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名詞解釋匯總(1)
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文學:具有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凝結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交流的語言藝術。
文學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記者。文學的必備要素,體現人與客體的以象性,體現人的本質力量。
表演藝術:通過表演來展現藝術形象的藝術。
造形藝術:運用一定的材質在空間塑造立體或平面形象的藝術。
語言藝術:以語言為媒介構成藝術形象的藝術。
視界融合:同一對象,人們視界與歷史已有視界交融。
文化:人類的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及其顯示的意義的總和。廣義、狹義、符號學。
文學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狀況;叩問人生的意義;溝通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聯繫;憧憬人類的未來。
品質閱讀:從關注文本中的用字、比興、平仄到關注情景、人物和情節。
價值閱讀:發現文本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的閱讀。
物理境:事物純然的客觀存在。
心理場: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審美:處於活躍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歷史文化滲透下,對客體的美的觀照、感悟、判斷。審美意識形態:集團傾向性與人類共同性的、認識與情感的、無功利性與有功利性的、假定性與真實性的統一。
文學的認識性:以社會的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文學的情感性:文學認識總是以情感評價方式表現出來。
文學的假定性:文學的虛擬性。
文學的真實性:藝術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質。
經驗:個人見聞和經歷及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體驗:把自己置身於價值世界去尋求、體味、創造生活的意義和詩意。
詩言志:詩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
詩緣情:詩歌是抒發人的感情的。
教化: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的文學思想。
文藝復興:14~16世紀,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目標。
啟蒙主義:18世紀,高揚「自由 平等 博愛」旗幟,反封建、反傳統、反教會,喚醒民眾的文學思想主張。
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是特殊的語言建構,是藝術手法,主張「陌生化」。
結構主義:由結構主義方法論所聯繫起來的文學思潮,功能層、行動層、敘述層。 新批評:文本主義,認為批評應著力於文本的字義、結構的分析。西方現象學:以現象學哲學為基礎,一方面否認審美對象的初始實在性和審美價值的最終理智判斷;一方面強調感覺和知覺的直觀性和審美經驗在各價段的決定作用。
接受美學:建立某種「召喚結構」,有待讀者響應,從而構成對話關係。
召喚結構:文學作品具有意義空白和含義不確定,召喚讀者去填充和確定。
新樂府:以新樂府得名,關心民苦,揭露時弊,有現實主義傾向。
古文運動:以儒學為旗幟,以復古為口號,以文體改革為中心,以維護唐王朝為目的的散文革新運動。韓愈,柳宗元
物感說:我國古代提出的一種心與物關係的學說。
心物交融說:劉勰,關於作家藝術構思與客觀事物的論點。
表象:保留在記憶中的客觀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說:多層次,多線索,多主題,跨時空,竭力描寫社會生活全景,百科全書。
移情說: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離說:拉開功利距離的體驗。對已有的經驗換一種角度重新審視。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王國維,與對共同生命著,為入;體驗又要反芻,進行自審,為出;兩者辨證統一。
文本: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態,根據一定的語言規律和語義規則組成整體語句,未經讀者閱讀只是語言產品(如書)。
文學文本: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形態。 桐城派:方苞開創,劉大木魁,姚鼐發展,學《左傳》、《史記》先秦西漢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講究義法,水求語言雅潔,以陽剛陰柔分文章風格。文之精粗:粗是形色聲名,可見可聽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學文本的語言性:文學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語言特性。
語言:聲音與意義結合的符號表意系統,是人類交際最重的工具。
文學語言:加工過的,規範化了的書面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經過作家加工的,旨在創造藝術形象並表達意義的語言形態。
語言結構:語言集團的總模式,代代相傳的語言系統,包括語法、名法、辭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代碼。
言語:在特定語境下人的說話活動,是說話人可能說或理解的全部內容,傳達個人說話的一種信息。
語言革命:胡適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講求文法,4.不無病呻吟,5.不濫調套語,6.不用典,7.不講對仗,8.不避俗字俗語。
文學語言組織:文學文本最基本層次和直接現實,是表現性目的和個性特徵的整體性語言構造。
語音層面: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是文學語言組織的語音組合系統,包括節奏和音律。
文法層面:文學語言組織基本層面之一,文學語言組織在語調、語句和篇章方面的構成法則。包括詞法、句法和篇法
辭格層面:語言組織的基本層面之一,是富有表現力並帶有一定規律性的表現程式的運用狀況。
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文學語言組織的美的具體表現方式及其相應的構成法則。內指性、音樂性、陌生化、本色化。
文學形象: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可感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作家審美理想的、能喚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圖畫。 高級形象形態:充分體現審美理想的、達到最高審美境界的藝術形象。審美理想:人們在自己民族的審美文化氛圍里形成的,由個人的審美體驗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關於美的觀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藝術形態美:構成藝術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內在形式美。
類型說:主張表現人物最突出的特點,重視共性,忽視個性。
個性典型說:從重視典型共性到重視典型個性。
馬克思主義典型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說:包含個別因素又不是個別,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個別而言是本質,以本質而言是現象。
文學典型:作品中呈現的、顯示出特徵的、富於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厚歷史意蘊的性格,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
扁平人物:具有類型性和漫畫性,表現一種單一的特性或意念。
圓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側面,隨作品發展而變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點明典型形象的現實基礎,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獨創性。
自然主義:著描寫現實生活的非本質個別現象和瑣碎細節,追求外在真實,反對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質。
啟蒙主義:18世紀,高揚「自由 平等 博愛」旗幟,反封建、反傳統、反教會,喚醒民眾的文學思想主張。
典型環境:充分體現現實關係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境。現實關係的真實性;時代脈博和動向。
詩有三境:物境(詩由物生)、情境(詩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與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呈現於腦際的各種感性形象。
內心意象是在文學創作中表現為藝術構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切藝術形象或語象的統稱。 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文學象徵意象:以表達觀念、哲理為目的,以象徵為藝術手段的具有荒誕性和審美求解性的藝術形象。
寓言式象徵意象:通過故事情節暗示一種哲理或觀念。
符號式象徵意象:通過無情節的整個或單個的形象特徵,直接暗示和象徵觀念與哲理。
現代敘事學:關注敘事作品的結構方法的研究敘事藝術理論和批評方法。
中國敘事學:綜合西方傳統敘事學和現代敘事學,具有創新性和個性的敘事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
敘事:通過語言組織起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構成藝術世界的文學活動。
敘事的層面: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觀察、分析敘事活動。敘述語言、敘述內容、敘述動作。
敘述語言:使故事得以呈現的口頭或書面陳述。敘述時間、敘述視角、敘述標記。
敘述時間:故事時間與文本時間相互對照形成的時間關係。時距、次序、頻率。
時距:故事時間長度與文本時間長度對照形成的關係。省略、概略、場景、減緩、停頓。
次序:故事時間中事件的接續前後順序與文本時間中語言的排列順序對照形成的關係。
頻率:敘述語言或故事內容自身重複的關係。
敘述視角: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由敘述人稱決定。
第三人稱敘述: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角度進行敘述。全知視角,剝奪讀者的探索求解權利。
第一人稱敘述:既是敘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二人稱敘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個角色以「你」的稱謂出現的。
敘述視角與人稱的變換:以兩種以上敘述交替出現的敘述。
敘述標記:對於理解故事來說具有標誌作用的敘述手段。 敘述內容:文學文本所敘述的東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結構、行動。故事:敘述內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節、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為及其後果。
情節:按照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為與環境組合起來的實際場面和景況。
人物:推動故事的進展和具體生動的形象。扁形、圓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個類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內涵僅僅表示某種抽象觀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氣質等心理與人格特徵的人物。
結構:故事的各個部分組成的整體存在形態。分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表層結構:按照敘述順序組成的各敘述單元之間的關係。
深層結構: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種內在結構關係排列組織起來的超出敘述順序的整體。
行動:是人物有目的的行為。敘述功能、敘述邏輯、符號矩陣。
敘述功能:根據人物在情節過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規定的人物行為模式。
敘述邏輯:根據人物在邏輯上的可能性而總結的人物行為模式。
符號矩陣:由四個符號要素組成的顯示人物行動意義的矩形圖式。
敘述動作:講故事這一行為本身。敘述者、接受者。
作者:創作作品的人。
隱含的作者:進入作品的敘述活動後的作者。
敘述者:講述作品中語言的人。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