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南和富寧民間_地母崇拜_習俗的探討
06-17
關於廣南和富寧民間_地母崇拜_習俗的探討 文山學院學報 Vol. 25 No. 2 April. 2012 11 第 25 卷 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 關於廣南和富寧民間「地母崇拜」習俗的探討何正廷(文山學院 民族研究所,雲南 文山 663000)摘要:崇拜地母,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習俗,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在西南邊疆的壯族民眾之中,並與該民族的稻作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在雲南壯族地區的文化建設與旅遊開發中,地區文化可以發揮積極而獨特的作用。關鍵詞:地母崇拜;民俗文化;研究中圖分類號:K892.318 文獻標識碼: AA 文章編號:1674-9200(2012)02-0011-03 收稿日期:2012 - 03 - 24 作者簡介:何正廷(1939 - ),男,壯族,雲南西疇人,雲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壯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政法處原處長,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民族學理論和民族史志研究。最近,相關人士注意到,市面上流傳的一本傳統典籍《地母經》與清代雲南廣南府很有淵源,其中提到「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筆於滇省廣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廟」。究竟《地母經》與廣南有何淵源?地母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地母文化在 廣南、富寧民族文化建設與旅遊開發中能發揮何種作用?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發揮利用好地母文化,為進一步推動邊疆經濟社會與文化建設做出貢獻。經實地調查和走訪儂丕祥、李興富、楊光昭等老人及當地群眾後得知,廣南城確實有地母廟(亦稱女媧廟),地址在蓮城東郊的「先農壇」(後因又在廟前增建「三皇宮」而易名)。該廟於道光二十五年所立的碑文上刻有「新建媧皇神正殿暨左邊廂房」 等字樣。廟內供奉地母女媧,信眾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日,都要入廟吟頌《地母經》。廣南《地母經》純陽呂祖序中講:「地母何力焉,何以為名…… 昔鍊石以補天者,其孰能之,唯女媧聖母是也。」此外,同屬廣南府轄區範圍內的富寧皈朝象鼻山下也有地母廟(後合併改建為觀音廟),且壯族各個村寨均立有廟宇供奉土地神,年年祭祀、頌經祈禱;而在廣南文廟中則保存有一面「象耕」石刻,刻畫大象牽犁在土地上耕作,旁邊是和風吹拂的樹枝和花草,還有雲朵在中飄動;皈朝象鼻山下則有「象鼻卷湖」的自然景觀,據說「象鼻卷湖」還是清代以前土富州著名的八大風景名之一,而由袁隆平先生題寫的「中國壯族稻作文化民俗科學研究基地」 石碑也立在這裡。廣南過去還沿襲有一種名為「官撒種」的傳統風俗,即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都要由廣南知府與儂土司率文武官員和村社頭人到蓮城東郊的「先農壇」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並用三頭白水牛在壇前的田裡象徵性地犁田撒種。此活動史稱「藉田禮」,廣南的老百姓則叫「官撒種」;而土富州則舉行盛大的「三月三、趕瓏端」活動。 地母廟、「象耕」石刻、三月三「官撒種」等傳統文化現象一起聚集於原廣南府及其所轄的土富州範圍內,看似毫不相干,但筆者以為這一文化現象折射了古代的農耕文明、特別是稻作文明漫長的發展歷程。或許廣南、富寧一帶,便是?1?7界稻作文明的發祥地,地母即稻作文明之母。著名考古學家李昆聲先生在其《雲南在亞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中說:「最早馴化野生稻的民族是古代百越。」 〔1〕壯傣語支各民族是古代百越的後裔。雲南廣南和廣西那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土有炭化稻,證明壯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將野生稻訓化為栽培稻,他們是?1?7界上人工栽培水稻的發明者之一。壯語稱稻田為「那」,在廣南、富寧乃至整個文山州及其周邊地區,冠以那的地名比比皆是,如廣南的那們、那糯、那朵、那倫、那灑;富寧的那能、那龍、那耶、那農、那法;文山的那麼果、硯山的江那、邱北的那紅、西疇的那馬、馬關的那往、麻栗坡的那登、師宗的納桑、元江的那路、元陽的那裡;百色的那崇、西林的那勞、靖西的那耀、德保的那甲以及那坡縣縣名等等。寮國含「那」的縣名亦有60多處。徐松石先生在他的《泰族僮族粵族考》一書中還寫道:「現在泰國那字地名多至不能盡舉。尤其是沿小泰人入境的路線,那字地名更多。例如那利Na-li,那波Na- poue,那當Na-thewn,那地Na-di,那何Na-ho,那沈Na-sane等。」 〔2〕(P257) 廣西學者覃乃昌先生說:「由網路出版時間:2012-06-14 17:37 網路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136.G4.20120614.1737.003.html 第 25 卷 文山學院學報 2012年 第 2 期 12 『那』構成的地域性的地名文化景觀,具有為豐富而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民族文化史尤其是稻作農業史的本來面目,是稻作農業起源的鮮明印記。」 〔3〕(P501) 日本渡部忠?1?7先生則說:「在熱帶亞洲緯度較高的地帶,存在著一個粳型或者類粳型品種的分布區」,「那麼,這些類粳型稻種的傳播,究竟始於哪裡,而又達到何處呢?我認為答案是比較簡單的,根據這類稻種的成熟和感光度等特徵來推測,傳播的路線是由北向南,亦即發端於雲南,南下到寮國和泰國」。〔4〕(P95-96) 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說:「壯人是古越人的後裔。雲南東南部的儂人、沙人和僚人,也是壯語族的支系,古為句町部族。」 〔5〕(P6) 廣南是古西南夷中句町方國的發祥地及其都城所在。據漢代班固《漢書》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句町方國歸附漢朝,首領封為句町侯,以其地置句町縣,隸牂牁郡,屬益州刺史部;漢昭帝始元年間,句町侯毋波又奉調「率其邑君長人民」加平叛,「大益州,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為維護西漢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立了大功,因而冊封為句町王。自此之後,句町王室與中央的關係便更加密切,句町地區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從而大的促進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廣南縣城東北小尖山的漢代墓葬及牡宜發現規模龐大、規格很高的木槨漢墓群,出土了簡牘、木雕車馬具、黃釉陶、朱書有「王」 字的漆木耳杯及銅鼓、鐵劍、鎏金葬具、珠寶玉器和大精美的青銅器皿,〔6〕以及西林普馱發現銅棺墓和銅鼓墓及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都印證了史籍記載的古句町國存在的真實性。句町悠久的歷史表明:以壯族先民為主體的句町民眾,很早就認同中一統,並為共建中文明作出了積的貢獻。在我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中,「乘象」和「象耕」 曾是越人最典型的文化特徵之一,如司馬遷的《史記》把滇越稱之為「乘象國」;袁康著的《越絕書》即有關於「象耕鳥田」的載錄;樊綽的《蠻書》更講:「開南已南養象,大於水牛,一家數頭養之,代牛耕也」,又講:「象大於水牛,土俗養象以耕田,仍燒其糞」。 廣南文廟中的「象耕」石刻顯示:壯族先民確實使用過象耕。據了解,同為越人後裔的緬北坎底泰人及印度東部的阿洪泰人,至今還保持象耕這一傳統耕作方式。廣南《地母經》純陽呂祖序中述及的「漳仙女山」或「南漳仙女山」,依漢語字義很難作出解釋,但用壯(泰)漢語合璧詞來理解,則涵義非常明確。壯泰語均稱「大象」為漳(章),稱乘象仙女為「囊南漳」(囊,壯泰語的意思是娘娘或仙女;南為乘或座)。在壯(泰)民族的傳統觀念中,地母即乘象仙女,由她統管大地,生養萬物,教人耕田種地;而在漢族的傳統觀念中,地母則是煉五色石補天的女媧,她與伏羲結婚繁衍人類,因而成了人類的始祖。或許,早在句町時代,壯、漢民族經過長期而又密切的文化交流,已使這裡的民眾逐步產生了「南漳仙女」與「女媧聖母」同為一位至尊女神的共識,認為她既是大地之母,萬物之母,人類之母,也是稻作文明之母。於是後人便在府城郊區風景最美的山上設先農壇、建地母廟,立至尊女神地母塑像,供人們頂禮膜拜,從而有了「地母降筆於滇省廣南 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廟」的說法。故廣南府的《地母經》講:「東西南北四部州,春夏冬母造成;江河湖海不離母,萬國九州母長成……天下五嶽仙山境,山林樹木母造成;庶民百姓不離母,五穀六米母長成……綾羅綢緞從母出,四季禾苗母長成。」總而言之,大地上的萬象萬物都是由地母生成的。還說人人在?1?7的時候,依靠這些東西來過活,死後屍骨還是要埋葬在地母懷中。此《地母經》又訓導人們:敬地母,孝雙親,誦真經,行正道,可災劫,獲常樂,得永生!明、清時代,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廣南知府和土司都要準備豐富的供品,率文武官員和村社頭人到蓮城東郊的「先農壇」,焚香祭拜地母,進行隆重的誦經祈禱儀式,並在壇前的田裡舉行盛大的「官撒種」活動;廣南府及其轄區內的富州土司及廣大壯族村寨的民眾,更是藉此機會表達敬畏地母、緬懷祖先神靈大恩大德的深厚感情,他們在村寨頭人、長老和布摩的率領下,殺豬宰羊,上竜山、入社廟舉行大祭,進行雞卜,並抬著神像走村串寨,舉行驅邪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的系列民俗活動,其間,有的還跳草人舞、春牛舞、手巾舞和紙馬舞,有的則對山歌、唱壯戲、敲鑼打鼓、舞獅耍龍。此活動連續三天,熱鬧非凡,既使廣南成了傳承農耕文化、特別是稻作文明的聖地,又使「三月三」 成了壯族人民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據央視國際介紹:三月三源於中原地區古老的上巳節,此節日形成於春期,開始日期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併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先人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隨四季的變化經歷發芽、成長到凋零的過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 13 何正廷:關於廣南和富寧民間「地母崇拜」習俗的探討並自由擇偶或交合;而祭祀先農(王社)、行「藉田禮」 則源於西周。周天子在率文武百官祭祀王社時,以親耕為表率,宣揚「民之大事在農」、「王室唯農是務」。其後歷代帝王即遵循這一禮制,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先農壇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併到親耕田親耕,表達「尚農」、「重農」之意。明代始建的北京先農壇內,就有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行藉田禮時的親耕之地。過去,廣南府在每年農曆三月三日隆重祭祀地母時,知府和土司都要仿效歷代帝王行「藉田禮」,,舉行盛大的「官撒種」活動,其意在傳承中文明,教化邊疆各族民眾,團結和睦,相扶相依。而今,我們在認真研究祭祀地母活動中吟誦的《地母經》之後,更感到此經文中所頌揚的內容與當今黨和國家一貫導的保護生態、珍愛土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及社會和諧的主體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應該是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很有必要進行挖掘整理,組織傳習,並使之弘揚光大。現在,人類尋根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廣南和富寧等地的地母廟、《地母經》及民間早已有之的地母崇拜習俗,應該是一個滿足人們尋根願望最具魅力的文化亮點。因此,認真梳理地母文化,主打地母品牌,充分發揮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與旅遊經濟開發的關聯效應,做大做強民族文化旅遊產業,既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而隨著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的高度重視及振興優秀傳統文化的力度不斷加強,許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始把目光投向廣南和富寧,特別是雲南橋頭堡建設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廣南和富寧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其區位優勢更是日趨凸顯,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旅遊產業更是當務之急。基於以上認識,筆者建議廣南和富寧立即開展以下工作: 1.借鑒昆明重建金馬碧雞坊、大理重建崇聖寺的成功經驗,及時規劃並抓緊恢復或重建地母廟(「媧皇神正殿」); 2.在廣南和富寧各打造一尊大氣而又慈祥的地母神像(廣南蓮城為金地母,富寧皈朝為銀地母),供各地民眾和中外遊客祭拜觀仰; 3.在廣南和富寧各組織888 名虔誠的地母信眾,開壇吟誦《地母真經》(廣南用漢語、富寧用壯語),為國為民祈福消災; 4.由廣南和富寧兩縣聯合舉辦「地母文化藝術節」,並組織「官撒種」等民俗展演,全面展示壯鄉地母崇拜的民俗文化; 5.由廣南和富寧兩縣輪流籌備開「地母文化」 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會,為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獻計獻策。筆者以為: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可以使廣南 和富寧再現昔日「地母文化」的輝煌,形成?1?7界「稻作文明之母」的念地,亦可以使廣南和富寧成為滇東南雲集中外遊客的最佳場所,為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為中民族文化的振興作貢獻。參考文獻:〔1〕 李昆聲. 雲南在亞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J〕. 雲南社會科學,1981,(1):71-75. 〔2〕 《壯族叢書》委會. 徐松石民族學文集(上卷)〔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3〕 覃乃昌. 「那」文化圈論〔A〕. 壯學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 〔4〕 〔日〕渡部忠?1?7. 稻米之路〔M〕. 尹紹亭,等譯. 雲南人民出版社,1982. 〔5〕 方國瑜. 元代雲南行省傣族史料年〔M〕. 雲南人民出版社,1958. 〔6〕 蔣天燦,等. 「廣南黑支果鄉發現古物」追蹤「漢代木槨 墓 」 出 土 大 量 珍 貴 古 物 〔 N 〕 . 雲 南 日 報 , 2007-10-16. On the Wor ship of the Mother Ear th in Guangnan and Funing County HE Zheng-ting (Nationality Research Institute,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Abstr act: Worship of Mother Earth, the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 and custom, is still intact in the Zhuang nationality of the southwest border, and organically blends with their rice culture.The culture of Mother earth can play an active and unique part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Yunnan Zhuang Nationality regions. Key wor ds: Worship of the Mother Earth; folk culture; study (責任編輯 楊永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佛教問題探討第六、制度
※坤壬乙訣之探討
※三根沖劑抗癌作用與微量元素硒,銅,鋅的關係探討
※八段錦初級練習中的呼吸方式探討
※陳燿森:簡、帛《五行》天道思想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