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的價值危機與當代責任
現在的人文學者常常會感到矛盾並且焦慮,他們在「回歸學術」與「現實關懷」兩者之間很難兼顧。拿現當代文學研究來說,很多人都希望能超脫一點兒,真正把它當學問來做,但是很難,這是學科的「基因」或者「性格」所決定的。
現當代文學學者所面對的是文學,是尚未完成的歷史,這種研究對象和現實有天然的血肉關聯。在20世紀80年代學術復甦時期,現代文學研究獲得極高的社會關注度,甚至成為「顯學」,那是因為有強烈的現實需求,當時的研究者紛紛參與「撥亂反正」,以種種新的理論視角去闡釋百年來的文學傳統。其後卻風氣大變。20世紀90年代以降,學者們痛快地「告別革命」,竭力要回歸學術「正途」。無論是提出「重寫文學史」「20世紀中國文學」,還是呼喚「學術規範」,都表現為對現實的超離以及回到書齋做「純粹學問」的渴求。
始料未及的是,「學術回歸」剛剛起步,學者們就陷入了尷尬。市場化以雷霆萬鈞之勢帶來整個社會的巨變,也給學界包括人文學科注入前所未有的驅動力。每年都有大量新人進入學界,各種立項投資逐年增長,做學問的物質「硬體」好了,但另一方面,壓力也大了。項目和投資支持了學術,學術生產管理的制約也愈加嚴緊,同時,拜金主義日益浸入學界,颳起了浮躁的學風。許多學者自覺不自覺都被捲入這種浮躁,以發表文章和爭取項目作為學術的目標,陷入了「項目化生存」狀態。和前輩學者相比,當代學者本來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做學問所需要的基本物質條件也大有改善,但所處的學術生態卻失衡了,做學問的心境也亂了。現當代文學研究如今並未真正「回歸學術」,但這門學科對社會反應的敏感度弱了,發出的聲音少了,學者們做學問應當有的尊嚴感、使命感和批判精神,也日漸被抽空。這不能不讓人憂慮。
這些年社會在進步,但還很不成熟,價值危機、信仰危機在嚴重衝擊著學界,很多偏激、片面的觀點左右著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的好惡和判斷。在一些人文學科領域,歷史唯物論被放逐,價值評判標準被顛覆,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肆行,加上媒體、網路等空間所形成的一波又一波顛覆性「潮動」,都在向現代文學研究提出許多嚴峻的課題。如果我們的研究者關注這種現實,就會發現這種「衝擊」也帶來許多新的挑戰和「題目」。只不過這些年來,現當代文學缺少必要的回應。如果我們對當前浮泛的學風有些定力,心態盡量平靜下來,就會發現「題目」並沒有「做盡」,很多新的有價值的「題目」在等著我們去探究。而要發現有學術含量的「題目」,關鍵在於要有堅實的學術價值立場,要超越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泥淖。
在當今浮泛的風氣之下,重新強調文學研究的「當代責任」,思考如何通過歷史研究參與價值重建,是必要而緊迫的。這個學科的基因之一就是「現實」,它的學術生命就在於不斷回應或參與現實生活。就現當代文學研究而言,「現在」和「歷史」的「對話」關係,是決定其研究價值的關鍵。如果說古典文學研究在這方面表現得不那麼明顯,那麼,現代文學則是「本性」要求。正是這種「對話」使傳統能夠持續得到更新,也使得本學科研究具有持續的發展動力。在當代中國面臨價值、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重建梳理、反思、選擇、整合各種不同的傳統資源,以構造一個面向未來的新傳統,必將成為這一轉折期最迫切的文化問題。為此可以說,現代文學學科自身發展離不開對當下的「發言」,也離不開對傳統資源的發掘、認識與闡釋。要找回現代文學研究的「魂」,就要和現實對話,參與當代價值重建。
與此相關,我對另一個問題亦有感觸,那就是文學研究應適當「接地氣」。
為此,近年來我提出要研究當前社會「文學生活」,還以「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為題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覺得這方面的「題目」很多,是大有作為的研究領域。所謂「文學生活」,主要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文學閱讀、文學接受、文學消費等活動,也牽涉到文學生產、傳播、讀者群、閱讀風尚,等等,甚至還包括文學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滲透情況,範圍是很廣的。專門提出「文學生活」這個概念,是強調關注「普通國民的文學生活」,或者與文學有關的普通民眾的生活。提倡「文學生活」研究,就是提倡文學研究關注「民生」,即普通民眾生活中的文學消費情況。
我最近在一篇文章中也特別講到,「文學生活」這個概念的提出,對現有的研究狀況也是有些針對性的。現下的文學研究有點兒陳陳相因,缺少活力。很多文學評論或者文學史研究,當然也還有理論研究,大都是「兜圈子」,在作家作品到批評家、文學史家這個圈子裡打轉,很少關注圈子之外普通讀者的反應。不是說那種重在作家作品評價的研究不重要,這也許始終是研究的「主體」,而是說幾乎所有研究全都落腳於此,未免單調。忽略了普通讀者的接受情況,對一個作家的評價來說,肯定是不全面的。其實,所謂「理想讀者」,並非專業評論家,而是普通的讀者。在許多情況下,最能反映某個作家作品實際效應的,還是普通讀者。正是眾多普通讀者的反應,構成了真實的社會「文學生活」,這理所當然要進入文學研究的視野。如果從「文學生活」的調查研究入手,把作品的生產、傳播,特別是把普通讀者的反應納入研究範圍,就可以讓文學研究更完整、全面,也更有活力。這樣的研究做好了,既可以為文化政策的實施提供參照,又拓寬了學科建設。
以上談的是現當代文學研究碰到的問題,其實在人文學科其他領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面對浮泛的學風,調整研究心態,堅定價值立場,拓寬研究視野,面向社會實際,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溫儒敏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首席專家、山東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
※當代紳士的自我修養,從穿好西裝開始
※《當代》作品:天縱神威岳家將
※戳中當代青年人淚點的十段話
※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格式篇
※當代名老中醫經驗方選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