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的教育規則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走進美國超大公司紐約總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辦公室門口擺著的一個漂亮魚缸。魚缸里十幾條產自熱帶的雜交魚開心地嬉戲著,它們長約三寸,脊背一片紅色,頭尤其大,長得很是漂亮。進進出出的人幾乎都會因為這些美麗的魚而駐足停留。頭大背紅的小魚們一直在魚缸中鮮活地生長著,它們過的相當自得其樂,時而遊玩,時而小憩,吸引著眾人欣賞的目光。兩年過去了,小魚們的「個頭」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舊三寸來長,在小小的魚缸里遊刃有餘地游來游去。這一天,董事長的頑皮小子來找父親,看到這些長相奇特的小魚,很是好奇,於是非常興奮地試圖去抓出一隻來。慌亂中,魚缸被他從桌子上推了下來,碎了一地。魚缸里的水四處橫流,十幾條熱帶魚可憐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殘喘。辦公室的人急忙把它們揀起來,但是魚缸碎了,把它們安置在哪呢?人們四處張望,發現只有院子中的噴水泉可以做它們暫時的容身之所。於是,人們把那十幾條魚放了進去。兩個月後,一個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人們紛紛跑到噴水泉邊撈那些漂亮的小魚。十幾條魚都被撈起來了,但令他們非常驚訝的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來長瘋長到了一尺!對於魚的突然長大,人們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有的說可能是因為噴水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於魚的生長;有的說噴水泉里可能含有某種礦物質,是它促進了魚的生長;也有的說那些魚可能是吃了什麼特殊的食物。但無論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噴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對於孩子的教育,事實也是這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孩子長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給他活動的自由,而不要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後來人們把這種由於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而帶來孩子更快發展的現象稱為「魚缸法則」。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給孩子越來越多的自由來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作為父母,應該除掉多餘的擔心,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經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選擇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定位,每個孩子的世界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對生活的環境,孩子們已經逐漸形成自身的一套處事方式,家長不要過於強求孩子不願做的事情。強制性的教育方式帶來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強制者。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自由地選擇對於孩子的自由,為人父母者首先應該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尊重孩子的選擇,哪怕那是多麼的錯誤與愚蠢,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選擇的權利。聖誕節到了,爸爸是個狂熱的集郵愛好者,因此,他送克里斯的禮物是一整套珍貴的郵票。爸爸希望,這套珍貴的郵票能喚起克里斯集郵的興趣。事實上,8歲的克里斯根本對集郵沒興趣,他希望得到的是一套籃球明星卡,而不是爸爸眼裡的珍貴郵票。一天,克里斯在朋友那裡發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那套籃球明星卡,他很眼饞,於是就用爸爸送的郵票換回了朋友的明星卡。發現這個交換後,爸爸非常惱火。令他生氣的不只是克里斯不尊重自己,把爸爸送給他的禮物輕易地跟別人換掉。另外,爸爸認為,和克里斯交換的小孩年齡比克里斯大,應該懂得郵票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那套明星卡的價值。爸爸覺得他知道這些卻沒有告訴克里斯,明顯是在占克里斯的便宜。爸爸用權威的姿態要求克里斯從朋友那裡要回那套郵票,並退回了籃球明星卡。他鄙夷地向克里斯指出兩件東西是不等價的。最後,克里斯被迫執行了爸爸的命令,這使得克里斯非常的窘迫,感到自己十分的笨拙,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就此破裂。事實上,克里斯爸爸的做法嚴重傷害了克里斯的自尊,使克里斯對自己的判斷能力產生了懷疑。克里斯雖然年幼,人生觀還不是很健全,但是他同樣也有自己的觀點。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想法給予引導,將自己的要求隱藏在得體的語言引導上,讓孩子看清楚事情的真實面貌,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粗暴的命令式態度最有可能招致的是孩子的反抗。美國數學家哈里·科勒的老師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精通數學,通曉物理、天文,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有—次,哈里·科勒的老師與他的夫人討論如何才能教好學生的問題。他說:「教育學生就如同牧童放牛,我們不能像那些無知的牧童,只憑性子硬牽著牛的鼻子走路,我們要學習那些有經驗的農民,他們牽牛時,只到拐彎的地方才抖動一下韁繩。」老師就是用這種方法教育哈里?科勒的——借書給科勒看,先讓他自學,不懂可以再問老師,解答時老師也只是稍微提示一下。「我從來不像有的人喂孩子一樣,一灌一個飽,也不將食物嚼爛了餵給孩子吃,我只是引起他吃東西的興趣,讓他自己摸索著走,就像牽牛一樣,到拐彎處才給他指引一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擔當的應該是指導的角色,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這樣,孩子才不會過分依賴父母,他們的積極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潛能才能得到挖掘。有些父母會讓孩子象徵性地做出選擇,但由於附加了苛刻的條件,孩子也相當於沒有選擇了。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讓人根本沒得選擇。在父母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使用命令的方式,強制性地要求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會讓孩子陷入無奈的境地,導致他們更多的反抗。相反,如果父母在自己的要求中帶有尊重,維護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孩子對父母的反抗就會少一些。如果不想讓孩子留有遺憾,就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吧,你能代替他做很多事,但是不能代替孩子生活,讓他們自由地選擇如何處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我們要做的是,以我們的經驗去給他一些建議。自由地思考選擇取決于思考,一個人要想進行自由選擇,前提條件是可以進行自由的思考,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成為父母的傀儡。課餘,老師和孩子們在做腦筋急轉彎的比賽遊戲。遊戲的規則是由孩子自己出題,答對的孩子才有資格做下一個出題者。孩子們都很踴躍,他們積极參与著,思考能力在無形中得到鍛煉。又一輪比賽開始了,這次出的題是:「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腦筋急轉彎。孩子們大概都聽到過其答案,因此,「9隻」、「一隻不剩」,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搶著說答案。老師發現,只有托尼沒有吭聲,他安靜地坐著,顯然是努力思考。老師問:「托尼,你覺得是幾隻呢?」托尼沒有直接回答老師的問題,反而問老師:「在這個城市裡打鳥不是犯法的嗎?」老師:「我們假設不犯法。」「那打槍人使用的是什麼手槍呢?是無聲手槍嗎?」「不是。」「槍聲有多大?會不會震得耳朵疼?」「肯定會疼的,80分貝至100分貝。」老師被問的有點摸不著頭腦:「這些問題跟還剩幾隻鳥有關嗎?」「有關的,老師。」托尼繼續問道,「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啦?」「確定。拜託,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0K,樹上有沒有關在籠子里的鳥?」「沒有。」「邊上還有沒有其它的樹,邊上的樹上有鳥嗎?」「沒有。只有這一棵樹。」「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沒有。」「鳥裡邊有沒有聾子,聽不到槍聲的?」「沒有。」「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都怕死。」老師很不耐煩地問:「托尼,你到底知道還剩幾隻嗎?」「還有最後一個問題,老師。算不算懷孕肚子里的小鳥?」「不算。」「哦,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打鳥人的眼也沒有花,」托尼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摔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已經滿頭是汗老師這次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思想在沒有禁錮、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是多麼自由奔放、充滿生命的活力!有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大都是善於提出問題的孩子。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都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愛因斯坦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愛提問,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他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培養「有創造性的想像力」,需要一個自由、寬鬆的發展空間。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創造力的孩子,身邊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媽媽,或本身就有創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個很賞識他的創造才能,對他的「奇思妙想」很感興趣的人。因此,父母給予孩子自由地思考的空間,是孩子健康成長,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是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奇缺的人才。我們常常感嘆,在今天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太少了,原創性的東西也太少了。造成這種現實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父母們給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時間太少,孩子心靈缺少足夠的自由空間。自由是心靈成長的基礎,是創新思維的源頭。思維缺少自由,頭腦就會老化,靈感就會消失。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才有可能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自由地嘗試有了思考與決策的自由,每個孩子還需要嘗試的自由,無論是事物還是人生,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品嘗,對他自己來說這將比父母的經驗教育更有震撼力,也更容易被他自己記住。咖啡是苦的,辣椒是辣的,肥皂是澀的,泥巴是腥的……這已經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識,孩子對這些是沒有概念的,因為他們並沒有親自試過。莉莎的兒子就是這麼一個好奇心重、滿腦子都是問題的調皮可愛的孩子。最近,兒子有了個新的習慣,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好吃的,因此,無論看到什麼東西,兒子總是想放到嘴巴里嘗一嘗,看看它是什麼滋味。對於媽媽嚴厲禁止不讓動的東西,他反而興趣更大。莉莎不讓動的東西他偏要動動看,莉莎不讓做的事情他偏要做一做,莉莎不讓吃的東西呢,他就偏要品嘗一下才過癮。莉莎跟兒子說,辣椒是辣舌頭的,小孩子不要去吃。但兒子對辣椒的辣百思不得其解,一直無法想像那是一種什麼滋味。這天午餐時間到了,莉莎把新買的辣椒醬放到桌子上,轉身去拿碗筷。就一個回身的工夫,兒子已經拿手挖了一把辣椒放進了嘴裡。還沒等莉莎阻止,他自己就先「哇」地一口吐了出來,舌頭伸得老長,臉也在瞬間漲成了紅彤彤一片,雙手還在本能地抓撓舌頭。辣椒殘留在口腔里的感覺似乎是把整個嗓子眼燃燒起來了!兒子拚命地喝水,連話都說不出來。最後,一大瓶水加三大口米飯,才把兒子嘴裡的辣壓住。從此,辣椒的辣徹底紮根在了兒子的腦海里。每次看見莉莎端出的辣椒醬,兒子總是本能地伸出長舌頭,笑笑卻怎麼也不肯再吃。不加任何咖啡伴侶的純咖啡是莉莎的最愛,在家裡工作的時候,她總是要一杯接一杯地喝著它。兒子因此對咖啡開始感興趣。莉莎曾告訴兒子說,咖啡是苦的。但他怎麼也不相信。媽媽總是左一杯右一杯地喝著它,同時面帶樂滋滋的表情,就像他喝喜愛的酸奶一樣,一定是甜美無比的才對。怎麼可能是苦的?於是,每每看到媽媽泡好冒著騰騰熱氣,有著撲鼻香味的咖啡,兒子總是伺機而動、虎視眈眈在一邊守候。終於有一次,莉莎倒了杯咖啡還沒喝,電話鈴響了,她順手把咖啡杯擱在窗台上,轉身去接電話。兒子馬上伸出手去夠窗台上那個杯子,「哐當」一聲,接著是「哇——」的嚎哭聲。莉莎扭頭一看,只見地上狼藉一片,咖啡汁肆意橫流,咖啡杯四分五裂地躺在牆角,而兒子,像只落湯雞,狼狽地呆立,嘴角抽搐著,壓制地低泣。原來是他去夠窗台上那個杯子時,被咖啡猝不及防淋了個兜頭蓋臉,杯子也落地粉碎了。莉莎又好笑又好氣,趕緊把他拽到衛生間去。毛巾碰到臉前的秒,被燙到的兒子居然還沒忘記自己的目的,他飛快地伸出舌頭舔了一口臉上的咖啡汁,緊接著眉頭皺成了小山,小臉迅速生成了苦瓜狀,嘴巴咧大,半天也沒合上。莉莎笑了,問:「好不好吃呀?」兒子立即愁眉苦臉地搖頭,再搖頭。終於明白媽媽沒有騙自己,咖啡確實是苦的。兒子喜歡洗澡,因為每次洗完澡,莉莎都要給他抹上香香的痱子粉。那些白白的細膩粉末塗在身上的滑爽感覺讓他很受用。於是,兒子自然就對痱子粉的味道也產生了好奇。趁著莉莎給他抹粉的空當兒,他把整個手伸進了粉盒裡,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手整個塞進了嘴巴里!等莉莎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吐舌頭了。又是一瓶子水安撫下去,才消除了兒子嘴裡的苦澀味。髒兮兮、黑乎乎的泥巴陪兒子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日子。兒子對它們情有獨鍾,經常一整天都在玩弄那一小撮土。他曾試著把泥巴塞到嘴巴里,想嘗嘗這麼好玩的東西到底好不好吃。遭到媽媽的堅決反對後,兒子居然學會了聲東擊西。他指著旁邊說:「媽媽,看那邊!」在媽媽轉頭的剎那,一團泥巴已經被他塞進了嘴裡。莉莎已經沒有一驚一乍的感覺了,她壞笑著問兒子:「泥巴好吃嗎?」「不好吃!」兒子大張著泥巴糊就的嘴,給了莉莎一個世界上最後悔莫及的表情。每個孩子天生都擁有最徹底的好奇心和最真實的逆反心理。如果你執意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阻止,結果很可能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出現反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孩子。生活也是這樣,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們不可能手把手教會他如何成長,路要靠他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我們不必為怕他跌倒而在一邊小心守候,更不可能背著他走一輩子,或是急急站出來替他剷除一路上的荊棘。生活的酸甜苦辣總要靠孩子的嘴親口品嘗,方能明白個中真味,沒有切身體會絕對不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那是不可為、不可吃的,但是,如果無傷大雅,如果不對身體造成極大危害,如果能滿足兒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如果能增加他體驗百味的經驗,何樂而不為呢?人生的味道應該由孩子自己來體驗。給「鳥兒」自由台灣詩人非馬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打開籠門讓鳥兒飛走把自由還給鳥籠打開籠門,飛走的鳥兒獲得了自由,然而全詩的點睛之處在於,鳥兒獲得自由的同時,鳥籠也獲得了自由。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與之相對應的是父母對孩子將來的規劃越來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嚴加管理,時時刻刻地看管、監視和提防,這使得父母自己耗盡時間、心機和精力。「囚禁」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失去了自由。然而,結果卻與願望不相符。籠子里的鳥兒——孩子感嘆:好沒自由!父母這隻鳥籠也慨嘆:活著真累啊!
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的天才,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孩子的成長方向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人。羅森塔爾效應在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個具有很高造詣的雕塑家。有一天,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少女,每天都守著少女的雕塑,覺得她如果活在現實中,一定是一個最美的女人,並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後來,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她給了雕像生命,皮格馬利翁的幻象也變成了現實,從此世界上就有了塞普勒斯人。人們看過這個神話之後,都對之付之一笑,覺得這樣的事情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在近代教育界,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們卻對此做出了另一種解釋。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實驗,研究教師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們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們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的。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表現的很優秀。被期望的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點對於智商中等的學生表現得尤為顯著。從教師所做的行為和性格的鑒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大的魅力,更強的求知慾。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這份名單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都得到異乎尋常的進步。這些孩子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信心得到增強,因而比其他學生更努力,進步得更快。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積極期望產生的積極結果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它表明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的天才,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比如說破世界記錄的運動員們,在開始比賽前,幾乎都有一種預感,覺得自己的狀態很好,能出好成績,而且現場的熱烈氣氛對他們的情緒高漲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激勵和心理暗示,運動員的自信心得到增強,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潛能。這種精神對物質的作用,成為一個人成就大小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為了進一步證實自己的想法,羅森塔爾還對大白鼠進行了實驗,看看人們的期望對動物是否也產生作用。這一次,他選擇了大學生進行實驗。羅森塔爾告訴實驗的大學生:「現在有兩種大白鼠,他們的品種是不一樣的,一組十分聰明,另一組特別笨。我希望你們訓練他們如何走迷宮,然後告訴我哪一組大白鼠更聰明。」事實上,這兩組大白鼠根本沒有什麼差別,而大學生們都相信,實驗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在羅森塔爾的指導下,學生們讓這兩組大白鼠學習走迷宮,看看哪一組學得快。結果與大學生期望的一樣,「聰明」的那一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組學得快。事實再一次證明了羅森塔爾效應的正確:人的期望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父母或老師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著偏見,孩子就會缺乏自知和自控的能力。人在期望中生活人在一種良好的期望中生活,經常聽到的是期望的語言,就會變得非常自信,這時候心理、生理上會調整到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真的能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達到一個個目標。因此,每位家長對孩子都要有一個好的期望,而且要通過言談舉止讓孩子感到你的期望。被胎盤包裹著生下來的嬰兒,在當地人看來,是幸福之星的來臨。弗洛伊德即是以這種方式出生的。於是,從他出生那天起,在周圍人的眼裡,弗洛伊德就是幸福之星的來臨,人們都相信他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對他的未來都抱有極大的期望。這種期望伴隨弗洛伊德的一生,使他的自信心倍增,而他也自認為一定能成為大家眼中的人物,積極努力,終於成就大業,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羅蒂也是在家人的期望中取得成功的。帕瓦羅蒂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祖母就常常把他抱在膝上對他說:「你將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會明白的。」父親說他唱歌很有潛力。於是,在家人的支持和期望中,帕瓦羅蒂走上了舞台,並實現了祖母的期望。關於這點,成名後的帕瓦羅蒂曾說:「如果我不聽父親和祖母的話,我就永遠不會站在舞台上。不錯,我的老師培養訓練了我,但沒有一位教師對我說我會成名。只有我的祖母,只有祖母那句話激勵了我。」愛因斯坦長到4歲多了還不會說話,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小學了,愛因斯坦功課很差,表現得仍然很平庸,訓導主任曾向愛因斯坦的父親斷言:「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面對人們的譏笑和議論,尤其是面對訓導主任給兒子下的結論,擔任電機工程師的父親並沒有對孩子失去信心,他相信愛因斯坦一定能成才,並且期望他能做出偉大的事業。為了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父親為愛因斯坦買了積木,讓他搭房子,搭好一層,便表揚和鼓勵一次,結果,愛因斯坦情緒高漲地一直搭到了14層。父親還積極通過各種方式幫助愛因斯坦建立自信,消除愛因斯坦的消極情緒。而父親的期望,也點燃了愛因斯坦心頭的希望之火,讓愛因斯坦振作起來,使他以一種不斷進取的心態,努力奮進,最終成為舉世矚目的偉大的物理學家。馬爾科姆?戴爾科夫是美國著名的專業作家。他的成功也同樣源於老師的期望。上中學時,有一天,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讀完了小說《捕殺一隻模仿鳥》末尾一章之後,接下去續寫一章。事隔多年,戴爾科夫已記不清自己當時究竟寫了什麼,也記不起老師給他打了多少分。但他的確記得——並且永生不忘——在他的作業後面,老師批註了四個字「寫得不錯!」這四個字,改變了戴爾科夫的一生。受到老師鼓勵的戴爾科夫回家後立刻寫了一則短篇小說——這是他一直夢想要做但又決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情。在接下來的學校時光里,戴爾科夫寫了許多短篇小說,並總是帶給老師評閱。老師嚴肅而真誠,不斷給他打氣和鼓勵。後來他被提名當上自己所在中學校報的編輯。由此越發自信,就這樣開始了卓有成就的一生。今天的戴爾科夫確信,如果不是因為老師在作業本上寫下的那四個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一切。孩子們的心理世界其實非常簡單,他們在接受親友、師長們愛的同時,也會產生給對方以愛的慾望。這種慾望通常表現在用努力學習來報答父母的愛。有位學生各科學習成績都很一般,惟有物理相當出色。原來他曾從同學那裡聽說物理老師對其他教師說他懂事、做事穩妥。為了保住自己在物理老師心目中的好印象,也為了報答物理老師對他的愛意,他從此在物理課上表現得積極主動,回到家後首先完成的是物理作業。孩子的成長方向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期望給人以信念積極期望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對這樣的期望往往信以為真,心裡不知不覺地就慢慢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認為自己確實比別人聰明,繼而對學習有了更濃厚的興趣。相反,如果家長總是對一個孩子說「你真笨!」「你怎麼老比不上別人」之類的話,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信以為真,遇到事情的時候,出現自己不行的暗示,結果能辦好的事往往也會辦砸了,這是不良期望的惡果。一個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渴望受到別人的重視,得到別人的讚美。積極的期望給人以信念。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從一個小小的信念開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蹟的萌發點。紐約的大沙頭貧民窟聲名狼藉。這裡環境骯髒,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在這兒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們從小逃學、打架、偷竊甚至吸毒,長大後很少有人從事體面的職業。然而,這裡卻誕生了美國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羅傑?羅爾斯就是那個創造奇蹟的孩子。1961年,羅傑?羅爾斯就讀於大沙頭諾必塔小學。這裡的孩子家庭都很貧困,是「迷惘的一代」,無所事事的一代。他們不與老師合作,曠課、鬥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歷屆校長想過很多辦法來引導他們,但是仍沒有用。這一年,諾必塔小學來了新的董事兼校長——皮爾?保羅。皮爾?保羅想盡辦法改變這些孩子們,他發現這些孩子都很迷信,於是在他上課的時候就多了一項內容——給學生看手相。他試圖用這個辦法來鼓勵學生。輪到羅爾斯時,皮爾?保羅校長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幼小的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長這麼大,除了奶奶說過他可以成為五噸重小船的船長外,從來沒有人相信他今後能有什麼成就。而這一次,皮爾?保羅先生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他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引導羅爾斯在以後的四十多年間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年少的羅爾斯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污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桿走路……五十一歲那年,他終於成了州長。在就職的記者招待會上,面對記者對他為什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疑問,羅爾斯只說了一個名字:皮爾?保羅。就職演說上,羅爾斯說:「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升值。」對於任何一個孩子,只要熱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父母應該對孩子傾注愛心和熱情,寄予熱切的希望,提出合理的學習目標和要求,當你對孩子的肯定多於否定時,你就會發現,孩子正朝著你期望的方向發展。積極的期望促使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孩子向壞的方向發展。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完全取決於周圍人的評價,特別是父母,親友的評價,哪怕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終生的影響。最積極的期望對孩子最積極的期望,不是溺愛,也不是讚美,而是發自內心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相信他們能做好。學校大廳的門自從安上的那天起,幾乎沒有一天不挨踢。用腳開門,用腳關門,這些早已成了學生們的習慣。學校教導員為此傷透了腦筋,他曾試過在門上貼五花八門的警示語,例如「足下留情」、「小心你的腳」、「我是門,我也怕痛」,諸如此類。然而,不起任何作用,而且情形似乎變得越來越糟。十五、六歲的少年,正是撒歡兒、尥撅子的年齡,他們拒絕接受別人的任何意見。終於,大門被踢破了。新來的校長拒絕別人安裝大鐵門的建議,他力排眾議,堅持安裝了一道玻璃門。校長笑著對所有反對這個決定的人說:「放心吧,這是我訂做的最堅固的門。」很快,舊門被拆下來了,新門被安裝上去了。新裝的大門似乎真的很有人緣,裝上以後居然沒有挨過一次踢。在陽光的照耀下,那道門顯得無比明亮,孩子走到門口,總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陽光隨著門扉的開啟與閉合而不停地旋轉。穿越它的時刻,少年的心感到了愛與被愛的欣喜。這樣一道代表足夠信任的門怎麼能不堅固?人都是渴望被信任的,小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充分信任孩子,孩子就不會讓你失望。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籤,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在缺乏信任的前提下實施的強制教育,不可能培養出心理正常的孩子。如果父母換一種方式來教育、感動孩子,讓他對你產生信任,他會慢慢地接受這一方式,而且還會從中體會到被愛的幸福。齊國的宰相管仲曾經負責押送犯人。與別的押解官不同,管仲並沒有親自押送犯人,他讓犯人們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預定日期趕到就可以了。犯人們感到這是管仲對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因此,沒有一個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趕到了預定地點,由此可見,信任對人的行為影響有多大!讚美是進步的良藥林肯曾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讚美,孩子說話、走路都是在父母的鼓勵下才學會的。學說話時,沒有不說錯話的,學走路時,沒有不摔跤的。沒有一個父母因為孩子說錯話、摔了跤,而不讓他們學說話、學走路的。那麼,我們父母為什麼不能將這種鼓勵和寬容持續下去呢?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地方。讚揚就是給孩子以積極的期望。做父母的應該而且必須賞識你的孩子,要把賞識當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種需要。有了賞識的心態,父母就會把孩子當作天才來看待。蘇比是個普通的六歲小男孩,他最近越來越不願意去奶奶家,每次都拖延半天,不停地問媽媽:「可不可以去外婆家代替?」媽媽很是奇怪,她說服蘇比,先去外婆家,然後再去奶奶家。到了外婆家,外婆一開門就對蘇比讚不絕口:「蘇比這麼好的小孩子真是難得,小小年紀就懂禮貌,還知道吃東西的時候要分一份給外婆!」外婆總是這麼誇他,於是,越誇越好,蘇比在外婆家顯得伶俐懂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可到奶奶家卻是另一番景象了。一進門奶奶就開始數落:「像你這麼調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難找,要多搗蛋有多搗蛋,還整天搞惡作劇。」再看看蘇比,帽子歪戴著,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奶奶老是訓斥他,越罵越糟,在奶奶家,他就是壞孩子。欣賞引導成功,抱怨導致失敗。這是每一個父母和老師都必須牢牢記住的。二年級時,蘇比班上來了個對同學要求嚴格,經常大聲斥罵的美術課老師。同學們都很怕他。此外,美術老師給孩子們的分數特別低,一般只有70分,一般的都是踩著60分的邊兒,80分已是頂點,讓人可望不可及,一學期下來,全班得過80分的同學還不到5個。蘇比剛剛學會握筆,由於不熟悉,顯得很是笨手笨腳,畫一次,又用橡皮擦一次,經常把畫紙弄得黑乎乎的,所以他的分數特別低。這天,蘇比很用心地畫了一幅白雪公主,她穿著長長的漂亮的長禮服,戴著金光燦燦的皇冠。課前蘇比已經練習了幾次,所以畫紙挺乾淨,他又小心地塗上鮮艷、漂亮的顏色,心裡很得意:這次的分數可不會低!不知是年輕的美術老師看不上這些小孩的玩意兒,還是蘇比水平實在糟糕,那副「白雪公主」只得了65分。從此,蘇比再也提不起畫畫的興緻了。五年級時,蘇比家搬離了原先居住的小鎮,蘇比也轉學到另一所小學讀書。第一次美術課上,蘇比交的圖畫作業得了90分,蘇比很開心,年幼的心雀躍不已,更加用心去畫,不久,甚至得到了95分,98分!美術老師用分數無聲地告訴他:只要肯努力,成功並不太遠。今天,蘇比已成了一名專業美術工作者,美術老師當年無聲的讚美和鼓勵給予了他畫畫的信心,也培養了他的興趣,進而決定了他一生的職業。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還很幼稚,他們心靈最強烈的需求,最本質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賞識。兒童的年齡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勵,特別是父母的鼓勵。一個孩子如果在童年時代缺少賞識,會直接影響到他個性的發展,甚至導致他一生的個性缺陷。在管理學理論上有一條「二八定律」,它包含的意思是:促使一個人進步,應該給他20%的壓力和80%的動力。20%的壓力來自批評和懲罰,80%的動力來自讚揚和獎勵。通常情況下,讚揚和獎勵比批評和懲罰更容易使人建立自信心,更容易調動人的積極性。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不少家長認為,只有不斷指出孩子的缺點才是培養他們成材的最有效方式,沒有必要對孩子進行讚揚,對孩子的愛是要放在心裡的;還有些父母認為,由於非常熟悉,孩子對自己可以心領神會,覺得語言是多餘的,當孩子做對某件事情時,家長會覺得理所當然,無需表揚和讚賞;也有的父母虛榮,總覺得自家的孩子比不過別人家的,因為沒能為自己爭光而數落孩子。可是沒有兒女不盼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欣賞的,中國台灣的著名作家三毛寫過一篇散文《一生的戰役》,說:「我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這個「你」,是她的父親。有一天,父親讀了三毛一篇文章,給她留條:「深為感動,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三毛看到後,「眼淚奪眶而出」。對於這件事,三毛寫道:「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里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笨鳥更需要鼓勵有個孩子平時學習很努力,他每天都認真完成作業,但是考試時,同桌很輕易地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才考了全班二十一名。回家後,他困惑地問他的母親:「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他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總比他落後?」媽媽明白,兒子的自尊心正在被學校的排名傷害著。但是她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孩子的問題。又一次考試後,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回家後,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媽媽沒有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人的靈。因為她知道,這不是兒子想要的答案。媽媽也不想說一些話來應付孩子,比如,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你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因為她知道,像兒子這樣腦袋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卻一直在默默努力的孩子,平時活得已經夠辛苦的了。所以媽媽決心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兒子的學業一直在繼續,雖然他依然沒趕上他的同桌,不過他一直刻苦努力,因此與過去相比,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為了鼓勵兒子的進步,媽媽決定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知道了該怎麼回答兒子多年來的問題。母親和兒子坐在沙灘上,海邊停滿了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是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它們。同樣,真正能夠取得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天資聰穎的孩子;而一直努力不斷的孩子,即使天資不好,也一定能獲得成功。現在這位做兒子的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沒有人追問他小學時成績排第幾名,因為他已經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父母不但對有天賦的孩子應抱著良好「期望」,就是對那些天賦不高甚至愚笨的孩子也不要喪失信心,也應給以良好的「期望」,要改變對孩子的不良印象,形成良好的印象,並通過自己的言行,傳達給孩子,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最終也會讓父母滿意。作為家長,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對孩子寄予一種熱烈的期望,並且使孩子感受到這種期望。這樣,孩子就會確立一種良好的自我形象,並樂意為實現這種良好形象而做出艱苦努力,把自己潛在的天賦變為現實的才能。因此,為了使你的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為了使你的孩子得到進步,父母請多給孩子一些讚賞吧!讓孩子在你積極態度的指引下良性發展。鼓勵孩子的技巧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鼓勵,現實生活中,父母在鼓勵孩子時,往往只是說:「加油啊!」「好好乾」之類,具體如何去做,卻隻字不提。然而,只是簡單地說一句「好好乾」對那些一直勤奮刻苦、努力的孩子來說,今後如何才能更上一層樓,卻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能在鼓勵孩子的時候提出具體問題,那麼孩子聽後就會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去做,當天就可以努力工作。古時有一個常勝將軍,打勝仗對他來說已成為家常便飯。當有人奉承他:」你將作為戰略家而載入史冊。」他不以為然,一點也不感到高興。有一次,有人誇獎他的鬍鬚非常漂亮時,將軍卻高興得喜笑顏開。將軍自己肯定沒有注意到,可是在他的潛意識中,一定認為自己的鬍子非常漂亮,因此當有人稱讚他的鬍子時,他才會高興萬分。如果父母換個方法表揚孩子——抓住要點或者「投其所好」,比如:「今天確實不錯,我一直看著表,你今天學習了兩個半小時。」這樣的話,孩子聽了會從心底感到高興和激動,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真是無微不至,連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父母的關注會使他在明天學習更長的時間。相反,抽象地對孩子進行誇獎,反而會使孩子對父母失去信賴。在孩子考了100分時,如果只是說上一句:「考得不錯」,那麼孩子會認為這種表揚是理所當然的,絲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來,即使以後總得100分,孩子的上進心也會慢慢消失。與責備相比,許多父母認為讚揚不需要技巧,實際上它同樣具有藝術性。有位母親說,當她責備孩子時能痛痛快快地說出來,而在表揚孩子時,雖然擺好了架勢,卻不知說什麼好。最簡單來說,父母都喜歡誇獎自己孩子的畫兒,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如果誇獎的方式太隨便,反而會起到貶低的作用。例如,對孩子的畫兒說「像畢加索一樣,參加比賽也能獲獎」,這種誇張的讚揚會使孩子掃興。即使不是母親,這種誇獎的說話就如同露骨的吹捧一樣,潛在的意思是「你的畫就那麼回事」,讓孩子無法接受。正確的方式是可以評價這幅畫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比如講「這個天空的顏色很有意思」,或「這個臉畫得很像爸爸」,懇切地進行適中的評價很重要。並且,不但對這幅畫畫得好的結果進行評價,而且還指出孩子的畫與以前相比有什麼樣的進步,以及鼓勵孩子的努力等方面,促使孩子產生更大的積極性。如誇獎說「你比以前畫得更好了」或「這樹的葉子畫得很細緻、很好」等等。不論對什麼事,表揚一定要真誠,如果讓孩子感覺到表揚的虛偽,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傷害。只有進行極其細緻、周到的評價,才能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也更能增加評價的效果。
強化定律:好習慣在於不斷強化本能的一些東西,在沒有得到強化後也會消失。父母如果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上獎懲分明,關注和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使之強化;批評孩子的壞習慣,使之消失,孩子好習慣的培養一定會變得更為容易。強化定律在海洋里,魚類也是有強大、弱小之分的,有的魚類的食物就是那些弱小的魚類,比如說鯨魚和小鯉魚。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特製了一個大水槽,把鯨魚和它的食物都放了進去,很快,小魚們被吃的精光,偌大的水槽里只剩鯨魚在滿足地游來游去。接下來,科學家們把一塊特殊材料做成的玻璃板放進了水槽,鯨魚和小魚們被分別放到了玻璃板的兩邊。看到食物就在眼前,鯨魚兇狠地朝小魚們游去,對它們來說,視覺上是區分不開有沒有玻璃板的,於是,鯨魚結結實實地撞到了板上。莫名其妙的鯨魚繼續朝食物游去,每次都撞得昏天暗地,直到它終於懂得眼前這些小魚是吃不到的。鯨魚放棄了繼續進攻自己的獵物,它的獵食行為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消失了。實驗還在繼續,科學家們拿走了橫在鯨魚和小魚之間的玻璃板。小魚們看到鯨魚就在眼前紛紛亂逃,鯨魚們卻視眼前的食物於無物,再也沒動過心思,多次的碰壁使鯨魚認為:這些小魚是吃不到的。最後,強大的鯨魚居然餓死在水槽里,鯨魚的獵食本能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消失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強化/消失定律實驗。它證明了人或動物的本能,如果沒有得到強化,最後也會消失。強化/消失定律不僅僅是孩子和動物學習新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也是成人通過肯定或否定的反饋信息來修正自己的行為的手段。對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都同時存在,如何鼓勵孩子保持好習慣,矯正不良習慣,一直是困擾父母的難題。如果適當運用強化/消失定律來做這項工作,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很多。比如,父母如果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上獎懲分明,關注孩子正確的行為,使之強化;批評孩子的壞習慣,使之消失,孩子好習慣的培養一定會變得更為容易。此外,孩子也會本能地使用強化/消失定律。有時候,他們會本能地通過強化某些行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為來訓練他們的父母,而不是他們的父母訓練孩子。比較常見的例子是,當一位母親教訓她女兒時,年僅5歲的女兒會說:「媽媽不再愛我了。」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他們的父母渴望表達愛。因此,他們利用了這個微妙的問題來消除父母的懲罰行為。這樣做的孩子通常能夠取得成功。當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到一些令人激動的地方時,比如迪斯尼樂園,小孩子常常會表現出令父母非常滿意的行為:他們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企圖,其目的正在於強化或獎勵父母的行為。在一些極端的例子中,我們會看到小孩子們居然能夠熟練地操縱他們的父母,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最希望的行為。作為父母,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可能對強化具有反作用,確保自己在孩子的學習環境中處於控制地位。比如,孩子以「你不愛我」的理由企圖逃避懲罰,你應該比孩子更清醒地認識到,你愛你的孩子,懲罰他並不意味著你不愛他。當孩子以「你不愛我」來頂嘴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我在任何時候都愛你。但是我必須告訴你,你做的這件事讓我覺得很失望。你做錯了事情不要緊,只要能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錯事,你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賞罰一定要分明掌握強化/消失定律的關鍵是獎懲分明。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而且事先有聲明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麼父母絕對不可以姑息遷就,否則,言行不一致的父母無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無法養成好的習慣。同時,如果孩子的行為值得表揚,父母絕對不要吝嗇,也許只需要你說句話而已,但對孩子來說,那將是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對好行為、好習慣進行獎賞,進行強化,對錯誤的行為,壞習慣進行懲罰,讓它消失是強化定律的核心,因此只有賞罰分明,強化定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威特夫人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兒,為了培養女兒良好的習慣,杜絕不良習慣對女兒的影響,威特夫人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積極使用強化/消失定律來教育孩子。威特夫人告訴女兒:有一個美麗、公正的仙女每天都會在全國各地的上空飛呀飛,看到表現不錯或者做了好事的小孩,就會乘這個小孩晚上睡覺的時候,在他(她)枕頭邊放上好吃的點心;如果他(她)做了壞事或者有了壞的習慣,第二天早上起來就不會得到任何東西。女兒在「仙女」的關注和鼓勵下,努力在做一個好孩子,每天睡覺前都要把衣服摺疊好,遊戲結束後也把玩具收好,這樣,第二天早上醒來,就會看到「仙女」送來的點心。但女兒也有做錯事的時候。一天,女兒把玩具娃娃扔在草坪上,就趕著回家吃飯了。結果,家裡的小狗把娃娃咬破了,女兒哭著來找媽媽,但威特夫人說:「娃娃破了是因為你把它扔在草坪上,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獅子吃掉的話,我會多麼悲痛啊!唉,它真是太可憐了!」但是,決不說給女兒再買一個新的。女兒漸漸長大,威特夫人謹記自己言行要保持一致,並且獎懲分明,力求為女兒做一個好的榜樣,繼續堅持用強化定律來培養女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正確應用強化定律要求父母要獎懲分明,不隨意使用自己的權利。有些時候,父母的獎勵或懲罰的行為會讓孩子迷惑不解,這就完全失去了強化的作用。今天是羅伯特夫婦約了朋友見面,雙方都說好不帶小孩子好好玩一次。3歲的兒子傑克吵著要跟去,無論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裡,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滾,弄髒自己最喜歡的衣服。想到兒子最喜歡吃奶糖,雖然為了防止他長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來。但這次為了讓兒子早點停止吵鬧哭泣,羅伯特先生給傑克找出了一包奶糖,並許諾回來的時候給他買禮物。事實上,羅伯特先生的舉動無意中鼓勵了小傑克以哭鬧來達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小傑克想達到什麼目的的話,他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鬧。從強化/消失定律上來說,羅伯特先生的舉動恰恰沒能強化孩子的安靜,卻獎勵了他的眼淚和哭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小傑克還沒有開始落淚時就給他以鼓勵,鼓勵他與父母合作,這樣,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會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會有獎勵。而不是哭泣就能解決問題。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別哭了,寶貝,媽媽給你買好吃的!」「別亂潑水,要是你聽話,我給你買巧克力。」……也許當時很有效,孩子馬上不哭不鬧了。但是,事實上,這是父母在用「獎勵」的方式來換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為。短暫的安寧之後,孩子可能會形成不良行為可以換來「獎勵」的觀點,到那時就為時已晚了。獎勵和懲罰是對孩子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孩子的自身評價,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在獎勵時,要抓住時機,掌握分寸,不斷開化;在懲罰時,用語要得體、適度、就事論事,使孩子明白為什麼受罰和怎樣改過。用獎賞進行強化父母關注、獎賞孩子的恰當行為是增加孩子正性行為、減少負性行為的有效手段。這比只關注孩子的錯誤行為要好得多,並會增加孩子的競爭意識、自信和自尊,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願望。關注孩子的正性行為並加以強化,你會發現,孩子正在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布朗媽媽最近因為兒子的壞毛病頭疼的厲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布朗經常忘記把牙刷放到漱口杯里,每次刷完牙,他總是順手就丟在洗漱池邊,既不衛生也不整齊。而且,最令媽媽氣憤的是,每次當她指出布朗的錯誤時,兒子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表情,一邊繼續想自己的問題,一邊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第二天,布朗刷完牙後,照例正要順手把牙刷往旁邊擱,突然想起媽媽說的話,於是他認真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去,並且還特意擺了擺位置。不巧的是,媽媽根本沒注意到今天這個小小的細節,她把兒子做對擺牙刷的事看做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媽媽的表現令布朗很沒有成就感。第二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布朗,你的壞習慣怎麼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對你說過牙刷用後要放到杯子里嗎?」媽媽生氣地說道。「我以為你忘記了。」布朗說道。「怎麼這麼說呢?」母親疑惑地望著兒子。「因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卻什麼也沒有說!」父母應該懂得去發現孩子的正確行為,而且予以重視和嘉獎,不要在孩子表現良好時漠然處之。表揚孩子的正性行為比責備他們的負性行為更有效。父母需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好的行動都應受到鼓勵,哪怕他做得不到位。在一家州立醫院,青少年病房是有等級之分的。一級最低,往上依次是二級、三級、四級。等級越高,享有的特權就越多,例如第三等級的患者有更多的自由,他們可以回家過周末、有較多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在患者商店幹活。這家醫院的患者基本都是十幾歲的少年,當他們剛進入病房時,通常被編入一級,如果他們遵守病房的規定,就會升人二級、三級,當他們升人四級以後,他們就可以出院了。但新上任的院長發現,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多數患者都在一、二等級,只有少數幾個孩子在三、四等級。他一直想不明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直到他連續參加了幾次每周的例會。新院長發現,這麼長時間以來,每周例行的大會上,醫務人員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根據圖表來指出孩子們的不當行為。而那些遵守規定、行為得當的孩子則只簡單地得到一句「保持你的好成績」便打發了事。他決心改變這種狀況。又是新的一周開始了,新院長擬訂了新的會議議題——討論前一天每一個人的進步。這些十幾歲的孩子都被集中在一個房間里,院長用相當長的時間來表揚那些遵守紀律、與醫務人員合作的好的行為。事情開始朝著院長希望的方向發展,不到兩周,孩子們就發生了驚人的進步,60%的孩子都升到了三、四級。而實際上醫務人員改變的僅僅是注意的重點,也就是從關注負性行為轉為關注正性行為。事實證明,表揚正性行為的確是有效的。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下決心改正時,父母一定要表示讚賞,給予鼓勵,進行強化。不要用懷疑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承諾,更不要諷刺挖苦;對孩子改正錯誤也絕不要失去信心。當孩子有了改正錯誤的意願時,家長除了讚賞和鼓勵外,還需要多一份耐心和寬容。如果得不到家長的讚賞和支持,孩子會感到十分失望,很可能放棄改正錯誤的行動,導致積極行為的消失。關注每一次進步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應該得到父母的讚揚,這是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強化的最好方式。父母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加倍努力,取得的進步一定會積少成多,實現從量的變化到質的飛躍。很多家長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總希望孩子能有「突變」,產生「飛躍」。因而對孩子一些細小的進步不是很注意,反應比較冷淡。但是,質變是由量變引起的,平時大量的細微進步,積累起來才可能有大的變化。因此,對於父母來說,要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飛躍」,就不應該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行強化。艾柯的化學成績一直是所有功課中最差的,他最怕的功課也是化學。作為班裡的尖子生,化學成績的落後使得艾柯的總成績排名很受影響。這天,艾柯下定決心,丟開喜歡的功課,全面總攻化學,努力將化學弄成最棒的一門。轉眼又到階段性考試了,因為有了相當時間的突擊備考,艾柯很沉著地走進了化學考試的考場。成績出來,雖然化學成績沒有突飛猛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但是相比較於以前,艾柯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效。艾柯興奮地把成果告訴了父親,而父親卻滿不在乎地說:「有什麼得意的,還差得遠呢。」頓時,艾柯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爸爸的否認,使他覺得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從此,艾柯對於化學課的自信心完全喪失,他甚至開始怕上化學課。也許那句「差得遠」只是艾柯爸爸一句毫不在意的語言,或者他只是為了不讓兒子驕傲,但事實上,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永遠的自卑與恐慌,如果把它換成小小的鼓勵,也許就能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心理專家建議,在某些時候,父母應忽視孩子的負性行為,將自己的預期目標分成小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做,這樣事情就能相對容易很多。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行為,父母不應該對此抓住不放,而應該找到孩子偶爾沒有此不良行為的時候對孩子予以表揚。12歲的凱文有個令人討厭的壞習慣,他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就把他的書包、鞋、外衣扔到起居室的地板上。雖然偶爾凱文也會按媽媽的要求把東西都擺放好,但大多數時間都是隨地亂扔。對此,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矯正他這個毛病,但無論是提醒他,責備他,懲罰他,都無濟於事,凱文的東西仍舊堆在地板上。在上述方法都不見效果的情況下,凱文媽媽決定試試通過強化兒子的正確行為來使他改正毛病。這天,凱文媽媽終於看到了凱文經過起居室而沒有扔東西,她立即走上前去,輕輕地擁抱了一下凱文,並感謝他的體貼、懂事。凱文剛開始很吃驚, 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想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的壞習慣也是以前成人對孩子過度關注造成的,比如孩子傷心時趕緊安撫,哭叫時立即遷就,激動時馬上觀看。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減少對孩子不良行為的過分關注,裝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平時怎麼對待他還怎麼辦,或者用其他方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把你要他改正或要做的事交待完後,靜觀其變,耐心地等著。孩子見父母沒有改變主意的意思,最後就會照著做了,脾氣暴躁的孩子的情緒也會因為父母採取冷處理而逐漸平穩下來。別用金錢表揚孩子如果你用金錢來鼓勵和強化孩子的習慣,那麼一旦現有的金錢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孩子的正確行為會因為沒有金錢的存在而自動消失,這是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有位老人看上了鄉村幽靜淡然的環境,特意從喧囂的城市搬到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住進新房的第二天,老人就發現:這裡有一個很不利於休養的因素——在他的住處附近有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靜心休息,老人試圖用長輩的身份要求他們禁止吵鬧,但是無論是跟他們講道理,還是嚴肅地責罵他們,打鬧聲都屢禁不止。後來老人想到一個好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他將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孩子們很是開心,叫的聲音大就能拿到獎勵讓他們一個個興奮不已。很快,吵鬧聲響了起來,比以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大。老人耐心地等著,等到所有的孩子都喊得筋疲力盡了,他拿出家裡存著的好吃的糖果,給了那個叫的聲音最大的孩子。一連幾天,孩子們已經習慣於通過叫喊聲獲取獎勵,這時候,老人宣布不再給叫聲大的孩子任何獎勵,無論孩子們怎麼吵鬧,他都堅決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覺得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故事中的孩子,因為把他們的喊叫吵鬧跟金錢獎勵聯繫在一起,他們會很自然地認為吵鬧是他們獲得獎勵的原因,因此,當老人拒絕再給他們獎勵的時候,他們很自然地就覺得應該放棄吵鬧。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給爸爸捶捶肩,給你報酬」,「去給爸爸買盒煙,零錢就歸你了」,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親子關係不是商業交易,這種教育孩子用金錢換取親子間互助與關懷的方法,最終會導致孩子們想要零花錢時就要求「爸爸,我給你捶捶肩吧」的這種強賣行為,尤其對於家務,切忌用金錢承包的做法。此外,有些父母還喜歡用金錢來獎勵孩子的努力學習,它使孩子漸漸忘記了學習真正的樂趣,使孩子們認為為全家掙錢的父親很偉大,而鄙視每日忙於家務的母親。獎勵孩子的原則應是精神獎勵重於物質獎勵,否則易造成「為錢而怎麼做」、「為父母而怎麼做」的心態。公司老闆如果希望自己的職員努力工作,就不要給予職員太多的物質獎勵,而要讓職員認為他自己勤奮、上進,喜歡這份工作,喜歡這家公司;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努力學習,建立良好品質,也不能用金錢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而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喜歡學習,學習是有趣的事。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也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錯誤的損失,要教會孩子從人文的角度看問題。比如孩子把壁龕里的花瓶打碎了,不應斥責他:「你都做了些什麼?你知道它得值多少錢呀。」而應帶著惋惜的口吻說:「這可是爺爺最喜歡的花瓶呀。」已經打碎了,也沒有辦法,只要提醒他以後注意就是了。
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先是好奇,之後就有了觀察的興趣,這是小狼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好奇心是與注意力有關的一種重要心理現象,有了好奇心才有繼續觀察、從中學習的可能。即使是在忙碌的狩獵期間,狼族仍舊錶現出對環境的高度好奇心。狼性法則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之一,它們不會將任何事物視作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體驗和研究。對於它們來說,無論是一根馴鹿的骨頭、一隻鹿角,一塊野牛皮、一顆小松果,還是露營者遺留的登山背包,抑或是背包裡面所包含的各種物品……大自然里每一種了無生機的物品,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玩具,每一種事物在它們的眼裡,都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可能——神秘、新奇的發現,或意外驚喜,這些都令它們感到驚異與神奇。先是好奇,之後就有了觀察的興趣,這是小狼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好奇心是與注意力有關的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有了好奇心才有繼續觀察、從中學習的可能。即使是在忙碌的狩獵期間,狼仍舊錶現出對環境的高度好奇心。一位長年在阿拉斯加進行研究工作的人,曾經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關於狼族好奇的故事:有一次,這位研究工作者在寒冷的原野外,奔波於不同的觀測站,進行資料搜集的工作。當他從雪車上下來,準備開始搜集資料時,一陣強烈地被「跟蹤」的感覺突然湧上心頭。當他緩緩地轉過身之後,恐懼感從頭頂直竄腳底,嚇得渾身發顫,直冒冷汗。原來,他發現身後的一小片樹林中,有五六隻野狼正在凝視著他。他依然記得,當銀灰色的狼群融入紛飛的白雪之中時,那情景美麗得令人震驚、令人畏懼。它們寸步不移,而他,則是動彈不得。最後,當他緩慢地跨上雪車駛離現場,回頭張望狼群時,發現它們仍舊站立原處,凝視著他的離去。過了一段時間,飛馳過好幾英里的路途之後,他停在另一個觀測站前,開始進行該處的資料搜集工作。就在此時,他又一次感受到同樣的感覺——震驚得動彈不得。當他轉過頭往後看時,清楚地看到它們如同一群灰色的「鬼魂」,正以凝望的眼神勾引著他的心神。當天,同樣的情景不斷地重複出現,直到他結束工作,返回基地帳篷為止。他說,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情形,也能預期狼群可能跟隨他的移動。不過,直到後來,他才知道狼群很清楚:野外的世界是它們的世界,而帳篷內的世界,則是他的世界。在那一整天里,狼群的表現充分顯露出它們對他,以及他的「雪車」的好奇心。它們並沒有進行任何威脅性或攻擊性的行為。只有當他滯留某處工作時,它們才會遠遠地眺望著他,而他從來不知道它們究竟是如何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的。由於好奇,狼群之間經常進行各種嬉戲,這與人類小孩之間的嬉戲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有時扭打,有時是躲藏在樹木或岩石後面,設陷阱偷襲彼此,有時是玩「躲貓貓」,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追逐友伴。狼族從這種贏得競賽的過程中,學習到了「自信」,同時,也提高了尋找食物的技能。人類也是如此。在人類社會裡,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彆強。這種人對大家覺得平常的問題,依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驅使著他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好奇心巧妙地稱為「狼性法則」,以表示人類向狼族學習的決心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個究竟,小的時候更是這樣,孩子會對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驚奇,常常會向父母問這問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會感到麻煩、費勁,其實他們往往忽視重要的一點,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學習、成長的良機。著名科學家貝弗里奇曾說:「科學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現為探索對他所注意到的,但尚無令人滿意解釋的事物或其相互關係的認識。他們通常有一種願望,要去尋找其間並無明顯聯繫的大量資料背後的原理。這種強烈願望可被視為成人型的或升華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長久以來構成智慧的一項重要特徵。」假如你想讓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綻開;讓你的孩子有創新的靈感和激情。那麼,就讓他仔細觀察生活吧!一個不熱愛生活、對周圍的一切都漠然視之的人是不會擁有一顆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顆明亮的星,就從現在開始邁出你輔助他成才的第一步——記住「狼性法則」,強化他們的好奇心吧!興趣是最好的導師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幼年階段對周圍事物產生好奇、發生濃厚的興趣,可能是終生成就的源泉。興趣是兒童對某種事物探索的慾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慾望,孩子就會從內心的深處去研究喜歡的事物,才會不知疲憊、樂此不彼。14歲的富爾頓時常和同伴劃竹篙小船到河裡去釣魚。當時還沒有汽船,當河水流得很急,船在逆水行進的時候,只靠一根竹篙撐動的小船行動起來又緩慢又費勁,一次一次的勞累使愛用腦子的富爾頓開始思索:能不能製造一樣東西來幫人划船?這樣既省了力氣,又可以節省時間。這個想法一直盤旋在富爾頓的腦海里,他煞費苦心地捕捉創造的靈感,決心把這個既像是玩具又像是機器的東西設計出來。但光是想像是沒有用的,富爾頓一頭鑽進舅舅家的工棚中,利用那裡齊全的工具和材料,開始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一鼓作氣地忙了7天,富爾頓帶回家一件新奇的玩意。所有的人都很好奇,他們不明白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富爾頓笑笑,把夥伴們帶到那條湍急的小河,他把那件東西裝在小船上,先用手搖動幾下,接著就聽到「突突突」的聲音響起來了,人們在船上也感覺到船的抖動,船尾有一股被攪動的浪花翻滾著。船開始自己行駛起來,而不要再用人來撐竹篙,不需要用人划船了,船卻走得比往日快很多!夥伴們圍著富爾頓歡呼起來。那一件使大家驚奇得喊不出名字的東西,就是現在汽船上的輪子!後來,富爾頓不斷地設計創新,不斷地摸索改進。終於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創造輪船的人。富爾頓幼年時的興趣,啟發引導他創立了自己終生從事的奮鬥目標,並艱苦卓絕地為之奮鬥。生活需要好奇心,需要興趣所激發的創造火花。如果你的孩子在全市音樂比賽中一舉奪冠,或者在校園編程大賽中榮獲第一名,那麼他絕對有實力成為歌唱家或電腦奇才;如果你的孩子愛玩電腦,你可以追求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如果你的孩子喜歡游泳,他可以立志成為游泳運動員;如果你的孩子看重金錢,他可以學習企業管理,成為一個猶太商人一樣精明的企業家。在制定人生大目標的時候,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揚長避短,肯定能順利走向成功。科普作家法布爾原本是個教師,在法布爾看來,種族眾多的昆蟲王國,是比人類社會還要有趣的世界,而在當時,這個神奇的領域幾乎無人認真地探索過它的奧秘,法布爾決心做第一個研究者!於是,在課餘時間的校園一角,經常可以看見法布爾趴在草地上,以一個觀察員的身份開心地觀看黃螞蟻與黑螞蟻打仗,看雙方陣容的變化,在觀察中發現螞蟻是用接吻來傳遞信息的,它們帶著互相廝鬥的勇猛勁頭,頑強拼殺直到援兵大隊的匆匆趕來……這真是趣味無窮!長期的業餘研究使法布爾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觀察記錄和心得體會,這不僅有效地促進了他所教授的生物課,博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和欽佩,而且使他寫成了聞名全球的《昆蟲記》。18歲的鐵路職工米丘林對園林非常感興趣。作為一名普通職工,微薄的收入使他無法用心經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為了能夠擁有一塊種植果樹的園地,米丘林節衣縮食,日積月攢,好不容易租種了一塊貧瘠的荒土。開心的米丘林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上了各種各樣的果樹,作為科研的基地。他頂著寒風翻地,辛苦勞作,終於培育出許多色美味香、果肉豐滿的新品種,創立了自己的園藝學體系。興趣的力量使他成為前蘇聯和全世界著名的園藝人才,最終成為前蘇聯有名的生物學家。愛因斯坦的叮囑科學並不是只有像愛因斯坦那樣絕頂聰明的人才能掌握,也不需要大堆的科學術語和昂貴的科學設備,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並且積極和他們一起探索就行了。安娜是一名普通的七年級學生,一次,全班人一起到普林斯頓大學參觀。在噴水池邊,安娜看到一個男人站在那兒,聚精會神地盯著水珠落下,頭一會偏向左邊,一會偏向右邊。好奇的安娜走近他,發現他在自己面前不停地晃動著右手手指。察覺到背後有人,觀測者轉身問道:「小姑娘,從一大片瀑布中看出一個個水點來,你做得到嗎?」然後,他開始繼續搖晃他的手指。安娜被感染了。她學著他的樣子,在噴出的水流前伸出自己的手指晃動,頓時,水流彷彿凝固成千萬個微滴。他們開心地在那裡看著,交流並改進著自己的觀測技巧。最後,先前的觀測者要走了,他望著安娜的眼睛叮囑:「孩子,別忘了,科學就是像這樣子去探索、去尋找樂趣!」這位噴水池邊的觀測者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通過這個事例告訴孩子:科學就是探索,探索使人快樂。孩子們就像天生的科學家,本能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渴望探索周圍的世界,只要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就一定能幫助其進入神秘的科學世界。一位科學家到某農村小學二年級的一個班,與學生座談「以科學為職業」這個題目。可愛的孩子們不停地問道:「您看見過蚱蜢吃東西嗎?可是,我學它們的樣子吃草葉,卻把肚子吃疼了。這是為什麼?」「眼淚是什麼做的?」「小蜘蛛是從哪找絲結網的?」「我是不是像個裝血的口袋?不然,為什麼不管什麼時候弄破皮,都會有血流出來?」科學家認真傾聽孩子們千奇百怪的問題,他微笑著鼓勵著他們,雖然對於孩子們的問題他並不是全部都知道,都能回答上來,但是他仍微笑著說:「不知道。不過,也許我們可以找出來。」然後他開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討論他們的問題。鼓勵孩子們去探索有時候更甚於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即使你知道孩子所提問題的答案,也要抑制回答的慾望——須知,那樣做只會喪失討論機會。強化刻板的教育將會帶給孩子錯誤的概念:科學不過是儲存在成人頭腦中的一大堆事實;科學意味著各種繁瑣深奧的解釋。世界上充滿了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但科學是需要探索的,它並不僅僅是列舉事實,而且還解釋背後的意義。進行探索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留給孩子們時間思考,耐心地等候他們經過思考後的回答。成年人一個大毛病就是盼望孩子一問即答。研究顯示: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過一秒鐘——這樣短的時間孩子根本來不及思考。而當你給孩子超過三秒的「等待時間」時,孩子們的回答往往更符合邏輯、更完整和帶有創造性,孩子思考的能力也將更為完善。在幫助爸爸洗刷盥洗室的時候,瑪格麗特發現盥洗室里用的橡皮*擠壓地面時,會和地面粘住,用盡全力才能把它們拉開。瑪格麗特很困惑地對爸爸說:「爸爸,我要用好大的力氣才能把它們拉開。」爸爸問:「為什麼你用這麼大的力氣才能把它們拉開呢?」瑪格麗特稍微想了一下說:「因為裡面的空氣被封緊了。直到我拉出一條縫,才全部跑出來,於是就聽見"啪』的一聲響……」爸爸沒有發表評論,他耐心地看著小瑪格麗特。瑪格麗特說:「嗯,也許不是這樣的,讓我再想想。」過了一會,她開心地說:「爸爸,我知道了。是因為所有的空氣都被擠出了*,裡面的空氣壓力比外面的大氣壓力小。」一旦你把孩子引入對科學問題的討論,不要急於表態「說的對」或「很好」,這些誇獎話對鼓勵良好行為很有效果,但對促進科學交談有弊無利。同時,你也不要催促孩子「想」——這樣說毫無意義,因為孩子本來就在想,即使你不告訴他們。更糟的是:這可能把交談變成一種「表現」:他會揣測你希望的答案,並用盡量少的話說出來,以免猜錯時受的責備太重。而且,做出的反應如果以問號結尾,如「是這樣嗎?」並不意味著他想繼續討論這個題目,而只是想以此證實答案的正確性。天才都是玩出來的好奇心是孩子做事最好的動力,引起孩子學習的好奇心比嚴厲的說教更為吸引人,更有力量,也更有深度!俄國教育家塞德茲博士認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誘導孩子們自由地發揮出天才潛在的能力,而不是向孩子們灌輸術語和公式。塞德茲博士常常有目的地把科學知識融合在遊戲中告訴孩子,因為他相信對於孩子來說,最佳的誘導方式就是做遊戲。一天,小塞德茲獨自一人在院子里玩耍,他把一些木塊連成一串,玩起了「開火車」的遊戲。木塊是想像中的車廂,他則是火車頭。小塞德茲就在前面拉著「車廂」跑,他開心地「嗚嗚」和「哐啷哐啷」地叫著,模仿火車發出的聲音,同時還要負責在到站時報站名,招呼「旅客」上下車。「火車」不夠長,小塞德茲決定再找幾節車廂裝上,但是帶鉤子的小方木塊都用完了,怎麼辦呢?小塞德茲想到了剛剛買回來的磁鐵塊,可以用繩子把它們拴在最後面,剛剛合適。很快,小塞德茲拴好一塊磁鐵,他拿來另一塊。可是,好像突然著了魔一般,剛一放過去,那塊磁鐵就被一股力量彈開,怎麼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塊的後面。小塞德茲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可是那兩塊磁鐵怎麼也不肯吸在一起。小塞德茲獃獃地看著手中的兩塊磁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大聲叫著:「爸爸,爸爸,快來看呀,這兩塊磁鐵里住著兩個小精靈!它們不願意在一起。它們鬧彆扭了,誰也不理誰。」塞德茲博士忍住笑說:「傻兒子,這可不是什麼精靈,這是磁力的一個重要原理,磁鐵分為正極和負極,而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你手上這兩塊磁鐵都是正極,當然會因為相斥而彈開啦。」「真的嗎?」小塞德茲懷疑地說。「不信?你拿那一塊磁鐵過來,對,就是缺了角的那塊。這塊磁鐵是負極的,你再試試看,它們會吸到一起的。」小塞德茲疑惑地去試。很快,他興奮地告訴爸爸:「是真的哎!」小塞德茲覺得有趣極了,他的問題立即成串地出來了,「正極和負極是什麼東西?磁鐵為什麼要分成正極和負極?為什麼正極和負極就要吸在一起呢?」塞德茲博士趁機教了他很多物理學上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都是與遊戲緊密結合的,所以小塞德茲學習起來毫不費勁。一個物理原理就這樣在遊戲中被小塞德茲輕鬆掌握了。為了開發兒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塞德茲博士還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遊戲。例如,他曾經送給兒子一個小玩具,用橡皮筋做動力使其飛入空中。小塞德茲非常喜歡,馬上就聯想到它與飛機的相似之處。他照著這個玩具仿製了幾個,都能成功地飛起來。小塞德茲正是在這個玩具的啟發下,明白了飛機飛上天的原理,從而開始製作航空模型。一天,塞德茲博士給兒子帶回了幾塊眼鏡片,有近視鏡片,也有老花鏡片。小塞德茲對新奇的事物一向感興趣,他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沒過一會兒就大叫眼花,只好把鏡片舉到離眼睛較遠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鏡片後的東西。塞德茲博士任他淘氣,不去管他。當他一隻手拿著近視鏡片,一隻手拿著老花鏡片,一前一後地向遠處看時,他看到了什麼呢?遠處教學的尖塔突然來到了他眼前。他高興地大叫:「快來看啊,爸爸,禮拜堂的尖塔就在這裡!」從此,他懂得瞭望遠鏡的原理並親手製作了他的第一架望遠鏡。就是這樣,通過不斷地遊戲和動手玩耍,小塞德茲的潛在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開發。當後來人們稱讚他多麼富有天才時,孰不知,他的天才都是「玩」出來的啊!最受歡迎的教育方式1999年10月,各國的教師和學生在日本東京舉辦了一場聯歡活動,20個國家和地區的208位教師,202位學生都參加了這個活動,我國也從北京、西安、上海分別選派了9名教師和學生參加這次活動。聯歡活動中的一項活動要求人們評選自己最受歡迎的教育方式。主持人設計了一個問題,要求所有教師都做簡單回答。這個問題是:14歲的大傑克和小傑克是孿生兄弟,正在學校讀書。他們家離學校比較遠,於是父母給他們配了一輛輕型汽車作為交通工具,讓他們開車上學、回家。而兄弟倆由於晚上貪玩,好睡懶覺,經常遲到,雖經多次批評,還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試,儘管老師事先警告他們不許遲到,但因在路上玩耍,他們還是遲到了30分鐘。老師查問原因,他們謊稱汽車在路上爆胎,到維修店補胎誤了時間。老師半信半疑,但沒有發作,讓他們進教室後就悄悄到車庫檢查他們的汽車,發現四個輪胎都蒙著厚厚的灰塵,沒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顯,補胎是他們編出來的謊話。問:假設你是傑克兄弟倆的老師,你將怎麼處理?208位教師認真思考,積極作答,都在規定的半小時內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經過認真分析整理,從208份答卷中歸納出25種處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中國式是:一是當面進行嚴肅批評,責令寫出檢討;二是取消他們參加當年各種先進評比的資格;三是報告家長。日本式是:把兄弟倆分開詢問,對坦白者給予讚揚獎勵,對堅持謊言者嚴厲處罰。韓國式是:把真相告訴家長和全體學生,請家長對孩子嚴加監督,讓全班學生討論,引以為戒。新加坡式是:讓他們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美國式是:對兄弟倆說:「假設今天上午不是考試而是吃冰淇淋和熱狗,你們的車就不會在路上爆胎。」英國式是:小事一件,置之不理。俄羅斯式是:給兄弟倆講一個關於說謊有害的故事,然後再問他們:近來有沒有說過謊?埃及式是:讓他們向真主寫信,向真主敘述事情的真相。巴西式是:半年內不准他們在學校踢足球。以色列式是:提出三個問題,讓兄弟倆分別在兩個地方同時作答。三個問題是:a.你們的汽車爆的是哪個胎?b.你們在哪個維修店補胎?c.你們付了多少補胎費?之後,活動主持者把25種處理方式翻譯成幾種語言文字,分送給參加活動的202名學生,請學生們評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處理方式。結果,91%的學生選擇了以色列的處理方式。絕大部分學生喜歡的方式,就是批評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為什麼受歡迎?因為它的批評教育帶有遊戲性質,學生不怕、不難堪。可見,最受學生歡迎的教育,應該是在遊戲之中的教育。不要扼殺好奇心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為了給孩子努力的方向,他們不惜花錢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向孩子講述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希望藉此找到孩子的成才之路。但他們或許不知道,可能僅僅是對孩子興趣和好奇心的一點點不耐煩或批評,就可能斷送孩子一生的命運。一位母親帶著自己五歲的孩子去拜訪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學家沒有跟他們講述自己的奮鬥經歷和成才經驗,他把他們帶到了實驗室。第一次到實驗室的孩子很興奮,他好奇地看著到處都有的林林總總的瓶子和裝在裡邊的五顏六色的溶液,看看化學家,看看母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盛有黃色溶液的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斷喝,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個天才。」許多父母都容易犯下這個錯誤,他們總以經驗來約束孩子的好奇心,於是孩子們也就習慣於接受現狀而不敢探索創造,踏上的只是和父母同樣的道路。托馬斯今年5歲,他聰明伶俐,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有一天,爸爸媽媽在廚房做飯,托馬斯獨自在客廳里玩耍。百無聊賴的他對一個精緻的玩具汽車產生了興趣,想拆開來看個究竟。可是,拆開以後,就再也裝不上去了。當母親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時,便十分生氣地對托馬斯說:「你怎麼這麼頑皮。這可是爸爸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剛買沒幾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麼收拾你。」托馬斯惴惴不安地等待著爸爸的懲罰。可出乎意料的是,爸爸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對他說:「托馬斯,爸爸跟你一起把玩具裝好,行嗎?」就這樣,爸爸和托馬斯開始一起來擺弄這些玩具。在拆裝這些玩具的過程中,爸爸不斷地給托馬斯講解玩具的構造,鼓勵他自己完成組裝小汽車的任務。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父子倆終於成功地將玩具恢復了原狀。托馬斯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機械知識。能拆開玩具,說明孩子有求知的慾望,能自己去看待問題、研究問題。當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評,更不要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否則的話,就扼殺了將來的人才,因為生存的技巧就在於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識,去探索未來。如何培養好奇心好奇心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可以培養的,如果學習的內容就像一壺白開水,沒有一點懸念,沒有人會對此產生興趣,真正的趣味學習在於製造懸念,由淺入深。紅牆環繞、綠樹成陰的印度加娜廟最近香火旺盛,遊人如織,一派繁榮景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廟裡提供了新的特色服務——供遊客窺探用的加了鎖的房間,以及加娜廟新來的說話從來都只說半句的和尚。加娜廟的大門裡面放的是一道影壁,它擋住了人們的視線。在廟裡,和尚們還有意鎖了幾間房,供人們窺探之用。房裡放了屏障,窺探起來就很費勁,很不方便了。但人們卻要看,一定要伸著頭去看,千方百計,努力去看。一張老床,一隻老櫃,一雙舊鞋,再向里看,能看到一個小泥菩薩……總之,人們樂此不疲。看不清的加娜廟因此被來訪者賦予許多神秘的想像,編出許多的故事,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想要一睹它的風貌。而廟裡倍受歡迎的和尚,也只是從遠方來的一個知識一般的和尚,他說話只說半句,純粹是因為口齒不清,說話能短則短,從來都是說半句,因而從來沒把什麼事情說完整過。但就是因為這,前來討教的人推崇的不得了,紛紛傳言說這和尚靈,深不可測,這就像是加娜廟,不完整最好。人們對加娜廟和這位和尚都保持著極大的興趣,供為神靈,前來燒香磕頭的人與日俱增。這並非是因為加娜廟的香火靈驗,更不是因為這位和尚有什麼法術,而是因為人們自己總將自己鎖在一種窺探的角度和好奇的猜疑中,這種角度和心理束縛了人們的視野,也激起了人們的興趣。但是歷史上曾有一段時間加娜廟因遊人稀少,被迫關閉。當時的加娜廟地方不大,廟門卻很是寬敞,行人從廟前走過,廟裡的景緻一覽無餘,因此,真正購票進廟的人越來越少,加娜廟被迫關閉。關閉後的加娜廟反而激起了大家的興趣,遊人開始在門前停留,扒著門縫兒向里窺探。從細細的門縫兒向里窺探,能看到的景象只是一角磚地,一塊紅牆,一棵老樹,剩下的東西全被遮住了。確切地說,根本看不見什麼。但越是看不見,人們越努力去看,一個個地扒著門縫兒要看好長的時間。甚至連工作人員也被感染了,也扒著門縫兒向里看,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其實什麼也沒有,一切如同往日。當地的和尚很好奇,偷偷數了數每天扒著門縫兒向裡面窺探的人數,這一數大家都嚇了一跳,窺探的人竟比往日大敞大開著廟門時多了幾十倍。一個接著一個。受此啟發,重新開放的加娜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尚們開始刻意為加娜廟製造懸念。人們不知道裡邊是什麼,購票踴躍。於是就有了開頭那種繁榮的景象。世上好多事,就像這加娜廟的廟門,是不能大敞大開著的,得永遠保持一種讓人窺探的方式,勾起人們的好奇心,才會被認為有意思,有奔頭。眼前的事物才會變得其樂無窮。教育孩子也跑不出這個圈子。有一對父母,他們不是把孩子看的書放在書桌上,而是把這些書籍藏起來,可愛的孩子覺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來,肯定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便「偷」來仔細閱讀。可見,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別怕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導孩子的關鍵所在。課堂的抽籤遊戲孩子的好奇心、興趣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對於原有的學習內容,他們很容易出現經常性的厭倦情緒,這是因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愛玩、喜新厭舊,一成不變而又需要不斷重複的學習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厭倦,這很不利於他們的深入學習。這時,可以通過孩子自己選擇遊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和老師都清楚,只要每天堅持練習,不管是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孩子相應的能力都會日積月累地不斷提高。但是如何讓孩子一直保持興趣,卻一直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疼的事情。寅次是一個聰明靈巧,很有小提琴演奏天賦的孩子,無論什麼曲目,他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但他的問題也很明顯:只要開始學習一首新曲子,寅次就會表現得熱情十足,他不僅用心地聽老師講課,還非常努力地練習,其表現和一個刻苦用功的好學生沒有兩樣。但是,一旦他覺得自己學會了,就會馬上鬆懈下來,再也不願意花一點功夫在同一首曲子上。作為一名初學者,他不具備足夠的毅力和耐心,而這樣子是很難取得大成就的。除此之外,由於寅次總是學得比其他的孩子快,所以,當別人還在認真練習,試圖掌握新曲子時,寅次已經變得無所事事了。當他覺得一個人很無聊時,開始不斷地做鬼臉、發出陣陣怪叫聲,或者將女同學的辮子綁在課桌上,他調皮搗蛋的行為不僅把孩子們逗得大笑,還嚴重擾亂了課堂紀律和學習氣氛,影響了其他孩子的學習。一次,正在搗亂的寅次被鈴木老師(日本著名教育家)發現了,老師為了懲罰他,不僅每次上課都讓他呆在自己身邊練習曲子,還讓他長時間地重複練習,以免他接觸到別的同學。寅次一次次找老師報告:「老師,我已經練完啦。」老師也一次次告訴他:「還不行,必須再努力,直到非常熟練為止。」時間一長,寅次不但不能理解老師維護課堂紀律,打磨他毅力和耐心的一片好心。反而,因為在每堂課都是練習同一首曲子,時間長了,他便養成了鬆懈、應付的壞習慣,經常跟父母吵鬧,說是不願意繼續學習了。經過溝通,寅次的老師和父母終於明白,寅次不想去上學,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學習,而是枯燥的練習使他失去了好奇心。孩子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群體,如果沒有新奇的事物,他們很難長時間專註於一件事情。單調的彈鋼琴和拉小提琴練習會讓他們疲憊不堪。為此,老師需要讓學習的方式具有趣味性。如何提高孩子們練習同一首曲目的興趣呢?鈴木老師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一次,鈴木老師和妻子一起去逛百貨大樓,當時,百貨公司正在開展一個「抽籤中大獎」的促銷活動,參加的顧客似乎都非常踴躍。看到他們欣喜若狂地瘋狂擁擠時,鈴木老師忽然靈機一動「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採用"學習抽籤法』會取得怎樣的效果呢?」第二天上課時,鈴木老師決定試一試自己想到的新方法。他向孩子們宣布,上課前大家要先來做一個遊戲。他把寫好曲目的竹籤放進竹筒搖一搖。然後說:「寅次,你來抽一支簽吧。」十幾雙眼睛充滿了疑問和探尋,它們注視著跑到老師身邊的寅次,寅次則屏住呼吸抽了一支簽。「是《巴赫的波爾卡舞曲》。」鈴木老師說,「寅次同學,這是你抽到的結果,那麼你是否同意今天就學習這支曲子呢?」寅次使勁點頭:「我同意,我同意,抽籤的結果哪能隨便改呢。」原來如此,孩子們紛紛明白了,他們覺得這個遊戲一定很有趣,於是一個個地舉起小手,圍著老師大聲叫喊:「該我了,該我了。」「我也要抽!「「該輪到我抽了。」「老師,我有點夠不著。」最後,所有的孩子都抽到了自已的簽,他們無比熱情地投入了練習,連「調皮大王」寅次也沒有再搗蛋。他練習得很認真,因為他認為「這支簽是我自己抽中的,如果練不好該多丟臉呀!」這個由鈴木老師創造出的「學習抽籤法」從此在音樂教室開始推廣。實踐證明,它能夠非常有效地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們表現出非常歡迎的態度,學習起來勁頭十足,不管是學習新曲子,還是練習曾經學過的曲子,他們都顯得信心百倍。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地演奏中籤的曲子,因為那是一個「好彩頭」。後來,學校和父母發現,不管是在課堂上練習學過的曲子,還是在家裡練習課外布置的曲子,都可以採用「學習抽籤法」。對於那些初學的學生,「學習抽籤法」尤其有效,因為可以激發他們在家中主動練習的熱情。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們進步非常明顯。寅次已經能夠極其熟練地演奏巴魯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一些四五歲的孩子也能自如地演奏巴赫的《小步舞曲》和《快樂舞曲》。興趣是最大的老師,當學習變得沒有新意,一成不變的時候,孩子學習的興趣就會下降,效率就會降低。如何想辦法培養孩子的興趣,將學習融於遊戲中,才是引導孩子學習的關鍵。在孩子眼裡,只有自己喜歡的遊戲才願意不厭其煩地做,因為這是他們的天性。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不要指望孩子能具有那種所謂的「自覺性」。即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煩,家長也萬萬不能責備,而應該進一步尋找讓孩子願意學習的方法。
推薦閱讀:
※李慎明:實踐已證明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確與偉大
※1981 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提出
※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
※偉大的母愛 (轉貼)
※我的母親:平凡而偉大的女性
TAG:教育 | 規則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