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茶一味|古琴與茶
撫琴、品茗...相邀幾位茶友、琴友,初試、聆聽,古琴與茶的對話,攜琴而來,帶茶而至,焚香、調琴、煮水、沏茶... 古琴一曲,清茶一盞 聽曲、品茗,靜心。
茶,在唐代茶聖陸羽《茶經》中云:「茶者,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除文字記載外,我國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也已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樹,這足以證明茶的歷史非常久遠,甚至是在人類文明開始前就已經存在。而古琴,古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歷史已有四千餘年,居《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這兩類同樣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瑰寶,在一定意義上來看,它們的相通之處不勝枚舉。
中國茶道講究:和、靜、怡、真,「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人們通過茶來尋找生命的真諦,通過茶去學會做一個安之若素,從容淡雅,淡泊世事俗塵之人,儼然達到一種超然脫俗的處世之態;而古琴則講究:清、正、平、和,其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撫琴品茗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修習這兩者均能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漸漸使人遺失靜心時的心靈愉悅,紙醉金迷的都市,霓虹燈的紛呈耀眼,混合著鋼筋混凝土的冰冷氣息,慢慢侵入人們的內心。已經有太久的時間,人們總是處在一個高壓的生活狀態中而無法自救。當每個黎明,陽光透過窗戶投射到我們身上時,才發現:原來這又是新的一天了,而今天我們仍然千篇一律的要去重複曾經做過十遍、百遍、甚至是千遍……的事情。這時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很需要一個環境,給予我放鬆心靈的機會;需要一種愜意的生活狀態,去繼續我生命的旅行。可當自己認知到這些時,卻發現,現代都市早已把太多的東西經濟化,格式化,無論做什麼都有著很多程序、很多規定來干涉,美其名曰:這是我們自己的一套專用制度,但其實大家都明白自己面對著的仍舊是那一個個戴著華麗面具的陌生人,無交心,無真心,自己依然會覺得很累。而這時,我們便迫切需要去尋到那些看似鮮為人知,實則伴隨我們千餘年的文化瑰寶來充實自己早已貧瘠的心靈。茶與古琴,不言而喻,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也許有人疑問,我們何不在兩者之間任取一種,而需兩者皆選?而我可答:古人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兩者的內質皆是在通過不同的角度去追求身心愉悅之境。我們學得的是「藝」,進而去追求的是「道」,是一種精神,一種可達到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的一種至上之境。有人說: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我們在蕩滌自己內心時,並非單純的去驅除外在的疲憊,而是要用琴、用情,用茶,用道去將心中濁氣鬱結驅逐,進而修習身心,達到一種真正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此時,我們可為工作而學,更多的亦是為養身、養性而學。
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又如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茶道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撫琴一曲,香茗一杯。浸潤心脾的天外之音,繞而不斷。滌人心魄的至美享受,引人沉淪!
推薦閱讀:
※╭※╯竹林琴音古琴欣賞╭※╯
※這對夫妻如何把琴賣到一個億
※當武當太極 遇上絕美古琴,何其美哉!
※春曉吟
※什麼是認養古琴(租古琴)?到底靠不靠譜?
TAG: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