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的檢查及診斷標準
1.化驗檢查:血小板升高、貧血、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都可能是AS病情活動導致,不過尚有一部分AS患者臨床上腰背痛等癥狀較明顯但上述指標正常。AS類風濕因子一般為陰性,免疫球蛋白可輕度升高。HLA-B27基因對於診斷AS起一定輔助作用,我國AS患者的HLA-B27的陽性率為90%左右,而我國正常人群的HLA-B27陽性率為6%~8%,大約80%的HLA-B27陽性者並不發生AS,大約10%的AS患者為HLA-B27陰性。
2.X線:骶髂關節軟骨下骨緣模糊,骨質糜爛,關節間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關節融合。通常按X線片骶髂關節炎的病變程度分為5級:0級為正常;Ⅰ級可疑;Ⅱ級有輕度骶髂關節炎;Ⅲ級有中度骶髂關節炎;Ⅳ級為關節融合強直。脊柱的X線表現有椎體骨質疏鬆和方形變,椎小關節模糊,椎旁韌帶鈣化以及骨橋形成。晚期廣泛而嚴重的骨化性骨橋表現稱為「竹節樣脊柱」。恥骨聯合、坐骨結節和肌腱附著點(如跟骨)的骨質糜爛,伴鄰近骨質的反應性硬化及絨毛狀改變,可出現新骨形成。
3.骶髂關節CT:骶髂關節密度增高、關節間隙模糊、骨質輕度糜爛、明顯破壞及關節融合。
4.骶髂關節MRI:軟骨下脂肪堆積;骨髓水腫;軟骨不規則增粗、扭曲,軟骨表面不規則、碎裂;骨侵蝕。
5.超聲影像學:適於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滑囊炎、囊腫及關節面軟骨和軟骨下骨的糜爛、侵蝕等病變的診斷。經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術及藥物注射等治療性檢查,尤其適用於處於深部的髖關節,或者是結構複雜及局部血流豐富的關節。
診斷標準近年來有不同標準,但現仍沿用1966年紐約標準,或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但是,對一些暫時不符合上述標準者,可參考歐洲脊柱關節病初步診斷標準,符合者也可列入此類進行診斷和治療,並隨訪觀察。
1.紐約標準(1966年):有X線片證實的雙側或單側骶髂關節炎(按前述0~Ⅳ級分級),並分別附加以下臨床表現的1條或2條,即:①腰椎在前屈、側屈和後伸的3個方向運動均受限;②腰背痛史或現有癥狀;③胸廓擴展範圍小於2.5 cm。根據以上幾點,診斷肯定的強直性脊柱炎要求有: X線片證實的Ⅲ~Ⅳ級雙側骶髂關節炎,並附加上述臨床表現中的至少1條;或者X線證實的Ⅲ~Ⅳ級單側骶髂關節炎或Ⅱ級雙側骶髂關節炎,並分別附加上述臨床表現的1條或2條。
2.修訂的紐約標準(1984年):①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②腰椎在前後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③胸廓擴展範圍小於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④雙側骶髂關節炎Ⅱ~Ⅳ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Ⅲ~Ⅳ級。如果患者具備④並分別附加①~③條中的任何1條可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
3.歐洲脊柱關節病研究組標準:炎性脊柱痛或非對稱性以下肢關節為主的滑膜炎,並附加以下項目中的任何一項,即:①陽性家族史;②銀屑病;③炎性腸病;④關節炎前1個月內的尿道炎、宮頸炎或急性腹瀉;⑤雙側臀部交替疼痛;⑥肌腱末端病;⑦骶髂關節炎。
鑒別診斷1.非特異性腰背痛:大多數腰背痛都是此類患者,該類疾病包括:腰肌勞損、腰肌痙攣、脊柱骨關節炎、寒冷刺激性腰痛等,此類腰痛類疾病沒有AS的炎性腰背痛特徵,進行骶髂關節X線或CT檢查以及行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等相關化驗容易鑒別。
2. 臀肌肌筋膜炎:本病常出現單側臀上部疼痛,需要和AS進行鑒別。但該病疼痛程度不重,一般不引起行動困難,無卧久加重的特點,炎性指標均正常,骶髂關節不會出現病變。
3.腰椎椎間盤脫出:椎間盤脫出是引起炎性腰背痛的常見原因之一。該病限於脊柱,無疲勞感、消瘦、發熱等全身表現,所有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沉均正常。它和AS的主要區別可通過CT、MRI或椎管造影檢查得到確診。
4. 髂骨緻密性骨炎:本病多見於青年女性,其主要表現為慢性腰骶部疼痛和發僵。臨床檢查除腰部肌肉緊張外無其他異常。診斷主要依靠X線前後位平片,其典型表現為在髂骨沿骶髂關節之中下2/3部位有明顯的骨硬化區,呈三角形者尖端向上,密度均勻,不侵犯骶髂關節面,無關節狹窄或糜爛,故不同於AS。該病無明顯坐久、卧久疼痛的特點,且接受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時不如AS那樣療效明顯也是兩種疾病的鑒別點。對於一些女性AS早期的患者,和本病較難鑒別,骶髂關節MRI檢查可能有一定幫助,但仍需綜合臨床情況判斷,對於較難鑒別的患者建議隨訪觀察。
5. 類風濕關節炎:在AS早期,單純以外周關節炎表現為主時特別需要與類風濕關節炎進行鑒別。①AS在男性多發而類風濕關節炎女性居多。②AS無一例外有骶髂關節受累,類風濕關節炎則很少有骶髂關節病變。③AS為全脊柱自下而上地受累,而類風濕關節炎只侵犯頸椎。④外周關節炎在AS為少數關節、非對稱性,且以下肢關節為主,並常伴有肌腱端炎;在類風濕關節炎則為多關節、對稱性和四肢大小關節均可發病。⑤AS無類風濕關節炎可見的類風濕結節。⑥AS的類風濕因子陰性,而類風濕關節炎的陽性率佔60%~95%。⑦AS以HLA-B27陽性居多,而類風濕關節炎則與HLA-DR4相關。
6. 痛風:部分本病患者下肢關節炎發作持續時間較長,且有時發病期血尿酸不出現升高,此時往往需要與AS引起的外周關節炎進行鑒別。此時需綜合兩種疾病的臨床特點仔細鑒別。
7. 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DISH):又稱強直性骨肥厚,或Forestier病。該病發病多在50歲以上男性,是一種非炎症性疾病,常有脊椎痛、僵硬感以及逐漸加重的脊柱運動受限。其臨床表現和X線所見常與AS相似。但是,該病X線可見韌帶鈣化,常累及頸椎和低位胸椎,經常可見連接至少4節椎體前外側的流注形鈣化與骨化,而骶髂關節和脊椎骨突關節無侵蝕,晨起僵硬感不加重,血沉正常及HLA-B27陰性。根據以上特點可將該病和AS進行區別。
8. 代謝性骨病:甲狀旁腺機能亢進、鈣磷代謝異常等代謝性骨病常出現脊柱疼痛變形、身高變矮、髖關節疼痛等表現,影像學可以見到骨質明顯疏鬆或硬化,但骶髂關節面沒有模糊、破壞,一些特徵性的化驗檢查,如:血尿鈣、磷離子,血清鹼性磷酸酶、甲狀旁腺素等異常可與AS鑒別。
9. 晚髮型脊柱骨骺發育不良伴進行性關節病:本病是一種基因異常導致的骨骺發育不良性疾病,患者通常在5~10歲後因生長發育停滯而出現短軀幹侏儒,並出現腰髖部和外周關節的輕中度疼痛及活動受限。有身高矮;桶狀胸;肩胛骨上抬;跛行步態;外周關節粗大等特殊體征。X線可見脊柱側/後凸畸形;椎體扁平,前後徑及橫徑增寬;椎體前緣上邊和下邊骨化缺失呈「橫置花瓶」狀;骨盆小,髂翼耳狀面缺失,髖臼淺,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間隙增寬,股骨頸粗短,年齡偏大者可見股骨頭變扁,表面不平;外周關節關節間隙狹窄,干骺及骨端增大,繼發骨關節炎。本病的體態與晚期AS相似,有時骶髂關節因骨質疏鬆、間隙增寬等原因會出現一些異常改變,因此需與AS進行鑒別。
分享到:推薦閱讀:
※HLA-27抗原相關性急性前葡萄膜炎和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治進展
※強直性脊柱炎會遺傳嗎
※強直性脊柱炎的運動鍛煉
※HLA-B27陽性就是強直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