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迴腸炎的診斷與治療
謝 英
(山東省單縣畜牧局 274300)
1 流行病學
該病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直接接觸,病豬以及病原攜帶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該病對哺乳仔豬同樣具有一定的感染率,母豬則可能是主要傳染源,尤其是後備母豬,即使在仔豬10~14日齡採取早期斷奶也無法防止該病的早期傳播。豬感染後出現間歇性糞便排菌,通常在感染後7~14天開始,能夠持續到感染後的大約10星期。有88%左右的病例在斷奶、生長和育肥階段發生該病,且發病率比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副傷寒和豬痢疾要高。該病的潛伏期是7~21天,感染濃度越高,潛伏期則越短。不僅病豬能夠傳播,還有一些傳播媒介也能夠傳播該病。
2. 臨床癥狀
慢性型迴腸炎:體重在20~55kg的豬容易患有該類型迴腸炎,病豬表現出輕微的癥狀,具體是食欲不振,同一個豬欄、豬舍內時偶有幾頭豬出現腹瀉,基本上停止增重,有的甚至表現出體況逐漸消瘦,並排出鬆散水樣的糞便,不成形或者稀軟的糞便,呈黃色、水泥樣灰色或者黑色,糞便中還含有沒有完全消化的飼料。同一個欄內的病豬體重有明顯差異,嚴重影響生長發育速度。部分病豬食慾減退,儘管能夠採食飼料,但通常吃幾口就停止。這主要是由於迴腸腸壁明顯增厚,使其消化吸收能力發生紊亂,導致生成性能降低,增重減慢,飼料報酬變小,出欄上市比正常延後半個月到1個月,往往會使同群同齡的豬在體重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間接延長豬舍佔用時間,使豬場的正常生產秩序受到嚴重影響。如果病豬病情嚴重,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持續性腹瀉,即使用多種抗生素進行治療也沒有較好的效果。大多數患有慢性型的病豬在發病4~10個星期後能夠恢復正常,個別病豬可能變成僵豬。
急性型迴腸炎:也就是急性出血性迴腸炎。該類型一般在中小規模豬場新引進種豬時容易發生,主要影響體重超過80kg的豬。病豬開始時不會出現前期的臨床癥狀,往往會導致其突然出現死亡,或者排出黑色焦油樣的糞便,或者出現嚴重血痢。在部分豬場,患病的妊娠母豬還會出現流產[養殖網:www.nczfJ.com/]。
3 病理變化
病豬主要在小腸末端和結腸前部出現病理變化。剖檢病死豬,發現迴腸黏膜明顯增厚,個別病豬甚至呈腦回樣,在縱向或橫向增生。結腸前部的整個腸壁變硬、變厚,如同息肉樣。部分病豬整個迴腸變硬、變粗,類似於橡膠管。部分病豬的迴腸黏膜發生潰瘍,並有灰白色、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在黏膜表面,與之緊密相連的結腸系膜出現水腫。急性型的病豬,在迴腸能夠看到未完全凝固的血液或血凝塊,外觀似一條紅色血腸。病豬大腸前部出現類似迴腸的病變,只是病變程度相對較輕,但其他臟器沒有出現明顯的病理變化。
4診斷
初步診斷;根據該病的典型臨床癥狀,對豬群的整齊度進行觀察,同時了解其採食量多少,糞便排出的顏色、形狀、數量,檢查飼料發生變質與否,調查周圍環境以及飲水量情況的變化等。如果發現在上述各方面出現問題,可初步判斷發生豬迴腸炎。
實驗室確診:剖檢可疑豬只及病豬,觀察其腸道是否出現該病特徵性的病理變化,如果發現迴腸部位存在出血性病變,就要進一步診斷。此時可採集病樣,進行WS銀染,如果細胞內存在勞森菌則會被染成黑色。另外,可採取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對細菌特有的基因組進行檢測,可選擇對活體糞便進行檢測,也可對剖檢後組織樣品進行檢測。
5治療方法
當豬只患有迴腸炎時,先要對豬場進行嚴格徹底的消毒,確保豬只體內營養和酸鹼保持平衡狀態,然後對腹瀉採取針對性的治療,尤其是確保能夠使豬體內的毒素得到最大量的排出,從而確保治癒後能夠儘快的恢復,同時防止病情反覆多次發生。如果病豬治癒後消化系統嚴重受損,需要使其胃腸道功能適當提高,從而使免疫力和飼料轉化率能夠更高。對全部病豬使用由1支泰爾斯(酒石酸泰樂菌素)1OmL腸炎毒抗(穿心蓮)混合的藥液,每頭肌肉注射0. 1mL,另一側肌肉注射注1OmL圓環炎毒消,連續使用3天。在日糧中添加由腸道處理劑、內毒素吸附劑、復方阿莫西林粉組成的重症腹瀉靈,每噸添加lkg,飼餵3天即可。病豬飲水中添加欣康,主要成分是能量營養合劑,能夠被腸道直接吸收,作用是促使腸道生態保持平衡,一般每噸飼料中添加2000mL,另外還要添加3kg人工鹽,確保體內營養和酸鹼保持平衡。
推薦閱讀:
※骨科基礎 | 骨盆創傷骨折的治療筆記(下)
※董氏奇穴及單穴治療學釋義
※軟組織及肌筋膜損傷所致腰椎病的針刀治療
※風水病與慧緣風水治療法(轉自慧緣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