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難得糊塗」的「糊塗」解讀

「難得糊塗」的「糊塗」解讀

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塗」字幅後來被很多人當作人生信條,常掛在嘴上,置於堂前,視為座右銘。而解讀其意,卻說法各異,認識有別,甚至越說越「糊塗」,以至於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不解之迷。

關於此書的來歷有很多版本,其中大致有幾種說法。一說是作者無法實現平生志向的無奈的自嘆;一說是對腐敗專制政權的激憤的抗議;但記載最為具體的是有關作者堂弟打官司的事。

清乾隆年間鄭板橋時任山東署濰縣令,某天接到堂弟鄭墨的家書,信中說他正與鄰居訴訟爭奪祖上遺產中的一段牆基,請板橋堂兄給同僚興化知縣寫封信,托個人情打贏這場官司。鄭板橋看信後,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同時又寫下「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兩幅字。並在「難得糊塗」下加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道出了鄭板橋當時的心態。是將「糊塗」視為「聰明」之舉,告誡其弟不要爭名奪利,「糊塗」一次,退讓一步,以求心態的平衡。

無論是無奈的自嘆,還是激憤的抗議,或是糊塗的退讓,都能自圓其說。然而從「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的加註上看,又絕非是勸弟退讓那麼簡單,分明隱含著對仕途世態的徹悟。鄭板橋對「難得糊塗」沒有更明確的解答,使後人從各種生活視角和價值取向作出不同解讀,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難得糊塗」的處世態度的確具有兩面性。有正面的,負面的;也有積極的,消極的。從正面和積極的理解,應該是對一種人格境界的認同:難以得到「糊塗」這種崇高的境界,這體現了鄭板橋的人生理念和品格。鄭板橋一生為人就像他所畫的竹一樣正直淡泊,剛正不阿。「難得糊塗」,表明了他為人處事的態度和原則,該糊塗時就不該清醒。

「糊塗」的尺度實在是難以把握,一個人能把握這一點,要有超人的胸懷和氣度,實在是難能可貴。故板橋以「難得」嘆之。人們可以一時一事地難得「糊塗」一次,但很難做到保持這種達到境界的程度,上升為人格的品質,而這種「糊塗」恰恰是最「清醒」的聰明之舉。對有些事而言,「糊塗」是一種寬容,一種解脫,一種進取,一種智慧。春花秋月等閑過,退一步海寬天空,達到「糊塗」的境界,自然是適者順應的生存法則。

或許這「糊塗」難得就難得在要「裝」的份上。真糊塗當然不必再裝,順其自然。裝糊塗卻有正負兩面性。有好心裝糊塗,也有壞心裝糊塗。有人從消極的處世哲學中尋取自己的價值觀,現實社會中不少人對「難得糊塗」取的就是消極的人生態度。示人凡事不要太認真,對看到、聽到的不雅之事、不正之風也視為要「難得糊塗」一下,是「裝糊塗」;更有甚者,自已為自己所做的壞事開托,「難得糊塗」一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裝糊塗」。

如此「拿來主義」的為我所用,真有點怪鄭板橋為何不直書其言了。真的「糊塗」,倒被人當成了「和稀泥」「少談是非」「事不關已」「不負責任」「逃避現實」「下不為例」「情有可原」,甚至做了壞事又強調理由的擋箭牌了。鄭板橋若地下有知,一定會大聲疾呼:「別裝糊塗了。」


推薦閱讀:

安德義論語解讀4——里仁篇第四
想實現驚天偉業,須如何?《老子 · 德道經》章二十六 朱元培解讀
?眉毛?連在一起?面相?解讀
《楚辭》解讀
察往知來,通天徹地--對奇門遁甲起局模式的解讀(一)

TAG:解讀 | 糊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