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收藏家鑒定書法的依據有哪些
06-17
書畫收藏家鑒定書法的依據有哪些由於書法收藏風氣的盛行,鑒定書法的真偽變得越來越重要。那麼,哪些大家的著名作品,收藏家是如何進行簡單的,他們所遵循的依據有哪些?下面我們來聽聽雙年展的專家對此是如何講解的。書畫鑒定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辨定真偽,二是品定高下。前者是「鑒」,後者是「賞」。一件作品,它是否真實可靠,這是最重要的,否則即使再好,也沒有意義。一、書法鑒定的關鍵問題,必須先從作品本身「開刀」。一般來講,鑒定書法的主要依據是作品的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或曰某書家的筆跡特點。具體而言,即書法作品本身和作者的師承關係。凡對書法作品進行鑒定考證,最主要得熟悉、掌握該書家的個人書風、派別系統及其時代氣息。二、墨法和設色的鑒定。墨法即用墨的方法。墨法包括用墨濃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的變化。在認識墨法之前,先要注意作品筆墨的年代遠近。年代越遠,筆線的粗細收縮得越顯著,加上紙絹本身也收縮,當然筆線也隨著收縮,因此,筆線就比初畫時細一些而顯得堅硬狀;墨色也因年代遠而顯著柔和,不像新墨色那樣刺眼,並且能深入到紙絹的肌里。古今書畫家,每個人有每個人用墨的習慣性方法,也正如每個書畫家有自己獨特的筆法一樣。所以,墨法是書畫本身所具有的本質特徵之一,是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之一。三、結構的鑒定。「結構」一詞,是一個複合概念,包含書法的結體和行款,繪畫的構圖和剪裁,書法的結體,指每個字的筆劃的疏密分布。行款則指字與字之間的上下左右的相互聯接、呼應關係以及行與行之間的排列呼應關係。繪畫構圖與剪裁,是繪畫的要素之一,即畫的結構。按照中國畫的獨特理論,中國畫強調的就是結構,線條的輕重轉折(筆法),水墨的濃淡變化(墨法),從塑造形象這個角度講,其主要任務就是為了表現物象的組織結構。書法鑒定的目的,主要是為美術史學、博物館學的研究服務。美術史不單是關於美術的文字記載的歷史,更是美術作品流傳的歷史。比起文字記載來,美術作品是更直觀、真實、可信的第一手資料。但自從有了美術作品,也就有了美術作品的作偽。因此,對書畫進行鑒定也就顯得很有必要了。書法鑒定的要點不僅局限於此。如要更深入了解,藏家還需要更多的進行學習。中國書畫藝術鑒賞之筆墨紙硯書畫鑒賞是一門學問,需要掌握一定的書畫知識才能深入的了解鑒賞書畫作品,關於書畫藝術的鑒賞,就來談一談書畫中的必不可少的筆墨紙硯。關於書畫用紙,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過去傳說是由東漢和帝時蔡倫創造發明,近年出土的西漢時期古紙,例如:1933年新疆的漢代烯燧遺址中就發現了一片西漢宣帝年間的麻紙,此證明在蔡倫之前就已經有紙存在了。紙是書畫的一種重要材料,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書畫用紙是專指宣紙而言,因紙能「紙墨相發」,更好的表現書畫藝術的特點。唐宋時代的繪畫多畫在絹上,元代的大畫家王蒙嘗試在宣紙上繪製山水,起到了「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藝術效果,自此以後,以紙作畫便流行起來。宣紙的主要原料是檀樹皮,傳說蔡倫的弟子孔丹發現了檀樹皮纖維白而細長,又耐腐,就用這種樹皮做出了宣紙。安徽宣城、涇縣一帶盛產檀皮,並且泉水清潔,四季長流,具有得天獨厚的造紙條件,因而能造出上等的宣紙。用它作畫墨色層次清晰,滋潤有韻,歷來被視為佳品。宣紙的種類:生宣和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制過的,墨不易滲透,可作工整細緻的描繪,可以反覆渲染上色,適宜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工筆人物和工筆花鳥等,表現出金碧輝映的藝術效果,生宣是沒有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到水韻墨章、渾厚華潤的藝術效果,一般用於寫意畫。生宣又分厚薄兩種,薄者稱單宣;厚者稱夾宣和三層宣。直使用鑒別宣紙好壞的最有效的辦法:一叫「定筆」,就是畫上去筆觸之間留有筆痕,滲透力適中;二是「發墨」,就是筆行紙上不串,不會把濃淡關係串沒了。若無試筆條件,則要藉助光線透過宣紙,若平整光滑,用舌頭舔一下有澀感味者屬下品;若紙面上如朵朵白雲狀,舔一下能粘舌頭的宣紙則屬上品。關於墨, 墨的歷史和毛筆的歷史差不多同時產生。1954年,湖南長沙戰國墓出土了滿滿一筐黑色泥塊,隨著這些黑色泥塊的出土還有用墨寫就的竹簡,經研究認為,這些黑色的 泥塊很可能就是戰國時用作書寫的墨塊。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塊秦代的墨,呈圓柱形,質地粗硬,同時出土的還有石硯一方硏石一塊,可見那時的墨要用硏石粉碎研磨才能使用。大約到了 漢代才有煙煤加膠粘合而成的人造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研磨。墨的質地優劣直接影響到書寫西效果,質地優良的墨膠輕煙細,烏黑而泛紫光,作畫時不沾不滯,隨心所欲,幽香宜人,歷代書畫家對墨 的選用都十分考究,一般來說,最有名的墨叫「徽墨」,它出自唐代安徽州府,由五代南唐墨官、歷史上頗有聲譽的制墨專家李廷珪(gui)開創,被古代書畫家譽為「落紙為墨,萬載存真」。墨分松煙、油煙兩種(1)、松煙墨以松枝燒煙配製,烏黑而無亮光,膠輕質松,滲化力強,用它做書畫,得醇厚朴雅之趣,我國古代多用此墨。(2)、油煙墨是以桐油、菜油或豬油燒煙製成,質地堅實細膩,黑而光亮,特別以泛紫光者為上品,以此墨作書,得富麗堂皇之色,明清以後書家多用此墨。除了制墨的原料不同外,還有製作中的加工、配料等工藝的區別,因此,墨的質量和特點也就有優劣之分。拿主要的原料煙來說,就有頂煙、壁煙和底煙之分。加膠有輕重之別,所用藥品、香料也有不同,這些都是構成質量優劣的因素。一般來說,墨以膠少為上,膠重則窒筆,好墨上硯無聲,磨過的端面平光如鏡,無孔點。良墨調製時多配有香料,用氣哈一下,墨香幽雅,無異味,即是好墨;如墨錠粗糙,色帶青光,不具香味的則是次墨。磨墨的學問在於將墨錠豎平,由內向外,重按輕磨,宜緩不宜猛,古人云:「執筆如壯士,研磨如病夫」,這樣磨出的墨才勻細起色。古代有「惜墨如金」的說法,說明古人對墨十分重視,在文人學者中,愛墨、藏墨的「墨客」大有人在。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就喜歡收藏好墨,被稱為「墨痴」。歷史上的制墨藝人把制墨也作為一種藝術加工。 在高級墨錠上,往往繪製精緻的圖案,鐫刻名人書畫,在設計、造型雕刻、描金等方面都十分考究,使墨不僅是書畫藝術的不可缺少的珍品,而且成為文人案頭的欣賞之物。中國畫作畫必須用油煙墨,因其質地細,墨色可以分出濃淡眾多層次。切不可用松煙墨,因其顆粒粗,墨色相對灰,分不出層次。筆,中國書畫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藝術,很重要的方面是因為它所應用的工具是「實天地之偉器」的毛筆。毛筆是用獸毛、禽毛加工後製成的圓錐體的筆頭,加上竹或木製的筆桿製成的,作書和畫時根據作者的掌握,產生粗細、剛柔、濃淡、燥潤的變化,創作出各種有生命力的藝術。由於製作毛筆取用的原料不同,又把毛筆分為硬毫、軟毫、兼毫筆。「硬毫」是用狼毫、紫毫(即老兔頸上一小撮最有彈性的毛)等製成的,性硬,彈性較大。也有用鼠須、豬鬃製成的。作畫時蓄墨較少,易導致點畫乾瘦枯澀,使筆畫挺勁而劍拔弩張。筆鋒難於調整,易提難按,所以不宜行筆太快。「軟毫」使用羊毫、雞毫等製成,性柔軟,越是柔軟而彈性又好的筆越是上品。軟毫易於上墨,筆鋒易按難提,易圓難方,所以行筆不宜太緩。「兼毫」是軟毫和硬毫兼制而成,其性能居於軟硬之間,剛柔相濟。有羊毫狼毫兼制的,也有羊毫紫毫兼制的,故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九紫一羊」等名。尖銳的部分叫斗鋒,也就是筆頭尖端的一段透明發亮的部分。手執筆管的位置叫筆位,筆管的二分之一處叫筆腰,一般說從筆腰到筆頭的這一部分是執筆的部分。再高了就成了提管用筆,是比較特殊的用筆方法。筆頭的二分之一處叫筆腹,筆腹以外的筆尖部位叫筆鋒,筆腹後部叫筆根,從筆根到筆尖的中心的筆毫叫筆柱,是最挺健的一部分。按筆鋒長短來分有:短鋒、長鋒。短鋒所書點畫易渾厚粗壯,然提按的幅度小,少靈動之氣。長鋒筆所書點畫,線條富有彈性,提按幅度大,節奏感強。按製作的技藝論,又分為「湘筆」、「湖筆」 兩大流派。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不同的扎毫方法上。 湘筆的生產工地在湖南的長沙,由此得名,其所制筆的為不分層的混扎,以兼毫筆著稱。屬於此流派的有湖南、江西、四川、山東以及西南各省。湖筆發源於浙江省吳興縣的善璉鎮,吳興縣舊稱湖州,因而得名,在製作工藝上分層勻扎,以羊毫、狼毫、紫毫各品純毫馳名,特別以純凈羊毫最負盛名。湖筆就地取材,所用羊毫為嘉興山羊毛,得天獨厚,屬於此流派的有浙江、福建、江蘇、上海、河南、北京等地。湖筆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舊稱「文房四寶」。檢驗筆鋒最簡便的方法是:將新筆鋒用溫水潤半厘米,再用拇指和食指夾平,在光亮處看筆頭尖端的一段鋒穎,若即亮又齊就屬於上品。硯,通常稱作硯台、硯池、硯田或墨海。在唐以前,硯的材料為陶瓦、或石、或鐵,以陶瓦最為通用。人們在磚、瓦上研墨,中間凹形,故又稱硯瓦,以後又用陶土製硯或用石制硯。唐以後,硯的取材越來越講究,製作也更加精緻,其中端硯、歙硯、洮(tao)硯、澄泥硯被譽為四大名硯。端硯,產於廣東省高要縣的端溪。由一種上好的水成岩製成,端硯由於石質細膩滑潤,磨出的墨汁細勻無渣,發墨不滯而不損筆毫,產生「油潤生輝」的藝術效果,自古為書畫家所珍愛。歙硯,產於安徽省歙縣。因硯石蘊藏於歙縣和江婺(wu)源的龍尾山一帶,在古代均屬歙州管轄,故名歙硯。其色如碧雲,聲若金石,溫潤如玉,墨膏浮艷,經久不泛,是石硯中的上品。洮硯,因產於洮(tao)河,其河源於古洮州(今甘肅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而得名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特點是石質碧綠,瑩潔如玉,紋似雲彩,貯墨不變質,十多天不幹涸,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故洮硯非常難得。澄泥硯,產于山西絳(jiang)州 。製作方法是先將縫好的絹放在滔滔的汾水中,一年之後將絹囊取出,此時囊中充滿細泥沙,用這種細泥沙製成的硯叫澄泥硯。其特點是堅硬耐用,發墨細潤,貯墨貯水均能耐久,為歷代書畫家所重視。上好的硯瑩潔細膩,紋美色佳,加上精湛的雕刻工藝,可以作為珍貴的藝術品來收藏。綜觀捲軸畫形成後中國畫體之演變,乃人物牛馬盛之於前,山水花鳥盛之於後。從表現的內容和繪畫的題材上大體可歸納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種。從這些畫種和發展來看,按宋元以來的傳統說法,一般都主張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中心,畫學的上選,畫理的依據。中國畫的傳統思想,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基礎,以「詩畫交流」的境界為極致。因為中國傳統上對自然的態度向主「天人合一」,這種理論均出自支配中國人思想二千年之久的儒、道兩家,如: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盡心上》)又云:「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莊子云:「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寫自然抒心境的潛在流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日本迴流字畫作品
※書畫收藏五大技巧必看
※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展——主編王蔚偉
※「元人冠冕」趙孟頫書畫臻品20幅
※忻州書畫院今日推薦花中之王—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