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特別狠心特別愛.下(18P)

心軟是害,狠心是愛!

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狠下心來,

領著孩子走`或者看著孩子走`絕不是抱著孩子走!

在富裕的環境下愛孩子,

需要父母有更高的境界、智慧和勇氣。

「愛」就同我們掌握其它藝術一樣,

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每個父母也必須通過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

——摘自沙拉著作《特別狠心特別愛》

猶拒絕「啃老族」

他們以「培養孩子開拓精神,能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他們從愛孩子就要為他們深謀遠慮出發,把學會獨立生存作為最貴重的禮物送給孩子。 猶太家長不光是嘴上說說這些理念,還會身體力行。就拿我在特拉維夫的鄰居來說吧,他們家的小孩子是名副其實的小主人,不是中國家庭的「小皇帝」。孩子們經常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跟父母一起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整理房間、做簡單飯菜、收拾院子、種植花草樹木、擦洗汽車、做室內外衛生、購買東西等。猶太家長認為家務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基礎課程。 全世界都知道猶太人理財術獨步天下,殊不知,猶太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不勞無獲」的法則。以色列家庭教育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當孩子想要父母滿足他們的願望時,猶太父母會告訴他的孩子,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換得你想要的東西。尤其是富爸爸們對這項口號更是鼎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的。在猶太父母看來,優越的家 庭條件並不一定是好事,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正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那句老話:「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別誤會猶太孩子是幫父母做家務,或者是自己出去打點小工,是受錢的驅動,是把家庭關係退化成金錢關係。在猶太父母看來,金錢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格、品德教育。猶太人對孩子的培養重視長線投資,他們不會擔心,孩子今天去練攤了,就代表他要一輩子都會練攤。品嘗了生活的真實味道,尋找到人生的坐標和榜樣,更激發了孩子們樹立人生理想的願望,相比之下,錦衣玉食的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樹立目標。 而且,家務勞動、有償生活機制、財商能力從娃娃抓起,並不是說猶太人不尊重知識。相反,猶太家庭一貫以產生博士為榮耀。猶太人中產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學科領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類專業人才,其人數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塵莫及的。 對猶太父母來說,他們願意支持孩子讀博士、博士後,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拿到一紙文憑,而是幫助孩子擁有實現美好人生的能力和素質(反觀我們這幾代中國父母,把學習成績視為教子成功的終極體現,根本不把孩子的生存能力放在心上,或者認為生存能力等有了高學歷之後再培養也來得及。反正有自己這個「老奴才」在嘛!結果呢,當慣孩奴,最後培養出「啃老族」。)

讓孩子遠離「滿足陷阱」

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都處於一種被動的局面,對孩子付出一片愛心卻收效甚微。為什麼家長越理解孩子,越體恤孩子,越滿足孩子,孩子反而不理解家長,不體恤家長,甚至是折磨家長呢?

在猶太家長看來,這是家長只知道愛,而不知道教造成的。猶太家庭教育之所以成功率很高,就在於他們很重視從小給孩子建立家范。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家范、尊重家長,他們還獨具匠心地設計了很多小技巧:比如說家長們就特別建議學校組織一些「了解家情」活動,配合自己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體諒父母持家的不易,從而學會珍惜和責任。 我兒子所在的中學就曾經組織過「爸爸媽媽的一天」的社會調查,調查爸爸、媽媽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寢所做的事情,這讓兒子和他們的同學感觸頗深。兒子回來跟我說,在調查總結課上,好多同學都哭了,他們沒想到,爸爸媽媽掙錢原來這麼不容易。一個曾經跟媽媽要名牌溜冰鞋的同學,在他親眼看到媽媽在嘈雜的機器聲中忙碌的背影后慚愧地說:「調查那天,我看著媽媽的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了。」他為自己平時不珍惜媽媽的勞動果實而慚愧。

猶太家長認為,大人適當地向孩子通報家情並非壞事。這樣,孩子們會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珍視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勞動,不再把父母當成是銀行的提款機。對家情知之甚少的孩子,則會對父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辛苦勞作感到習以為常。我非常喜歡參加以色列學校的家長懇談會,每次都感到受益匪淺。跟國內的家長會不同的是,在家長會上,老師鼓勵家長們多說多問,並邀請一些家教專家給各位父母現場答疑解惑。我很多教育理念的轉變都是來自這些懇談會,比如「在愛的名義下做好家范」。以色列的教育學家認為:錦衣玉食的孩子被「超前滿足」、「超量滿足」、「即時滿足」久了,更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深愛自己的父母做這些是天經地義的,從而產生理所當然的唯我獨尊心理,你再給他定什麼家范,都是無濟於事。 以色列家長有一個教子謀略特別有趣,翻譯成中文大意就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要創造什麼條件呢?原來,不論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父母們都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磨練孩子的意志和智商。唯恐孩子缺乏家范走上「偽貴族化」的歧途,很多猶太富爸爸們還經常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參加「飢餓體驗」。比如帶孩子一起去非洲的貧窮地區參觀做義工,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

通過和以色列朋友交往,我發現,猶太家長苦心孤詣地模擬家庭情境或者送孩子去一些特別的貴族學校去吃苦,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不陷到「超量滿足」、「超前滿足」的甜蜜陷阱中,因此,猶太的孩子們常常是人才輩出,成為遍布全世界的精英,這都是在猶太人的家教傳統中受益的結果。

有些愛 欲速則不達

以色列孩子讀到小學高年級後,家長絕對不會盤旋在孩子頭頂,雖然他們總是在關鍵時刻出現。他們更多是在暗中守衛孩子,但不會越過自己的職能範圍。在以色列學校里,專門設有家長項目主管,他的職責是定期召集一定區域的父母和教師見面。我兒子所在學校的家長項目主管給出的建議是:參觀(但不要太頻繁)、交流(也不要太頻繁)、別(過於)擔心、期待變化、相信他們。即從孩子身邊向後退一步,做孩子的軍師,負責參謀、觀察、提醒,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包辦他們。

猶太的富裕階層更高瞻遠矚地點明了這一點:未來後工業化社會的一切競爭都是全球性的。要想保證下一代猶太孩子在世界範圍內都佔有優勢地位,只從事高度技術性的工作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CEO管理能力、創造力、想像力、人文價值等綜合性素質。而這些素質的培養需要孩子儘早樹立價值觀、判斷力、人生坐標、獨立思想,家長根本不可能為孩子做出所有的選擇。儘管家長們富有寶貴的人生經驗,但是,後工業社會的價值變動光怪陸離,聰明的家長不是越俎代庖用他們的價值觀為孩子做決定,而是應該給孩子提供原動力,啟發孩子去思考:孩子,想想你的興趣在哪裡,你的天分在哪裡?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是否準備好了終生學習的態度?

在我訂閱的以色列教育刊物上,我拜讀過以色列人力資源培訓專家、團隊發展國際公司顧問蘇俊維的一篇文章,他說,「只有讓孩子學會『我要學習』,『我有這個興趣』、孩子才有能力去學習、去思考!」

我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有一位做醫院院長的好朋友。有一天,我和他聊起了孩子職業選擇的話題,他對我說:「我不會跟孩子說,醫生收入高,所以你報醫學院吧。因為,他如果只是為收入而做醫生,遲早會後悔的。醫生行業極其辛苦,沒有治病救人的理想,只是受金錢力量的驅使,他將來也不會成為一位好醫生。所以,我想讓他考慮清楚自己的興趣後再作出選擇。」

這種後退一步讓孩子挺身而出做選擇的爸爸在以色列很普遍。猶太父母正是因為愛孩子,為孩子人生大計著想才選擇退居二線,以此鍛煉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自我選擇能力、讓他們建立坐標能力、尋找自己的價值能力。他們說,如果孩子沒有自主性,就算家長這邊吹響了衝鋒號,孩子們那邊卻可能是鳴金收兵了。與其如此,還不如分析孩子們的特質,做他們的參謀和軍師,幫他們儘快找到興趣和願景。然後,自己退居二線,讓興趣和願景代替自己焦灼的身影,引導孩子走向更廣闊、更富有理想的世界。

如出一轍的愛子之道

猶太家長愛孩子的理念和方式真的是獨闢蹊徑嗎?

其實,猶太家長愛的教育和中國傳統的愛的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不患慈,患知愛而不知教也」、「溺子如殺子」、「一畦蘿蔔一畦菜,自己的孩子自己愛」、「黃鼠狼養的孩子是香的,刺蝟養的孩子是光的」、「嚴是愛,嬌是害」、「慣子不孝,肥田收癟稻」、 「嚴是愛,寬是害,不打不管要變壞」、「自古雄才多磨練,從來紈絝少偉男」等等,都是中國自古流傳的家教傳統。

中國古代家訓中最有名的那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更是和猶太人愛子秘籍驚人地相似,猶太人認為愛孩子雖然沒有固定模式,但愛孩子都要有長遠眼光,要為孩子將來考慮,父母不能在愛的名義下感情用事。

可是,這些和猶太家教精神如出一轍的中國古訓,擱在現代中國父母身上,就知易行難了。

也難怪,獨生子女政策給中國家長養孩子增添了時代課題,許多家庭都患有「421、621綜合症」,即四到六個老人,一對父母共愛一個孩子,總想竭盡全力將孩子保護得更多更久。中國家長明知這樣對孩子不好,可心裡卻總是放不下。就像在肯德基餐廳,無數次地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拿著漢堡,大吃二喝嚼著雞翅,老爸老媽,有時候還要加上爺爺奶奶,大眼瞪小眼地在一邊看著,或者吃點從家裡帶來的東西。

由於從小就受到太多的溺愛,有些孩子從不動腦筋,從吃穿用到上什麼學校,報考什麼專業,選擇什麼工作都有家長的格外關照。遇到不順心的事、受一點點挫折時,他們就眼淚汪汪,滿臉委屈,表現出「草莓族」外表鮮美、不禁擠壓的特徵。

可以說,這代中國新生父母延續了上一輩中國父母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並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下將它愈演愈烈,甚至發展出「孩奴」、「草莓族」、「啃老族」等一系列標籤,甚至做「直升機」的「中國媽媽」都上了美國詞典。

初到以色列時,我也是中國式媽媽中的一員。耳濡目染了猶太人愛子女的方式後我開始思考:父母對孩子的愛和保護到底要小心翼翼到什麼時候呢?特別是比較了兒子以華、輝輝與同齡猶太孩子在生存能力上的差距後,我便開始反思,作為母親,在愛孩子的方式上,是不是不要那麼膩、那麼佔有、那麼霸道、那麼全權?

我還曾經向一個專門搞兒童教育的猶太朋友請教過這個問題,他的一些話啟發了我。他說:「沙拉,你的母愛本身沒有罪,可如果超過分寸而越俎代庖,讓你的孩子被過分的愛養懶、養散、養垮了鬥志,那則是你母愛的罪了。

父母如果從小對孩子一手包辦,一種可能是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形成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另一種可能是勉強孩子違背意願,結果造成了和孩子的矛盾,這種矛盾往往是到了青春期後會加劇、激化。

最近,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節目常常關注青少年心理問題,更多孩子心理疾病的原因已不再是以高考壓力為主了,而是變得和父母的教育態度緊密相聯。

10年的跨國教育經歷,至今都讓我腦海不斷出現著兩副跳躍著的鮮活畫面:一些中國父母愛孩子的畫面像一幅子宮圖,而猶太父母愛孩子的畫面卻像一幅篝火圖。

最美的子宮圖就像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達文西的手稿中。剖開的子宮裡有一個足月的嬰兒。因此,有人說:「子宮的意義就是孩子的宮殿。」

中國父母要對孩子的人生負起責任的想法,這種感情除了用「子宮」這個畫面來形容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恰當的表達方式了。

但是,當孩子走過幼年,父母在內心深處還設立「虛擬子宮」,這樣最大的可能是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形成一種虛假的「子宮安全感」,久而久之就被培養成了平庸無能的人。

猶太父母愛孩子的畫面則像一幅篝火圖。沒有固定的模式,也算不上錦囊妙計。畫面中,父母用篝火點燃孩子的人生和前程,遙遙望見他們就像一輪新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

子宮圖中的父母之愛與篝火圖中的父母之愛矛盾嗎?不!沒有子宮般的愛,就沒有溫度、沒有奉獻、沒有犧牲;但是,不用篝火點燃這種愛,你再多的溫度都是沒有理智的感情用事,都是沒有功勞只有苦勞的犧牲,都是缺乏智慧和藝術的愛!

健康的親子之愛,應以子宮為出發點,在旅程上點燃篝火,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生存技能和生命素質。兒女是來源於子宮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對兒女的成長搏以全力、有所為的施愛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有價值的高質量之愛。而這種篝火之愛正是當前很多中國父母欠缺的,因此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就成了影響孩子成長質量的雷區。

愛孩子 還是害孩子

有一句話這樣評價中國的家長們:他們太愛孩子了,但又太不會愛孩子了。

中國父母大多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那也會「淹沒」孩子,這就是溺愛。溺愛是一種後患無窮的愛,它使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卻輸在了終點線!

新加坡《聯合早報》曾刊出署名文章說: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三成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難怪不少人都在高喊:慎防「養兒啃老」顛覆中國人多年來的「養兒防老」現象。

文章總結說:「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沒有不幸的人,只有不幸的教育。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不幸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不幸的教育。我遇到過許多家長對孩子付出一片愛心卻收效甚微: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父母,偶爾還是小昏君,並且出現啃老苗頭。可是當我們透過這種表象就會發現,導致這個問題的並不是子女,而是父母。是父母在偉大的愛子光環中走進了誤區,才不小心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如何走出這個誤區,是中國新一代父母養兒育女面對的新課題、新挑戰。

誤區之一:素質教育≠藝術教育

癥狀:國內近年來流行「素質教育」,可惜的是,沒有主心骨的家長把音樂、美術、武術、舞蹈、書法、外語錯當成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他們完全忽視了孩子的為人處事、價值坐標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對知識與職業關係的理解,孩子的人生理想以及付諸實踐的能力,才是「素質教育」的明確內涵,是一個孩子走向社會舞台最必要的素質。這種素質,名牌學校、高級輔導班都沒有精力和義務去培養,只有那雙推動搖籃的父母之手才能給孩子這份價值連城的禮物。

缺陷:好分數=好學校,好學校=好文憑,好文憑=好工作,但是,好工作≠事業成功。在孩子小的時候,好成績確實能說明他是個好學生,可當孩子長大成人,需要離開學校走入全球化競爭,問題就出來了。未來後工業化社會需要人才具備財商、管理能力、逆商等多種生存技能,光會讀書沒有這些技能的孩子就會很吃虧,包括很多名校碩士、博士畢業生,出了校門還懵懵懂懂,不知道怎麼謀生處事,甚至前途堪憂,更別說成家立業了。結果,養兒「啃」老顛覆了中國人多年來的養兒「防」老。

誤區之二:習慣性滿足各種要求

癥狀:主要表現為長輩們對孩子的物質嬌寵和情感嬌寵。父母是孩子的提款機。你喜歡什麼,給你什麼;愛吃什麼,給你吃什麼;愛穿什麼,給你穿什麼。要錢給錢,要物給物。給的越多,表明父母愛得越深。這直接導致幼兒和青少年消費日益攀高。一個4歲的幼兒園的小孩,身著米奇的外套、巴布豆的T恤、麗嬰房的褲子和阿迪達斯的休閑鞋,整套裝備下來要上千元。父母成了「孩奴」,孩子成了「啃老族」。 缺陷:「錢是從爸爸兜里掏出來的」、「錢是銀行給的」,如此想法不是孩子的悲哀,而是中國父母教育的悲哀。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不知道勞動的價值,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慣,這將對孩子未來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影響他們今後的婚姻生活。很多中國家長覺得教育孩子不看重錢是一種美德,這沒錯!不過,教育孩子不看重錢的根本目的是減少他們在金錢上的虛榮心和攀比風,而不是讓他們不在乎錢、大手大腳、坐享其成,當下的「啃老族」就是鮮活的例子。

而且,即時滿足、超前滿足、超量滿足容易養成孩子我行我素、任性、情緒不穩定、安全感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的個性。

誤區之三:知愛而不知教

癥狀:愛子對家長來說發自人倫天性。動物尚且舔犢情深,人類愛子的例子更是俯首即拾。但是,愛子不是家教的終點,愛而不知教更耽誤孩子。我們現代中國父母,把「愛而知教」的家訓演繹得怎麼樣呢?應該說,我們更重視了教育,但卻沒有領略「愛而知教」的內涵。「愛而知教」是家范教育,是素質教育,是慎始教育。而不僅僅是音樂、美術、書法、跆拳道、智能、英語、奧數教育。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鏡頭: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端著飯碗追著已經半大的孩子喂飯,被追的孩子往往手裡還拿著什麼玩具,吃一口,玩幾下,跑一圈,再吃一口,直到飯涼了,還有一大半沒吃。而家長會感覺特別心疼,因為寶貝沒吃飽。缺陷:對孩子的行為缺乏明確規範的家庭,家中的長輩都爭著對孩子施愛,唯恐孩子不快樂、受委屈,但是卻忽略了給孩子從小「慎於始」教育的家庭,往往就是這樣的家庭,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讓他們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放肆,那麼不理解父母。你越是給孩子無原則的寬容和無原則的耐心,他越會巧妙地借用你的愛心,最後擒拿了你。

誤區之四:過度撫養:Over-arranged?,關懷強迫、過度熱心(overzealous)

癥狀:媽媽們過度介入進孩子的生活,在孩子上空盤旋、轉悠,不肯撤退,而孩子的想法經常成了泡影。「關懷強迫」的媽媽們反對其他人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任何意見,她們覺得她們和孩子最近,所以最了解孩子、最關心孩子的人,無疑也是她這個母親。從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選、零食的口味到食譜的搭配,從學習音樂、繪畫、運動量的安排,到玩具、小夥伴、遊戲的內容、活動的限制,甚至連人生目標、道路選擇都要一手包辦。 另外,他們經常會因孩子的失敗,而過度的憂傷、哭泣,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他們還不敢減速,甚至愈管愈多,生怕一減速,就摧毀了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缺陷:這個誤區是對孩子的一種心靈侵犯,也是對孩子成長需求的一種忽略,會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孩子越不適應,家長越去過度保護,這樣長期惡性循環,孩子就會缺乏獨立性、堅忍性、耐苦性和艱難意識。等孩子稍大後,毛病就日趨明顯,做家長的還時不時地指責道:「你看看你,這麼大了,還是不懂事,還要我操心,唉,真把我給急死了!」然後,還要去儘力而為地過度保護孩子。在愛的名義下,家長們付出了辛苦的代價,卻收穫了對孩子的嘮叨與擔憂。

過度撫養是一種把握不好情緒的母愛,它導致的結果往往危害無窮。許多研究結果都表明:過度撫養教育風格會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自理能力弱,易於形成依賴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乏勞動自覺性,交往能力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競爭能力。甚至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不知所措,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向父母求援或是自嘆自憐。 以上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或多或少都涉足了這些誤區,即使是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

乍看起來,滿足、關懷、熱心、愛,都彷彿有偉大的犧牲奉獻的味道,因為從癥狀上看,陷入愛的誤區的父母正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父母們愛的誤區讓孩子的未來毀於一旦,也讓自己的犧牲付諸東流。 為人父母總是艱難與偉大同行,辛苦與幸福同在,世上歌頌這種親情的文字俯首皆是。但是,就如高爾基所說的,生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愛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愛孩子一旦被人類賦予了教育的因素,就變得不那麼簡單了,只憑父母對孩子的滿腔熱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掌握科學的理念,掌握愛孩子的藝術與學問,如果教育觀念和方法不得當就會適得其反。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波及全球,世界上數萬種工作中,養兒育女是最重要、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現代教育學對家庭教育更給予了特別關注。前文提到過,猶太人家教傳統與中國人家教傳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猶太中產階級家庭,更針對怎麼把母愛變成篝火,充分利用優越的經濟條件,發揮有利的教育因素,演繹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愛子秘籍,並將它傳授給後代。這套愛子秘籍是什麼呢?我把它總結起來,就是七個字:特別狠心特別愛!

特別狠心,特別愛

總結了猶太家長愛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我把「特別狠心特別愛」歸納出六個內涵,與天下父母分享。我不想因為自己培育出億萬富翁的兒女,就炫耀自己的教子方法。因為,我也曾是位找不到方向的母親,我也曾被別的母親批評過母愛質量低,所以,我更能理解今日父母的心情。 也正因如此,我才更想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我的奮鬥。做母親還需要奮鬥嗎?如果說有一個崗位可以不用憑證上崗,那就是做母親。但這個崗位的學問太深,進門容易,畢業難。就像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生孩子是母雞都懂的事,養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國人為什麼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因為我們一富,就想富孩子。而在我的教育實踐地以色列,很多家族的財富都是世代傳承的,其實傳承的並不僅僅是金錢,而是一種生存的技能和素質,一種對自我人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精神。所以,富可以富三代,關鍵看怎麼愛。 「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三大內涵和對應技巧,記錄的是我在以色列改造三個孩子的經驗、努力和思考,它不僅僅是傳授給不太富裕家庭的家教參考書,相反,它更是給富裕家庭的愛子攻略。我衷心期盼它能夠給孩子的爸爸、媽媽們一些啟發性的幫助和領悟:

一、 在有償機制中愛孩子

有償生活機制是猶太生存教育的一個精華,它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不僅使猶太子孫精明富有,而且還使得他們無論漂泊於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如魚得水地展開他們的事業。在猶太家長看來,學校里開展的各種各樣技能教育,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網球等運動,都是孩子必須的成長養分。但是,這些教育並不能提供給孩子一個生活經驗訓練場。在教育問題上,猶太家長拋棄了很多浮華的東西,把生存教育列在教育的首位,直搗教育的初衷——讓每個孩子長大後生活得更好。 這種做法對於任何孩子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十幾歲的孩子效果更加明顯。在有償生活機制的運行下,每個孩子都比父母想像得更能幹,更有時間意識、財富意識、自我管理意識、責任意識。 猶太家教懇談會常常討論如何實施有償生活機制的問題,他們認為僅僅學業優異的孩子,人生未必成功,也就是說並不意味著他能在未來的生活中順暢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過一個調查報道: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前者比後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從小懂得勞動倫理學的孩子,在對生活不斷體驗的基礎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日後更容易事業有成。

二、 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

「延遲滿足」是以色列親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類慾望的滿足,可以分為幾種: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好的教育總是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是愚蠢的行為,「超量滿足」則是浪費之舉動。 以色列家長常跟孩子溝通對話,聽孩子談談他們對延遲享受的理解。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必須去賺取自由時間,但這需要你獲得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優秀的學業成績。此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錢。等賺到錢以後,你就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了。但是,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那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後只能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後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 以色列學校的家長懇談會,每次都能讓我受益匪淺,家長們常常對「學會拒絕」的家教觀念提出自己的見解。著名猶太教育家彌塞亞早就鮮明指出:「在家教方面,教育孩子什麼事是不能做的,非常重要。」 「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忍耐,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他一個人準備的,他所要的東西並不能唾手可得。「延遲滿足」增強了孩子被拒絕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了對成功至關重要的逆商。不僅如此,「延遲滿足」還訓練孩子在延後享受中磨練意志,磨練對人生的期許,從而變得更有彈性。包括在學習方面,也會變得更有耐心。

三、撤退一步,學會放手(leave alone)

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有一句名言,被猶太家長珍藏在愛子教科書中。他說:「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如果父母過分呵護孩子,反而使孩子失去自信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絕對沒有獨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猶太名人馬克思也曾說:「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家長為什麼放手難?當新生兒呱呱落地的時候,他與母親相連臍帶、血脈相連,這就使放手成為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猶太家教法則告誡父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的世界。撤退越早、放手越早,孩子就更容易適應他們的未來。在猶太父母看來,不肯撤退、不肯放手,把孩子培養「超齡嬰兒」,「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是父母對一個美好生命的辜負,是父母教育的失敗。真正為子女幸福著想的父母,要有超越世俗成見的慧眼,自己要向後退一步,為孩子多創造挺身而出、探索外界信息的機會。而不是衝鋒在前,一手包辦,擋住了孩子展望未來的視線。

猶太父母認為,如果做父母這份工作可以用績效來考評,一手包辦、越俎代庖的100分父母不見得是成功的標準,換個思路,撤退得當、放手不放任的80分的父母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業績。 不做包辦的管家,做一個參謀、觀察、提醒的軍師是猶太家長對自己父母角色的定位。父母退居二線,鼓勵孩子挺身而出,尋找興趣和願景,尋找自己的人生坐標並付諸實踐。以自己的速度朝著或許平凡卻不平庸的理想人生前行,儘管一開始飛得慢,卻能續航到終點。 猶太父母對兒女的愛,就是這樣以終生受益為目標,他們常常比喻自己的家教方法說:我們不做短線,要做長線投資。  猶太民族並不見得比別的民族更聰明,不過,以僅佔世界人口0.2–0.3%的比例,誕生出那麼多不勝枚舉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蕭邦、門德爾松、梅紐因、夏卡爾、卓別林等。1982年開始設立的諾貝爾獎,這個獎可以說是由猶太人所獨佔,因為有32%的得獎人是猶太人,其比例是其它民族的100倍。為什麼猶太人培養出這麼多世界頂級人才呢?在人才培養的成功率上,家庭教育幫助猶太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如果父母還沒有懂得愛的藝術,可能會說,「特別狠心特別愛」對孩子是不是太狠心,太殘酷,太沒有人情了?  其實並非如此,「特別狠心,特別愛」是以讓孩子長大後生活得更好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它是藏起一半愛,不是丟失一半愛,它是愛得更理性、更科學、更藝術,而不是愛得越來越沉重、越來越迷茫。  有的家長擔心:「特別狠心,特別愛」會不會破壞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其實,這種想法沒理解猶太家教「特別狠心,特別愛」的精髓,沒悟到它隱藏在狠心後面特別愛的那部分。實施「特別狠心,特別愛」的猶太家教,強調愛與教結合,但愛和教都要有度,只強調教,孩子就成了教育的靶子,他感受不到愛,他和父母之間的愛也就不會流動。通過對猶太孩子的觀察,我發現「特別狠心特別愛」並沒有隔離開猶太父母與兒女之間的血脈情緣,反而更增添了家庭的凝聚力,增強了孩子的安全感。猶太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黏糊著呢!就拿我的教育實踐來說吧!

  1.我在家裡實施有償生活機制,鍛煉他們的家務能力,培養他們的財商和生存能力、管理能力、責任意識,但同時,我也要用愛經營好家庭,讓全家人心心相印。我會跟女兒相約公主茶室,共度溫馨美妙的母女時光;我會跟孩子一起做「時間旅行」,享受黏黏糊糊的親子之樂。當他們留著最甜的橘子給我吃,當他們搶著把雞翅放在我碗里,當他們鄭重地許願,要交給媽媽一個燦爛的明天,要給我三把鑰匙時,我真是百般滋味涌在心頭。  「有償生活機制」是一把篝火,激發了孩子們的生存潛質,在他們脫胎換骨的改變中,我們的親子之情不僅沒稀釋,反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更感激母親的良苦用心,更欽佩母親的智慧。 2.同樣,愛也是「延遲滿足」最重要課題。當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時,作為父母,你是接受還是拒絕?你怎樣能讓孩子懂得感激而不一味要求?怎樣讓他們了解最值得珍惜的不是五光十色的禮物,而是親人,是快樂,是愛。  我也曾經拒絕滿足孩子們的超額要求,但是,我會花費很多心血,讓孩子明白什麼東西是真正值得擁有的,從爸爸媽媽為他們做的點點滴滴,讓他們體會到愛的渾厚與深沉,愛的綿長與體貼。  3.越愛孩子,越要後退一步的「特別狠心特別愛」,不是對孩子放手不管、不負責任、放任自流。相反,保持愛的距離,並不代表馬放南山。  

我就是遠隔千山萬水也跟他分享心事;不越俎代庖,不是撒手不管。相反,我們每個周末都召開家庭會議,一起晒晒太陽,聊聊煩惱,持家比做生意更需要用心經營;我退居二線,鼓勵他們尋找自己的興趣和願景,並不代表我就可以當甩手掌柜了,相反,我更注重跟孩子之間的思想與感情交流,辦事更要從孩子的前途和長遠發展著想。我經常與孩子對話和探討,並常常對孩子加以引導,誘發孩子進行思考。因此,三個孩子也擁有了好口才和判斷能力,在腦海形成「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我以後要做……」,一步步實踐下去,成功隨之而來。 是否要根據「特別狠心特別愛」的愛子秘籍改變自己的愛子方式、愛子質量?改變與不改變是家長的選擇,這個選擇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反映出家長的價值觀念。 不過,21世紀,孩子將面臨更加激烈的未來競爭,從小具備自信心、健全的思維模式,具備解決問題、管理自己、管理事務的能力,將為今後的成長、學習和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和積累,就能夠更從容地面對未來。而這些能力的大敵就是溺愛的育兒方式。溺愛是種毀滅性的育兒方式,相信這一點天下父母都有共識。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很多深陷在溺愛誤區中的父母,絲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幹將,自己正在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但是,「特別狠心特別愛」的愛子方式,放在經濟寬裕的家庭,執行起來就需要更高的境界。 我的兩個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家裡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他們很能體會媽媽的艱辛。在我對孩子們的生存教育和理財教育中,更讓他們很早就懂得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幫助媽媽分擔家庭責任。在小女兒妹妹的成長過程中,家裡已經過上了比較富裕的生活,但是對她的生存教育卻讓我感到糾結、矛盾。妹妹16歲生日時,我請她在上海的味千拉麵吃生日面,因為她喜歡吃那裡的骨湯拉麵。我們點了兩碗骨湯拉麵,服務員給我們倒好了免費供應的大麥茶。然後,女兒伸出小手一招,叫過來服務員說,給我再來杯鮮榨橙汁。我勸女兒說:「妹妹,這裡有免費的大麥茶,很好喝,媽媽認為不需要橙汁了。」

那時候,女兒也正處於青春期,她馬上就生氣了,站起來轉身就要走。我喊住她,說:「妹妹,如果你要走,你把媽媽給你準備的生日禮物一起帶走。」女兒想了想,又回來了,我把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和生日紅包一起給她,禮物是一件她嚮往已久的東西,紅包里另外裝了1600塊錢,寄託著我這個做媽媽的祝福:一帆風順。 等女兒的脾氣消了,我慢慢跟她講道理,「妹妹,一杯橙汁18元,媽媽不是買不起。但是如果你要的任何東西,媽媽都滿足你,你會當成是一種習慣,習慣於想要什麼就要什麼。可是,社會上的每個人並不都是你媽媽,他們能給你所想要的一切嗎?今天你16歲的生日,媽媽專門挑了這一天,拒絕你,讓你掃興了,媽媽跟你說聲對不起。但是,媽媽這樣狠心,就是想要你記住,如果我無限寬容你,你走向社會就會吃大虧。媽媽今天如果幫你擦了這次眼淚,將來就要幫你擦一輩子的眼淚。」

拒絕女兒喝橙汁這件事,我在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節目里講述過。當時,參加那期心理訪談的嘉賓、心理學專家楊鳳池先生也提到了他拒絕女兒的一件事,他說:「我給我女兒做飯,她那時候很小,剛剛上小學吧,我太太出差,我這人做點飯本身就是費勁,又是大熱的天,做好飯擺上來,我女兒噘著嘴不吃,我說怎麼不餓呢?女兒說:『我要吃麥當勞。』爸爸給你做飯了。『我不想吃爸爸做的飯,就想吃麥當勞。』我說不可以。她說為什麼,難道爸爸沒錢嗎,我說爸爸有錢,爸爸不缺錢,但那是爸爸賺的,你要願意吃麥當勞,將來你賺了錢你買一麻袋麥當勞天天吃爸爸都沒意見。」 父母愛孩子的心意是永恆的,但是,這種愛的質量有沒有考核標準?猶太父母對這個糾結的心理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高質量的父母之愛就是「特別狠心特別愛」,是讓孩子終生受益的愛。 「特別狠心特別愛」是綠色地、科學地愛孩子 孩子不同年齡階段享受的父母之愛應該有所不同,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孩子從嗷嗷待哺到咿呀學語,再到蹣跚學步,處在弱小漸長的過程之中,缺乏基本認知能力、抗禦疾病和外來傷害的能力,猶如一顆小草非常脆弱,經不住任何風霜雪雨的摔打。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親的精心呵護,一絲親子之愛就如一泓清泉,會無聲地滋潤著孩子的成長,母親也會從孩子的快樂成長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和滿足。但當孩子進入童年、少年以後,就應該盡量把父母之愛的劑量科學化。否則,補藥就成了毒藥,毀掉孩子前程的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父母了! 「特別狠心,特別愛」是有溫度、有理智地愛孩子 愛是一門藝術,這裡面最難把握的就是情緒。 愛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現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裡,含在嘴裡,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愛就變成了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的愛。這是以愛的名義,行自私之實,是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對孩子的摧殘。

……  

(全文完)


推薦閱讀:

八字五行需要火的師兄特別適宜修穢跡金剛法
古人竟喜歡穿開襠褲,特別是成親時,女子要準備開襠褲
一進門的玄關千萬不能有這些東西,特別是最後一個!你家有嗎?
屬馬人的「後半輩子」,特別66年,78年,90年的!你家有嗎
婚後的這三種狀態女人須特別警惕

TAG: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