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 天津人的清明節原來是這樣過的…
今天16點28分,清明節氣到。清明在仲春、暮春之交,這一天是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日子,你知道咱天津人過清明節有哪些講究嗎?廣播君分分鐘幫你解答!
儘管中西文化不斷在此撞擊、交融,但天津對中國傳統的節日習俗卻有著驚人的堅守力,對外來文化也有著很強的融合力。有關清明寒食之習俗,天津人並沒有因時代數百年的巨大變化而發生根本的改變,一直還遵循著中華大地傳承久遠的民族歷史風俗。
掃墓祭祖 緬懷親人中華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風自古淳樸,天津人緬懷逝去的家族先輩親人,非常重視祭祀的儀式,每年在三個「冥節」中,最首要、最馬虎不得的當數清明節了(另兩個「冥節」是指夏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清明又稱「鬼令」
天津人俗稱清明節為「鬼令」,在清明前後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天津人曾普遍稱掃墓為「添墳」,後來又改稱「上墳」),系天津地區傳承下來的重要風俗。
筆者查閱了三本記述一百多年前問世的記錄老天津民風民俗的舊書:一本是《天津事迹紀實聞見錄》(佚名著),這是最早介紹天津城鄉市情民風的老書,初寫於同治九年(1870年),完成於光緒五年(1879年)。第二本是初刻印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津門雜記》(張燾著)一書,這是清人記載天津真實歷史的地方文獻中比較著名的一本。第三本是刊行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津門紀略》(羊城舊客撰)一書,此書號稱清末天津地區的旅遊指南。這三本書描述老天津人過清明節,行文大同小異:「清明日,男婦各上墳,陳祭品,焚紙錢,增土於塚上,曰添墳,哭新鬼尤慟。」
祭祀過程
清明祭祀過程大體是這樣:生者來到先人墳前,先把墓碑前的空地清掃乾淨,仔細擦拭墓碑,然後畢恭畢敬地供上新鮮的水果、糕點,焚香燃蠟燭,燒紙錢,灑酒,祭奠者有的會痛哭流涕,特別是這裡掩埋著家中剛去世不久的親人,就會更加難過。有的則對著墳墓述說這一年來對亡人的思念和家中的大事小情、親友變故等等,並拜託長輩逝者護佑全家安康,福祉綿長,財源廣進。人們往往還要許下幾樁心愿,祈求逝者顯靈。那種絮絮叨叨,輕言細語,彷彿親人沒有辭世,此刻正與自己進行對話交流。如果亡者生前吸煙,上墳者還會點燃一支香煙擺放在墳前。祭奠之後,磕頭站起,再剷除墓上雜草,往墳的上面培添新土,象徵為先人修房,以防夏天雨大屋漏(有的則是先鋤雜草添新土,然後再祭拜。順序不同,無關緊要)。在培土時,人們往往還要在墳塋四角壓上用錫紙製作的假銀錠子,祈求家庭常年有錢花,日子越過越富有。大多數還要燃放一掛鞭炮以示驅趕小鬼別來糾纏,讓亡者靈魂安寧。
在天津市武清區,祭奠供品還要加上煮熟的餃子,武清北部村莊,一些上墳的人還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頭上的做法。一些大戶人家,有吃「清明會」的習俗。延至今日,天津的清明期間民間祭奠親人的情緒仍很濃烈。
寒食禁火 紀念賢人寒食禁火
「寒食不舉火」。南朝人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立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不能動火,須吃冷飯,為的是紀念春秋時期功不言祿的晉國大夫介子推。至今山西的綿山、介休市仍在以山、以市、以節、以俗來隆重紀念這位可敬的歷史名人。
生活照舊
但在天津城區,對清明寒食禁火的習俗已經基本不遵循了。清代天津著名詩人梅成棟在《清明日大風》一詩中寫道:「百花寒未吐,孤(辜)負此清明。窗黑風降至,雲黃雨不成。冬衣綿又著,春墓掃難行。薄酒陳家祭,聊伸窶子情。」清代文人楊光儀也於光緒某年吟詩曰:「東風料峭互陰晴,春草池塘生未生?鶯燕無聲人意懶,圍爐煮酒過清明。」從這些詩句里,看不出天津人在清明節期間禁爐火吃寒食之舉。另外,在上文提到的三本清朝著作中,也沒有寒食風俗的記載。
如今,在天津市區的居民基本沒有過寒食節、吃冷飯、不生爐火的習慣。儘管很多人都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只是從心眼裡很崇敬這位古代賢士,卻不願讓自己的胃口受到傷害,畢竟這個季節天津地區的天氣還很冷,常年習慣了熱食的人,還要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乍一吃冷,很可能會因突然改變生活習慣而鬧病的。
不過,在天津農村,有此風俗,流行於天津靜海的一首《時令歌》歌謠:「…正月元宵吃粘蛋,寒食禁火用冷飯,重陽切糕端陽粽,初伏應吃避暑面,佛爺出家臘八日,離塵掃舍八寶飯,中秋吃的餅如日,過年當吃團圓飯。」(選自《中國歌謠集成·天津卷》)這說明在天津某些區域仍在遵循清明吃寒食的習俗。這裡的「冷飯」,主要指的並不是冷米飯,而是涼的饅頭、窩頭等麵食,伴以醬制肉貨、茶雞蛋、鹹鴨蛋(富裕家庭)或腐乳、鹹菜等下飯,就可以把這一天對付下來了。
種樹踏青 親近自然植樹種花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天津民間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俗諺。天津地區會在清明前後開始廣泛地植樹造林。清明習俗的「折柳入土」,雖說一開始是晉文公為懷念介子推的悲痛舉動,但發展衍變,到現代成為了植樹造林、綠化大地的美好動員。
清代文人周寶善在《津門竹枝詞》中寫道:「年年墓上培新土,種得松楸直接雲。」點明了天津人早年在墓地周圍植樹的情景。《益世報》曾在1947年4月5日發表了這樣一條消息:「津工務社會兩局,定自今日起,展開造林運動周,工務局妥備樹苗兩萬餘株,在牆子河沿岸實行造林,各處街路行道樹,發交各區公所及保甲負責栽植保護,並擴大宣傳,倡導市民於庭院空地自動植樹。」1979年,全國人大設立每年的3月12日為「植樹節」,天津地區往往在清明前後,湧起一波又一波的群眾植樹熱潮。廣大的市民,不論城鄉,也會在春分至清明這段時間裡,在住房周圍的園地或是大小花盆內,撒種移根,植樹種花,美化自己的生活。即便是貧困或患病家庭,也會有此舉動,表明了天津人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春天踏青
在以往,天津人過清明節,是給女性放假的合法日子,也是人們踏青、盪鞦韆、放紙鳶的娛樂心情的節日。封建社會,對女性束縛極嚴,大家閨秀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普通百姓家中的女性也不能隨意出頭露面。但到了清明節,天津人會理直氣壯地藉助掃墓敬拜先輩之機,率家人(特別是女眷),到野外感受大自然的新鮮氣息,迎接新春的到來。此時,樹枝泛綠,小草萌芽,春風和煦,正是郊遊踏青的好時機。人們掃墓後,有的會將自行攜帶來的用木板和粗繩連接在一起的簡易鞦韆,拴牢在野外大樹的橫生樹枝上,就可讓調皮娃娃、年輕男女盪起鞦韆盡情玩耍了。有的孩子還在野地里玩起踢皮球、滾鐵環等童年遊戲,撒歡地快樂。
放風箏
天津人把放紙鳶稱作放風箏,不論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愛玩。其實不只是清明節放風箏,一年中特別是在春秋季節的很多日子裡,人們經常見到天空中飛舞著只只漂亮美觀、造型多樣、色彩鮮艷的風箏。放風箏也有放掉晦氣、排除倒霉的意思。天津是中國著名的風箏之鄉,著名品牌「風箏魏」的風箏已被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儘管百年來天津的市場上有很多品種的風箏在銷售,但在天津普通百姓中,許多家庭都會自製風箏,大人孩子玩玩風箏是不需要花費什麼錢的。清明時節,人們脫下棉衣,在空地上活動筋骨,放飛心靈,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真是一件十分美好愜意的事情。
儘管清明節是惟一一個用二十四節氣中的名稱命名的節日,但實事求是地講,在一年的各種時令節俗中,天津人最看重的還是春節,其次是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而對清明節的重視程度並不是排在最前面。畢竟清明節的最主要內涵是掃墓祭奠,是對亡靈的懷念與溝通,這就給活著的人帶來了一種悲傷的色彩。因為它不像春節、元宵節等節日那樣,是紅紅火火、充滿喜慶氣氛的。所以天津人在過清明節時,多是很低調、很家族化、很謹慎的。與清明習俗有關的天津諺語也不算多:「清明麥子掛紙錢」(流行於天津南郊地區),反映的還是掃墓中的燒紙錢行為;一首反映寒食內容的歌謠,流行於靜海農村。而其他有關清明內容的口頭文學作品如故事、傳說等就未見過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天津人對待清明節的心態。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你是如何度過的?
參考資料
楊升祥,《天津文化史》,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馮品清,《武清民俗概覽》,百花文藝出版社。
《「益世報」天津資料點校彙編》,天津地方志叢書。
扈其震,天津地區清明習俗簡述,2010年山西綿山第三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研討論壇
猜你喜歡城事 | 天大好消息!如約而至,在海棠花開的地方等你!
科普 | 清明節到底能不能祝福節日快樂?
天津美食有兩派,你是哪一派?
-END-
編輯 | 霍然
綜合 | 人民網、中國日報等
天津廣播(audiotj)獨家出品
歡迎分享轉發
轉載須註明來源並在文尾加註下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