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持戒 佛學了一輩子都等於零(淨空法師)
這個八句兩首偈,是六波羅蜜裡面的持戒之光明,持戒的光明,現在人說的話,就是持戒的磁場。它的作用跟前面一樣,有特別對象的,這個光能覺悟一些破戒的,『毀禁』破戒的這些人,也就是提醒他們的警覺。戒律是性德的自然流露,為什麼這麼重要?你是覺,你還是迷,從什麼地方看?完全從持戒上看。為什麼?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跟戒律相應。我們冷靜、細心去觀察,我們看《壇經》,六祖惠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對佛法更是一無所知。偶爾聽到人家念《金剛經》,念了一段經文,他聽了之後很受感動,他聽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實際上他對佛門是一竅不通。但是雖然是個樵夫,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那種謙虛、恭敬、禮貌。沒有學過戒,你在他身上去找犯戒、破禁,你決定找不到,他沒學過。為什麼好像他統統全都做到?沒有別的,他是自性,他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看他很奇怪,其實他不奇怪,他很正常;奇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自性裡面的好東西都被我們煩惱習氣把它變壞了。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迷失了自性把性德給扭曲了,是這麼個原因。
佛菩薩,這些真正覺悟的人,幫助我們覺悟。我們迷得太久,煩惱習氣太重,從什麼地方幫助我們回頭?首先教導我們,我們一舉一動言行要能夠跟性德相應,你才能回得了頭;如果跟性德相違背,你永遠回不了頭。為什麼?跟你講這些理論,你不能持戒就是你依舊還是造作惡業,業障把你障礙住。不但你不能證,你連解都不能解。你所聽的、理解的,那是你自己解的意思,不是如來的意思。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聽經為什麼不開悟?我們聽經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不開悟,意思錯解了,你錯到底了你都不知道。古大德講的話非常有道理,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對誰說的?對我們自己說的。戒沒有了,我沒有持戒,我沒有學戒,你所學的佛學了一輩子都等於零。你不理解經義,經的意思你不理解,你修行的時候功夫決定不會得力;你參禪不能得禪定,你學教你不能大開圓解,你念佛你不能往生。這都是事實!
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特別法門,善導大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為什麼近代,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個而已,不是萬修萬人去,萬分之二、三。什麼原因?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錯誤的,他不知道。他認為他是正確的,認為佛制定這些戒律太過分,太嚴格,這不是人能做得到的。為什麼古人能做到,為什麼我做不到?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每天起心動念全是妄想分別執著,認為這是對的。殊不知諸佛菩薩,這些法身大士他們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他們常住的寂滅定,清淨寂滅,這是我們沒有法子理解的。我們連世間禪定都不懂,怎麼能知道法身菩薩的寂滅定。
我們認為這個世間很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認為修行人把五欲六塵的快樂都捨棄,那多麼痛苦,多麼可憐。自己造作三途六道的因茫然不覺,果報現前的時候害怕了,那個時候害怕有什麼用?佛在經上早就說過,「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到果報現前,害怕了,後悔莫及,但是在造因的時候茫然無知。菩薩覺悟,他不怕果報,為什麼?果報來了只有受,逆來順受,沒話說。怕什麼?怕造因。因在什麼地方?因在起心動念。所以菩薩慎獨,獨自一個人,獨自一個人也造業,造什麼業?起心動念造業。不但惡念不能起,善念也不起,為什麼?善惡是相對的,二邊都不著才真善!大乘教裡講的善不是善惡的善,你把它想成善惡的善,完全錯了,善惡的善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善惡二邊都沒有,那個善是超越六道的。
我們學教學得時間久,換句話說,受經教的薰習時間長,比較容易提起警覺,薰習時間短的提不起來。我們自己是這條路上走過來的,想想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提不起來,學佛十年也提不起來,二十年也提不起來,三十年有那麼一點點,有一點影子,到四十年才有警覺。你就曉得這是多難!學佛學了二、三十年還迷惑顛倒,在我們經歷當中那是正常的。學佛到二、三十年就能夠警覺心提起來的話,這個人根性大利,我們只能說這個人善根深厚,二、三十年警覺就能提得起來。還有很多學了一輩子,到老死都還迷惑顛倒,都還提不起來,走的時候手忙腳亂。那原因我們今天比什麼都清楚,疏忽了戒律,所以學佛的下場是這樣的。如果真正的在戒律上能理解、能堅持,他的成就就不一樣。
為什麼今天我們想到,這個世間無論國內、國外我們看到太多了,什麼原因?多少年來我們冷靜思惟、觀察,現在人比不上古人。那多古?一百年前的人比不上。原因在哪裡?一百年前的人還受過家教。這一點要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家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還是家教。這一百年當中家教疏忽了,所以遭受這麼大的痛苦,到什麼程度?到連好歹都不知道,都沒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把是當作非,把非當作是,顛倒了!在佛門裡面,我們出家的時候,老一輩的老和尚常常跟我們談起「小小戒可捨」。小小戒是什麼?小小戒叫威儀。小小戒可以捨,重戒當然也可以捨,這樣的思惟來教後學。不錯,後來的人永遠趕不上你,永遠走錯路,愈走愈錯。可是你要不要負因果責任?你開的端,你不重視小小戒,這個因果的罪業你必須要承當。
《華嚴》這大經,《大智度論》叫大論,大經大論上佛都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十方諸佛、法身大士沒有一個不重視戒律的,所以祖師大德常說,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這個話不是說一般的,戒律沒有了,佛教就沒有了。而是什麼?而是對我說的,我要是戒律沒有了,我這一生學佛是白學,佛沒有了。你要這樣會意,你才能得利益。佛教在不在世間,與我不相干,我自己學佛能不能成就這個關係大。沒有戒你就成不了佛,你就不能往生。你看念佛往生,佛祖教給我們叫「持戒念佛」,釋迦牟尼佛教的。佛滅度那個時候,阿難尊者代我們後人向佛請教,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為師,佛是我們老師,向佛學習。佛不在了,我們依誰做老師?釋迦牟尼佛沒有指定哪個人,釋迦佛只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就是告訴我們後人,往後學佛要想能成就,要持戒,要不怕吃苦,能吃苦、能持戒,這個人學佛就能成就。交代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後人自己疏忽了,不能怪佛菩薩,佛菩薩對得起後人;後人自己把戒律捨掉,對不起佛菩薩。
在這個時代,學佛不容易,為什麼?凡夫哪個沒有嫉妒心,你想要成就沒那麼容易,找你麻煩的人可多了!他們用心、用手段叫你退心、叫你墮落,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你能禁得起考驗嗎?持戒就能。所以,戒確實像經上所講的,無上菩提的根本,而且根本戒是什麼?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十善業道是清淨戒律根本,十善業道是一切戒的根本,《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很清楚。從人天法,就是說做人的根本,生天的根本,聲聞是阿羅漢,阿羅漢的根本,辟支佛的根本,無上菩提的根本,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要是做不到,你根本沒有了,蓋大樓沒有地基,它怎麼會不倒塌?當然很容易倒塌,愈高愈容易倒塌。
首先我們要把戒認識清楚,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持戒那就是我們完全違背了性德。戒不是佛發明的,不是佛制定的,這一定要搞清楚,戒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你如果是見了性,那本來就是這樣的。惠能大師沒有學過,他見性了,三聚淨戒他都圓滿,他一條都不會犯。為什麼?見性之後他完全是性德流露,這在大乘教裡面叫什麼?叫道共戒。見性叫得道,他得道他怎麼會犯戒!得道的人怎麼會有一個惡念?沒有惡念。到沒有惡念的時候,什麼惡的行為都沒有了,口也不會,身也不會,統統都沒有,道共戒。另外一種就是定共戒,定共戒是你入定的時候不會犯戒,身口意都不會犯戒,入定,定共戒。但是出了定之後就靠不住,出定之後煩惱又會起現行,入定的時候這是定共戒。但是在佛法裡面,修出世間禪定有定共戒,真正得到出世間的禪定,定生慧,那決定不會犯戒了。
我們初學怎麼辦?我們道也沒有,定也沒有,那隻好學!學,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樣。所以戒律是什麼?戒律就是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行為,你跟著他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持戒是什麼?持戒就是真正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個道理要懂!不懂的時候你持戒的念頭生不起來。明白這個道理,我真的想學佛、真的想學菩薩,從哪裡入門?就從這兒入門。再跟你講得明白一點,就從十善業道入門。這是對於戒定慧三學的認知,沒有戒,不能得定。戒裡面尤其叫禁戒,禁戒是叫你放下的,哪些東西應該要徹底放下,幫助你得定。菩薩戒多半幫助你開智慧,叫你發起大心大願普度眾生。所以首先我們對這樁事情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持戒的念頭真正能發得起來。
戒律通常也講三種,律儀戒,就是經藏裡面,經藏是分三個部分,律藏、經藏、論藏,稱為三藏。是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分成這三大類,後人做的。世尊在世的時候有沒有這個分法?沒有。可以說世尊每次的講座,每次的教學,內容戒定慧三學統統都有。這些經典到今天怎麼分類法?如何來分類?分類就是看這部經裡面,經律論三種哪一種講得多。如果這個經裡頭講定的分量重,講戒的分量比較少一點,就把它放在經藏裡頭,經藏是講定的,講禪定。如果是議論,討論的東西多,就放在論藏;如果這次教學是講戒講得重、講得多,我們就把它放在律藏裡頭,是這樣子分的。嚴格的分是沒有法子分,佛三種統統都講,所以你在任何一部經典裡面,這三種統統學到。專講一種的很少,這種經論不多。
我們學習,確實大家都知道十善業道重要,現在十善業道為什麼做不到?就那麼簡單的十條。不殺生,蚊子叮的時候還會一巴掌打死,家裡面廚房看到螞蟻、蟑螂,還是會把牠殺掉。做不到!不偷盜,偷盜的境界範圍非常之廣,佛經上叫「不與取」。財物有主,主人沒有同意給你,你就把它拿來,這叫偷盜;主人沒有同意,你把它移動,那也是偷盜的行為,為什麼?他找不到了。很微細!用一種勢力逼迫著他,他不能不用財物送來給你,也叫偷盜。所以這個範圍多廣!
你在政府裡面服務,你有權有勢,人民需要你辦事的時候,你不給他方便,你要索取賄賂,那就是偷盜。如果是佔用國家的財物,也是偷盜,細講太微細了。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例子,我的一位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他對這些戒律守得很嚴。他在台灣做考選部的副部長,政務次長就是副部長,公家給他裝電話,家裡有電話,這是公家付錢的,配一部汽車給他。他怎麼做法?公務出門,他坐公家的車子。不是公務,私人出去的時候,他坐巴士、他走路,為什麼?他曉得那是偷盜。我去看我一個朋友,用公家的車子,公家的車子沒有說是給你看朋友去的,這他不敢坐。家裡面電話,公事用公家電話;私人的事情,譬如他家的兒女給朋友打個電話,不可以,外面打公用電話。你的朋友打電話打家裡來可以,為什麼?他付錢。對家庭小孩管得這麼嚴格。公家的信紙是辦公事用的,私人寫信不能用公家信紙,為什麼?那都是屬於偷盜。所以偷盜這條戒是最難守的。
當年李老師給我們講得很多、很詳細,點點滴滴。順手牽羊,認為大家都習慣了,都是這樣的,你也這樣做。他們沒有念過聖賢書,不懂,學佛的人懂得!對於公家東西的愛惜比自己東西還要更重,自己東西壞了無所謂,公家東西要是損壞,不愛惜的話,那個罪業很大,因為公家是大眾的福報。如果是國家的話,國家所有一切設施是全國納稅人的,是他們的,你要是損壞,你的債主是誰?全國納稅的人都是你的債主。你真會嚇到了!欠一個人債好還,欠一國的人債不好還。所以確實,佛講得這樣微細,有很多人看到算了,不看了,理都不理;不理照做,後來果報現前他害怕了,那個時候遲了,來不及了。
所以這個光裡面是警覺你,決定不能夠毀禁戒,真正明白了,你自然就願意接受。為什麼?接受,持戒是我們走向光明的道路,是我們走向成佛之道。那是真正懺除罪業,過去今生所造的罪業,用什麼懺除?持戒就懺除了。
在此地我們把戒律做個很簡單的介紹,戒有三種,經論裡面常講的三聚淨戒,也就是三類。第一類是律儀,像十善業道都是屬於律儀,因為它一條一條都講得很清楚。五戒,我們現在講的出家人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菩薩戒,都是屬於律儀。律是戒律,儀是規矩,日常生活有生活的規矩,工作有工作的規矩,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有禮節、都有規矩。儒家講禮儀,佛法講威儀,一樁事情,都有規矩的。這是屬於一類,我們必須要遵守的。
第二類叫攝善法戒,這是律儀裡頭沒有的。諸位要知道,佛講的這些規矩,總不能說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細節全部都講到,不可能的。尤其時代不一樣,地區不一樣,佛教從印度傳到其他國家地區,各個地方的文化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佛哪能說得那麼圓滿!所以你要掌握到戒律的精神,要觸類旁通。譬如戒律裡面沒有講抽煙,所以很多人說抽煙不犯戒,戒律裡頭沒有,佛沒有說抽煙。現在打電子遊戲,這個戒律裡頭沒有,佛沒有說到,那都可以了。這些你都要曉得,它有攝善法戒,只要對於自己性德相應的統統要遵守。不是說佛沒說,佛沒有說也要遵守,為什麼?是善法,應該要守的。攝善法戒是善無不積,中國人講積善積德。
第三個是攝眾生戒,就是利益眾生的,時時刻刻要想到幫助苦難眾生。這個律儀裡頭沒有的,戒律裡頭沒有的,要不要做?要做。所以戒律整個精神來講,惡無不斷,善無不修,總綱領裡面,佛門裡面常常用兩句話就包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前面兩條是戒,自淨其意是定慧,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所以這個三句話把戒定慧全部包括了,前面兩句是戒,後面一句是定慧。末後一句「是諸佛教」,這是我們佛法裡面大總持的法印,就是總綱領、總原則。什麼是佛法?這個四句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要想到不是一尊佛,所有一切諸佛自行化他都不離開這三句。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哪個不是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都這三句十二個字,依這個綱領、原則來修行,依這個綱領、原則教化眾生,自行化他不離這個。這是總的綱領,我們不能不知道。
持戒,《遺教經》上也告訴我們原則,身口意都要持。身持,那就是像十善裡面,身不殺、不盜、不淫,這是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是口,要受持的;意不貪、不瞋、不痴,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起貪瞋痴的念頭,你才能夠做到。《遺教經》上告訴我們,講得比較具體,「節身時食,清淨自活」,這是對身,常常保持自己身體的清淨。節身就是受持戒律,時食,世尊當年在世日中一食,一定要遵守、要學習,為什麼?斷貪心。飲食對六道,特別是我們人道眾生不能沒有,飲食是身體能量的來源。身體是個機器,這個機器運作的時候要靠能量,能量是什麼?飲食是能量的來源。佛講求的飲食要節量,不多也不少。托缽,缽叫應量器,你自己能吃多少要有一定的分量,不能太多,太多了對身體不好,太少了不夠,所以叫應量器。
從前托缽,托缽沒選擇,別人供養什麼吃什麼,尤其供養不是一家的,通常都是到好幾家去托缽。這個時候你要曉得,那個時候並不是素食,你一定要素食,你不就找人家麻煩了嗎?佛家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給什麼吃什麼。現在在南洋,像泰國這小乘國家還是托缽,托缽也是給什麼吃什麼,他們不是吃素的。跟大乘不一樣,佛是在大乘經裡面提倡不食眾生肉。所以斷除肉食,採取素食主義的,在佛教裡頭沒有,只有在中國有。中國這樁事情怎麼興起來的,這個歷史要知道,是梁武帝提倡的。諸位曉得,梁武帝在中國佛教史上真的是個大護法,他護持佛法,歡喜人出家。他在位的時候替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大大小小的寺院四百八十座。度眾生,也就是幫助出家人,凡是出家人他都喜歡,他都願意供養,有幾十萬人。他讀《楞伽經》,讀到菩薩不忍心吃眾生肉,很感動,他自己就把肉食斷掉,就吃長素,他第一個開始的。以後在佛門裡面就起了反應,出家人都支持,所以搞成一個素食運動,是這麼來的。
你看看日本的出家人不吃素,韓國的出家人也不吃素,只有中國出家人吃素,不但中國出家人吃素,在家居士吃素的也很多。所以佛雖然沒有講吃素,這戒律裡頭沒有的,吃素對身體真的有好處,攝善法戒。我們應當吃素,對身體好,沒有壞處,又不跟眾生結冤讎,又是攝眾生戒,跟一切眾生關係處好,你看有這麼多的好處。戒律上雖然沒有明文,但是佛曾經讚歎,不吃眾生肉佛讚歎,這是應該要這麼做的。所以這段歷史我們要曉得。到外國去,尤其是日本也是個佛教國家,我們去訪問,他看到我們不吃肉很奇怪,我們看到他們吃肉也覺得很奇怪。你了解事實真相就不會奇怪,就都能夠包容,他們做得沒有錯,我們做的也沒錯。所以彼此互相了解,就能夠和睦相處,也能夠互相尊重了。
我們素食的健康確實他們也很羨慕,我到日本是很多次的訪問,跟他們那邊佛門裡面一些大德,我們在一起,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小,站在我旁邊都比我衰老,動作也沒有我活潑。所以,到那邊去,很多人頭一個問題就問,法師,你怎麼保養的?我就告訴他素食,素食、清淨心,遠離貪瞋痴慢,遠離一切不善,心地清淨,飲食簡單。所有一切營養的東西我都不吃,有人送給我,我都轉送給別人。現在的素食也不如從前,為什麼?現在的素食有農藥、化肥,這個都是破壞自然生態,帶來一些疾病,所以吃東西要格外的小心。
持戒具體來說,還是要從中國傳統的教育上著手。如果我們真的能恢復中國傳統的家教,集家教的大成是《弟子規》,我們從這個學起,認真努力去學習。你現在看這個東西好像不習慣,這個東西都是我的毛病習氣改不過來,你要曉得是你毛病習氣改不過來的,一定要改。為什麼?你迷失性德時間太久,迷失得太嚴重,你要把自己拉回來。《弟子規》裡頭總共只有三百六十條,一條就三個字,全文是一千零八十個字,這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做的。我們要想持戒,一定從這個地方開始,因為你這個做到了,《感應篇》很容易接受。《感應篇》是講什麼?講因果,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那是因果教育。有這個基礎,再學《十善業道》很容易!十善業道那就是大聖大賢的基礎,成佛作祖的基礎你就有了,不能不從這下手。
我們曉得人性本善,佛經上告訴我們人性本覺,既然是本善本覺,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一定要肯定。我們今天學佛沒有別的,希望我們從迷失回過頭來,我要回歸到我自性,我要回歸到我本來是佛,那怎麼不成佛!沒有不成佛的道理。成佛的第一步你現在知道了,是《弟子規》,千真萬確。沒有這個,你就想想就沒有十善業,沒有十善業就沒有佛法。你天天所念的經、天天所念的佛,有沒有好處?有。什麼好處?跟佛結個緣,這一生不起作用,來生後世將來再得人身,阿賴耶識這個種子起現行接著再學。可是一失人身之後,如果自己業障習氣重,一定是隨業流轉,業力在那裡做主宰。不是佛主宰你,也不是上帝主宰你,也不是閻羅王主宰你,你到哪一道去受苦、享福是你的業報。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冷靜去思惟。
但是現在思惟又很困難,為什麼?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明顯的十善業道是善,你不喜歡它,不喜歡它就是惡。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惡,這是決定墮三途的,你喜歡它,你認為它是好東西,你天天不離開它。這叫不懂得是非善惡,不認識,好難!學佛聽經聽這麼多年,至少有這麼個印象,你自己還不能肯定。為什麼?肯定,自己一定去做到,他就真幹。為什麼還不能真幹?聽得很多,還有疑問在裡頭,到底是真的嗎?真有地獄嗎?真有報應嗎?為什麼世界上造那麼多惡的人他沒有報應?為什麼都還看到很多造善的人在受苦?愈看自己懷疑愈嚴重,然後愈看最後不相信,想到什麼?大概佛菩薩用這種方法來騙眾生,來勸眾生行善,斷惡行善的果報不是真的,都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所以他還敢造惡,到果報現前,那個時候來不及了,那時候註定他要下地獄。我們學了這麼多年,其他的東西沒有學到,至少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別人敢做的,我們不敢做;別人不願意做的,我們很認真努力在做。我們在這裡面得法喜,我們在這裡面確實煩惱輕、智慧長,對於這個世間事事物物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所以我們能夠相信,我們能夠繼續認真還去學習。
古人說持戒要發三心,第一個要對於現實的環境有出離心。你真正看到世間苦,看到眾生苦,看畜生苦,餓鬼、地獄苦,一心一意想離開六道輪 迴。然後你就想到,六道裡面這些苦從哪裡來?不善業的感召。佛叫我們持戒的用意在哪裡?叫我們遠離一切不善,學習一切善法。在因果上講,行善,善有善果,造惡,惡有惡報,六道都不善,這個認知要提升。人間還不錯,天上不就更好嗎?不錯,天上是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果報。你要曉得,福享得盡的,福享盡怎麼辦?你生生世世,不要說生生世世,這一生當中,你造的業是純粹都是善的嗎?沒有一個惡業嗎?不可能的。所以有善有惡,善的報完之後,惡的就要起現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都有壽命,壽命到的時候就是他的福報享盡,享盡惡的念頭就起來了,就要感受惡的果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禪天、四空天,死了,壽命到了之後多半都是墮地獄。尤其是四空天,真是諺語所謂爬得高、摔得重。所以佛告訴我們三界統苦。欲界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一直到阿鼻地獄,沒有離開慾望。只要你有慾望,你就出不了欲界,六道裡面一個小範圍,欲界你出不了。慾望捨掉,沒有慾望了你才能到色界,才能到無色界。只要你有慾望,你就出不了欲界,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我們要時時刻刻警覺不能夠沾惹慾望。
慾望對什麼?財色名食睡。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為什麼示現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是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慾望,統統捨棄掉,我們世間人認為他那個生活很苦。我們現在學佛這麼多年體會到,那個生活是最快樂的,為什麼?身心現在人講沒有壓力,身心都沒有壓力,身心輕鬆愉快,真是法喜充滿!遇到任何人,不僅是人類,我們人所看不到無形的眾生,佛都能見到。你看佛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不辭辛苦教誨眾生,這是他的大樂,我們一般人不知道!真正讀書人有這個樂趣,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我們世間讀書人。而佛這個大樂,是我們世間讀書人望塵莫及的,為什麼?佛得一切眾生而樂育之,因材施教,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種樂不是世間人能了解的,甚至天人都無法了解,真正修行得道的人他知道。
這一句是『普使受持清淨戒』,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從四個根。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要紮四個根,除了《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必須要學的三個根,儒釋道三個根。我們學佛想要成就,要學《沙彌律儀》,諸位要曉得,《沙彌律儀》在家可以學。你有這四個根,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你沒有受過皈依,那個皈依是形式,實際上呢?實際上你真的皈依了。為什麼?你皈依《十善業道》,你皈依《弟子規》,你皈依《沙彌律儀》,你也皈依《感應篇》,你真皈依了。佛菩薩肯定你,護法神肯定你,你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你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這個基礎,八萬四千法門隨便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
但是成就是不是在一生?不一定。不在一生,你就想到又有麻煩,為什麼?死了之後有隔陰之迷,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不幸,你生在這個地區沒有佛法,你會染上很多不善的習氣,換句話,你會退墮,你不能提升。想到這個地方,我們就不能不專修淨土,專修淨土要記住,持戒念佛。戒律就是這四樣東西,四樣東西都不多,《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你真能夠依照這個修行,這就是什麼?就是善惡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斷惡,這裡面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都不做,教我們應該做的我們努力去做。以這個為標準,你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
講到「清淨戒」,清淨戒必須有清淨心。諸位要知道,我們受持《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如果執著沒放下,你學這個東西是世間善法。念佛往生能不能去?能,生凡聖同居土,叫帶業往生,行!如果你能再把執著放下一些,你的品位就一層一層往上升。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放下一定的程度,這一定的程度是什麼?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真的從內心,我常講從內心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的念頭沒有了,你就能生到方便有餘土。對立的念頭沒有了,邊見沒有了。邊見沒有,身見就沒有了,什麼境界?小乘須陀洹的境界,那就是方便有餘土下輩往生。達不到這個程度,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決定有你分。所以努力不要執著,要看破。
看破,大乘教裡面我們念得太多,怎麼看?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應該常常用這個來看,看這個世間一切法,你會看破,那對你往生的品位會大幅度的提升。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你想想這個世間哪一法不是生滅法?我們人身體有生滅,我們的精神,念頭、意念,意念有生滅,前一個念頭滅了,後個念頭生了,念頭有生滅,是有為法。你要是懂一點法相唯識,你就很容易明白。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有為法,那是精神,八識五十一心所屬於精神,我們今天講心法,精神。十一個色法,五根六塵這是色法,色法是物質,精神、物質。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這不相應是什麼?是錯誤的抽象概念,這些全都是有為法。有為法,佛說什麼?夢幻泡影,不是真的。
常常這樣看,這樣觀察,覺跟觀我們前面都介紹了,覺是粗心,觀是細心,就是你很冷靜、很細心的你去看、你去觀。每天不要多,用十分鐘的時間,在你晚上睡覺之前,你很冷靜的坐在那裡。盤不盤腿不重要,只要沒有人干擾,也沒有事干擾你,很冷靜的你去想想,你就想這個四句偈。你想我們的精神、物質,整個宇宙,在佛經上講剎那生滅,就是它如電,電是閃電,如露是露水。你這樣慢慢仔細去想,真正覺察到了整個宇宙,《大般若經》裡所說的,我們做了總結的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常常作如是觀,你自然就放下,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哪一天統放下就成佛了,就跟惠能大師一樣。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生極樂世界的時候生方便有餘土;放下分別,執著分別都放下,生實報莊嚴土;妄想也放下了,生常寂光淨土,究竟圓滿。那就是真正的清淨戒,為什麼?道共戒、定共戒了,也就是說與自性完全相應。
『發心願證無師道』,無師道就是無師智,智慧沒有老師的。這是佛學裡面的名詞術語,意思是講沒有老師,是自己悟出來的。我們一般講大徹大悟,豁然大悟,機緣成熟了,不一定什麼東西觸發,豁然大悟。禪宗裡面常常用這個方法,大叫一聲,他聽到就覺悟了;或者一個棒子打他一下,他覺悟了,宗門講棒喝。那是幫助參禪,他到什麼程度?將悟未悟,到了開悟很接近,幫他一下,一下就開悟了。那是真要有功夫的人,他看出來你將悟未悟,用這個手段幫助你,果然豁然大悟。如果沒有這個本事,學他那個樣子,禪堂裡拿著香板亂打人,你把他打死了他也不悟,他沒有這個功夫!這是什麼?自己跟將要開悟的人都認識得清楚,那不是普通人,是真正開悟的人他才有這個能力。沒有開悟學他那個樣子,造罪業,裝模作樣,造罪業,這些事實真相都要了解。
「獨悟」,我們曉得平常用這個功夫用得純熟了,就是每天,我們講的每天你都能靜下來,用個十幾分鐘去觀察,這個不叫思惟,觀察。真正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知道根、塵、識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尤其《仁王經》上跟我們講整個宇宙,《仁王經》講的,那不是究竟法,但是已經很了不起。這個生滅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秒鐘,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我不曉得現在的電視一秒鐘是多少次的生滅,我不知道。因為電視畫面的組成,它是點移動成為線,線移動成為面,速度很快。一秒鐘當中是有多少線條,是用這個,比電影的速度快多了。電影我們知道一秒鐘是二十四次,二十四次的生滅。電視至少有幾百次,甚至於到幾千次,所以看得比電影更要逼真。
可是我們現前這些我們講現實的環境,佛給我們講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根據《仁王經》上說的。實際上我們知道,實際上比這個還要快,為什麼?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電磁波、光波,大概是差不多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這個速度就比佛講的速度快得多,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佛給我們講的宇宙之間所有萬物,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很容易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那太快了,你無法想像。所以佛經上講了一句真話,叫「生滅同時」,這句話說得是究竟。為什麼?它太快了,你看它生它就滅了,生滅之間沒有距離,同時的。生滅同時也就叫不生不滅,沒有生滅!
《法華經》上說「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嘉祥疏》裡面說「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智」,無師智就是一切智、佛智、自然智。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如來智慧不就是佛智嗎?就是一切智、自然智,這叫無師智。所以開悟是不是有老師指導你,老師幫忙?沒有,老師只能給你做個增上緣。而你自己的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全部是你自己的。惠能大師的開悟,五祖給他做個增上緣,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增上緣。不是五祖教他怎麼開悟的,不是的。五祖《金剛經》講了很多遍,聽的人太多了,為什麼別人都不開悟,他開悟了。你就曉得開悟是屬於無師智,長時間的薰修,就會有這個機遇現前。
所以我們常常能夠用《金剛經》的經文來觀照,就這首偈就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每天不間斷,時間不要長,有個十幾分鐘,天天這樣觀,你對於世緣自然就看淡了。不但是人間看淡了,六道看淡,十法界看淡了,為什麼?全部都是有為法。真的是夢幻泡影,它不是真的,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你才曉得身體都得不到,假的。得失在《百法明門》裡面,這條是屬於不相應行法頭一條,二十四個不相應它是第一條。佛用意很深,告訴你,世間人對得失看得好重,但這是假的,你得到什麼?你說你得到黃金,你得到財富,你得到地位,得到官爵,你如果沒有想到,你身體有沒有得到,如果你身都沒有的話,其餘不全都落空了,身都得不到。身怎麼得不到?大家曉得死了以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都帶不走。你有沒有曉得你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睡著跟死了有什麼兩樣!如果在這個地方知道,睡眠跟死真的沒有兩樣,這一天辛辛苦苦想這個、想那個,一睡著什麼都空了。容易覺悟,容易幫助你看破。看破之後你才真正能把分別執著捨掉,這個東西捨掉之後,無師智這個機緣你就很可能遇到,不一定是人來指導。
在中國禪宗裡面有不少人開悟的,下雨聽下雨的聲音開悟了,看樹上葉子落下來開悟了,偶爾聽人唱一首歌開悟了,唱曲開悟了,不定什麼緣分,每個人不相同。那都是什麼?就是將悟未悟的那個時刻,關鍵的時刻。這種種示現看起來好像是偶然的,但是在佛經裡面講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相信,為什麼?你聽唱歌,人家天天唱歌,你都不開悟,為什麼這一天突然聽了會開悟?佛的威神在他那歌聲裡面,所以這次聽到特別的一個感動。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開悟,他在那個時候幫助你。到你悟了之後你才曉得,你沒有悟之前你不知道,悟了之後你就曉得。
佛菩薩幫助,還是自己幫你自己,為什麼?諸佛都是自性如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念佛的人曉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誰幫助你?阿彌陀佛來接引我,自性彌陀來接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性外面還有的時候,那是魔,不是佛,魔也不離自性,錯誤了,錯覺產生的。與性德相違背的,與性德相違背還是自性,佛跟魔沒有兩樣,你才真正覺悟到,你才真正明白。這段經文是在清淨戒之後,再提升無師道,無師道給諸位說,超越十法界了。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在這裡你就能看到。
《大日經》裡面還有幾句話說,這是密宗主要的一部大經,它說「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我們想六祖開悟的那個時候,是他自證的境界現前,絕對不是五祖有什麼方法能幫助他開悟。五祖要有方法幫助開悟,他學生很多,應該很多學生都幫助他開悟,為什麼只有惠能一個人,自悟。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不會怪老師,老師沒有偏心,都是自修、自悟、自證。後來這些祖師大德,你自悟之後你去找他,他給你做證明,沒有錯,你確實是體會到佛境界,你真的是放下了,你才能見到。要不是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惠能大師那二十個字說不出來;他那二十個字說出來,也正是忍和尚所證的境界。再給你說明白,這五句話是一切諸佛如來大徹大悟的境界,所以說佛佛道同,沒有兩樣。我們今天信佛要信他這個五句話,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現在被染污了,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假的,是虛妄錯誤的抽象概念,應當放下。放下從哪裡放起?你看《弟子規》裡面叫你哪些不能做的,你從那放下。
學習聖教基本的條件是謙虛、恭敬,印祖講得好,「誠敬」兩個字,真誠、恭敬。真誠也不好講,我就講謙虛,謙虛、恭敬你能學到東西;你覺得我比別人高,人家都不如我,你什麼都學不到,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學到我不如人,哪個人都有長處,都有比我強的地方,我都應該向他學習,這種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沒有知識,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他們念了幾年佛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那是什麼?謙虛。就是他有個自卑感,不如人,他處處得利益;自以為很了不起的人,這很糟糕,學一生沒有成就。為什麼?傲慢,貢高傲慢是根本煩惱,貪瞋痴慢。你有這個東西在,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裡面結個法緣而已。
中國老祖宗教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難了,遭遇困難,困難不在外面,決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決,一切毀謗、羞辱來了,立刻反省我有沒有做錯事?有做錯事,我感謝他們提醒,我改過自新。我沒有做錯事,實在沒有,受這種屈辱那是消業障。為什麼?我這一生沒有做過,前生宿世可能做過,業障就消了。你永遠保持謙虛、誠敬、接受,消業障,總是有個感恩的心,而沒有怨恨、沒有報復,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沒有這個境界,你怎麼曉得你現在在哪個層次?這就是考試。像中學考試、大學考試、博士班考試,通過這個考試才曉得自己到第幾層,怎麼不是好事情!所以說「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好事。
所以宗門祖師常常教導學人,「你會麼」!這個話意思很深,你要是會,一生成佛,不會,那就到無量劫了。所以會,無師智就很容易現前,不會就太難了!學,跟諸位說,學不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學了十二年沒用,最後放下,放下就管用,這個示現意義太大了。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不學,那我們要搞這些東西幹什麼?不要學,放下就是。惠能我們學不了他,學釋迦牟尼佛,我們學,學了之後怎麼樣?學了之後曉得放下,不能執著。執著你永遠在那個地方;換句話說,你的障礙、業障永遠在。放下,業障就沒有了,為什麼不肯放?為什麼要執著那麼多?放下身心自在。你有一樣東西你心裡就有牽掛,這個牽掛就是六道生死的根,喜歡一樣東西就一個根,喜歡兩樣東西兩個根,你怎麼能脫離輪迴?你怎麼能脫離三惡道?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首偈,無師道的意思還沒有講完,我們明天接著再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1770 本集恭錄全文 淨空法師講
推薦閱讀:
※算命到底有沒有用?
※我講的道,沒有什麼新奇與特殊,而是古老的道而已
※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
※娛樂圈20大男神小鮮肉舊照曝光帥到沒有朋友(圖)
※三百句勵志話收了,沒有動力的時候就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