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喪葬—靈魂的歸路

喪葬—靈魂的歸路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09-11-30 16:18:00 ]作者:崔炳堂編輯:studa090420

  論文關鍵詞:民間文化 喪葬 儀式 葬法

  論文摘要:世事無常,人之生老病死,皆自然本色。對於「死」,人們忌諱莫深。然而在伊斯蘭教中,「死」被認為是「真主」的召喚,是追隨侍奉真主的前兆。在基督教中也說「死」是上帝的恩召,是靈魂的回歸。我們中國,歷來對死是比較忌諱的,或者說是一種敬畏。中國有句老話「死者為大」或者「入土為安」,皆有佐證。在數千年的文明演進中,喪葬逐漸演變為一種文化,通往靈魂的歸路。

  《周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無論漢語「文化」一詞是否由此而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我們的祖先對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人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也創造了人。人和文化本身就是息息相聯的。

  從文化本身來說,文化有多方面的。可以為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就好比我們說的「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在文化的大集會中,民間文化是廣大人民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中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而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傳承的文化結晶,它蘊含了無數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的眷念、熱愛與崇敬。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品質。在眾多中華民間文化中,喪葬是其中的一種。

  我們今天看來,生老病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認識到這是生命中必有的過程,是自然本質的循環。但很早以前,我們的原始先民們因不理解而對死亡有著莫大的恐懼,但又不得不面對。由此,便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喪葬文化或喪葬習俗。

  一、喪葬

  喪葬習俗包括喪與葬。喪是親人去世後相關的治喪儀式,葬是對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說文解字》中,「喪」,「亡」也。亡是逃,我們今天知道理解喪即為離開。但原始先民不知道親人的死亡是去了哪裡,他們認為這是親人的一種逃亡,是靈魂的離開。到後來喪也指死亡之後,一毓對待死者的態度和相關的文化。包括最初的祈求死者復生,按照人們的習慣對死者進行各種有序的安葬儀式等。孔子也說:「視死如生,視死如存。」「葬」,《說文解字》中說「蘊也」,皆藏起來。用草上下把死者遮蓋起來。因而,葬是在進行一系列喪的儀式後,將屍體皋的各種處理方法。

  同時,與喪葬密不可分的還有一種相關的文化形態,祭祀。因而,通常除喪葬禮外還有祭禮。只不過到今天,祭禮往往被人們用很長一段時間來作為對死者的懷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喪葬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各自的喪葬習俗也是紛繁多樣。這裡我們將介紹一些關於喪葬的具體內容。

  喪葬習俗緣起於靈魂觀念或靈魂信仰,同時信仰文化也促進和推動了喪葬習俗的發展。

  因為對靈魂的敬畏和崇拜,先民們(事實上至今依然)往往相信人死後靈魂卻還永生,只不過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依然過著如今世的日子。因而,人們會為死者選擇風水寶地作墓地,一方面以備死者安息升天,另一方面保佑在生者的平安富貴。此外,隨葬也成為一種對死者的安慰。中國古代史上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人的墓穴中,特別是君王的陵墓中隨葬著很多珍寶玉器以及日常物件。同時,我們還驚人的發現,除了物殉外還有人殉。

  二、喪葬儀式

  作為對死者靈魂的一種撫慰,喪葬有著嚴格有序的儀

  (一) 死前預設之儀

  做壽壙 民間也稱做生墳、生墓、壽穴、生壙、壽域等。就是在生前建好自己的墳墓。有錢人會選擇風水寶地。歷史上奉始皇陵兵馬俑便是秦始皇給自己做的壽壙

  做壽村 所謂壽材,就是指棺材。當然這個做壽材的木材材質由各鄉習俗或地方特色而定。

  做壽衣 壽衣是給去世的老人穿的衣服。壽衣有單衣和棉衣兩種。其面料也是相當講究的。

  (二)臨終初喪之儀

  送終指在老人彌留之際,家人親人聚在老人身邊,陪伴老人走完最後的人生旅程。山東餘地則在老人咽氣前大喊「爹(娘)別走······」直至老人咽氣,稱「叫魂」。

  送終之後便是移床、更衣、點長明燈、停屍、招魂、報喪。

  (三) 入殮成服之儀

  入殮成服儀式包括關於死者進棺時的收信人和關於親屬換穿喪服的規定。具體是浴屍(給死者最後洗浴身體)、入殮、成服、設靈堂、守靈、接生、弔喪。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推薦閱讀:

靈魂的自白
如果我離去,靈魂何所依
失控的慾望
讓靈魂學會微笑
身體健壯、靈魂興盛

TAG:靈魂 | 喪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