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詩歌常識與發展脈絡
中古國代詩歌常識
一、古詩從體裁上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1、古體詩一般也稱古風,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從字數看,基本上有一句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四種,如「詩經」「楚辭」「漢魏南北朝樂府民歌」等等;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題目中一般有「歌、行、引、吟、曲、辭、弄、樂府」等標誌性字眼(尤其隋唐時期的古體詩);每首詩的句數不限,可長可短,且不講究押韻;如五言古詩有陶淵明《歸園田居》,七言古詩有白居易《琵琶行》,雜言古詩有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樂府→漢文人五言詩→魏晉南北朝民歌和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詩),如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並稱為「樂府雙璧」。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尤其唐代)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兵車行》,高適的《燕歌行》等。
﹡新樂府: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中唐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新樂府運動」由白居易、元稹倡導,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作雖稱為樂府,但不拘於聲律,並以新題寫時事,故稱新樂府。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多以五言、七言、雜言呈現,反映了很多現實問題,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2、近體詩是指隋唐及其之後出現的比較講究音韻格律的詩歌,又稱「今體詩」「格律詩」,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考試問到體裁,可具體回答為:五言(七言)絕句或五言(七言)律詩。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律詩的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每聯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對句。律詩的頷聯、頸聯必須對仗。詩歌有嚴格的音韻格律要求,即絕句二四句押韻,律詩二四六八句押韻。
3、宋元明清時除了延續一部分前代的律詩和絕句外,更大量出現了詞、曲及戲曲唱詞,它們都屬於近體格律詩。
①詞: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因句式長短不齊而叫做長短句、詩餘;也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琴趣等。每首詞都有一個樂調名,叫做「詞牌」(即詞譜);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根據內容所起的題目。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如通常的小令;有的分兩段,稱雙調,前段稱上闋或上片,後段稱下闋或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②曲:又稱為詞餘、樂府,代表是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的元曲。散曲是詩歌樣式,分為小令和套數。小令的體制相當於宋詞的小令,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套數由多支曲子組成,它不屬高考考查內容,此不贅述。
二、古詩按內容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其下又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等等。
三、中國古代詩詞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園詩派:以描寫恬靜悠然的自然風光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或流露不願同流合污的情緒,或表現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晉末宋初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
2、邊塞詩派:以邊塞生活、戰爭為題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等。
3、豪放派:宋代詞壇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是蘇軾、辛棄疾,因此該派也稱「蘇辛詞派」,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婉約派:宋代詞壇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鬆活潑,或深沉幽怨,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脈絡
一、上古——口頭歌謠
二、先秦——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
現實主義源頭:西周至春秋《詩經》
浪漫主義源頭:戰國後期《楚辭》(代表作家:屈原)
三、漢代——漢樂府《上邪》《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
四、魏晉南北朝——
1、建安文學(文學的自覺時代):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文學特徵:建安風骨、漢魏風骨)
2、正始文學: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3、兩晉文學:西晉左思
東晉陶(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
謝(謝靈運 :開創了山水詩派)
4、南北朝時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發展)
南朝民歌:題材狹窄(愛情)、風格艷麗,喜用雙關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題材廣泛、風格剛健、語言直率
《木蘭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詩創作:鮑照、謝朓、庾信
五、隋唐五代——
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
2、盛唐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中國詩歌的兩座高峰
山水田園詩派:王(王維)、孟(孟浩然)
邊塞詩派: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
3、中唐韓孟(韓愈、孟郊——詩歌的風格特徵:奇崛險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特徵:語言平易直白)
李賀(人稱「詩鬼」——詩歌的風格特徵: 詩境詭譎)
4、晚唐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溫庭筠詩歌的風格特徵:哀艷
六、宋代——
1、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
2、蘇軾(北宋時代最有成就的詩人)
3、「誠齋體」:楊萬里
4、陸遊(南宋詩壇當之無愧的盟主)
宋詩特點(好議論、重理趣、以文為詩)
七、元代——楊維楨(鐵崖體)
八、明代——高啟、李夢陽與前七子、李攀龍與後七子
九、清代——
1、江左三大家: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
2、國朝六家:王士禎、朱彝尊、趙執信等
3、詩界革命(黃遵憲、梁啟超等)
詞的發展史
1、晚唐:溫庭筠、韋莊
2、南唐五代:馮延巳、李璟、李煜
3、宋——
發展(以人物為線索):晏殊、歐陽修——柳永(長調慢詞)——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善於用典,數量居兩宋詞人之首)
派別:婉約:柳永、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豪放:蘇軾、辛棄疾、張元乾等
4、金元:元好問、薩都剌
5、清:清初三大家(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
6、元曲(小令、套數)
前期(質樸自然)——
關漢卿、馬致遠、張養浩等
後期(典雅工麗,遠離現實)——
張可久、喬吉、雎景臣等
總結詩詞發展規律
1、發展規律:
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
2、詩歌形式發展:
四言為主、二二節拍(詩經)
五言為主、二三節拍(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建安時期是文人五言詩創作的繁盛時期,阮籍五言詠懷組詩)
七言歌行(鮑照)近體詩(絕句,律詩,七言律詩在杜甫手中正式成立)
詞(小令中調長調,詞有定調、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
曲(小令、套數)
推薦閱讀:
※假如古代也有諾貝爾獎
※古代女子的頭髮會油嗎?用頭油梳頭會不會更油?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農耕文化
※古代中國最尊貴的職銜——三公
※古代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