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假期還有幾天,不如到國博看盧浮宮

中國國家博物館聯手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推出了2017年開年大展——《盧浮宮的創想:館藏珍品見證法國八百年》,把盧浮宮的展品請到了家門口。

「盧浮宮的創想」展覽現場

最為外界關注的是,三位「女神」是否到訪:斷臂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鵰塑、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而最讓觀眾失望的是,她們非但此次不會出現,以後「離開盧浮宮的可能性也不大」。此次展覽的法方策展人帕斯卡·托雷斯 (Pascal Torres)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曾經失竊過,後來被找到才歸還盧浮宮。但歷史就是歷史,不會再重現。」

不過,沒有三位「女神」分散注意力,又免去了旅途勞頓,或許正是一次慢下腳步,靜下心來,駐足觀看的契機。畢竟「你不可能匆匆走過就讀懂一幅畫,你所能看到的藝術正如穿過圖書館看到的書脊,」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與人文學科關係學教授帕維爾斯基(James O. Pawelski)如是說。此次,按照西方展覽的慣例,展品介紹十分簡潔,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品味和聯想,實現個人審美體驗。

銅版畫:三幢茅屋的風景畫,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1640年,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素描版畫部愛德蒙·德·羅斯柴爾德藏品

展覽集合了盧浮宮埃及文物部、繪畫部、雕塑部、工藝品部等八個部門和歐仁·德拉克洛瓦博物館(隸屬盧浮宮博物館)的126件套珍藏,藏品的時間跨度從古埃及奈斯曼的《亡靈書》:稱量心臟圖、公元1世紀羅馬的奧古斯都皇帝玉雕像、大流士一世時期的弓箭手彩釉磚,到17世紀前後的路易十四青銅騎馬像、倫勃朗畫作《三幢茅屋的風景畫》,一直到19世紀的拿破崙一世半身像,縱橫東西歷史文明。2017年1月13日-3月31日在北京,四月赴香港,按照重要時間節點,分為六大部分,各個時期盧浮宮建築模型將逐一呈現,展現盧浮宮800年的歷史流轉。

讓·德·拉封丹大理石雕像,皮埃爾·朱利安,1785年,法國盧浮宮博物館雕塑部藏

重達1噸半的拉封丹大理石雕像、拿破崙紋章圖案的羊毛地毯、17世紀繪畫大師安東尼·凡戴克繪製的巨幅油畫《籌備聖-塞巴斯蒂安的殉難》、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奇的青銅圓浮雕等都是首次來到中國。

拿破崙紋章圖案的羊毛地毯,弗朗索瓦·德布雷設計;巴黎薩伏納里製造廠製作,1807-1810年,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工藝品部藏

帕斯卡·托雷斯甚至說:「整個展覽都是為中國打造的。」

青花人物圖花瓶或筆筒,明·崇禎(約1640年),中國江西景德鎮燒制,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歷史部藏,現暫存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進入展廳,右側展櫃里扎堆兒陳列著十來件小型文物,其中兩件瓷器祖籍中國景德鎮,這次算是從法國回家「省親」了。其中一件是青花人物圖花瓶或筆筒,為明崇禎時期在江西景德鎮燒制。這件文物的器底可能被截斷過,如今鑲嵌著鎏金的銅飾。另一件是青花開光人物圖折沿碗,斷代為清康熙年間,碗外壁描繪了一幅女性生活景象。

據說是盧浮宮旁挖出來的?策展人解釋,在80年代盧浮宮擴建時,工作人員對盧浮宮周邊同步進行了考古挖掘,希望揭開這座宮殿自中世紀以來的每一個秘密。數千件文物陸續出土,其中就包括此次展出的兩件中國文物。

大理石雕像殘件:馬頭,約公元前510-前500年,發現及製作地點:阿提卡(希臘,雅典地區),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希臘、伊特魯里亞及羅馬文物部藏

為了貼近中國觀眾,法方策展人嘗試尋找貼近中國觀眾欣賞口味的作品,比如古希臘的馬頭雕塑,「其簡單直接的表現形式,可能會讓中國的參觀者聯想起中國古代的馬雕塑。」

這件獨特的古希臘文物是一尊馬的雕塑殘片,與現存於雅典衛城博物館的雕塑非常相似。它可能是一位凱旋的騎士獻給神殿的祭品,也可能是貴族家庭的墓葬雕塑。自19世紀開始,被法國私人所收藏。2004年被購買入藏盧浮宮。對比中國的馬雕塑看,似乎也可相映成趣。

漢朝陶馬頭

陝西甘泉出土商青銅馬

甘肅武威雷台墓青銅馬,俗稱「馬踏飛燕」

18世紀的法國畫家,著名的靜物畫大師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的名畫《猴子古董商》,此次也來到了中國。畫面中,猴子穿著18世紀法國風行的服飾,翹著二郎腿,擺著梅花指,拿著放大鏡,一本正經地看一枚錢幣,儼然一副專家的模樣。不禁讓人思考寓意何在?

原來,盧浮宮最初的收藏都與法國國王關係密切。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藝術家委託政策,創辦了藝術學院,作品多為歌頌國王,讚美王權。但同期德尼·狄德羅等大思想家反對國王所建立的學院,夏爾丹的名畫《猴子古董商》也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恰逢18世紀的歐洲,孫悟空的形象傳到了西方,在法國引起了一股猴子熱。在一些貴族的宅邸,都喜歡用猴子來裝飾室內牆面。既充滿情趣,又深含哲理。在這幅《猴子古董商》中,正是諷刺當時那些不懂裝懂的所謂「古玩鑒定大師」。中國有「沐猴而冠」一詞,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猴子古董商》

為大眾所熟知的多米諾骨牌,也出現在了展廳中。實際上,多米諾骨牌發源於中國古代的「牌九」。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民間出現了一種名叫「骨牌」的遊戲。這種骨牌遊戲在宋高宗時傳入宮中,隨後迅速在全國盛行。當時的骨牌多由牙骨製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稱,民間則稱之為「牌九」。

據說,1849年義大利傳教士多米諾從中國回到闊別8年的米蘭。把一套28張的骨制產品「牌九」送給女兒小多米諾。男友阿倫德是個性情浮躁的人,小多米諾就讓他把28張牌一張一張豎起來,不許倒下,以此來磨練他的性格,這一舉措逐漸發展成了原始的「多米諾」。

傳教士多米諾為了讓更多的人玩上骨牌,製作了大量的木製骨牌,並發明了各種的玩法。不久,木製骨牌就迅速地在義大利及整個歐洲傳播開來,骨牌遊戲成了歐洲人的一項高雅運動。後來,人們為了感謝多米諾給他們帶來這麼好的一項運動,就把這種骨牌遊戲命名為「多米諾」。到19世紀,多米諾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運動。在非奧運項目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參加人數最多、擴展地域最廣的體育運動。

「盧浮宮的創想」展覽現場

「盧浮宮的創想」(L"invention du Louvre)這個主題來自18世紀一位重要的法國哲學家和作家狄德羅。在18世紀中後期,在他主編的15卷《百科全書》中,狄德羅提到「盧浮宮的創想」這個概念。

當時的盧浮宮因為法國王宮早前搬去了凡爾賽宮而停建,路易十四一度曾計劃放棄盧浮宮,並計劃將其拆除。 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盧浮宮的計劃,但因缺乏足夠的資金僱用工人而作罷。此時,法國最早的藝術評論家埃梯恩·拉·豐特·德·聖耶恩(étienne La Font de Saint-Yenne)提出,凡爾賽宮的皇家藝術品收藏應該返回到巴黎,放在盧浮宮裡。而盧浮宮也不必大興土木地重修,或者廢棄不用,只要把建築完好的部分闢作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即可。聖耶恩這一「創想」使盧浮宮得以存續,並後來發展成世界頂級博物館。

與北京故宮博物館一樣,盧浮宮在幾個世紀中也曾是最高王權所在地。作為法國國王的主要宮殿,它見證了君主制的興盛、衰落、滅亡。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盧浮宮成為「中央藝術博物館」,即為盧浮宮博物館的前身。

一座偉大的博物館的歷史,往往可以構成一部藝術史。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穆克在《純真的博物館》寫道:「真正的博物館是時間被轉化成空間的地方。」


推薦閱讀:

春節七天假期里,走親訪友之餘做點什麼能最快的提升自己?
放假3天,有什麼周邊游推薦?
【國慶特輯】這個十一不做遊客,教你像一個當地人去品嘗美味——潮汕美食深度揭秘
北京女性專屬的假期,90%的人居然不知道也沒享受過!
梁振英指清明長假期訪港旅客全線下跌是警號

TAG:盧浮宮 | 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