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學習和應用
《易經》的學習和應用
由於《易經》的文字用文言古文,人們在學習中常為之而困惑,難以弄懂,望而卻步。有許多人學了好幾年,甚至幾十年而不得其要其法。這主要是不明易經之理,沒有一個好的啟
《易經》繫辭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為乎其中。」宇宙的功能法則是很容易懂的,最高的道理亦是最平凡的,它時時滲入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易知簡能」。「天、地、人」三才,不管天地怎樣旋轉顛倒,人總是立於其中,在一個卦中,中間那一爻為人爻永遠居中,上下爻則是天地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頂天立地」一詞的來由。日月的交替,太陽下去月亮升起,四季的變化,冬寒夏熱等等自然法則有誰不知?這些就是《易經》說的宇宙法則,多好明白!伏羲辨陰陽,畫八卦,黃帝作甲子,分三元,河出圖,洛出書,而理數的氣運,遂生成為天地萬事萬物,一切人和事都不能超出它的範圍。真懂《易經》,最高深的數理都會成為最簡化的運算。
歷來學習易經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義理派,從哲學的觀點來研究,偏重於人文哲學,自身的修身安命,主張「善易者不佔」。另一種態度是象數派,偏重於心靈玄秘,探賾索隱,各種術數占卜預測。後人執象數而棄義理,只求占卜運作黯熟,不明白顯驗的道理,不求靈准,這是江湖術士之流等下之輩,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將落入「其蔽也賤」的後果。而另一些人掃象而只言意,只作千篇義理,不解一事只真諦,在是環佩遊說之士,釣譽之流,也明顯地違背了易經「潔凈精微」的精神。古人言「善易者不佔」是說通了易經的人,自然明白事物的發展,用不著再去占卜就知道事物的結果。不學習明了易經義理者,思維狹小,引易經走進佔卜的小衚衕,導致這顆真理的明珠黯然無光,成為晦澀枯燥、神秘玄虛的書。在易經的學習上決不可再分什麼義理派、象數派,二者本同出一源,各學習者應重道修身,學以致用。歷史上真正學有所成建功立業的易學名家,既是學者又是大師深通易理又善占卜運作,如諸葛亮、劉泊溫、邵康節等人。
聖人作易,是「仰視天文,俯察地理」,根源直截分明,不費辭說。六十四卦全是依照天理自然排出來的,依本畫元,沒有藉助於智力。「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天下之象。」因此在學易過程中不要為文字所困惑。首先在思想上為自己設下難關,曲解了易的本意,去「高推聖境」。把易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認為深不可測,高不可攀。易就是那麼簡單,天人合一就是那麼平凡。只要自己在學習中多動腦子,日常多留意觀察,將義理與日常實踐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局限於經文字義,去觀察八卦符號的象,也會明白許多。到時會說:「啊,原來是這麼平凡普通的學問!」
太極八卦圖是全宇宙總規律的圖像描述,河圖洛書是全宇宙總規律的數學方面的描寫。要想較快的學習掌握易學,首先必須用心領會太極八卦圖和河圖洛書理數,徹底弄明白陰陽轉換,數的生成變化。道通,則百事通;道不通,則百事不通。大道猶如航路、鐵路、高速公路幹線,它們一暢通,則縣市鎮鄉之路必然也隨之而通了。學易需要有個非常冷靜的頭腦,非常精密的思想。應改變常規思維方法,不要受頭腦中原有知識框架的拘謹束縛,徹底放開思路。「受靜篤,致虛極」,虛空之器才多盛物。學易,其要不過識陰陽互藏之精,盜其機而用之。舉其要,則惟簡惟易,迷其宗,則愈繁愈難,唯能得象忘言,不在泥文執象,求之理與心融,文從意順。天亦一太極,人亦太極。天心,人心合一,心心相印,自然心有靈犀一點通。
伏羲作的八卦是圖畫,用極簡單的陰陽符號組成。文字是文王、周公、孔子加上去的。在學習中一定要弄通卦象及各卦名稱所含的直覺意思。世界上為什麼繪畫雕塑很珍貴,因為它給的是直觀認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用文字語言來表達的,都加了表述者主觀的認識,走了樣。伏羲偉大的此舉,留給後人的只是圖畫卦。常言:「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關鍵在一個「真」字。世上對易的解釋集注,易術傳本紛雜繁多,流傳有誤,言說不一者多。學者對錯難分,有時看雜了還要走彎路。在學習的書本選擇上應該要慎重,能得明師指導更好。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實際應用經驗後,應花一點時間再回過頭來好好讀一讀《易經》中的經和傳等,若能研讀一下老子的五千餘字的「道德經」和佛學中206個字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更有助益。可以說這二本經文是對《易經》最好的注釋,讀後對《易經》的領會有一個突破性的飛躍。古人言「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讀萬卷書固然重要,但若讀的是廢書,沒有用的書,則誤了一生,還不如精通、讀通一本好書—《易經》。在當今信息時代進行學習交流比古人要方便得多。易學發展離不開陽性實證科學知識基礎,從不反對現代科技真理。現代科技真理本來就統籌於易學法則範圍。現代科學發展不但不排斥易經,反而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知識和理解力,並為易學的使用提供了更廣闊的時空。這完全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學與現代科技知識陰陽互根互補的原則。
易經所言的宇宙自然和人事法則在生活工作中我們處處遇到,隨時用到,與我們不遠離,關鍵是煙雨蒙蒙,不識廬山真面目,戳破了中間隔的那層薄紙,就立即明白了。太極圖在思維上給人們的啟發是陰陽交變,絕對沒有僵死的思維模式和教條,絕對不是排坐次的固定不變。易的法則變動大,隨意性大。它決不是如實證科學有條固定的定律,一個公式,一加一等於二一樣就計算出來了。在易學中一加一等於任意數,可等於0,一個陰魚加一個陽魚等於一個太極圖圓圈;它可等於一,夫妻結合組成一個家庭;它也可以等於三,夫妻結合後生了一個小孩,為三口之家……宇宙間事物萬花紛雜,不能用機械的手段和方法去了解它,只能用高度概括抽象的方法來把握它。如以呆板的頭腦認定一個固定的法則去學,就不易懂了。因為萬物是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產生出來的。如果說活學活用的方法,用在學易上是最恰當不過的。易是活的。儘管懂了它的這些法則,若被它拘禁住,這又違反了變易的原則。「發無定法」,要不拘古法,大膽創造,先人能自成體系,自創一法,我們又為什麼不可以呢?我在學易中將「先天易數」預測術中的事名、序號、查法全改了,很適用今時之用。在「梅花易數」的基礎上悟創了「八卦象數預測法」,並獨自創出了一種「用姓名、排八卦、測人生」的預測新方法,完全不同於流行的「姓名學」,所含信息量大,直觀、快速、準確。方法是人創造的,古人能創造,我們同樣可以創造。大家都沿著老路走,學術還能發展嗎?社會還能前進嗎?「為道也屢遷」。要知道跟著宇宙法則變,不變是沒有用的。易經的法則是「變動不居」的,決不會呆板的停留在某一個地方。大家都熟知古代「刻舟求劍」的寓言,我們不少墨守陳規的人不正在犯著這種錯誤嗎?現代科學也是如此。以前計算機用電子管,一台機子佔用了一幢樓。後改用晶體管,只佔一間房。現在用集成電路則小到可以一人提著走或裝在口袋裡,成本低、方便、信息量又大。易經的法則就是這樣,一切都在變,又複雜變簡單,又繁難變容易,「返樸歸真」,「返樸歸初」,向著事物的本源靠攏。高產的雜交水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來的水稻在產量提高上達到了一個極值,再要增產已很困難了,科學家袁隆平則返回去找原本野生稻,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在學易時,不論怎樣變,但決不可離開易的基本法則,就如培育高產雜交水稻,只能找原生水稻,不能用小麥、高粱、玉米一樣。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與以居之,仁以行之」。學習的知識是靠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向古人學,向今人學,向先於我者學,向後於我者學,向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學。宇宙之法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善學者,時時處處可以學到知識。要尊敬先人,尊敬老師,但決不能崇拜迷信。多交流多實踐,多思考多分辨。有人想給我當學生,由於自己初入易道,才疏學淺,不敢妄為人師貽誤他人。另外的更重要的理由是,作為我的學生的人,今後應該必須成為我的老師的人才可以,不然我們只能作為同道學友。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互補原理。「大匠誨人以規矩」,善教的好老
易學是高深的。要真的把它變成有用的,必須做到實用。只專註文辭的考證,空言泛泛之詞,花了大量時間,收效甚微或無所得,這種作法還是留作個別專業學者進行吧。沒有做到實用,還是抽象化的沉埋在故紙堆里,鑽牛角尖,沒有價值。「學以致用」,學習一定要理論聯繫實際。易學者應是一個理論基礎知識牢固,知識淵博,品格高尚的學者。同時又是一個善於審時度勢,預測技法精巧的先知,即既是學者又是預測大師,先知先覺,德高道高。學習和運用時要放棄門戶之見,派別之爭,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要保守,各人將自己的心得,成果都奉獻出來,易學整體水平則會前進一大步。不要故步自封,自以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就會象《剝》卦一樣一陽爻在上,處在極為,隨時都有跌倒的危險。應象《復》卦那樣一陽爻在下處在小學生位置,永遠初興進取。要如《萃》卦,集天地眾美於一身,得天下之大成;要有《震》的勤思,《離》的光明,二者結合起來得《豐》卦,大有收穫;若如《坎》,則滿而外溢,損而有險。學易者,心要明澈,心明則性靈,無量而廣大畜,容得下整個宇宙,一切在心,用心去悟,去靜思。「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感而遂通後,易之道,易之術則可「不行而至,不疾而速」得矣。
易經的學習和運用,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是一件非常容易而且令人愉快的事。推薦閱讀:
※《易經》哲理與成功之道
※《易經》及注
※易經六十四卦之第17卦 《隨卦》澤雷隨
※《易經繫辭》通講(二十八)
※易經私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