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爭:春秋時代——吳越戰爭(四)

7、第二階段作戰——越滅吳 (1)越謀伐吳 定結齊、親楚、附晉、導吳北爭中原之策:勾踐刻苦圖強,矢志雪恥,如上篇所述。勾踐如此行之3年,越的國力業已恢復,民心士氣亦甚團結,遂欲乘吳與楚爭陳(事在周敬王31年,公元前489年),及吳正與魯互相攻伐(事在周敬王32年,公元前488年)之際,擬抱以死斗復仇的決心伐吳,就召集諸大夫而告之曰:「願一與吳徼天之衷,令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寡人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寡人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 結盟)諸侯又不能害之;則寡人將棄國家,釋君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名姓,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寡人雖知要領不屬,手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寡人之志必將出焉」!於是,越大夫逢同獻策說:「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夫吳既怨深於楚,又將加兵齊魯。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功多,必淫以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勾踐認為然。越國這一滅吳計劃,實在是具有深謀遠慮的外交謀略。勾踐既然決定採用這一計劃,遂能以小敵大,以弱擊強,而達成滅吳的目的。在此期間,越的父老群請伐吳以雪恥,勾踐未許之。至再請,勾踐將許之;但范蟸認為時機未至,再次阻止,這是因為要堅持此項方略而不輕易予以變更的原因。 (2)吳王夫差圖霸中原 吳王夫差自越王勾踐君臣在吳宮執役3年後,見勾踐恭謹忠順;遂遣其君臣歸越,以屬國視之。勾踐歸國後,又每年春秋朝貢,不敢稍懈。這時夫差志得意滿,貪戀越女樂之樂,築姑蘇之台以娛之;更兼其早有圖霸中原之志,固已不以越患為慮了。此時太宰伯嚭已受越賂,並想排去子胥以專政權,就一面順夫差之意,一面譖陷子胥;因此,夫差遂不聽子胥之諫,一心從事於北進中原。下面就將夫差於越降服後的舉措列舉如下: ①越王勾踐降服的當年(周敬王26年)8月,即遣師侵陳,以開北出中原之路。該役,楚君臣聽到吳師在陳,為之大懼。次年,夫差因蔡不堪楚之逼,徒之於州萊。 ②後5年(周敬王31年,晉定公23年,楚昭王27年,吳王夫差7年,越王勾踐7年,公元前489年),吳再伐陳,楚昭王率公子申(子西)、公子結(子期)與公子啟(子閭,都是昭王的庶兄)進軍城父以救陳。因昭王病卒于軍(立昭王妾越女之子章為惠王),楚師遂退。這時伍子胥又說夫差說:「去歲蟹成災於吳,稻為燼,要越加輸谷糧入吳,越遲不予,是不恤吳災也。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又遣使結齊晉而親於楚。是勾踐不死,必為吳患,必起兵伐越」。夫差也聽到越有結連齊晉楚事,就想起兵伐越。 勾踐聽到吳將起兵來伐,也想起兵迎之,范蟸認為不可。文種也建議遣使行成說:「……王不如舍戎,約詞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必許吾成,而不以越為可畏也。不以吾為可畏,必將寬我,而往霸諸侯焉。如是,吳將自疲敝其民,乃無有命矣」。范蟸、文種都認為吳軍方強,不可以力取,必須導其北爭中原以自疲其民,而後可乘其敝而取之。於是越再次派諸稽郢出使於吳。 夫差因越使恭順,遂許之。並對諸大夫說:「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而不絕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吾再振旅即是」。這是因為夫差認為越不足一擊。子胥進諫說:「……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蓋威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弊,人民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夫差回答說:「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為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所以仍不用子胥之謀而與越和。 ③次年(周敬王23年)夏,吳王因陳已服,越已成,就與伯嚭徵魯哀公作鄫(今山東省嶧縣東80里)之會。再次年,吳王因魯不服,又大舉興師北進以伐魯,與魯盟而還。 ④周敬王34年,公元前486年夏,楚因陳國附吳,伐之。該年吳王想起傾國之軍以伐齊服晉,想一舉完成中原的霸業。所以於該年秋,大發徒役城邗溝之城,以作為轉運站;又開鑿邗溝之水通江淮,以通北上運糧之道。伍子胥這時又進諫道:「夫齊魯之興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能使。夫吳之興越也,接土鄰境,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吳越之勢不兩立,越之於吳也,嘗若腹心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內也。夫齊魯之於吳也,疥癬之病也,今釋越而伐齊魯,雖勝之其後患未央。夫越王之不忘敗於心也,惕然服士,以伺吾隙。今王不以越國是圖,而圖齊魯,是忘內擾而醫疥癬之病也;齊魯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而又三年聚材,五年工作,高高下下,以疲民於溝瀆與姑蘇台池。天奪吾民之食,都鄙荐饑,今王郤居姑蘇之台為長夜之飲,又將違天以伐齊魯,則吳民離矣。……王其時將無方收之矣」!吳王不能對,伯嚭代而辯曰:「越已服而欲伐之;方許其成又欲襲之;將何以示諸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國者,以齊魯未服也。君王若伐齊而勝之,移其兵以臨晉,晉必聽命矣。是君王一舉而服兩國也。兩國服,則君王之令行於上國矣,又何懼于越」?遂不聽子胥之諫。於是勾踐派文種率萬人,糧百船,往助吳開河之工,使之溝通魯宋,北接沂(今江蘇省邳縣附近),西接濟(今河南省惠濟水),以廣吳王之志。這是越在貫徹其疲吳的大計,造成乘虛襲吳的機會。 ⑤周敬王35年,公元前485年春,吳會合魯、邾、郯伐齊,齊弒悼公以說吳而罷。該年冬楚公子結伐陳,吳派季札救陳。 ⑥周敬王36年,公元前484年夏5月,吳與魯之師伐齊,克齊博,贏二邑,而進抵艾陵(今山東省泰安縣的博縣故城南),遂於艾陵展開與齊的大戰。 該役吳國四軍: 吳王夫差,中軍隨之。 胥門巢領上軍。 王子姑曹領下軍。 展如領中軍。 齊國三軍: 國書領中軍。 高無平領上軍。 宗樓(子陽)領下軍。 吳齊兩軍於該月甲戍展開戰鬥,吳的右軍擊敗齊上軍,同時齊中軍也擊敗吳上軍,但吳上軍旋即獲得中軍與王卒的支援,並攻擊齊軍,於是齊全軍大敗。齊將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都被俘。另有革車800乘,甲首3000,都被吳所獲,實在是一個大殲滅戰啊。 當吳王想出兵伐齊時,越王勾踐新率其眾,入朝於吳,王及列士,都有饋賂。吳人皆喜,子胥獨擾,說:「是蒙吳也夫」,又入諫。吳王不聽,反派子胥往齊約戰。子胥就攜其子赴齊,易姓名托屬於齊大夫鮑牧,約戰而返命,因此被伯嚭所譖。待吳王與齊戰勝而歸,乃訊子胥,而賜以屢鏤之劍使其自刎。子胥仰天嘆道:「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自刎死。 ⑦吳已勝齊,就派人釋言於齊而還。於是,吳王以戰勝之威,想因魯、宋以求衛、晉各國,使其接受吳王之命尊為霸主。所以就於周敬王37年,公元前483年夏5月會魯於囊皋(今安徽省巢縣西柘皋鎮)。該年秋又會宋、魯、衛於鄖(今江蘇省如皋縣東命盟原,又名發繇口),遂約定明年夏與晉會於黃池(今河南省封邱縣南的黃亭)。
推薦閱讀:

獨家轉錄:後佔中時代 旺角商家交易額跌六成
【品茶】日本茶道的四個時代
基於社交學習的教師網路學習共同體之構建——兼論面向智能時代的教師網路學習共同體
明仁天皇退位引發日本人感慨:一個時代即將終結
我們這一代人如何學習

TAG:中國 | 戰爭 | 時代 | 吳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