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中文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隨著車子的啟動呢,我們今天的旅遊活動也就正式地開始了。非常高興今天能有機會陪同大家一道參觀十三陵。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在周圍4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埋葬著明代的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以及從葬宮女等。說到這裡,有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心裏面也許會產生疑問了: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為什麼這裡只埋葬了13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將都城建在了今日的南京,死後就葬在了南京鐘山的「明孝陵」。因為太子朱標早死,所以就傳位給了長孫朱允炆。而永樂皇帝朱棣就是從他的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得帝位的。朱棣以入京除奸臣為名,發兵南下。建文皇帝朱允炆就在這次浩劫中下落不明了。有人說當時宮中起火被燒死了,也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這在明朝的歷史上還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鈺,是因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當了俘虜,宮中不能一日無主的情況下才做了皇帝的。後來英宗被放回來,在他的心腹黨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死了以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把朱祁鈺在十三陵區域內修建的陵墓搗毀了,並把他以「親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口。這樣,明朝的16位皇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的13位都葬在這裡,所以統稱「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十三陵建在一個天造地設的優美的山區里,距離京城大約50公里,整個陵區的面積約為40平方公里。十三陵的陵區是依照風水的原理進行選址和營建的,因為我國古代的人們不論是在興建房屋或是修築陵墓等,都十分地講究「風水」。而皇帝更是自命不凡,不僅生前要過豪華的生活,死後還想繼續享受,因此就把對陵地的選擇看得至關重要。在選擇陵址的時候,必須要選擇有山有水、自然環境良好和能夠「聚氣藏風」的好地方。而十三陵正是這樣一處好地方:整個陵區的東、西、北三面群山環繞,南面還有龍山和虎山分列左右,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門戶,正符合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之說。中間就像一座巨大的庭院,陵區內還有溫榆河水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流過,形成了陵區內的抱水。整個陵區以長陵為關鍵,以大宮門——長陵一線為中軸,北面則以天壽山為鎮山。背山面水,聚氣藏風,確實是一塊理想的陵地。

  永樂皇帝之所以選中現在的天壽山,也是經過不少周折的。「靖難之役」以後,朱棣在南京稱帝,當時他為了政權的鞏固,已經決定遷都北京了。在永樂五年的時候也就是1407年,朱棣的徐皇后去世,當時朱棣為了表示自己遷都北京的決心,就派禮部尚書和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前往北京選擇「吉壤」。據說曾選了好幾個地方。首先選中的是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為皇帝姓朱,與「豬」同音,而「屠」是宰殺的意思,豬進了屠家肯定必死無疑,所以犯忌諱不能用。另一處選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豬和羊本能和睦相處,可是偏偏山後有個村子叫「狼兒峪」,豬旁有狼更危險,也不能用。後來又選過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與「晏駕」諧音,也不吉利。因為古代的皇帝死亡,除了叫「駕崩」以外,也叫「晏駕」。潭柘寺的景觀雖好,但山間幽深狹窄,不利於子孫萬代的發展,也不宜採用。後來才來到了現在的天壽山。天壽山那時候叫做黃土山,永樂皇帝親自視察以後,覺得非常滿意,當時就下旨,定黃土山為他的「萬年吉壤」。這一年也正是他五十大壽之年,所以封黃土山為「天壽山」。從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建長陵,一直到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為止,明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歷經230餘年都不曾間斷。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經有300~500多年的歷史了,地面上的建築也曾遭到過多次嚴重的破壞,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在清兵入關時期。那麼清兵為什麼要大規模的破壞十三陵呢?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直接威脅著明朝的安全。結果有人就說什麼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們祖墳的風水有關係,如果將他們的祖墳搗毀就可以消滅清兵。而滿族的祖先是金人,金代的祖墳就在北京的房山。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竟然信以為真,果然就派人前往房山搗毀了金陵,並建了一座關帝廟在那鎮著。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把清兵鎮壓下去的。結果清兵入關以後,採取了同樣的報復手段,對明十三陵大加破壞。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為了籠絡漢人,乾隆曾經下令修繕過明陵。可是到了民國時期【1914年左右】,當地的土豪劣紳為了爭奪產權,又對十三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不斷地修整以及綠化美化,我們才得以在今天去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現在十三陵已經成為我國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各位朋友,以上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十三陵的概況,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對十三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景區裡面的情況我會在到達景點以後,再詳細地向大家介紹。

  (石牌坊)

  各位朋友,大家看公路旁邊那座高大的石牌坊,那兒就是進入陵區的標誌。

  牌坊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牌坊,它矗立在這裡已經有400多年了。牌坊的結構為五門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高約14米,寬28.86米】,看上去非常的雄偉壯觀。大家看,在夾桿石的四周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和十六條雲龍的圖案。在大家的印象中一定都還記得,皇家的建築上一般都是採用陽數來表示皇家建築的尊貴的,而這裡的「八」和「十六」是陰數,在這裡是陰宅的標誌。

  (龍、虎二山)

  現在我們已經穿過了石牌坊,我們可以看到在神道的左、右有兩座小山,這就是我剛才給大家介紹過的龍、虎山。它們是不是像兩個士兵在忠實地守衛著陵區的大門呢?

  

推薦閱讀:

明十三陵挖掘之後發生的詭異事件,邪氣重重,至今沒人能夠解釋
被英宗搗毀的景泰陵:建於十三陵之外的明皇陵
皇家陵園:明十三陵
風雪十三陵全集
明十三陵 隨拍

TAG:北京 | 導遊 | 十三陵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