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文明的起始,古玉的開端:新石器時期的古玉(一)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
(新石器時代工具)
在中國大陸,這個時代出現了彭頭山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後李文化、興隆窪文化、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新樂文化、趙寶溝文化、北辛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寶墩文化、石家河文化、二里頭文化、南莊頭文化、賈湖遺址、曇石山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文明。
(山東龍山文化)
例如賈湖遺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賈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出土個數最多且現在還能用以演奏的樂器實物。賈湖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
(賈湖骨笛)
又如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以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為中心,範圍由陝西省寶雞市向東延伸至河南省等廣大區域1922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三門峽地區的仰韶村發現,這一發現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起始點。
(鴞面像,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器)
就在這個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種子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其食物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人類亦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俄羅斯藝術家維克多·瓦斯涅佐夫對石器時期的描述)
新石器晚期,社會上下開始形成階級,藝術品亦隨之分化。廣大的下層人民使用的器物造型實用,紋飾簡單,向樸素的審美方向發展。而上層貴族王親垂青的禮器向著紋飾複雜、造型萬變的方向演變。下層器皿紋飾以簡單的幾何圖紋居多,或有牲畜紋、魚紋等一些與農業生產相關的題材。上層禮器紋飾多見繁雜的雲雷紋、眼紋、蛇紋、獸面紋等,題材多與鬼神相關。
(七孔玉刀 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玉牙璧,龍山文化,五蓮丹土出土)
(玉琮,大汶口文化,五蓮丹土出土,五蓮縣博物館藏)
(玉筒形器,大汶口文化,五蓮丹土出土)
(石鉞,大汶口文化,五蓮丹土出土)
(玉人首飾,龍山文化,大辛庄出土)
在國內外幾百所文博機構和民間收藏的數以萬計的新石器時期的古玉珍品,無不體現出了華夏文明歷史的久遠,其龐大的歷史遺珍,以至於人們很難統計的周全。本人愛玉,耗盡時間去收羅古玉的圖片,但放眼望去也僅是點滴而已。
玉墜飾玉灰白色。器立體三角形。在三角側面對鑽圓孔。表面潤亮。
玉墜飾玉灰白色。器半圓形和圓形。一面平,一面凸弦。在平面有斜對鑽孔眼,在直邊從底和側面對鑽,弧面不見孔眼,表面潤亮。
玉芯玉灰白或泛綠或褐色,半透明。玉芯多種多樣,大小不一,有兩面鑽和一面鑽。
石鑽 石泥質砂岩,黃褐色。柄呈不規則梯形狀,柄的兩端各有一螺絲鑽頭,細鑽頭長0.5厘米,直徑0.3厘米,尖0.1厘米。粗鑽頭長0.3厘米,直徑0.6厘米。兩端鑽頭都有實用的痕迹。
刻劃石器 墓地採集基本為瑪瑙,尖端有刻劃磨損痕。
玉鐲 玉灰白色,器斷面呈三角圓形。
玉鐲 玉髓白色半透明。器斷面略呈三角圓形。鐲內壁有兩面對鑽的痕迹。表面晶瑩潤亮。
玉箍形飾 玉米灰色。器圓形。外壁略凸弧,內壁平直。
玉鉞
玉珮 不透明的灰白玉,局部有斑,有赭色裂痕。器作半圓形,下緣中央鏤空一弧形,左右各鑽一小孔穿。
玉璧 青白玉,多細長裂痕,有濃淡不一的赭斑和墨斑,局部泛白色。器略厚,外緣有傷。
玉笄形飾 青綠玉,局部赭紅。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細突榫,鑿有小穿孔,為笄形的玉飾。
玉笄形飾 黃綠玉,局部赭紅,有白沁斑。一端尖細如錐,一端有突榫,鑿有小穿孔,為笄形的玉飾。
松石飾件一組
貝珠鍊
玉璧 : 墨綠、白色相間的玉石,不透明,有裂痕。器外緣有傷,中孔歪斜。表面光素。
玉鉞
良渚文化
玉璧: 墨綠、白色相間的玉石,半透明。器外緣有傷,中孔頗大。一面有一橫向鋸痕貫穿全器上部。
玉琮:灰白色,夾雜赭色、綠色、白色斑紋。內圓外方,中央貫通。此器中孔小,器厚,直壁無紋。
玉琮:灰白色玉石,帶青色及赭色斑紋,表面有附著物。內圓外方,中央貫通,全器傾斜,中孔也歪斜。器壁其中一面有一道深鋸痕。
玉斧:青灰色玉,有濃淡不一的赭斑。全器上窄下寬,圓弧刃。接柄端有一鑽孔。一面有許多細刮痕。
玉斧:青灰色玉,有濃淡不一的赭、綠色斑。全器近長方形,淺圓弧刃。接柄端有一鑽孔。
玉斧:青灰色玉,有濃淡不一的赭斑。全器近長方形,圓弧刃。接柄端有一鑽孔。一面有許多細刮痕。
玉刀:青灰色玉,局部帶墨綠色斑,夾雜白色條紋。全器長方形,平直刃。接柄端有兩個鑽孔。
玉斧:青灰色玉,有濃淡不一的綠斑、黑色芝麻斑點。全器近長方形,上厚下薄,上緣不平整,平直刃略帶弧狀。接柄端有一鑽孔。
玉錛:不透明青白色玉,有直向裂痕,多處有傷。全器窄長條形,但壁不平直,中間厚兩端薄,平直刃。
玉斧:墨綠色玉,夾雜白斑、赭斑。全器近長方形,平直刃。接柄端鑽有一小孔,器中段鑽一較大孔。
玉錛:青白玉,局部赭色斑。全器長條形,器略厚,刃部為偏鋒,柄端不平整。
玉石雜件:二十四件小玉石件,皆有穿孔,是珠墜之類的飾品。材質各異。顏色、形狀都不同:黃褐色錐形玉一、黃綠色球形玉一、不規則形綠松石二、黃色蠶豆形玉一等等。
玉琮:青玉,深沁成乳白色。器為內圓外方的柱體。外壁分成二節,上層為小眼面紋、下層為大眼面紋,各以轉角為中心,向左右鋪展。小眼面紋代表巫師的臉,大眼面紋是獸面的簡化,線條頗為細膩。
玉圭:玉料經沁蝕成灰白色,泛黃並帶赭色斑。圭成長方形,上微寬,磨成弧刃形。全器素麵,鑽有大小圓孔各一,一孔落在中線上,另一孔則偏斜。玉圭是重要的禮器。
勾雲形玉飾:清潤的青綠色玉,尖端處帶赭色。勾雲形玉飾由許多勾角組合而成。此件為不對稱形。外緣有雙並連的尖牙,右下方一組已傷缺。器琢瓦溝紋,瓦溝的凸脊明顯,甚至在重點處加刻凹線,以加強立體感。
帶齒棱動物面紋玉飾:青綠色玉,溫潤瑩透,全器呈「T」形。兩面以流暢的瓦溝紋表現一雙大漩渦眼,鏤雕眉毛與瞳孔部份,下方一排兩兩相連的大方平牙齒。
帶齒棱動物面紋玉飾:微泛灰黃的瑩透白玉,表面略帶淺白沁,局部呈現淺褐色。漩渦眼的線條模糊,只在眼睛外圍略有彎弧形凹陷,下方一排兩兩相連的尖錐狀牙齒。整體造型古樸。上方有一用於穿繫佩帶的小孔。
勾形器 紅山文化:墨色玉質,有裂痕與墨斑。勾形,中段有兩道凸棱,下有一穿孔。
玉弧形器:紅山文化綠色玉,有白化現象。弧度優美,一端變窄,一端加鑿穿孔,穿孔很靠近邊緣。
冠狀器:良渚文化,灰黃綠斑剝結構玉質,近似倒梯形,正中央上方,形成如「介」字型結構,小尖點正下方有一小穿孔,下緣作一突榫。全器光素無紋。
冠狀器:良渚文化,黃綠色玉,夾雜褐色沁斑,倒梯形,正中央上方,形成如「介」字型結構,小尖點正下方有一穿孔,下緣作一突榫,其上有三個兩面對鑽的小孔。全器光素無紋。
玉鴞:紅山文化,黃綠色,雙耳呈圓弧狀外凸,耳下浮雕圓眼,雙翅展開,尾端平齊,其上均用凸線紋表示羽毛;尾部加飾三角形,雙爪並列置於其上,作攀附狀;背面平整,有三組交叉洞孔。通體拋光。
玉鴞:紅山文化,黃綠色。頭頂齊平,有外凸雙耳,雙眼用複線刻出,三角形長喙下凸,雙爪作攀附狀。背面有兩組交叉洞孔。通體拋光。
玉蠶:紅山文化,黃綠色,略呈圓柱狀,頂端較平整,雙目略外凸,呈圓形。器身上半部施以規整的凸弦紋,下半部光素,尾端朝上略翹,呈圓尖狀,兩側有一對穿而成的圓孔。
▎文章精選自遠古空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 END —
推薦閱讀:
※野人武宗雲挽救了即將消失的羅布泊史前文化——中國石器行(羅布泊段)
※石器時代考古
※我國新石器末期的政治形勢
※五個新石器時代祖先M134
※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新石器時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