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開示】--- 念佛法要(視頻 文字) 第六集

尊敬的諸位善知識,大家好!(大眾: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學習新的一段夏蓮居大士的開示,這是在他老人家《六信四願三幸一行齋自警錄》這裡面的開示,就是他自己警策自己,實際上也就是警策我們,念佛警策。那麼今天要講的一段,我就先念出來給大家聽:「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念佛時,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即所謂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計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隨識即染,依智則淨。」  《自警錄》裡面有兩段,這是第一大段,夏大士跟我們講,「無論念佛處事」都應當用第一念。這個念佛、處事,處事就是平常的日常生活行為,待人、處事、接物,其實用心都是一樣。用什麼心呢?皆當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那什麼叫第一念?在唯識裡面講,第一念是沒有分別、執著的那一念,就是第一念,第二念就加上了分別、執著。  譬如說吧,大家看到我手上拿的是什麼?杯子。我來分析一下你剛才起的念頭,我一舉起來的時候問大家,這是什麼?你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分別的時候,那個就是第一念。你就看到了,這就是,還沒有起一個念頭這是杯子之前,那個叫第一念。這第一念就是把它看得很清楚,是照了。就像鏡子一樣,鏡子照萬物、照人、照一切,一照就非常清楚,鏡子不分別。這個人是張三、還是李四?這個是杯子、還是碟子?它不分這些,它一照就照得很清楚,這個第一念。第二念,你就開始分別,這個叫杯子,不叫碟子,不叫時鐘,這是個杯子。你就給它起了一個名相,這已經動第二念了。在你第一念照了的基礎上,你加上一個念頭,這是一個杯子。那麼這個杯子,我們給它起個名,實際上我們不叫它杯子,叫它茶壺,一開始叫它茶壺,大家就認為它是茶壺了,所以那名相其實都是我們人工給它起的,並不是我們的第一念。那第二念還好,這是個杯子,還沒啥,怕就怕你在第二念基礎上,還起第三念,第四念。就不僅是分別了,就跟著有執著。一看這杯子是個好杯子,這好杯子又更一步分別,這個杯子有好壞嘛,是吧,我來判斷這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是個好杯子,這是第三念。第四念,既然是個好杯子,我也想要。這是執著就來了,貪著,煩惱就跟著來。你看,一念接一念,愈陷愈深。假如你能保持第一念,只是照了,明明白白,不起第二念,這就是用智,不用識。第二念的分別,第三念的執著,這就流入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意識,然後在你的八識田中落下種子。所以這都是用識了  那麼佛菩薩把分別、執著放下了,他就轉識成智,用的是智,就是永遠用第一念,不用第二念,那就更不會用第三、第四念。那這個道理我們明瞭了,該怎麼修呢?夏蓮老給我們指出念佛和處事兩個方面。這兩方面就包含的很圓滿。對我們念佛人來講,不是念佛就要處事接物,其實用心都是相同。我們在念佛堂裡面,把這個心念好了,然後出去外面,待人、處事、接物的時候就是曆事練心。練什麼心,就練保持第一念,不用第二念。  那麼現在念佛的時候,比較容易練,怎麼練呢?「念佛時,一切莫管。」什麼都不管。比如說,我們現在靜心念阿彌陀佛,外面那些吵雜的聲音不要管。你不能這邊念著佛,吔,外面發生什麼事了?還想出去看一看。(問大眾:有沒有?)(大眾:有。)有,你看,還算老實,這你就流入第二念了。勸你念佛就一切莫管,外面縱然是狂風暴雨,縱然是一個大魔鬼在那裡嚎叫,你也不用管。釋迦牟尼佛怎麼成道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時候,惡魔就來了,騷擾呀,變作這些很恐怖的形象,魔軍,長的都是三頭六臂,呲牙咧嘴,來嚇唬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如如不動,保持在第一念,照了得清清楚楚。不是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是知道,知道了但是不動心。這就是保持第一念。大家剛才就沒有保持好,我看出來了,那表情,瞞不過我的。所以這「一切莫管」就是功夫,不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要知道那些境界都是虛幻,那些就是魔境界,來考你的,你要是動心了,那就失敗了。你就一切莫管,只管這一句阿彌陀佛,字句分明。外面有人咆哮也好,呻吟也好。我們,現在不該我管,義工有的管,就讓義工管嘛,你又不是義工,你就在這念佛嘛,就「字句分明」阿-彌-陀-佛,你念你的佛,不管,這就是用第一念。  功夫就是這樣「平平常常」,很正常,沒什麼事,也沒什麼稀奇古怪,也不想什麼神通感應。吔,我念著佛,外面這聲音是什麼聲音呀?是不是佛來了?還是魔來了?你在那裡揣測,那就是分別,就受境界影響。那個心就開始心波蕩漾,不平靜。「平平常常」就是啥事都沒有,不管發生什麼事,在你這都沒事,這叫平常,心是很平的。「常」就是一貫的,我還是念著佛,我不會打別的妄想。「老實念去」,你能夠這樣的「平平常常」地念,「一切莫管」地念,「字句分明」地念,就是「老實念」。想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那沒別的方法,就是三個字「老實念」。那麼這就是用第一念,就訓練你的第一念,訓練你的智,用智不用識。佛教我們四依法其中就有一個「依智不依識」。那我怎麼依智不依識?就是老實念佛,一切莫管。  那麼底下就給我們反過來講,你可能犯的過錯就是用了第二念。念佛怎麼會用到第二念呢?就講「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這是一類過失。「矜」,就是自矜,就是驕傲自滿。我這念佛一天八萬、十萬地念,挺不錯的,別人都趕不上我,這就是矜,驕傲自滿。那就得內心細細檢點,有沒有這種念頭?如果有這種念頭,那就是第二念了。第二念就擋著你的第一念。你用了第二念就沒用第一念,用第一念就不會用第二念。所以,智和識,不是用智就是用識,不是用識就是用智。這裡頭的念頭,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我們就要細心地去觀照,這是第一類「矜」。  第二類「躁」,急躁。今天的功課還沒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使勁,為了趕功課,我不能耽誤我的睡覺,趕緊把這些功課趕完,這就是躁。用這種急躁的心來念,沒辦法安定的下來,心就不清淨,這就變成第二念。有沒有這種情況?我相信都有,這是夏蓮老給我們提出來,讓我們去檢點。有這種過失,趕緊把它放下。  還有什麼呢?「卜」,蔔就是預卜,就是在這裡預期。我在這念,念了三個月,是不是快到功夫成片了呢?咦,定弘法師講說,功夫成片晚上就能夢阿彌陀佛,我啥時候能夢到阿彌陀佛呢?這就是蔔,在那裡預卜。你還沒到那個境界,在那裡猜,那境界什麼時候會到,這個已經是第二念了,也是不老實。  「度」,度就是在那裡揣度,在那裡思維。我這樣念到底如不如法呀?該怎麼念呢?如果不如法,那我豈不就是白費功夫了?我就這麼一句一句地念可以嗎?就這麼簡單行嗎?成佛哪可能這麼簡單?往生真的這麼容易嗎?在那裡種種思維,甚至很多千奇百怪的念頭,這就是「度」。所以,「矜、躁、蔔、度」這是四類過失,全是不老實。  還有底下的「希冀玄妙」,這也是一種。希冀就是很希望、希求,希求什麼呢?玄妙的境界出現。哎呀,我這念佛今天念的好像身心都空掉了;哎呀,我是不是已經證得什麼了,這就是希冀玄妙;哎呀,我這好像今天念的似乎看到那個太陽光都變樣了,怎麼都變成七彩的光芒,是不是阿彌陀佛給我顯現什麼瑞相;這就是「希冀玄妙」。本來沒什麼事,你在那愈想,好像愈妙、愈神了。其實,你就是不老實。老實人看到那些瑞相,都見到像沒見一樣。像慧遠大師,一生三次都見到蓮池海會,見到阿彌陀佛,他從來不跟人講。他不覺得稀奇,更不會去炫耀。到臨終的時候又見到了,才跟人家講,我這個境界一生見了三次了。說完就走了。你看人家,有多大的定力。看見這些根本都不予理會。  「或計功求速」,你計自己的功德。我這念佛,你看,一天能念個五萬,這功德就很大,這是計功。還有求速,用什麼方法我能念得最快得一心不亂,求快速得到成就,快速見阿彌陀佛。聽說有一種所謂的什麼三昧;又有特殊的方法,能夠很快速地證得一心不亂;要怎麼走著念;或者跳著念;或者是,反正用什麼方法你能很快速,去問人;這都是你求速的心理,要知道,愈求速反而愈繞遠了。愈老實的人,愈是走捷徑。  「或背境向心」,這是什麼呢?這是屬於禪宗修行,要怎麼樣呢?見到這些境界,我們要返,返回來,就向我們的心。我們念阿彌陀佛,如果也是學這種參禪的方法,禪師說,外面的境界都是虛幻的,應該只是觀照自心,這是禪。但是修淨土不是修禪。修禪是專注在心,要明你的心,所以一切都要反觀內心,這是對的。但是念佛恰恰相反,就得向著那個境界。什麼境界?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作為我們專注的境界。你不要去想那個阿彌陀佛是外在的相,我應該從相回歸到心,你那種是想,不是參,打妄想。修淨土跟參禪方法是不同,就是讓你執著那個所緣境,你的所緣境是什麼?就是佛!禪宗是心就是佛,所以要向心。我們念的佛也是佛,我向著佛,那就是明我的心。心跟佛是一,不是二,只是用兩種不同的方法。禪宗是向心,我們念佛是向著佛,所以不可以背境向心,學那個參禪。  用參究的方法念佛,這是蕅益大師不主張,念佛人不用參究。參什麼念佛是誰,不用。你老實念佛,當下你就是佛,這就是向上一著了。所以當下你心向著佛的時候,那心佛就是合一。是心作佛,就是心是佛。所以這些都是我們修行當中可能遇到的毛病,凡是這些毛病,都是用第二念,不是用第一念。不要以為你在參什麼,那不是參,那是打妄想。禪宗的參也不是這麼參法,禪宗的參也是用第一念,參你那個心,念頭「未起之處」。念頭起了,就是第二念了。「未起之處」,在那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講你念頭未起的那個剎那,那是你的第一念。做這個功夫很難。我們乾脆就是放下,就是念阿彌陀佛,那就是第一念。第一念就是智,第二念是識。隨順你的識、隨順你的第二念就是染,染就是墮入煩惱,墮入無明。依智,依靠智慧,就是依靠第一念,就是清淨。那就是自性清淨心。好!現在講了這麼多了,就開始老實念。那麼,既然都知道要用第一念了,我在這裡就用夏蓮老《老實念》這首偈子當中的四句來給大家總結,大家好好聽:「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念!


推薦閱讀:

文藝視頻(即點即看)
鋼琴教程入門【視頻】*
探秘視頻編碼黑科技,窄帶高清2.0視覺模型及場景實戰
八字絕學 《31講 六部分》6集視頻
視頻丨他,60年,敢將十指誇針巧

TAG:視頻 | 佛法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