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感覺與平均數字為何「不搭調」(中國青年報 2007-8-24)
平均工資水平、平均房價、平均…… |
民眾感覺與平均數字為何「不搭調」 |
2007-08-24 |
實習生 夏航陽 本報記者 程剛 |
「統計局公布的平均工資水平,在我們單位要副主任醫師才有可能達到。醫生在這裡屬於收入中等偏上的職業,我們都達不到,低收入家庭就更別提了。」看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關於上半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統計數據,雲南一所醫院的陳大夫覺得有些疑惑。 7月27日,國家統計局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一組數據信息: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5%。據全國5.9萬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同比增長1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2%。 「數據讓人看了覺得不夠真實,有些不舒服。」陳大夫向記者透露,她每月從單位獲得的收入不到1500元。如果僅算基本工資的話,更是不到1000元。剛進單位的大學本科生,每月工資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她自己已經有了29年工齡,並且有醫師職稱。 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小王同樣感到不解。單位人事部門通知今年加薪,可是小王拿著7月份的工資條,怎麼算,增加的那部分也不到10%。「看來我的收入水平遠遠低於全國平均增幅水平。」他自嘲說。 跟陳大夫和小王一樣,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剛剛發布,就引發了很多普通市民的疑惑。很多網友留言認為,採用平均數進行統計,不能代表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資水平。在質疑的同時,一些網友也理性地提出,希望了解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和可支配收入到底包括多大範圍,這個統計結果是通過什麼途徑、怎樣的方法算出來的。 平均工資是不是基本工資 「全國城鎮在崗職工?那麼大量不在崗的工人是多少工資呢,統計過嗎?」這是一位網友看了統計結果後的評論。什麼是平均工資,什麼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崗職工的範圍是什麼?基本概念不清楚,代表了一部分民眾的感覺。 職工平均工資是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這是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上關於職工平均工資這一指標的解釋。 記者撥打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資料館統計信息諮詢電話,得到的解釋是:這個貨幣工資所指的範圍,不僅包括職工的基本工資,還包括在單位獲得的各種獎金、津貼、補貼等其他收入。 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工人將電話打到國家統計局人口司工資社會保障處,反映自己的工資與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差距太大。工資社會保障處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問他,你一個月工資還不到2000元嗎?「這個打進電話的人馬上不說話了。很多質疑平均工資統計數據的人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只看基本工資,不計算各種津貼和獎金。」這位工作人員說。 國家統計局諮詢人員告訴記者,所謂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了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他經常性轉移支出後所餘下的實際收入。它不單指職工個人的實際收入,而是包括每個家庭成員,是有工作的和沒工作的家庭成員平均攤下來的數字。家裡已經退休的老人或者沒有收入的小孩,都要作為分母加在一起,最後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數字。一般說來,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平均工資。 在統計城鎮居民平均工資的時候,外來從業者、簽約制的員工也屬於在崗職工這個體系嗎?國家統計局諮詢人員的解釋是,這些人都包括在內,比如企業僱用的臨時工。 統計結果如何得出 「我和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這個平均數,不知統計局是怎麼統計出來的?」一些網民質疑統計部門收集數據的合理性。這些網民無法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中,獲知統計部門的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除了最後的統計結果外,對其他的信息,包括調查過程、樣本分布、計算方法等都沒有進一步的說明。對於這一點,不僅是像陳大夫這樣的普通市民,很多經濟學家也不甚明了。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組數據,沒多少實際意義,有粉飾太平的嫌疑。「北京一重點高中的高級教師林女士甚至擔心,統計部門公布這樣的數據會影響國家決策部門的政策制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濟學家表示,與過去的GDP統計不同,在平均工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方面,地方政府和統計部門應該不存在造假的利益驅動。另外,由於樣本數達5萬多份,從統計學的角度看,樣本數量很大,存在偏差的可能性也不大。 「是不是東部發達地區工資收入水平高,尤其是東部三大直轄市的高工資水平拉高了全國的平均數?」這位經濟學家揣測。 「壟斷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是一般人工資收入的好幾倍,是不是這些人的工資收入拉高了平均數?」有輿論認為,壟斷行業是工資增長的「蓄水池」,吸收了大部分「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諮詢人員的解釋,平均工資這個調查項目是經過各抽樣單位的報表報上去,由城調隊通過調查獲得的,而不是如同各方猜測的那樣。 而可支配收入調查的樣本確定,採用的是等距離均勻分布的方法。在抽取樣本的過程中,根據人口來做一個「等距」。比如四川省人口多,採樣就多一些。而具體結果的計算,是先根據職工人數的相對比例加權,再除以總的調查樣本數。 上述經濟學家的猜測,在國家統計局電話諮詢獲得的數據中得到了證實。數據顯示,2006年,北京市職工部分行業年度平均工資是34191元,而雲南省的統計數據僅為16140元,不及北京市的二分之一。全國2005年的平均工資是18364元,雲南省的平均工資要比全國的平均工資低。 國家統計局有關人士在電話諮詢中表示,除了地區的因素之外,各行業之間,各種不同的階層之間,員工和管理層之間,工資水平都有差異。比如,外資和國有企業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相對較高,而私營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相對較低。 「平均工資掩蓋了這種差異,公眾不能只從平均工資來看自己的收入水平。」國家統計局諮詢人員說。 如何看待平均數 不僅僅是平均工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近年來,對統計部門公布的城市平均房價等一系列和民生相關的平均數,都有公眾提出了質疑。統計數據和民眾的感受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 「如果只能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工資水平,無疑只能用平均數。」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高敏雪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但她同時指出,平均數的確也會掩蓋一些差異,從統計學角度講,這是任何平均數統計都會存在的問題。 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之所以統計數據和民眾感覺「不搭調」,根本原因還在於目前統計的職能,尚未從僅僅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轉向同時為市場主體和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計劃經濟體制下,統計承擔著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的任務,數據往往離民生較遠,而且顯得粗放。 包括胡祖六等人在內的很多知名經濟學家,經常在公開場合抱怨一些統計數據不夠精細和全面。一些外資企業高管則抱怨,缺乏統計數據導致他們難以作出準確投資決策。 「統計部門有義務讓老百姓了解跟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項具體情況。統計部門應該相應作出調整,適應快速變化的需求,更貼近公眾的需求。」高敏雪教授說。 她表示,人們從單位以外獲得的收入,比如財產收入、銀行利息等,都未計入平均工資內。儘管對60%至70%的人來說,目前工薪收入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部分,但僅用工薪指標已經很難反映人們的收入情況了。 高敏雪教授認為,在如今收入差距拉大的情況下,面對公眾,統計部門要描述清楚收入情況,還應該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把各地區、各行業的數據分別統計出來。 這位統計學專家建議,統計部門不能只簡單公布一個平均數,應在此基礎上多公布一些能表現出差異的概念,比如低收入段平均數、高收入段平均數。「或者把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這樣的極值公布出來,讓公眾知道這種差異。」她說。 高敏雪教授認為,今後在統計時,應該逐漸將指標從原來的在崗職工工資,擴展到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這樣一個更為寬泛的指標和概念,將不屬於正式職工的那部分人包括進來。另外,還應將勞動報酬根據不同行業的報酬性質進行分類公布,比如區別出工資和薪金,工資針對藍領,薪金針對白領,以區別反映不同收入層的情況。 「統計部門只要將指標制定得更貼近現實,數據統計得更準確,這項職能是可以發揮好的。」不過,高敏雪教授也指出,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整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化太快,統計部門也需要一個過程來適應新形勢。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國家統計局人口司工資社會保障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家統計局正著手改變固有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我們計劃把私營個體企業和城鎮單位分開。」她告訴記者,今後有望公布兩個有關平均工資水平的統計數據,一個是以國有為主的城鎮單位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一個是私營個體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 |
推薦閱讀:
※李北方:最大的法是天理人心(中國青年報 2008-3-22)
※五隻股06年年報10送轉10
※吃楊梅前要知道的真相 浙江老年報
※老年人的十萬個么怎麼辦 浙江老年報
※《山東終於意識到自己落後》讀後,山東的上市公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