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調解」促大和諧——江蘇探索發展大調解機制助推社會管理創新

大調解」促大和諧——江蘇探索發展大調解機制助推社會管理創新發布:2012-2-6 16:57:46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平安法治周刊作者:陳旭王志高 瀏覽:717次 【 】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突出、多發、複雜,創新解決機制勢在必行。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順勢而來、應運而生。作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江蘇,近年來在社會矛盾調處和化解工作中積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特別是「大調解」已成為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堅實可靠的第一道防線。大調解促進矛盾多元解決民間糾紛,居間調解,無傷和氣。西方人把中國的調解手段稱為「東方經驗」,讚譽有加。如今在江蘇,「東方經驗」花更艷:建立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配合機制,創新拓展了訴調、檢調、公調、訪調、紀調等對接機制和勞資糾紛、交通事故賠償糾紛、醫患糾紛等專業調解機制,提高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在「新老問題相互交錯,多種矛盾糾紛疊加」的複雜形勢下,我省積極探索構建覆蓋城鄉每一個社區、村(組)和各部門、各行業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內部、把隱患消彌在萌芽狀態,實現矛盾糾紛常態化化解,有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法院管不著、村居管不了、部門管不好」,這是許多矛盾糾紛的共性。但是,小矛盾也可能引發大衝突,小糾紛也可能引爆「火藥桶」。如何化解?南通率先做起了「調解」的大文章並逐步深化。2003年以來,南通市創立並完善發展了社會矛盾糾紛的大調解機制,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專業調解等調解機制進行有機結合,創建了從市到村、組的六級大調解網路。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曹斌介紹說,南通大調解既關注百姓家長里短的「小問題」,又處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問題」,讓老百姓不跑遠路,不花鈔票,不打官司,不傷感情,就地解決問題。全市36家醫患糾紛調處中心(站)已成功調處醫患糾紛920多件,涉案理賠金額達到3300多萬元,所涉及的糾紛全部案結事了。把化解矛盾作為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實行矛盾糾紛「大排查」、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開展「三解三促」活動……近年來,全省各地進一步更新理念,由單一運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轉變,逐步實現事前預防、主動掌控。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調解組織,有矛盾的地方就有調解工作。江蘇在全國率先設立各縣(市、區)人民調解委員會,並在基層法院(法庭)、公安派出所、交巡警大(中)隊等處理矛盾糾紛相對集中的部門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逐步在全省形成了以縣(市、區)調處中心(人民調解委員會)為龍頭,鄉鎮(街道)調處中心(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導,村(居)、企事業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基礎,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為節點、人民調解工作室為窗口的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人民調解組織網路。目前全省有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31642個,人民調解工作室2523個。每個社區(村)配備2名以上專職聯防人員、2名專兼職調解員和1名以上專職綜治社工。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我省積極探索建立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政法綜治牽頭協調、司法部門指導管理、調處中心具體運作、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一個縱向延伸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橫向覆蓋各區域、各行業及社會管理各方面的調解組織網路已經建成。通過「大調解」平台建設,實現了信訪問題、群體性事件全面下降,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通過大調解,全省每年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30多萬件,化解成功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2011年,全省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53萬餘件,調處成功率達98%以上。「逢四說事」事事為民蘇州市平江區蘇錦街道蘇錦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高小菁每天到社區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掛在門外的「說事箱」,把前一天居民反映的問題一一登記下來並定期上報街道。「開了一年多的『說事箱』,不管是信件數量還是來信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剛開始,一個星期都收不到一封信,現在每周能收到2-3封來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通過『逢四說事』的平台得以解決,參與的群眾也越來越多。」高小菁說。蘇錦街道地處火車站地區,矛盾糾紛較多,管理難度大。針對近年來居民征地拆遷、老新村管理、生活保障等日益增長的群眾訴求,街道自2009年12月4日起,明確將每月的4日、14日、24日定為「居民說事日」,組織區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到社區與老百姓面對面交流,聽取人民群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合理化建議以及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問題,並公開承諾定期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由於活動固定在每月的每逢4日,有些居民不能到現場參加活動,通過「說事箱」,可以將自己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及時反映,街道能夠解決的便可以及時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的就留到「說事日」上集中討論。700天,舉辦活動54場,參與群眾2700人次,共收集到社情民意219條,辦結率87%,群眾滿意度達到了90%以上……這是平江區蘇錦街道「逢四說事」活動交出的成績報告單。醫患糾紛調處的「常州模式」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醫患糾紛數量不斷增加,處理難度日益加大,醫鬧不斷、醫患難調,妨礙醫院醫療秩序,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常見病」。在常州市醫患糾紛調處中心,12面鮮紅的錦旗格外引人注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心建立以來共接待醫療糾紛來訪群眾2700人次,處理和化解醫療糾紛632件,件件案結事了,這些錦旗都是案件當事人送給我們的。2008年11月20日,常州市城區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調處中心掛牌成立。現中心擁有專職調解員4名,其中資深司法行政人員、法官、律師和醫生各1名。中心還有一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諮詢委員會,由100名法學和醫學專家組成,為調解疑難複雜糾紛提供專業諮詢意見和調解建議。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調處中心逐步形成了具有首創精神的市區聯動、部門配合、獨立調處、專家支持和調保對接的「常州模式」。市區聯動,即市區均成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指導小組,保證覆蓋面;部門配合,即加強與司法、信訪、衛生、公安、法院、保險等部門的聯繫協調,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獨立調處,即以獨立的第三方角色居中調解,消除醫患雙方的對抗心理;專家支持,即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一起做好糾紛的調查、分析和初步認定工作,出具醫學和法學方面的分析報告,凸顯調解的專業化、權威化。近年來,常州著力打造多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品牌,強勢推進多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構建了以縣鄉兩級調處服務中心為主導、村居調處服務站為基礎、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平台為輔助、行業性和區域性調解組織為節點的組織網路體系,建立健全了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化解行政爭議互動聯動和訴調、公調、檢調、訪調對接等工作機制,積極推動律師、保險業和公證業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形成了和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處、民商事仲裁、司法裁決等相銜接的多元化解格局。人民調解工作室「鐘樓模式」在全國推廣;在全國首創訴訟服務中心,城區醫患糾紛調委會被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商事調解中心、民商事糾紛調處中心、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在規劃、建設、環保等熱點部門建立了行政調解窗口,派出所警民聯調室實現了全覆蓋。「和事佬」擺平諸多麻煩事日前,連雲港市海州區文化社區考棚巷一對長時間鬧離婚的夫妻言歸於好,這對小夫妻給社區「和事佬」協會送來了頗具象徵意義的喜糖表示感謝。據了解,目前海州區已在文化社區和錦屏鎮酒店村分別成立和事佬協會,該協會是該村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民間自治組織。和事佬協會自成立以來,已化解各類糾紛近240起,和事佬協會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事佬為何能「擺平」諸多麻煩事?因為他們一般都由村居內有一定威信的離退休黨員、幹部、教師、政法部門工作人員和社區、樓宇單元居民自治小組長擔當,用「民管民、民理民」的「草根」方式化解矛盾。孫振東認為,這是人民調解的必要補充,並總結出緩、暖、理的調解「三字經」:「緩」即對小事引起的糾紛採取耐心疏導的方式;「暖」即對欲「爭口氣」的當事人,採取笑臉相迎的方式;「理」,即對無理取鬧者採取以理服人的矯正方式。通過和事佬協會的調解,可以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或鄉鎮。和事佬在調處家庭糾紛和鄰里糾紛,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幫助宣傳解釋政策,促進政府和市民的溝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錦屏鎮酒店村工業小區越來越大,一些村民感覺自己的經濟利益受到威脅,有的村民有意聚在一起要「討說法」。村和事佬協會成員第一時間掌握動態,迅速挨家挨戶勸導,最終使村民認識到村集體經濟增長受益的還是自己,成功化解了一起可能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和事佬協會成立後,共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協調20多起,化解各類民間糾紛近240起,並向黨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60多件。「四位一體」調處為民解憂日前,張華的親屬將一面錦旗送到宿遷市宿豫區交警大隊,感謝民警偵破案件的同時幫其挽回了損失,還沒有讓他們多跑冤枉路,因為整個案件從人民調解、民警調解、交通巡迴法庭受理調解,都在一個樓層內解決,一條龍為事故當事人解決事故賠償事宜。2011年3月25日19時許,邳州市新河鎮楊樓村盧某某駕駛貨車行至S250線82KM+560M交叉路口時,與騎自行車的宿豫區皂河鎮王圩村張華相撞,致張華及其坐在車後1歲的孫子雍語行不同程度受傷。事發後,盧某某駕車逃離現場。經民警現場勘查、追蹤,在第二天23時許抓獲盧某某。案件雖然迅速偵破,但張華及其1歲的孫子雍語行均因重度顱腦損傷在醫院搶救需要大額搶救費用,傷者家庭困難,無法支付,加之祖孫兩人仍處於昏迷狀態,親屬情緒比較激動。為了保證事故傷者的治療,宿豫區交警大隊事故中隊採取「四位一體」調解模式。首先由民警引導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達成初步和解,解決先期治療的26000元費用;其次通過人民調解和民警調解合力促成事故賠償調解,由盧某某一方賠償傷者張華及雍語行二人醫療費135000元整(包含前期支付的搶救費26000元),待張華傷殘鑒定下達後,再由張華向盧某某及其保險公司要求支付傷殘賠償金、誤工費、護理費等其他費用;最後通過法庭訴訟中調解使傷殘賠償得以落實,由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賠償張華傷殘賠償金、誤工費、護理費等其他一切費用68000元。隨著經濟的繁榮,交通事故頻發成為社會矛盾中的突出問題。為妥善化解交通事故發生後的矛盾糾紛,宿豫分局交巡警大隊事故處理中隊在實踐中探索出化解交通事故矛盾糾紛「四位一體」新模式,即引導當事人自行和解(引導和解)、人民調解員調解(人民調解)、民警主持調解(民警調解)和交通事故巡迴法庭調解(法庭調解),對當事人接待實行一站式服務,對事故調解實現一條龍處理。這種無縫對接的調解模式,確保了「糾紛處理在一線,矛盾化解在基層」,贏得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好評。一年來,通過『四位一體』模式調解處理了4600多起交通事故糾紛,交通事故調解率達到98%,無一起上訪,矛盾化解率達到100%。便民調解走進千家萬戶去年7月的一天,泰州市海陵區城中街道高橋社區個人調解室調解員強麗娟一大早就接到社區居民王某的電話,「有人私闖民宅。他敢再來,我就給他好看。」接到電話後,強麗娟立即來到王某家中。原來,王某鄰居李某未經王某同意,翻牆進入王某院內接了一根下水管道,後再次翻牆入內疏通下水管道。王某發現後,雙方發生爭執。強麗娟先把李某拉到一邊,「即使鄰居家中長期無人居住,也應該徵得鄰居同意再進入院內,否則就是私闖民宅。換位思考,招呼不打一聲就翻牆進去,是你也受不了啊!」強麗娟又拉住王某說:「李某未經同意就到院內疏通下水管道雖然不對,但也沒必要對鄰居破口大罵。李某剛剛也承認他有做得不妥的地方,請你多包涵。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撕破臉皮都不好,鄰居好賽金寶。」經過一番調解,李某和王某終於握手言和。從過去坐在辦公室等人上門尋求調解到主動走進千家萬戶調解,泰州市海陵區先後建立了264個基層調解組織,形成「公共調解、介入調解、專業調解、非訴調解」4大平台,真正實現了「哪裡有糾紛,哪裡就有調解組織」。近年來,該區先後鼓勵和引導老幹部、老黨員、老公安司法幹警和熱心公益人士成立了23個個人調解室,利用他們人熟、地熟、業務熟、情況熟的優勢,為矛盾當事人提供就近、便捷的調處服務。現在,「有糾紛找調解室,不打官司不花錢」已成為社區居民的一句口頭禪。江蘇的實踐表明,「大調解」工作「調解的是矛盾,調順的是民心,調穩的是執政根基」,在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連心橋」,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到了實處,把社會管理和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成為體察民情、維護民利、促進民和的有效途徑。
推薦閱讀:

香港三千警力進行最大規模清場 黑社會嚇傻了(圖)
香港黑社會百年風雲(南都周刊 2009-8-31)
《那年花開月正圓》收官, 收視率位列今年總榜第二, 輸給第一名不丟人, 為什麼?
守好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思想縱橫)

TAG:社會 | 創新 | 管理 | 發展 | 探索 | 江蘇 | 和諧 | 大和 | 社會管理 | 機制 | 調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