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又稱「掤拳」,太極十三勢之「掤」式又作何解?

本文是接上文的:太極拳八勁中的掤原來念「bīng」,這其中又有怎樣的奧秘內容摘自我老師張儉先生《八卦掌內功 理法 勁法 養生》一書(吉林省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由老師授意我發佈於本頭條號。

沈家楨、顧留馨在其編者的《陳氏太極拳》一書中講到: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說用意不用勁,因為太極拳就是由八門勁構成的。八門勁都具有放長的彈性,所以稱之為「勁」,而不稱之為「力」。八門勁的名稱雖有不同,但實質上只是一個掤勁,其餘七個勁只不過因方位與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稱而已。所以太極拳也可以稱為掤拳。

掤勁不是人身固有的勁——在八門中掤勁是最基本的。掤勁生於彈性,不僅是肌肉本身的彈性,而是在肌肉彈性的基礎上將骨骼韌帶等與肌肉聯合放長中鍛鍊出來的。所以說它不是人身固有的勁,而是必須經過久練才能產生的勁。它的發展是由無到有,由有到強。要練習這種彈性的掤勁,其關鍵要領,還是先從用意著手,使思想上有放長的意思。

神聚氣斂是加強彈性和提高掤勁的基礎——在身肢放長情況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氣沉而內斂,這是一種自然產生的現象。反過來,也就是說,只要神聚氣斂,就可引導意識上具有放長的神態,使身肢放長,從而提高彈性和增強掤勁。在神聚氣斂的一瞬間,肌肉群就會更加充分地收縮,同時反抗肌群則更加充分地放鬆,因此久經放鬆與收縮的鍛煉,也就自然地加強了身肢各部分的彈性,同時也提高了身體的素質。明白了掤勁原於箭簡蓋升騰和水蒸汽蒸的內理過程,對太極拳十三字行功訣十三字:掤、捋、擠、按、采、栵、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掤"字口訣所說的「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太極拳掤的姿勢要求兩臂圓撐,高與肩平,作一圓形,分單掤和雙掤。單掤是左臂或右臂抬高與肩平,作半圓狀,手指與肩頭平,雙掤是左右臂同時動作。特彆強調撐的主要意義是在兩肩下腋部好象放有兩個彈簧,兩臂如在彈簧之上,體現了「掤」做為圓形的箭筒蓋,猛然彈起如綳簧,似綳弓子。綳彈而出"的本義。兩臂被彈簧力支撐起來,按之則落,抬之則起,隨高則高,隨低則低,攻時能發出彈簧性彈力。(即以機警的動力,向外抖發出去這叫做彈勁)。這樣的彈勁在靜時要含而不露,動的時候就要抖出去,要做到得機即發,不得機即守。這種勁路運用演變得手後,與敵角斗,隨時都有力的反射作用,俗話說勁在不發動時,似棉裹鐵,軟中有硬,做到軟而能剛和剛柔相濟。這種彈簧性的支撐活力,能在靜動虛實里應用出來。

「掤」作為太極拳的技法,老拳譜對掤勁的解釋為:

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舟行。

先實丹田氣,次緊頂頭懸。

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

任爾千斤力,飄浮亦不難。

意思是說,掤勁要像流水一樣,能夠漂浮起重載的船隻,周身的彈簧勁猶如波浪起伏。掤勁不是憑雙手的拙力,而是靠如同箭筒圓形的肩、腰、胯三道意氣圈,松圓散出而形成的掤勁。還要靠氣沉丹田肺火燒坎水「水火既濟」,以及湧泉穴的泉涌勁,俗稱「起於腳」。命門穴的命門火勢,「主宰於腰」。至陽穴的勁力,「勁通於背」,完成「掤在兩臂」的掤勁。

掤勁在練拳過程中一定要一貫穿始終,掤勁在太極拳「十八在訣」的基本內容中要求「掤在兩臂」 (太極拳「十八在訣」:掤在兩臂,履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進在雲手,退在轉肚,顧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橫,滯在雙重,通在單輕,虛在當守,實在必沖)。「掤」字在技擊中即是掤架、擋阻、防禦對方的進攻,動作主要向前,方向為正。它的勁點,也就是接點在手腕到肘之間,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個手臂,因此說「掤在兩臂」。

「掤」的勁法特點是「圓撐」,即「掤要圓撐」。掤勁的功能,發揮在兩臂的圓撐力量上,這種支撐力,自始至終貫穿於每一個動作。「圓撐」主要體現在腕、肘、肩要圓,直至周身都要圓。它的勁點,在手腕到肘之間,也可延至整個手臂,因此說「掤在兩臂」。「圓撐」這兩個字,特色是圓,就是說光「撐」不夠,還要「圓撐」。也就是還原於圓形箭筒蓋之狀態,圓形受力大,抗壓能力強,如此方能勁足。「圓撐」主要體現在腕要圓,肘要圓,肩要圓,周身都要圓,同時意氣圈,意念勁也都要圓。掤的時候,肘、肩骨節要撐開,腕、掌骨節也要撐開。這也就是太極拳·十三字行功訣中所講的:「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

「掤」在所有勁法中為第一勁法,「在全動之下掌心由內向外纏絲」,而且暗含在所有勁法中,無處不在。對方出手時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走化中要有掤,無掤則軟,就要被動。掤勁可大可小,要相機而變。

掤勁是防守勁,也能用來打,不管對手用什麼手法,你只管從中線起掤,一直掤到對方臉上就是化打結合。正確練法是一直含著掤勁打到底,不管什麼動作,發什麼勁,掤勁都不能丟。是以掤法列為八法之首,說明掤法不只是一個式所獨有,即所有太極拳八法,基至太極拳任何之一手都含有掤勁。

太極拳出手就掤,其意即在防禦,無意與人為敵,這與兩朋相交為友,粘而不抗,寓守於攻同其意義。所以太極拳譜於起式後右掤而復左掤者,即含有一讓再讓之意,這與中華文化不侵略人,止戈為武相同。昔日太極拳老師有五或十不傳之說,其中之一項為: 「好鬥者不傳」。諺云:「屈己者能處眾,求勝者必遇敵」。吾人應予深切了解。

在推手中掤勁以不丟不頂、粘連黏隨為好。在練習拳架時,掤勁也要時時留意、處處暗含。至於掤勁的輕重緩急,則全憑對對方來力大小快慢的感覺而相應變化,要著意於「鬆柔中寓沉剛」,就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著大船一樣,水質是柔活的,而力量卻是深厚的。這樣掤勁就長在身上,溶進了其它勁里,發什麼勁都能含進掤勁,出手就能破開敵招直接打中對方,那才是真正的化打合一,化打轉成一股勁。

附:老師演練八卦掌雙手托天(托天掌也稱大鵬展翅)視頻片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視頻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練太極拳看看這個,據說有天資的人才懂
精簡(32式)吳式太極拳
第765期:太極拳之「氣」與「勁」的探討(上)
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56式拳譜及分動說明
楊式太極拳圖解 楊式太極拳分解教學4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