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曼居士講金剛經(15)----迦陵音十方界

從初禪到四禪,剛剛是色界,然後你到空無邊處定事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到非想非非想定,這才是無色界,把色界無色界修完了,修到滅盡定,跳出三界外才是阿羅漢。這一些東西好厲害啊,這個修真得慢慢修啊。這樣的話真正到了初禪的大梵天王,他是掌管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常常在佛經上說四祺還因只是管一個四天下,常常來聽佛說法。其他人所說的上帝和安拉,我們說的玉皇大帝有沒有?都有,什麼鬼神都有,只是不是究竟而已。只是這都太小了,而且這都在輪迴中,都不是究竟。對於其他宗教什麼的,六合之外存而不論,我們不批評人家,不過按照佛法來說全都有。釋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寧願有不願讓我們空,因為我們空變為斷滅,因果什麼都不信,所謂隨墮在無為坑裡,墮在黑暗裡頭永遠翻不了身。我們知道釋從頭說讓我們不著相,可是處處談福德,處處說無,處處著有,為什麼?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注意因為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智悲雙運,沒有一個不智慧雙運的。大勢至大智大利,觀世音大慈大悲,普賢大行大願。所以佛本體如如不動,但是左輔右輔,不是向他諂媚行禮,南無普賢我學你的悲願,沒有一個不是智悲雙運的,智悲雙運也就是福慧雙修。不管講經不管說法還是度眾生,必須有福德。一個人沒福德,沒有辦法讓眾生能夠享受。小乘我自己把我自己修好了,我不受後有,我涅槃去了,大乘不是的。大乘完全是以眾生為對象,以眾生為對象必須以大悲心為體,沒有大悲心的話不可能成為大乘。大乘和小乘的分別就在這樣,一個是自了漢,一個是要利他。大乘是以大悲心為體,悲就是福,沒有福德不能夠行普賢願,你也不是為人來求人天福報,而是說真正你有福德的話才能夠攝眾生才能夠利眾生,否則人家理都不理,你的話我連聽都不聽,你還怎麼度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一直倡導福德,要福慧雙修,儘管這個福這個慧是空的也必須修。就跟這個身體一樣,明明知道四大本無我,五蘊本來空,可是要借假修真哪!修行還得要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身體還不知道怎麼修法呢。因為身體的六根給我們找了很多麻煩,但是我們修行完全修的是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六根里修。所以釋迦牟尼說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簡直太多了。這個福德不是福德性,如來說福德這個福德很多,但是不是福德性。布施供養是身外的福,我們布施給錢給食物齋僧蓋廟,這都是身外的福,不是福德性。福德就像衣食對於我們身體福報一樣,福德性是對我們的智慧而說的。今生像我們在座的這些人都在內,我們穿得很好吃得很好享受很好,可是我們很愚痴很迷惑,這是怎麼樣?是我們前生供養布施很多,我們沒有修慧,所以這輩子比較笨。有些人這輩子很聰明,做了很多的事情,了解很多,但是非常貧窮非常不得意,他前輩子修了很多慧,沒有布施,只種了慧沒有修福,釋讓我們福慧雙修。能夠這樣,外頭行布施就是福德性,內面修智慧就是修福德性。度眾生呢必須要福慧全都有。三千大千世界珠寶拿來布施所得福德是很多,但是對於福德性沒有什麼利益。你要不依著般若修行,想要能夠跳出三界,想要能夠成佛,這是福德性。必須修福德性,福德是事,福德性是理,理事兩樣都不可以廢。福我們是借了東西來布施,無論多少,三千大千世界珠寶,還是數得出來的,還是有限的,福也有限。可是我們說福德性是彌滿虛空的,遍虛空的,它的多不能夠限量。所以這個不能限量的福德性於是這個最重要。

下面釋迦牟尼又說了,「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及至,其福勝彼」假如說我們對於這個經能夠把這個四句偈,從頭到尾老提四句偈都沒有說出來是哪一個四句偈,哪四句不知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以相見,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一切有為法,若夢幻泡影,但是所有這些四句謁沒有一個不重要,沒有一個四句不總括佛所說的法。功德是在自性,不是布施、供養所求的,我們這個自性只有自悟自修,所以是自性的功德。布施有限,因為我們所救度的有限,布施人家食物救他一餐飢餓,布施財物救他一時痛苦。假如布施法,好比說在親友中間布施法,即使不接受,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種到了他的八識田中,到了因緣和合時種子就發出來了,真正要緊的福德性、這個法布施遠過於財布施,這給人的受用、享受、功效遠超過捐財物的布施。所以我們能夠把這一個經不但接受領會接納了而且領悟而且受持,聽過了放在一邊不行,還要持,持就是執持不放,永遠記得,這樣的話能得到受用,比信解更進一層。只解不能接納的話,不得受用。這只是虛解,能夠執持這一些東西,還可以為人說,因為自未得度就先度人,這是菩薩。但是比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布給人還要勝。佛法說給別人遠超過於拿財物布施。一切諸佛及諸佛阿的法皆從此經出。說到佛法,於是釋迦牟尼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釋迦牟尼說這個般若講了這麼多年,所以說所有的佛法所有的一切諸佛,是從金剛般若出來,這個佛法這麼重要了不起,雖然一切佛法都從這兒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說是立刻說非,他說佛又恐怕眾生執著佛法,一切法主要是為眾生覺悟,能夠明心見性,佛呢,說法是他自己證得的,佛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所得的這個能證的智,把它拿來說給我們聽,為的是讓我們能夠覺悟佛所覺悟的東西,能證得的智和所證的法合起來都無所得。證無所證得無所得,我們知道法性學佛主要是明心見性,見這個法性離言說啊,說出來就錯了,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只要著議就錯了,更何況說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說就錯,一想就錯,離言語,甚至連想都是錯的,為了度眾生方便而說,只要一落了言談就有錯了。所以他說我所說的佛法並不是我所證得的佛法,只是為了教給你們如何修行,但是這個法不是我所證的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說出證得的是什麼。佛所證的是空寂的,真如理地不離一塵,佛氏門中不舍一法。因為是這麼樣的話,本來是空寂的,我們眾生每個人都有,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所以他是佛,我們是眾生,人眾生和佛是一樣的。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說我不曾說一法,條條大路都通羅馬。所以每一本經都是告訴我們修行,沒有一個念念就成佛了,也不認為成佛有少法可得,以無所得故。所說的佛法也都本自具足的,所以這個的話,他怕我們住在佛法上,從金剛經一開頭,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一而再的說都是說應無所住,須菩提,須,否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入什麼流,舍了凡人剛剛進入聖者之流,已經要登入涅槃的道路。你能夠入這個流的話,慢慢就可以到了涅槃彼岸,說入流實在無流可入,六根接觸六塵,我們人之所以有這此事情,就是六根入了六塵,根塵相入就起了分別心,識就發起作用,就開始分別了,不入是沒有流可入,入是我們由根入塵相交涉,說不入是他得的這個果已經情識都空了,就六根不入六塵了,才得果的。由於無念,有個流可入的話是作念,真正是無流可入才能證得這個,假如認為有流可入,就沒證到這個。因為知道諸法無我,連我都沒有,還有什麼所得,既然無所得還有什麼可入。見惑也斷了,我們人的兩個毛病就是見惑和思惑,這兩個斷了才入了學佛的門,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所以修行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肯這麼樣做的話,總是入流了就是了,我們稱的入流。假設說於意云何,斯陀含二果羅漢,一次往來人間。這個斯陀含,只是欲界的思惑一部分已經斷了,其他的思惑還沒斷。見惑思惑,見惑就是我們的見地,思惑就是我們的情纏。


推薦閱讀:

葉曼講《道德經》(41-50章)
葉曼先生說凈土(與前兩篇談禪對應)
葉曼先生講金剛經(9)----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葉曼先生講金剛經(2)----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TAG:金剛經 | 金剛 | 葉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