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雜談2:成佛之因如來藏
轉載
標籤: 人文/歷史佛教/禪 | 分類: 心中心密禪法 |
大小眼
1)
假如我問大家:眾生為什麼能成佛?你會說,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如來的法身。可我要是再接著問為什麼佛性和法身能使眾生成佛時,恐怕有許多人是講不太清楚的。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我佛釋迦如來應世四十九年,為適應不同眾生之根基,廣宣大小頓漸顯密偏圓等種種法門,意使吾等凡愚悟真如之實相,明涅槃之妙心,也開示悟入佛知見也。以是之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為不同的目的,世尊在說法的時候曾經安若干名言、設若干概念,以引眾生入實際之理地。其或曰佛性,或謂法身,或名真如,或稱實際,凡此種種,皆不過是標月之手指、示路之南針。總括而言,則不外表空之般若和顯有之如來藏,這兩個根本法門。
般若與如來藏,是大乘佛教各宗派共同的理論基礎。不論中觀、唯識、天台、賢首、凈土,還是禪宗和密宗,其思想體系的建立都既離不開般若,也離不開如來藏。但是漢地佛教自古以來對如來藏的重視,對如來藏的研究和論述,都遠不及般若。我想這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研究如來藏的成果沒有傳到漢土。
古印度大乘顯教理論,有三個重要的思想體系:中觀、唯識和如來藏,前兩個先後傳入漢地,並發展成三論宗和唯識宗。而如來藏學在印度的興起大概晚於前兩派,當其興盛時中土前往西天取經的行動已基本停止,故沒有作為一個完整的教派傳播到華夏。
第二個原因,是佛教內部「優勝劣汰」的結果。就本質而言,佛教是一門實踐的宗教,不管對現世的出離還是對凈域的嚮往,都必須建立在實修實證的基礎上。從這一點來說,站在大多數修行者的立場,系統詳盡的理論研究不但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反而有可能成為修道的障礙,耽誤個人的解脫。而且,漢民族自古尚簡,貴其質賤其表,輕過程重結果,與好於談玄精於思辨的印度人大不相同;落實到行持上,就是喜歡選擇少說道理重視實修、下手易而成就高的法門。在這一點上,倡導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宗旨的禪宗,和高喊「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口號、以往生為唯一目的的凈土宗,深恰漢土之機,盡攬天下之勢。而中觀、唯識、天台、賢首諸宗,雖亦各有自己觀行修持之方法,但皆冗雜繁瑣,與禪凈二宗的簡便易行比較起來,實屬難行之道。所以自中唐以後,以武宗滅佛為兆端,長於研究教理之各宗紛紛江河日下,實為勢所必然,以至於有的竟成絕響,近代反而出現倒過來向日本求學的奇聞。在這種大環境下,如來藏學說就算能傳入漢土,恐怕也是難以擺脫凋敝凄涼的結果的。
2)近來讀了幾本五明佛學院的書籍,發現藏地在教觀並重、行解相應方面的情況,比我們這裡要好得多。西藏前後弘期,先後從印度引入許多佛教典籍,有很多都是漢地所沒有的;再加上藏地諸多祖師、高僧大德的著述和新添的研究成果,使得大乘顯教理論研究在西藏佛教歷史中顯得格外興盛,對很多邊緣問題的研究和探討,確實有其獨到的見解,值得我們漢區的佛子們虛心學習。
比如判教的問題,按照寧瑪巴(紅教)的觀點,認為佛陀當年三次轉動的法輪,除了第一轉的小乘法外,第二次和第三兩次分別轉動的是宣說大空性的般若,以及宣說大光明的如來藏。如來藏對於密乘教法的建立,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要性。據說正是因為禪宗過於偏重般若,輕視如來藏,所以在法身成就之後,疏於對開顯報身和化身光明的修持,兼以缺少必要的方便,故難以取得三身圓滿之成就,此或非為不可也。
由於漢地對如來藏的研究相對薄弱,想找點系統講述如來藏的文章,竟然一時之間不能如願。直到前不久有幸請到了吳立民先生所著《楞伽經講記》一書,心中抱憾方始了卻。楞伽一經,本是開般若、會真如,導眾生悟佛知見、發明心地的無上寶典。特別是對如來藏的思想體系,有非常深刻、系統的論述。大家知道,當年達摩祖師臨別漢土時,曾囑二祖慧可以四卷楞伽作為印心之據,該經於心地法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為此經牽扯到太多與唯識有關的名相、概念,以是當玄奘法師取經歸來,法相唯識之學興起時,此經翻為名相之學,宗門自六祖起也改以《金剛經》印心。兼之其譯文晦澀,義理艱深,故後人習者日少,無上法寶幾盡湮滅,殊為可惜也。《楞伽經》我以前嘗研讀數遍,大概的意思雖略明一二,但幽微緊要之處往往困於名言、滯於事相,難以入其堂奧,無奈之下只好束於高閣。吳先生學貫古今,義通顯密,特別是對法相唯識之學也有很深的研究。其講記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不但發掘了楞伽一經諸多甚深秘奧玄理,而且結合對藏傳佛教教理研究的心得,對原經的義理頗有意外發揮,使得大乘佛法的精華——如來藏思想,在漢土能夠被更多的人認識與理解。我建議有興趣深入楞伽,希望了解及研究如來藏的人,好好地學習一下吳老的這部著作。
下面我就根據吳老講記,再結合我自己的一點體會,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來藏。
第一,什麼是如來藏?
研究如來藏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來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佛學詞典》對如來藏的定義是:「真如在煩惱中,謂之如來藏;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並引述《佛性論如來藏品》云:「藏有三義:(一)所攝之義。真如立於眾生之位,則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門。為和合門者,生一切之染法;為不和合門者,生一切之凈法。一切染凈之法,皆攝於如來藏之性,即真如,故云如來藏。易言之,則真如攝一切法,如來藏一切法也。(二)隱覆之義。真如在煩惱中時,為煩惱隱覆如來之性德,而不使顯現,故名如來藏,是眾生之煩惱藏如來也。(三)能攝之義。真如在煩惱中,含攝如來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這是站在真如的立場上來說的,如果從如來藏的角度講,真如則是如來藏「五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我們後邊就會看到。
吳老先生的看法是,如來藏是佛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說法我個人有保留意見。因為如來藏是說有的,是法界一切萬有的根本,是一切染凈諸法的總綱。而心是有為法,以集起為義,需要根塵識共相和合才能發揮作用。不但十法界各有各的心態,就是不同的兩個人,也是各有各的心態,如果佛的心理狀態是如來藏,那眾生的心理狀態又是什麼?心本身既是能生,也是所生,如來藏如果僅僅是心理的一種狀態,那麼顯然無法解釋我們後面所遇到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與其說它是一種狀態,還不如說是一種功能、能量或者作用更合適。在這裡,我們還是看看世尊自己怎麼定義的。《楞伽經》上是這樣說的:「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所以說,如來藏不是別物,它與真如、法身等一樣,都是指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既然講同一個事物,世尊還要安立這樣多的異名,這是因為各自所表述的義理側重點不同。我們學習研究心地法門的人,對於不同經典上使用的種種專用名詞,應該明白他們各自所表述的特定含義究竟是什麼。若見道地望文生義,顢頇籠統,即難免不被名言所轉,負卻如來一番苦心也。
第二,如來藏都包括些什麼?
據吳先生說,如來藏首先包括三個基本方面: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和藏識。這其中,不空如來藏,他給出的定義是:「法爾的、自然而然的、不受染污的、本來自性清凈的……佛的心識境界。」空如來藏他的定義是:「菩薩憑藉禪定,憑藉修行的力量,可以使自己的心識離開這些煩惱污染,我們把這種心識的狀態叫做空如來藏。」 而凡夫的受到污染的心識,就是藏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大家要注意,這三個方面是同一事物的三種狀態,三種表現形式,而不是把一個東西硬生生地分成三份。
我認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和藏識,既是如來藏的三種狀態,更是如來藏本具的三種功能。從狀態來說,眾生能夠表現的只有藏識,不空如來藏和空如來藏暫時被心識上覆蓋的塵垢掩沒,而迷失了其本有的光輝,失去了其本來的作用。菩薩的狀態介於眾生和佛之間,他利用空如來藏來逐步清洗心識上的塵垢,像清晨的陽光照破黑暗一樣,使不空如來藏得以漸漸顯發出來。而佛因為心識已經徹底明凈,所以表現出來的狀態只有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和藏識俱已隱沒(注意!不是消失)。
從作用上說,不空如來藏代表的是如來藏本來具有的,原本清凈圓滿的功能;空如來藏反映的是如來藏能夠被清凈(反過來說就是能夠被染污)的功能;而藏識表現的則是如來藏在被染污之後的功能。對此,我們可以用水來做比喻。水的清凈本體,具足無邊的妙用,好比不空如來藏;水能夠被染污和重新清凈的功能,好比空如來藏;水在染污了之後的狀態和作用,好比藏識。大家應該記住的是,從功能上來說,如來藏的三個特質永遠也不會改變。它既不會在被染污了以後丟失不空如來藏和空如來藏的功能,也不會在清凈了以後抹去重新被染污的功能,因為如來藏本身是無可變易的。可能有的人對此會有疑惑,說如果照你這樣講,那成佛以後不是還有可能被染污成眾生嗎?放心吧!不會的。當初之所以受染污,是因為心中的無明障住自己的慧目,以致認賊作父。好比不知污物有害,而將其摻入凈水之中。現在不會被染污,是因為有了智慧以後,不再受那些假象的蒙蔽。好比已知污物有害,不再讓其重新混於水中。 3)如來藏這三種本具的功能,發揮出來就是五法、三性、八識、二無我,這幾種作用。
一、五法:1.名——給事物安立的名言、概念;2.相——事物的相狀;3.妄想——由妄心對名、相分別出來的東西,大家都知道的;4.正智——菩薩和佛的智慧;5.如如——就是真如,大家也知道的。
這五法又有有漏無漏和有為無為之分。前三個是有漏法,由對虛假的名相妄生分別,感沉淪之果報,是為流轉門;四、五是無漏法,由正知正智入涅槃解脫之途,是為還滅門。有為指前四個,無為指的是第五個——如如。可能大家會對把正智也列入有為而感到不解,這是因為正智本身是用而不是體,是心識對事物所作出的真實、準確的認識與判斷。正智和如如的關係,好比水與波浪。波浪是水的作用,但波浪並不等同水。水體恆常,非變非易,非可造作;波浪無常,因風而生,起滅不定。真如者,佛心之體,乃如如不動之大寂滅海,故屬無為。正智者,佛心之用,應萬機而顯化無盡之理,故屬有為。
二、三性:就是唯識所說的依他起、遍計執和圓成實這三性。
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賴耶,這個大家就都熟悉。
四、二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地球人都知道,這個就更簡單了。
我們把如來藏的帳簿打開一看,是不是發現它的家底殷實得很?這麼說吧,不論諸佛的涅槃界,還是眾生的輪迴界,十法界中的一切,都是如來藏的顯現,都是如來藏變出來的。佛的智慧、佛的法身三德,歸不空如來藏所攝;菩薩的六度萬行、上求下化,屬空如來藏;而眾生在六道裡頭出頭沒,造業受報,自然是藏識的「功勞」。以是之故,佛在《楞伽經》上告訴大慧菩薩:「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 在《楞嚴經》上又告訴阿難:「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明,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含攝十方,寧有方所?」這分明在說,地水火風空根識這七大種,它的清凈本體就是如來藏。所以說嘛,凡聖兩條道上的一切,你就找不出一樣如來藏管不著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直接認識、直接面對的一切,不管心法還是色法,只要你用凡夫的眼光去看待時,無一不屬如來藏的七大所轄,不歸唯識的五位百法所攝。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論主修何宗何派,對唯識尤其是如來藏,實在有必要做一點起碼的學習和了解,否則就會在一些簡單的問題上鬧笑話。以前我就看到有個冒傻氣的哥們在那裡信誓旦旦地說:「凡是能有垢凈以及動靜變化者,皆是妄想分別意識之事,而非佛性。」除非他能證明「能有垢凈以及動靜變化」的是七大和五位百法以外的東西,或者證明如來藏不是佛性,否則就像是個無知的大傻冒來到太平洋,突然有了新的發現,於是大聲喊叫:「同志們快來看,這裡不是大海!」你說可笑不可笑?如果他知道什麼叫七大,什麼叫八識,什麼叫阿賴耶的相分和見分,什麼叫三性,什麼叫如來藏,什麼叫如來藏的藏識,這種冒傻氣的話怕是不敢隨便說的。
4)第三,如來藏的意義。
如來藏對應我們的意義首先有這樣三個:一是解決了一闡提人最終也能成佛的問題。
說起如來藏的意義,就不能不提到道生法師那個有名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公案。大家都知道這個公案是由《涅槃經》的翻譯引起的,最初的譯本中因為沒有這句話,於是人們錯誤地認為只有有善根的眾生才有佛性,能夠通過修行來成佛,而一闡提眾生沒有佛性,因此長不出善根,當然也就無法成佛。只有道生一人憑直覺意識到,佛性是個一切眾生本具的東西,不管處凡處聖,是染是凈,佛性對每一個眾生都是沒有分別的。當然,後來的結果證明道生是正確的。支持「悉有佛性」觀點的理論依據,就是如來藏思想,因為眾生不但有如來藏的藏識,而且也有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於如來藏是染還是凈。眾生成佛不是靠從無到有修出個佛性,而是只須擦去覆蓋在自己如來藏上的塵垢就行,所以《涅槃經》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講述如來藏的經典。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意思。在一般人看來,人沒有了善根,好比樹沒有了根,連解脫的根本都死掉了,這意味著他已經永無成佛的可能。而如來藏就很好的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裡的關鍵在於,一闡提人所斷的善根,是藏識所熏染的善的求解脫的種子,而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本具的功能並沒有,也根本就不可能被斷掉。不空如來藏是本覺,藏識的種子是始覺,始覺的種子能夠被熏染,和藏識中已有的貪嗔痴的種子能夠被拔除,基於的是同一個道理。由始覺智去啟動空如來藏的清理功能,清除心識上的染污,恢復不空如來藏本有的覺性,這就是我們修行所要走的歷程。
一闡提眾生雖然在現階段確實是沒救的,但他總有與自己的有緣人,所以我們不能排除將來的某個時候,某個與他有緣的成就者利用他們之間的因緣,幫著他熏染上解脫的種子,培養出成佛的善根。其實真的說起來,我們現今這些有善根的人,當初又何曾不是從一闡提過來的?如果不是過去恆河沙數古佛天天追在屁股後邊又拉又扯的,我們不也還在一闡提的堆兒里混著,哪兒會有自己的今天呢?
二是完善了唯識學。
唯識學在漢土的判教體系中打分一般都不太高,比如賢首隻將其判為大乘始教,雖說未必完全公允,但唯識本身的不完善,也是顯而易見的。前邊提到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是唯識宗的理論框架,如果僅從這個四個方面出發來看問題,在一些細微之處總覺得有那麼點不太完備。只有引入如來藏的理論,把五法等置於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和藏識之上,唯識才算真正站穩腳跟,才能圓滿演釋法界一切緣起的現象。所以說,結合了如來藏思想的唯識學,是不折不扣的大乘了義教,這個工作漢地好像沒有誰在做,倒是藏地做得比較好。西藏與中土一樣,對來自於無著、世親菩薩的唯識學,評價並不高。他們稱這種唯識為隨理唯識,把揉和了如來藏思想的唯識,叫做隨教唯識,認為隨教唯識與大中觀一樣,都是究竟的了義之教。
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為大乘圓頓教奠立了理論基礎。
大乘佛教的目的是成佛,而他的思想核心有兩個:一個是講真空的般若,一個就是講妙有的如來藏。講真空為破眾生我法二執,明性空之理體,指究竟之歸途;說如來藏以昭法界萬有緣由,顯本具之覺性,示成佛之正因。形象點說,就是般若教你成佛的方法,如來藏給你提供成佛的工具。你看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阿難說:「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構成十八界的六根、六塵、六識,都歸如來藏所攝,楞嚴二十五聖介紹的悟心方法,自然都是在如來藏上作功夫。可以說,如果沒有如來藏,根本就不會有法界中的一切,六道中的眾生也就永遠不能成佛;如果沒有如來藏思想,大乘各宗派都將失去其理論基礎,尤其禪宗和大圓滿這些頓悟法門,根本就沒有立宗的可能。如來藏與般若,一以顯用以昭其因,一以明體以示其果,對於修學之人而言,同是悟真實、入佛乘之津要,不可厚此薄彼而偏於一隅也。
本來接下來該談如何修證如來藏的問題,但是因為涉及的內容太多,有興趣者還是自己閱讀原經原著,我就不多說了。(作者:獅子 圖片:勱芤&尚平 編輯:本月)
推薦閱讀:
※[轉載]蓮池海會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成佛之道 殊勝證悟道前行法
※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問答錄
※攝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攞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