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畫鑒賞(17)

雜畫 清 余省紙本 墨筆 縱89.9厘米橫2.7厘米余省(公元1692—1767年),字曾三,號魯亭,江蘇常熟人,余珣之子。畫師花鳥畫家蔣廷錫,乾隆時祗候「內廷」,善畫花鳥、蟲、魚,尤其善蝴蝶。參用西法,賦色妍麗。此圖水墨寫意,畫牡丹、玉蘭、花蜂、桃花小鳥、荷花翠鳥、稻蟹、竹石蘭花、松鼠葡萄、鱖魚、松梅、佛手、小仙香椽等十二在開。選刊稻蟹、鱖魚二開。用筆豪爽,揮麗自如;用墨酣暢淋漓,豪放中呈現雅秀。法隨意轉,形中見神,意態生動。此冊鈐有「機趣天心」、「以意寫之」的印章。每開均有作者題句及印章,末開署款:「庚辰秋八月戲墨十二幀。余省。」鈐「余省之印」白文印、「曾三氏樂」朱文印,左下角鈐「家有賜書」白文印。

竹蔭西猊狗圖 清 朗世寧絹本 設色 縱246厘米 橫133厘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朗世寧(公元1688一1766年),義大利耶穌會士,畫家兼建築家。康熙時期為傳教士來到中國,因善畫,召人內廷供奉。善畫花卉,走獸,山水和人物。尤工畫馬。參酌中西畫法,設色麗艷,精工細織,自成一家。此圖工筆設色,繪苦瓜藤繞翠竹,下立西獨(《集韻》釋為良犬),昂首垂尾,眼睛警覺注視前方;長身細腰,毛色銀灰,光澤細潤,骨骼肌肉旨顯質感。與同樣寫實逼真的翠竹,瓜藤,果實,地草,野花,互相親托,構成天然之美。右下落款「臣朗世寧恭繪」。上鈐「怡親之實」一印。貽親王允祥系康熙皇帝第二子,雍正元年封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去世。此圖似可確定作於雍正年間。

鸚鵡戲蝶圖 清 胡湄絹本 設色 縱98 .2厘米 橫50.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胡湄(生卒年未詳),字飛濤,號晚山,又號秋雪,浙江平湖人。諸生,項元汴外孫。由於項氏收藏古代書畫甲天下。故胡氏年幼時,就受到古代繪畫藝術的薰陶。他為人耿直,富人以金帛求畫多拒之。他畫的花鳥蟲魚,「時稱仙筆」。著有《招隱堂集》。胡湄的花鳥喜仿宋人筆,工筆重色,細至艷麗。此圖作一枝怒放的梨花,一彩蝶向飄落的梨花追逐,原來鎖立於銅架上的白鸚鵡反身而下,撲向彩蝶,形態生動。花朵用胭脂設色,鮮嫩可愛,墨綠樹軒作為視托,層次向背各自分明。鸚鵡的羽毛用白粉工筆勾描,顯示羽毛柔綿的質感,整幅無一懈筆,連青銅架上的綠綉、紅霉斑均細緻地表現出來。署款「晚山胡湄寫」。鈐 「湄印」白文印、「晚山」朱文印。胡湄的署款字形奇特,個性強烈,據畫史記載,這是他不了防止別人作偽所致。左下壓角鈐「不遇賞鑒家寧落咸陽城」,可見其對自己繪畫藝術的自負。詩堂有姚馬龍題寫的七言律詩一首,題於嘉慶已巳。

洞庭秋月圖 清 王愫紙本 設色 縱65.4厘米 橫3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王愫(生卒年未詳),字存素,號林屋,一號朴廬,江蘇太蒼人,諸生,僑居蘇州,王原祁之侄。工詩詞,善山水。筆法簡淡、秀潤。與王昱、王玖、王宸稱「小四王」。著《林屋詩餘》、《朴廬存稿中附論畫》一卷傳世。活動於乾隆年間。描繪太湖洞庭東出的秋色。近處坡石兀起,漁舟停泊,阜際望亭聳立。左側峰巒高聳,泉入平湖。湖中平坡少漬,蘆葦叢生,雁飛成行。山石用披麻皺,色墨由淡而深,反覆皺染,然後用焦墨破醒,顯得渾厚花滋,富有厚重感覺。構圖別緻,取坡石一偶,山巒一角,沙漬一片,構成整體,上部大片留白,以示湖水茫茫。自題「仿黃鶴山樵筆法」,實為借用古人筆法,對江南水鄉的真實寫照。署款「雍正癸丑」,為雍正十一年,鈐「愫印」朱文印、「江東鳥衣」白文印,起首鈐「上下千年」朱文圓作。右下押角「天真爛漫是吾師」白文印。是王愫中年所作。

蓮塘納涼圖 清 金廷標絹本 設色 縱56.9厘米橫65.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金廷標(生卒年未詳),字士揆,鳥程(今浙江湖州)人。畫家金鴻之子。乾隆中供奉內廷,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尤工白描。畫風工細。此圖定唐杜甫五律《陪諸貴公子丈八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的詩意。原詩中有「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兩聯句,圖中景物與詩意相吻合。筆墨工細,人物動態幽閑自在,衣褶用濃墨勾勒,略似折蘆描法,筆勢流暢;布置簡潔,設色雅淡。山石似用小斧劈皺,鋒棱多姿,墨色富有層次,別具一格。右下自題「乾隆甲戌秋日柞溪金廷標寫」,旁鈐「二黟」白文長方印。

竹林聆泉圖 清 沈宗騫紙本 設色 縱90.6厘米 橫35.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沈宗騫(生卒年未詳),字熙遠,號芥舟,又號研灣老圃,鳥程(今浙江湖州)人。工書,善畫山水、人物。筆法精妙,人物生動傳神。活動於乾隆至嘉慶時期。近處溪畔泉邊,竹林茂密蔥盛。竹叢中茅屋掩映,竹梢間煙靄縹緲。峰巒突起,高瀑曲折奔流直下,使寧靜山居帶來悅耳之聲。屋內有人臨窗側首,似在聆泉。畫風受四王一派影響,山石用披麻皺,密集苔點,蒼茫秀潤。筆墨滋潤,氣韻清新。為沈宗騫精湛之作。自題「乾隆辛卯清秋,仿天水夫人(官道升)遺法,芥舟沈宗騫」。下鈐「沈宗騫印」白文印、「芥舟」朱文印。

山水圖 清 高鳯翰紙本 設色 縱28厘米 橫34厘米瀋陽故宮博物館藏高鳯翰(公元1683—1748年),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膠州(今山東膠縣)人。善山水,縱逸不拘於法。畫花卉亦奇逸天趣。「丁巳」年病臂用左手作書畫,自號尚左生。亦工草書、篆刻,富藏硯。著有《硯史》、《南阜山人教文存稿》。此圖冊畫天池山風景四頁,現選其圖二幅。之一,團石林立,天池水波平靜,池岸數人品聊天。題「天池試茶圖」,下鈐「鳯」、「翰」聯珠印,左下角鈐「偶然」葫蘆印。之二,崖石壁疊,樹木虯生。右上題「彷彿弘濟寺石崖一段,鳯翰」,旁鈐「高」白文長圓印。下鈐「拾得」、「甲寅」二印。中部崖石題「懸崖撒手」。左邊款署「雍正甲寅無日題名」,下鈐「鳯」、「翰」聯珠印及「左手供石」白文一印。

花果 清 金農絹本 墨筆 縱21厘米 橫36.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金農(公元1687—1764年),字壽門,號冬心,女號司農、稽留山民。昔耶居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流寓揚州。五十歲後始學畫,善畫山水、人物、花卉、梅竹。筆墨稚拙,不求形似,別具古樸風格。亦工詩文、書法,精鑒別,為「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詩集》等行世。全冊十開,此選萱草、枇杷二開,在構思布置與筆墨意趣上各有特色。一幅寫根基於崖壁之上的萱草,長葉循勢紛披飄逸於畫面,逆鋒勾葉,筆觸古拙,在輕盈瀟麗的風姿中含有沉厚頑強的意趣。淡墨點花,薄而潤,富色彩感。一幅寫倚角取勢的二組枇杷,高矮趨對,中以題記相接,筆觸較工細膩,風格沉著而又清麗,在造型上有一種巧整的優美感。畫作於已卯,作者時年七十五歲。

佛像圖 清 金農絹本 設色 縱117厘米 橫47.2厘米煙台市博物館藏圖中釋迦,正面全身,頭頂青螺結,身著紅袈裟,一臂袒露拱手佇立,神態安詳而肅穆。面部以剛勁的鐵線描勾出,敷設淡彩,豐腴圓潤,神采飄逸。周身的衣紋採用枯筆折絕畫法,下接捲雲蓮座,線條展轉流動,有升騰動蕩之感。又於釋迦兩側作記,右邊文日:「十五年前為暖鶉居士寫金剛經卷,刻之棗木,精裝千本,善施天下名勝禪林……今又畫佛,畫菩薩、畫羅漢,將俟世之信心,敬俸者鋟摹上石,一如寫經之流傳雲。七十四雙機郡金農記。」左邊題《古佛頌》,長遠百餘字。書體楷中兼隸,有「漆書」之稱,其風格獨絕。書畫和諧,使佛像更為突出。其畫面形式極適於「摹上石」流傳於世。

鏡影水月圖 清 汪士慎紙本 墨筆 縱119.5厘米 橫53.5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汪士慎(公元1686—1759年),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安徽歙縣人。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善墨筆梅、蘭、竹,尤以畫梅著稱。清淡秀雅,別有風韻。五十四歲以後,雙目相繼失明,使練慣用手摸索寫字作畫。亦工詩、篆刻和八分書。「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巢林詩集》行世。寫明月之夜,一佛伏坐於水塘之邊,靜賞水中之月,神態安閑自得,有脫離塵世,悠然於佛門生活之感。畫下端有作者題詩一首:「鏡中之影,水中之月;雲過山頭,獅子出窟。」汪士慎善畫梅花,此幅人物畫在汪士慎的作品中較為少見。款題:「清湘老人曾有此幅,近人偶一摹寫,以博明眼一笑。」款下有「士慎」、「甘泉山人」白文方印,另鈐「七峰草堂」白文方印。有「包氏松溪鑒賞之印」的鑒賞印章。
推薦閱讀: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子時是幾點到幾點?
如果唐朝人穿越到了你的身邊,你該如何跟他解釋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中國古代家訓集萃
古代文學名詞解釋及論述題   歡迎補充
中國古代才女:西漢篇《王昭君》

TAG:中國 | 古代 | 鑒賞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