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莊子》心得之《大道與自然》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于丹教授認為,大道無非是一種規則,每一個人年齡不同、境遇不同、學養不同、出身不同,每一個人走過的歷練不同、滄桑各異,所以每個人貼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別人。莊子最終要提醒人的,是叫做「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麼這個人就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當我們為了一個輝煌的目標,或者為了一個誘惑的物質利益,一頭扎進去,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沒有退路了。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想到,來的時候為什麼憑著一種激情,憑著一個目標的吸引,而忘記給自己的退路做一點記號呢?其實這就是我們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那麼人怎麼樣不喪失?怎麼樣才能不迷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流光真正進入不廢大道的自然呢?莊子的看法認為這個世界返璞歸真,也就是說要把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點。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認為世間所有的道理法規,都應該是人們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著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卻告訴我們,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于丹教授認為,儒道相生相濟,孕育中國人格,儒家教給我們在世間的進入,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在土地上紮根,道家教我們在世間的出世,也就是說人格的超越,讓我們在天空上有飛翔的翅膀。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進入莊子所說的自然的大道之中呢?莊子說,虛無恬淡,乃何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了,讓心靜下來,不慌亂,這就合乎天德。于丹教授認為,無論是西方的哲言,還是東方的智人,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于丹《莊子》心得之《談笑論生死》
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對於生死,莊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說他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麼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沒有覺得說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喜,他也不覺得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怕,他說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擔憂自己往哪裡去,因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洒,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莊子裡面講了很多這樣的故事,他說呢,有這樣幾個人,大家活著的時候是好朋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結伴在一起,後來,這裡面子桑戶就先死了,孔子聽說了,就派自己的學生子貢去幫忙處理喪事,子貢去的時候看見子琴張和孟子反這哥倆,一個在那兒織草帘子要收拾這個靈柩,另外一個在那兒敲著琴,倆人都對著子桑戶的屍體唱歌呢,說挺好啊!你現在已經回到本真了,你看我們還是人,子貢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師說,你看這兩個人他們對著好友的屍體這樣唱歌,他們到底什麼心思啊?孔子當時就說,他們這些人已經沒有生和死的邊界了,他們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遊,有沒有這個身體形骸對他們來講是不重要的,所以一個朋友走了,兩個朋友就像是送一個人遠行那樣是一種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實在這裡面他講了一個道理,就是在這個生命之中,每一個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態活下去。
以莊子的這種豁達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許在今天是比莊子那個時候更重要的命題,因為莊子那個時候物質太貧瘠了,人的選擇太少了,所以活下去會變成一個單純的願望,而今天人可能擁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擇的迷惑中反而會不堪重負,也就是說抉擇過多,人生之累相對也多,所以在當下,不僅是抉擇生與死,外在的這麼一種選擇,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讓多少有價值的生命能夠真正活下去。
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這也就是莊子在今天的一個解讀。
于丹《莊子》心得之《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而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價值觀,做到「外化內不化」。
「內不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影響,而在我們的內心有所堅持,否則我們將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而喪失了自我。但莊子所說的內心要有所秉持,並不是指外在的特立獨行,做一個桀驁之人。莊子其實也提倡外在要通達。在莊子的《人間世》裡面,他說人間萬事有很多的規則,有兩種東西必須遵守,第一,叫做命,第二叫做義,這是天下大戒。他說子女事親,對父母盡孝,這就是你的命,命定的必須要這麼做,那麼第二,他說作為人臣事君,在國家盡一份忠誠,這就叫義。所以莊子的「外化」,告訴我們對於外在的社會環境要通達順應,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安身立命。
而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與外在順應,就需要有一個安定的內心。現代社會千變萬化,我們如何才能有一個安定的內心而不受外在世界的影響呢?莊子在《大宗師》裡面說到了使內心安定的七個步驟,分別是身外、外物、外生、徹悟、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經過這七個步驟,就可以把我們的心靈逐漸騰空,把我們心中很多雜念逐漸排除,讓我們心裡那個內化的依據能夠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謹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著內心的寬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隨遇而安,不與世爭,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會把人生整個的流光以一種從容的姿態安詳走過,少了很多紛爭,少了很多矛盾,而我們最後會獲得一個圓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于丹《莊子》心得之《本性與物性》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于丹教授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祿,保持原本無羈無絆的本性,我們才能不被物質利益所迷惑。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本性,去獲得人生的幸福呢?莊子認為,只有釋放了人的本性,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當我們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當我們處於社會所賦予的各種角色之中時,我們想到過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嗎?我們是不是已經被束縛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其實我們從很年輕的時候,當一個人真正進入社會之中,當我們被一個角色所規範,當我們追求一個名譽的時候,我們已經被束縛了,這個過程中,沒有別人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釋自己的心、釋放自己的魂,做到漠然無魂,一切一切已經自自然然了,到這樣的時候,天下的芸芸萬物會各復其根的,因為人不再矯情了,人不再強制了,去掉了所有的強制,這個世界會是蔥蘢的面貌。
莊子提倡順乎自然,但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的社會標準擺在我們的面前,人人渴望成功,而世俗的成功標準也許就是名和利的獲取。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被物質利益所誘惑,不為功名成就所拘泥呢?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誘惑和迷惑,而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這兩句話也值得我們今天好好地玩味,小迷惑改變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
貪慾往往折損了人的本性,而使人成為物質的奴隸。于丹教授認為,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一個人丟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瘋狂地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災難也會隨之而至。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被物質利益迷惑,去獲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呢?
讓我們放下更多的計較,放下更多的濃郁,放下更多過於急功近利眼前的急切,看到長遠的未來,從一開始不受到社會的雕刻、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下去,在這樣的淡與漠中,在這樣的不違真實里,合於天地大道,這就是道家告訴我們,自我地修鍊而大化天成。
于丹《莊子》心得之《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于丹教授認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
因為人生的變化是在不經意之間有太多階段,比如說早晨,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在生命成長之前,走到一定的階段,人可以站立起來了,在這個世界上,開始有很多很多需要積累的,需要去建立的,也有了很多內心的惶惑和游移,到了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累的那些財富、聲明,情感,一切一切負累於心,蒼老了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藉助拐杖,又成為了三條腿,這樣一個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最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最清晰的呢?哪一個階段我們的心中是了無遺憾,而充滿了溫暖、富足之感的呢?我們在人整個成長的經驗過程中,可以不斷的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唯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我們怎樣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正確全面地看清世界上的事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知之名,又怎樣才能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而正確地認知自己呢?
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誰,第二個問題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什麼?第三個問題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協調社會,我想在整個莊子一個一個環環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們縱觀起來站在當下下來,會解讀其中的奧秘,我們都會有一雙靈魂的眼睛,都會有一把庖丁的利刃,我們可以堪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斷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認為,在現代社會中,莊子的寓言對於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麼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大境界?又怎樣才能獲得一個快樂的人生呢?我們有太多的時候,當我們安然的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秩序,我們日復一日,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覺,看著大家怎麼生活我們也怎樣生活,我們想著手中有一技之長,我可以養家糊口,我可以過很好的日子,我們從來沒有跳出自己現有各經驗系統,重新質詢一下,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嗎,我目前所擁有的這些技能,我還有沒有可能讓他發揮更大的用處,于丹教授認為,真正的英雄是能夠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了解整個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但是最難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心。這才是覺悟。而覺悟在佛家禪宗的開悟中,被描述為兩個階段,覺是一個階段,比如說你聽了某種知識,有一個人跟你說了一句話,所謂醍醐灌頂,突然之間眼界通透,這叫有所覺,但是你長長的一生的修為,遇到任何一個事情,做反觀內心,去考慮突然之間又明白一點什麼,這個長長的感受,和參化的過程叫做悟,也就是說,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點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感受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終於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人生境界有大小,而我們過往的生活,大體相同,所以重要的不在於,我們客觀有什麼樣的寄寓,而在於主觀有什麼樣的胸懷,不在於客觀提供了,給我們哪些機會,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在有用與無用的判讀上,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而去利用機會,如果今天我們,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重新審視莊子,那麼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目的是釋放自己,儘可能達到,一個逍遙遊的境界。于丹《莊子》心得之《莊子何其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卻把莊子卻稱為「神人」。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但是,莊子所追求的逍遙遊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狀態呢?
金聖嘆批六才子書,第一個就是《南華經》莊子,這樣的一個人,嬉笑怒罵,可以說上窮碧落下黃泉,罵盡天下英雄,但是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我們也知道,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裡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詞,
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莊子這個人在天地之間,可以說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這一切一切。莊子這個人可以說在一個亂世之中,他從天地大道,直到人間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這一切一切瞭然於心,留到今天《莊子》這本書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那麼,在莊子的這部書裡面我們能看到的是什麼呢?其實在這部書里,真正流傳下來的思想,應該是一種天地自在逍遙遊,而這樣一番逍遙遊里,莊子他看破的東西太多太多。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濟的問題,生存的困窘,那麼莊子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呢?其實莊子的生活從他的寓言裡面,我們也可見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但他堅持不出去做官,對送上門來的相位也一口回絕。
那麼人活著的時候,名與利兩個字最重,到了最後終極大限,你說名利我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難了。莊子真能看破生死嗎?那有這麼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莊子自己的結髮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去弔唁,到了他家一看,莊子敲著盆在那兒唱歌呢,叫做鼓盆而歌。莊子告訴他,說她剛走的時候我心裡怎麼能不難受呢,但是我現在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無生」。
于丹《莊子》心得之《莊子何其人》:
/P>
莊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春節期間做客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講授《莊子》心得:莊子何其人。 于丹認為,莊子是一個乘物以游心,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罵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cheng)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的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有一天,莊子家裡實在是揭不開鍋了,去借米,等米下鍋。他找監河侯,一個專門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點糧食。監河侯說,你看我現在正在忙著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來,就借你300兩黃金。莊子一聽,就給監河侯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昨天我從這個地方過,聽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沒人,又找了一圈,低頭髮現地上車溝軋出來的車轍印裡面有一條小鯽魚。小鯽魚說,給我點水喝好嗎?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莊子說,可以。但是我現在沒有水,等我到吳越去,向吳越王請求,開通西江的水,引水回來接你回歸大海怎麼樣?小鯽魚說,等你把那麼遠的水調來,那時候,你到那個賣魚乾的鋪子,或許還能找到我。說完這個故事,莊子就走了。說明莊子在現實的境遇中,並不一個超越,洒脫,生活富足無憂的人。莊子說,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個人可以困窘於貧困,但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在乎這種貧困,他對於一個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這就決定了他面對貧困的態度。在宋國,有一個叫曹商的人,他非常榮幸,有一天帶著國家使命出使秦國。當時秦國是西部最強大的國家,走的時候國家給他配了幾乘車馬,到了那兒不辱使命,把事情辦完,得到了秦王的歡心。回來時,帶著上百乘的車馬浩浩蕩蕩,趾高氣揚地對大家說,我這個人,讓我住在一個破房子里,每天織草鞋,做手工,對這樣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沒有那種能力。但是,一看到國君,一看到高職位的人,我只要用幾句話就能討得他們的歡心,我的能力也許大概就是這樣的了。莊子聽完此話,淡淡地對他講,我聽說,秦王患病時,常求遍天下名醫。比如說他身上長瘡,長癤子的時候,如果有人能夠為他破一個膿瘡,就賞他一輛車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為他舔痔瘡,就賞他五乘車馬。他問曹商,你是不是去秦國給秦王治痔瘡了吧?要不然你怎麼能帶回這麼多車馬呢?這個故事,說明「利」這個字,困不住莊子。于丹教授認為,莊子的文章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充滿尖酸刻薄的諷刺與挖苦。那麼莊子的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有什麼啟示呢?今天,一個有10塊錢的人,未必他的快樂不如一個身價上百萬上千萬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錢,並不能決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在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上,最快樂的人,既不是窮得叮噹響的人,也不是家財萬貫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溫飽到小康的這一批人。因為他們的日子不至於生活得過分窘迫,也不至於被財富所束縛,在財富里異化,為財富而擔憂。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有資格幸福的人。現在網上流行這麼一個段子,說人生無非是為了幾張紙。為錢,就是為那麼幾張人民幣。名呢,為了那麼幾張獎狀,文憑,檔案。人死了以後,為了墓志銘,為了燒紙錢。一輩子,就是為了幾張紙而已。莊子,把這些東西看得太淡了,所以,利束縛不了他。莊子覺得,要我為了利喪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讓我用心去為形役,不值得。這個道理今天也許有一些高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說到第二層,破名,則要比破利難得多。我可以不為金錢所動,但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生前一世,為的是死後追封一個謚號,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當這個謚號刻上墓志銘,他會覺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這個永恆的墓碑上得到了補償。這就是辛棄疾所謂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莊子在乎名嗎?莊子這個人,富有雄才大略,但他不愛說。他認為天地沉濁,不可與莊語。天地之大美,自是不言。這樣,他就周遊列國,在各地遊盪。他有一個好朋友叫惠施,著稱是天下有名的雄辯家,在梁國做宰相。這一回,莊子晃蕩到了梁國。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惠施)說,莊周(莊子)的口才和雄辯遠在你之上,千萬不能讓他直接去見梁惠王,萬一梁王把相位給了他就不好辦了。於是惠子就發動他手下的人,滿城去找莊子。後來,莊子聽說這個事,就去找惠子。莊子對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叫鵷(yuan)雛(一種像鳳凰的鳥),從南海飛到北海的時候,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飛過一隻鴞(xiao)鳥(貓頭鷹之類的猛禽)的頭上,這隻鴞鳥正在吃腐爛的老鼠,鴞鳥怕鵷雛搶它的老鼠,便仰頭大叫一聲。莊子對惠子說,你現在是不是也想對我大叫一聲啊?其實,名位對於世俗,雖有設置的必要,但對於大智慧的人來說,名位就像旅社一樣,沒有什麼值得留念的。這就是莊子眼中的名。戰國時期有三個最大的國家:楚國,齊國和秦國。楚王曾派大臣去找莊子,想把楚國的相位授給他。當時,莊子在蒲水上逍逍遙遙地釣魚。楚國兩個大臣說明請他出山為相的來意後,莊子又開始講故事。聽說楚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頭被放在廟裡,用作占卜。你說,它是情願送了性命留下骨頭,讓人敬重好啊,還是情願活在爛泥巴里打滾好呢?我猜,它一定願意在泥巴里打滾。你們回去吧,我和它一樣,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巴里打滾。這就是莊子對送上門來的名,如此態度而已。人心為什麼有自由?自由就是因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人生的勞頓有很多時候,要先問一問目的是什麼?很多事是一個循環,也許你眼下的起點,對自己的交待,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回答,比如說,是為了家人,為了自己的成就,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是,潛在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呢?這是不是我們給名和利,找的一個堂而皇之的託辭?有時,就是因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牽引著,淪陷進一種無事忙的人生循環。有時候,我們大家都會有一種無名火,或是因一個什麼樣的官沒當上,或是因掙錢沒掙到,總有一種堂而皇之的理由,變成了無名火,這個無名火循環往複地出現。在一個公司或一個機構里,最有資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闆。他可以隨意呵斥任何一個下屬,你為什麼沒有把這個工作做好?你做不好工作,我就沒有政績,單位就沒有好名聲,所有過錯全在你一個人操作的能力上。作為他的下屬,只能是唯唯諾諾,點頭稱是。回家以後,這無名火就發在老婆身上,對著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掙錢,撐著這個家的名分,你才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但你沒把家沒管好,沒把孩子管好,你就讓我過這樣的生活嗎?把老婆臭罵了一頓,老婆也只好唯唯諾諾,點頭稱是。但是,她心裡又不平衡,就去訓孩子。孩子不服氣,就去罵他們家的小狗。狗也不敢對主人說什麼,出去就把無名火發在野貓身上。貓也打不過狗,只好忍氣吞聲,然後就拚命地去找耗子。因為只有在耗子身上,貓的憤怒才能得到宣洩。如此這般,一個老闆的憤怒,跟一個耗子的委曲之間到底還差多少環節呢?這就是我們人世間的一種潛規則。其實,我們人人心裡都有無名火,我們真的想讓自己平息,就回過頭來看看莊子,看一看有沒有我們內心的原因:是別人給我們的這麼多委曲,還是我們自己看不破名與利這兩條船?中國古代造字很有意思,什麼叫心中煩悶?這個「悶」字無非是一個「門」字裡面一個「心」字。也就是說,你把自己的心關在一扇門裡了,你就會心中煩悶。能不能打開這扇門,全在你自己。所謂「看破」二字,無非是打開了一扇門而已。人活著的時候,名與利二字最重,到了終極大限,名利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就可難了。紅塵在世,莊子說,寧可生而曳(ye)尾於塗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的好。莊子真的能破生死嗎?這裡有一個「鼓盆而歌」的故事,是說莊子的結髮妻子先他而去,好朋友惠子,前去弔唁。到他家一看,莊子在那敲盆唱歌呢。莊子告訴他,老伴剛走的時候,我怎麼能不難受呢?但是現在我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察其始而本無生,當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的開始,人原本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就沒有氣息。天地之間,無非是一股氣一股氣聚集起來,然後逐漸找到一個形體,由形體孕育出生命,人就是這樣來的。現在,我妻子順著這條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此時此刻,她也許正在一個密室里,踏踏實實地睡覺。她解脫了,我還不高興嗎?想起來,我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面對親人之死,莊子如此坦然欣慰。這種心態,對一些大智慧者來說,也能做到。在我國民間,辦喜事有兩種:紅喜事和白喜事。紅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開始當然是一樁喜事。白喜事,是壽終天年為老人送行,也是一樁喜事。所謂紅白,只是生命的兩端,生與死之間不過是一種形態的轉化。如果我們真有莊子這樣的心態,我們一定會少了許多牽絆和苦楚。自古到今,生老病死,總免不了有一番相送。莊子是怎麼面對他的一死呢?他有很多學生,大家在商量,老師如果真有一天,到了百年之後,怎麼給老師打點身後之事?莊子對他的學生講,我死了以後,什麼東西都別準備,我就用整個天地做大棺材,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是我的葬品。我就要這麼一個大葬禮,直接把我扔出去就完事了。學生不敢,說如果不給老師弄個小棺材,扔在外面,被野獸吃了怎麼辦?莊子想了想,告訴學生,我要是扔在荒山之上,可能是被那些蒼鷹,烏鴉,天上的飛鳥飛禽啄食了。如果你們把我裝在棺材裡,埋在地底下,有朝一日木朽人爛,我喂的就是地下的那些螞蟻,螻蛄,所有地底下的小蟲子。到時候,無非就是個飼料而已。幹嘛要搶天上飛鳥飛禽口裡的食物,去喂地底下的小蟲子呢?不管哪一頭,都是一種物質不滅,都是被吃掉。這就是莊子對自己形體和自己生死的一種看法。莊子的這個看法,讓我們想起在西藏某些地方流行的天葬。人死之後,希望他的肢體能被在天上的飛禽帶走,重新在天界以一種有形的形態回到他生命的本初。在很多文化中,有些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豁達。豁達是人解脫的前提。現在,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抗癌俱樂部,有很多抗癌明星。過去一聽說得了癌症,幾乎是判了死刑。可是現在為什麼有的人就能活很多年?因為他有一種內心的調理,他樂觀。他自己不懼怕死亡,奈何以死懼之。莊子,從來是一個不懼怕死亡的人。不懼怕的方式,就是樂生這兩個字,也就是說,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其實,這個觀點與儒家的思想有想通之處。孔夫子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說的那六個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還沒有活明白,幹嘛去想死的事呢。在這一點上,儒道是不謀而合,給我們的都是一種溫暖的情懷,一種樸素的價值,就是活在當下。人是活在當下的,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俱生死,那我們的心靈空間該有多大啊!這是一份大境界。莊子看破了這麼多,這個人是不是很消極啊?對他來講,一切的一切已經無所掛礙了,他還在乎什麼呢?莊子,在他那個年代,是一個內心有所判斷,但不一定要轉化為行動的人。有一個笑話,說有兩個人在田頭,一個在烈日炎炎下種麥子,幹得汗流浹背。另個一個人就躺在樹蔭底下喝著茶,哼著小曲。幹活的人說,看你這麼懶惰,每天就這樣浪費大好時光,你以後吃什麼,喝什麼?乘涼的那個人說,你在那兒這麼賣命吃苦是為了什麼啊?他說,為了豐收啊。你豐收又為了什麼呀?他說,豐收以後就可以用糧食去賣錢。乘涼人問他,你賣了錢想幹什麼?種麥人說,等我賣了錢,我衣食無憂了,再碰上這炎炎夏日,我也不下地幹活,找一個樹蔭躺著喝茶哼曲。乘涼人告訴他說,我現在已經在過這種生活了。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未來的夢想。大家想想,這僅僅是一個笑話嗎?有很多時候,我們隨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被我們觀念上一個誤區遮蔽了。莊子在他的一本書里,留下了很多他生活的影子,其中有很多判斷跟儒家彼此呼應。只不過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聖賢的道德,是人在此生中要建功立業,這樣一種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曠的蒼天之上人的精神的自由,是人在最終成全後的超越。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而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超越。擔當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責任,超越是我們的生命境界。看莊子的故事,你會打通他的一套生命哲學,這絕不是簡簡單單的以積極或消極而論,而是在我們生命不同的體系上給我們建立起來的參照系統。用莊子的話說,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間一番逍遙遊。也就是說,看破內心重重的樊籬障礙,得到宇宙靜觀天地遼闊之中人生定位,在這樣一個浩瀚的坐標繫上,讓人真正成為人。推薦閱讀:
※(12)[轉載](轉)《子平真詮》讀書心得2
※李經梧太極內功(四),練功的感應和心得
※跳舞毯高手心得
※做個有觀點的安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