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搶玩具、從社交跡象看都是好事啊,當父母的千萬別搞砸了!

1

1歲之後,若說孩子首當其衝的教育問題,大概就是社交了。

但是這個階段的社交讓媽媽們很頭大,好似小娃們到了一起,最大的愛好就是衝突——你打我,我推你,你搶我的玩具,我搶你的玩具。

這個時期的打人、搶玩具,不能簡單的歸類為沒禮貌、沒教養哦,這恰恰是寶寶們初露了社交的端倪,但又掌握不好正確的社交技巧。

孩子天生是不會社交的,正是每一次社交衝突,給了孩子不同的學習機會,最終他才能學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度。

所以父母不能搞砸了,一定要正確度過這個關鍵期,幫助他們摸索與這個世界的相處之道。

正確處理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正常的發展階段。

2

首先說打人這件事,1歲之前的打人是無意識的,1歲-2歲之間是不知道正確的溝通方式,2歲之後,是不明白情緒正確的宣洩方式。

  • 小表弟目前就處於這個混亂的階段,被姐姐欺負了抬手是一巴掌,對姐姐喜歡的不得了也是抬手就一巴掌。
  • 那麼在這個階段,簡單的指責他要不要、該不該打人顯然是不合理的。

    首先應當幫他搞清楚自己的情緒以及正確的表達方式。

  • 如果是喜歡姐姐,可以輕輕地摸和擁抱,姐姐就會很開心啦。
  • 如果是被姐姐搶走了玩具,可以大聲喊「不要!我的」。
  • 當他學會用語言和氣勢自我表達時,他就不會只想著動手了。

    做為家長也應該幫助被欺負的一方回擊:不能搶弟弟正在玩的玩具,可以等,或者跟他換一個,如果他不想換,那就只能等。

    同樣,對於下手沒輕重的弟弟的打人,對CC的安慰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 如果是因為喜歡,(相信我,孩子分得清對方是什麼情緒),那可以告訴CC,「教給弟弟抱抱」,通常愉快的氛圍下,弟弟的打人CC也不認為是惡意。
  • 但如果是弟弟主動打人,或者搶姐姐的玩具,我們也會幫CC伸張正義,告訴弟弟:姐姐正在玩,弟弟可以玩這個。。。
  • CC小姨囑咐CC:如果弟弟惡意的打你,你要嚴厲的告訴他:不能打姐姐!如果你想,你可以打回去。

    但其實不管她選不選擇打回去,有了大人的這份制止和理解,她內心的公道都已經被討回,她被打的委屈都已得到釋懷。

    更重要的是,她也明白了,什麼樣的權益自己可以維護,類似的衝突自己下次可以怎麼解圍,這樣即便沒有了父母的庇護她也有獨立社交的勇氣。

    如果你只有一個孩子,你可能會覺得,社交過程中只要孩子沒挨欺負就好。

    但當你有兩個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 弟弟打了姐姐,你會覺得,如果總是讓姐姐忍讓,那出了家門,有外人欺負她,她哪來的勇氣反抗?
  • 反過來,如果姐姐事事欺負弟弟,你會覺得,如果現在不幫弟弟在姐姐面前爭取權益,出去讓別人給欺負了,他怎麼敢理直氣壯?
  • 反而可以更辯證的看問題,也願意給兩個孩子多一些空間去自己處理爭端。

    3

    關於孩子正常的發育階段,搶玩具也是一個很典型的問題。

    4歲的孩子對別人的玩具不可能不打招呼拿過來就玩,但是1歲多的孩子,就肯定會!

    我們去公園野餐,帶了一隻紅色小飛機。

    不遠處一個1歲多的小寶寶三番五次的過來想要拿走飛機,每次都被媽媽制止。

    有那麼兩次,大家都沒注意,孩子也真的拿走了,媽媽趕緊送了回來。

    但其實,這個寶寶自己就有個一模一樣的藍色飛機。

    那麼,是他不懂禮貌、貪得無厭、隨便拿別人家的玩具么?

    並不是。

  • 1歲之前的孩子,大方得很,誰想拿走他的玩具,儘管拿走。 但是那僅僅是因為1歲之前的寶寶物權意識尚不明確,他還沒有「我的」這個概念。
  • 1-2歲之間漸漸有了,但依然不明確,覺得只要自己想要的,就都應該是我的。 我們常說2歲孩子的世界觀就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所以他見了別人的玩具喜歡就拿、甚至去搶,這太正常了。
  • 不必上綱上線,認為孩子這是沒禮貌,甚至隨意指責或者斥責孩子。

    你只需要從他手裡拿出玩具,告訴他,紅色的是其他小朋友的,藍色的飛機才是你的,並帶著他一同把玩具還回去,並且跟對方的小朋友(媽媽可以代勞)說:抱歉拿了你的玩具。

    寶寶可能會因此哭鬧,你可以共情、可以抱著安慰,但是,別怕他哭,也不必糊弄他說媽媽再給你買個紅色的。

    每個父母都懷揣著最好的意圖——讓我們的孩子開心——但不幸的是,現在讓他們開的心,從長遠來看是悲慘的,因為你不可能滿足他今後的每一個要求。

    這個世界帶給他的每一次衝擊都是絕好的學習機會,你溫柔的堅持才能真正幫寶寶建立明確的物權意識,幫他認識和面對自己的情緒,這次的哭才不算白哭,下次,才有可能不哭。

    「一味指責」或「過度滿足」只會把事情搞砸。

  • 前者不僅沒能幫孩子認識物權的界限,還傳遞給孩子一種「他想要的他不配擁有」的錯覺。
  • 後者則更容易讓寶寶過度迷戀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並學會用哭聲做要挾。
  • 4

    寶寶們最初的社交一定是一團糟的,這廂你才為寶寶的「跋扈」賠完禮道完歉,那廂寶寶又被「欺負」了需要你解圍安慰,每次社交都是一種消防員四處救火的體驗。

    但恰恰是這一次次的社交衝突,成為了寶寶樹立正確社交觀、掌握正確社交能力的墊腳石。

    幫他們最終掙脫大人的庇護,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社交之路,分清我的、你的、大家的。

    以及,我的我說了算,你的你說了算,大家的就要大家輪流說了算。

    學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度。

    而這條路上,父母的正確干預非常重要,我們既不能按大人的高標準,要求2、3歲的孩子處處得體、八面玲瓏;也不能依仗孩子小,就放任不管。

    1歲的時候你不管,4歲的時候,他依然會是那個隨便打人、搶別人玩具的孩子。

    C媽說

    一般來說4歲之後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就不需要大人一直跟著了,他們多數都可以自己解決紛爭。

    但是放眼望去,依然有很多大孩子的家長寸步不離,這些依然不肯放手的,大都是內心的遺留問題在作怪。

    有的覺得自己的孩子太跋扈,不跟緊點兒,怕他惹事生非;有的覺得自己的孩子太懦弱,不跟緊點兒,怕他背地裡挨欺負。

    但這個時候孩子大都已經定性了。

    所以還是我常常嘮叨的那些話,養孩子前期越費力,後期才會越省力。

    更重要的是,你又能跟孩子多久呢?為了以後自己更省心,孩子的路走的更平坦,一定不要搞砸。

    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寫給正在經歷中的父母,我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的理解。

    多一個人明白孩子發育過程中這些正常的階段,便能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少一分誤解和指責,我們孩子的成長環境便能多一分善意。


    推薦閱讀:

    社交暗語你了解多少
    轉載 不能不懂的社交暗語
    社交「暗語」你懂得多少
    如何提高表達能力,與社交能力
    現代實用社交禮儀

    TAG:父母 | 玩具 | 打人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