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解密 中國古代玻璃(四)

牧之解密 中國古代玻璃(四) 魏晉南北朝的玻璃器發展 作者:牧之 文章來源:中國琉璃網 點擊數: 1541 更新時間:2011-5-31 17:33:47

分享本文到:

四、魏晉南北朝 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亂無休的年代,漢文化遭到嚴重毀損,玻璃工藝亦不能倖免,除玻璃耳璫等少許實用器外,鉛鋇仿玉工藝基本消亡。再加之曹操父子提倡薄葬,如曹操臨終遺令「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使兩漢400餘年來形成的葬玉制度最終消亡,出土的珠玉實物也驟減。

此時,西方具實用功能的鈉鈣玻璃容器傳入中國。鈉鈣玻璃器克服了國產鉛鋇玻璃器質脆懼熱等不足,光色映澈兼具實用,被視為至寶,受國人所好。時局動蕩反而促使貴族生活更加奢侈,精美的玻璃器在當時被當作鬥富之寶器。因此在統治階層的墓葬里,精美的玻璃器屢有出土,它們大抵來自西方,羅馬玻璃器、薩珊玻璃器均有發現。其後數代,西方實用玻璃器也始終作為奢侈品進口,這一點也極大衝擊了國內玻璃業的發展。

國寶級文物:遼寧朝陽北票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淡綠色鴨形玻璃注——羅馬

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淡綠色玻璃碗——薩珊

寧夏固原出土的北周碧綠色玻璃碗——薩珊

從漢代開始佛教傳入中國,魏晉時期得以發展興盛,金、銀、琥珀、珊瑚、硨磲、琉璃、瑪瑙被列為佛家七寶。西方的吹制工藝傳入中原之後,本土也開始嘗試製作,河北定縣北魏塔基石函出土的一批中國器形薄胎玻璃器就是例證。透明玻璃瓶用來盛裝舍利子成為佛家供物,大量的玻璃珠被製成瓔珞裝點佛像與佛堂,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當時的玻璃工藝發展。

甘肅省平涼市出土的北周玻璃舍利瓶

這裡所說裝點佛堂用的瓔珞珠主要是指一種「印度-太平洋」玻璃珠,是最著名的貿易珠之一。據考最早於紀元前後在印度東南沿海生產,流傳數百年不衰,色彩豐富、個體極小,有些不足1毫米,製作技藝高超。這類玻璃管珠在漢晉時期各地均有發現,且數量眾多,僅河南洛陽永寧寺西門遺址就出土有15萬顆之多。

魏晉時期常見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

還要提及一點:據《魏書》及《北史》記載,北魏太武帝時,「有大月氏商販在京城燒鑄琉璃…乃召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以為神明所作」。牧之認為這裡的「琉璃」行殿並非指玻璃器物,而是指琉璃釉建築構件。北魏平城即現在山西大同,琉璃釉建築作為山西的傳統行業流傳至今。而西方用琉璃釉裝飾建築的記錄更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的神殿牆面製作。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這組漫畫?
解密數字與運程的關係
西遊新解密|忠心也要用錢買 神佛放任身邊人畜作亂的潛規則
解密:M2激增下為何頻鬧錢荒?(第2頁)
在網上看到的一張比較火的圖,解密啊什麼的,密碼學跟數學好的大大能來滿足一下我這求知的慾望么?

TAG:中國 | 古代 | 玻璃 | 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