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讀書筆記:資本論第四卷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論》第四卷) 第一冊   作者: 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頁數: 496   出版日期: 1975年11月第1版     剩餘價值理論(《資本論》第四卷)第一冊(第一章-第七章)    [《剩餘價值理論》手稿目錄3-6  [總的評論]7  [第一章]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區分「讓渡利潤」和財富的絕對增加]11-14  [第二章]重農學派15-45  [(1)把剩餘價值的起源問題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把地租看成剩餘價值的唯一形式]15  [(2)重農學派體系的矛盾:這個體系的封建主義外貌和它的資產階級實質;對剩餘價值的解釋中的二重性]23  [(3)魁京論社會的三個階級。杜爾哥對重農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對資本主義關係作更深入分析的因素]28  [(4)把價值同自然物質混淆起來(帕奧累蒂)]35  [(5)亞當·斯密著作中重農主義理論的因素]36  [(6)重農學派是資本主義大農業的擁護護者]40  [(7)重農學派政治觀點中的矛盾。重農學派和法國革命]42  [(8)普魯士反動分子施馬爾茨把重農主義學說庸俗化]43  [(9)對重農學派在農業問題上的偏見的最初批判(維里)]44  [第三章]亞當·斯密46-141  [(1)斯密著作中兩種不同的價值規規定:價值決定於商品中包含的已耗費的勞動量;價值決定於用這個商品可以買到的活勞動量]46  [(2)斯密對剩餘價值的一般見解。把利潤、地租和利息看成工人勞動產品的扣除部分]55  [(3)斯密把剩餘價值的概念推廣到社會勞動的一切領域]64  [(4)斯密不懂得價值規律在資本同僱傭勞動的交換中的特殊作用]65  [(5)斯密把剩餘價值同利潤混淆起來。斯密理論中的庸俗成分]68  [(6)斯密把利潤、地租和工資看成價值源泉的錯誤觀點]73  [(7)斯密對價值和收入的關係的看法的二重性。斯密關於「自然價格」是工資.利潤和地租的總和這一見解中的惦環論證]75  [(8)斯密的錯誤--把社會產品的全部價值歸結為收入。斯密關於總收入和純收入的看法的矛盾]78  [(9)薩伊是斯密理論的庸俗化者。薩伊把社會總產品和社會收入等同起來。施托爾希和拉姆賽試圖把這兩者區別開來]85  [(10)1研究年利潤和年工資怎樣才能購買一年內生產的.除利潤和工資外還包含不變資本的商品]89  [(a)靠消費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不可能補償消費品生產者的不變資本]89  [(b)靠消費品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生產者之間的交換不可能補償全部社會不變資本]111  [(c)生產資料生產者中間資本同資本的交換。一年生產的勞動產品和一年新加勞動的產品]126  [(11)補充:斯密在價值尺度問題上的混亂;斯密的矛盾的一般性質140  [第四章]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142-318  [(1)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勞動是創造剩餘價值的勞動]142  [(2)重農學派和重商學派對生產勞動問題的提法]143  [(3)斯密關於生產勞動的見解的二重性。對問題的第一種解釋:把生產勞動看成同資本交換的勞動]146  [(4)斯密對問題的第二種解釋:生產勞動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152  [(5)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在生產勞動問題上的庸俗化過程]167  [(6)斯密關於生產勞動問題的見解的擁護者。有關這個問題的歷史]170  [(a)第一種解釋的擁伊者:李嘉圖、西斯蒙第]170  [(b)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最初嘗試(戴韋南特、配第)]171  [(c)斯密對生產勞動的第二種解釋的擁護者--約翰·斯團亞特·穆勒]176  [(7)]熱爾門·加爾涅[把斯密和重農學派的理論庸俗化]176  [(a)把同資本文換的勞動和同收入交換的勞動混淆起來。關於全部資本由消費者的收入補償的錯誤見解]177  [(b)在資本同資本交換的過程中不變資本的補償問題]182  [(c)加爾涅反駁斯密時的庸俗前提。加爾涅回到重農學派的見解。比重農學派後退一步:把非生產勞動者的消費看成生產的源泉]195  [(8)]沙爾·加尼耳[關於交換和交換價值的重商主義觀點。把一切得到報酬的勞動都納入生產勞動的概念]201  [(9)加尼耳和李嘉圖論「純收入」。加尼耳主張減少生產人口,李嘉圖主張資本積累和提高生產力]212  [(10)]收入和資本的交換[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年產品總量的補償:(a)收入同收入的交換;(b)收入同資本的交換;(c)資本同資本的交換]233  [(11)]費里埃[費里埃對斯密的生產勞動和資本積累理論的反駁的保護關稅性質。斯密在積累問題上的混亂。斯密關於「生產勞動者」的見解中的庸俗成分]258  [[12)]羅德戴爾伯爵[把統治階級看成各種最重要生產勞動的代表的辯護論觀點]272  [(13)薩伊對「非物質產品」的見解。為非生產勞動的不可遏止的增長辯護]274  [(14)]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伯爵[關於利潤起源的庸俗見解。宣稱「產業資本家」是唯一的最高意義上的生產勞動者]277  [(15)對斯密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的反駁的一般特點。把非生產消費看成對生產的必要刺激的辯護論觀點]291  [(16)]昂利·施托爾希[對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相互關係問題的反歷史態度。關於統治階級的「非物質勞動」的見解]294  [(17)納騷·西尼耳[宣稱對資產階級有用的一切職能都是生產的。對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國家阿諛奉承]299  [(18)]佩·羅西[對經濟現象的社會形式的忽視。關於非生產勞動者「節約勞動」的庸俗見解]304  [(19)馬爾薩斯主義考查默斯為富人浪費辯護的論點]312  [(20)關於亞當·斯密及其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看法的總結性評論]313  [第五章]奈克爾[試圖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階級對立描繪成貧富之間的對立]319-322  [第六章]魁奈的經濟表(插入部分)323-366  [(1)魁奈表述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的過程的嘗試]323  [(2)租地農場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流通。貨幣流回租地農場主手裡,不表現再生產]324  [(3)資本東和工人之間的貨幣流通問題]332  [(a)把工資看成資本家對工人的預付的荒謬見解。把利潤看成風險費的資產階級觀點]332  [(b)工人向資本家購買商品品。不表現再生產的貨幣迴流]340  [(4)《經濟表》上租地農場主和工業家之間的流通]349  [(5)《經濟表》上的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貨幣流回出發點的各種情況]354  [(6)《經濟表》在政治經濟學史上的意義]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0 20:47:00

  [第七章]蘭蓋[對關於工人「自由」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觀點的最初批判]367-373  附錄  [(1)霍布斯論勞動,論價值,論科學的經濟作用]377  [(2)]歷史方面:配第[對於非生產職業的否定態度。勞動價值論的萌芽。在價值論的基礎上說明工資、地租、土地價格和利息的嘗試]378-388  [(3)]配第、達德利·諾思爵士、洛克389  [(4)]洛克[從資產階級自然法理論觀點來解釋地租和利息]390-393  [(5)]諾思[作為資本的貸幣。商業的發展是利率下降的原因]394-398  [(6)貝克萊論勤勞是財富的源泉]399  [(7)]休謨和馬西400-404  [(a)馬西和休謨著作中的利息問題]400  [(b)體謨。出於商業和工業增長而引起的利潤和利息的降低]402  [(c)馬西。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用利潤率說明利息的高低]402  [(d)結束語]404  [(8)對論重農學派的各章的補充]405-407  [(a)對《經濟表》的補充意見。魁奈的錯誤前提]405  [(b)個別重農主義者局部地回到重商主義的觀點。重農主義者要求競爭自由]406  [(c)關於價值不可能在交換中增殖的最初提法]407  [(9)重農學派的追隨者畢阿伯爵對土地貴族的讚美]408-409  [(10)從重農學派的觀點出發反駁土地貴族(英國的一個匿名作者)]410-414  [(11)關於一切職業都具有生產性的辯護論見解]415-417  [(12)]資本的生產性。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418-445  [(a)資本的生產力是社會勞動生產力的資本主義表現418  [(b)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的生產勞動]422  [(c)在資本同勞動的交換中兩個本質上不同的環節]427  [(d)生產勞動對資本的特殊使用價值]430  [(e)非生產勞動是提供服務的勞動。資本主義條件下對服務的購買。把資本和勞動的關係看成服務的交換的庸俗觀點]432  [(f)資本主義社會中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勞動]439  [(g)關於生產勞動的補充定義:生產勞動是物化在物質財富中的勞動]442  [(h)非物質生產領域中的資本主義表現]442  [(i)從物質生產總過程的角度看生產勞動問題]443  [(k)運輸業是一個物質生產領域。運輸業中的生產勞動]444  [(13)《資本論》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計劃草稿446-448  [(a)《資本論》第一部分或第一篇的計劃]446  [(b)《資本論》第二部分或第二篇的計劃]447  [(c)《資本論》第三部分或第三篇的計別]447  注釋451-476  人名索引477-484  本書中引用和提到的著作索引485-496    [VI-219b]第VI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  (a)詹姆朗·斯圖亞特爵士  (b)重農學派  (c)亞·斯密[VI-219b]  [VII-272b][第VII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論  (c)亞·斯密(續篇)  (研究年利潤和年工資怎樣才能購買一年內生產  的、除利潤和工資外還包括不變資本的商品)[VII-272b]  [VIII-331b][第VIII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論  (c)亞。斯密(結尾)[VIII一331b]  [IX-376b][第IX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論  (c)亞·斯密。結尾  (d)奈克爾[IX-376b]  [X-421c][第X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論  插入部分。魁奈的經濟麥  (e)蘭蓋  (f)布雷  (g)洛貝爾圖斯先生。插入部分。新的地租理論[X-421c]  [XI-490a][第XI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論  (g)洛貝爾圖斯  插入部分。評所謂李嘉圖規律的發現史  (h)李嘉圖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0 20:48:00

  李嘉圖和亞·斯密的費用價格理論(批駁部分)  李嘉圖的地租理論  級差地租表及其說明[XI-490a]  [XII-580b][第XII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論  (h)李嘉圖  級差地租表及其說明  (考察生活資料和原料的價值--以及機器的價值--的變動對資本有機構成的影響)  李嘉圖的地租理論  亞·斯密的地租理論  李嘉圖的剩餘價值理論  李嘉圖的利潤理論[XII-580b]  [XIII-670a][第XIII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論及其他  (h)李嘉圖  李嘉圖的利潤理論  李嘉圖的積累理論。對這個理論的批判。(從資本的基本形式得出危機)  李嘉圖的其他方面,論李嘉圖這一節的結尾(約輸·巴頓)  (i)馬爾薩斯[XIII-670a]  [XIV-77la][第XIV本目錄和《剩餘價值理論》最後幾章的計劃]  (5)剩餘價值理論  (i)馬爾薩斯  (k)李嘉圖學派的解體(托倫斯、詹姆斯·穆勒、普雷沃、幾部論戰著作、麥克庫洛赫、威克菲爾德、斯特林、約·斯·穆勒)  (l)政治經濟學家的反對派  (政治經濟學家的反對派布雷)  (m)拉姆賽  (n)舍爾比利埃  (o)理查·瓊斯。(這第五部分結束)  補充部分:收入及其源泉[XIV-771a]  [XV-862a][第XV本目錄]  (5)剩餘價值理淪  (1)以李嘉圖理論為依據的無產階級反對派  (2)萊文斯頓。結尾  (3)和(4)霍吉斯金  (現存財富同生產運動的關係)  所謂積累不過是流通現象(儲備等等是流通的蓄水池)  (複利;根據複利說明利潤率的下降)  庸俗政治經濟學  (生息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基礎上的發展)  (生息資本和商業資本同產業資本的關係。更為古  老的形式。派生的形式)  (高利貸。路德等等),[XV-862a]      P7,(*****)[總 的 評 論][VI-220]所有經濟學家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不是就剩餘價值的純粹形式,不是就剩餘價值本身,而是就利潤和地租這些特殊形式來考察剩餘價值。由此必然會產生哪些理論謬誤,這將在第三章中得到更充分的揭示,那裡要分析以利潤形式出現的剩餘價值所採取的完全轉化了的形式。     P11,在重農學派以前,剩餘價值--即利潤,利潤形式的剩餘價值--完全是用交換,用商品高於它的價值出賣來解釋的。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土,總的說來,並沒有超出這種狹隘看法,甚至可以更確切地說,正是斯圖亞特科學地複製了這種看法:我說:「科學地」複製。因為斯圖亞特不同意這種幻想:單個資本家由於商品高於它的價值出賣而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是新財富的創造。因此他把絕對利潤和相對利潤區分開來:「絕對利潤對誰都不意味著虧損,它是勞動、勤勉或技能的增進的結果,它能引起社會財富的擴大或增加……相對利潤對有的人意味著虧損;它表示財富的天平在有關雙方之間的擺動,但並不意味著總基金的任何增加……混合利潤很容易理解:這種利潤……一部分是相對的,部分是絕對的……二者能夠不可分割地存在於同一交易中。」(《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有其子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將軍彙編的《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土著作集》<六卷集>第1卷,1805年倫敦版第275-276頁)    P12,他是這樣說的:「在商品的價格中,我認為有兩個東西是實際存在而又彼此完全不同的,商品的實際價值和讓鍍利潤。」(第244頁)    P13,可見。在這方面,斯圖亞特是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體系的合理的表達者。//在對資本的理解方面,他的功績在於:他指出了生產條件作為一定階級的財產同勞動能力分離的過程是怎樣發生的。斯圖亞特十分注意資本的這個產生過程;誠然,他還沒有把這個過程直接理解為資本的產生過程,但是,他仍然把這個過程看成是大工業存在的條件。斯圖亞特特別在農業中考察了這個過程,並且正確  地認為,只是因為農業中發生了這個分離過程,真正的製造業才產生出來。在亞·斯密的著作里,足以這個分離過程已經完成為前提的。(斯圖亞特的書於1767年在倫敦[出版],杜爾哥的書[寫於]1766年,亞當·斯密的書-1775年。)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0 20:49:00

  P15,重農學派的重大功績在於,他們在資產階級視野以內對資本進行了分析。正是這個功績,他他們成為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真正鼻祖。首先,他們分析了資本在勞動過程中藉以存在並分解成的各種物質組成部分。決不能責備重農學派,說他們和他們所有的後繼者一樣,把資本存在的這些物質形式--工具、原料等等,當作跟它們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出現時的社會條件脫離的資本來理解,簡言之,不管勞動過程的社會形式如何,只從它們是一般勞動過程的要素這個形式來理解,從而,把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變成生產的一種永恆的自然形式。對於他們來說,生產的資產階級形式必然以生產的自然形式出現。重農學派的巨大功績是,他們把這些形式看成社會的生理形式,即從生產本身的自然必然性產生的,不以意志、政策等等為轉移的形式。這是物質規律;錯誤只在於,他們把社會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物質規律看成同樣支配著一切社會形式的抽象規律。    P16,(***)因此,從事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的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就是把勞動能力的價值(七個黑字)看作某種固定的東西,已知的量,而實際上它在每一個特定的場合,也就是一個已知量。所以,最低限度的工資(七個黑字)理所當然地構成重農學派的學說的軸心。    P19,重農學派把關於剩餘價值起源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直接生產領域,這樣就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奠定了基礎。//他們完全正確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基本論點:只有刨造剩餘價值的勞動,即只有勞動產品中包含的價值超過生產該產品時消費的價值總和的那種勞動,才是生產的。既然原料和材料的價值是已知的,勞動能力的價值又等於最低限度的工資,那末很明顯,這個剩餘價值只能由工人向資本家提供的勞動超過工人以工資形式得到的勞動量的餘額構成。當然,在重農學派那裡,剩餘價值還不是以這種形式出現的,因為他們還沒有把一般價值歸結為它的簡單實體:勞動量,或勞動時間。    P19,勞動能力的價值和這個勞動能力所創造的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就是勞動能力使用者由於購買勞動能力而取得的剩餘價值,無論在哪個生產部門都不如在農業這個最初的生產部門表現得這樣顯而易見,這樣無可爭辯。……所以在重農學派看來,農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勞動,因為按照他們的意見,這是唯一創造剩餘價值的勞動,而地租是他們所知道的剩餘價值的唯一形式。    P20,因此,在重農學派那裡不存在資本的利潤--真正的利潤,而地租本身只不過是這種利潤的一個分枝。    P20,因此,某些重農主義者,例如老米拉波,把貨幣利息形式的剩餘價值--利潤的另一分枝--稱為違反自然的高利貸。相反,杜爾哥認為貨幣利息是正當的,因為貨幣資本家本來可以購買土地,即購買地租,所以他的貨幣資本應當使他得到他把這筆資本變成地產時所能得到的那樣多的剩餘價值。    P21,第一,在農業中,地租表現為第三要素,表現為一種在工業中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只是轉瞬即逝的剩餘價值形式。這是超過剩餘價值(超過利潤)的剩餘價值,因此是最顯而易見和最引人注目的剩餘價值形式,是二次方的剩餘價值。    P21,粗俗的政治經濟學家卡爾·阿倫德(《合乎自然的國民經濟學》1845年哈瑙版第461-462頁)說:「農業以地租形式創造一種在工業和商業中遇不到的價值:一種在補償全部支付了的工資和全部消耗了的資本利潤之後剩下來的價值。」    P22,第二,如果撇開對外貿易(重農學派為了抽象地考察資產階級社會,完全正確地這樣做了,而且應當這樣做),那末很明顯,從事加工工業等等而完全脫離農業的工人(斯圖亞特稱之為「自由人手」)的數目,取決於農業勞動者所生產的超過自己消費的農產品的數量。    P22,[226]第三,一切剩餘價值,不僅相對剩餘價值,而且絕對剩餘價值,都是以一定的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的。……這個生產率,這個作為出發前提的生產率階段,必定首先存在於農業勞動中,因而表現為自然的賜予,自然的生產力。    P23,第四,因為重農學派的功績和特徵在於,它不是從流通中而是從生產中引出價值和剩餘價值,所以它同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體系相反,必然從這樣的生產部門開始,這個生產部門一般可以同流通、交換脫離開來單獨考察,並且是不以人和人之間的交換為前提,而只以人和自然之間的交換為前提的。    P24,這個外觀曾迷惑丁魁奈醫生的貴族出身的門徒們,例如守舊的怪人老米拉波。在那些眼光比較遠大的重農主義體系[227]代表者那裡,特別是在社爾哥那裡,這個外觀完全消失了,重農主義體系就成為在封建社會的框子里為自己開闢道路的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了。因而,這個體系是同剛從封建主義中孵化出來的資產階級社會相適應的。所以出發點是在法國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而不是在英國這個以工業.商業和航海業為主的國家。在英國,目光自然集中到流通過程,看到的是產品只有作為一般社會勞動的表現,作為貨幣,才取得價值,變成商品。因此,只要問題涉及的不是價值形式,而是價值量和價值增殖,那末在這裡首先看到的就是「讓渡利潤」,即斯圖亞特所描述的相對利潤。但是,如果要證明剩餘價值是在生產領域本身創造的,那末,首先必須從剩餘價值不依賴流通過程就能表現出來的勞動部門即農業著手。因而這方面的首創精神,是在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中表現出來的。在重農學派的前輩老作家中,已經可以零星地看到近似重農學派的思想,例如在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那裡就可以部分地看到。但是這些思想只有在重農學派那裡,才成為標誌著科學新階段的體系。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0 20:50:00

  P26,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生產初期的矛盾,那時資本主義生產正從封建社會內部掙脫出來,暫時還只能給這個封建社會本身以資產階級的解釋,還沒有找到它本身的形式;這正象哲學一樣,哲學最初在意識的宗教形式中形成,從而一方面它消滅宗教本身,另一方面從它的積極內容說來,它自己還只在這個理想化的、化為思想的宗教領域內活動。    P26,(***)因此,在重農學派本身得出的結論中,對土地所有權的表面上的推崇,也就變成了對土地所有權的經濟上的否定和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肯定。一方面,全部賦稅都轉到地租上,技句話說,土地所有權部分地被沒收了--而這正是法國革命制定的法律打算實施的辦法,也是李嘉圖學派的充分發展的現代政治經濟學的最終結論。    P28,在魁奈的《經濟表的分析》一書中,國民由三個市民階級組成:「生產階級<農業勞動者>、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所有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職務和其他工作的市民」>」。(《重農學派》,歐仁·德爾出版,1846年巴黎版第1I部第58頁)    <>是馬克思所加的    P29,(***)剩餘價值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它不是從流通中產生的,但是它在流通中實現。產品是按自己的價值出賣的,不是高於自已的價值出賣的。這裡沒有價格超過價值的餘額。但是,因為產品按它的價值出賣,賣者就實現了剩餘價值。這種情況所以可能,只是因為賣者本人對他所賣的價值沒有全部支付過代價,換句話說,因為產品中包含著賣者沒有支付過代價的、沒有用等價物補償的價值組成部分。(尤其注意問號後的第一句表達,金三)    P32,因此,我們看到,重農學派在農業勞動範圍內是正確地理解剩餘價值的,他們把剩餘價值看成僱傭勞動者的勞動產品,雖然對於這種勞動本身,他們又是從它表現為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來考察的。    P36,把自然力大規模地使用於生產過程,在農業中要比在其他一切生產部門中早。自然力在工業中的使用,只是在工業發展到比較高的階段才明顯。從後面的引文可以看出,亞·斯密在這裡還反映大工業的史前時期,因此他表達的是重農主義的觀點,而李嘉圖則從現代工業的觀點來回答他。    P36,[235]亞·斯密在他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第二篇第五章中,談到地租時說道;「地租是扣除或補償一切可以看作人工產物的東西之後所留下的自然的產物。它很少少於總產品的四分之一,而常常多於總產品的三分之一。製造業中使用的等量生產勞動,決不可能引起這樣大的再生產。在製造業中,自然什麼也沒有做,一切都是人做的;並且再生產必須始終和實行再生產的當事人的力量成比例。」    P37,重農學派認為利潤(包括利息)只是用於資本家消費的收入,從這種見解也產生了亞·斯密和追隨他的經濟學家的以下觀點:資本的積累應歸功於資本家個人的節儉、節約和節慾。重農學派所以作出這個論斷,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地租才是真正的、經濟的、可以說是合法的積累源泉。    P46,我們在他的著作中讀到(麥克庫洛赫版,第1篇第8章,1828年倫敦版):「勞動的產品構成勞動的自然報酬或工資。在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資本積累之前的社會原始狀態中,全都勞動產品部屬於勞動者。既沒有土地所有者,也沒有老闆來同他分享。假如社會的這種狀態保持下去,那未工資就會隨著分工引起的勞動生產力的增長而增長。一切東西就合逐漸便宜起來。」    P47,「它們將會由較少量的勞動生產出來,而因為在這種狀態下同量勞動生產的商品自然會相互交換,所以它們也就可以用;勞動量輕少的產品來購買……但是,這種由勞動者享有自己的全部勞動產品的社會原始狀態,在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資本積累之後,不可能保持下去。因此,這種狀態在勞動生產力取得最重大發展之前早就不存在了,所以,進一步研究這種狀態對勞動報酬或工資可能發生什麼影響,就沒有用處了。」(第1卷第107-109頁)    在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資本積累之前,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條件,金三    P50,但是,因為亞·斯密完全正確地從商品以及商品交換出發,從而生產者最初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商品的賣者和買者--相互對立,所以,他發現(他以為),在資本和僱傭勞動的交換、[246]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交換中,一般規律立即失效了,商品(因為勞動既然被買賣,那它也是商品)已經不按照它們所代表的勞動量來交換了。由此他得出結論:一旦勞動條件以土地所有權和資本的形式同僱傭工人相對立,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調節商品交換價值的內在尺度了。正如李嘉圖正確地評論他的那樣,斯密倒是應當做出相反的結論:「勞動的量」和「勞動的價值」這兩個用語不再是等同的了,因而,商品的相對價值,雖然由商品中包含的勞動時間調節,但已經不再由勞動的價值調節了,因為後一個用語只有在同前一個用語等同的時候,才是正確的。以後談到馬爾薩斯的時候,將會證明,即使在勞動者佔有自己的產品即自己產品的價值的情況下,把這個價值或勞動的價值當作象勞動時間或勞動本身作為價值尺度和創造價值的要素那種意義的價值尺度,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和荒謬的。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商品可以買到的勞動,也不能當作與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有同樣意義的尺度,其中的一個只不過是另一個的指數。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0 20:52:00

  P52,首先,他在第一篇第五章中說:「一個人是富是貧,要看他能取得必需品、舒適品和娛樂品的程度如何。但是,自從各個部門的分工確立之後,一個人依靠自i的勞動能夠取得的只是這些物品中的極小部分,極大部分必須仰給予他人的勞動,所以他是富是貧,就要看他能夠支配或買到的勞動量有多大。因此,任何一種商a品,對於佔有這種商品而不打算自己使用或消密,卻汀算用它交換其他商品的人來說,它的價值等於這個商品能夠買到或支配的勞動量。由此看來,勞動是一切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的尺度。」(策1卷第59-60貞)    P52,「它們<商品>包含著一定量勞動的價值,我們就用這一定量的勞動去同假定[248]在當時包含著同量勞動的價值的東西相交換……世界上的一切財富原先都不是用金或銀,而只是用勞動購買的;這些財富的價值,對於佔有它們並想用它們交換什麼新產品的人來說,恰好等於他能夠買到或支配的勞動量」(第1篇第5章第60-61頁)    P53,「霍布斯先生說,財富就是權力;但是,獲得或繼承了大宗財產的入,不一定因此就得到民政的或軍事的政治權力…… 財富直接提供給他的權力,無非是購買的權力;這是一種支配當時市場上有的一切他人勞動或者說他人勞動的一切產品的權力。」(同上,第6l頁)    P54,「這樣看來,勞動本身的價值決不改變,因而勞動是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來衡量和K較一切商品的價值的唯一真實的和最終的尺度。」(同上,第66頁)    P54,在這裡,把適用於勞動本身,因而也適用於勞動尺度即勞動時間的話--無論勞動價值如何變化,商品價值總是同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時間成比例--硬用於這個變化不定的勞動價值本身。    P56,「一旦資本在個別人手中積累起來,其中某些人自然就利用它使勤勞者去勞動,向他們提供材料和生活資料,以便從他們的勞動產品的出售中,或者說,從這些工人的勞動加到那些加工材料價值上的東西中,取得利潤」(同上,第96頁)    P63,「一旦土地成為私有財產,對勞動者在這塊土地上所能生產和收集的幾乎一切產品,土地所有者都要求得到一份。他的地租是對耕種土地的勞動所生產的產品的第一個扣除。但是,種地人在收穫以前很少有維持自己生活的資金。他的生活費通常是從他的僱主即租地農場主的資本中預付的,如果租地農場主不能從勞動者的勞動的產品中得到一份,或者說,如果他的資本不能得到補償並帶來利潤,他就沒有興趣僱人了。這種利潤是[256]對耕種土地的勞動所生產的產品的第二個扣除。幾乎所有其他勞動的產品都要作這樣的扣除,來支付利潤。在所有手工業和製造業中,大多數勞動者都需要僱主預付給他們勞動材料以及工資和生活費,直到勞動完成的時候為止。這個僱主從他們勞動的產品中得到一份,或者說,從他們的勞動加到加工材料上的價值中得到一份,這一份也就是僱主的利潤」(麥克庫洛赫版,第1卷第1篇第8章第l09-110頁)    P64,我們看到,在對剩餘價值的分析上,因而在對資本的分析上,亞·斯密比重農學派前進了一大步。在重農學派的著作中,創造剩餘價值的,僅僅是一個特定種類的實在勞動--農業勞動。因此,他們考察的是勞動的使用價值,而不是勞動時間,不是作為價值的唯一源泉的一般社會勞動。而在這特定種類的勞動中,實際上創造剩餘價值的又是自然,是土地,剩餘價值被理解為物質(有機物質)的量的增加,理解為生產出來的物質超過消費了的物質的餘額。他們還只是在十分狹隘的形式中考察問題,因而夾雜著空想的觀念。相反,在亞·斯密的著作中,創造價值的,是一般社會勞動(不管它表現為哪一種使用價值),僅僅是必要勞動的量。剩餘價值,無論它表現為利潤、地租的形式,還是表現為派生的利息形式,都不過是勞動的物質條件的所有者在同活勞動交換過程中佔有的這種必要勞動的一部分。因此,在重農學派看來,剩餘價值只表現為地租形式,而在亞·斯密看來,地租、利潤和利息都不過是剩餘價值的不同形式。    P67,斯密的功績在於,他強調指出了下面這一點(而這一點也把他弄蝴塗了):隨著資本積累和土地所有權的產生(整句黑體),因而隨著同勞動本身相對立的勞動條件的獨立化,發生了一個轉變,價值規律似乎變成了(從結果來看,也確實變成了)它的對立面。如果說,亞·斯密的理論的長處在於,他感覺到並強調了這個矛盾,那末,他的理論的短處在於,這個矛盾甚至在他考察一般規律如何運用於簡單商品交換的時候也把他弄糊塗了;他不懂得,這個矛盾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勞動能力本身成了商品,作為這種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因而同它的交換價值毫無關係)是一種創造交換價值的能力。李嘉圖勝過亞·斯密的地方是,這個似乎存在而從結果來看也確實存在的矛盾,並沒有把他弄糊塗。但是,他不如亞·斯密的地方是,他競從來沒有料到這裡有問題,因此價值規律隨著資本的出現而發生的特殊發展,絲毫沒有引起他的不安,更沒有促使他去研究。後面我們將會看到,亞·斯密著作中的天才的東西,到馬爾薩斯著作中怎樣變成了攻擊李嘉圖觀點的反動的東西。//當然,正是這個觀點,使亞·斯密搖擺不定、沒有把握,它抽掉了他腳下的堅實基礎,使他和李嘉圖相反,不能做到對資產階級制度的抽象的一般基礎有一個連貫的理論見解。    P69,粗俗的經驗主義變成了虛偽的形而上學,變成了煩瑣哲學,它紋盡腦汁,想用簡單的形式抽象,直接從一般規律中得出不可否認的經驗現象,或者巧妙地使經驗現象去遷就一般規律。    P71,「但是,它<資本利潤>與工資根本不同;它受完全不同的原則支配,並且同這種所謂監督和管理的勞動D的數量和性質不成任何比例。它完全取決於所使用的資本的價值,它的大小同這一資本的多少成比例。……」[加爾涅的法譯本,第1卷第97-98頁]    

作者:草魚子回復日期:2005-12-10 23:16:00

  http://www.houhei.cn/ibbs/dispbbs.asp?boardID=4&ID=1721&page=1    學以致用

作者:阿不回復日期:2005-12-11 15:55:00

  無語凝噎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2 19:06:00

  P73,羅德戴爾在《論公共財富的性質和起源>(拉讓蒂·德·拉瓦伊斯譯,1808年巴黎版)一書中,反對斯密對剩餘價值的理陳--他說斯密的理解同洛克早巳提出的觀點一致--他指責說:按照這種理解,資本就不象斯密所說的那樣是財富的原始源泉,而只是派生源泉。關於這個問題,羅德戴爾說道://「一百多年以前,洛克已經提出了<同亞·斯密>幾乎一樣的觀點……洛克說,貨幣是不結果實的,它不會生產任何東西;從貨幣中得到的全部好處,就是它通過相互協議,把作為一個人的勞動報酬的利潤轉入另一個人的口袋」(羅德戴爾的著作第116頁)「如果對資本利潤的這種理解真正正確的話,那就會得出結論說:利潤不是收入的原始源泉,而只是派生源泉,並且,決不能把資本看作財富的源泉之一,因為資本帶來的利潤不過是收入從工人的口袋轉到資本家的口袋而已。」(同上,第116-117頁)    P74,亞·斯密說:「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個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原始源泉。」(第1篇第6章)//說它們是「一切收入的三個原始源泉」,這是對的;說它們「也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原始源泉」,就不對了,因為商品的價值是完全由商品中包含的勞動時間決定的。    P75,總之,應當注意亞·斯密書中的奇怪的思路:起先他研究商品的價值,在一些地方正確地規定價值,而且正確到這樣的程度,大體上說,他找到了剩餘價值及其特殊形式的源泉--他從商品價值推出工資和利潤。但是後來,他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又想倒過來從工資、利潤和地租的自然價格的相加數來推出商品價值(他已經從商品價值推出了工資和利潤)。正出於後面這種情況,斯密對於工資、利潤等等的波動給予商品價格的影響,沒有一個地方做出了正確的分析,因為他沒有基礎。[VI-265]    P78,[VIII-364](亞·斯密。價值及其組成部分。斯密違反他原來的正確觀點而發揮的錯誤看法(見前面),也表現在下面這段話里:「地租成為……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但與利潤和工資完全不同。利潤和工資的高低是穀物價格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多少是這一價格的結果。」(《國富論》第1篇第11章)    P84,第二篇第二章第220頁人他卻說出相反的話:「機器和工具等等構成個人或社會的固定資本,它們既不構成個人或社會的總收入的一部分,也不構成個人或社會的純收入的一部分,貨幣也是一樣」等等。    P102,這是一個美妙的無止境的演進,如果我們認為,一切產品的價值都歸結為工資和利潤,即歸結為新加勞動,同時,不僅新加到商品上的勞動,而且這個商品所包含的不變資本,都必須由其他某個生產領域的新加勞動來支付,那末,我們就會陷入這種境況。    P140,(對於這裡考察的亞當·斯密理論的各點,還應補充如下:他在價值規定上的動搖,除了工資問題上的明顯矛盾的以外,還有一條:混淆概念。他把作為內在尺度同時又構成價值實體的那個價值尺度,同貨幣稱為價值尺度那種意義上的價值尺度混淆起來。由此就試圖找到一個價值不變的商品作為後一種意義上的尺度,把它當作衡量其他商品的不變尺度--這是一個化圓為方問題。關於貨幣意義上的價值尺度同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這一價值規定之間的關係,請看我的著作第一部分。這種混淆現象在李嘉圖的著作中,有些地方也可以碰到。)[300]    P140,[299]亞·斯密的矛盾的重要意義在於:這些矛盾包含的問題,他固然沒有解決,但是,他通過自相矛盾而提出了這些問題。後來的經濟學家們互相爭論時,時而接受斯密的這一方面,時而接受斯密的那一方面,這種情況最好不過地證明斯密在這方面的正確本能。    P142,現在,我們轉過來談談分析亞·斯密的觀點時必須加以考察的最後一個爭論點,即[300]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問題。//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亞·斯密對一切問題的見解都具有二重性,他在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時給生產勞動所下的定義也是如此。我們發現,在他的著作中,他稱為生產勞動的東西總有兩種定義混淆在一起。我們先來考察第一種正確的定義。    P142,(***)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意義上說,生產勞動是這樣一種僱傭勞動,它同資本的可變部分(花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相交換,不僅把這部分資本(也就是自己勞動能力的價值)再生產出來,而且,除此之外,還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僅僅由於這一點,商品或貨幣才轉化為資本,才作為資本生產出來。只有生產資本的僱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這就是說,僱傭勞動把花在它身上的價值額以增大了的數額再生產出來,換句話說,它歸還的勞動大於它以工資形式取得的勞動。因而,只有創造的價值大於本身價值的勞動能力才是生產的。)(只有生產資本的僱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這麼嚴格的規定,金三)    P143,資本家階級的存在,從而資本的存在本身,是以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的,但不是以絕對的勞動生產率為基礎,而是以相對的勞動生產率為基礎。    P143,這種生產率是以相對的生產率為基礎的,即工人不僅補償原有價值,而且創造新價值;他在自己的產品中物化的勞動時間,比維持他作為一個工人生存所需的產品中物化的勞動時間要多。這種生產的僱傭勞動也就是資本存在的基礎。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2 19:07:00

  P145,如果我們從重農學派追溯到重商學派,在重商學振那裡也有對生產勞動的同樣見解的一面,儘管他們對這一點是無意識的。重商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勞動只有在產品出口給國家帶回的貨幣多於這些產品所值的貨幣<或者多於為換得這些產品而必須出口的貨幣>的那些生產部門,因而只有在使國家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分沾當時新開採的金銀礦的產品的那些生產部門,才是生產的。    P146,「有一種勞動加到對象上,就能使這個對象的價值增加,另一種勞動則沒有這種作用。前一種勞動因為它生產價值,可以稱為生產勞動,後一種勞動可以稱為非生產勞動。例如,製造業工人的勞動,通常把自己的生活費的價值和他的主人的利潤,加到他所加工的材料的價值上。相反,家僕勞動不能使價值有任何增加。雖然主人也向製造業工人預付工資,但後者實際上並漢有使主人花費什麼,因為由工人投入勞動的對象的價值增加了,通常通過這個增加了的價值,就把工資的價值連同利詞一起償還給主人了。相反,家僕的生活費永遠得不到償還。一個人,要是由僱傭許多製造業工人,就會變富,要是維持許多家僕,就會變窮。」(《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麥克庫洛赫版,第2卷第2篇第3章第93和94頁)    P146,在這段話中,--而在下面我們就要引用的緊接著的那段文字里,相互矛盾的定義更加穿插在一起,……第二,……    P148,這裡,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觀點給生產勞動下了定義,亞·斯密在這裡觸及了問題的本質,抓住了要領。他的巨大科學功績之一(如馬爾薩斯正確指出的,斯密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仍然是全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就在於,他下了生產勞動是直接同資本交換的勞動這樣一個定義,也就是說,他根據這樣一種交換來給生產勞動下定義,只有通過這種交換,勞動的生產條件和一般價值即貨幣或商品,才轉化為資本(而勞動則轉化為科學意義上的僱傭勞動)。//什麼是非生產勞動,因此也絕對地確定下來了。那就是不同資本交換,而直接同收入即工資或利潤交換的勞動(當然也包括同那些靠資本家的利潤存在的不同項目,如利息和地租交換的勞動)。(現在的三個產業劃分,正是這樣的基礎,金三)    P148,(***)因此,這些定義不是從勞動的物質規定性(不是從勞動產品的性質,不是從勞動作為具體勞動所固有的特性)得出來的,而是從一定的社會形式,從這個勞動藉以實現的社會生產關係得出來的。(這句話雖然是接著上段的,但我把它單獨列出,金三)    P148,這裡,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始終是從貨幣所有者、資本家的角度來區分的,不是從勞動者的角度來區分的,而加尼耳等人的荒謬論調正是從這裡產生的,他們根本不懂問題的實質,競然問道:妓女、僕役等等的勞動,或服務,或職能,會不會帶來貨幣?[303]    P149,[304]作家所以是生產勞動者,並不是因為他生產出觀念,而是因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書商發財,也就是說,只有在他作為某一資本家的僱傭勞動者的時候,他才是生產的。    P152,……要是僱用許多製造業工人,就會變富,要是維持許多家僕,就會變窮。然而後者的勞動也同前者的勞動一樣,有它的價值,理應得到報酬。不過,製造業工人的勞動固定和物化在一個特定的對象或可以出賣的商品中,而這個對象或商品在勞動結束後,至少還存在若干時候。可以說。這是在其物化過程中積累並儲藏起來,準備必要時在另一場合拿來利用的一定量勞動。這個對象,或者可以說,這個對象的價格,後來到必要時,能夠把一個同原先生產它所花費的勞動相等的勞動量推動起來。相反,家僕[307]勞動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一個特定的對象或可以出賣的商品中。他的服務通常一經提供隨即消失,很少留下某種痕迹或某種以後能夠用來取得同量服務的價值。某些最受尊敬的社會階層的勞動象家僕的勞動一樣,不生產任何價值,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對象或可以出賣的商品中。」(同上,第93-94頁)    P154,因此,斯密越出了和社會形式有關的那個定義的範圍,越出了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觀點來給「生產勞動者」下定義的範圍;他提出這樣一個論點來反對重農學派:不從事農業的階級,工業階級,會把自己的工資再生產出來,因而還是會把一個等於他的消費的價值生產出來,從而「至少保持使他們能夠就業的基金或資本」。這樣,在重農學派的影響下,同時在反對重農學派的情況下,便產生了他對「生產勞動」的第二個定義。    P155,亞·斯密說:「第二,因此,象看待家僕那樣來看待手工業者、製造業者和商人,是根本不正確的。家僕的勞動不能保持使他能夠就業和生存的基金。家僕完全是靠他主人的開支來就業和維持生活的,他所完成的勞動不是那種能補償這些開支的勞動。這種勞動是服務,通常一經提供隨即消失;它不固定和不物化在一個能夠補償他們的生活費和工資的價值的可以出賣的商品中。相反,手工業者、創造業者和商人的勞動卻自然地固定和物化在可以出賣或交換的對象中。正因為如此,我在論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那一章中,把手工業者、製造業者和商人算作生產的勞動者,而把家僕算作不生產的和不結果實的勞動者。」([加爾涅的法譯本],第531頁)(這是二個版本的斯密書,這裡的第二有一定的特定意義,而同時也是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第二個見解,這個見解的關鍵是物化,按物化與否,分為商品和服務,這樣的見解區別於第一種以關鍵的價值增加,也就是資本的剩餘價值的產生,金三)    P158,因此,從一方面說,所謂非生產勞動有一部分體現在物質的使用價值中,這些使用價值同樣可能成為商品(「可以出賣的商品」),從另一方面說,一部分純粹的服務(它不採取實物的形式不作為物而離開服務者獨立存在,不作為價值組成部分加入某一商品),能夠(由直接購買勞動的人)用資本來購買,能夠補償自己的工資並提供利潤。總之,這些服務的生產有一部分從屬於資本,就象體現在有用物品中的勞動有一部分直接用收入來購買,不從屬於資本主義生產一樣。    P159,整個「商品」世界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勞動能力;第二,不同於勞動能力本身的商品。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2 19:08:00

  P165(*****)商品是資產階級財富的最基本的元素形式。因此,把「生產勞動」解釋為生產「商品」的勞動,比起把生產勞動解釋為生產資本的勞動來,符合更基本得多的觀點。    P166,亞·斯密的反對者無視他的第一種解釋即符合問題本質的解釋,而抓住第二種解釋,並強調這裡不可避免的矛盾和不一貫的地方。而且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勞動的物質內容,特別是集中在勞動必須固定在一個比較耐久的產品中那個定義,用這個辦法為自己的論戰製造方便。我們馬上就會看到,這場特別激烈的論戰,究竟是由什麼引起的。    P166,(*********)還要先指出一點。亞·期密認為,提出下面這個論點,是重農主義體系的巨大功績://「各國的財畝不在於不可消費的金和銀,而在於每年由社會勞動再生產出來的可消費的貨物。」(加爾涅的法譯本]第3卷第4篇第9章第538頁)這裡,我們看到了斯密關於生產勞動的第二個定義的來源。如何給剩餘價值下定義,自然取決於所理解的價值本身具有什麼形式。因此,剩餘價值在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體系中,表現為貨幣;在重農學派那裡,表現為土地的產品,農產品;最後,在亞·斯密那裡,表現為一般商品。重農學派只要接觸到價值實體,就把價值僅僅歸結為使用價值(物質、實物),正如重商學派把價值僅僅歸結為價值形式,歸結為產品藉以表現為一般社會勞動的那種形式即貸幣一樣。在亞·斯密那裡,商品的兩個條件,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合併在一起,所以在他看來,凡是表現在一種使用價值即有用產品中的勞動,都是生產的。表現在有用產品中的勞動就是生產勞動這一觀點,就已經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這個產品同時等於一定量的一般社會勞動。亞·斯密同重農學派相反,重新提出產品的價值是構成資產階級財富的實質的東西,但是另一方面,又使價值擺脫了純粹幻想的形式--金銀的形式,即在重商學派看來價值藉以表現的形式。任何商品從可能性來說就是貨幣。不可否認,亞·斯密在這裡同時又或多或少地回到重商學派關於這些或那些勞動產品的「耐久性」(實際上是「非直接消費性」)的觀點上去。這裡使人想起配第的一段話(見我的第1分冊第109頁,那裡引用了配第《政治算術》中的一段話),在這段話里,財富是按照它不會毀壞的程度、耐久的程度來估價的,歸根結蒂,金銀被當作「長久的財富」而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阿·布朗基說「斯密把財富的範圍僅僅限於固定在物質實休中的那些價值,這樣就把無限多的非物質價值,文明國家的精神資本(四個黑體字)之女,全都從生產的賬本中勾銷了」,等等。(《歐洲政治經濟學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1839年布魯塞爾版第152頁)(這是我讀資本論以來,感覺分析最為深刻的筆記,這裡可以看做馬克思全部資本論的出發點,也是馬克思之前經濟學的巨大特徵,加以九星提示,金三)    P168,(*****)政治經濟學在其古典時期,就象資產階級本身在其發家時期一樣,曾以嚴格的批判態度對待國家機器等等。後來它理解到--這在它的實踐中也表現出來--並且根據經驗認識到,這種繼承下來的所有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完全非生產的階級的社會結合的必要性,就是由資產階級自己的組織中產生出來的。    P168,(***)如果上述「非生產勞動者」不生產享受,因此對他們的服務的需求不完全取決於生產當事人想如何花掉自己的工資或利潤;相反,如果他們成為必要,或自己使自己成為必要,部分地是因為存在肉體上的疾病(如醫生)或精神上的虛弱(如牧師),部分地是因為個人利益的衝突和民族利益的衝突(如政治家、一切法學家、警察、士兵);如果這樣,那末,在亞·斯密看來,就象在產業資本家本身和工人階級看來一樣,他們就表現為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因此必須儘可能地把這種非生產費用縮減到最低限度,儘可能地使它便宜。資產階級社會把它曾經反對過的一切具有封建形式或專制形式的東西,以它自己所特有的形式再生產出來。因此,對這個社會阿諛奉承的人,尤其是對這個社會的上層階級阿諛奉承的人,他們的首要業務就是,在理論上甚至為這些「非生產勞動者」中純粹寄生的部分恢復地位,或者為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的過分要求提供根據。事實上這就宣告了意識形態階級等等是依附於資本家的。    P169,(***)無所事事的人也好,他們的寄生者也好,都必須在這個最美好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地位。    P169,(*)隨著資本的統治的發展,隨著那些和創造物質財富沒有直接關係的生產領域實際上也日益依附於資本,--尤其是在實證科學(自然科學)按用來為物質生產服務的時候,--[316]政治經濟學上的阿諛奉承的侍臣們便認為,對任何一個活動領域都必須加以推祟並給以辯護,說它是同物質財富的生產「聯繫著」的,說它是生產物質財富的手段;他們對每一個人都表示敬意,說他是「第一種」意義的「生產勞動者」,即為資本服務的、在這一或那一方面對資本家發財致富有用的勞動者,等等。//這裡,應當首先提出的是馬爾薩斯之流,他們直接為「非生產勞動者」和明顯的寄生者辯護,說這些人是必要的和有用的。    P195,《國富論》中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最生產的(同以前的那些形式比較起來,它無疑是這樣的)。    P198,加爾涅作為波拿巴的參議員,當然熱衷於有侍從和一般僕人。//「在人數相等的情況下,沒省一個階級象家僕那樣促使來自收入的金額轉化為資本。」(第181頁)    P199,[IX-400]熱·加爾涅先生於1798年在巴黎出版了《政治經濟學原理概論》。書中除了認為只有農業是生產的這種重農主義觀點以外,我們還看到另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很能說明他對亞·斯密的反駁),那就是,認為消費(由「非生產勞動者」出色地代表的消費)是生產的源泉,生產的大小由消費的大小來衡量。非生產勞動老滿足「人為的需要」並消費物質產品,所以據說他們在各方面都是有用的。因此,加爾涅也反駁節省(節約)。在他的序言第XIII頁上可以談到這樣的話:「個人的財富由於節約而增加,相反,社會的財富則由於消費增加而增長。」    P200,[IX-421]施馬爾茨。這個德國的重農主義餘孽,批評斯密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說(他的書德文版在1818年出版):「我只指出……斯密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所作的區分,不應當看成是重要的和十分準確的,如果考感到別人的勞動始終只是使我們節省時間,而這種時間的節省就是構成勞動價值和勞動價格的一切。」    P204,可見,產品的高的交換價值並不是交換的產物,它不過是在交換中表現出來而已。(整句黑體)    P208,「亞·斯密想減少從事無用勞動的勞動者人數,以便增加從事有用勞動的勞動者人數;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看到,如果這種願望能夠實現,那就不可能有任何財富了,因為生產者將會缺乏消費者,而沒有消費掉的剩餘物也就不會再生產出來。生產階級把自己勞動的產品供給給那些不創造物質產品的階級並不是無代價的。」(加尼耳)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4 19:58:00

  P225,李嘉圖在第二十六章中指出:「亞當·斯密經常誇大一個國家從大量總收入中得到的利益,而不是從大量純收入中得到的利益…如果一個國家無論使用多少勞動量,它的純地租和純利潤加在一起始終是那麼多,那末,使用大量生產勞動對於該國又有什麼好處呢2……一個國家無論是使用500萬還是700萬生產工人[371]來生產其餘500萬人賴以生活的純收入……純收入仍然是500萬人的食物和衣著。使用更多的人既不能使我們的陸海軍增加一名士兵,也不能使賦稅多收一個基尼。」(同上,第215頁)//這使我們想起了古日耳曼人,他們輪換著由一部分居民去打仗,另一部分居民種地。需要留下來種地的人愈少,能夠去打仗的人就愈多。如果以前種地需要500人,現在需要1000人,那末,人口即使增加1/3,例如從1000人增加到1500人,對這些日耳曼人也毫無好處。他們所能擁有的軍隊人數仍然只有500人。相反,如果他們的勞動生產力增長了,耕地只需要250人就夠了,那末,在1000人中就有750人可以去打仗,而在勞動生產率減低時,1500人中也只有500人可以去打仗。    P227,(李嘉圖)「對於一個擁有2萬鎊資本,每年獲得利潤2000鎊的人說,只要他的利潤不低於2000鎊,不管他的資本是雇100個工人還是雇1000個工人,不管生產的商品是賣1萬鎊還是賣2萬鎊,都是一樣的。一個國家的實際利益不也是這樣嗎?」[VIII-372]    P230,但在李嘉圖那裡,對積累的關心,比對純利潤的關心更多,他熱心地把純利潤稱頌為積累的手段。由此也就產生了一面告誡工人一面又安慰工人的矛盾現象。    P234,順便指出:在一個單位產品上花費的勞動時間不超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不超過生產這個商品平均所需要的時間,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甚至不斷降低必要勞動時間的最低額。但為此資本主義生產必須在不斷擴大的規模上進行。    P234,從這個觀點來看,必要勞動時間就有了另外的意義。現在要問;必要勞動時間究競按怎樣的量在不問的生產領域中分配?競爭不斷地調節這種分配,正象它不斷地打亂這種分配一樣。    P244,很明顯,如果有第三部類C,它的產品既能用於生產消費,又能用於個人消費,例如穀物可以充當人的食物或牲畜的飼料,也可以用來做種子或烤麵包,又加大車、馬、牲畜等等;那末,這絲毫也不會使問題有所改變。就這些產品加入個人消費的那部分來說,它們必須由它們自己的生產者,或者由它們所包含的那部分不變資本的(直接或間接的)生產者,作為收入直接或間接地消費掉。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屬於A部類。就這些產品不加入個人消費的那部分來說,它們屬於B部類。    P271,斯密在第二篇第五章《論資本的各種用途》中,根據各種資本所僱用的生產勞動量的大小,從而按照它們所增加的年產品「交換價值」的多少,對資本進行了分類。斯密放在第一位的是農業,其次是製造業,然後是商業,最後是零售商業。這就是斯密根據資本所推動的生產勞動量排列的資本用途的順序。這裡我們又得到一個關於「生產勞動者」的全新的定義:「凡是把資本用於這四種用途之一的人,自己就是生產勞動者,他們的勞動,如果使用得當,會固定和物化在它所加工的物品或商品上,通常至少也會把他們維持自己生活和個人消費的價值加在商品的價格上。」(加爾涅的譯本,第2卷第374頁)//「沒有一個同量的資本能比租地農場主的資本推動更大量的生產勞動。不僅他的僱工是生產勞動者,而且他的役畜也是生產勞動者。」[第2卷第376頁]//可見,最後連牛也成了生產勞動者。    P274,斯密完全不否認「這類活動「會產生某種「結果」,某種「產品」。他甚至直接提到:「國家的安全、安定和保衛」是<「國家公務人員」>「年勞動的結果」。(斯密的著作策2篇第3章;加爾涅的譯本,第2卷第313頁)    P291,大多數反駁斯密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的著作家,都把消費看作對生產的必要刺激。……可見,這種看法大部分是從資產階級經濟學觀點出發,一方面為有閑的富人和提供服務結富人消費的「非生產勞動者」辯護,另一方面為開支龐大的「強大政府」辯護,為國債的增加,為佔有教會和國家的肥缺的人、各種領乾薪的人等等辯護。因為所有這些非生產勞動者--他們的服務體現為有閑的富人的一部分支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生產「非物質產品」,但消費「物質產品」即生產工人的勞動產品。    P292,另一些政治經濟學家,例如馬爾薩斯,雖然承認生產勞動者和非生產勞動者有區別,但是又向「產業資本家」證明,甚至就生產物質財富來說,非生產勞動者也象生產勞動者一樣對他是必要的。//在這裡,說生產和消費是等同的,或者說消費是一切生產的目的或生產是一切消費的前提,都毫無用處。    P293,可見,「產業資本家」也是剩餘生產即為別人而生產的生產者。一方面有這種剩餘生產,與此相對,另一方面必定有剩餘消費,一方面是為生產而生產,與此相對,另一方面必定是為消費而消費。「產業資本家」必須交給地租所有者、國家、國債債權人、教會等等只消費收入的人的東西[408],固然絕對減少他的財富,但是使他發財的貪慾旺盛不哀,從而保存他的資本主義靈魂。如果土地租金和貨幣租金的所得者等等也把自己的收入花費在生產勞動上,而不花費在非生產勞動上,目的就不會達到。他們自己就會成為「產業資本家」,而不再代表消費的職能。以後我們還會知道,一個李嘉圖主義者和一個馬爾薩斯主義者之間,曾就這個問題展開過一場極為滑稽的爭論。    P293,生產和消費是內在地不可分離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因為它們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內實際上是分離的,所以它們的統一要通過它們的對立來恢復,就是比如果A必須為B生產,B就必須為A消費。……    P298,其實這種荒謬說法完全可以由下面各點來說明:(1)在資產階級社會中,各種職能是互為前提的;(2)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對立,使得由各個意識形態階層構成的上層建築成為必要,這些階層的活動不管是好是壞,因為是必要的,所以總是好的;(3)一切職能都是為資本家服務,為資本家謀「福利」;(4)連最高的精神生產,也只是由於被描繪為、被錯誤地解釋為物質財富的直接生產者,才得到承認,在資產者眼中才成為可以原諒的。    P299,威·納騷·西尼爾《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讓·阿里瓦本譯,1836年巴黎版。//納騷·西尼耳擺出一副高傲的樣子說:「照斯密看來,猶太人的立法者是非生產勞動者。」(同上,第198頁)//這是指埃及的摩西,還是指摩西·門德爾森?摩西將會因自己被稱為斯密所謂的「生產勞動者」,而十分感謝西尼耳先生吧。這些人如此拘守於自己的資產階級固定觀念,以致認為,如果把亞里士多德或尤利烏斯·凱撤稱為「非生產勞動者」,那就是侮辱他們。其實,單是「勞動者」這個名稱,就會使亞里士多德和凱撒感到侮辱了。    P304,最後,偉大的納騷自己又接受了斯密的區分。就是說,他以「生產消費和非生產消費」的區分(第206頁)來代替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分。而消費品要麼是商品,--但這裡不是談商品,--要麼直接是勞動。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4 19:59:00

  P314,(***)「因此國王和大臣們要求監督私人的節約,並以反奢侈法令或禁止外國奢侈品進口的辦法來限制私人開支,這是他們最無恥、最專橫的行為。他們自己始終是並且毫無例外地是社會上最大的浪費者。他們還是好好地注意他們自己的開支吧,私人的開支盡可以讓私人自己去管。如果他們自己的浪費不會使國家破產,那末,他們臣民的浪費也決不會使國家破產」(第2篇第3章,麥克庫洛赫版,第2卷第122頁)    P314,(***)「某些最受尊敬的社會階層的勞動,象家僕的勞動一樣,不生產任何價值,不固定或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對象或可以出賣的商品中……例如,君主和他的全部文武官員、全體陸海軍,都是非生產勞動者。他們是社會的公僕,靠別人勞動的一部分年產品生活……應當列入這一類的,還有……教土、律師、醫生、各種文人,演員、丑角、音樂家、歌唱家、舞蹈家等等。」(同上,第94-95頁)    P314,(*****)這是還具有革命性的資產階級說的話,那時它還沒有把整個社會、國家等等置於自己支配之下。所有這些卓越的歷來受人尊敬的職業--君主、法官、軍官、教士等等,所有由這些職業產生的各箇舊的意識形態階層,所有屬於這些階層的學者、學士、教士……在經濟學上被放在與他們自己的、由資產階級以及有閑財富的代表(土地貴族和有閑資本家)豢養的大批僕從和丑角同樣的地位。他們不過是社會的僕人,就象別人是他們的僕人一樣。他們靠別人勞動的產品生活。因此,他們的人數必須減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國家、教會等等,只有在它們是管理和處理生產的資產者的共同利益的委員會這個情況下,才是正當的;這些機構的費用必須縮減到必要的最低限度,因為這些費用本身屬於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這種觀點具有歷史的意義,一方面,它同古代的見解形成尖銳的對立,在古代,物質生產勞動帶有奴隸制的烙印,這種勞動被看作僅僅是有閑的市民的立足基石;另一方面,它又同由於中世紀瓦解而產生的專制君主國或貴族君主立憲國的見解形成尖銳的對立,就連盂德斯鴻自己都還拘泥於這種見解,他天真不過地把它表達如下(《論法的精神》第7篇第4章):「富人不多花費,窮人既要餓死。」    P315,(*****)相反,一旦資產階級佔領了地盤,一方面自己掌握國家,一方面又同以前掌握國家的人妥協;一旦資產階級把意識形態階層看作自己的親骨肉,到處按照自己的本性把他們改造成為自己的夥計;一旦資產階級自己不再作為生產勞動的代表來同這些人對立,而真正的生產工人起來反對資產階級,並且同樣說它是靠別人勞動生活的;一旦資產階級有了足夠的教養,不是一心一意從事生產,而是也想從事「有教養的」消費;一旦連精神勞動本身也愈來愈為資產階級服務,為資本主義生產服務;--一旦發生了這些情況,事情就反過來了。這時資產階級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力求「在經濟學上」證明它從前批判過的東西是合理的。加爾涅等人就是資產階級在這方面的代言人和良心安慰者。此外,這些經濟學家(他們本人就是教士、教授等等)也熱衷於證明自己「在生產上的」有用性,「在經濟學上」證明白己的薪金的合理性。    P318,可見,斯密所說的實質上同貨幣主義所說的一樣。貨幣主義認為,只有生產貸幣,生產金銀的勞動,才是生產的。在斯密看來,只有為自己的買者生產貸幣的勞動才是生產的。所不同的只是,斯密在一切商品中都看出了它們具有的貨幣性質,不管這種性質在商品中怎樣隱蔽,而貨幣主義則只有在作為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的商品中才看出這種性質。//這種區分是以資產階級生產實質本身為基礎的,因為財富不等於使用價值,只有商品,只有作為交換價值承擔者、作為貨幣的使用價值,才是財富。貨幣主義不懂得,這些貨幣的創造和增加,是靠商品的消費,而不是靠商品變為金銀,商品以金銀的形式結品為獨立的交換價值,但是,商品在金銀的形式上不僅喪失了它們的使用價值,而且沒有改變它們的價值量。    《論法國財政的管理》(《奈克爾著作集》1789年洛桑和巴黎版第2卷);  P322,並且,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知識,因為每個人都剩下一定量的時間<空閑的時間>來學習和思考;但是在社會制度所造成的財產不平等的情況下,所有那些生下來就沒有財產的人,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為一切生存資料都掌握在佔有貨幣或土地的那部分國民手裡。因為誰也不會白給東西,所以生下來除了自己的力氣之外便沒有別的儲備的人,不得不在剛有點力氣的時侯,就用來為所有者服務,並且要一天又一天地干一輩子,每天從日出一直干到筋疲力盡,干到為了恢復精力必需睡眠時為止。」(第1122頁)「最後,為了維持所有那些造成知識不平等的社會的不平等,這種知識的不平等已經成必要的了,這-點難道不是無可懷疑的嗎?」(同上,第113頁)    P366,亞·斯密帶著幾分諷刺意味引用了米拉波侯爵的誇張說法:「自從世界形成以來,有三大發明……第一是文字的發明……第二是貨幣的發明…… 第三是《經濟表》,這個表是前兩者的結果和完成。」(加爾涅的譯本,策3卷第4篇第9章第540頁)    P366,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嘗試;把資本的整個生產過程表現為再生產過程,把流通表現為僅僅是這個再生產過程的形式;把貨幣流通表現為僅僅是資本流通的一個要素;同時,把收入的起源、資本和收入之間的交換、再生產消費對最終消費的關係都包括到這個再生產過程中,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實際上是資本和收入之間)的流通包括到資本流通中;最後,把生產勞動的兩大部門--原料生產和工業--之間的流通表現為這個再生產過程的要素,而且把這一切總結在一張《表》上,這張表實際上只有五條線,連站著六個出發點或歸宿點。這個嘗試是在十八世紀三十至六十年代政治經濟學幼年時期做出的,這是一個極有天才的思想,毫無疑問是政治經濟學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至於資本流通、資本的再生產過程、資本在這個再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各種不同的形式、資本流通同一般流通的聯繫,也就是說,不僅資本同資本的交換,而且資本同收入的交換,那末,斯密實際上只是接受了重農學派的遺產,對財產目錄的各個項目作了更嚴格的分類和更詳細的描述,但是對於過程的整體未必敘述和說明得象《經濟表》大體上描繪的那樣正確,儘管魁奈的前提是錯誤的。    P357,按照我的寫作計劃,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著作家都不包括在歷史的評論之內。這種歷史的評論不過是要指出,一方面,政治經濟學家們以怎樣的形式自行批判,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規律最先以怎樣的歷史路標的形式被揭示出來並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在考察剩餘價值時,我把布里索、葛德文等等這樣的十八世紀著作家,以及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都放在一邊了。至於我在這個評論中以後要說到的少數幾個社會主義著作家,他們不是本身站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立場上,便是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去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作鬥爭。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4 20:01:00

  P366,然而蘭蓋並不是社會主義者。他反對他同時代的啟蒙運動者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理想,反對資產階級剛剛開始的統治,他的抨擊半是認真半是嘲弄地採取反動的外觀。他維護亞洲的專制主義,反對文明的歐洲形式的專制主義,他捍衛奴隸制,反對僱傭勞動。    蘭蓋《民法論》1767年倫敦版    P366,第一卷。他的一句反對盂德斯鳩的話;「法律的精神就是所有權」    P367,「在我們的各個文明國家裡,一切自然要素郁成了奴隸。」(第138頁)「這樣,整個被俘虜的自然,就不再向自己的兒女提供容易得到的維持生命的源泉了。自然的恩賜必須以辛苦的努力為代價,自然的賜予必須以頑強的勞動來取得。」「獨佔這些財寶的富人,只有取得這種代價,才同意把財寶的極小部分還給大家使用。為了得到分享他的財寶的許可,必須努力勞動來增加財寶。」(第189頁)「這樣,就必領放棄自由的幻想。」(第190頁)法律的存在是為了「批准<對私有財產>最初的奪取」,並「防止以後的奪取」。(第192頁)「法律可以說是一種反對人類最大多數<即無產者>的陰謀。」(同上[第195頁)「是社會創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創造了社會。」(第230頁)「所有權先於法律。」(第236頁)    P369,「可見,奴役是產生社會的第一個原因,暴力是社會的第一個紐帶。」(第302頁)    霍布斯  P377,「人的價值,和其他一切物的價值一樣,等於他的價格,就是說,等於對他的能力的使用的所付的報酬」「人的勞動是商品,人們可以有利地交換它,就象交換其他任何物品一樣。」「人僅僅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勞動是不夠的。他還應當在必要時為保衛自己的勞動而戰鬥。人們或者必須象猶太人被俘歸來後重建神殿那樣,一手建設,一手拿劍;或者要僱用別人來為他們戰鬥。」    P395,這是資本起來反抗土地所有權的最初形式。因為實際上,高利貸,即土地所有者的一部分收入轉入高利貸者手中,是資本積累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或多或少同土地所有者攜手共同反對資本的這種古舊的形式。     P397,因此,古典政治經濟學最早的發現之一,是它認識了貨幣儲藏和貨幣自行增殖之間的對立,也就是說,它論述了作為資本的貨幣。    P420,因此,從這些社會勞動形式發展起來的勞動生產力,從而還有科學和自然力,也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事實上,協作中同種勞動的統一,分工中異種勞動的結合,機器工業中自然力、科學和勞動產品的用於生產,所有這一切,都作為某種異己的、物的東西,純粹作為不依賴於工人而支配著工人的勞動資料的存在形式,同單個工人相對立,正如勞動資料本身在它們作為材料、工具等簡單可見的形式上,作為資本的職能,因而作為資本家的職能,同單個工人相對立一樣。    P424,資本的生產性在於資本同作為僱傭勞動的勞動相對立,而勞動的生產性在於勞動同作為資本的勞動資料相對立。    P425,勞動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實際上轉化為資本,但是,這個轉化是由貨幣同勞動能力的最初交換決定的。只是由於勞動直接轉化為不屬於工人而屬於資本家的物化勞動,貨幣才轉化為資本,就連已經取得生產資料即勞動條件的形式的那一部分貨幣也是這樣。在此以前,貨幣不論以它本身的形式存在,或者以那種在實物形式上可以充當生產新商品所必需的生產資料的商品(產品)的形式存在,都只不過從可能性來說是資本。    P425,[1322]只有這種對勞動的一定關係才使貨幣或商品轉化為資本,只有由於自己對生產條件的上述關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關係同這個關係相適應)使貨幣或商品轉化為資本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換句話說,只有使那種同勞動能力相對立的、獨立化了的物化勞動的價值保存並增殖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生產勞動不過是對勞動能力出現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整個關係和方式的簡稱。但是,把生產勞動同其他種類的勞動區分開來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種區分恰恰表現了那種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本本身的基礎的勞動的形式規定性。    P426,(*****)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生產勞動是給使用勞動的人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或者說,是把客觀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把客觀勞動條件的所有者轉化為資本家的勞動,所以,這是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生產出來的勞動。//因此,我們所說的生產勞動,是指社會地規定了的勞動,這種勞動包含著勞動的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一個十分確定的關係。(以上一些片段,雖然是殘餘稿件的內容,還是有相當意義的,金三)    P427,因此,生產勞動是這樣的勞動,它為工人僅僅再生產出事先已經確定了的他的勞動能力的價值,可是同時,它作為創造價值的活功卻增大資本的價值,換句話說,它把它所創造的價值作為資本同工人本身相對立。    P429,(***)「生產勞動是直接同資本交換的勞動」這個說法,包括上述所有環節,它不過是從下面這個論點派生出來的提法:生產勞動是這樣的勞動,它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它同作為資本的生產條件相交換;因而,它也決不是簡單地作為不帶特殊社會規定性的勞動同這些生產條件--在這裡不是簡單地只作為生產條件出現--發生關係。//這包括:(1)貨幣和勞動能力作為商品彼此對立的關係,貨幣所有者和勞動能力所有者之間的買和賣;(2)勞動直接隸屬於資本;(3)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實際轉化為資本,或者同樣可以說,為資本創造剩餘價值。這裡發生了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雙重的交換。第一種交換隻表示對勞動能力的購買,所以,從實際結果來看,就是對勞動的購買,因而也是對勞動產品的購買。第二種交換是活勞動直接轉化為資本,或者說,作為資本的實現的活勞動的物化。    P430,(*****)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既不是單純的產品(使用價值),也不是商品,即具有一定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它的結果,它的產品,是為資本創造剩餘價值,因而,是貨幣或商品實際轉化為資本;而在生產過程之前,貨幣或商品僅僅從自己的目的來說,從可能性來說,從自己的使命來說,才是資本。生產過程吸收的勞動量,比購買的勞動量大。在生產過程中完成的這種對別人無酬勞動的吸收、[1324]佔有,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直接目的;因為資本本身(因而資本家本身)的任務,既不是生產直接供自己消費的使用價值,也不是生產用來轉化為貨幣再轉化為使用價值的商品。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發財致富,是價值的增殖,是價值的增大,因而是保存原有價值並創造剩餘價值。資本只有在同勞動交換(這種勞動因而被稱為生產勞動)之後,才能得到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這種特殊的產品。    P432,例如,密爾頓創作《失樂園》得到5鎊,他是非生產勞動者。相反,為書商提供工廠式勞動的作家,則是生產勞動者。密爾頓出於同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作《失樂園》。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動表現。後來,他把作品賣了5鎊。但是,在書商指示下編寫書籍(例如政治經濟學大綱)的萊比錫的一位無產者作家卻是生產勞動者,因為他的產品從一開始就從屬於資本,只是為了增加資本的價值才完成的。一個自行賣唱的歌女是非生產勞動者。但是,同一個歌女,被劇院老闆僱用,老闆為了賺錢而讓她去唱歌,她就是生產勞動者,因為她生產資本。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5 18:27:00

  P446,[(13)《資本論》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計劃草稿]  [(a)《資本論》第一部分或第一篇的計劃]  [XVIII-1140]第一篇-《資本的生產過程》-分為:  (1)導言:商品,貨幣。  (2)貨幣轉化為資本。  (3)絕對剃余價值:(a)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b)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c)絕對剩餘價值;(d)爭取正常工作日的鬥爭;(e)同一時間的工作日(同時僱用的工人人數)。剩餘價值額和剩餘價值率(大小和高低?)。  (4)相對剩餘價值:(a)簡單協作;(b)分工;(c)機器等等。  (5)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結合。僱傭勞動和剩餘價值的比例。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隸屬和實際上的隸屬。資本的生產性。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  (6)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原始積累。威克菲爾德的殖民學說。  (7)生產過程的結果。(佔有規律的表現中的變革可以在第6點或第7點中考察。)  (8)剩餘價值理論。  (9)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XVIII-1140]    P447,[(b)《資本論》第三部分或第三篇的計劃]  [XVIII-1139]第三篇-《資本和利潤》-分為:  (1)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不同於剩餘價值率的利潤率。  (2)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一般利潤率的形成。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3)亞·斯密和李嘉圖關於利潤和生產價格的理論。  (4)地租(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區別的例解)。  (5)所謂李嘉圖地租規律的歷史。  (6)利潤率下降的規律。亞斯密、李嘉圖、凱里。  (7)利潤理論。(問題:是不是還應該把西斯蒙第和馬爾薩斯包括在《剩餘價值理論》里?)  (8)利潤分為產業利潤和利息。商業資本。貨幣資本。  (9)收入及其源泉。這裡也包括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之間的關係問題。  (10)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貨幣的迴流運動。  (11)庸俗政治經濟學。  (12)結論。資本和僱傭勞動。[XVIII-1139]  [(c)《資本論》第三部分第二章的計劃]  [XVIII-1109]研究《資本和利潤》的第三部分第二章論述一般利潤率的形成。這裡要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資本的不同的有機構成。它部分是由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的[比例的]差別決定的,因為這個差別是從一定的生產發    P448,展階段產生的,是從機器和原料同推動它們的勞動量之間的絕對的數量上的比例產生的。這些差別同勞動過程有關。同樣,在這裡還必須考察從流通過程產生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差別,考察它們如何使一定時期內不同領域中的資本的價值增殖發生變化。  (2)不同資本的組成部分的價值比例的差別,這些差別不是由不同資本的有機構成產生的。這主要是由原料價值的差別產生的,即使假定在兩個不同的領域中,原料吸收的勞動量相等。  (3)在資本主義生產的不同領域中,由子上述差別而產生的利潤率的差異。不同領域中的利潤率相等,以及利潤量同所使用的資本量成正比,這隻有對同一構成的資本來說才是正確的。  (4)第一章論述的一切,適用於總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每一個資本都作為總資本的一部分,作為它的某個份額出現。一般利潤宰的形成(競爭)。  (5)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成本價格和生產價格之間的差別。  (6)為了還要包括對李嘉圖關於這個論題的觀點的分析,補充以下-點:工資的一船變動對一般利潤率的影響,從而對生產價格的影響。[XVIII-1109]    P451,註解:《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的第四卷。馬克思把《資本論》的前三卷稱為理論部分,把第四卷稱為歷史部分、歷史批判部分或歷史文獻部分。在這一卷中,馬克思圍繞著剩餘價值理論這個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對各派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歷史的分析批判,同時以論戰的形式闡述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許多重要方面。//馬克思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並計劃寫一部批判現存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巨著。經過長期系統研究,於1857-1858年寫了一部經濟學手稿,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於1859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從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又寫了一部篇幅很大的手稿。這部手稿的大部分,也是整理得最細緻的部分,構成《剩餘價值理論》。手稿的其餘部分,即理論部分,後來經馬克思重新修改和補充,形成了《資本論》前三卷的內容,而《剩餘價值理論》這一歷史部分沒有重新加工,仍保持著原來的樣子。//馬克思生前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他逝世後,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但是沒有來得及整理出版《資本輪》第四卷即《剩餘價值理論》。//1905-1910年卡爾·考茨基編輯出版了《剩餘價值理淪》,他對馬克思的手稿做了許多刪改和變動。1954-1961年按馬克思的手稿次序編輯出版了《剩餘價值理論》俄文新版;1956-1962年出版了該書德文新版本,1962-1964年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二十六卷(共三冊)出版。    P452,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這一標題之前寫了阿拉伯數字「5」。這表示關於資本的研究的第一章第五節,即最後一節,馬克思打算把這一研究作為論述商品和貨幣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直接繼續來發表。在這第五節之前,在手稿第I-V本中有三節概述:(1)貨幣轉化為資本,(2)絕對剩餘價值,(3)相對剩餘價值。在第V本第184頁,馬克思指出:「在相對剩餘價值之後,應當考察絕對剽余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兩者的結合。」這一考察本應構成第四節,但當時並未寫成。馬克思還沒有寫完第三節就馬上轉寫第五節,即《剩餘價值理論》。    P464,你們,不是為了你們(Vos,non uobis),出自昧吉爾的《警言詩》:「你們,鳥兒們,作巢不是為了你們自己,你們,綿羊們,蓄毛不是為了你們自己;你們,蜜蜂們,釀蜜不是為了你們自己;你們,健牛們,拉犁不是為了你們自己。」    P476,這些計劃草稿馬克思寫於1863年1月。它們在1861-1863年手稿第XVIII本;論舍爾比利埃和理查·瓊斯兩章的正文之間(手搞上用粗體的方括弧把它們同這兩章的正文隔開)。//到寫這個計劃的時候,《資本論》第三部分第一章草稿已經在1861-1863年手稿第XVI本中寫成,第三部分第一章的標題在第XVI本中已定為《剩餘價值和利潤》。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5 18:37:00

  《資本論》第四卷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 第二冊 (上、下冊)   作者: 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 著作編譯局 譯   頁數: 715   出版日期: 1975年11月第1版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 第二冊:第八章-第十八章      [第八章]洛貝爾圖斯先生。新的地租理論(插入部分)3-119  [第九章] 對所謂李嘉圖地租規律的發現史的評論[對洛貝爾圖斯的補充評論](插入部分)120-176  [第十章]李嘉圖和亞當·斯密的費用價格理論(批駁部分)177-261  [A.李嘉圖的費用價格理論]177  [(1)重農學派理論的破產和地租觀點的進-步發展]177  [(2)價值決定於勞動時間是李嘉圖理論的基本淪點。作為經濟科學發展的必然階段的李嘉圖研究方法及其缺點。李嘉圖著作的錯誤結構]180  [(3)李嘉圖在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問題上的混亂。他不值價值形式]187  [(4)]李嘉圖對利潤、利潤率和平均價格等的解釋191  [(a)李嘉圖把不變資本同固定資本,可變資本同流動資本混淆起來。關於「相對價值」的變動及其因素問題的錯誤提法]191  [(b)李嘉圖把費用價格同價值混淆起來,由此產生了他的價值理論中的矛盾。他不懂利潤率平均化和價值轉化為費用價格的過程]209  [(5)]平均價格或費用價格和市場價格225  [(a)引言:個別價值和市場價值;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225  [(b)李嘉圖把同一生產領域內的市場價值形成過程同不同生產領域的費用價格形成過程混滑起來]229  [(c)李嘉圖著作中關於「自然價格」的兩種不同的規定。費用價格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而變動]234  [B.斯密的費用價格理論]240  [(1)斯密的費用價格理論的錯誤前提。李嘉圖由於保留了斯密把價值和費用價格等同起來的觀點而表現出前後矛盾]240  [(2)斯密關於工資、利潤和地租的「自然率」的理論]246  [第十一章]李嘉圖的地租理論262-278  [(1)安德森和李嘉團發展地租理論的歷史條件]262  [(2)李嘉圖的地租理論同他對費用價格的解釋的聯繫]267  [(3)李嘉圖的地租定義不能令人滿意]272  [第十二章]級差地租表及其說明279-346  [(1)地租量和地租率的變動]279  [(2)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各種組合。A、B、C、D、E表]282  [(3)對錶的分析]300  [(a)]A表[不同等級的個別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的關係]301  [(b)李嘉圖的地租理論同農業生產率遞減觀點的聯繫。絕對地租率的變動及其同利潤率的變動的關係]309  [(c)考察生活資料和原料的價值--以及機器的價值--的變動對資本有機構成的影響309  [(d)總地租的變動取決於市場價值的變動]324  [第十三章]李嘉圖的地租理論(結尾)347-387  [(1)李嘉圖關於不存在土地所有權的前提。向新的土地推移取決於土地的位置和肥力]347  [(2)李嘉關於地租不可能影響穀物價格的論點。絕對地租是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原因]353  [(3)斯密和李嘉圖關於農產品的「自然價格」的見解]358  [(4)李嘉圖對農業改良的看法。他不懂農業資本有機構成發生變化的經濟後果]362  [(5)李嘉圖對斯密的地租觀點和馬爾薩斯某些論點的批判]374  [第十四章]亞·斯密的地租理論388-422  [(1)斯密在地租問題提法上的矛盾]388  [(2)斯密關於對農產品的需求的特性的論點。斯密地租理論中的重農主義因素]402  [(3)斯密關於各種土地產品的供求關係的論述。斯密對地租理論的結論]407  [(4)斯密對於土地產品價格變動的分析]415  [(5)斯密關於地租變動的觀點和他對各社會階級利益的評價]421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5 18:38:00

  [第十五章]李嘉圖的剩餘價值理論423-483  [A.李嘉圖關於剩餘價值的觀點與他對利潤和地租的見解的聯繫]423  [(1)李嘉圖把剩餘價值規律同利潤規律混淆起來]423  [(2)利潤率變動的各種不同情況]430  [(3)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價值上的彼此相反的變動以及這種變動對利潤率的影響]434  [(4)李嘉圖在他的利潤理論中把費用價格同價值混淆起來]437  [(5)一般利潤率和絕對地租率之間的關係。工資下降對費用價格的影響]439  [B.李嘉圖著作中的剩餘價值問題]449  (1)勞動量和勞動的價值。[勞動與資本的交換問題按照李嘉圖的提法無法解決]449  (2)勞動能力的價值。勞動的價值。[李嘉圖把勞動同勞動能力混淆起來。關於「勞動的自然價格」的見解]454  (3)剩餘價值。[李嘉圖沒有分析剩餘價值的起源。李嘉圖把工作日看作一個固定的量]459  (4)相對剩餘價值。[對相對工資的分析是李嘉圖的科學功績]475  [第十六章]李嘉圖的利潤理論484-536  [(1)李嘉圖把利潤和剩餘價值區別開來的個別場合]484  [(2)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或者說,「普通利潤」)的形成]491  [(a)事先既定的平均利潤率是李嘉圖利潤理論的出發點]491  [(b)李嘉圖在殖民地貿易和一般對外貿易對利潤串的影響問題上的錯誤]495  [(3)]利潤串下降規律497  [(a)李嘉圖關於利潤率下降的見解的錯誤前提]497  [(b)對李嘉圖關於增長的地租逐漸吞併利潤這個論點的分析]499  [(c)一部分利潤和一部分資本轉化為地租。地租量的變動取決於農業中使用的勞動量的變動]514  [(d)在農產品價格同時提高的情況下利潤率提高的歷史例證。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可能性]524  [(e)李嘉圖對利潤率下降的解釋以及這種解釋同他的地租理論的聯繫]526  [第十七章]李嘉圖的積累理論。對這個理論的批判。  從資本的基本形式得出危機537-623  [(1)斯密和李嘉圖忽視不變資本的錯誤。不變資本各部分的再生產]537  [(2)不變資本的價值和產品的價值]541  [(3)資本積累的必要條件。固定資本的折舊及其在積累過程中的作用]544  [(4)積累過程中各生產部門之間的聯繫,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直接轉化為不變資本是農業和機器製造業中積累的特點]548  [(5)資本化的剩餘價值轉化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559  [(6)危機問題(引言)。發生危機對資本的破壞]561  [(7)在承認資本過剩的同時荒謬地否認商品的生產過剩]566  [(8)李嘉圖否認普遍的生產過剩。在商品和貨幣的內在矛盾中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569  [(9)李嘉圖關於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和消費的關係的錯誤觀點]577  [(10)危機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危機是資產階級經濟的一切矛盾的表現]579  [(11)危機的形式問題]586  [(12)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主要消費品生產過剩轉化為普遍生產過剩]591  [(13)生產擴大和市場擴大的不一致。李嘉圖關於消費增長和國內市場擴大有無限可能性的見解]598  [(14)生產力不可遏止的發展和群眾消費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生產過剩的基礎。關於普遍生產過剩不可能的理論的辯護淪實質]602  [(15)李嘉圖關於資本積累的各種方式和積累的經濟效果的觀點]611  [第十八章]李嘉圖的其他方面。約翰·巴頓624-665  [A.]總收入和純收入624  [B.]機器[李嘉圖和巴頓論機器對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問題]628  [(1)李嘉圖的觀點]628  [(a)李嘉圖關於機器排擠部分工人的最初猜測]628  [(b)李嘉圖論生產的改進對商品價值的影響。關於工資基金遊離出來用於被解僱的工人的錯誤論點]630  [(c)李嘉圖改正他對機器問題的看法表現了他在科學上的誠實。李嘉圖對問題的新提法中仍保留了以前的錯誤前提]633  [(d)李嘉圖對採用機器給工人階級帶來某些後果的正確判斷。在李嘉圖對問題的說明中存在的辯護論觀點]644  [(2)巴頓的見解]656  [(a)巴頓關於資本積累過程中對勞動的需求相對減少的論點。巴頓和李嘉圖不懂得這種現象同資本統治勞動有內在的聯繫]656  [(b)巴頓對工資變動和工人人口增長的見解]661  附錄  [(1)關於農業中供求經常相符的論點的最初提法。洛貝爾圖斯和十八世紀經濟學家中的實踐家]669-670  [(2)納薩涅爾·福斯特論土地所有者和工業家之間的敵對關係]671  [(3)霍普金斯對地租和利潤之間的關係的看法]672  [(4)凱里、馬爾薩斯和詹姆斯·迪肯·休謨論農業改良]673-674  [(5)霍吉斯金和安德森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675  [(6)利潤率的下降676  注釋679-701  人名索引702-707  本書中引用和提到的著作索引708-715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5 18:39:00

  P19,在資本量相等的情況下,--並且在上述假定的條件下,--這些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依下述情況不同而不同;第一,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的比例;第二,資本的周轉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取決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比例,以及不同種類固定資本的不同的再生產期間;第三,和勞動時間本身長度不同的、真正生產期間的長度,這個長度也決定生產期間和流通期間的比例的重大差別。    P21,第一,單個資本的利潤率同其他任何資本的利潤率是一樣的,等量資本提供等量利潤;第二,這是從第一點自然得出的,就是,利潤量取決於資本的大小,取決於資本家在這個總資本中擁有的股數。資本的競爭力圖把每個資本作為總資本的一部分來對待,並且根據這一點來調節每個資本取得剩餘價值的份額,也就是說,調節利潤。競爭通過它的平均化作用或多或少達到了這個目的。    P21,競爭是通過調節平均價格來實現這種平均化的。但是,這種平均價格本身,使商品高於或低於它的價值,以致該商品不能比其他任何商品提供較大的利潤率。因此,認為資本競爭是通過使商品價格等於價值來確立一般利潤率的說法,是錯誤的。相反,競爭正是通過以下途徑來確立一般利潤率的:它把商品的價值轉化為平均價格,在乎均價格中,一種商品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到另一種商品上,等等。商品的份值等於商品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量。商品的平均價格等於商品包含的有酬勞動(物化勞動或活勞動)量加無酬勞動的平均份額,這個平均份額不取決於它原來是否如數包含在這種商品本身,換句話說,不取決於原來包含在該商品的價值中的無酬勞動是大還是小。    P35,你們的規律要求在正常情況下等量資本佔有等量無酬勞動,你們資本家可以[457]通過競爭彼此強製做到這一點。好吧!我正要把這個規律應用到你的身上。你從你的工人的無酬勞動中佔有的,不要多於你用同一筆資本在其他任何生產領域所能佔有的。但是,這個規律同你「生產」的那個超過無酬勞動正常量的餘額是毫無關係的。誰能阻止我佔有這個「餘額」呢?我為什麼要象你們那樣,把它投入資本的大鍋,供資本家階級內部分配,使每個人按他在總資本中擁有的股份取得這個餘額的一定部分呢?我不是資本家。我讓你使用的生產條件不是物化勞動,而是自然的賜予。你們能製造土地、水、礦山或者煤層么?不能。因此,可以用到你身上、使你把你自己侵吞的剩餘勞動吐出一部分來的那種強制手段,對我來說是不存在的!所以,拿來吧!你的資本家同夥能做的唯一事情,不是同我競爭,而是同你競爭。如果你付給我的超額利潤,小於你佔有的剩餘勞動時間與依照資本的規律你應得的那份剩餘勞動之間的差額,你的資本家同夥就會出面,通過競爭,逼你把我能從你那裡擠出的全部數額老老實實支付給我。    P36,因此土地所有權,就象資本一樣,變成了支取無酬勞動、無代價勞動的憑證。在資本上,工人的物化勞動表現為統治工人的權力,同樣,在土地所有權上,土地所有權使土地所有考能從資本家那裡扣下一部分無酬勞動的這種情況表現為土地所有權似乎是價值的一個源泉。     P37,李嘉圖認為;空氣、光、電、蒸汽、水這些自然力是白白取得的,土地就不是這樣,因為土地是有限的。因此,照李嘉圖看來,僅僅由於這一點,農業的生產率已經不如其他生產部門。如果土地象其他自然要素和自然力一樣,屬於大家而不被佔有,要多少有多少,那麼,照李嘉圖看米生產率就會高得多。    P38,(***)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不僅是一個必要的生產當事人,而且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當事人。相反,土地所有者在這種生產方式下卻完全是多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需要的只是:土地不是公共所有,土地作為不屬於工人階級的生產條件同工人階級對立。如果土地國有,因而國家收地租,這個目的就完全達到了。土地所有者,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紀世界是那麼重要的生產當事人,在工業世界中卻是無用的贅疣。因此激進的資產者在理論上發展到否定土地私有權(而且還汀算廢止其他一切租稅),想把土地私有權以國有的形式變成資產階級的、資本的公共所有。然而,他們在實踐上卻缺乏勇氣,因為對一種所有制形式--一種勞動條件私有制形式--的攻擊,對於另一種私有制形式也是十分危險的。況且,資產者自己已經弄到土地了。    P102,因此新的最壞土地不提供地租,不是由於它貧瘠,而是由於其他地段相對的肥沃。提供地租的最壞的耕地,同投入新資本的新等級土地相比,則提供一般地租,即非級差地租。從提供地租的最壞土地上得到的地租不高於它現有的水平,正是因為這種提供地租的土地肥沃。    P118,[494]配策已經說過,當時地主害怕農業改良,因為改良的結果會使農產品價格和地租(就其高度來說)下降;由於同樣的原因,他們也害怕土地面積增加,並且害怕以前還沒有利用的土地投入耕種,因為這等於土地面積增加。配第說:「地主對排干沼澤、墾伐森林、圈圍公有地、栽種驢喜豆和三葉草常出怨言,因為這些做法引起食品價格的下降。」(《政治算術》1699午倫敦版第230頁)「整個英格蘭和威爾士以及蘇格蘭低地,一年的地租約為900萬鎊。」(同上,第231頁)·    P124,(*****)李嘉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最有利於生產.最有利於創造財富的生產方式,對於他那個時代來說,李嘉圖是完全正確的。他希望為生產而生產,這是正確的。如果象李嘉圖的感傷主義的反對者們那樣,斷言生產本身不是目的本身,那就是忘記了,為生產而生產無非就是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如果象西斯蒙第那樣,把個人的福利同這個目的對立起來,那就是主張,為了保證個人的福利,全人類的發展應該受到阻礙,因而,舉例來說,就不能進行任何戰爭,因為戰爭無論如何會造成個人的死亡。(西斯蒙第只是與那些掩蓋這種對立、否認這種對立的經濟學家相比較而言,才是正確的。)這種議論,就是不理解;「人」類的才能的這種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因此,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人的歷史過程為代價。至於這種感化議論的徒勞,那就不用說了,因為在人類,也象在動植物界一樣,種族的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的利益來為自己開闢道路的,其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種族的利益同特殊個體的利益相一致,這些特殊個體的力量,他們的優越性,也就在這裡。    P126,從李嘉圖來說,他把無產者看成同機器B、馱畜或商品一樣,卻沒有任何卑鄙之處,因為無產者只有當作機器或馱畜,才促進「生產」(從李嘉圖的觀點看),或者說,因為無產者在資產階級生產中實際上只是商品。這是斯多葛精神,這是客觀的,這是科學的。只要有可能不對他的科學犯罪,李嘉圖總是一個博愛主義者,而且他在實際生活中也確是-個博愛主義者。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9 18:59:00

  P181,(***)李嘉圖的方法是這樣的:李嘉圖從商品的價值量決定於勞動時間這個規定出發,然後研究其他經濟關係(其他經濟範疇)是否同這個價值規定相矛盾,或者說,它們在多大的程度上改變著這個價值規定。人們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種方法的歷史合理性,它在政治經濟學史上的科學必然性,同時也可以看出它在科學上的不完備性,這種不充備性不僅表現在敘述的方式上(形式方面),而且導致錯誤的結論,因為這種方法跳過必要的中介環節,企圖直接證明各種經濟範疇相互一致。    P181,(*****)這種研究方法從歷史上看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在亞·斯密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因此,薩伊能夠膚淺而系統地把它概述在一本教科書里。在斯密和李嘉圖之間的這段時期,僅僅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貨幣、人口淪、土地所有權以及稅收等個別問題作了一些研究。斯密本人非常天真地活動於不斷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探索各種經濟範疇的內在聯繫,或者況,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隱蔽結構。另一方面,他同時又按照聯繫在競爭現象中表面上所表現的那個樣子,也就是按照它在非科學的觀察者眼中,同樣在那些被實際捲入資產階級生產過程並同這一過程有實際利害關係的人們跟中所表現的那個樣子,把聯繫提出來。這是兩種理解方法,一種是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內在聯繫,可以說是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制度的生理學,另一種則只是把生活過程中外部表現出來的東西,按照它表現出來的樣子加以描寫、分類、敘述並歸入簡單概括的概念規定之中。這兩種理解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不僅安然並存,而且相互交錯,不斷自相矛盾。在斯密那裡,這樣做是有理由的(個別的專門的研究,如關於貨幣的研究除外),因為他的任務實際上是雙重的。一方面,他試圖深入研究資產階級社會的內部生理學,另一方面,他試圖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寫這個社會外部表現出來的生活形式,描述它外部表現出來的聯繫,又要部分地為這些觀象尋找術語和相應的理性概念,也就是說,部分地第一次在語言和思維過程中把它們再現出來。前一任務,同後一任務一樣使他感到興趣,因為兩個任務是各自獨立進行的,所以這裡就出現了完全矛盾的表述方法:一種方法或多或少正確地表達了內在聯繫,另一種方法同樣合理地,並且缺乏任何內在關係地,--和前一種理解方法沒有任何聯繫地--表達了外部表現出來的聯繫。    P183,「李嘉圖先生的體系是一個製造紛爭的體系……整個體系具有挑動階級之間和民族之間的仇恨的傾向……他的著作是那些企圖用平分土地、戰爭和掠奪的手段來換取政權的蠱惑者們的真正手冊。」(亨·凱里《過去.現在和將來》1848年費拉得爾菲亞版第74-75頁)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1821年倫敦版第3版    P186,(論價值、論地租)可見,李嘉圖的全部著作已經包括在它頭兩章里了。在這兩章中,把發展了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因而也把被闡明的政治經濟學範疇,同它們的原則即價值規定對質,查清它們同這個原則直接適合到什麼程度,或者說,查清它們給商品的價值關係造成的表面偏差究竟是什麼情況。李嘉圖著作的這兩章包含著他對以往政治經濟學的全部批判,他在這裡同亞斯密的貫串其全部著作的內在觀察法和外在觀察法之間的矛盾斷然決裂,而且通過這種批判得出了一些嶄新的驚人結果。因此,這頭兩章給人以高度的理淪享受,因為它們簡明扼要地批判了那些連篇累牘、把人引入歧途的老觀念,從分散的各種各樣的現象中吸取並集中了最本質的東西,使整個資產階級經濟體系都從屬於一個基本規律。這頭兩章由於其獨創性、基本觀點一致、簡單、集中、深刻、新穎和洗鍊而給人以理論上的滿足,但是再往下讀這本著作時這種理論上的滿足就必然會消失。在那裡,有的地方也會有個別獨到的見解吸引住我們。但總的說來令人感到疲倦和乏味。進一步的闡述已經不再是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了。這種闡述不是單調地、形式地把同一些原則運用於各種各樣憑外表拿來的材料或者為這些原則進行辯護,就是單純地重複或者補充;最多是在該書的最後部分有些地力作出某種引人注意的結論。    P187,我們在批判李嘉圖的時候,應該把他自己沒有加以區別的東西區別開來。    P187,這裡所說的「相對價值」無非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交換價值。但是相對價值也可能有另-種意義,就是說,我用另-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來表現一種商品的交換價值,比如說,用咖啡的使用價值來表現糖的交換價值。    P189,因此,同第二種意義的相對價值(即一個商品的交換價值用另一個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用貨幣來實際表現)相比,第一種意義的相對價值就表現為「絕對價值」。所以,在李嘉圖的著作里,也可以看到用「絕對價值」這一術語來表示第一種意義的相對價值。    P189,這種「絕對」價值,李嘉圖在其他場合也稱為「實際價值」,或宜接稱為「價值」。    P190,(***),最後這個指責是由李嘉圖說明問題的缺陷引起的,因為他完全不是從形式方面,從勞動作為價值實體所採取的一定形式方面來研究價值,而只是研究價值量,就是說,研究造成商品價值量差別的這種抽象一般的、並在這種形式上是社會的勞動的量。否則貝利就會看到,決不因為一切商品就它們是交換價值來說都只是社會勞動、社會勞動時間的相對表現,價值概念的相對性就取消了;貝利也就會明白,商品的相對性決不僅僅在於商品彼此交換的比例,而且在於一切交換價值同作為它們的實體的這種社會勞動的比例。 //相反,後面我們將會看到,應該責備李嘉圖的,倒是他經常忘記了這種「實際價值」,或者說,「絕對價值」,而只是念念不忘「相對價值」,或者說,「比較價值」。    P220,李嘉圖對於商品的費用和價值之間、商品的費用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別雖然沒有闡述,沒有理解,但是無論如何,他自己實際上已經確認了這種差別,在這之後,他結束他的論斷說;//「馬爾薩斯先生似乎認為,把某物的費用和價值等同起來,是我的學說的一部分。如果他說的費用是指包擴利潤在內的『生產費用』<就是指支出加由一般利潤率決定的利潤>,那確是如此。」(第46頁注)    P221,(*****)第一章第四、五節,關於勞動價值的變動對「相對價值」的影響這個問題--這同價值因平均利潤率而轉化為費用價格的問題相比,(在理論上)是一個次要問題--的考察儘管有很大缺陷,但李嘉圖由此卻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結論,推翻了自亞·斯密以來一直流傳下來的主要錯誤之一,即認為工資的提高不是使利潤降低,而是使商品的價格上漲。//「在結束這個題目之前,指出-點可能是適當的,就是亞當斯密和一切迫隨他的著作家,據我所知,無一例外地都認為,勞動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引起一切商品價格的上漲。」「我希望,我已成功地證明了這種意見是毫無根據的,當工資提高時,只有比用來計算價格的中介物使用固定資本少的那些商品的價格才會上漲<這裡,「相對價值」等於價值的貨幣表現>,而一切使用固定資本較多的商品的價格都必定下跌。反之,當工資降低時,只有比用來計算價格的中介物使用固定資本少的那些商品的價格才會下跌;而一切使用固定資本較多的商品的價格都必定上漲。「(第45頁)    P225,「一切商品,不論是工業品、礦產品還是土地產品,它們的交換價值始終不決定於在只是享有特殊生產便利的人才具備的最有利條件下足以把它們生產出來的較小量勞動,而決定於沒有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9 19:00:00

  P225,「一切商品,不論是工業品、礦產品還是土地產品,它們的交換價值始終不決定於在只是享有特殊生產便利的人才具備的最有利條件下足以把它們生產出來的較小量勞動,而決定於沒有這樣的便利,也就是在最不利條件下繼續進行生產的人所必須花在它們生產上的較大量勞動;這裡說的最不利條件,是指為了把需要的產品量生產出來來必須繼續進行生產的那種最不利的條件。」(第60-61頁)//最後一句話不完全正確。「需要的產品量」不是一個固定的量。應當說;一定價格界限內需要的一定產品量。    P228,於是,競爭--部分地是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部分地是商品的買者同資本家的競爭以及商品的買者之間的競爭--在這裡就導致這樣的結果:某一特殊生產領域的每一個別商品的價值決定於這一特殊社會生產領域的商品總量所需要的社會勞動時間總量,而不決定於個別商品的個別價慎,換句話說,不決定於個別商品的特殊生產者和賣者為這一個別商品花費的勞動時間。    P232,「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意把自己的資本投在他所喜歡的地方……他自然要為自己的資本伐一個最有利的行業;如果把資本轉移一下能夠得到15%的利潤,他自然不會滿足於10%的利潤。一切資本家都想放棄利潤較低的行業而轉入利潤較高的行業的這種不會止息的願望,產生一種強烈的趨勢,就是使大家的利潤率平均化,或者把大家的利潤固定在當事人看來可以抵銷一方所享有的或看來享有的超過另一方的利益的那種比例上。」(第81頁)    P233,李嘉圖的錯誤,一殷說來,是由丁他在這裡不加批判地對待亞斯密而產生的,而他的功績則在於更確切地說明了資本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的這種轉移,或者不如說,更確切地說明了這種轉移的方式本身。但是,他能做到這一點,只是因為信用制度在他那個時代比在斯密時代更加發達罷。    P233,「要追溯這種變化藉以實現的步驟或許是非常困難的;它可能通過一個工廠主並不完全改變他的行業,而只是減少他在自己企業中的投資的方式來實現。在一切富裕的國家中,都有一定數目的人,形成所謂貨幣所有者階級,這些人不從事任何行業,而把他們的貨幣用於期票貼現或者借給社會上更有企業精神的人,他們就靠這種貨幣的利息生活。銀行家也把大量資本用於同樣的目的。這樣使用的資本形成巨額的流動資本,全國各行業或多或少地都使用它。一個工廠主不論怎樣富有,大概也不會把他的營業限制在僅僅他自己的資金所容許的範圍以內,他會經常使用這種流動資本的一部分,這部分資本的增減取決於對他的商品的需求的強弱。當對絲綢的需求增加而對呢絨的需求減少的時候,毛織廠主並不會把他的資本轉到絲紡織業中去,而是解僱一部分工人,不再向銀行家和貨幣所有者借款;絲織廠主的情況則相反,他會借更多的貨幣,於是資本就從一個行業轉到另一個行業,而工廠主不必中斷他通常經營的行業。如果我們觀察一個大城市的市場,看到在所有出於噱奸改變或人口數量變動而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市場上國內外商品都能按需要的數量有規則地得到供應,既不是常常因供給過多而發生市場商品亢斥現象。也不是常常因供不應求而造成物價騰貴,我們就必須承認,在一切行業之間恰好按其需要的數量分配資本的原則所起的作用,比一般設想的還大。」(第81-82頁)    P234,「如果我們把勞動作為商品價值的基礎,把生產商品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作為確定商品相互交換時各自必須付出的相應商品量的尺度,不要以為我們否定商品的實際價格或者說市場價格對商品的這種原始自然價格的偶然和暫時的偏離。」(第80頁)    P235,「所以,正是每一個資本家都想把資金從利潤較低的行業轉移到利潤較高的行業的這種願望,使商品的市場價格不致長期大大高於或大大低於商品的自然價格。正是這種競爭會這樣調節商品的交換價值也調節不同的實際價值,以致在支付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的工資和其他一切為維協所使用的資本的原有效率所需要的費用之後剩下來的價值即價值餘額,在每個行業中都同使用的資本的價值成比例。」(第84頁)    P241,(*****)斯密正是從這個顛倒了的出發點來闡明「商品的自然價格」同商品的「市場價格」之間的區別的。李嘉圖接受了斯密的這個觀點,但是他忘記了,按照斯密的前提,斯密的「自然價格』只不過是由競爭而產生的費用價格,而在斯密本人的著作中,只有當斯密忘記了他自己的比較深刻的觀點,仍然保持從表面的外觀中得出來的,認為商品的交換價值是由獨立決定的工資價值、利潤價值和地租價值相加而成的錯誤觀點的時候,費用價格才和商品的價值等同。李嘉圖處處都反對這-觀點,但是他又接受了亞·斯密在這一現點的基礎上產生的,把交換價值同費用價格或「自然價格」混淆起來,或者說,等同起來的看法。這種混淆在斯密那裡還可以說得過去,因為他對「自然價格」的全部研究是從他對價值的第二個觀點即錯誤的觀點出發的。而在李嘉圖那裡就毫無道理了,因為他在任何地方也沒有接受斯密的這一錯誤觀點,相反,他認為它前後矛盾而專門加以駁斥。但是,斯密又用「自然價格」把李嘉圖引入了迷途。    P242,(斯密)第一篇第七章《論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在任何社會或任何地方,工資、利潤、地租都有一種普通率,或者說,平均率。」這種「平均率對於它所通行的時間和地方來說可以稱為工資、利潤和地租的自然率」。「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恰好足夠按自然率支付地租、工資和利潤,這種商品就是按照它的自然價格出賣。」(第110-111頁)    P248,工資不僅決定於維持現有人口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而且決定於現有人口的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所以這裡包含有一些類似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東西。//這就是,亞斯密試圖證明工資在十八世紀,特別是在英國已經提高之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應當把這看作「對社會有利還是不利」(第159頁)。談到這裡,他又順便回到他的比較深刻的觀點,根據這種觀點,利潤和地租都只是工人勞動產品的一部分。他說,工人//「首先佔社會的絕大部分。難道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認為,這個整體的大部分的命運得到改善,是對這個整體不利的嗎??如果社會的絕大部分成員都是貧困的和不幸的,毫無疑問,不能認為這個社會是幸福的和繁榮的。此外單是從公道出發,也要求使那些供給整個國家吃穿住的人,在他們自己的勞動產品中享有這樣一個份額,這一份額至少足夠使他們自己獲得可以過得去的食物、衣服和住房」。(第159-160頁)    P255,「我國商人和工業家,對於高工資使商品價格提高,從而減少商品在國內外銷路的有害作用,常出怨言,但對高利潤的有害作用卻默不作聲;他們對自己的收入所產生的致命後果保持沉默。[557]他們只是對別人的收入憤憤不平」(第201頁)    P259,(*)分工使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者說,社會勞動的生產力獲得發展,但這是靠犧牲工人的一殷生產能力來實現的。所以,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不是作為工人的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而是作為支配工人的權力即資本的生產力的提高而同工人相對立。如果說城市工人比農村工人發展,這只是由於他的勞動方式使他生活在社會之中,而土地耕種者的勞動方式則使他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19 19:01:00

  P263,(*)但是他們兩人那是從一種在大陸上看來非常奇怪的觀點出發的,這就是(1)根本不存在妨礙對土地進行任意投資的土地所有權;(2)從較好的土地向較壞的土地推移(在李嘉圖看來,如果把由於科學和工業的反作用造成的中斷除外,這一點是絕對的;在安德森看來,較壞的土地又會變成較好的土地,所以,這一點是相對的);(3)始終都有資本,都有足夠數量的資本用於農業。//說到(1)、(2)兩點,大陸上的人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奇怪:在這樣一個他們看來最頑固地保存了封建土地所有權的國家裡,經濟學家們--安德森也好,李嘉圖也好--卻從不存在土地所有權的觀點出發。這種情況可用以下兩點來解釋:    P263,(*)第一,英國的「公有地圈圍法」有它的特點,同大陸上的瓜分公有地毫無共同之處;//第二,從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係,都沒有創造出如此適合自己的條件,並使這些條件如此服從自己支配。在這一方面,英國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國家。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係,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一掃而光。舉例來說,在德國人那裡,經濟關係是由各種土地佔有的傳統關係、經濟中心的位置和居民的一定集中點決定的。在英國人那裡,農業的歷史條件則是從十五世紀末以來由資本逐漸創造出來的。聯合王國的常用術語「清掃領地」,在任何一個大陸國家都是聽不到的。但是什麼叫做「清掃領地」呢?就是毫不考慮定居在那裡的居民,把他們趕走,毫不考慮原有的村落,把它們夷平,毫不考慮經濟建築物,把它們拆毀,毫不考慮原來農業的類別,把它們一下子改變,例如把耕地變成牧場,總而言之,一切生產條件都不是按照它們傳統的樣子接受下來,而是按照它們在每一場合怎樣最有利於投資歷史地創造出來。因此.就這一點來說,不存在土地所有權;土地所有權讓資本--租地農場主--自由經營,因為土地所有權關心的只是貨幣收入。一個波美拉尼亞的地主,腦袋裡只有祖傳的土地佔有、經濟中心和農業公會等等,因而對李嘉圖關於農業關係發展的「非歷史」觀點[561]就會大驚小怪。而這隻說明他天真地混淆了波美拉尼亞關係和英國關係。可是決不能說,這裡從英國關係出發的李嘉圖會同那個思想局限于波美拉尼亞關係的波美拉尼亞地主一樣眼光短棧。因為英國關係是使現代土地所有權--被資本主義生產改變了形式的土地所有權--得到合適發展的唯一關係。在這裡,英國的觀點對於現代的即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說具有古典意義。相反,波美拉尼亞的觀點卻是按照歷史上處於教低階段的、還不合適的形式來評論已經發展了的關係。//不僅如此,大陸上批評李嘉圖的人中,大多數甚至是從這樣一種關係出發的,在這種關係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論合適的或不合適的,根本還不存在。這就好比一個行會師傅想要把亞·斯密的以自由競爭為前提的規律完完全全地應用到他的行會經濟上一樣。    P265,第二個情況是,英國人有一種從他們的殖民地得來的觀點。……殖民者的做法不象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在德國住下來,是為了在那裡定居,殖民者則象這樣一種人,他們按照資產階級生產的動機行事,他們想要生產商品,他們的出發點從一開頭就不是決定於產品,而是決定於出賣產品。李嘉圖和其他英國著作家把這種從殖民地得來的觀點,也就是從本身已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的人們那裡得來的觀點,移到了世界歷史的整個進程中來,他們象他們的殖民者一樣,一般地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農業的先決條件,其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在這些殖民地,一般說來,只是在更加鮮明的形式上,在沒有同傳統關係鬥爭的情況下,因而在沒有被弄模糊的形式上,發現了在他們本國到處可以看到的資本主義生產在農業中占統治地位的同樣現象。因此,如果一個德國教授或地主(他的國家和其他國家不同之點就是根本沒有殖民地)認為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P266,最後,資本不斷從一個生產部門流入另一個生產部門這個前提,這個李嘉圖的基本前提,無非就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占統治地位這樣一個前提。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統治還沒有建立的地方,這個前提就不存在。    P357,我始終認為地租是局部壟斷的結果,它實際上決不調節價格。地租倒是價格的結果。我認為,如果土地所有者放棄全部地租,土地上生產的商品也不會變得便宜一些,因為這些商品中總有一部分是在不支付地租或不能支付地租的土地上生產的,因為在那裡,剩餘產品只夠支付資本的利潤。」(第332-333頁)    P357,[605]「地租的提高總是一個國家的財富增加以及對這個國家已增加的人口提供食物發生困難的結果。」(第65-66頁)「在那些擁有最肥沃的土地,輸入限制最少,由於農業改良而無需增加相應的勞動量就可以增加生產,因而地租增長得緩慢的國家裡,財富增長得最快。」(第66-67頁)    P361,因此,當李嘉圖同亞斯密相反,認為地租決不加入費用價格的時候,他在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說,他又錯了,因為他證明這一點的方法,不是把費用價格和價值區別開來,而是象亞·斯密一樣把兩者等同起來;因為不論地租、利潤還是工資,都不是價值的構成部分,儘管價值可以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而且有同樣理由分解為所有這三者,如果這三者都存在的話。李嘉圖的論斷是這樣的:地租不是農產品「自然價格」的構成部分,因為最壞的土地的產品價格等於這個產品的費用價格,等於這個產品的價值,它決定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地租並不構成價值的任何部分,因為它不構成「自然價格」的任何部分,而這個「自然價格」等於價值。但是這恰恰是錯誤的。最壞的土地上種植出來的產品的價格等於它的費用價格,或者是因為這個產品低於它的價值出賣,就是說,決不象李嘉圖所說的那樣,是因為它按照它的價值出賣,或者是因為這種農產品屬子價值和費用價格例外地完全一致的那樣一類商品,那樣一等商品。      P388,斯密正確地下定義說,地租是「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價格」([1802年法文版]第l卷第299頁),在這裡土地應理解為各種自然力本身,因而也包括水力等等。    P395,「單個商品的市場價格,決定於市場上現有的這種商品的數量,與願意支付這種商品的自然價格,或者說,使商品進入市場所必須支付的地租、利澗和工資的全部價值的人的需求之間的比例。」(第1卷第112頁)    P398,「如果普通價格超過足夠價格,它的條額自然會歸入地租。如果它恰好是這個足夠價格,商品雖然完全能夠進入市場,但是不能給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價格是否超過這個足夠價格,這取決於需求。」(第1卷第303頁)(第1篇第11章)    P399,「因此,應當注意,地租是以與工資、利潤不同的方式加入商品價掐的構成。工資和利閏的高低,是商品價掐[625]高低的原因;地租的高低,是這一價格的給果。由於使商品進入市場所必須支付的工資、利潤有高有低,商品的價格也就有高有低。不過商品有時提供高地租,有時替供低地租,有時完全不提供地租,是因為商品價格有高有低,有時大大超過足夠支付這些工資和利潤的價格,有時略為超過,有時完全不超過」(第1卷第303-304頁)    P422,斯密由此作出結論說,地主(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始終同「整個社會的利益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0 19:12:00

  P422,斯密由此作出結論說,地主(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始終同「整個社會的利益」一致。在斯密看來,工人的利益,也同整個社會的利益一致(第2卷第161-162頁)。但是斯密畢竟誠實地指出了如下的區別:「土地所有者階級也許能夠由於社會的繁榮而比他們<工人>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沒有-個階級象工人階級那樣由於社會衰落而遭受那樣大的苦難。」(第2卷第162頁)//相反,資本家(工業家和商人)的利益卻同「整個社會的利益」不一致(第2卷第163頁)。//「在任何一個商業或工業部門投資的實業家的利益,總是在某些方面和社會利益不同,有的甚至相反。」(第2卷第164-165頁)「……[這是]這樣一些人的階級,這些入的利益[636]始終不會和社會的利益完全一致,通常他們的利益在於欺騙社會,甚至壓迫社會,而他們因此也常常既欺騙社會又壓迫社會,」(第2卷第165頁)    P424,因此,當我們談李嘉圖的剩餘價值理論時,我們談的就是他的利潤理論,因為池把利潤和剩餘價值混淆起來了,也就是說,他只是從對可變資本即花費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的關係來考察利潤。至於李嘉圖談到同剩餘價值有區別的利潤的地方,我們留到後面再分析。    P426,在前而引用的第二十六竄《論總收入和純收入》中,李嘉圖說;「我承認,由於地租的性質,除了最後耕種的土地以外,任何一塊土地上用於農業的一定量資本所推動的勞動量,都比用於工業和商業的等量資本所推動的勞動量大。」(第419貞)    P446,「我希望我已經充分說明,在一個國家的土地尚未全部投入耕種,並且耕種尚末達到最高程度以前,總有一部分投在土地上的資本是不提供地租的,並且正是這部分資本調節穀物的價格,這部分資本的產品,正象在工業中一樣,分為利潤和工資。因為不提供地租的穀物價格,受穀物生產費用的影響,所以這種生產費用不可能從地租中支付。因此,生產費用增加的結果,將是價格上漲,而不是地租降低:」(第293頁)    P449,李嘉圖也是在第十七章中說:「原產品沒有壟斷價格,因為大麥和小麥的市場價格同呢絨和麻布的市場價格一樣,是由它們的生產費用調節的。唯一的差別在於:穀物價格是由用於農業的資本的一部分,即不支付地租的那一部分調節的,而在工業品生產中,所用資本的每一部分部產生相同的結果;並且由於任何部分都不支付地租,所以每一部分都同樣是價格的調節著。」(第290-291頁)    P450,(李嘉圖書的開頭)「商品的價值或這個商品所能交換的任何其他商品的量,取決於生產這商品所必需的勞動的相對量,而不取決於付給這一勞動的報酬多少。」    P454,李嘉圖著作的第一章第三節用了這樣一個標題:「影響商品價值的,不僅是直接花費在商品上的勞動,而且還有花費在協助這種勞動的器具、工具和建築物上的勞動。」    P454,為了規定剩餘價值,李嘉圖象重農學派、亞·斯密等人一樣,必須首先規定勞動能力的價值,或者--按照他跟著亞·斯密和他的先行者使用的說法--勞動的價值。[652]//[652]那末,勞動的價值,或者說,勞動的自然價格,是怎樣決定的呢?因為照李嘉圖的意見,自然價格不過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勞動正象共他一切可以買賣並且在數量上可以增加或減少的物品一樣<就是說,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有它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勞動的自然價格是使工人大體上說能夠生存下去並且能夠在人數上不增不減地<應當說,按照生產的平均增長所需要的增長率>延續其後代所必需的價格。工人養活自己以及養活為保持工人人數所必需的家庭的能力……取決於工人養活自己及其家庭所必需的食物、必需品和舒適品的價格。隨著食物和其他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勞動的自然價格也上漲,隨著這些東西的價格下降,勞動的自然價格也下降。」(第86頁)//「不能認為勞動的自然價格是絕對固定不變的,即使用食物和必需來計算也是一樣。勞動的自然價格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會發生變動,而在不同的國家會有很大差別。它主要取決於人民的風俗習慣。」(第91頁)    P456,貝利正確地覺察到了李嘉圖在這裡[在勞動價值問題上]所作的飛躍:「李嘉圖先生相當機智地避開了一個困難,這個困難乍看起來似乎會推翻他的關於價值取決於在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量的學說。如果嚴格地堅持這個原則,就會得出結論說,勞動的價值取決於在勞動的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量。這顯然是荒謬的。因此,李嘉圖先生用一個巧妙的手法,使勞動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工資所需要的勞動量;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勞動的價值應當由生產工資所必需的勞動量來估量,他這裡指的是為生產付給工人的貨幣或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那我們同樣也可以說,呢絨的價值不應當由生產呢絨所花費的勞動量來估量,而應當由生產呢絨所換得的銀所花費的勞動量來估量。」(《對價值的本質、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1825年倫敦版第50-51頁)//這種反駁逐字逐句都是正確的。李嘉圖區別了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名義工資是用貨幣表現的工資,是貨幣工資。//「名義工資」是「一年內付給工人的鎊數」,而「實際工資」是「為獲得這些鎊所必需的工作日數」。(李嘉圖,152頁)    P457,(***)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隱蔽的理由,說明為什麼亞·斯密說,自從資本以及僱傭勞動出現以後,產品的價值已不由花費在產品上的勞動量決定,而由該產品所能支配的勞動量來決定。    P458,(*****)斯密在這裡把勞動同貨幣混淆起來,李嘉圖也常常這樣,正如斯密和李嘉圖所說,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基礎」,而「生產商品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是「確定商品相互交換時各自必須付出的相應商品量的尺度」。(李嘉圖,第80頁)//斯密把價值的這-內在尺度同已經以價值規定為前提的外在尺度即貨幣混淆起來了。    P465,李嘉圖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為他既不研究剩餘價值的起源,也不研究絕對剩餘價值,因而把工作日看作某種既定的量。    P470,可見,李嘉圖只是研究了我稱為相對剩餘價值的東西。他是從工作日長度既定這一前提出發的(斯密和他的前輩似乎也是從這一前提出發的)。    P474,(*****)「工人只有在用他的工資能買到大量勞動的產品時,他的勞動才是得到真正高的價格。」(策322頁)    P475,(***)相對剩餘價值--這實際上是李嘉圖在利潤名義下研究的剩餘價值的唯一形式。    P476,因此,認為工資的提高會提高商品的價格的看法,是一種錯誤的成見;工資提高只能使利潤(剩餘價值)降低。甚至李嘉圖所舉的一些例外情況即工資提高似乎會引起一些商品的交換價值降低,並引起另一些商品的交換價值提高--如果說的是價值,那也是錯誤的,只有對費用價格來說才是正確的。    P477,[663]「亞當·斯密和一切追隨他的著作家,據我所知,無一例外地都認為,勞動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引起一切商品價格的上漲。我希望,我已成功地證明了這種意見是毫無根據的。」(第45頁)    P479,「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說明,必需品的實際價值每有降低,工資也就降低,而資本利潤則提高;換句話說,在任何一定的年價值中,歸工人階級所得的份題會減少,而歸用基金使用這個階級的人所得的份額會增加。」    P480,「所有這些原因都影響商品價格,總是對消贊者極為有利,因為它們使消費者能夠用同樣的勞動換得更多的在生產上實行了改良的商品;但是它們對於利潤絕對沒有任何影響。另一方面,[665]工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0 19:13:00

  P480,「所有這些原因都影響商品價格,總是對消贊者極為有利,因為它們使消費者能夠用同樣的勞動換得更多的在生產上實行了改良的商品;但是它們對於利潤絕對沒有任何影響。另一方面,[665]工人工資的任何降低都使利潤提高,但是對於商品價格毫無影響。前一種情況對一切階級都有利,因為一切階級都是消資者」「後一種情況只對生產者有利;他們會得到更多的利潤,但一切物品的價格仍舊不變」    P484,李嘉圖顯然同意斯密關於年產品的總價值歸結為收入的觀點。因此他也就把價值和費用價格混淆起來了。//這裡沒有必要重複說,利潤率不是由支配剩餘價值率的那些規律直接支配的。//第一,我們已經看到,利潤率可能由於地租的降低或提高而提高或降低,向勞動價值的任何變動無關。//第二,利潤的絕對量等於剩餘價值的絕對量。但是,後者不僅決定於剩餘價值率,而且決定於所使用的工人人數。因此在剩餘價值率降低而工人人數增加的情況下,利潤量可能不變,反過來也是一樣。//第三,在剩餘價值率既定的條件下,利潤率取決於資本的有機構成。//第四,在剩餘價值既定(從而假定每100單位的資本的有機構成也既定)的條件下,利潤率取決於資本的不同部分的價值比例,這些不同部分可能由於不同原因而發生變動:部分地由於使用生產條件時節省了力等等;部分地由於價值變動,這種價值變動可能影響資本的一部分而不影響資本的其他部分。//最後,還要考慮到從流通過程產生的資本構成的差別。    P497,李嘉圖所以犯這一切錯誤,是因為他想用強制的抽象來貫徹他把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等同起來的觀點。庸俗經濟學家由此得出結論說,理論上的真理是同現實情況相矛盾的抽象。相反,他們沒有看到,因為李嘉圖在正確抽象方面做得不夠,才使他採取了錯誤的抽象。    P497,利潤率下降規律是李嘉圖體系中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利潤率具有下降的趨勢。為什麼呢?亞·斯密說;這是由於資本積累的增長和隨之而來的資本競爭的加劇。李嘉圖反駁說;競爭能使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平均化(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他在這裡是前後矛盾的),但它不能使一般利潤率下降。在李嘉圖看來,這種下降只有在下述情況下才是可能的,即由於資本的積累,資本的增殖比人口的增長快,以致對勞動的需求經常超過勞動的供給,因而工資在名義上、實際上以及按使用價值來說都不斷提高--不論按價值還是按使用價值來說,都不斷提高。但這種情況是不會有的。李嘉圖不是一個相信這種寓言的樂觀主義者。    P497,(***)因此,在李嘉圖看來,利潤率的不斷下降是同地租率的不斷提高聯繫在一起的。我已經指出,李嘉圖對地租的理解是錯誤的。因而,他用來說明利潤率下降的根據之一也就不能成立。第二,他關於利潤率下降的觀點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之上的,他認為,剽余價值率和利渭率是等同的,從而,利潤率的下降和剩餘價值率的下降也是等同的,其實,這後一種下降只有按照李嘉圖的方式才能解釋。因此他的理論就被推翻了。//利潤串下降--雖然剩餘價值率這時保持不變或提高--是因為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減少了。因此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而是因為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減輕了,而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加重了,不管這是由於絕對剩餘時間增加,還是--在國家對此進行阻撓時--由於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必然要使勞動的相對價值降低,從而使相對剩餘時間增加。    P526,[李嘉圖是這樣證明利潤率的下降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的自然價格總是有上漲的趨勢,因為調節勞動自然價格的一種主要商品由於生產困難不斷增大而有漲價的趨勢。但是,由於農業的改良和可以提供進口糧食的新市場的發現,能在某一個時期內阻止必需品價格上漲的趨勢,甚至能使其自然價格下降,所以,這些同樣的原因也會對勞動的自然價格產生相應的影響。……除原產品和勞動外,一切商品的自然價格都有隨著財富和人口的增加而下降的趨勢;因為,一方面它們的實際價值雖然會由於製造它們所用的原料的自然價格上漲而增加,但是,機器的改良、勞動分工和勞動分配的改進、生產者在科學和技藝方面熟練程廢酌提高,會把這種增加的趨勢抵銷而有餘。」(第86-87頁)    P528,「我們已經指出,在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P在土地產品的價值中,無論是土地所有者還是工人所佔的份額都不大,他們所佔的份額是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以及生產食物困難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長的。」(第109頁)    P528,「因此,利潤有下降的自然趨勢,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財富的增長,為了生產必需的追加食物,必須花費越來越多的勞動。利潤的這種趨勢,這種可以說是重力作用,幸而由於生產必需品所使用的機器的改良以及農業科學上的發現而時常受到抑制,這些改良和發現使我們能夠減少一部分以前所需要的勞動量,因而能降低工人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第120-121頁)    P528,(***)「雖然生產了一個較大的價值,但這一價值在支付地租以後剩下的部分中卻有較大的份額是由生產者消費的,而這一點,並且只有這一點,卻調節著利潤的大小。」(第127頁)    P531,「在社會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土地的純產品同土地的總產品相比,會不斷減少」。(第198頁)    P532,「在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利潤都取決於在不提供地租的土地上或者用不提供地租的資本生產工人必需品所需要的勞動量。」(第128頁)    P537,「……一個國家的全部產用都是要消費掉的,但究競由再生產另一個價值的人消費,還是由不再生產另一個價值的人消費,這中間有難以想像的區別。我們說收入節約下來加l入資本,我們的意思是,加入資本的那部分收入,是由生產工人消費,而不是由非生產工人消費。<李嘉圖這裡所說的區別,也是亞斯密所說的區別。>認為資本由於不消費而增加,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如果勞動價格大大提高,以致增加資本也無法使用更多的芳動,那我就要說,這樣增加的資本仍然是非生產地消費的。」(第163頁注)    P542,就工業品來說,大家知道,章英國比如況同俄國相比,100萬人生產的產品,不僅數量多得多,而且產品價值也大得多,雖然英國的單位商品便宜得多。但就農業來說,看來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和比較不發達的國家之間就不存在這樣的關係。落後國家的產品比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的產品便宜。這是就貨幣價格來說的。    P564,(***)這裡暫時只指出:在進行資本的再生產時,同在進行資本積累時完全一樣,問題不僅在於以原有的規模或者(在積累的時候)以擴大的規模補償構成資本的同量使用價值,而且在於要補償預付資本的價值,並且實現普通利潤率(普通剩餘價值)。因此如果由於某種情況或某些情況的結合,商品(是全部還是大部都毫無關係)的市場價格大大降到它的費用價格之下,那末,一方面,資本的再生產就會盡量縮小。但是積累將更加停滯。以貨幣形式(金或銀行券)積累起來的剩餘價值如果轉化為資本就只會帶來損失。因此,這些剩餘價值就以貯藏貨幣或者信用貨幣的形式閑置在銀行里,而這絲毫不會改變問題的本質。如果缺少再生產的現實前提(例如在穀物漲價的時候,或者由於實物形式的不變資本還沒有積累到足夠的數量),相反的原因也可能引起同樣的停滯。再生產會發生停滯。因此流通過程也會發生停滯。買和賣互相對立起來,不使用的資本就以閑置貨幣的形式出現。這種現象(這大都出現在危機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0 19:14:00

  P564,(***)這裡暫時只指出:在進行資本的再生產時,同在進行資本積累時完全一樣,問題不僅在於以原有的規模或者(在積累的時候)以擴大的規模補償構成資本的同量使用價值,而且在於要補償預付資本的價值,並且實現普通利潤率(普通剩餘價值)。因此如果由於某種情況或某些情況的結合,商品(是全部還是大部都毫無關係)的市場價格大大降到它的費用價格之下,那末,一方面,資本的再生產就會盡量縮小。但是積累將更加停滯。以貨幣形式(金或銀行券)積累起來的剩餘價值如果轉化為資本就只會帶來損失。因此,這些剩餘價值就以貯藏貨幣或者信用貨幣的形式閑置在銀行里,而這絲毫不會改變問題的本質。如果缺少再生產的現實前提(例如在穀物漲價的時候,或者由於實物形式的不變資本還沒有積累到足夠的數量),相反的原因也可能引起同樣的停滯。再生產會發生停滯。因此流通過程也會發生停滯。買和賣互相對立起來,不使用的資本就以閑置貨幣的形式出現。這種現象(這大都出現在危機之前)也可能發生在這樣的時候:追加資本的生產進行得非常快,由了追加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資本,就大大增加了對生產資本的一切要素的需求,以致實際生產趕不上,因而加入資本形成過程的一切商品漲價。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利潤怎樣增長,利率都要大大降低,而這種利率的降低就引起最冒險的投機活動。由於再生產停滯,可變資本就減少,工資就下降,使用的勞動量就減少。這些又反過來重新影響價格,使價格繼續下跌。    P564,(***)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記,在實行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下,問題並不直接在於使用價值,而在於交換價值,特別在於增加剩餘價值。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為了通過論證來否定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就撇開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把這種生產說成是以滿足生產者的直接消費為目的的生產,這倒是一種絕妙的見解。    P567,(*)「從上述各點可以看出,需求是無限的,只要資本還能帶來某種利潤,資本的使用也是無限的,無論資本怎樣多,除了工資提高以外,沒有其他充分原因足以使利潤降低。此外還可以補充一句:使工資提高的唯一充分而經常的原因,就是[707]為越來越多的工人提供食品和必需品的困難越來越大。」(第347-348頁)    P570,「某一種商品可能生產過多,可能在巾場上過剩,以致本能補償它所花費的資本;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是這種情況。」(第341-342頁)    P571,正是在危機中,它們的統一、個同因素的統一才顯示山來。相互聯繫和相互補充的因素所具有的彼此的獨立性被強制地消滅了。因此,危機表現出各個彼此獨立的因素的統一。沒有表面上彼此無關的各個因素的這種內在統一,也就沒有危機。但是,辯護論經濟學家說:不對。因為有統一,所以就不會有危機。而這種說法又無非是說,各個對立因素的統一排除它們的對立。(客觀的說,危機更多的一種對立,整個生產過程,到是接近統一的,馬克思誇大了危機,同樣,否認危機也是錯誤的,金三)    P573,李嘉圖說:「任何人從事生產都是為了消費或出賣,任何人出賣都是為了購買對他直接有用或者有助於未來生產的某種別的商品。所以,一個人從事生產時,他不成為自己產品<goods>的消費者,就必然成為他人產品的買者和消費者。不能設想,他會長期不了解為了達到自己所迫求的目的,即獲得別的產品,究竟生產什麼商品對他最有利。因此,他不可能繼續不斷地<continually>生產沒有需求的商品。」    P575,(***)個人勞動只有通過自身的異化(alienation)才表現為抽象一般的、社會的勞動。    P577,(*)「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懷有做這一切或做其中一部分的願望,所需要的只是錢,但是除了增加生產以外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提供錢。」(第341-342頁)    P579,(*****)在考察商品的簡單形態變化時已經顯露出來的危機可能性,通過(直接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彼此分離再次並且以更發展了的形式表現出來。一旦兩個過程不能順利地互相轉化[713]而彼此獨立,就發生危機。    P581,(***)[714]危機無非是生產過程中已經彼此獨立的階段強制地實現統一。//危機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無非就是危機的最抽象的形式,沒有內容,沒有危機的內容豐富的起因。賣和買可能彼此脫離。因此它們是潛在的危機。它們的一致對商品來說總是危機的因素。但是它們也可能順利地相互轉化。所以,危機的最抽象的形式(因而危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就是商品的形態變化本身,在商品形態變化中,包含在商品的統一中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以至貨幣和商品的矛盾,僅僅作為展開的運動存在。但是,使危機的這種可能性變成危機,其原因並不包含在這個形式本身之中;這個形式本身所包含的只是:危機的形式已經存在。    P582,而這對予考察資產階級經濟是重要的。世界市場危機必須看作資產階級經濟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因此,在這些危機中綜合起來的各個因素必然在資產階級經濟的每一個領域中出現並得到闡明。我們越是深入地研究這種經濟,一方面,這個矛盾的越來越新的規定就必然被闡明,另一方面,這個矛盾的比較抽象的形式會再現並包含在它的比較具體的形式中這一點,也必然被說明。    P582,(***)總之,可以說:危機的第一種形式是商品形態變化本身,即買和賣的分離。//危機的第二種形式是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這裡貨幣在兩個不同的、彼此分開的時刻執行兩種不同的職能。//這兩種形式都還是十分抽象的,雖然第二種形式比第一種形式具體些。    P586,這裡還要指出,我們必須在敘述完成了的資本--資本和利潤--之前敘述流通過程或再生產過程,因為我們不僅要敘述資本如何進行生產,而且要敘述資本如何被生產出來。但是,實際運動--這裡說的是以發達的、從自己開始並以自己為前提的資本主義生產為基礎的實際運動--是從現有資本出發的。因此,對於再生產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進一少發展的危機的萌芽,在論述再生產的這一部分只能作不充分的敘述,需要在《資本和利潤》一章中加以補充。    P586,(*****)資本的總流通過程或總再生產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階段和資本的流通階段的統一,也就是把上述兩個過程作為自己的不同階段來通過的過程。這裡包含著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危機的可能性,或者說,包含著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危機的抽象形式。因此,否認危機的經濟學家們只堅持這兩個階段的統一。如果這兩個階段只是彼此分離而不成為某種統一的東西,那就不可能強制地恢復它們的統一,就不可能有危機。如果它們只是統一的而彼此不會分離,那就不可能強制地把它們分離,而這種分離還是危機。危機就是強制地使已經獨立的因素恢復統一,並且強制地使實質上統一的因素變為獨立的東西。[716]    P596,我們在考察生產過程時已經看到,資本主義生產竭力追求的只是攫取儘可能多的剩餘勞動,就是靠一定的資本物化儘可能多的直接勞動時間,其方法或是延長勞動時間,或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發展勞動生產力,採用協作、分工、機器等,總之,進行大規模生產即大量生產。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中就包含著不顧市場的限制而生產。    P602,(*)生產過剩這個詞本身會引起誤解。只要社會上相當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或者哪怕只是他們最直接的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自然絕對談不上產品的生產過剩(在產品量超過對產品的需要這個意義上講)。相反,應當說,在這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1 18:43:00

  P602,(*)生產過剩這個詞本身會引起誤解。只要社會上相當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或者哪怕只是他們最直接的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自然絕對談不上產品的生產過剩(在產品量超過對產品的需要這個意義上講)。相反,應當說,在這個意義上,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經常是生產不足。生產的界限是資本家的利潤,決不是生產者的需要。但是,產品的生產過剩和商品的生產過剩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P603,如果說因此在古代人那裡沒有發生生產過剩,那末,那時有富人的消費過度,這種消費過度,到羅馬和希臘的末期就成為瘋狂的浪費。    P604,李嘉圖和其他人對生產過剩等提出的一切反對意見的基礎是,他們把資產階級生產或者看作不存在買和賣的區別而實行直接的物物交換的生產方式,或者看作社會的生產,在這種生產中,社會好象按照計劃,根據為滿足社會的各種需要所必需的程度和規模,來分配它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因此每個生產領域都能分到為滿足有關的需要所必需的那一份社會資本。這種虛構,一般說來,是由於不懂得資產階級生產這一特殊形式而產生的,而所以不懂又是由於一種成見,認為資產階級生產就是一般生產。正象一個信仰某一宗教的人把這種宗教看成一殷宗教,認為除此以外都是邪教一樣。    P610,(***)至於專門談到生產過剩,那它是以資本的一般生產規律為條件:按照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也就是按照用一定量資本剝削最大量勞動的可能性)進行生產而不考慮市場的現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現有界限。而這是通過再生產和積累的不斷擴大,因而通過收入不斷再轉化為資本來進行的,另一方面,[726]廣大生產者的需求卻被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平,而且根據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必須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平。    P617,從資本主義觀點出發,一切都是顛倒著表現出來的。工人人口量和勞動生產率程度既決定資本的再生產,又決定人口的再生產。這裡卻顛倒過來,表現為資本決定人口。    P625,資本主義生產的始終不變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預付資本生產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在這種結果不是靠工人的過度勞動取得的情況下,這是資本的這樣一種趨勢,力圖用儘可能少的花費--節約人力和費用--來生產一定的產品,也就是說,資本有一種節約的趨勢,這種趨勢教人類節約地花費自己的力量,用最少的資金來達到生產的目的。//從這種理解來看,工人本身就象他們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表現的那樣,只是生產資料,而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生產的目的。    P627,「穀物價格相對低廉總會帶來好處,也就是說,根據這種價格,現有產品的分配更可能增加維待勞動的基金,因為在利潤的名義下歸生產階級的部分將更多,而在地租的名義下歸非生產階級的部分將減少。」(第317頁)    P632,所以,機器的發明和自然因素的利用使資本和人(工人)遊離出來,創造了遊離出來的資本,同時也創造了遊離出來的人手(斯圖亞特所說的「自由人手」),這就有可能[736]創立新的生產領域,或者擴大舊的生產領域,擴大它們的生產規模。    P644,「我的錯誤之所以產生,是出於假定每當社會的純收入增加時,其總收入也一定增加。但是現在我有一切理由確信.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從中取得收入的那種基金可能增加,同時另一種基金即工人階級主要依靠的那種基金卻可能減少。因此,如果我沒有錯的話,那就可以得出結論說,使國家的純收入增加的原因,同時也可能造成人口過剩,使工人狀況惡化。」(第469頁)    P656,「使勞動價值提高的原因並不會提高機器的價值,所以資本每有增加,就會有越來越大的部分用在祝器方面。對勞動的需求將隨著資本的增加而繼續增加,但不會按同一比例增加,其增加率一定是遞減的。」(第479頁)    P663,在十八世紀上半葉,工資逐漸上漲,人口緩慢地增長,也沒有任何機器,和下半葉相比,也很少使用其他固定資本。//相反,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工資不斷下降,人口驚人地增長,卻出現許多機器。但正是機器,一方面使現有的人口過剩,從而使工資降低,另一方面,由於世界市場的迅速發展,又把這些人口吸收,之後再使它過剩,再把它吸收;與此同時,機器異常地加快了資本的積累,增加了可變資本的數量,雖然這種可變資本無論是同產品的總價值相比,還是同它使用的工人數量相比,都相對地減少了。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資本論》第四卷) 第三冊 上、下   作者: 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 著作編譯局 譯   頁數: 711   出版日期: 1975年11月第1版     第十九章-第二十四章    [第十九章]托·羅·馬爾薩斯3-69  [第二十章]李嘉圖學派的解體70-259  (a)羅·托倫斯70  [(a)斯密和李嘉圖論平均利潤率和價值規律的關係]70  [(b)托倫斯在價值由勞動決定和利潤源泉這兩個問題上的混亂。局部地回到亞·斯密那裡和回到「讓渡利潤」的見解]73  [(c)托倫斯和生產費用的概念]81  (2)詹姆所·穆勒[解決李嘉圖體系的矛盾的不成功的嘗試]87  [(a)把剩餘價值同利潤混淆起來。利潤率平均化問題上的煩瑣哲學。把對立的統一歸結為對立的直接等同]88  [(b)穆勒使資本和勞動的交換同價值規律相符合的徒勞嘗試。局部地回到供求論]92  [(c)穆勒不理解工業利潤的調節作用]104  [(d)需求,供給,生產過剩[直接把需求和供給等同起來的形而上學觀點]106  [(e)]普雷沃[放棄李嘉圖和詹姆斯·穆勒的某些結論。試圖證明利潤的不斷減少不是不可避免的]110  (3)論戰著作116  (a)《評政治經濟學上若干用語的爭論)[政治經濟學上的懷疑論;把理論的爭論歸結為用語的爭論]116  (b)《論馬爾薩斯先生近來提倡的關於需求的性質和消費的必要性的原理》[匿名作者的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他對李嘉圖的積累理論的解釋。不理解引起危機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125  (c)托馬所·德·昆西[無法克服李嘉圖觀點的真正缺陷]132  (d)賽米爾·貝利133  [(I)《評政治經濟學上若干用語的爭論》作者和貝利在解釋價值範疇中的膚淺的相對論。等價物  問題。否認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133  [(II)勞動價值和資本家利潤問題上的混亂,貝利把內在的價值尺度同價值在商品或貨幣上的表現  混淆起來]159  [(III)把價值同價格混淆起來。貝利的主觀主義觀點。關於費用價格和價值的差額問題]173  (4)麥克庫洛赫182  [(a)在徹底發展李嘉圖理論的外表下使李嘉圖理論庸俗化和完全解體。肆無忌憚地為資本主義生產辯護。無恥的折衷主義]182  [(b)通過把勞動的概念擴展到自然過程而對勞動的概念進行歪曲。把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等同起來。把利潤解釋為「積累勞動的工資」的辯護論觀點]192  (5)咸克菲爾德[在「勞動價值」和地租問題上對李惠圖理論的局部反駁]205  (6)斯特林[用供求關係對資本家的利潤作庸俗解釋]206  (7)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直接從價值理論中得出李嘉圖關於利潤率和工資量成反比的原理的徒勞嘗試]208  [(a)把剩餘價值率同利潤率混淆起來。「讓渡利潤」見解的因素。關於資本家的「預付利潤」的混亂見解]208  [(b)成品的生產和生產這個成品的不變資本的生產結合在一個資本家手裡會不會影響利潤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1 18:44:00

  [(b)成品的生產和生產這個成品的不變資本的生產結合在一個資本家手裡會不會影響利潤率]232  [(c)關於不變資本價值的變動對剩餘價值、利潤和工資的影響的問題]238  [(8)結束語]259  [第二十一章]以李嘉圖理論為依據反對政治經濟學家的無產階級反對派260-359  [第二十二章]拉姆賽360-398  [第二十三章]舍爾比利埃399-438  [第二十四章]理查·瓊斯439-496  附錄:收入及其源泉。庸俗政治經濟學499-600  注釋603-628  人名索引629-637  本書中引用和提到的著作索引638-649  名目索引650-711    P13,我們已經看到,亞·斯密曾素樸地表述了-切相互矛盾的因素,因而他的學說成了截然相反的各種觀點的源泉和出發點。    P15,(*****)在二十年代(從1820年到1830年這段時間總的說來,是英國政治經濟學史上一個大的形而上學的時代),馬爾薩斯主義者和李嘉圖主義者之間發生了一場絕妙的爭吵。李嘉圖主義者象馬爾薩斯主義者一樣地認為,必須使工人自己不佔有自己的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要歸資本家所有,以便使他們(即工人)有生產的刺激,從而保證財富的增長。但是李嘉圖主義者激烈地反對馬爾薩斯主義者的下述觀點:地主,國家和教會的領乾薪者,以及一大幫遊手好閒的僕從,必須首先佔有資本家的一部分產品而不付任何等價物(正象資本家對工人那樣),然後從資本家那裡購買資本家自己的商品,井為他們提供利潤,--雖然李嘉圖主義者對於工人卻持同樣的主張。按照李嘉圖主義者的學說,為了使積累從而也使對勞動的需求增加,工人必須把自己產品中儘可能大的一部分無償地讓給資本家,以便資本家把由此增加的純收入再轉化為資本。馬爾薩斯主義者也是這樣論證的。按照他們的意見,應該以地租、稅收等等形式從產業資本家那裡無償地索取儘可能大的一部分,以便他們能把餘下的部分賣給這些強加給他們的「分享者」而獲得利潤。工人不應佔有自己的產品,這樣才不致喪失勞動的刺激--李嘉圖主義者和馬爾薩斯主義者都這樣說。[馬爾薩斯主義者說]產業資本家必須把他的一部分產品讓給只從事消費的階級--「為享受果實而生的人們」--好讓這些階級再拿產業資本家讓給他們的東西在對他們不利的條件下和產業資本家進行交換。否則資本家就要喪失生產的刺激,而這種刺激恰恰在於,資本家取得高額利潤,大大高於商品價值出賣商品。以後我們還要回過來再談這場滑稽的論戰。    P49,但是,這一類買者每年的支付手段是從哪裡來的呢?這裡首先是土地所有者,他們在地租的名義下把很大一部分年產品價值據為己有,並把通過這種方法從資本家那裡奪得的貨幣用於消費資本家生產的商品,他們在購買商品時受到資本家的欺騙。這些土地所有者自己不必從事生產,而且通常也的確不從事生產。根本的一點是:雖然他們花費貨幣購買勞動,他們僱用的不是生產工人,而只是那些幫助他們消耗財富的食客,家僕,這些人使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保持在高水平上,因為他們只是購買生活必需品,而本身不會促使生活必需品或任何其他商品的供給有所增加。但是,這種地租所得者還不足以造成「足夠的需求」。還必須求助於人為的手段。這就是徵收高額的稅,供養大批國家和教會的領乾薪者,維持龐大的軍隊,支付大量年金,徵收供養牧師的什一稅,舉借大量的國債,以及不時發動費用浩大的戰爭。這些就是馬爾薩斯心目中的「靈丹妙藥。(《政治經濟學原理》[第2版]第408頁及以下各頁)。     P49,總之,被馬爾薩斯當作「靈丹妙藥」的第三類買者--他們只買不賣,只消費不生產--先是不付代價地取得很大一部分年產品價值,並通過下述辦法使生產者致富:生產者首先必須把購買他們商品所需的貨幣白白付給第三類買者,然後[773]再把這些貨幣取回,即把自己的商品按高於商品價值的價格賣給他們,或者說,以貨幣形式從他們那裡收回的價值大於以商品形式向他們提供的價值。而這種交易是年年重複的。    P50,(*****)馬爾薩斯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無誤地從他的基本的價值理論中得出來的;不過,這個理論也十分明顯地符合他的目的--為英國現狀辯護,為大地主所有制、「國家和教會「、年金領取者、收稅人、教會的什一稅、國債、交易所經紀人、教區小吏、牧師和家僕(「國民支出」)辯護,而李嘉圖學派恰好把這一切當作對資產階級生產的無益的、陳腐的障礙,當作累贅來加以反對。李嘉圖不顧一切地維護資產階級生產,因為這種生產意味著儘可能無限制地擴大社會生產力,同時他不考慮生產承擔者的命運,不管生產承擔者是資本家還是工人。他承認這個發展階段的歷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他完全生活在他那個時代的歷史焦點上,既象他完全缺乏對過去的歷史感一樣。馬爾薩斯也願意資本主義生產儘可能自由地發展,只要這一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即各勞動階級的貧困是這一發展的條件;但是,這種生產同時應該適應貴族及其在國家和教會中的分支的「消費需要」,並且應該成為一種物質基礎,以滿足封建制度和君主專制制度遺留下來的利益的代表人物的過時要求。馬爾薩斯願意有資產階級生產,只要這一生產不是革命的,只要這一生產不形成歷史發展的因素,而只是為「舊」社會造成吏廣闊、更方便的物質基礎。    P51,因此,一方面,存在著工人階級,由於人口規律的作用,他們同供他們使用的生活資科相比始終是過剩的,即由於生產不足而造成人口過剩;其次,存在著資本家階級,由於這種人口規律的作用,他們始終能夠把工人自己的產品按照這樣的價格賣回給工人,使工人從中取回的僅僅能勉強維持他們的生存;最後,社會上還有很大一批寄生蟲,一群專事享樂的雄蜂,他們一部分是老爺,一部分是僕役,他們部分地以地租的名義,部分地以政治的名義,無償地從資本家階級那裡攫取一大批財富,但是,他們要用從資本家手裡奪得的貨幣,按高於價值的價格支付向這些資本家購買的商品;資本家階級受積累慾望的驅使從事生產,非生產者在經濟上則只代表消費慾望,代表揮霍。而且這被描繪為避免生產過剩的唯一辦法,而這種生產過剩又是和與生產相比的人口過剩同時存在的。處於生產之外的那些階級的消費過度,按說成是醫治這兩種過剩的靈丹妙藥。工人人口同生產之間的失調現象,通過根本不參加生產的遊手好閒者吃掉一部分產品的辦法得到消除。資本家引起的生產過剩的失調現象,則通過財富享受者的消費過度得到消除。    P52,(*)在這裡,我不把西斯蒙第列入我的歷史述評之內,因為對於他的觀點的批判,後於我寫完這部著作以後才能著手的那一部分--資本的現實運動(競爭和信用)。    P53,「因此,價值和財富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因為價值不取決於充裕程度,而取決於生產的困難或容易程度。」(李嘉圖《原理》第3版第320頁)    P55,(*******)西斯蒙第深刻地感覺到,資本主義生產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的形式--它的生產關係--促使生產力和財富不受拘束地發展;另一方面,這種關係又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生產力愈發展,這種關係所固有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和貨幣、買和賣、生產和消費、資本和僱傭勞動等等之間的矛盾就愈擴大。他特別感覺到了這樣一個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生產力的無限制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同時財富由商品構成並且必須轉化為貨幣,另一方面,作為前一方面的基礎,生產者群眾卻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範圍內。因此,在西斯蒙第看來,危機並不象李嘉圖所認為的那樣是偶然的,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2 18:45:00

  P55,(*******)西斯蒙第深刻地感覺到,資本主義生產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的形式--它的生產關係--促使生產力和財富不受拘束地發展;另一方面,這種關係又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生產力愈發展,這種關係所固有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和貨幣、買和賣、生產和消費、資本和僱傭勞動等等之間的矛盾就愈擴大。他特別感覺到了這樣一個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生產力的無限制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同時財富由商品構成並且必須轉化為貨幣,另一方面,作為前一方面的基礎,生產者群眾卻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範圍內。因此,在西斯蒙第看來,危機並不象李嘉圖所認為的那樣是偶然的,而是內在矛盾的廣泛的定期的根本爆發。他經常遲疑不決的是:國家應該控制生產力,使之適應生產關係呢,還是應該控制生產關係,使之適應生產力?在這方面,他常常求救於過去;他成為「過去時代的讚頌者」,或者也企圖通過別的調節收入和資本、分配和生產之間的關係的辦法來制服矛盾,而不理解分配關係只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生產關係。他中肯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生產的矛盾,但他不理解這些矛盾,因此也不理解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不過,從他的論據的基礎來看,他確實有這樣一種模糊的猜測:對於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對於創造財富的物質和社會條件,必須有佔有這種財富的新形式與之適應;資產階級形式只是暫時的、充滿矛盾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中財富始終只是獲得矛盾的存在,同對處處表現為它自己的對立面。這是始終以貧困為前提、並且只有靠發展貧困才能使自己得以發展的財富。(精闢!!!金三)    P81,生產費用這個概念的含混泥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本身引起的。    P85,同時我們也就可以理解,那些一方面看到了競爭中的實際現象,另一方面又不理解價值規律和費用價格規律之間的中介過程的經濟學家,為什麼求助於虛構,說是資本而不是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或者確切些說,價值根本不存在。    P86,這一點同時表明了生產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區別是怎麼回事。利潤、分配形式在這裡同時又是生產形式、生產條件、生產過程的必要的構成要素。因此,約·斯·穆勒等把資產階級的生產形式看成絕對的,而把資產階級的分配形式看成相對的,歷史的,因而是暫時的,是多麼愚蠢,--這一點以後還要回過頭來談。分配形式只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的生產形式。構成資產階級分配的界限的特徵--也就是特殊的局限性--作為控制生產和支配生產的特定性質加入生產本身。但是,資產階級的生產,由於它本身的內在規律,一方面不得不這樣發展生產力,就好象它不是在一個有限的社會基礎上的生產,另一方面它又畢競只能在這種局限性的範圍內發展生產力,--這種情況是危機的最深刻、最隱秘的原因,是資產階級生產中種種尖銳矛盾的最深刻、最隱秘的原因,資產階級的生產就是在這些矛盾中運動,這些矛盾,即使粗略地看,也表明資產階級生產只是歷史的過渡形式。    P102,(***)反對馬爾薩斯、托倫斯及其他人。穆勒反對商品價值決定於資本價值,他正確地指出:「資本就是商品,說商品的價值由資本的價值決定,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由商品的價值決定,而品的價值由它本身決定」(《政治經濟學原理》1821年倫敦第1版第74頁)    P104,資本主義生產是在工業中,而不是在農業中開始的,而是是逐漸支配農業的;這樣,農業利潤只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才和工業利潤平均化,而且只是由於這種平均化才開始影響工業利潤。    P106,我們在這裡看到,需求和供給的直接等同(從而市場商品普遍充斥的不可能性)是怎樣被證明的。需求據說就是產品,而且這種需求的量是用這種產品的價值來衡量的。穆勒就是用這同樣的抽象「證明方法」證明買和賣只是等同,而不是彼此相區別;他就是用這同樣的同義反覆證明價格取決於流通的貨幣量,他也就是用這同樣的手法證明供給和需求(它們只是買者和賣者的關係的進一步發展的形式)必然是彼此平衡的。這還是同樣的一套邏輯。如果某種關係包含著對立,那它就不僅是對立,而且是對立的統一。因此,它就是沒有對立的統一。這就是穆勒用來消除「矛盾」的邏輯。    P116,[806]從1820年到1830年這個時期是英國政治經濟學史上形而上學方面最重要的時期。當時進行了一場擁護和反對李嘉圖理論的理論鬥爭,出版了一系列匿名的論戰著作;這裡引用了其中一些最重要的著作,特別是只涉及那些和我們論題有關的論點的著作。不過,同時這些論戰著作的特點也是,它們事實上都只是圍繞價值概念的確定和價值對資本的關係進行論戰的。    P116,《評政治經濟學上若干用語的爭論,特別是有關價值、供求的爭論》1821年倫敦版。//這部著作不無一定的尖銳性。書名很說明特點-《用語的爭論》。//它部分是反對斯密、馬爾薩斯的,但是也反對李嘉圖。//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是:「……爭論的產生,完全是因為不同的人用語含義不同,是因為這些爭論者象故事中的騎士那樣從不同方面去看盾牌」(第59-60頁)    P118,這正象虛擬資本(這種資本是交易所投機的對象,而且事實上不過是對部分年稅的茶種權利的買賣)不能用生產資本的簡單概念去說明一樣。    P119,我們現在從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和前提的商品--產品的這個特殊的社會形式--出發。我們考察個別的產品,分析它們作為商品所具有的,也就是給它們打上商品烙印的形式規定性。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在以前的生產方式下--很大一部分產品不進入流通,不投入市場不作為商品生產出來,不成為商品。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加入生產的很大一部分產品不是商品,不作為商品進入過程。產品轉化為商品,只發生在個別場合,只涉及產品的剩餘部分等等,或只涉及個別生產領域(加工工業產品)等等。產品既不是全部作為交易品進入過程,也不是全部作為交易品從過程出來。但是產品發展為商品,一定範圍的商品流通,因而一定範圍的貨幣流通,也就是說,相當發達的貿易,是資本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和起點。我們就是把商品看成這樣的前提,因為我們是從商品出發,並把它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最簡單的元素的。但是,另一方面,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產物、結果。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元素的東西,後來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產物。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才成為產品的普遍形式,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愈發展,具有商品形式的產品就愈作為組成部分進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從資本主義生產中出來的商品,與我們據以出發的、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元素的商品不同。在我們面前的已經不是個別的商品,個別的產品。個別的商品,個別的產品,不僅實在地作為產品,而且作為商品,表現為總產品的一個不僅是實在的、而且是觀念的部分。每個個別的商品都表現為一定部分的資本和資本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承擔者。(產品、商品,金三)    P122,(***)「在不同的社會階,資本,或者說,使用勞動的手段的積累,速度有快有慢,它在所有情況下都必定取決於勞動生產力。一般說來,在存在著大量肥沃土地的地方,勞動生產力最大。」(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1821年倫敦第3版第92頁)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2 18:46:00

  P130,例如,英國人為了開闢市場,不得不把他們自己的資本貸到國外去。在生產過剩、信用制度等上,資本主義生產力圖突破它本身的界限,超過自己的限度進行生產。一方面,它有這種衝動。另一方面,它只能忍受與有利潤地使用現有資本相適應的生產。由此就產生了危機,它同時不斷驅使資本主義生產突破自己的界限,迫使資本主義生產飛速地達到--既生產力的發展來說--它在自己的界限內只能非常緩慢地達到的水平。    P132,[托馬斯·德·昆西]》》《三位法學家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對話,主要是關於李嘉圖先生的<原理>》(裁於1824年《倫敦雜誌》第9卷)。//試圖反駁一切對李嘉圖的攻擊。從下面這句話可以看出,他是知道問題所在的:「政洽經濟學的一切困難可以歸結為:什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上述著作,第347頁)    P133,[賽米爾·貝利]《對價值的本質、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主要是論李嘉圖先生及其信徒的著作》,《略論意見的形成和發表》一書的作者著,1825年倫敦版。//這是反對李嘉圖的主要著作(也反對馬爾薩斯)。試圖推翻學說的基礎--價值。    P138,「價值是物的屬性,財富是人的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必然包含交換,財富則不然。」(同上策16頁)    P139,可見,正是他這位自作聰明的人,把價值變為某種絕對的東西,變為「物的屬性」,而不是把它僅僅看成某種相對的東西,看成物和社會勞動的關係,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換為基礎的社會勞動的關係,在這種社會勞動中,物不是作為獨立的東西,而只是作為社會生產的表現被規定的。    P140,(*****)但是,「價值」不是絕對的東西,不能把它看成某種獨立存在的東西,這跟下面一點完全不同:商品必然會使它的交換價值具有一種不同於它的使用價值,或者說不同於作為實際產品的存在並且不依賴於這種存在的獨立的表現,也就是說,商品流通必然導致貨幣的形成。商品使它的交換價值在貨幣中,首先是在價格中具有這種表現,在價格中,所有商品都表現為同一勞動的物化,都不過是同一實體在量上的不同表現。商品的交換價值在貨幣上的獨立化本身,是交換過程的產物,是商品中包含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以及商品中同樣包含的矛盾--一定的、特殊的私人勞動必然表現為它的對立面,表現為同一的、必要的、一般的並且在這種形式上是社會的勞動--發展的結果。商品表現為貨幣,不僅包含這樣的意思,即商品的不同價值量,是通過它們的價值在一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上的表現來衡量,同時也包含下面的意思:所有商品都表現為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它們作為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存在,因而可以同其他任何商品交換,可以隨意轉化為任何使用價值。所以,它們表現為貨幣-價格-最初只是觀念的,只有通過實際的出賣才能實現。    P140,(*****)李嘉圖的錯誤在於,他只考察了價值量,因而只注意[818]不同商品所代表的、它們作為價值所包含的物體化的相對勞動量。但是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勞動,必須表現為社會的勞動,表現為異化的個人勞動。在價格上,這種表現是觀念的。只有通過出賣才能實現。商品中包含的單個人的勞動轉化為同一的社會勞動,從而轉化為可以表現在所有使用價值上,可以同所有使用價值相交換的勞動--這種轉化,交換價值的貨幣表現中包含的這個問題的質的方面,李嘉圖沒有加以闡述。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必須表現為同一的社會勞動即貨幣,這種情況被李嘉圖忽視了。    P141,(*****)資本的發展,從它自己這方面看,已經是以商品交換價值的充分發展,因而也是以商品交換價值在貨幣上的獨立化為前提。在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作為獨立形式的價值是出發點;這個價值保存下來,得到增加,在它賴以表現的商品所經歷的一切變化中通過與其原有量的比較來衡量自己的增加程度,並且更換著作為它的軀殼的商品,而不管價值本身表現在極不相同的使用價值上。作為生產的先決條件的價值和由生產中產生的價值二者之間的關係,--而作為先決條件的價值的資本是同利潤相對立的資本,--構成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包羅一切的和決定性的因素。這裡不僅是象貨幣形式那樣的價值的獨立表現,而且是處於運動過程中的價值,也就是在使用價值經歷極不相同的形式的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價值。因比,價值在資本上的獨立化程度比在貨幣上要高得多。    以上三個連續段是關於「價值」很好的闡述,金三。    P141,從以上所說可以判斷我們這位在「用語」上自作聰明的人是多麼高明,他把交換價值的獨立化看成是空洞的詞句、表達的手法、經院式的虛構。    P141,(***)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從而具有可變的價值,所以獨立化的價值本身,在貨幣上也只獲得相對的表現,這一點絲毫不會使問題發生變化,而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的產生是由於商品的性質,由於商品的交換價值必然具有和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的表現而產生的。    P142,(***)相對價值,第一,指價值量--不同於是價值這種質。因此,後者也不是某種絕對的東西。第二,指一種商品表現在另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上的價值。這只不過是它的價值的相對表現--即就價值和它藉以表現的商品的關係而言。一磅咖啡的價值只是相對地表現在茶葉上。要絕對地表現一磅咖啡的價值--即使以相對的形式,即不按它和勞動時間的關係,而按它和其他商品的關係,---就必須把它表現在它和其他所有商品的無限系列的等式上。這將是咖啡的相對價值[在相對形式上]的絕對表現。價值的絕對表現就是價值在勞動時間上的表現,通過這種絕對表現,價值就會表現為某種相對的東西,然而是在那種使價值成為價值的絕對關係中表現的。    P148(***)「如果我們把勞動作為商品價值的基礎,把生產商品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作為確定商品相互交換時各自必須付出的相應商品量的尺度,不要以為我們否定商品的實際價格或者說市場價格對商品的這種原始自然價格的偶然和暫時的偏離」(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1821年倫敦策3版第80頁)    P156,……所以一切產品作為價值都必須具有一種和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不同的存在形式。正是它們中包含的勞動作為社會勞動的這種發展,它們的價值的發展,決定了貨幣的形成,決定了商品必須互相表現為貨幣,即表現為交換價值的獨立的存在形式;產品所以能這樣,那只是因為它們把一種商品從商品總額中分離出來,所有商品都用這種分離出來的商品的使用價值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從而把這種特殊商品個包含的勞動直接轉化為一般的社會勞動。    P159,價格只是價值的表現:貨幣價格是價值的一般表現,其他各種價格是特殊表現。但是,甚至這個簡單的結論,貝利也沒有得出。在這裡,不是李賓圖是虛構家,而是貝利是拜物教徒,因為他即使沒有把價值看成(被孤立地考察的)個別物的屬性,畢竟把價值看成物和物之間的關係,而實際上價值只不過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社會關係在物上的表現,它的物的表現,--人們同他們的相互生產活動的關係。    P168,(*****)而可變性正是價值的特點。(這是一個短語,卻很重要,金三)    P168,貝利認為,無論以勞動量還是以勞動價值作為價值尺度,涉及的是同一個問題,同一回事。其實,在後一種情況下,價值已經作為前提,問題是要找到衡量這些已經作為前提的價值的尺度,找到它們的外在尺度,它們作為價值的表現。在前一種情況下,研究的是價值本身的發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3 19:09:00

  P168,貝利認為,無論以勞動量還是以勞動價值作為價值尺度,涉及的是同一個問題,同一回事。其實,在後一種情況下,價值已經作為前提,問題是要找到衡量這些已經作為前提的價值的尺度,找到它們的外在尺度,它們作為價值的表現。在前一種情況下,研究的是價值本身的發生和內在性質。在後一種情況下,研究的是商品到貨幣的發展,或交換價值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取得的形式。在前一種情況下,研究的對象是價值,它不依這種表現為轉移,相反地是這種表現的前提。    P176,[836]「財富是人的屬性,價值是商品的屬性。人或共同體是富的;珍珠或金剛石是很有價值的。」(《對價值的本質、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第165頁)    P182,費用價格對價值的這種有重要意義的偏離--這種偏離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決定的--絲毫沒有改變費用價格照舊是由價值決定這個事實。    P195,「有充分理由可以把勞動下定義為任何一種旨在引起某一合乎願望的結果的作用或操作,而不管它是由人,由動物,由機器還是由自然力完成的。」(麥克庫洛赫《為斯密<國富論>寫的注釋和補充論述》第4卷第75頁)    P197,李嘉圖,象所有值得提到的經濟學家一樣,象亞·斯密一樣(雖然斯密有一次出於幽默把牛稱為生產勞動者),強調指出勞動是人的、而且是社會規定的人的活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李嘉圖和其他經濟學家不同的地方,恰恰在於他前後一貫地把商品的價值看作僅僅是社會規定的勞動的「體現」。所有這些經濟學家都多少懂得(李嘉圖更懂得)應該把物的交換價值看作僅僅是人的生產活動的表現,人的生產活動的特殊的社會形式,看作一種和物及其作為物在生產消費或非生產消費中的使用完全不同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價值實際上不過是以物表現出來的、人的生產活動即人的各種勞動的相互關係。李嘉圖引用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下面一段話來反駁薩伊,這段話,正如他明確地聲明的那樣,也表達了他本人的見解://「很清楚,我們的體力和智力是我們唯一的原始的財富,因此這些能力<人的能力>的運用,某種勞動<可見,勞動是人的能力的實現>,是我們唯一的原始的財寶;凡是我們稱為財富的東西,總是由這些能力的運用創造出來的……此外,這一切東西確實只代表創造它們的勞動,如果它們有價值,或者甚至有兩種不同的價值,那也只能來源於……創造它們的勞動的價值」(李嘉圖第334頁)     P198,由此可見商品所以有價值,一般說,物所以有價值,僅僅由於它們是人的[848]勞動的表現--不是因為它們本身是物,而是因為它們是社會勞動的化身。    P199,機器有價值,機器的作用則不要付報酬。任何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商品的交換價值被支付後,就什麼也不值了。    P259,結束語:以上關於李嘉圖學派的全部敘述表明,這個學派的解體是在這樣兩點上:(1)資本和勞動之間按照價值規律交換。(2)一般利潤率的形成。把剩餘價值和利潤等同起來,不理解價值和費用價格的關係。    P261,把體現在剩餘產晶中的剩餘價值歸結為剩餘勞動,同把價值歸結為勞動是一樣重要的。這一點其實亞·斯密已經說過,並且成為李嘉圖的闡述中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李嘉圖從來沒有以絕對的形式把它說出來並確定下來。    P261,李嘉圖和其他政治經濟學家的興趣僅僅在於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並把它說成是生產的絕對形式,而我們所考察的這本小冊子以及要在這裡考察的其他這一類著作,則是要掌握李嘉圖和其他政治經濟學家所揭露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以便從工業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來反對資本主義生產。    小冊子《國民困難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P261,「無論資本家得到的份額有多大<從資本的立場出發>,他總是只能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因為工人必須生活。」(上述著作,第23頁)    P262,「誰都承認,支付給資本家的利息,無論是採取地租、借貸利息的性質,還是採取企業利潤的性質,都是用別人的勞動來支付的。」(同上,第23頁)    P263,[853]如果「資本價值」,即「資本利息」,也就是資本所支配、佔有的剩餘勞動,不隨資本量的增加而減少,那末複利就會按幾何級數增長;這個級數用貨幣計算,就要以不可能有的積累(不可能有的積累率)為前提,同樣,如果把這個級數歸結為它的真正要素,即歸結為勞動,它就不僅會把剩餘勞動,而且會把必要勞動作為資本「得到的份額」一齊吸收。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3 19:13:00

  P278,[859]這本小冊子不是理論性論著。它是對政治經濟學家們為當時的貧困和「國民困難」所找到的虛假原因的抗議。因此,它在這裡並沒有奢望,而且也不能對它提出要求:把剩餘價值理解為剩餘勞動,就要對經濟範疇的整個體系進行總的批判。相反,作者以李嘉圖體系為依據,只是前後一貫地作出了這一體系本身中所包合的結論,並且為了工人階級的利益而提出這一結論來反對資本。    P282,小冊子的作者批駁了這一點.即使交換價值消滅了,勞動時間也始終是財富的創造實體和生產財富所需要的費用的尺度。但是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一部分用於消費產品,一部分用於從事自由活動,這種自由活動不象勞動那樣是在必須實現的外在目的的壓力下決定的,而這種外在目的的實現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說社會義務--怎麼說都行。//不言而喻,隨著僱主和工人之間的社會對立的消滅等等,勞動時間本身--由於限制在正常長度之內,其次,由於不再用於別人而是用於我自己--將作為真正的社會勞動,最後,作為自由時間的基礎,而取得完全不同的、更自由的性質,這種同時作為擁有自由時間的人的勞動時間,必將比役畜的勞動時間具有高得多的質量。    P284,(*****)李嘉圖的理論在它自己的前提基礎上產生的對立面具有如下的特點:政治經濟學,隨著它的不斷發展,--這種發展,就基本原則來說,在李嘉圖的著作里表現得最突出,--越來越明確地把勞動說成是價值的唯一要素和使用價值的唯一[積極的]創造者,把生產力的發展說成是實際增加財富的唯一手段,而把勞動生產力的儘可能快的發展說成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實際上,這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特別是李嘉圖的著作,在它證明價值規律既不受土地所有權也不受資本積只等等的破壞的時侯,其實只是企圖把一切和這種見解矛盾或似乎矛盾的現象從理論中排除出去。但是,正象勞動被理解為交換價值的唯一源泉和使用價值的積極源泉一樣,「資本」也被同一些政治經濟學家,特別是大衛李嘉圖(在他以後,托倫斯、馬爾薩斯、貝利等人更是這樣)看作是生產的調節者、財富的源泉和生產的目的,而在他們的著作里,勞動表現為僱傭勞動,這種僱傭勞動的承擔者和實際工具必然是赤貧者(而且這裡還有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起作用),他們只是生產費用的一個項目和單純的生產工具,註定只能拿最低限度的工資,每當工人對資本來說成為「多餘的」時候,還不得不降到這一最低限度以下。在這個矛盾中,政治經濟學只是說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或者也可以說,僱傭勞動,即從本身中異化出來的勞動的本質,這種勞動創造的財富作為別人的財富和它相對立,它自己的生產力作為它的產品的生產力和它相對立,它的致富過程作為自身的貧困化過程和它相對立,它的社會力量作為支配它的社會力量和它相對立。但是,這些政治經濟學家把社會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表現出來的這種一定的、特殊的、歷史的形式說成是一般的.永恆的形式,說成是自然的真理,而把這種生產關係說成是社會勞動的絕對(而不是歷史地)必然的、自然的、合理的關係。由於受到資本主義生產視野的局限,他們把社會勞動在這裡藉以表現的對立形式說成和擺脫了上述對立的這一勞動本身一樣是必然的。這樣,他們一方面把絕對意義上的勞動(因為在他們看來,僱傭勞動和勞動是等同的),另一方面又把同樣絕對意義上的資本,把工人的貧困和不勞動者的財富同時說成是財富的唯一源泉,他們不斷地在絕對的矛盾中運動而毫不覺察。(西斯蒙第由於覺察到了這種矛盾而在政治經濟學上開闢了一個時代。)「勞動,或者說,資本」--在李嘉圖的這種說法中,矛盾本身以及把這種矛盾當作等伺的東西說出來的那種天真,明顯地表現出來了。    P285,(*****)但是很明顯,既然使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在理論上作了這種毫不留情的表述的那同一種現實的發展,又發展了現實本身所包含的實際矛盾,特別是發展了英國日益增長的「國民」財富和日益增長的工人貧困之間的對立,其次,既然這些矛盾在李嘉圖以及其他政治經濟學家的理論中得到了理論上中肯的、儘管是無意識的表現,那末,站到無產階級方面來的思想家[XV-862]抓住了在理論上已經給他們準備好了的矛盾,是十分自然的。勞動是交換價值的唯一源泉和使用價值的唯一的積極的創造者。你們這樣說。另一方面,你們說,資本就是一切,而工人算不了什麼,或者說,工人僅僅是資本的生產費用的一個項目。你們自己駁倒了自己。資本不過是對工人的詐騙。勞動才是一切。    這二個連續段精彩,金三    P287,小冊子的作者和萊文斯頓說這些活並不是為資本辯護,而是以此作為攻擊資本的出發點,因為所有這一切都純粹是違背工人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工人。但是他們這樣實際上也就承認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承認資本主義生產因而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歷史形式,儘管這種歷史形式是和構成整個這一發展基礎的那一部分人口的利益相矛盾的。在這方面他們(雖然是從相反的一極出發)也具有政治經濟學家們的局限性,即把這一發展的對立形式和這一發展的內容本身混淆起來。一些人為了這種對立的成果而希望這種對立永世長存。另一些人則為了擺脫對立而決心犧牲在這種對立形式範圍內產生的成果。這就使這種對於[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反對不同於同一時期的歐文等人,另一方面也不同於為了擺脫尖銳形式的對立而想回到古老的對立形式的西斯蒙第。//[萊文斯頓寫道:]「窮人的貧困創造了他的<富人的>財富……如果一切人都是平等的.那末誰也不會為別人勞動。必需品格會有餘,而奢侈品將會絕跡。」(第10頁)    P291,只有把資本看作-定的社會生產關係的表現,才能談資本的生產性。但是如果這樣來看資本,那末這種關係的歷史暫時性質就會立刻顯露出來,對這種關係的一般認識,是同它的繼續不斷的存在不相容的,這種關係本身為自己的滅亡創造了手段。//但是政治經濟學家們沒有把資本看成是這樣一種關係,因為他們不敢承認它的相對性質,也不理解這種性質;相反,他們只是從理論上反映了為資本主義生產所束縛的、受資本主義生產支配的、同資本主義生產有利害關係的實際家們的觀念。    P292,[867]第一本小冊子從李嘉圖的理論中作出了正確的結論,把剩餘價值歸結為剩餘勞動。這一點同李嘉圖的反對者和追隨者所做的相反,因為他們死抱住李嘉圖對剩餘價值和利潤的混淆不放。//第二本小冊子也和李嘉圖的反對者和追隨者相反,更準確地規定了取決於勞動生產力發展程度的相對剩餘價值。李嘉圖也談到了這一點,但是他避開了萊文斯頓所作的結論: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只是增加了別人的、支配勞動的財富即資本。//最後,第三本小冊子把作為李嘉圖論述問題的必然結果的總的論點表達出來了:資本是非生產的。這一點是針對托倫斯、馬爾薩斯等人的,因為這些人繼續發展李嘉圖學說的一個方面,把他的「勞動是價值的創造者」這個論點變成了「資本是價值的創造者」這樣一個相反的論點。同時,在這本小冊子里還反駁了勞動絕對取決於作為勞動存在條件的現有資本量這個論點,這個論點貫穿在從斯密到馬爾薩斯的著作中,特別是被馬爾薩斯(也被詹姆斯·穆勒)奉為絕對教條。(指萊文斯頓的小冊子《論公債制度及其影響》、指霍吉斯金的匿名小冊子《保護勞動反對資本的要求,或資本非生產性的證明》)    P293,第一本小冊子是以這樣的命題結束的:「財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如此而已.」    P294,整個客觀世界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4 18:23:00

  P294,整個客觀世界,「物質財富世界」,在這裡不過是作為從事社會生產的人的因家,不過是作為從事社會生產的人的正在消失而又不斷重新產生的實踐活動而退居次要地位。請把這種「理想主義」同李嘉圖的理論在「這個不可相信的修鞋匠」麥克庫洛赫的著作中變成的粗野的物質拜物教比較一下,在他的著作中,不僅人和動物的區別不見了,甚至連有生物和物之間的區別也不見了。讓人們還去說什麼在祟高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唯靈論面前,無產階級反對派所鼓吹的只是以滿足鄙俗的需要為目的的粗野的唯物主義吧!    P296,在資本主義的意義上,分工就是生產某種商品的特殊勞動分為一定數量的簡單的、在不同工人之間分配而又相互聯繫的工序,它以行業劃分這種社會內部即作坊外部的分工為前提。另一方面,作坊內部的分工又擴大了社會內部的分工。    P297,另一方面社會內部的分工要得到適當的發展,就必須以一定的人口密度為前提。作坊內部分工的發展更是以這種人口密度為前提。以前一種分工的一定發展程度為前提的這後一種分工,又從自己這方面同前一種分工相互發生作用,井增進前一種分工,因為它把從前相互有聯繫的行業分為被此獨立的行業,增加和分化它們所間接需要的準備工作,同時,由於生產和人口的增加,資本和勞動的遊離,它還創造出新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新的方法。    P299,(*****)所以,象我指出的那樣,原始積累無非是那些作為同勞動和工人對立的獨立力量的勞動條件的分離。歷史的過程使這種分離成為社會發展的因素。既然資本已經存在,那末,這種分離的保持和再生產就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中以越來越大的規模發展起來,直到發生歷史變革。    P299,使資本家成為資本家的不是對貨幣的佔有。要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必須具備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上述分離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在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範圍內,這種分離,因而作為資本的勞動條件的存在,是既定的;這是生產本身的不斷再生產出來和不斷擴大的基礎。    P299,積累現在通過把利潤,或者說剩餘產品,再轉化為資本而成為經常的過路,因此,數量已經增加了的、同時是勞動的客觀條件、再生產條件的勞動產品,經常作為資本,作為從勞動異化出來的、支配勞動的和在資本家身上個性化了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但是這樣一來,積累,即把一部分剩餘產品再轉化為勞動條件,就成了資本家的特殊職能。愚蠢的政治經濟學家由此得出結論說:這種事情如果不在這種對抗的特殊形式上進行,就根本不可能進行。在他的腦子裡,擴大規模的再生產是和這種再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積累--分不開的。    P299,[870]積累只是把原始積累中作為特殊的歷史過程,作為資本產生的過程,作為從一種生產方式到另一種生產方式的過渡出現的東西表現為連續的過程。    P300,政治經濟學家們為資本主義生產代理人的觀念所束縛,陷入了雙重的、但是互為條件的概念的混淆。//一方面,他們把資本從一種關係變成一種物,變成「商品儲備」(這時他們已經忘掉商品本身不單純是物),這些商品由於被用作新勞動的生產條件而被稱為資本,並按其再生產方式被稱為流動資本。//另一方面他們又把物變成資本,即把表現在物上並通過物表現的社會關係,看成物本身只要作為要素加入勞動過程或工藝過程就具有的屬性。    P300,因此,[一方面,]作為支配勞動的力量,作為分工的先決條件的原料和對生活資料的交配權在不勞動者手裡的積聚(後來,分工不僅使積聚增多,而且由於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也使被積聚的總量增多),就是說,作為分工條件的資本的預先積累,在政治經濟學家們看來意味著生活資科和勞動資料的量的增加或積聚(他們沒有區別這兩者)。//另一方面,在他們著來,如果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不具有成為資本的屬性,如果構成勞動條件的勞動產品不消費勞動本身,如果過去勞動不消費活勞動,如果這些物屬於工人而不屬於自己本身或受委託的資本家,那末,這些生活資科和勞動資料就不會作為生產的客觀條件起作用。    以上為連續筆記    P346,霍吉斯金和《國民困難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這一小冊子的作者都是用活勞動不可能滿足「複利」的要求來解釋利潤的下降,他們對這個問題雖然沒有作更進一步的分析,但是比起斯密和李嘉圖來,還是大大接近於真理,因為斯密和李嘉圖是用工資上漲來解釋利潤下降的:一個是用實際工資和名義工資的上漲來解釋,另一個是用名義工資的上漲,其實不如說是實際工資的降低來解釋。霍吉斯金和所有這些[政治經濟學家的]無產階級反對派都以健全的理智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隨著資本的發展,靠利潤過活的人數相對地增加了。    P348,資本的原始積累。包括勞動條件的集中。它是勞動條件對工人和好動本身的獨立化。它的歷史活動就是資本產生的歷史活動--把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勞動轉化為僱傭勞動的歷史的分離過程。這樣就提供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在資本本身基礎上、因而也是在資本和僱傭勞動關係基礎上的資本積累。它以越來越大的規模再生產出物質財富同勞動的分離和獨立。    P352,[XIII-670a][霍吉斯金]《財產的自然權利和人為權利的比較》1832年倫敦版。//「現在,社會的一切財富首先落入資本家手中,甚至大部分土地也被資本家買去。他對土地所有者支村地租,對工人支付工資,對賦稅和什一稅的徵收者支付他們要求的東西,而留給自己的是年勞動產品的很大一部分,其實是最大的而且日益增長的一部分。現在,資本家可以看作是全部社會財富的最先所有者,雖然沒有任何一項法律給予他這種所有權。」(第98頁)    P353,「資本家支配國家的全部財富的權力是所有權上的一種徹底的革命;然而這個革命是靠哪一項法律或者哪一套法律來實行的呢?」(第99頁)    P353,[X-441]約·弗·布雷《對待勞動的不公正現象及其消除辦法》1839年里子版。//因為人的存在以勞動為條件,而勞動又以勞動資料為前提,所以「土地這個一切活動的巨大場所和一切財富的原料,必須是它的所有居民的共同財產」(第28頁)//「生活有賴於食物,而食物有賴於勞動。這種依賴性是絕對的。因此一個人要迴避勞動,只有在其他大批人的勞動增加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第31頁)//「人們所加予別人的或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公正現象和痛苦,歸根到底都是由於某些個人和階級篡奪了土地的權利並剝奪了其他個人和其他階級的這種權利……人們佔有了土地所有權以後,下一步便是佔有對人本身的所有權。」(第34頁)    P356,「從資本和勞動的相互關係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一個國家的資本越多,或者說,積累的產品超多,生產就越容易,為達到某一(一定的)結果所需要的勞動就越少。例如,不列顛人民利用他們現在的巨大的資本積累(他們的建築物、機器、船舶、運河和鐵路),在一個星期內所能生產的工業財富,比一千年前他們的祖先在半個世紀里所能生產的還多。使我們能夠這樣做的,不是我們的體力的優越,而是我們的資本。因為凡是資本缺乏的地方,生產就發展得緩慢而吃力,反過來也是一樣。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資本的一切利益同樣是勞動的利益,資本的任何增加都會減輕勞動的繁重程度,因此資本的一切損失必然也是勞動的損失。雖然這一真理早被政治經濟學家們所發現,但是他門還從來沒有作過公正的闡述。」    P357,「當工人生產出某種物品的時候,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4 18:35:00

  P357,「當工人生產出某種物品的時候,它已經不屬於工人,而屬於資本家,通過不平等交換的無形魔術,它從一個人手裡轉到另一個人手裡。」(第61頁)    P359,1844年英國的人口是:大小貴族-1,181,000人,商人、工業家、農場主等-4,221,000人(以上兩類共5,402,000人),工人.貧民等--9,567,000人。(托·查·班菲爾德《產業組織》1848年倫敦第2版[第22-23頁][X-444]    P373,拉姆賽的功績在於,首先,他反駁了自亞·斯密以來廣為流行的錯誤觀點,即認為總產品的價值分解為各種名稱不同的收入;其次,他以雙重方式,通過工資率即剩餘價值率和通過不變資本的價值,決定利潤率。但是,他犯了-個正好和李嘉圖相反的過錯。李嘉圖想強行使剩餘價值率同利潤率相等。拉姆賽則相反,提出了利潤率的二重性的規定:(1)利潤率決定於剩餘價值率(即工資率)和(2)利潤率決定於這個剩餘價值對總預付資本之比(就是說,事實上拉姆賽是以不變資本與總資本之比決定利潤率的),--並且未弄清問題實質而把這二重性的規定看成是決定利潤串的兩個平行的情況。他沒有看到剩餘價值在成為利潤之前所發生的轉化。因此,如果說李嘉圖為了貫徹價值理論,試圖強行把利潤率歸結為剩餘價值率,那末拉姆賽就是試圖把剩餘價值歸結為利潤。此後我們將看到,他敘述不變資本價值對利潤率的影響所用的方法,是很不充分的,甚至是錯誤的。    P397,(***)當然。沒有利潤就沒有資本,而沒有資本就沒有資本主義生產。    P397,總之,從拉姆賽那裡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建立在僱傭勞動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是社會生產的必然的即絕對的形式。(拉姆賽本人僅僅以一種帶局限性的說法來敘述這個觀點,他說,如果不是人民大眾那麼窮,以致不得不在產品完成以前預支自己在產品中應得的份額,「流動資本」和「工資」就是多餘的。)第二,與產業利潤不同的利息,和地租(即由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創造的土地所有權形式)一樣,對資本主義生產來說,是不必要的,而且是可以被它扔掉的累贅。如果這種資產階級的理想真正實現的話,結果只能是,全部剩餘價值直接落在產業資本家手中,社會(在經濟方面)就會歸結為資本與僱傭勞動的簡單對立--這種簡化無疑會加速這種生產方式的滅亡。[1102]    P415,價值規定是第一性的,是利潤率的前提,也是生產價格形成的前提。    P416,由於商品規律,商品形成等價物,並按照它們的價值,即按照它們包含的勞動時間彼此交換。這個規律怎麼一下子變了樣子,以致資本主義生產(對於產品來說,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作為商品來進行生產,才具有本質的意義)竟然反過來建立在一部分勞動不經交換就被佔有的基礎上,--這一點舍爾比利埃既不理解,也沒有加以說明。他只是感到,這裡發生了某種轉變。    這裡二段夾雜在批判中,關於價值規定是第一性的,是馬克思很少表達的。其次,商品規律的提法,顯然相對的是價值規律,金三。    P416,舍爾比利埃所說的「基本原則」純粹是一種虛構。它是由商品流通造成的假象產生的。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即按照它們包含的勞動彼此交換。單個人在這裡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互相對立,所以,只有讓出自己的商品,才能佔有別人的商品。因此形成一種似乎他們能交換的只是自己的勞動的假象,因為包含別人勞動的商品的交換,在這些商品本身又不是用自己的商品換得的情況下,是以與[簡單]商品所有者即買者和賣者的關係不同的另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前提的。在資本主義生產當中,資本主義生產表面上反映出來的這種假象消失了。但是有一種錯覺並沒有消失:似乎最初人們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互相對立,因而每個人只有在他是勞動者的情況下才是所有者。如上所論這「最初」就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假象產生的錯覺,--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一般說來,人(不論是孤立的還是社會的)在作為勞動者出現以前,總是作為所有者出現,即使所有物只是他從周圍的自然界中獲得的東西(或者他作為家庭、氏族或公社的成員,部分地從圍的自然界中獲得,部分地從公共的、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中獲得)。最初的動物狀態一終止,人對他周圍的自然界的所有權,就總是事先通過他作為公社、家庭、氏族等等的成員的存在,通過他與其他人的關係(這種關係決定他和自然界的關係)間接地表現出來。「沒有所有權的勞動者」作為「基本原則」,倒不如說只是文明的產物,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這個一定的歷史階段上的產物。這是「剝奪」規律,不是「佔有」規律,至少不是舍爾比利埃所想像的一般佔有規律,而是和一定的、特殊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佔有規律。[1110]    P417,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產品,而且適用於勞動。原科等等和勞動資料屬於資本家;它們是他的貨幣的轉化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資本家用等於6勞動小時的產品的貨幣額,購買勞動能力或一天(例如12小時)的勞動能力的使用權,那末,這12小時的勞動就屬於資本家,這個勞動在實現以前就已被資本家佔有。它通過生產過程本身轉化為資本。不過,這種轉化是在它被佔有以後發生的行為。//「產品」轉化為資本:如果產品在勞動過程中執行勞動條件、生產條件(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職能,就是在物質上轉化;如果不僅產品的價值被保存,而且產品本身還成了吸收勞動和和剩餘勞動的手段,也就是說,產品實際上執行勞動吸收器的職能,那就是在形式上轉化。[1112]另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之前被佔有的勞動能力,在生產過程中會直接轉化為資本,因為它轉化成了勞動條件和剩餘價值,因為它物化為產品時既保存不變資本,又補償可變資本並附加剩餘價值。[1112]    P427,資本有機構成的概念可以這樣表述:這是在不同生產領域為吸收同量勞動而必須花費的不變資本的不同比例。同量勞動與勞動對象的結合,在一種場合比在另一種場合需要更多的原科和機器設備,或者只是其中之一。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4 18:39:00

  P436,下面的論述是西斯蒙第的見解:「社會的經濟進步只要是以生產資本的絕對增長和這一資本不同要素之間的比例發生變化為特徵,它就會給工人提供若干好處:(1)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特別是由於使用機器--引起生產資本非常迅速的增長,以致儘管生活資料基金和這一資本的其他要素之間的比例發生了變化,但這個基金還是有了絕對的增長,這樣就不僅允許使用原有數量的工人,而且允許僱用追加數量的工人,所以,進步的結果,如果撇開一些暫時的中斷不談,對工人來說就意味著生產資本的擴大和對勞動的需求的增長。(2)資本生產率的提高有著使一系列產品的價值大大下降的趨勢,從而使它們成為工人可以獲得的東西,工人的消費範圍由此而得到擴大……    P437,但是:(1)構成勞動價格的生活資科基金有時會減少,即使這種城少是短暫的、局部的,它也會對工人造成極其有害的後果。(2)促使某一社會的經濟進步的情況大部分是偶然的,是不以生產資本家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這些原因的作用不是經常不變的」……。「(3)使工人的狀況變得幸福或不幸福的,與其說是工人的絕對消費,不如說是工人的相對消費。如果工人無法獲得的產品的數量以更大的比例增加了,如果把他和資本家隔開的距離只是增大了,如果他的社會地位變得更低和更不利了,那末,對他來說,能夠獲得-些他們這樣的人以前無法獲得的產品又有什麼意義呢?除了維持體力所絕對必需的消費品以外,由我們消費品的價值完全是相對的。//人們忘記了,僱傭工人是有思想的人,是賦有和勞動資本家同樣的才能,被同樣的動機推動的人。」(第66-67頁)//[1120]「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不管能給僱傭工人帶來怎樣的好處,也消除不了他們貧困的原因……他們照舊被剝奪了對資本的任何權利,因而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並且放棄對這種勞動的產品的任何要求。」(第68頁)「這是佔有規律的根本缺陷……弊端在於僱傭工人和由他的勞動推動的資本之間這種完全缺乏聯結的鏈條」(第68-69頁)    P438,所以舍爾比利埃就//(2)繼續前進,接近了李嘉圖學說的正確結論://「為什麼不再前進一少,廢除土地私有制呢?」(第129頁)「土地所有者是有閑者,他們靠公眾的費用來養活自己,對生產或社會的一般福利毫無益處。」「使土地具有生產能力的,是使用在農業上的資本。土地所有者對此毫無貢獻。他的存在只是為了收取地租,而地租並不構成他的資本的利潤的一部分,它既不是勞動的產物,也不是土地生產力的產物,而且由消費者的競爭抬高的農產品價格的結果」……(第129頁)「因為廢除土地私有制絲毫不會改變產生地租的原因,所以地租還會繼續存在;不過地租將由國家徵收,因為全部土地將屬於國家,國家將把可耕種的地塊租給擁有足夠的資本來經營這些地塊的私人。」(第130頁)地租將取代國家的全部收入。「最後,獲得解放的、擺脫了一切枷鎖的工業將得到空前的發展」……(第130頁)    P438,但是,怎樣使這個李嘉圖式的結論和西斯蒙第的給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掛上「鏈條」的虔誠願望協調起來呢?怎樣使它和下面這種悲嘆協調起來呢://「如果沒有一場變革來阻止我們的社會在佔有規律的[目前]統治下實現的發展進程,資本最終將成為世界的主宰。」(第152頁)「資本將到處消滅舊的社會差別,以便用一種筒單的人類劃分來代替它,這就是把人類劃分為富人和窮人,富人享樂和統治,窮人勞動和服從。」(第153頁)「生產基金和產品的普遍佔有,向來是把人數眾多的無產者階級降低到屈從和政治上無權力的狀態,但是這種佔有曾經和整套限制性法律結合在一起;這些法律阻礙產業的發展和資本的積累,[1121]限制被剝奪繼承權階級的增長,把他們的公民自由約束在狹小的範圍內,從而用各種方法使這個階級無能為害。今天,資本已把這些枷鎖的一部分打碎了。它正在準備把它們全部打碎」(第156-156頁)//「無產者的墮落是[目前]財富分配的第二個後果。」(第156頁)    P439,(1)理·瓊斯《論財富的分配和稅收的源泉》,第一部分:《地租》,1831年倫敦版。[地租歷史觀的因素。瓊斯在地租理論的個別問題上勝過李嘉圖之處以及他在這方面的錯誤]//瓊斯的這第一部論地租的著作就已經有一個特點,那是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以來一切英國經濟學家所沒有的,這就是:對各種生產方式的歷史區別有了一些理解。(對各種歷史形式所作的這種正確的區分,總的說來同已被指出的瓊斯的考古學的、語言學的和歷史學的非常重要的錯誤並不矛盾。例如,見《愛丁堡評論》第54卷第4篇文章。)//瓊斯在李嘉圖以後的現代經濟學家的著作中發現,地租被規定為超額利潤,這一規定的前提是:農場主是資本家(或者說,農業資本家經營土地),他期望從資本的這種特殊使用中得到平均利潤;農業本身從屬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簡言之,這裡所考察的僅僅是土地所有權的改變了的形式,即資本這一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關係賦予它的那種形式,亦即它的現代資產階級形式。瓊斯完全沒有資本自有世界以來就已存在這樣一種錯覺。    P440,瓊斯關於地租的起源的見解,一般說來概括在以下的論述中://「甚至在人們從事最原始的勞動時,土地也有能力提供多於土地耕種者維持生活所必需的東西,這樣就使他有可能向土地所有者交納貢物,這就是地租的起源。」(第4頁)//「由此可見,地租起源於那樣一個時代的土地佔有,在那個時代,大多數居民或者不得不在所能得到的任何條件下耕種土地,或者餓死,而且那時這些人的微薄的資本,如工具、種子等,由於不可克服的必然性而同他們一起被束縛在土地上,因為,他們若不從事農業,而去從事任何別的,他們的資本就根本不夠維持他們的生活。」(第11頁)    P440,瓊斯研究了地租的一切變化,從最原始的徭役勞動形式到現代的租地農場主地租。他到處都發現,地租的一定形式,即土地所有權的一定形式,與勞動和勞動條件的一定形式相適應。所以他依次考察了勞役地租或農奴地租,考察了勞役地租向實物地租的轉化,考察了分成制地租、萊特地租等,他的這種研究的細節,我們在這裡不感興趣。在一切較早的地租形式中,直接佔有別人剩餘勞動的人不是資本家,而是土地所有者。地租(正加重農學派根據回憶所理解的那樣)在歷史上(在亞洲各民族中還是在最大範圍內)表現為剩餘勞動的普遍形式,即無償地完成的勞動的普遍形式。與資本主義關係不同,在這裡,對這種剩餘勞動的佔有不是以交換為中介,而是以社會的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入的暴力統治為基礎。(由此而來的還有直接的奴隸制、農奴制或政治的依附關係。)//因為我們在這裡考察土地所有權只是由於理解土地所有權是理解資本的先決條件,所以我們也就不去詳細敘述瓊斯的論證,而立即轉到那個十分有利於把他同所有他的前輩們區別開來的結果上去。    P441,(*****)徭役勞動(奴隸勞動也完全一樣),就地租這一點來說,同僱傭勞動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地租是用勞動支付,不是用實物支付,更不是用貨幣支付。(三種支付方式!!!,金三)    P442,瓊斯指出,李嘉圖所說的地租只存在於[1123]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隨著地租轉化為超額利潤,土地所有權對工資的直攝影響也就終止,換句話說,這只是意味著,今後直接佔有剩餘勞動的人不是土地所有者,而是資本家。地租的相對量現在僅僅取決於剩餘價值在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分配,而不取決於對這種剩餘勞動的榨取本身了。這層意思實際上在瓊斯那裡已經有了,儘管他沒有明確地把它說出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4 18:40:00

  P442,瓊斯指出,李嘉圖所說的地租只存在於[1123]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隨著地租轉化為超額利潤,土地所有權對工資的直攝影響也就終止,換句話說,這只是意味著,今後直接佔有剩餘勞動的人不是土地所有者,而是資本家。地租的相對量現在僅僅取決於剩餘價值在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分配,而不取決於對這種剩餘勞動的榨取本身了。這層意思實際上在瓊斯那裡已經有了,儘管他沒有明確地把它說出來。    P443,瓊斯在下面的論述中正確地說明,在什麼歷史條件和經濟條件下地租是超額利潤,或者說,是現代土地所有權的表現。//「只有當杜會各階級的最重要的相互關係不再從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佔有  產生的時候,租地農場主地租才能存在。」(第185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於工業,只是到後來才使農業從屬於自己。//「最先受資本家支配的是手藝人和手工業者」(第187頁)「這種制度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有可能隨意把用於農業的勞動和資本轉移到其他行業中去。」    P444,下面我們將看到,瓊斯並沒有真正說明超額利潤是怎樣產生的,或者更確切地說,他不過是按李嘉圖的方式去說明,也就是用各種土地的自然肥力的差別去說明。//「當地租由超額利潤構成時,待定的一塊土地的地租可能由於以下三種原因而增加:(1)由於在生產中使用更多的積累資本而使產品增加;(2)更有效地使用已有投資;(3)在資本和產品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各生產階級所得的產品份額減少,而土地所有者的份額相應增加。//這些原因也可以按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發生作用。」(第189頁)    P444,瓊斯把最壞的土地的地租解釋為壟斷價格。所以他把地租的真正源泉歸結為:或者是壟斷價格(如布坎南、西斯蒙第、霍普金斯等人的主張),如果存在(不是由各種土地的肥力的差別產生的)絕對地租的話;或者是級差地租(如李嘉圖的主張)。    P446,「在農業中使用的資本的一般積累,會使一切等級的土地的產品都或多或少地與這些土地的原有質量相應地增長,同時它本身也必定會提高地租,而不管從使用的勞動和資本中得到的收益怎樣日益減少,而且事實上也與其他任何原因毫無關係。」(第195頁)//瓊斯的功績在於他最先明確地指出,既然已經假定地租是存在的,那末一般說來它就會(始終要假定生產方式不發生任何變革)由於農業資本,即使用在土地上的資本的增加而增加。這種情況不僅在價格保持不變時可能發生,而且甚至在價格下跌到原來水平以下時也可能發生。    P455,(2)理·瓊斯《1833年2月27日在倫敦皇家學院講述的政治經濟學緒論。附工資講座大綱》1833年倫敦版。[「國家的經濟結構」的概念以及用它來說明社會制度的不同類型的嘗試。關於「勞動基金」的混亂思想]    P469,有兩個主要事實可以說明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第一,生產資料積聚在少數人手中,因此不再表現為單個勞動者的直接財產,而表現為社會的生產能力,儘管首先表現為不勞動的資本家的財產。在資產階級社會裡,這些資本家是生產資料的受託人,並享受從這種委託中得到的全部果實。//第二,勞動本身由於協作、分工以及勞動同社會對自然力支配的結果相結合,而組織成為社會的勞動。//從這兩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把私有財產和私人勞動取消了,雖然還是處在對抗的形式中。//在亞·斯密看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直接同資本交換,後者直接同收入交換,--這一區別的意義,只是在瓊斯那裡才得到充分的闡明。    P471,我們看到,從拉姆賽到瓊斯有了多麼大的飛躍。正是資本的那個使資本成為資本的職能--預付工資--被拉姆賽說成是偶然的,只是由大多數人的貧困引起的,對於生產過程本身是無關緊耍的。拉姆賽用這種狹隘的形式否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性。而瓊斯[奇怪的是,他們兩人都是英國國教會的牧師。看來英國的牧師比大陸上的還是考慮得多些]指出,正是這個職能使資本成為資本,並且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徵。瓊斯指出,這個形式怎樣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才會發生,並且那時就會創造出全新的物質基礎。但是瓊斯因此也以比拉姆賽吏深刻的完全不同的方法理解這個形式的「可廢止性」,理解它的僅僅是歷史上暫時的必然性。瓊斯決沒有把資本主義的關係看作永恆的關係。    P472,「將來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世界各大洲可能會逐漸接近這樣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和積累的儲備的所有者將是同一的;但是在各國的發展中……這種情況至今還從末有過,為了探索和理解這種發展,我們必須考察勞動者怎樣逐漸地從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勞動者報酬的主顧的支配下,轉到用資本(它的所有者指望從它的總產品中為自己實現一種特殊的收入)的預付支付勞動者報酬的企業主的支配下。也許,這種情況同勞動者和資本家是同一個人的情況相比,還不是那麼令人滿意;但是我們必須仍然把它看作生產發展進程中的一定階段,這個階段直到現在還是先進國家的發展的特徵。亞洲的居民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第73頁)    P472,瓊斯曾在海利貝里任政治經濟學教授,是馬爾薩斯的繼任者。在這裡我們看到,政治經濟學這門實際科學是怎樣結束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被看作僅僅是歷史的關係,它們將導致更高級的關係,在那裡,那種成為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基礎的對抗就會消失。政治經濟學以自己的分析破壞了財富藉以表現的那些表面上相互獨立的形式。它的分橋(甚至在李嘉圖那裡就已經)進行得如此遠了:    P473,(1)財富的獨立的物質形式趨於消滅,財富不過表現為人的活動。凡不是人的活動的結果,不是勞動的結果的東西,都是自然,而作為自然,就不是社會的財富。財物世界的幻影稍逝了,這個世  界不過表現為不斷消失又不斷重新產生的人類勞動的客體化。任何物質上持久的財富都只是這個社會勞動的轉瞬即逝的物化,是生產過程的結晶化,生產過程的尺度是對間,即運動本身的尺度。//(2)財富的不同組成部分,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流入社會的不同部分,這些形式正在喪失自己的表面的獨立性。……    P474,[1139]關於瓊斯,我們坯要考察幾個問題://(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資本預付工資--究竟怎樣改變[生產]形式和生產力。(2)瓊斯關於積累和利潤率的論斷。//但是這裡首先還要指出下面一點://[1140]「資本家只是一種中介人,他使勞動者在新的形式和新的情況下從周圍的主顧所支出的收入中得到利益。」(第79頁)    P474,「隨著各社會改變自己的生產力,它們也必然改變自己的習俗。社會上所有各個不同的階級在其發進程中都會發覺,新的關係已把它們同其他階級聯繫起來,它們處在新的地位,並使新的道德的和社會的危險所包圍,被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新條件所包圍。」(第48頁)    P475,「隨著社會的經濟組織以及生產任務藉以完成的因素和手段(豐富的或貧乏的)的變化,會發生大的政治的、社會的、道德的和精神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居民當中,必然對居民的各種政治要素和社會要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將涉及國民的精神面貌、習慣、風俗、道德和幸福。」(第45頁)//「英國是這樣一個唯一的大國,它……作為一個生產的機構,在向著完善前進的過程中邁出了第一步;只有這個國家,它的居民,不論是農業的還是非農業的,都受資本家的指揮,在這個國家裡,不僅在它的財富的巨大增長中,而且在它的居民的一切經濟關係和地位中,處處可以感覺到資本家所擁有的手段和唯有資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4 18:41:00

  P475,「隨著社會的經濟組織以及生產任務藉以完成的因素和手段(豐富的或貧乏的)的變化,會發生大的政治的、社會的、道德的和精神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居民當中,必然對居民的各種政治要素和社會要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將涉及國民的精神面貌、習慣、風俗、道德和幸福。」(第45頁)//「英國是這樣一個唯一的大國,它……作為一個生產的機構,在向著完善前進的過程中邁出了第一步;只有這個國家,它的居民,不論是農業的還是非農業的,都受資本家的指揮,在這個國家裡,不僅在它的財富的巨大增長中,而且在它的居民的一切經濟關係和地位中,處處可以感覺到資本家所擁有的手段和唯有資本家才能執行的那些特殊職能所產生的影響。但是英國--我遺憾地但毫不猶豫地說--對於用這種方法發展自己的生產力的人民的經歷[1145]來說,決不是一個成功的範例。」(第48-49頁)    P480,「由撤馬爾汗往南到比賈普爾和塞林格帕塔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消失了的首都的遺迹,只要國王的收入(也就是土地的全部多餘收入)的新的分配中心一形成,這些首都就被它們的居民突然捨棄了(而不象在其他國家那樣是由於逐漸的衰落)。」(第76頁)    P480,現在我們要從勞動的連續性轉到分工、知識的發展、機器的使用等等。    P489,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勢必引起科學和勞動的分離,同時使科學本身被應用到物質生產上去。    P490,在亞洲等地,「主要的人口由勞動農民構成。他們歷採用的落後的耕作制[1153]提供了長的閑暇時間。農民正如生產自己的食物一樣……也生產大部分自己消費的其他生活必需品--自己的衣服,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傢具,甚至自己的房屋,因為在這個階級中只有很少的行業劃分。這些人的風格習慣是不變的;它們從父母傳到子女,沒有任何東西能改變或破壞它們」。(第97頁)//相反,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是,資本和勞動的靈活性,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從而,生產關係、交往關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斷變革,與此同時,在國民的風俗習慣和思想方式等等方面也出現了很大的靈活性。    P494,瓊斯書中專門有一節,標題是《決定積累傾向的各種原因》。[瓊斯把這些原因歸結為以下五點:]「(1)民族的氣質和意向方面的差別;(2)國民收入在各居民階級之間的分配有差別;(3)可靠地使用積蓄起來的資本的保障強度有差別;(4)有利而可靠地用連續的積蓄進行投資的難易程度有差別;(5)不同居民階層通過積蓄改善自己地位的可能性有差別。」(第24頁)//這五點原因實質上可以歸結為,積累取決於某一特定國家所達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階段。    P494,我們首先看一看第(2)點。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地方,利潤是積累的主要源泉,即資本家把最大部分國民收入集中在自己手裡,甚至一部分土地所有者也力圖把自己的收入資本化。    P495,(*****)第(3)點。資本家越是把管理國家的權力抓到自己手裡,法律的和警察的保障就越增加。//第(4)點。隨著資本的發展,一方面,生產領域會增大,另一方面,信用組織會發展,它使貸款人(銀行家)能夠把積蓄的每一文錢都集中在自己手裡。//第(5)點。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的社會地位的改善僅僅取決於金錢,而每個人都能幻想他有一天會成為路特希爾德。//還有第(1)點。並非一切民族部有相同的從事資本主義生產的才能,某些原始民族,例如土耳其人,既沒有這方面的氣質,也沒有這方面的意向。但這是例外。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會形成資產階級社會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也會在極不相同的民族之間形成氣質和意向的平均水平。資本主義生產,象基督教一樣,本質上是世界主義的。所以,基督教也是資本所特有的宗教。在這兩個方面只有人是重要的。一個人就其自身來說,他的價值不比別人大,也不比別人小。對於基督教來說,一切取決於人有沒有信仰,而對於資本來說,一切取決於他有沒有信用。此外,當然在第一種場合遠要附加上天命,而在第二種場合要附加上一個偶然因素,即他是否生下來就有錢。(馬克思的評論有意思,金三)    P496,這些最初的地租是剩餘價值藉以表現的最早的社會形式,這個隱秘的觀點是重農學派學說的基礎。    P496,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即二者都以勞動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程度為前提。    P496,(***)絕對剩餘價值的基礎,即它賴以存在的現實條件,是土地(即自然)的天然富饒程度,而相對剩餘價值則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    [(1)]生息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基礎上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關係的拜物教化。生息資本是這種拜物教的最充分的表現。庸俗經濟學家和庸俗社會主義者論資本利息]    P499,[XV-891]收入的形式和收入的源泉以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形式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從外表上表現出來的存在,它同潛在的聯繫以及中介環節是分離的。於是,土地成了地租的源泉,資本成了利潤的源泉,勞動成了工資的源泉。現實的顛倒藉以表現的歪曲形式,自然會在這種生產方式的當事人的觀念中再現出來。這是一種沒有想像力的虛構方式,是庸人的宗教。庸俗經濟學家——應該把他們同我們所批判的經濟學研究者嚴格區別開來——實際上只是[用政治經濟學的語言]翻譯了受資本主義生產束縛的資本主義生產承擔者的觀念、動機等等,在這些觀念和動機中,資本主義生產僅僅在其外觀上反映出來。他們把這些觀念、動機翻譯成學理主義的語言,但是他們是從[社會的]統治部分即資本家的立場出發的,因此他們的論述不是素樸的和客觀的,而是辯護論的。對必然在這種生產方式的承擔者那裡產生的庸俗觀念的偏狹的和學理主義的表述,同諸如重農  學派、亞·斯密、李嘉圖這樣的政治經濟學家渴求理解現象的內部聯繫的願望,是極不相同的。    P500,然而,在所有這些形式中,最完善的物神是生息資本。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資本的最初起點——貨幣,以及G-W-G`這個公式,而這個公式已被歸結為它的兩極G-G`。創造更多貨幣的貨幣。這是被縮簡成了沒有意義的簡化式的資本最初的一般公式。    P500,土地,或者說自然,是地租即土地所有權的源泉,——這具有充分的拜物教性質。但是,由於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隨意地混淆起來,通常的觀念就還有可能求助於自然本身的生產力[來解釋  地租],而這種生產力藉助某種魔術在土地所有者身上人格化了。     P500,勞動是工資(即工人在他的產品中所佔有的由勞動的特殊社會形式決定的份額)的源泉;勞動是下述事實的源泉:工人用自己的勞動從產品(即從物質上考察的資本)中為自己購買從事生產的許可權,並在勞動中佔有一個源泉,由於有了這個源泉,他的一部分產品才以報酬的形式從這個作為僱主的產品中流回他那裡,——這種說法也是夠妙的。但是,在這裡,通常的觀念在如下的限度內還算是符合事實的,即儘管它把勞動同僱傭勞動混淆起來,從而把僱傭勞動的產品即工資同勞動的產品混淆起來,然而對健全的人類理智來說,有一點仍然是清楚的,這就是勞動本身創造它的工資。    P500,至於資本,如果就生產過程來進行考察,那末認為它是獵取別人勞動的工具這樣一種觀念,總是成多或少地保存著。無論把這一點看作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有根據的還是無根據的,——這裡總是以資本家和工人的關係為前提,總是指的這種關係。    以上是連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5 18:38:00

  以上是連續的筆記    P511,(***)這樣,利息,而不是利潤,表現為從資本本身,因而從單純的資本所有權中產生的資本的價值創造;因此利息表現為由資本本能地創造出來的收入。庸俗經濟學家就是在這種形式上理解利息的。在這種形式上,一切中介過程都消失了,資本的物神的形態也象資本物神的觀念一樣已經完成。這種形態之所以必然產生,是由於資本的法律上的所有權同它的經濟上的所有權分離,由於一部分利潤在利息的名義下被完全離開生產過程的資本自身或資本所有者所佔有。    P515,(***)如果說生產資本[898]只是在特殊領域之間的運動和競爭中把自己表現為整個階級共有的資本,那末,資本在這裡現實地有力地在對資本的需求中表現為整個階級共有的資本。另一方面,貨幣資本(貨幣市場上的資本)也實際具有這樣一個形態,在這個形態上,它是作為共同的要素,而不問它的特殊使用方式如何,根據每個特殊領域的生產需要,被分配在不同領域之間,被分配在資本家階級之間。並且,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出現在市場上的貨幣資本,會越來越不由個別的資本家來代表,即越來越不由市場上現有資本的這個部分或那個部分的所有者來代表,而是由把它集中起來,組織起來,並且以完全不同於實際生產的方式把它控制起來的銀行家來代表。因此,就需求的形式來說,和貨幣資本相對立的是整個階級的力量;但就供給來說,這個資本鱉個地表現為借貸資本,表現為集中在少數蓄水池裡的全社會的借貸資本。    P516,一句話:只是在貨幣資本上,在借貸貨幣資本上,資本才成為商品,這種商品的自行增殖的屬性具有一個固定的價格,由當時的利息表示出來。    P516,因此,資本作為生息資本,而且正是在它作為生息貨幣資本的直接形式上(生息資本的其他形式在這裡與我們無關,這些其他形式也是由這個形式派生出來的,並以這個形式為前提),取得了它的純粹的拜物教形式。第一,這是由於資本作為貨幣的不斷存在;在這樣的形式上,資本的一切規定性都已經消失,它的現實要索也看不出來;它僅僅作為獨立的交換價值、作為獲得獨立存在的價值而存在。在資本的現實過程中,貨幣形式是一個轉瞬即逝的形式。在貨幣市場上,資本總是以這個形式存在。第二,資本所產生的剩餘價值,又是在貨幣形式上,表現為資本本身應得的東西,表現為貨幣資本,即同它完成的過程相脫離的資本的單純所有者應得的東西。G-W-G`在這裡成了G-G`,而且,正象資本形式在這裡是沒有差別的貨幣形式一樣,--因為貨幣正好是這樣一個形式,在這個形式上,商品作為使用價值的差別消失了,從而由這些商品的存在條件構成的6產資本的差別,生產資本本身的特殊形式的差別也消失了,--貨幣資本所產生的剩餘價值,它所轉化成或表現出來的剩餘貨幣,也表現為根據貨幣額本身的量來計算的一定的比率。……我們在外表上發現的、因而曾經作為我們分析的出發點的這個不可理解的形式,現在又作為一個過程的結果被我們碰到了,在這個過程中,資本的形態越來越和它的內在本質相異化,並且越來越與之失去聯繫。    P517,資本在自己這種最奇特同時又和普通觀念最接近的形態上,既是庸俗經濟學家的「基本形式」,又是膚淺的批判的最直接的攻擊點。就前者來說,部分地是因為內在聯繫在這裡最少表現出來,而且資本是以一種好象是價值的獨立源泉的形式出現;部分地是因為在這種形式上資本的對立性質完全被掩蓋了,被抹殺了,資本和勞動的對立不見了。另一方面,這種形式的資本所以受到攻擊,是因為它在這裡以最不合理的形式表現出來,給庸俗社會主義者提供了最容易突破的攻擊點。    P518,顯然,按另一種辦法在不同種類的資本家之間分配利潤,即靠降低利率來提高產業利潤或者相反,都絕不會觸動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因此,把生息資本當作資本的「基本形式」來反對的社會主義,就不僅是本身完全局限於資產階級視野的問題。而且,就它的論戰並非一種出於誤解的、盲目向資本本身發起的攻擊和批判來說(不過,在這裡把資本和資本的一種派生形式等同起來了),它無非是一種披著社會主義外衣的、要求發展資產階級信用的願望,因此它只是表示,在這種論戰披上社會主義外衣的國家裡,現存關係是不發達的。這種社會主義本身只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理論上的徵兆,儘管這種資產階級的努力可能採取非常驚人的形式,例如「無息信貸」的形式。聖西門主義及其對於銀行制度的讚美就是屬於這一類(以後又出現過「動產信用公司」)。    P518,商業形式和利息形式比資本主義生產的形式即產業資本更古老。產業資本是在資產階級社會佔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關係的基本形式,其他一切形式都不過是從這個基本形式派生的,或者與它相比是次要的,--派生的,如生息資本;次要的,也就是執行某種特殊職能(屬於資本的流通過程)的資本,如商業資本。    P521,產業資本在其發展的初氣,試圖用殖民制度(同時用禁止性關稅制度)以暴力手段為自己確保一個市場和若干市場。產業資本家面對著世界市場;因此,他要[901]把自己的生產費用不僅同國內的市場價格相比較,而且同整個世界市場的市場價格相比較,同時必須經常這樣做。他在生產時總是要考慮世界市場的市場價格。以前,這種比較只是商人的事,這樣就保證了商業資本對生產資本的統治。[901]    P522,(*****)生息資本的形成,它和產業資本的分離,是產業資本本身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發展的必然產物。貨幣(即總是可以轉化為生產條件的價值額)--或生產條件(貨幣隨時都可以轉化為生產條件,貨幣不過是生產條件的轉化形式)--作為資本來使用,就可以支配一定量的別人勞動,支配比它本身所包含的更多的勞動。貨幣在同勞動交換時不僅保存自己的價值,而且增加自己的價值,產生剩餘價值。作為資本的貨幣或商品,其價值不是由它們作為貨幣或商品所具有的價值來決定,而是由它們為自己的所有者「生產」的剩餘價值的量來決定。資本的產品是利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貨幣是作為貨幣支出還是作為資本支出,只是貨幣的不同的用途。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貨幣(商品)從可能性來說是資本(正象勞動能力從可能性來說是勞動完全一樣),因為,第一,它可以轉化為生產條件,而且實際上也只是這些生產條件的抽象表現是它們作為價值的存在,第二,財富的物質要素從可能性來說具有成為資本的屬性,因為這些要素的對立面--僱傭勞動,也就是使它們成為資本的東西--是作為社會生產的基礎存在的。    P523,資本不可能廢除土地所有權。但是,通過把土地所有權轉化為[交給國家的]地租,資本作為階級佔有了地租,以抵補自己的國庫開支,就是說,資本通過迂迴的辦法佔有了它不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可是廢除利息和生息資本,就是廢除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只要貨幣(商品)可以用作資本,它就可以作為資本出賣。因此,那些要商品而不要貸幣、要產業資本而不要生息資本、要利潤而不要利息的人,真不不愧為小資產階級空想主義者。    P523,生息資本和提供利潤的資本----這並不是兩種不同的資本,而是同一個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資本的職能,提供利潤,利潤在兩種不同的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一種是處在生產過程之外、作為所有者代表資本自身的資本家[不過,資本由私有者代表是資本的基本條件;不然的話,它就不成其為與僱傭勞動相對立的資本了],一種是代表執行職能的資本即處於生產過程中的資本的資本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5 18:39:00

  P523,生息資本和提供利潤的資本----這並不是兩種不同的資本,而是同一個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資本的職能,提供利潤,利潤在兩種不同的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一種是處在生產過程之外、作為所有者代表資本自身的資本家[不過,資本由私有者代表是資本的基本條件;不然的話,它就不成其為與僱傭勞動相對立的資本了],一種是代表執行職能的資本即處於生產過程中的資本的資本家。    P525,事實上,土地所有權和資本是以兩種本質上不同的生產資料為基礎的、佔有別人勞動的權利。    P527,(***)資本不僅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而且是它的前提。    P528,[905]這個因素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斷產生的結果,並且作為這樣的結果又是它的不斷需要的前提;這個因素離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現在表現在這樣的事實上:貨幣和商品就其自身來說,潛在地是資本;它們能夠作為資本出售;在這個形式上,它們代表單純的資本所有權,代表作為單純所有者的資本家(撇開他的資本主義職能不談),就它們本身來考察,它們是對別人勞動的支配權,因而是自行增殖的價值,並且提出佔有別人勞動的要求。//這裡也清楚地表明了:佔有別人勞動的根據和手段,就是這種關係,而不是資本家方面提供的任何勞動或對等價值。    P532,[907]所以,這裡有兩種形式的剩餘價值--利息和地祖,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作為前提,作為預付加入生產;這種預付是資本家本人投入的,所以它對於資本家來說決不代表剩餘價值,即超過他的預付價值的餘額。    P533,(***)[937]在「土地--地租,資本--利潤(利息),勞動--工資」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中,可能看起來最後一個環節還是最合理的:這裡至少說出了工資產生的源泉。但是實際上正相反,最後這個形式卻是最不合理的,它是另外兩個形式的基礎,就象僱傭勞動一般說來以作為土地所有權的土地和作為資本的產品為前提一樣。只有當勞動條件以這種形式同勞動對立的時候,勞動才是僱傭勞動。但是在「勞動--工資」這個公式中,勞動正是作為僱傭勞動來表現的。因為工資在這裡表現為勞動的特殊產品,表現為勞動的唯一產品(工資對於僱傭工人來說確實也是勞動的唯一產品),所以價值的其他部分--地租、利潤(利息)--也必然表現為是從其他的特殊源泉產生的;正象產品中歸結為工資的價值部分必須理解為勞動的特殊產品一樣,歸結為地租和利潤的價值部分也必須理解為它們為之存在並歸其所有的那些因素的特殊結果,就是說,這些價值部分必須理解為土地和資本各自的果實。[937]    P536,(*****)正是在利潤的這種完全異化的形式上以及在利潤的形式愈來愈掩蓋自己的內核的情況下,資本愈來愈具有物的形態,愈來愈由一種關係轉化為一種物,不過這種物是包含和吸收了社會關係的物,是獲得了虛假生命和獨立性而與自身發生關係的物,是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存在物;而且在資本和利潤的這種形式上,資本表面上是作為現成的前提出現的。這就是資本的現實性的形式,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資本的現實存在的形式。資本也正是以這種形式存在於其承擔者即資本家的意識中,反映在他們的觀念中。    P536,(***)這種固定的和硬化的(變了形的)利潤形式(從而也是利潤的創造者即資本的形式,因為資本是根據,利潤是歸結,資本是原因,利潤是結果,資本是實體,利潤是偶性;資本所以成為資本,只是因為它生產利潤,只是因為它是創造利潤即創造追加價值的價值)--從而也是作為利潤根據的資本的形式,作為資本保存下來並通過利潤來增殖的資本的形式--更加固定在它的外表性上,因為賦予利潤以這種平均利潤形式的資本的平均化過程,使一部分獨立存在的、似乎是在其他基礎上(即在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利潤,在地租形式上同利潤脫離了。    這二個連續段是很精闢的,都是用哲學語言解釋經濟的。附錄到現在讀到的,都是這樣的哲學語言,這些東西,應該都是精華所在,只是在成書的過程中,過於哲學了,才沒有進入前三卷的正文,金三。    P537,在這種說法中,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地租--表現為同某種特殊的自然要素的關係,而與人的勞動無關,在這裡,不僅剩餘價值的性質完全被掩蓋了(因為價值本身的性質被掩蓋了),而且利潤本身的存在現在也要歸功於作為一種特殊的、物的生產工真的資本,正如地租的存在要歸功於土地一樣。土地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並提供地租。資本由人們生產的產品構成,這些產品提供利潤。一種由人們生產的使用價值提供利潤,另一種不是由人們生產的使用價值提供地租,--這只是物創造價值的兩種不同的形式,前者與後者一樣那是既可理解又不可理解。    P538,(*****)顯然,只要剩餘價值分解成各個不同的特殊部分,而這些部分又與各種不同的、只是在物質上不同的生產要素--自然界、勞動產品、勞動--發生關係,只要剩餘價值一般獲得特殊的、彼此無關、互不依賴、由各種不同的規律調節的形態,那末,剩餘價值所有這些形態的共同的統一體(即剩餘價值本身),從而這個共同的統一體的性質,也就愈來愈無法辨認,不再通過現象表示自己,而必須當作某種隱藏的秘密來發現了。剩餘價值各個特殊部分的形態的這種獨立化,它們作為獨立形態的相互對立,由於以下的事實而完成了:這些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歸結為作為其尺度和特殊源泉的某種特殊要素,或者說,剩餘價值的每一部分都表現為某種特殊原因的結果,某種特殊實體的偶性。這就是:利潤--資本,地租--土地,工資--勞動。    P538,(*****)就是這些完成了的關係和形式,在實際生產中表現為前提,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通過它本身所創造的各種形態運動的,這些形態即它的結果,又同樣地在再生產過程中作為完成了的前提同它相對立。它們就是以這樣的身分實際上決定著單個資本家等等的行動,成為他們的動機,並作為這樣的動機反映在他們的意識之中。庸俗政治經濟學無非是以學理主義的形式來表達這種在其動機和觀念上都固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外在表現的意識。而庸俗政治經濟學愈是膚淺地抓住現象的表面,僅僅用一定的方式把這種現象的表面複製出來,它就愈覺得自己「合乎自然」,而與任何抽象的空想無關。    P539,[913]前面我們談到流通過程的地方,還應當指出一點,由流通過程產生的一些規定,結晶為一定種類的資本(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等等)的屬性,這樣也就表現為一定商品在物質上所固有的既定的屬性。    P539,(*****)如果說在利潤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既定前提的這種最終形態中,利潤所經歷的許多轉化和中介過程都消失了,無法認識了,從而資本的性質也消失了,無法認識了;如果說這種形態由於以下的事實而更加固定化:使它得以完成的同一過程,會使利潤的一部分作為地租同它相對立,從而使它成為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形式而同作為特殊物質生產工具的資本發生關係,完全象地租同土地發生關係一樣;那末,這種由於大量看不見的中間環節而與自己的內在實質相分離的形態,就會獲得更加外表化的形式,或者不如說,就會在生息資本上,在利潤和利息的劃分上,在作為資本的簡單形態(這種形態使資本成為它自己的再生產過程的前提)的生息資本上獲得絕對外表化的形式。一方面,這裡表現出資本的絕對形式:G-G`,自行增殖的價值。另一方面,甚至在純粹商業資本中也存在的中間環節,即G-W-G`公式中的W在這裡消失了。在G-G`公式中,只有G同它自身的關係,這種關係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5 18:41:00

  P539,(*****)如果說在利潤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既定前提的這種最終形態中,利潤所經歷的許多轉化和中介過程都消失了,無法認識了,從而資本的性質也消失了,無法認識了;如果說這種形態由於以下的事實而更加固定化:使它得以完成的同一過程,會使利潤的一部分作為地租同它相對立,從而使它成為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形式而同作為特殊物質生產工具的資本發生關係,完全象地租同土地發生關係一樣;那末,這種由於大量看不見的中間環節而與自己的內在實質相分離的形態,就會獲得更加外表化的形式,或者不如說,就會在生息資本上,在利潤和利息的劃分上,在作為資本的簡單形態(這種形態使資本成為它自己的再生產過程的前提)的生息資本上獲得絕對外表化的形式。一方面,這裡表現出資本的絕對形式:G-G`,自行增殖的價值。另一方面,甚至在純粹商業資本中也存在的中間環節,即G-W-G`公式中的W在這裡消失了。在G-G`公式中,只有G同它自身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用它自身來衡量的。這是絕對地從過程中抽出、脫離過程、處於過程之外的資本,它是這樣一個過程的前提,對這個過程來說它又是結果,它只有在這一過程之中並通過這一過程,才成為資本。    以上為連續筆記    P542,(***)而勞動能力,也只有當它在過程中作為勞動被使用,被實現時,才表明它有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一點並不能排除:勞動能力自身作為一種能力,是創造價值的活動,井且作為這樣的話動,它不是從過程中才產生的,而相反地是過程的前提。    P543,實際上利息是以利潤為前提的,利息只是利潤的一部分,剩餘價值[915]怎樣在利息和利潤之間、在不同種類的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這實際上與僱傭工人完全無關。    P544,這樣一來,連剩餘價值的最後一種形式,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使人想起其起源的形式,也分離為並被理解為不僅是異化的形式,而且是直接同剩餘價值本身相對立的形式,因此,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性質,也和一般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一樣,終於被完全神秘化了。    P544,產業利潤,與利息相對立,代表著過程中的資本而與過程外的資本相對立,代表著作為過程的資本而與作為所有權的資本相對立,--因而代表著作為執行職能的資本家、作為勞動資本的代表者的資本家而與只是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只是作為資本的所有者的資本家相對立。    P544,(***)實際上,貨幣轉化為資本,並不是由於貨幣同商品的物質生產條件相交換,也不是由於這些生產條件--勞動材料、勞動資科、勞動--在勞動過程中進入發酵狀態、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即進入某種化學過程,並把商品作為這個過程的結晶沉澱下來。如果情況僅僅是這樣,那末我們就決不會有資本,決不會有剩餘價值。勞動過程的這種抽象形式是一切生產方式所共同的,而不管它們的社會形態和歷史規定性如何。這種過程成為資本主義過程,貨幣轉化為資本,只是由於:(1)商品生產,即作為商品的產品生產,是生產的普通形式,(2)商品(貨幣)同作為商品的勞動能力(即實際上同勞動)相交換,因而勞動是僱傭勞動;(3)但是後者只有在下述情況下才會發生:客觀條件,也就是(就整個生產過程來考察)產品本身,作為獨立的力量,作為不是勞動的財產,作為他人的財產,因而按形式來說是作為資本,同勞動相對立。    P545,[916]當資本--不是某種特定的資本,而是一般資本--剛一開始形成,它的形成過程就是在它之前的社會生產方式的解體過程和這一生產方式瓦解的產物。因而,這是一個歷史過程和屬於一定的歷史時期的過程。這是資本的歷史創始時期。    P546,(***)資本成為資本的過程,或者說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出現之前的發展過程,和資本在這個過程中的實現,在這裡是屬於歷史上兩個不同的時期。在後一時期,資本是前提,它的存在是作為一種自行起作用的東西而成為前提。在前一時期,資本是另一個社會形式解體過程的沉澱物。這裡資本是另一個形式的產物,而不是象後來那樣,它是它自己再生產的產物。資本主義生產是在僱傭勞動這個資本主義的、現存的、但是同時又是被它不斷再生產出來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資本主義生產也是在作為勞動條件的形式、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既定前提的資本這個基礎上進行的,但是這種前提,也象僱傭勞動一樣,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經常的創造,是它的經常的產物。    P548,(***)因此,只要資本家參加勞動過程,他就不是作為資本家來參加(因為他的這個性質體現在利息中),而是作為一般勞動過程的職能執行者,作為勞動者來參加,他的工資就表現為產業利潤。這是一種特殊的勞動方式--管理的勞動,而勞動方式一般來說是彼此各不相同的。//這樣,在這兩種剩餘價值形式上,烈余價值的性質、資本的實質以及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不僅完全消失了,而且轉到了自己的反面。但是,由於物的主體化、主體的物化、因果的顛倒、宗教般的概念混淆、資本的單純形式G-G`在這裡被荒誕地、不經過任何中介過程地展示和表現出來,資本的性質和形態也就完成了。同樣,各種關係的硬化以及它們表現為人同具有一定社會性質的物的關係,在這裡也以完全不同於商品的簡單神秘化和貨幣的已經比較複雜的神秘化的方式表達出來了。變體和拜物教在這裡徹底完成了。    P549,(*)利息自身正好表現出,勞動條件作為資本而存在,同勞動處於社會對立中,並且轉化為同勞動相對立並且支配著勞動的私人權力。利息概括了勞動條件對主體活動的關係上的異化性質。利息把資本的所有權,或者說單純的資本所有權,表現為佔有別人勞動產品的手段,表現為支配別人勞動的權力。但是,它是把資本的這種性質表現為某種在生產過程本身之外屬於資本的東西,而不是表現為這個生產過程本身的獨特的規定性的結果。它不是把資本的這種性質表現為同勞動對立,而是相反地同勞動無關,只是表現為一個資本家對另一個資本家的關係,也就是說,表現為一種存在於資本對勞動本身的關係之外的、與這種關係無關的規定性。利潤在資本家之間的分配,與工人本身毫無關係。因此,在利息上,在利潤的這個形態上,資本的對立性質固然得到了特殊的表現,但是表現成這樣:這種對立在其中已經完全消失,而且明顯地被抽掉了。利息除了表現貨幣、商品等等增殖自己價值的能力以外,還把剩餘價值表現為從貨幣和商品中生長出來的某種東西,表現為它們的自然果實,也就是說,利息不過是資本的神秘化在最極端的形式上的表現,--只要它一般表現社會關係本身,它表現的[918]就只是資本家之間的關係,而決不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這個利息形式又使利潤的另一部分取得產業利潤這種質的形式,即產業資本家--不是作為資本家而是作為勞動者(產業家)--的勞動工資形式。資本家作為資本家在勞動過程中所要完成的、恰好使他同工人相區別的特殊職能,被表現為單純的勞動職能。他創造剩餘價值,不是因為他作為資本家進行勞動,而是因為他,即資本家,也進行勞動。……因為資本的異化性質,它同勞動的對立,處於剝削過程之外,處於這種異化的現實行動範圍之外,所以一切對立性質也就從這個過程本身排除了。因此,現實的剝削,即實現並實際表現對立性質的東西,就表現為它的直接對立面,表現為一種在物質上是獨特的、但是屬於勞動的同一社會規定性的勞動,即僱傭勞動,即屬於同一勞動範疇的勞動。在這裡剝削的勞動和被剝削的勞動被等同起來了。    P550,至於有人怎樣用聰明的理由進一步為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5 18:42:00

  P550,至於有人怎樣用聰明的理由進一步為這一點作辯護,我們將在分析把利潤解釋為「監督勞動」的報酬的辯護論觀點時作更詳細的考察。在這裡人們把資本家和他的經理混同起來了,這一點斯密已經指出過。    P550,(***)當然,產業利潤中也包含一點屬於工資的東西(在不存在領取這種工資的經理的地方)。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勞動的管理者和指揮者(captain of industry)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作用。但是只要這些職能是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形式,……但是隨著意識的宗教形式以及與此相聯繫的關係的消失,這種祭司的勞動也就不再進入社會生產過程。祭司的勞動與祭司一起消失了,而資本家作為資本家所完成的或他委託別人完成的勞動,也會與資本家一起同樣消失。    P551,可是,把利潤歸結為作為監督勞動的報酬的工資這一辯護論觀點,本身又轉過來反對辯護士;因為英國[919]社會主義者曾以充分的理由回答說,很好,以後你們就只應拿普通經理的工資;你們的產業利潤不僅在口頭上而且在實際上都應歸結為監督或管理勞動的工資。    P553,(*******)說這種勞動作為資本主義的勞動,作為資本家的職能是必要的,這無非就是說,庸俗經濟學家不能設想在資本內部發展起來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性質,能夠脫離它們的這種資本主義形式,脫離它們的各因素的異化、對立和矛盾的形式,脫離它們的顛倒和混亂。而這正是我們所要堅持的。[XV-919](加七星重點提示,金三)    P555,古典政治經濟學力求通過分析,把各種固定的和彼此異化的財富形式還原為它們的內在的統一性,並從它們身上剝去那種使它們漠不相關地相互並存的形式;它想了解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不同的內在聯繫。因此,它把地租還原為超額利潤,這樣,地租就不再作為特殊的、獨立的形式而存在,就和它的虛假的源泉即土地分離開來。它同樣剝去了利息的獨立形式,證明它是利潤的一部分。……在進行這種分析的時候,古典政治經濟學有時也陷入矛盾;它往往試圖不揭示中介環節就直接進行這種還原和證明不同形式的源泉的同一性。但這是它的分析方法的必然結果,[921]批判和理解必須從這一方法開始。它感興趣的不是從起源來說明各種不同的形式,而是通過分折來把它們還原為它們的統一性,因為它是從把它們作為已知的前提出發的。但是,分析是說明起源,理解實際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的必要前提。最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點和錯誤是:它把資本的基本形式,即以佔有別人勞動為目的的生產,不是解釋為社會生產的歷史形式,而是解釋為社會生產的自然形式,不過它自己已通過它的分析開闢了一條消除這種解釋的道路。     P557,隨著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發展,它不僅自己表現出矛盾和對立,而巳它自身的對立面,也隨著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現實矛盾的發展而出現在它的面前。與這種情況相適應,庸俗政治經濟學也就有意識地越來越成為辯護論的經濟學,並且千方百計力圖通過空談來擺脫反映矛盾的思想。    P564,社會生產過程的任何前提同時也是它的結果,而它的任何結果同時又表現為前提。因此,生產過程藉以運動的一切生產關係既是它的條件,同樣也是它的產物。我們越是在這-過程的實際外部表現上來考察這一過程,它的形態就越是在條件的形式上固定下來,以致這些條件似乎是不取決於它但對它起決定作用的東西,而過程參加者們本身的關係對他們來說表現為物的條件、物的力量、物的規定性,尤其是在資本主義過程中,任何要素,甚至最簡單的要素,例如商品,都已經是一種顛倒,並已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現為物的屬性,表現為人與這些物的社會屬性的關係。    P567,因此,庸俗觀點的代表者--無論他是資本主義思想的現論家還是實踐的資本家--的循環論證:商品價格決定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反過來,勞動、利息、利潤和地租等的價格又決定商品的價格,--只是一種循環運動的表現,在實際運動中和在現象的表面上普遍規律就是通過這種循環運動以矛盾的方式實現的。)    P568,(*****)……最後,由於這些不同部分作為過程的條件藉以和過程相對立的那種獨立性,上述一切都被神秘化了。它們從價值可以被分解成的那些部分,變為構成價值的獨立要素,變為構成要素。它們對市場價格說來就是這樣。它們實際上成了市場價格的構成要素。它們作為過程條件的這種表面的獨立性又怎樣由內在的規律所調節,因而它們只是一種表面上獨立的東西,--這一點在生產過程的任何時刻都不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也不會作為決定性的、有意識的動機起作用。正好相反。過程的結果藉以表現為過程的獨立條件的這種外觀,當剩餘價值的各部分(作為生產條件的價格)加入商品價格的時候,就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固定性。    P569,(***)由於剩餘價值的兩個部分,即利息和地租,作為商品(商品「土地」和商品「資本」)的價格加入生產過程,它們藉以存在的形式就不僅掩蓋了它們的實際來源,而且簡直否定了這一來源。//剩餘勞動,即無酬勞動,也和有酬勞動一樣實質上加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這一情況,在這裡表現為:與勞動不同的生產要素(土地和資本)必須得到報酬,或者說,與預付商品的價格和工資不同的費用加入商品的價格。剩餘價值的兩個部分(利息和地租)在這裡表現為從事經營的資本家的費用即預付。    P569,(***)平均利潤作為決定的因素加入商品的生產價格,因此,在這裡剩餘價值已經不是表現為結果,而是表現為條件;不是表現為商品價值分解成的那些部分中的一個部分,而是表現為商品價格的構成部分。但是平均利潤也和生產價格本身一樣不如說是觀念上起決定作用的東西,它同時表現為超過預付的餘額,[928]表現為不同於真正的生產費用的價格。在現存的市場價格情況下,即在過程的直接結果中,是否得到平均利潤,得到的利潤是大於還是小於平均利潤,--這一點決定著再生產,或者更確切地說,決定著再生產的規模;決定著現有資本以怎樣的量抽出或投入這一或那一生產領域,也決定著新積累的資本以怎樣的比例流入這些不同領域,最後,決定著這些不同領域在什麼程度上作為買者出現在貨幣市場上。相反,剩餘價值中作為利息和地租的這些部分則以完全固定的形式,分別表現為單個生產價格的前提,並且是以預付形式預支的。    P570,[可以把預付,即資本家支付的東西叫做費用[Kosten]。按照這種說法,利潤就表現為超過這些費用的餘額。這與個別生產價格有關。而由預付決定的價格就可以叫作費用價格[Kostenpreise]。//由平均利潤決定的價格,也就是由預付資本的價格加平均利潤決定的價格,可以叫作生產費用[Produktionskosten],因為這一利潤是再生產的條件,是在不同領域之間調節商品供給和資本分配的條件。這種價格是生產價格[Produktionspreise]。//最後,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物化勞動和直接勞動)的實際量就是商品的價鎮。這一價值構成商品本身的實在的生產費用。與這一價值相適應的價格,只是以貨幣表現的價值。//「生產費用」這一術語交替地用在所有這三種意思上。]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5 18:43:00

  P571,因此,正是同樣一些關係--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的關係--的不斷再生產,使它們不僅表現為這一過程的社會形式和結果,而且同時表現為它的經常的前提。但是只有作為這一過程本身不斷確定、創造、生產的前提,它們才是這樣的前提。因此,這種再生產決不是有意識的,相反,它只是在作為前提和支配生產過程的條件的這些關係的經常存在中表現出來。    P571,(*****)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的當事人是生活在一個由魔法控制的世界裡,而他們本身的關係在他們看來是物的屬性,是生產的物質要素的屬性。但正是在最後的、最間接的形式上(同時在這些形式上中介過程不僅變得看不見了,而且甚至變成自己直接的對立面),資本的不同形態表現為生產的實際因素和直接承擔者。生息資本在貨幣資本家身上人格化了,產業資本在產業資本家身上人格化了,提供地租的資本在作為土地所有者的地主身上人格化了,最後,勞動在僱傭工人身上人格化了。它們作為這樣一些在獨立的個人身上(這些個人同時只是表現為人格化的物的代表)人格化了的固定形態,加入競爭和實際生產過程。競爭以這種轉化為前提。資本的這些固定形態,對於競爭來說,是合乎自然、在自然史意義上存在的形式,而競爭本身在自己的表面現象上[929]只是這一顛倒的世界的運動。就內在聯繫在這種運動中的實現來說,這種內在聯繫表現為一種神秘的規律。政治經濟學本身,這門致力於重新揭示隱蔽的聯繫的科學,就是很好的證明。在競爭中一切都在這一最外表的最後的形式上表現出來。例如,市場價格在這裡表現為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東西,利率、地租、工資、產業利潤表現為價值的構成要素,而土地價格和資本價格表現為既定的、從事經營必須計算的費用項目。    P575,但是這種再生產的均衡性或等同性(即生產在同樣條件下反覆進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生產率會變化井改變生產條件。條件也會從自己方面改變生產率。但是這種偏離部分地會表現在短期間內即可平均化的表面的波動上,部分地會表現在偏離的逐漸積累上,這種偏離或者是引起危機,即通過暴力在表面上回到原來的關係,或者是極緩慢地給自己打通道路,爭取被承認為生產條件的改變。    P576,(*)[對真正的經濟學家來說是價值的東西,對實踐的資本家來說就是市場價格,它總是整個運動的最初的東西。]    P576,生息資本在信用上取得了資本主義生產所特有的並與它相適應的形式。信用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所創造的一種形式。    P576,(***)價值平均化為費用價格只有通過以卞的方式來進行:單個資本作為整個階級的總資本的一部分執行職能,另一方面,整個階級的總資本根據生產的需要在不同的特殊領域之間進行分配。這是通過信用進行的。由於信用,不僅這種平均化成為可能並變得易於進行,而且資本的一部分(在貨幣資本的形式上)實際上表現為整個階級用以從事經營的共同材料。這是信用的一種意義。另一種意義是資本總是力求縮短它在流通過程中必須完成的形態變化,總是力求預先實現流通時間,實現它向貸幣的轉化等等,並[931]通過這種辦法抵消自己的局限性。最後,積累的職能只要不是[收入]轉化為資本,而是供給資本形式的剩餘價值,它就會部分地被加在一個特殊的階級身上,部分地表現為:社會的一切積累在這個意義上都變成資本的積累,並歸產業資本家支配。在社會的無效個點上單獨進行的這種活動被集中起來,彙集在一定的蓄水池裡。由於商品在形態變化中凝結而閑置的貨幣,就通過這種途徑轉化為資本。    P578,因此,價格作為一種和商品價值不同的東西,價格作為一個貸幣額的價值(因為價格只是價值在貨幣上的表現),是術語上的矛盾。    P580,庸俗經濟學家中較有分行能力的人懂得,土地價格無非是地租資本化的表現,實際上是根據當時存在的利率決定的若干年地租的購買價格。他們懂得,地租的這種資本化以地租為自己的前提,所以地租不能反過來用它自己的資本化來解釋。    P586,[937]路德生活在中世紀市民社會瓦解為現代社會諸要素的時代(世界貿易和黃金新產地的發現加速了這個瓦解過程),所以,他當然只能從生息資本和商業資本這兩個洪水期前的[形式]去認識資本。如果說已經站穩腳跟的資本主義生產在它的幼年時期力圖迫使生息資本從屬於產業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工場手工業和大商業的形式最先繁榮起來的荷蘭,這一點事實上已經首先做到了,而在英國,這一點則是在十七世紀,並且部分地是以非常天真的形式,被宣告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個條件),那末,在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時,承認「高利貸」這個生息資本的古老形式是一個生產條件,是一種必要的生產關係,反而成為第一個步驟;正如後來,當產業資本徵服了生息資本時(十八世紀,邊沁),它本身就承認了生息資本的合法性,承認了它們之間的血肉關係。    P590,在亞洲的各種[社會]形式下,高利貸能夠長期延續,這只是造成經濟的衰落和政治的腐敗,但沒有道成[現存的生產方式]真正解體。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其他條件--自由勞動,世界市場,舊的社會聯繫的瓦解,勞動在一定階段上的發展,科學的發展等等--已經具備的時代,高利貸才表現為形成新生產方式的一種手段,同時又表現為使封建主,反資產階級要素的支柱遭到毀滅,使小工業、小農業等等道到破壞的手段,總之,表現為把作為資本的勞動條件集中起來的手段。    P593,[在基督教的中世紀,高利貸被看成是一種「罪惡」,並為「教規」所禁止。//近代。路德。對高利貸還存在著天主教-異教的觀點。高利貸廣泛盛行(部分是由於政府需要貨幣,部分是由於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部分是由於產品轉化為貨幣的必要性)。但是它的公民權已被確認。//荷蘭。對高利貸的最早的辯護。高利貸也是最早在那裡現代化,從屬於生產資本或商業資本。//英國。十七世紀。爭論已不再是針對高利貸本身,而是針對利息的大小。高利貸對信貸的支配關係。要求創立信貸形式。強制的立法措施。//十八世紀。邊沁。自由的高利貸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要素。]    P595,(路德:)高利貸必然會出現,不過,高利貸是要倒霉的……//所有明智的異教徒也都非常嚴厲地譴責高利貸。例如,亞里士多得在《政治學》中說:高利貨運違反自然的,因為它取得的總是比給予的多。這就廢除了一切美德的手段和尺度,即所詣的對等交換,算術上的相等……    P598,中世紀的巨額利息(只要不是從封建貴族等那裡收取來的),在城市大部分是以商入和城市手工業者從農村詐騙來的巨額「讓渡利潤」為基礎的。    P616,馬克思指英國的流行的說法「capital employs labour」「資本使用勞動」),這種說法反映了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係的實質本身。    P625,馬克思說的「概論這一篇」是指《資本一般)(《das Kapital im allgemcinen》)那一篇。按照1858-1862年計劃,這一篇應由三部分組成(《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和《二者的統一,或資本和利潤》),緊接著這一篇之後應該是具有更專門性質的三篇,《資本的競爭》、《信用》和《股份資本》。    

作者:金三回復日期:2005-12-25 18:45:00

  (1)小冊子《國民困難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260  [(a)把利潤、地租和利息看成工人的剩餘勞動。資本的積累和所謂「勞動基金」之間的相互關係]260  [(b)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和資本積累條件下資本和收入的交換間題]269  [(c)小冊子作者的功績及其觀點在理論上的混亂。他提心的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對外貿易的作用以及「自由時間」是真正的財富等問題的意義]276  (2)萊文斯頓[把資本看成工人的剩餘產品。把資本主義發展的對抗形式同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容本身混淆起來。由此產生的對生產力的資本主義發展成果的否定態度]283  (3)霍吉斯金289  [(a)資本的非生產性的論點是從李嘉圖理論中得出的必然結論]290  [(b)反駁李嘉圖的資本是積累勞動的定義。關於並存勞動的見解。對物化的過去勞動的意義估計不足。現存財富同生產運動的關係]293  [(c)]所謂積累不過是一種流通現象(儲備等是流通的蓄水池)309  [(d)霍吉斯金對資本家為工人「積累』生活資料的見解的駁斥。霍吉斯金不了解資本拜物教化的真正原因]319  [(e)]複利;根據複利說明利潤率的下降329  [(f)霍吉斯金論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係]346  [(g)霍吉斯金的基本論點在其《通俗政治經濟學》一書中的表達]349  [(h)霍吉斯金論資本的權力以及論財產權利的變革]352  (4)政治經濟學家的反對派布雷]353      10.29-11.12第一卷  11.13-11.23第二卷  11.24-12.5第三卷(非超星版本。註解沒有)  12.6-12.11第四卷第一冊  12.12-12.20第四卷第二冊(期間二天有事、二天電腦故障)  12.21-12.25第四卷第三冊  完  期間還看了馬恩關於資本論的書信集    

推薦閱讀:

這個八字後運能成為巨富資本家吧?(答易友)
公司涉違規減持被查 中航資本總經理被免職
宗教改革500年丨歐洲資本主義是如何通過三大變革崛起的?
許小年:資本大量外流,這才是真正原因
《資本論》如何證明了唯物史觀

TAG:筆記 | 讀書筆記 | 資本 | 讀書 | 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