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斷了樁的北京小吃(一)
(2011-05-06 15:32:34)
轉載▼
標籤: 雜談 |
原來就想寫點東西來懷念一下北京的小吃,一是網友XYZ寫文兒總是提及北京小吃,弄得我有點嘴饞手癢。二是我要路過賣北京小吃的店,總是習慣性的多看兩眼,或者進去小吃一下。究竟是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老百姓,還是挺有感情的。話又說回來了,XYZ看得出是個做事認真嚴謹的人,寫的文兒從不忽悠(我做不到),他把我知道的或不知道的北京小吃都旁徵博引的寫了個底兒掉,弄得我有點無路可走,沒的可寫了。但又不想食言,所以思前想後,只好另闢蹊徑,寫幾樣幾乎和已經「斷了樁」的北京小吃,就算交差吧。其實有好些我也是聽說而已,不過有網路這好東西,東拼西湊就成文,反正自古天下文章一大抄,我也就樂得省勁兒了。
前門大柵欄西街和鮮魚口恢復老北京小吃一條街。事兒是好事兒,就是提不起什麼興緻。前門大街老北京美食百老匯,青雲閣老北京小吃城,王府井老北京小吃一條街,後海九城小吃,東安市場老北京小吃一條街……開張時熱熱鬧鬧,曾幾何時,關張的關張,停業的停業,剩下的也是門可羅雀,苟延殘喘。究其原因在北京人自己,八旗遺風嚴重,眼高手低,一來二去,就把一些還有些特色的北京小吃漸漸丟的丟,忘的忘,剩下的也是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也就是蒙蒙一些外國,外地旅遊人,賺點銀子而已。自己做倒了行市,作為北京人,提起來就有些臉紅……
老北京小吃是門手藝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出那正宗味兒的。老一批的小吃師傅相繼去世了,年輕一代繼承的很少,也很少有人按傳統做法做了。您去大柵欄西街逛逛小吃店,幾乎一個北京人沒有。您去聽聽,沒幾個北京口音的,更沒幾個人能做真正的老北京小吃。
所以就想寫幾樣我還知道的,懷念一下子而已。
第一種是現在還偶爾能吃到,但已面目全非,一句話:人不是那人,味兒也不是那味兒了。
第二種就是連影子也難覓了。
1)瞪眼食兒:
老北京有一種早就斷了樁的「瞪眼食兒」。吃這飯的時候,吃主兒和老闆都得瞪起眼睛。但「瞪眼」不是為打架,而是瞪眼盯著鍋里的食兒。 早在七十多年前,北京老百姓窮的叮噹亂響,總想著沾點兒葷腥兒,所以象鹵煮火燒、羊霜霜之類的「窮人樂」便應運而生。小販能賣個仨瓜倆棗的養家糊口,窮人們也能出個一壺醋錢沾了葷腥兒,增加點兒體力。「瞪眼食」就屬於這類的窮人樂的「美食」。 怎麼就叫個「瞪眼食」哪?因為這種吃食是按塊兒收錢兒,吃主用筷子一塊一塊地從鍋里夾,老闆或小販緊盯著計數兒,所以叫「瞪眼食」。您說,這種記費的方式不緊盯著成嗎。萬一要多夾一筷子沒盯住,不就少一子兒的進項嗎。所以便有了怎麼前面說的「吃主兒和老闆都得瞪起眼睛。」
那麼吃主兒一筷子一筷子地從鍋里夾的是什麼哪?原來賣「瞪眼食兒」的小販,從酒樓、飯莊買來「折籮」。既然是「折籮」,裡面肉,肝、腸、肚、肺的可是什麼都有,切成碎塊兒。放厚料加熱,一來萬一有餿的好去味,二來北京人口重。 一口下面燒著煤的鐵鍋支在街面兒上,便有吃主兒。注意!打這時候起,吃的和賣的就都得瞪眼了。吃主兒拿著筷子,二目瞪圓,得緊勁兒盯著沸水熱鍋里的肝、腸、肚、肺、肉,瞧准了一筷子下去送到嘴裡。而小販也得目不轉睛的盯著吃主兒一筷子下往嘴裡夾的是什麼,數著下筷子夾肉的次數。等吃的多的時候,就用竹棍兒或制錢兒記帳,共合下了幾筷子,打總算錢。據說一筷子大概就合解放後的一分錢左右吧,是窮人吃的東西。
但據民俗專家說,有一種「瞪眼食」鍋里煮的不是「折籮」,而是馬肉。熱鍋里煮著切成小塊的馬肉,吃主兒用筷子夾肉,蘸醬油吃。 至於為什麼不盛到碗里,其實學問也就在這兒。您想啊,無論吃主兒和賣主兒都有佔便宜的想法,吃主兒想,萬一沒瞅見就多吃一筷子,而賣主兒也琢磨,萬一吃主兒自己沒數就能多收一筷子的子兒,況且肉皮碎肉和整筷兒的肉同樣算錢,您就能保證夾起來送嘴裡的都是整塊兒的肉嗎。所以,這瞪眼食多少還有點技術含量在裡邊。關鍵是吃主兒要眼急手塊,賣主兒要心明眼亮,有點像現在的運動員與裁判。 現而今老北京小吃恢復的不少,聽說絕跡多年的「窮人樂」羊霜腸有賣的了。但這「瞪眼食」的確沒有再恢復的必要,一來不幹凈,二來正經八百的都人們都很少吃了,何況是「折籮」哪。
2)玫瑰餅 藤蘿餅 榆錢兒餅 槐花糕
北京人吃食品很講究季節,也就是到什麼季節吃什麼食品。而各商家也投其所好,按季節供應時令商品。其中糕點鋪就很重視節令,繼元宵節供應元宵以後,到了春季百花盛開的季節,就紛紛貼出廣告:「鮮花玫瑰餅、鮮花藤蘿餅,應節上市」,成了京城一景。 玫瑰餅是一種糖餡、酥皮的點心,其做法是,要用妙峰山的鮮玫瑰花,摘瓣、去蒂用清水洗凈後,通過腌制,與炒熟的蜜糖拌在一起,做成玫瑰餡兒,再用富強粉合成的麵糰,與發酵後的麵糰,分層摺疊後做皮,將餡兒包好,按扁,成圓餅形,上印「玫瑰細餅」四字及鮮花圖案。再經過烘爐烤制,玫瑰餅就做成了。
傳統玫瑰餅
鮮花玫瑰餅
改良玫瑰餅
藤蘿餅的做法與玫瑰餅大致相同,只不過藤蘿花不用買,各糕點鋪都在後院種有藤蘿,可以隨用隨采。玫瑰餅香味濃厚,藤蘿餅味淡清香,各具特色。
傳統藤蘿餅
改良藤蘿餅
紀曉嵐故居(晉陽飯莊)藤蘿餅
榆錢餅等
傳說古時候老天爺為了救濟窮苦人,沒錢了,一祈求,榆錢就會變成串串銅錢的!不過,到底誰花過榆錢變的錢,是無人考證的!大概也是善良的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嚮往吧! 我小時候正趕上人民公社年代,對榆錢是有深厚感情的!因為榆錢成了當時老百姓調節生活的一種美食---既能當飯又能當菜!每當榆樹剛剛冒出榆錢時,我們這些餓的猴一般瘦的孩子,背著小書包,就噌噌的爬到了樹上,去采榆錢!一邊把擼到的榆錢放到書包里,一邊又把鮮嫩的榆錢唔向嘴裡,輕輕品著滋味:甜甜的、香香的、黏黏的......
用榆錢做的花樣也多。有榆錢窩窩、榆錢糕、榆錢餅、榆錢粥等。上午和面時,摻上兩捧榆錢兒,澆水攪拌三遍揉三下砸三下放在案板上使勁擀。那麵糰開花一般成了片,綠絲絲的榆錢瑪淄珍珠一樣點綴上面,大刀一切成了條,下鍋沸水一滾便成了有名的「榆錢麵條」。
家庭榆錢餅
榆錢窩窩
榆錢飯
我還有一個「獨家密笈」:炒干榆錢兒。做法是榆錢採回家後晾乾,然後放到鍋里干炒,榆錢呈錢狀,中間是榆樹籽。炒到略有焦味時出鍋晾涼。榆錢涼後是脆的,稍揉搓,榆樹籽就與榆錢脫離,吹掉皮,剩下的榆樹籽是噴兒香,特別像炒芝麻的味道,兒時不花一文錢的美味就產生了。
槐花糕
每年槐花開放的時候,遠遠望去滿樹上瓊堆玉砌,近看開的一嘟嚕一穗的,如串串潔白的鈴鐺在綠油油的槐葉中迎風搖曳,遠遠的陣陣清香就撲鼻而來。小時候等不到槐花全部開放,還不到半開的時候就爬上樹去擼一把槐花塞到嘴裡吃,尤其是那花蕊更是甜絲絲的。在樹上吃夠了,然後才把一枝一枝的槐花帶回家去。
一種做法是把花輕輕從支條上摘下之後,浸泡在清水中一夜撈出瀝乾粉碎後,用桿面仗的頭把它搗成醬狀,放上白糖和蜂蜜就變成了香甜的槐花醬。糯米也浸泡一夜,大米浸泡20分種後混合在盆里蒸,蒸到米稍固定後放入乾果和去籽的小棗,再蒸5分鐘後,在上面鋪滿槐花醬繼續蒸5分鐘即可。 由於糯米里摻了大米所以糕切出來有些散,但口感很好,尤其是放涼了以後很有些涼糕的感覺呢!香甜的槐花醬拌著大棗的香味,回味無窮!好吃極了!
另一種做法是選剛有開放意思的花苞,這樣比較乾淨,去掉花柄和泛黃的花瓣,在淡鹽水中浸泡5分鐘,沖洗乾淨,晾乾,放在盆中撒白糖麵粉揉搓均勻放入蒸鍋內,蒸10到15分鐘即可
我國古代就有吃鮮花的記載,一方面古人認為鮮花是植物的精英,食之可以養生,延年益壽,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天然的綠色食品;另一方面,以花喻人的道德高尚,餐芳飲露,比喻人對道德的追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喻自己的潔身修行。 目前,北京市場上每到春季,稻香春,桂香村、稻香村等各家糕點鋪,還有時供應玫瑰餅,但已不是鮮花玫瑰餅,而是腌花玫瑰餅。
至於藤蘿餅,現在市場上很少見了,原來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的最好,現在早已不做了。搬了家後就更沒戲了。但舊「來今雨軒」後面的藤蘿架還在。
舊「來今雨軒」,藤蘿架在後面。
新「來今雨軒」
紀曉嵐故居(晉陽飯莊)前的藤蘿架也還在,不知是不是還做藤蘿餅了。
榆錢餅和槐花糕都屬於老北京老百姓自己的「私家飯」,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會再有了,挺遺憾的。
現在北京正是藤蘿和槐花盛開的時候,榆錢兒也快了,所以寫了上述小文兒。
______未完待續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
2
喜歡
推薦閱讀:
※到了北京 五條小吃街讓你吃個夠
※標準的京片子是什麼樣的?
※這個冬天,你在北京還好嗎?
※老北京有什麼傳統小吃?
※北京有沒有掩藏在衚衕或者四合院的小吃?(特別難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