建立過一系列的國家。如南方阿拉伯人建立的塞伯伊王國〔約公元前750一前I15年)、米奈王國(約公元前700一前3世紀)、希木葉爾王國(公元前115一公元525年)等。北方阿拉伯人建立的奈伯特王國(有史可考的存在時間為公元前169-106年)、加薩尼王國(約公元3世紀末一7世紀初)、萊赫米王國(公元3世紀末一7世紀初)等。這些王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依賴商業而走向強盛。眾所周知,阿拉伯西部沿岸與紅海平行的狹長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歐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條要道。正是靠著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王國才興盛起來。同時,也正是通過貿易等交往手段,它們與古老的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發生了密切的交往。後來,隨著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人主西亞和北非,阿拉伯人也不斷接受這些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如在希木葉爾第二王朝時代,基督教、猶太教就傳入南阿拉伯。北部的加薩尼人在建立自己的政權後,就接受了基督教。公元5世紀末,該王國成為拜占庭的附屬國。因此,其文化也是希臘、阿拉伯和敘利亞文化的混合物。萊赫米王國是波斯人的附屬國,故多受波斯文化的影響。襖教也隨之傳人阿拉伯社會。同時,猶太人在麥底那和北部各綠洲進行殖民活動,猶太教亦隨之傳人這些地區。可見,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人就受到了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
公元6-7世紀,拜占庭和波斯為爭奪對阿拉伯及其商路的控制權,展開了長期的爭鬥。公元525年,阿比西尼亞人在拜占庭的指使下侵佔葉門,並由此擾亂麥加。公元575年,波斯人又攻佔葉門,導致商路的改變。公元7世紀初期,波斯與拜占庭發生一系列戰爭。這一切都對阿拉伯人的商業活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許多城市的商人紛紛破產,而那些從事商品販運的貝督因人也遭受了同樣的厄運。由此引發了阿拉伯半島嚴重的社會危機。面臨這種狀況,阿拉伯人強烈要求實現社會安定和半島的統一。當此時,一位偉大的人物出現了,那就是穆罕默德。他適應這一社會需要,創立伊斯蘭教,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並以「聖戰」為名展開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運動。
(二)、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公元570一632年)出身麥加城古老而顯赫的古萊氏族。穆罕默德的父親是一位商人,在他出生前孰去世獷。在他6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穆罕默德先後由其祖父和伯父撫養。12歲時,他就隨伯父跟從商隊到敘利亞去經商。據說,在這次旅行中,他獲得了一些有關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知識。25歲時,穆罕默德同比他大15歲的孀婦赫底澈結婚。赫底澈也是古萊氏人,她的前夫亦是商人。丈夫死後,她便獨自料理商務。據說她意志堅強,品德高貴。穆罕默德曾為她打工,並由此相識。自從與赫底澈結婚之後,穆罕默德經濟上寬裕了,也有閑暇去研究他所關心的社會問題了。他常常到麥加郊外的希拉山的一個山洞裡,坐在那裡晝思夜想。在40歲的那年,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突然宣示得到安拉的啟示,命令他引導人類走向真主之道。伊斯蘭教由此產生。
「伊斯蘭」(Islam)的意思為「順從」,即順從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安拉」就是真主,即卜帝的意思。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穆斯林」,意思為「服從者」,即服從真主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蘭教的經典是《古蘭經》。「古蘭」的意思為「誦讀」。它最初是穆罕默德說教的記錄。但按照穆斯林的觀點,它是真主安拉通過天使傳達給穆罕默德的,因此它是真主的言論。第一任哈里發艾布·伯克爾即位後第二年,就下令收集穆罕默德的言論,將其編定成冊,是為《古蘭經》。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在位期間,下令將編定的《古蘭經》抄寫多份,以便收藏。從此之後,穆斯林都以奧斯曼抄本為標準,不斷傳抄。
伊斯蘭教的教義和宗教儀式在《古蘭經》中都有明確規定。伊斯蘭教教義有6項最基本的信條。1.信安拉。信仰唯一的神安拉,這是伊斯蘭教最根本的信仰。根據《古蘭經》,安拉並不僅僅是一個部落、一個民族之主.也並不僅僅是人類之主,而是萬物之主。2.信天使。相信在安拉和先知之間有一個中介,那就是天使。3.信經典。相信《古蘭經》及其之前的猶太教、基督教的聖經《舊約》和《新約》都是「真主的經典」。但伊斯蘭教認為新舊約都被後來的人作了篡改,只有古蘭經是真正的真主的聲音,故而穆斯林實際上只信仰《古蘭經》。4.信先知。相信並服從穆罕默德及其之前的歷代先知,如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爾撒(耶穌)。5.信前定。相信善惡等一切事物皆由安拉前定。6.信末日和後世。相信末日審判,相信死後復活『
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為5項,即所謂的「五功」。1.念功。穆斯林應常常誦讀「除安拉之外,別物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拜功(禮功)。每一位穆斯林應每天都面向麥加祈禱和禮拜5次,即晨禮、午禮、哺禮、昏禮和宵禮。在主麻日,即每個禮拜五,穆斯林應在清真寺集體做禮拜。3.齋功在回曆的9月,穆斯林應齋戒一個月。在此朋間,自黎明日出至日落,穆斯林不能飲食,夫婦不能行房事。日落之後,、當日齋戒解除。在10月初,即新月出現的第二天,全體穆斯林聚會做禮拜,舉行開齋節。4.課功。又稱天課,即濟貧稅。每個穆斯林應將財產的2. 5%上繳,以做天課。原先規定自願捐獻,後來國家按照法令統一徵收。5.朝功。每個穆斯林,若身體健康,經濟條件允許,應在一生中到麥加去朝拜「天房」一次。朝聖的正式日期為回曆12月的初八、初九、初十三天。
《古蘭經》並不僅僅涉及宗教問題,舉凡一切的世俗問題,它幾乎都觸及了,如社會政治體制、商業、金融、契約、債務、利息、遺囑、手工業、刑法、戰爭、道德品質、學問、禮儀、衛生、婚姻、對待兒童和奴隸及動物的方法等。可以說,《古蘭經》既是一部宗教法典,也是一部有關社會、政治、經濟、倫理、法律的文獻亡不僅對於阿拉伯人,而且對所有穆斯林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穆罕默德宣布得道之後,就開始在麥加秘密傳教。先是他的家人、親戚和朋友先後人教,繼而許多貧苦人和奴隸也紛紛人教。3年後,穆罕默德為了擴大其影響,便公開傳教,常常攜其門徒深人麥加附近的各部落。由於他提出的反對鬥富,反對高利貸剝削等一些尖銳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古萊氏貴族們的強烈反對。有些人甚至揚言要暗害他們。於是,在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同他的門徒遷往葉斯里卜,並將該城改名為麥地那(意思為「先知城」),此即歷史上所謂「希志來」(逃亡的意思)。而回曆就以「希志來」發生的這一年為紀元。
遷往麥地那是穆罕默德傳教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他不僅使當地的阿拉伯人板依了伊斯蘭教,而且還以安拉之名建立了一個神權政治的國家,並組織了一支穆斯林軍隊。從此,穆罕默德就以麥地那為基地,開始了對麥加古萊氏人的征服活動。公元627年,麥加聯合其他部落組成同盟軍,大舉進攻麥地那。穆罕默德採納其弟子塞勒曼的建議,命令穆斯林士兵在麥地那城周圍挖掘壕溝,灌上水,以禦敵人,歷史上稱為「壕溝大戰」。此次戰役,穆罕默德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公元628年,穆罕默德與麥加貴族簽訂和約,從而結束了他同麥加古萊氏人的戰爭。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徹底征服麥加。進人麥加後,穆罕默德宣布搗毀占萊氏人崇拜的偶像。城中的卡爾白古寺仍然保留了下來,並改為伊斯三教的聖地-
穆罕默德收復麥加之後,聲威遠揚。回曆9年(即公元630--631年),遠近各部落紛紛派出代表團前往麥加,向穆罕默德表示歸順。這在歷史上被稱為「代表團之年」,也是阿拉伯半島走向統一之年。公元632年3月,穆導默德率領朝聖團來到麥加,親自領導了一次正式的朝聖活動。在他返回麥地那3個月後,這位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就病逝了。此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上獲得了統一。
(三)、阿拉伯人的對外征服和伊斯蘭教的傳播
穆罕默德生前並未指定其繼承人,所以在他去世後就發生了激烈的爭奪繼承權的鬥爭。最終穆罕默德的摯友和岳父艾布·伯克爾被推選為繼承人,亦即哈里發。艾布·伯克爾上台後,先是征服島內的叛亂者,繼而又將好戰的各部族統一在「聖戰」的旗幟下,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征服活動。
為什麼阿拉伯人剛剛實現統一就迫不及待地走向擴張之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半島雖然獲得了統一,但是分裂的因素仍然十分強大。因此,為了轉移這些不穩定分子的視線,以緩和內部的矛盾,統治者就極力發動對外戰爭;其次,阿拉伯半島一直是鄰近的強國拜占庭和波斯的垂涎之地。它們都曾不遺餘力地爭奪對阿拉伯的控制權。尤其是經葉門、漢志達敘利亞的「漢志商路」就一直被這兩大帝國所控制。因此,為了消除阿拉伯人的外部威脅,奪取東西商路,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它們必然要向外擴張;再次,貝督因人是一個好戰的民族,加上半島惡劣的自然條件使他們大都處於貧困之中,所以他們也急於到繁華的北方去獲取財富。
在這個過程中,伊斯蘭教為擴張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正是在「聖戰」的號召下,無數阿拉伯人,尤其是貝督因人,紛紛離開家鄉,奔赴戰場。而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之間的長期戰爭,則為阿拉伯人的擴張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和條件。
公元633年,艾布·伯克爾在重新統一半島之後,就派遣三支穆斯林軍隊分別進攻敘利亞的南部和東南部,但伯克爾僅僅在位2年便去世了。歐默爾(又譯作奧馬爾)繼任哈里發。在他統治期間,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征服活動達到了頂點。阿拉伯人先是攻佔巴勒斯坦地區,接著又於公元636年,在約旦河支流的雅穆克河谷大敗拜占庭軍隊至公元640年,整個敘利亞全部落人阿拉伯人手中。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在希拉附近的卡迪西亞大敗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波斯皇帝率軍隊東逃,伊拉克被征服。隨後,阿拉伯人佔領波斯首都泰西封。至651年,波斯完全被征服。就在向東方征服的同時,阿拉伯人還向西進人埃及。公元639一巧41年的三年時間裡,阿拉伯人就佔領了整個埃及,並開始向北非進軍。
公元644年歐默爾被一位波斯俘虜暗殺。繼任者奧斯曼(公元644-656年)和第4任哈里發阿里(公元656一石61年),基本上沒有實行大的對外擴張活動,只是繼續鞏固對已征服地區的統治權。這兩位哈里發也是遭暗殺身亡的,而且他們是死在穆斯林的手中。這樣,歷史上的「四大哈里發時代」便告結束,隨之開始了倭馬亞王朝。在公元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平定內亂後,整個國內局勢較為穩定,於是大規模的對外征服又得以恢復。在西面,阿拉伯人又以埃及為基地,進人北非。公元675年,佔領迦太基,接著又佔領北非西部的馬格里布,直至大西洋沿岸。繼而,阿拉伯人又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人西班牙。公元711-713年,阿拉伯人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在東面,阿拉伯人侵人印度西北部。公元715年,佔領信德省。同時,他們還越過阿姆河與錫爾河,進人中亞,攻陷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佔領了布哈拉和撤馬爾罕等地。這樣,在公元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就發展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伴隨著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動,伊斯蘭教也迅速傳播開來。阿拉伯人中,凡是能夠背誦《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教義的穆斯林,多數應招隨軍出征,從事宗教傳播和《古蘭經》的教育。於是,被征服地區各民族的人們或者自願或者被迫接受了伊斯蘭教,成為新穆斯林。至9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已征服了整個帝國的絕大部分臣民,帝國的伊斯蘭化得以實現。同時,伊斯蘭教還傳人印度、中國等國家,迅速成為一種與佛教和基督教相抗衡的世界性宗教。
(四)、伊斯蘭世界的形成
在大規模的對外征服開始之後,阿拉伯人也開始了移民活動。自公元7世紀至1l世紀,可以說,阿拉伯人伴隨著其擴張的足跡,移居到了帝國各地。其中以倭馬亞王朝時期最為頻繁。移民最多的地區是伊拉克和埃及一移民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軍事移民,亦即征服軍在佔領某一地區後,定居於此;有的是個或兒個家族集體奉命或自願遷移他鄉;有的是被迫遷移而去的;還有的是以傳教的方式,舉家遷移去的同時,移民的數量也相當多如伊拉克的兩個城市巴士拉和庫法.就是阿拉伯半島移民新建的城市公元663年,阿拉伯人佔領埃及後,半島北方各部落.次遷人的人數就達 1.2萬人。此外,阿拉伯人在埃及的駐軍及其家屬還有4萬人之多。至公元750年,僅遷往埃及巴爾比斯的阿拉伯蓋斯族人就達到了3000戶。可以說,阿拉伯人的移民活動不僅時間長,而且規模也相當大。這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隨著阿拉伯人逐漸散居於帝國各地,他們同當地民族通婚、交往,從而導致了民族融合的出現。阿拉伯人在被征服的各地站穩腳跟之後,將士們便紛紛將當地女子收為妾。有些高級將領甚至有女奴1000人。阿拉伯人的移民活動同以前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移民活動有所不同。後兩者主要將自己局限於大城市中,民族融合也主要局限於上層社會之中。而阿拉伯人不僅定居於大城市之中,而且到後來還逐漸移居農村因此,民族融合的程度更為深人。於是,一個新的混血種族便產生了起初,這些「混血兒」受到歧視,但到阿拔斯王朝前期,他們的地位迅速提高,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至公元10世紀,純粹的阿拉伯人只局限於帝國的敘利亞、伊拉克、漢志、內幾德等游牧地區。這種民族融合不僅導致了阿拉伯人的當地化,而且也有力地促進了被征服民族的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
推薦閱讀:
※(6)看《Middlemarch》中的喬治.艾略特的情感世界
※【2016一輪複習】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
※一盆一景一世界
※世界上最隱藏不住的就是愛一個人的眼神!真真是醉了
※中國基建狂魔:11072米世界第一航道橋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