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治濕瘡(濕疹)莫忘脾虛

濕瘡相當於西醫的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春夏易發,男女老幼均易患。中醫認為,濕瘡多因脾胃受損,運化失調,濕熱內生而致。但在《醫宗金鑒·血風瘡》中有「此證由肝、脾二經濕熱,外受風邪,襲於皮膚,郁於肺經,致遍身生瘡。形如粟米,瘙癢無度,抓破時,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煩躁、口渴、瘙癢,日輕夜甚」的記載。說明其病變部位不拘於脾胃。

  張某,男,52歲,2003年7月2日初診。

  患者3年前始有全身散發性濕毒瘡疹,瘙癢難忍。到當地醫生處診治,反覆、不規律運用地塞米松注射液、馬來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等西藥治療,稍緩解而不愈。到綜合醫院做了各種檢查,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後亦用各種中藥治療無效。

  刻診:形體偏瘦,情緒煩躁,全身散發性斑丘疹,或色淡,或伴有搔抓流血,或伴有脂液流出,或伴有黑斑,瘙癢甚,搔抓後出現糜爛滲出血水,伴有乏力,氣短,肢困,倦怠,舌苔白膩,脈細濡數。筆者觀病歷,前醫曾給予消風散、龍膽瀉肝湯、五味消毒飲等治療,收效甚微。

  西醫診斷:慢性濕疹。

  中醫診斷:濕毒瘡(脾氣不足,濕毒浸淫)。

  處方:炒山楂20克,當歸10克,薏仁30克,茯苓15克,龍膽草10克,夜交藤15克,土茯苓15克,甘草3克。每日1劑,飯後溫服。

  除湯劑外配合大敗毒膠囊5粒,屏風生脈膠囊3粒,每日3次,與湯劑相隔1小時服用。禁食煙、酒、肥甘、辛辣之品。

  治療7天後,患者沒出現新發皮疹,瘙癢減輕,食納稍加,效不更方,服用2周後,所有皮疹結痂,稍有瘙癢感,停用大敗毒膠囊、屏風生脈膠囊,去龍膽草,加防風10克。服用至3周後,諸症悉除,停葯。囑其節制飲食,隨訪1年,未見複發。

  按:本病例因不規律運用抗過敏、激素藥物,致使脾虛更甚,濕毒內生,久治不愈。而前醫忽視了脾虛,故收效甚微。而山楂具有健脾消食功效,《唐本草》雲,「汁服主利,洗頭及身上瘡癢。」《本草再新》中有「治脾虛濕熱,消食磨積,利大小便」記載。

當歸具有補血潤腸作用,《本草匯言》中雲「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諸病虛冷者,陽無所附也,宜用之。溫瘧寒熱,不在皮膚外肌肉內,而洗在皮膚中,觀夫皮膚之中,營氣之所會也,溫瘧延久,營氣中虛,寒熱交爭,汗出洗洗,用血葯養營,則營和而與衛調矣,營衛和調,何溫瘧之不可止乎。」說明當歸有調和寒熱功效。並配薏仁、茯苓、夜交藤等,共奏健脾利濕,解毒散瘀等功效。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梅松政四川省古藺縣觀文鎮梅松政診所

推薦閱讀:

老年人患濕疹皮炎如何防治調護
小兒常見濕疹形成的根源及護理方法
千里光 煎湯外洗治療濕疹有特效
老中醫喻文球:治療濕疹實用有效的方法

TAG:脾虛 | 濕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