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寶原理——僧與僧寶

四、僧與僧寶

(一) 僧伽的名稱和概念

「僧」是古印度語「僧伽」的簡稱。「僧伽」Samgha(讀「僧嘎」)其義為「向善」,通常是指出家的「僧眾」或四位比丘以上的「僧人團體」。

「僧人」分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

沙彌是Samanira的音譯,義為「從善」;比丘是BeuKsu的音譯,義為「乞食行善之士」。「沙彌」和「比丘」是受戒的層次高低的差別,如沙彌要守持36條戒,比丘要守持253條戒。近事男、近事女要守持5條戒。沙彌尼比丘尼由於性別關係,防護自身的戒律規定更多,要求更嚴。

佛教有出家、在家兩種弟子。出家弟子的主要特點是過獨身生活,不結婚,在家弟子沒有這條戒律,其它根本戒都大致相同。沙彌、比丘犯了淫戒,若不懺悔,且重新受戒,就沒有資格穿僧衣,充當僧人,也沒有繼續住在寺廟的資格。所以僧人和俗人的主要區別不在穿什麼樣的衣服,而在有無清凈戒體和戒行。在家弟子又分受戒弟子和未受戒弟子。在家受戒弟子要守持五戒,即不殺、盜、邪淫、妄言、飲酒。不受戒弟子包括信仰三寶的一切人。無論出家和在家的弟子,十善戒是最根本的戒律。在末法時代不犯四根本戒的就算是戒體清凈的好僧人,但嚴格按律檢查,能嚴守四根本戒的僧人恐怕也不多,所以佛教界對末法時代的僧人稱做「僧像」,意思是「外形像僧人,實非僧人」。

僧人是佛教弟子中的職業修道之士,是佛陀崇高思想品德的繼承人,是堅持、保護、弘揚佛法的核心力量。僧人的思想言行,必須合乎經、論、律的原則。在僧人的慈悲、和善、謙虛、真誠、無貪等崇高的德行上,應使眾生看到佛的形象。因此,僧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佛教存在不存在,主要看佛教僧團組織存在不存在,看戒行存在不存在。戒行是僧人的標誌、佛法的標誌,若戒行不存在,就等於僧人不存在,佛法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金碧輝煌的寺廟佛像,也無濟於事,只會起到一座「墓碑」的作用罷了。現在很多寺院不重視戒律,不重視聞思修,只重視修寺造佛,是本末倒置,這樣做對佛教的發展起不了作用。

(二) 僧人的分類和層次

僧人共分聖僧和凡僧兩類。三乘見道以上的僧人稱聖僧,見道以下的稱凡僧。凡聖的界線是見道。證得見道就是破除了「見惑」,生出了無漏智--見道現觀智。見道智慧也稱「超世第一智」。也就是說得了見道,才有超世智,道般若。佛法中所說的開悟見性指的就是證得見道,獲得無分別的現觀直覺定中智慧。從僧人的層次分,開悟後就是得道聖僧,再不會退轉下墮,再不會產生違戒的惡行,已具有自生的息惡揚善之戒體。「三寶」中的「僧寶」指的就是聖僧,不包括凡僧。

凡僧又分入道凡僧和未入道凡僧。入道凡僧是指進入資糧道以上的僧人,共有七個層次,即低級、中級、高級三個資糧道和暖道、頂道、忍道、世間第一法道等四級加行道位的僧人。入道的標誌是正信皈依三寶,發菩提寶心,嚴格持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實行六度,為進入資糧道;修禪定九住心,達到一心不亂,身心輕安自如,為進入加行道。

未入道的凡僧,是指未達到以上標準的一般僧人。在未入道的一般僧人中又分上、中、下三等僧人。雖未入道而信念堅定、戒行純真、堅持戒定慧學修者為上等未入道凡僧;「三學」修持雖差,但信念堅定,能嚴守五根戒者為中等未入道凡僧;連信念堅定、嚴守根戒這點條件都達不到者為下等或等外凡僧。若為佛門僧人,雖入不了世間二正道(資糧、加行),也應當爭取做到中等以上的凡僧,決不能做下等或者等外的「像僧」。出家不守戒,白吃信眾的供養,這種人是佛門的「蛀蟲」,阿鼻地獄中對這種人留的「席位」最多,不可不慎。

皈依的標誌不是「皈依證」,僧人的標誌也不是「光頭」和「僧服」,主要是思想品質和戒行行為。見道以上聖位菩薩,未必都是剃光頭、穿僧衣的。密宗的出世護法、勇士、空行等均屬「僧寶」。在家的密法成就師,如瑪爾巴、米拉日巴和印度的帝洛巴、那若巴等人怎能說不具備聖僧的資格?漢地的濟公和尚,飲酒、吃肉,不注意儀錶,但誰能說他不是聖僧呢?面貌像佛的未必都是佛,面貌不像佛的也未必都不是佛。不能以相看佛、以貌取人,就是這個道理。

(三)「僧寶」的定義和概念

僧人和僧寶含義不同,那麼什麼是僧寶呢?按《寶性論》規定:具備斷悟八德的聖僧為「僧寶」。

僧寶的八德是:如理見、如量見、自我見、離貪著、離滯礙、離俗氣、悟德、斷德。分別解說如下:

1、如理見——「理」指事物的法性,「如理見」就是明見「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究竟空理。人法無我的性空之理,見道破除見惑就能獲得。在見道的如理見和佛地的如理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有所見範圍有限和無限的區別。佛在一剎那間能見一切事物的法性,在見、修二道還無此神能。

2、如量見——明見因果善惡報應等各種事相的智見。見、修二道的事相智慧,因具五眼六通等明見事相的智慧,比世俗智見高得無法相比,但與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又遠遠不能相比。見道以上的事相智和佛地的事相智,在明見如幻的事相方面有相同之處,所以,也稱「如量智見」。

3、自我見——見道以下未悟的眾生,悟不到自性,見不到自己的根基和道的層次,眼前漆黑一團,開悟見性以後,慧日初升,明見自己和他人的根道因緣果報,有了自度和度人的條件,才有了被稱為「僧寶」的資格。

4、離貪著——「貪」居諸煩惱之首,有貪就有嗔恨,其它煩惱均從貪嗔而起,因此,「貪」是罪魁禍首,故在佛經中常以「貪」代表諸煩惱。這裡所說的「離貪著」,就是指見道以上實際破除煩惱障的解脫境界,在見道以下沒有破斷煩惱的能力。僧人最主要的一條是斷絕貪慾,但真正破除貪慾,需要到達聖道位。

5、離滯礙——破斷所知障。世俗的智慧非常有限,是因為障礙太多。客觀上有時空和物性的障礙,主觀上有許多認識功能障礙和意識形態障礙。所知障主要是一種妄想執著。「滯」就是智見的「目光」滯留在某一點上,思路不能開闊;「礙」就是阻礙智見的深度和廣度。「所知障」就是阻礙智見,使它不能「暢通無阻」。真正的智慧暢通無阻,「無滯無礙」的佛的境界。但見道的解脫位上已破除見惑的所知障,所以說「離滯礙」。

6、離俗氣——即菩薩道聖僧,不但沒有貪戀世間幸福的「貪慾」,也沒有小乘人的那種缺乏利眾慈悲、追求自享寂靜涅槃之樂的「俗氣」,即低級趣味。這條說明了大乘聖僧的大慈大悲心,菩提的願心和行心等不同於小乘僧的功德。

7、悟德——包括上述德性一至三條在內的智慧正見功德,即道諦功德。

8、斷德——包括上述德性四至六條在內的解脫功德,即滅諦功德。

從見道位到十地的菩薩來說,悟性智見並未達到究竟圓滿,破斷也並不完全徹底,但處在斷悟的某個階段上,所以仍可以視作具有斷、悟二德。

從上述八條德性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僧寶」的含義。

——摘自多識仁波切《三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多識仁波切簡介: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活佛) 系安多藏區格魯派寺院朵什寺(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第六世寺主活佛。他曾先後在拉卜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學者為師,學習了五部四續顯密經論及因明、聲明等大小五明學科,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學修灌頂及隨許的系統傳承。仁波切精通藏漢兩種語言文字,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三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概述:

  在佛法中稱佛、法、僧為三寶。將佛、法、僧稱為「三寶」有清凈無垢、威力無窮、稀世珍寶之義。佛寶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寶指八萬四千法和道、滅二諦,僧寶大乘佛法專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菩薩。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夥伴。上師傳法如佛,上師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師言傳身教起著具體的僧寶作用。因此佛說:「無師哪知佛名、佛法?有師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師恩重於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經典,必須要有上師親口傳授,因此密法稱:「上師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

朝陽妙吉寺 妙吉寺解脫智光林妙吉寺電話:0421-7581711
推薦閱讀:

六親通變原理
陰宅原理(3)
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1)
四大黃泉原理
八字長壽的原理(含93歲高壽案例分析)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