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致匠心:明清蘇作工藝的頂級天團

2016年,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大江南北,將當代「工匠精神」詮釋的淋漓盡致。8月即將開展的「蘇·宮」特展,將明清帝王所鍾愛的風雅器物帶回江南,讓人們在領略高超工藝的同時,不禁想到唯美器物背後的作者。今天,我們就一起回憶一下,數百年前蘇作工藝的「男神與女神」們!

「雕玉器,凡玉器類砂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岡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髮,一枚價值五六十金。」

——《太倉州志》

明 子剛款白玉螭紋簪

陸子岡,明代太倉人,常居住於蘇州。他潛心鑽研雕刻,將傳統沙碾法改成刀刻法,使玉雕技藝得到極大提升。其所制之玉器富有變化,方圓扁平,意之所到即能成器,且治玉富有文韻,善於將詩、書、畫、印融入到作品之中,曾被萬曆皇帝招至宮中專為皇家琢玉。明代工匠身份卑微,而子岡款的玉器,則成為高檔玉器的代名詞,文人雅士、名流權貴無不推崇。

明 子岡款青玉過枝花卉山水紋方盒

此玉盒蓋上以淺浮雕及陰線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遠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兩人,對坐交談,遠處漁舟,一人在船頭垂釣,另有茅屋、山人,儼若山水畫頁,一邊浮雕詩句:「桃紅含宿雨,柳綠帶朝煙」。盒身及蓋四壁以過枝技法淺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代表一年四季。盒底方框內,減地浮雕「子岡」兩字。

「宗仁雖玉工,常以藝事咨之,輒有近理之談。」

——愛新覺羅·弘曆

清 黃玉雕谷紋連環璧

這塊連環壁,由較為少見的黃玉製成。此器設計巧妙,雕刻精細,根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記載,推斷此器為蘇州玉工姚宗仁設計製作。

姚宗仁,清代蘇州琢玉高手,乾隆早期宮廷造辦處玉匠代表人物。既能鑒定,又能設計,還能雕刻。雍正七年(1729)進入宮廷,服務於造辦處近30年。但比30年工作經歷更為值得稱道的則是發生在他與乾隆皇帝之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清早期 白玉雙嬰耳杯

話說,某日乾隆帝得一雙童耳玉杯(即為上圖),此杯工藝十分精湛,做舊也十分到位,使乾隆皇帝莫辨真假,以為漢代之物,便諮詢姚宗仁。姚宗仁看了之後,如實告知皇帝,此件器物是他的祖父所做的偽古之器,用了一種家傳的琥珀染色做舊秘法,經年才成。其祖父為康熙年間蘇州玉工,故此杯當成於康熙之時。乾隆聽後大為稱奇,並以此杯製作精到,寫下《玉杯記》一文,製成冊頁,與玉杯及所配的檀香木座、黑漆描金漆盒一起傳之後世。

「(三松)善畫遠山淡石,從竹枯木,尤喜畫驢。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一器常歷歲月乃成。

——《南村隨筆》

明萬曆 朱三松款刻乾隆御題竹雕仕女圖筆筒

朱三松,名稚征,號三松,生於嘉定竹刻世家,其為嘉定三朱(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的第三代。其家族竹刻發展到朱三松,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在雕刻技法上,他多以浮雕為主,有時亦兼融毛雕、淺刻、深雕、留青、透雕等技巧,運用各種技法將人物和背景層次表現的很深很豐富。嘉慶帝對他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鍾,嘗題「傳神只作蕭疏筆,經久由來以朴存」。

明萬曆 朱三松款刻乾隆御題竹雕仕女圖筆筒局部

「吳中技絕,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陶庵夢憶》

明晚期 鮑天成款犀角雕雙螭耳螭虎紋執壺

鮑天成,明代吳縣人(今江蘇蘇州)。在他之前,犀角雕刻一直未形成一種專門的技藝,多由竹、木、牙雕刻藝人兼工。而他則成為了第一位以專門雕刻犀角聞名於世的匠人。他的作品頗有巧思、秀麗纖巧、工藝精絕、古雅可愛。

此器以一隻較大犀角截去角尖製成壺身,一較小犀角保留原形製成壺蓋,加之流、把俱全,突破了常見的犀角杯形制,構思奇巧,有先聲奪人之妙。壺身用極淺的陽文浮雕配合陰刻技法,模仿商周青銅器的裝飾,雕刻出主體雙層紋樣:雷紋地上以簡化扉棱為鼻左右對稱的獸面,相向夔紋則似為眉部;其上一周又飾以夔龍、夔鳳,其下一周飾蕉葉紋。蓋上紋飾相近,亦飾蕉葉與夔紋。在壺的流及把上,還分別鏤雕螭紋,蜿蜒攀爬,姿態生動。壺底刻剔地陽文「鮑天成制」篆書印章。

「一寸幹將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初西。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十里溪。」

——十硯老人《贈顧二娘詩》

清康熙 顧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硯

顧二娘,清初時人,本姓鄒,夫家姓顧,親翁為順治年間姑蘇城之制硯高手顧德麟,其制硯技藝高超,鐫鏤精細,風格「自然古雅」,名重一時。二娘制硯得其夫顧啟明傳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硯雕技藝之精湛,一時無二。顧二娘尤善辨石,能以足尖試石之好醜。她非端溪佳石不啟刀,生平所制硯不及百方,數量稀少,因而相當珍貴。

清早期 顧二娘款端石菌式硯

清康熙 顧二娘款端石鳳紋硯

數百年來

無數的工匠

只有他們

留下了姓名

留下了

情懷

信念

態度

讓我們

回憶和感受!


推薦閱讀:

【赫哲族的魚皮工藝】
川菜名菜配料及製作工藝詳解
錫器茶葉罐 茶葉紙罐 的工藝
江蘇館「玉白菜」值1.3億 展玉雕工藝
中國民間古舊傢具的修復工藝及研究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TAG:明清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