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3年未賺 馬雲稱10年不盈利或不是玩笑
[摘要]如今依然打著「免費牌」的菜鳥網路也受到了連年入不敷出的困擾。阿里巴巴年報中披露,菜鳥網路2015年收入為30.99億元,凈虧損為6.17億元;2014年其收入為9.41億元,凈虧損為1.83億元。
時代周報記者 袁方晨 發自上海
8月11日,阿里巴巴(BABA)發布了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即2016年第二季度),首次披露菜鳥網路相關信息。
財報顯示,作為阿里巴巴的關聯公司,菜鳥網路在此季度平均每日處理4200萬個包裹,涉及菜鳥網路物流夥伴的超過170萬名快遞和倉庫工作人員以及18萬個快遞站點。
從星辰急便到百世物流,從結盟快遞公司到菜鳥網路,馬雲一直想在物流上有所突破。菜鳥網路更是聚合了圓通、順豐、申通、韻達、中通等國內物流資源。
「快遞公司是菜鳥網路的合作夥伴,我們之間只有分工的不同,相互間是協作的關係。菜鳥網路的原則是做快遞公司做不了的事情,和快遞公司不願意做的事情。」菜鳥網路方面對時代周報記者闡釋了菜鳥網路的定位。
儘管菜鳥網路強調與其他快遞公司並無競爭關係,但仍處於以「免費服務」拼市場佔有率的菜鳥網路,未來是否能夠實現盈利還是個未知數。
離不開的阿里
2013年5月28日,菜鳥網路成立,「退休」不到20天的馬雲復出。
從天貓到螞蟻金服,再到菜鳥網路,馬雲在取名上似乎總有許多奇思妙想。馬雲在菜鳥網路剛成立之時解釋稱,之所以取名菜鳥,是因為他剛做互聯網的時候,大家覺得他和李彥宏、馬化騰等人都是菜鳥,但正是這批菜鳥,變成了今天不一樣的鳥。
據了解,菜鳥網路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基於互聯網技術建立的新型互聯網科技企業,並計劃投資3000億元,建立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元網路零售額的智能骨幹網路。
菜鳥網路方面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所謂智能骨幹網路,指的是高效率協同的智慧物流網路,其以大數據和演算法為核心,目的是提升社會整體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這隻「菜鳥」從一開始就飛得很快。今年3月,菜鳥網路宣布完成首輪近百億融資,主要用於完善倉配、快遞、末端、農村和跨境五大網路。菜鳥網路已建成了完整覆蓋全國的物流網路,目前「全國倉配智能骨幹網」覆蓋的面積已超過107萬平方米。跨境方面,菜鳥網路實現接入倉庫數達110個,網路覆蓋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
另外,菜鳥網路全面布局快遞大數據,已形成「電子面單+路由分單+四級地址庫+裹裹APP」的數據閉環,這四個板塊均是為了達成更有效率的快遞服務。除此之外,菜鳥網路所推出的「菜鳥天地」、「菜鳥鷹眼」能夠對快遞企業的業務運營情況進行深度數據挖掘,幫助快遞企業掌握自身服務和經營狀況在行業中的發展水平,並且對發現的服務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改善。
「這張網路起來,我們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集團永遠不會做快遞。」馬雲的這句話,似乎給快遞公司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快遞公司也順勢而為,紛紛入股菜鳥網路。
公開數據顯示,菜鳥網路註冊資金50億元,由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集團、申通集團、圓通集團、中通集團、韻達集團等共同組建。其中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占股43%;北京國俊投資有限公司(銀泰第一大股東)占股32%;順豐、圓通、申通、中通、韻達五家快遞公司各占股1%。華泰證券研報認為,馬雲拉上快遞公司,不是為了資金,主要是迎合其戰略價值,讓菜鳥網路打上物流的烙印。
不過,快遞公司也有自己的考量。數據顯示,阿里是電商快遞最大單量入口,對快遞擁有絕對控制力,三通一達(圓通、申通、中通、韻達)的70%以上業務來自淘寶、天貓。三通一達也曾為了減少對阿里單一平台的依賴,推出了「一城一品」「愛買網超」「中通優選」和「優遞愛」等電商網站,希望依靠自身力量獲取流量入口,但都以失敗告終。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如果不加入菜鳥網路,則存在被阿里巴巴「封殺」的可能,這將對其業務量產生極大的衝擊。
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曾對媒體直白地表達了入股菜鳥網路的原因:「投這個錢,說白了就是給面子。」
但不能否認的是,菜鳥網路的倉儲網路與信息系統,給行業帶來了運轉效率與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菜鳥網路的支持下,各快遞企業的包裹處理能力也獲得大幅提升,儘管電商包裹量一再刷新歷史峰值,主要幾家快遞公司的系統都扛住了巨量衝擊。另一方面,快遞企業爭相跑步進入資本市場,快遞行業將面臨新一輪的資源整合與競爭,菜鳥在其背後的催化作用不可忽視。
長江證券分析師韓軼超在研報里認為,三通一達市佔率提升,上市加速,催化效果開始顯現。菜鳥網路成立的2013年,三通一達快遞行業市場集中度約為四成,而到了2015年,背靠阿里龐大的電商業務,三通一達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至五成。多家快遞公司陸續借殼上市,總市值超過3000億元,快遞業成為目前交運板塊中少數具備高成長性的子板塊。
輕資產「菜鳥」
電子商務已然成為我國快遞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06.7億件,同比增長48%,其中六成左右來自於電子商務業務。
但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快遞人員的短缺問題,並由此帶來的快遞人員效率的下降。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快件延誤仍是消費者申訴的突出問題。而另一方面,京東、世紀卓越、蘇寧易購等電商自建快遞的申訴率遠低於三通一達為代表第三方快遞公司,甚至世紀卓越、京東快遞申訴率還要低於以服務質量著稱的順豐速運。
「一方面以三通一達為代表的加盟制,第三方快遞公司所提供的快遞服務質量達不到電商要求,另一方面,以順豐、EMS為代表的直營快遞公司價格過高,電商難以承受,因此,京東、1號店、亞馬遜等電商開始著力建設自身物流團隊。」韓軼超分析稱。
被認為是電商「終極解決方案」的自建物流其實並沒有看上去那般美好,巨額成本成為了更加棘手的問題。以京東為例,運營自建物流帶來的巨大成本,成為京東目前仍然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京東全年虧損94億元,這其中包括拍拍網的合併費用,京東金融、京東到家等O2O項目,但主要虧損就來自於京東自建物流的建設和運營。
但另一方面,自營物流的電商在末端服務上對阿里構成了巨大壓力。儘管阿里在電商領域擁有絕對主導優勢,但是近年來其份額不斷受到京東、唯品會、蘇寧、1號店等的威脅,優勢似乎有所削弱。
2015年三季度,就B2C市場而言,天貓的市場份額下降至54.2%;而京東商城份額從2014年初的21.1%上升至26.1%,唯品會從1.9%上升至4.8%。這也促使阿里巴巴通過集合現有物流公司資源為己所用的輕資產模式解決物流難題。
不過,如今依然打著「免費牌」的菜鳥網路也受到了連年入不敷出的困擾。阿里巴巴年報中披露,菜鳥網路2015年收入為30.99億元,凈虧損為6.17億元;2014年其收入為9.41億元,凈虧損為1.83億元。
菜鳥網路高層的表態更值得玩味。菜鳥網路成立之初,馬雲在多個場合一再強調「菜鳥網路到底該如何做,我也不清楚」;2014年沈國軍在卸下菜鳥網路CEO一職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稱,「(菜鳥)沒有商業模式,沒有盈利模式,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賺錢」。
菜鳥網路方面給予時代周報記者的答覆則是,菜鳥的發展一定不會靠巨額虧損來推進,數據、演算法和協同能力是菜鳥網路的核心競爭力。「雖然成立才三年,菜鳥網路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都是遠超競爭對手的。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可以預見到未來將會有數億的包裹在菜鳥網路平台上運行,未來我們會從幫助社會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效率方面去賺錢,從我們的數據和產品提供的價值上去實現盈利。」而馬雲曾公開表示,菜鳥網路10年內不會盈利,也許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
推薦閱讀:
※時隔10年,骨質疏鬆症骨折防治指南更新了!
※剩男時代10年內到來 好女人基本靠搶
※2010年家居方位吉凶大排行
※中國四月最美旅行地,你至少花10年才能走完。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發布(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