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畫名家:倪瓚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居士、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閑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江蘇無錫人。倪瓚博學好古,家雄於財,四方名士日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家財給親故,未幾兵興,逃漁舟以免。入明,黃冠野服,混跡編氓。工詩畫,畫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閣集》,與黃公望、王蒙、吳鎮為元季四家。

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倪瓚亦是一個以復古為旗幟,而追求藝術個性化的書法家,他與張雨、楊維楨一樣,既屬於這個時代,又不屬於這個時代,這就是藝術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

畫作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等。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庄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溪山仙館》《霜林湍石》等傳世。

漁庄秋霽圖 紙本水墨 1355年作 縱96厘米 橫4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款識: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閑披對石床。此圖余乙未歲戲寫於王雲浦漁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棄捐,感懷疇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瓚。

《漁庄秋霽圖》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雲浦漁庄時的作品。這幅畫描繪風雨之後「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邊景色。作者在十八年後(1372年)重見此畫時感懷往昔,補題詩款。

作品充分展現了他成熟時期的典型畫風。畫卷描繪江南漁村秋景及平遠山水,以其獨特的構圖顯露個人特色,即所謂的「三段式」。畫面以上、中、下分為三段,上段為遠景,三五座山巒平緩地展開;中段為中景,不著一筆,以虛為實,權作渺闊平靜的湖面;下段為近景,坡丘上數棵高樹,參差錯落,枝葉疏朗,風姿綽約。整幅畫不見飛鳥,不見帆影,也不見人跡,一片空曠孤寂之境。中國畫極為講究筆法。倪瓚在前人所創「披麻皴」的基礎上,再創「折帶皴」,以此表現太湖一帶的山石,如畫遠山坡石,用硬毫側筆橫擦,濃淡相錯,頗有韻味。其畫中之樹也用枯筆,結體有力,樹頭枝椏用雀爪之筆型點劃,帶有書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平實簡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對明以後的文人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秋亭嘉樹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秋亭嘉樹圖》,用筆略硬而有折楞,顯然含荊、關遺意。畫樹不一筆寫出,而是用線界勾,再以淡墨皴補。有意到筆不到者,也有筆到意不到者。三株樹的幹完全相同,但葉不同,其一以「介」字式撇葉,其二橫點,墨較干而略濃;其三「個」字點。三者都很稀疏,用筆十分隨意。遠山仍以線勾形,略加皴擦,點苔較重,和董、巨的皴法不分內外輕重,完全不同。水中勾出幾根長線,又以淡墨略染,似水紋,又似汀渚。整個畫面十分簡淡蕭疏,如洞庭月色,萬籟無聲,毫無熱鬧塵俗之氣,反映了作者純凈清雅、淡泊自守的情懷。畫中沒有霜月,卻有霜月的感覺。吳憲題詩道:「千年霜月積靈氣,結入倪郎手與心。一掣便歸天上去,人間留影尚森森。」對此畫認識至深。

容膝齋圖 紙本水墨1372年作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少小聰明,早年專意讀書,家中清秘閣藏書數千卷,經史子集,佛道經典,他都專心閱讀批校,所藏法書名畫,亦悉心臨學。其書法天然古淡,有魏晉人風格。倪瓚隱居於太湖四周的宜興、常州、湖州、松江一帶,常領略這裡秀麗清幽的湖光山色,他的畫也多取材於此。

此幅成於洪武壬子(1372年),七十二歲所作。自署「壬子歲(1372)七月五日雲林生寫」。二年後再題謂:「贈寄仁仲醫師。且錫山予之故鄉也,容膝齋則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將歸故鄉,登斯齋,持卮酒,展期圖,為仁仲壽。」方知此圖乃是寄放在醫師仁仲之「容膝齋」,以備他日為仁仲祝壽之用。此幀先寫贈其友檗軒,檗軒藏之三年,又寄贈醫師仲仁,請雲林補詩,容膝齋即仲仁居處,是先有畫而後有題者也。此圖寫的是江南春景,平遠山水。近處為山石陂陀,林木蕭疏,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不著一墨, 是為湖水。圖上側遠岫遙岑,橫于波際。這種三段式的構圖,是倪瓚山水的特徵之一。其山水胎息於董源,磯頭兩點,石上橫拖披麻,皴法清逸。其樹法參差變,結體有骨力,而樹頭枝梢,每多生意。喜多作枯樹,擦以枯筆,墨色濃淡錯綜而滋潤渾厚。《容膝齋圖》便是其晚年的精品,作於去世前兩年,筆墨爐火純青。典型的「三段式」構圖:下方土坡上畫雜樹五棵,二棵點葉,二棵垂葉,一棵為枯槎無葉,樹後是平坡茅亭;中間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畫遠山數疊。比之17年前畫的《漁庄秋霽圖》,雖章法相似,但用筆更剛勁洒脫,「折帶皴」更顯得老辣純熟,風神飄逸。

柯竹石亭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41年作 小山竹樹 水墨紙本 1342年作 擬黃鶴山樵大意 1342年作

山水 立軸 此幅作品筆墨的簡單,採用傳統的一水兩岸式的「三段式」構圖,用折帶皴畫出遠處的山坡碎石塊,中間的一灣湖水悠然靜謐,近處的房舍與枯樹相依簡淡蕭疏,整幅畫面傳達了一派清曠幽遠的自然生趣,更寄託了他「風雨蕭條晚作涼」的凄苦、憂鬱、孤寂的心緒,滲透著他「身世浮雲度流水」的茫然落寞的人生體驗,同時也反映出他對塵俗既抗爭又不得不屈服。既屈服又在心靈上追求超脫的高逸雅潔的情懷。

寒林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39年作 林亭秋色 立軸 水墨紙本 1342年作

小山竹樹 立軸 1342年作 款識:來訪幽居秋滿林,塵喧暫隔散煩襟。風回硯沼搖山影,夜聽寒蛩和客唫。危磴白雲侵野屐,高桐清露濕瑤琴。蕭然自得閑中趣,老鶴眠松萬里心。至正王午秋仲,雲浦判官設茗言燕索余作畫,回寫小山竹樹以贈,東海雲林子瓚。 邊跋:1、清閔當年風度雲林此日襟期,每向詩中見畫,今於畫里觀詩,石田老人沈周。鈐印:石田(白文)、啟南(朱文)。 2、迂翁畫在勝口可稱逸品置神品之上,歷代勝國張志和可無愧色,宋人中米襄陽在筆墨跡經之外,余皆從陶鑄而夾,無之能者雖多,然稟承宋法稍加蕭散耳,吳仲圭大有神榮獨雲林古淡之真米欿沒一人也。甲子八月二日董其昌觀因題。鈐印:董其昌印(朱文),宗伯學士(白文)。 3、雲林尺近世極推巨於恩翁,極贊此幅信為得意之筆,石田老人詩亦極推均非虛美也。成親王。鈐印:皇十一子(朱文)。 4、雲林畫世多贗本,此幅秀骨天成,真所謂藐姑仙子不食人間煙火者,即題字亦饒別趣,豈凡筆所能彷彿耶,同治己巳冬至前三日,利津李佐賢。鈐印:李佐賢印(白文)。

倪瓚自古是「逸品」的代表,作品構圖平遠,景物極簡。他的繪畫理想,或者說人性的光芒,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彼岸。他的許多力作給後來的朋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此幅《小山竹樹》是北京納高本季有幸徵得的重要拍品,一木一石,間以疏朗的修竹,是他晚年常作的題材。 觀此圖,紙白版新,筆墨明潔,名人詩題、鑒藏印記歷歷,由作者自識中可知此幅為1342至正二年為雲浦所作,並於清代書畫鑒賞家李佐賢著《書畫鑒影》中所載。畫面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正應了其自云:「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外顯落寞而內蘊激情。

水竹居圖 紙本設色1343年作 縱55.5 厘米橫28.2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款識:至正三年癸末歲八月望日,進道余林下為言僦居蘇州城東有水竹之勝。因想像圖此。僦得城東二畝居,水光竹色照琴書。晨起開軒驚宿鳥,詩成洗硯沒游魚。倪瓚題。鈐印:倪元鎮氏(朱文)。

題跋:好在雲林一老迂,書圖寄到玉山居;向來王謝原同調,宜向城東共讀書。龍門良琦。

倪瓚宗法董源,參以荊、關,創折帶皴法,常寫蕭疏簡遠的景色,為「元四家」之一。此圖寫一仙居景緻,平靜的水面環繞著一段坡石,幾株大樹簇生其上,枝葉扶蘇。樹後一岸邊空地上,樹間茅舍掩映,屋後竹林茂密。遠處高大山坡下,林木蔥鬱,相比而生。整個畫面彌散著幽靜、清涼的氣氛。畫中筆墨沉實,賦形具體,圓潤渾厚,頗具董、巨遺法。為畫家中年時期代表作之一。

六君子圖 紙本水墨1345年作上海博物館收藏 晴林平遠圖

款識:廬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此紙,苦□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大痴老師見之必大咲也。倪瓚。

吳興錢雲題詩:黃公別去已多年,忽見雲林畫里傳。二老風流遼鶴語,悠然長卷對江天。

隔水董其昌題跋:此幅有子久(黃公望)詩,又倪迂(雲林)稱子久為師,俱所創見。

《六君子圖》是倪雲林應一個叫廬山甫先生之求所作的畫,乃典型的文人寄情寓意的畫作。寫江南秋色,畫面寬闊的湖面一直延伸至山下,前景樹木的樹梢低於對岸的地平線,一大片波瀾不驚的湖面佔據了畫面主要的空間。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疏密掩映,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近乎荒涼,筆墨簡潔、筆法空靈,具有沖淡淳雅的韻味,已經顯現出他為之追求的「天真幽淡」的藝術格調。此圖後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雲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擁披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六君子圖》因此得名。

雲山秋水圖 絹本水墨 題識:遠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陂陀。雲林。

《雲山秋水圖》提供了一個倪雲林由師法嚴謹的趙孟鈄Ψㄏ嘍皂簾擠諾幕乒《富春山居圖》等畫作技法的物證,不僅筆墨意蘊是黃公望的,且其題款也是摘自黃公望對他的讚許詩。這幅作品的創作時間應該是在創作《六君子圖軸》即1345年之後,即此後二十六年空白期的作品。

該圖的布局是倪雲林的「闊遠式」構圖,而筆墨卻顯得極為恣肆靈動,既不類趙孟睿又不同於他後來逐漸形成的極具理性色彩的折帶皴,但卻符合黃公望的意蘊。這一生動但又不乏生拙的現象,只有在筆墨技法師承上由謹嚴到粗放的轉型期才會出現的,而這,又符合倪雲林也是在這個時期提出的「如圖寫景物,曲折能盡狀其妙趣,蓋我則不能之;若草草點染,遺其驪黃牝牡之形色,則又非所以為圖之意。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清閟閣全集·答張仲藻書》的繪畫觀和美學思想。

倪雲林的書法與他的繪畫一樣高古簡淡、氣象冷逸。他的書法以晉·王羲之為質,復以唐·褚遂良為文並旁及宋人,故其書法結體頗為生動,用筆極富韻律感,呈現出一種高潔的冰雪之態。文徵明評其書法云:「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董其昌也稱:「古淡天真,米痴後一人而已。」然,最能解透倪雲林書法意蘊的還是近代書家李瑞清,他說:「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有林下風,如詩中之有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

《雲山秋水圖》的款識正符合倪雲林的書法以晉·王羲之為質,復以唐·褚遂良為文的特徵,高古簡淡、氣象冷逸。

遙望雲山隔秋水 立軸 紙本

款識:遠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阤,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瓚。鈐印:雲林子(朱文)

題跋:(一)雲林先生晴天綠,江村老叟瘦如木。畫情知寄亦君子,不問鏡湖繞一曲。乾隆壬戌(1742年)春二月謹堂汪由敦拜題。鈐印:由(白文)敦(朱文)

(二)翠含眉宇削遙岑,亭子臨波暮靄沈。淡墨天膚饒氣韻,由來逸品數雲林。光緒辛丑嘉年(1901年)上浣劉鐵雲檢定敬題。鈐印:鐵雲審定(朱文)

倪雲林名重海內,以古淡天真著稱,其《遙望雲山隔秋水》以六株君子樹木為主角,用筆藴含著一股清逸不群的氣息,曾為乾隆御藏之寶,畫面上端正中的收藏印「乾隆御覽之寶」,鮮艷妍雅,甚是醒目。倪雲林的繪畫宛轉飄逸,用筆精妙高華,讀來不傷脾胃,然而存世量稀少。倪雲林是元四家中最為清高飄逸的一位,他的繪畫在當時就珍貴稀少,有人稱他「或作溪山小景,人得之如拱璧」。《遙望雲山隔秋水》筆墨清凈,干筆淡墨用得很妙,真正達到了有意無意、若淡若無的境界,給人以清幽靜謐的享受。倪雲林的兄長是當時社會道教中的上層人物,被尊為上人,倪雲林自幼由兄長撫養長大,受到道教和儒教的熏陶,故他畫面中的清氣、逸氣、靜氣宛若天成,反映出倪雲林思想境界中的純凈清雅、無欲無為。他淡泊自守的情懷,在用筆之間體現。倪雲林畫風的形成是由他自己的精神狀態和個人修養決定的,畫面中表現的境界和情調正是倪雲林本人思想的境界和情調。包括他愛潔成癖,所以用筆也格外乾淨,很多人缺乏像倪雲林那樣的感受,而硬學他的繪畫,是很難成功的。「宋人畫繁,無一筆不簡;元人畫簡,無一筆不繁」,高逸簡潔的繪畫,以倪雲林最為典型。《遙望雲山隔秋水》近景用筆枯淡靜柔,遠景用筆疏散淹潤,遠山純用干筆皴擦,金石氣息濃郁。右上角的小楷題跋工細精緻,與畫面形成完美呼應。全畫筆致高華優雅,是曠遠清幽的景緻結合倪雲林悲涼天真的心境化合而產生的一種平淡自然的藝術境界。

1742年,吏部尚書、書法家、文學家、學者汪由敦在畫面邊跋上題跋,1901年,文學家、甲骨文學家劉鶚(字鐵雲)題跋。二位學者在歷史上均有雅名,詩境亦貼合畫境,他們的題跋為畫面平添了一股清雅逸氣。

平林清遠圖 手卷

疏林平遠 1351年作山水 設色紙本 紫芝山房圖 立軸

紫芝山房圖 紙本水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河兩岸的構圖,空無一人的景色是其特色。畫中眼前土坡窠石,上生雜樹三五株,間有新篁修竹依傍,臨水置一茅亭。中景以水相隔,或有洲渚。遠處山巒清晰可見。一種「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的淡泊曠達的心態盡現紙上。畫面疏朗清淡,畫上有冗長的題款,是整個畫面的一部份。字體的橫直筆法與畫法很像,實際上是用寫字作畫,純粹在表現內心的風景,而非真山水。

疏林遠山 立軸 1352年作 溪山勝槩圖 草亭修竹圖 立軸 水墨紙本

山水 設色紙軸 1354年作 山水 立軸

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1355年作

溪山亭子圖 鏡心 1355年作 山水 立軸 絹本水墨

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1359年作 寒山茅亭 立軸紙本 1355年作

林亭遠岫閣 立軸 水墨紙本

翠岩林亭圖 立軸 1362年作水村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62年作

江岸望山圖 水墨紙本 1362年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岸望山圖》,近岸土坡高樹茅亭,與常見倪畫無異。但隔水對岸畫的不是平緩山丘,而是二重較高的山峰,且用圓筆作披麻長皴,然後加苔點。這種畫法在倪畫中不多見。

楊竹西小像 紙本墨筆 與王繹合作1363年作縱27.7厘米橫8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楊竹西小像》畫楊謙小像。楊竹西,號竹西居士,松江人。畫中高士楊竹西曳杖緩行, 人物神態閑適。人物面部輪廓鬚眉全用細筆精心勾勒, 略作淡墨暈染, 神氣活現紙上, 自然、生動。衣紋線條則簡括洗鍊。倪瓚補松樹坡石。倪瓚記後云:「楊竹西高士小像, 嚴陵王繹寫, 句吳倪瓚補松石。癸卯二月。」王繹(1333—?), 字思善, 號痴絕生, 後寓居杭州。王繹自幼篤志好學, 富有才華。後經名家顧逵指點, 畫藝益進, 成為當時著名的肖像畫家。

溪山亭子 鏡心 水墨紙本

桐露軒為約齋寫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1364年作 款識:霜木稜稜瘦,風筠冉冉青。古藤雲葉凈,怪石蘚痕零。處士身逃俗,移文誰勒銘。榛荒□舊宅,莫訪子云亭。至正甲辰十月廿八日在桐露軒夜坐寫此圖並詩,奉贈約齋高士。東海倪瓚。鈐印:雲林子

《桐露軒為月齋寫山水軸》,首先是典型的倪式三段式構圖,近景左面五株古木,兩呈、三陣排列,較靠中前方的一主兩輔,兩仰一偃;左面兩株為向上伸張的古松。五株樹右後方,有一無人涼草亭置一光滑涯面上,其後左右兩組新簧。中景省略留白,象徵著一片浩渺湖面,遠景坡石遠渚。此種三段式,省略中景所營造的無人之飄遠的簡靜氛圍是倪式中後期的標誌性畫風。

湖山清遠圖 鏡心

南渚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364年作 (526.4萬元,2010年7月北京海士德) 題識:南渚無來轍窮,冬更闃寥水寬山隱隱野曠月昭昭。想像寫南渚冬盡詩意。至正廿四年十月六日,倪瓚記。

題畫:(一)窈窕茆堂石徑幽,小山叢桂足淹留。仙人蹽巳遼天鶴,寫得雲村一段秋。錢仲益。鈐印:仲益 

(二)昔年來看墨池鵝,風雨扁舟載酒。一自春歸清悶閣,幾番蛛沒落花多。嘉禾朱逢吉。鈐印:

(三)門外青林生紫煙,龍泓一道落飛泉。恰如靈石山中宿,為說倪迂似米顛。向客張貞居澗阿,言米南宮有潔癖,善畫但做小幅,近代惟倪雲林頗近之,米以顛名,予故以迂名倪。今觀遺墨故筆及汝易袁華。鈐印:子英

(四)萬壑爭研處,重泉聞響時。石樑無過客,孤白雲期。淮南陸顒。鈐印:伯瞻

(五)晴嶂余注色,春雲作曉研。如可看,茅屋石橋邊。林小景著色者甚少,嘗間作一二,觀其繪染得古法殊不易也。逸叟周南老題。鈐印:正道

(六)古苔凝綠上松根,前輩空留翰墨存。寂寞雲林堂下路,一峰殘雨映孤村。門生王達。鈐印:太原生

(七)小散倪迂士,詩工畫亦清,吟情何浩蕩,筆勢更縱橫。鄉里推高誼,江湖足令名。近傳騎寉厺,想即在蓬瀛。華亭顧祿。鈐印:

(八)九龍峰下雲林館,煮茗時第二泉。不見從十載夜,寉思凄然。張謳。鈐印:文

明清畫家幾乎都奉倪雲林的「逸氣」為至尊,但倪式的精髓很少有人能把握,更無人能超越。此圖採用的是倪瓚首創的「一河兩岸式」的構圖,即近坡、中水、遠丘的三段式結構模式。雖仍作一河兩岸式的構圖,但隔溪所繪的不是低矮的山丘陂陀,而是兩端突兀而起的山巒。山腳下的沙洲上長有一排排的叢樹。這與畫家常用的平遠山水布局有所不同。畫家以干筆色皴山石,作披麻皴,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

倪瓚的繪畫風格與其師承,董其昌言「枯樹則李成,此千古不易,雖復變之,不離本源。倪雲林亦出自郭熙、李成,稍加柔雋耳。」「雲林畫法,大都樹木似營丘(李成),山石宗關仝,皴似北苑,而各有變局。」「關仝畫為倪迂之宗。」惲南田也說:「元時各家,無不宗北苑,迂老倔強,故作荊、關,欲立異以傲諸公耳。」大體上倪式在山石結構上吸取了關仝造型,皴法上是從董源、巨然基礎上而出的,樹木的畫法則從李成、郭熙法進行簡化。同時其倪式也吸收了黃公望的作品。倪瓚的作品當中沒有高遠、深遠類似北方山石的雄偉闊拔、高山險灘的具體物象的疊加積累,而總是給人一種淡泊平靜、煙波浩渺,去除雜陳的無人仙境。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倪瓚的生活環境與人格精神是緊密相連的,無怪後人將其奉為對文人品格價值高低的評判標準。倪瓚一生的活動範圍總是圍繞在太湖一帶,太湖以秀麗清遠的低矮平緩的丘陵為特色,可見倪瓚作品當中的平淡溫潤、蕭疏清幽的曠遠景緻並不是空想而來,是有師法造化的寫生過程的,而倪瓚作品當中最為卓越的超凡品格,則是由其內師心源的人格升華所達到的。

《南渚圖》的畫面兩段式構圖,依舊秉承了倪式的三段法的傳統,只是省略了遠景,畫面低矮山渚只佔了畫面的下二分之一,其上原是留白,後文士們對此畫進行了題跋,使畫面書法題跋與繪畫的山石景緻更佔一半。近景用三種方式,極其簡練的劃分了三組山石,最近處畫一樹兩枝,山石用稍濃墨進行折帶皴法與石形勾勒,用重墨進行點苔;稍左後方,墨線勾勒光滑崖石,崖面留白,其上兩樹一直、一偃交叉排布,其後無人茅舍,藩籬竹篁相伴;其右後方,淡赭石加墨色稍加反覆渲染,進行溪岸淺灘的烘托,兩組八棵古木,呈五、三陣法排列,疏密、高低、偃仰交相呼應。中景,分為兩組。略靠前方的是一小組山石從右方出,稍後方一組較高山石則呈斜向度延伸之右後遠方。遠觀此圖極其簡潔,但靜穆悠遠的空疏意境以展露無遺。倪式早中年的風格,還並未形成如此簡約、闊遠、含蓄的風格。《南渚圖》是倪瓚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反映出的藝術特點也是倪瓚藝術思想的核心,即:平遠構圖、不求形似、聊以自娛。這些藝術特徵可以說是中國文人畫的理論綱領,也是中國藝術理論的重要轉折點。倪瓚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將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推向高峰。倪瓚的山水初宗五代荊浩、關仝,後受董源影響較大,然晚年遁入江湖後他始自創家法,筆墨、構圖與意境均迥異前人,獨具一格。在筆墨處理上,倪瓚的線,無論山石,還是樹之勾勒多用折帶皴,側鋒行筆,枯澀蒼勁,給人一種秀峭厚重之感。在用墨上,他更是大膽運用干筆,多皴擦少渲染,干筆皴擦,惜墨如金,形成「干中見濕,躁中帶潤」的筆致,這種獨特的筆墨表現是前無古人的。在山水構圖上,由於他流浪太湖四周20年,所見自然景色多疏林平沙、茅亭草舍、小橋流水,故這些景色成為他描繪取材的對象。我們看他所繪的山水,大多近景為幾棵疏樹、一座空亭,中間空白若茫茫湖水一片,遠景再畫幾座遠山,表現了太湖一帶水潤天高的幽遠景色,他這種平遠式山水構圖確實是別出新意。倪瓚獨特的筆墨表現及構圖,使他的山水畫呈現一種清淡蕭疏、逸氣高古的超凡意境。倪雲林山水畫的這種「逸」的境界與格調,是他個人高深學養與獨特人生經歷的產物,是後人難以企及且極難臨仿的。

嘉樹幽篁圖卷 手卷水墨紙本 款識:嘉樹幽篁澗石隈,當年曾此好懷開。如今寂寞空山裡,誰復緘情折野梅。德昭曹君屬樹後小景並書拙詩以贈之,懶瓚。

題跋:風流人物出儒林,作畫題書即解襟。一榻煙霞依鶴夢,半窗風雨聽龍吟。高懷每得山中趣,雅韻長留几上琴,生死二情今己見,辰圖猶記憶歲寒心。徐邦達。鈐印:徐邦達(白文)。2、倪高士清絕超逸,所畫傳於人間亦不多見,此卷可謂希世之寶,蘊櫝藏諸矜慎,勿多示人可也。如化。鈐印:如化(白文)3、天下第一倪雲林畫卷,完顏景賢鑒定寶藏。張祖翼題,宣統二年庚戌五月。鈐印:祖(朱文)、翼(白文)4、杜工部憶青蓮詩云,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孟浩然共朝士作詩云,徵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當時論公暢飲,以為淸絕雲林先生畫筆。簡貴神情超遠,非詩不足當之,所謂上下三百年縱貫一萬里,舉無此筆不誣也。合谿周行觀。鈐印:周行之印(半朱文半白文),子行(朱文)左橦魚樹□之家(朱文)5、丙午初秋,余抱痾寶月精舍,□官友人張子游以迂老跡相贈,推枕觀之畢霍然病已,昔山谷老人見輞川卷,恍然神遊,頓爾愈疾,游兄愛我置我於疏林幽谷中,不目知其飄飄欲仙矣,游兄誠惠人哉,伴阮元記。6、閱數日,中黃大兄偶見之喜既移以相贈。弟劉源。鈐印:劉原(朱文)7、倪迂置江南禰清逸第一大痴老人絕愛之,嘗索蓋上畢時雲卿在使人神理,都蓋,雖然天壤間尚復有此筆墨否,余遇梁溪鄒侍御家得觀此卷,不覺有米顛捉石登單之狂書此以織日月雲。甲申秋王鐸。鈐印:王鐸之印(白文)8、白雲山樵吳大徵曾觀。鈐印:愙齋(朱文)

山水 立軸 1365年作 山水 鏡片水墨紙本

曉山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65年作

題識:曉來山外白煙生,遙見群峰一半青。老眼欲看變來滅故,寄穿岩壑到丘亭。至正乙巳秋八月下澣,東海雲林倪瓚。

倪瓚是位全能的畫家,詩、書、畫、印以及在繪畫理論上都是成績顯著。詩作取法唐人,清潤可愛。書從隸入,尤工小楷,有晉人風度,結體稍扁,起筆收筆時帶有隸書的「蠶頭燕尾」和波磔感,具有高簡古樸的風貌,在元人書法中成就較高。善山水,初學董源,後法荊、關,秀逸疏淡,畫法疏簡,以淡泊取勝。善用側鋒乾筆皴擦,獨創「折帶皴」,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巧。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野村茅舍,景物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亦善畫墨竹,筆法挺拔,疏朗有致,天真幽淡,一變古法。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胸中逸氣」,雲「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其畫風氣格,影響深遠,直至今日。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代四大家」。倪瓚早年作品章法平整,結構嚴謹,山石用披麻皴,有較多的董、巨遺法,並以青綠重色敷染,與現存作品截然不同,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後來,開始出現遠山,結構開始蕭遠,筆法簡逸,披麻皴與折帶皴並用。50歲以後,在構圖上已突出地具備個人風格。六十以後的山水畫,往往參以董、巨、荊、關法,披麻、折帶法互用。特別是倪瓚晚年在太湖之濱隱居了二十年之後,對太湖的體察極為深刻,在構圖上已突出地具備了成熟的個性特點。他以天真幽淡為宗,墨色虛實相間,真實地把太湖的風景特色加以集中概括,創造了一種前人罕見的以少勝多、以簡勝繁、以淡勝濃,意境蕭散簡遠的構圖新形式。畫面往往由近樹、中水、遠山組成,構成三段式構圖,或稱「一江兩岸式」構圖。近景有平坡,上面有雜樹數枝,茅亭或茅屋一兩座;中景是一片空白,以虛寫實,表現一片湖水;遠景是低矮的土坡或巒頭,上面又是一片空白,表現天空。中右方往往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畫面具有遼闊曠遠的特殊藝術效果。

《曉山圖》為水墨紙本,作於至正乙巳(1365),充分展現了倪瓚成熟時期的典型畫風。畫卷描繪江南景象:遠山近樹,湖水澄明,清寒空寂,淡泊寧靜。其構圖用的是頗具倪氏特色的「三段式」:上段為遠景,山巒起伏平緩地迤邐展開,恰如陶潛採菊東籬時悠然所見之「南山」,給人悠然閑靜之感;中段為中景,以虛為實,計白當黑,卻恍惚若見渺闊平靜的湖面,似有若無,雖不著點墨,卻盡顯秋水之真趣;下段為近景,坡丘上高樹數棵,參差錯落,茅屋孤立,枯寒靜默。畫的左上方以小楷長題識。此詩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整個畫面不見飛鳥、帆影和人跡,一片空曠孤寂之境,頗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韻味。

西園疏柳圖 水墨紙本1365年作疏林平遠圖 立軸

疏林遠渚圖 鏡心 紙本 1365年作

題識:至正乙巳五月廿又二日雲林生瓚寫並題贈南湖陸玄素幽居清覽。鈐印:雲林子

此幅畫作是倪瓚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為其好友陸玄素先生(南湖先生)所作,時年六十四歲。本幅畫作流傳有序,原為清末大學士李鴻藻收藏及邊跋。後李石曾先生將此畫賣與琉璃廠博韞齋。再後,被琉璃廠成古齋收藏。

楓落吳江圖 立軸 紙本 1366年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題識:楓落吳江獨詠詩。九峯三泖酒盈巵。楊梅鹽雪調冰盌。夏簟開圖慰所思。至正丙午秋。永貞架閣。自吳城復還吳松之袁部場。因寫此圖贈別。又為之詩。瓚。

題跋:清閟高人一散仙。尚留遺墨世間傳。當時曾寫相思意。誰信如今重惘然。吳下王汝玉。鈐印:玉堂清趣青山白日

倪瓚山水畫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用筆輕而松,燥筆多,潤筆少,墨色簡淡,卻厚重清溫,無纖細浮薄之感,能以淡墨簡筆,有神地籠罩住整個畫面,識者謂其「天真幽淡,似嫩實蒼。」得「簡中寓繁」的風格。此幅構圖,一河兩岸,樹亭前後臨水,清虛空曠,坡石以折帶皴,用筆中鋒轉側,皴多染少,故皴筆特覺清勁。

雨後空林圖 紙本設色1368年作 縱63.5 厘米橫37.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以畫水墨山水見長,少作設色,《雨後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瓚的多數作品,寫景極簡,而這件作品則寫高大山川,景物豐富。畫面描繪一高大的山嶺,細瀑從山澗穿石而下,匯入山腳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條小河蜿蜒曲折,緩緩流動,石橋橫跨,水波不興。兩岸地勢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間屋舍,人去屋空。畫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帶皴,干筆淡墨,濃墨點苔,敷色清淡溫和。整個畫面布局充實飽滿,平穩而有變,景象開闊,意境清淡蕭疏,雨霽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溪山平林 手卷

山水 手卷

秋山叢木圖 立軸 水墨紙本

疏林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68年作 山水 立軸 紙本 1369年作

蒼林茅屋圖 立軸1368年作

款識:雨後空林生白煙,山中處處有流泉。因尋陸羽幽樓去,獨聽鐘聲思罔然。戊申三月五日倪瓚。

望見龍山第幾峰,一峰一畫水如弓。蒼林茅屋無人到,猶有前時躡屐蹤。張雨。鈐印:張伯雨記

晴嶂餘生色,春雲作曉妍。幽期如可尋,茅屋石橋邊。雲林畫著色者甚少,嘗寒齋間作一二,觀者無不嘆賞此幅尤有生意,殊石易得也。拙逸叟周南堯題。

蒼林茅屋清且奇,一回寫出一回姿。平生低首雲林畫,百幅雲林百首詩。戊午秋八月得觀,蒼岩先生所藏倪高士蒼林茆屋圖,真有天真爛漫出乎筆墨町疃之外之逸韻,又經張伯雨周拙逸題詩於上,可稱雙美,生平所見倪畫當以此為第一。賦此以誌一快。西廬老人王時敏。鈐印:王時敏印(白文)煙客(朱文)

祗陀村上草蕭蕭,清秘風煙更寂寥。片紙流傳殘墨少,居然邱壑見高標。康熙甲子春二月獲觀倪元鎮蒼林茅屋圖,真跡筆意簡古,設色幽淡可稱天下倪畫第一舊經華亭陳眉公攷藏今歸蒼岩學長秘笈出示屬題漫賦一絕。即乞教政。羕園袁拱。鈐印:金城

倪瓚是位全能的畫家,詩、書、畫、印以及在繪畫理論上都是成績顯著。善山水,初學董源,後法荊、關,秀逸疏淡,畫法疏簡,以淡泊取勝。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

此作品成於元至正二十八年(戊申),時倪瓚68歲,正是「老而益純」的創作時期。全圖意境幽深,荒寒空寂,折帶皴勾勒山石,枯筆干墨作疏林古松。隔江置景構圖,都是倪瓚晚期特色,是傳世倪瓚作品中少見的佳作。倪瓚作畫,40歲以後題款不再鈐印,而題詩書法以楷書寫就,簡遠古雅,有晉唐風韻,此畫堪稱範本。

畫中倪瓚老友周南老題詩,邊襯上王時敏,袁拱題詩。意境全扣畫境,堪稱詩情畫意,珠聯璧合,為作品增加了色彩。特別是周南老題詩後的評論,「此畫尤有生意,殊不易得矣」,王時敏的贊語「生平所見倪畫,當以此為第一」是對此作品最權威的評價。畫的中上部有元代詩人張雨題詩,從墨跡,題寫位置和字跡看,應是後人為提高此畫的知名度而添加的,加此偽跋的時間應在明初到明中期,因為在邊跋中王時敏提到了張雨的跋,王氏活躍於晚明到清初,他能見到畫中張雨的跋,足證此題跋在明晚期前就存在了,這個跋語詩意與畫境相合,書法也與傳世張雨字體相近,應是一位大家所添。添跋人本意是為提高此畫的影響,但結果弄巧成拙,由於有了這個假跋,反而讓人懷疑此畫的真實程度了。從清初到今天,此畫所以未見於經典著錄,恐怕與這個假跋有直接關係。題在畫面左上方的周南老跋語,從墨跡和書法看,是與此畫同時的遺墨,應為真跡。周南老是元代著名詩人,也是倪瓚的摯友,倪瓚的墓志銘就是周南老撰寫的,周南老評價此畫「此畫尤有生意」是由衷之語。王時敏和袁拱的題跋寫於清初,王跋指出此畫明末藏於華亭畫派首領陳繼儒處,後來則由蒼岩學長收藏,講明了其流傳情況,是可信的。從畫的意境和筆法看,此畫確是倪瓚傳世作品中少見的精品。

安處齋圖卷 紙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雨後空林 立軸戊申(1368年)作 (280萬元,2010年6月中國嘉德)

山水冊 冊頁 水墨紙本

秋林圖 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疏林小筆聊娛戲,畫與金華張隱君。好為林間橫玉邃,秋風吹度碧山雲。瓚。鈐印:荊蠻民

倪瓚家境豪富,築「雲林堂」、「清閟閣」,收藏圖書珍玩。工詩文,善畫山水、竹石,長於書法,諳熟音律。其山水宗法董源,參以荊浩、關仝筆法,用筆方折,創「折帶皴」寫山石,畫樹木兼師李成。所作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畫風對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畫影響頗大。書法從古隸入手,又以二王為宗。後人把他和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為「元四家」。

此幅《秋林圖》,畫面為倪瓚典型的一河兩岸構圖法,遠山勾勒點染寥寥幾筆,近處樹木參天,水天一色,意境荒寒,超然出塵。山石墨色清淡,筆力峭拔,渴筆側鋒作折帶皴,乾淨利落而富於變化。樹木用墨稍潤,並以重墨加以強調,水墨運用已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本幅無年款,但根據書法特點及繪畫特點可以判斷為晚年手筆。根據倪瓚題款可知本幅是送給其好友張隱君的,根據考證,張隱君為張伯雨,與倪瓚友善,本幅應該為倪瓚畫給其好友張伯雨的一幅精品力作。

山水 手卷設色紙本

涼亭消夏圖 立軸 己酉(1369年)作

霜林湍石圖 立軸紙本 款識:王猷宅里開窗坐,(政)望見虞山松檜林。一酌松肪嘗筍脯,為君呼筆寫蕭森。戲寫霜林湍石,並題小詩。贈守道先生。十一日。瓚。

此畫為十分罕見的倪雲林精品。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五十亦有記載。倪瓚題詩中所謂的王猷,或為上款中之守道先生。此人庶幾為虞山旺族,倪瓚好友。畫幅上最早的收藏印應是左下角的「海虞王氏藏書畫印」,或為守道先生後人所有。海虞地靈,時出大家。王石谷書畫世家,常題畫自稱「海虞王翚」,或為守道先生一族。

幽澗寒松圖 紙本墨筆 縱59.7厘米 橫 50.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的山水畫秀麗、清幽。他作畫喜用干筆皴擦,以側峰著紙,稚嫩中見蒼老,簡淡中見厚重。焦墨只用在點苔或寫景樹叢。

此幅《幽澗寒松圖》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並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雲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對,笑言思與晤。」倪瓚清高持節,一生不仕,他不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態度,而且對朋友們的入世為官也堅決反對。此幅一為友人贈別,更是勸友人「罷」征路,「息」仕思,含有強烈的「招隱之意」。平遠畫溪澗幽谷,山石依次漸遠,二株松樹挺立於杳無人跡的澗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塵,似乎暗寓著仕途的險惡和歸隱的自得。構圖不用常見的「一河兩岸」兩段式章法,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畫家不得不採用特殊的構圖方式,將通常所畫的寬廣水面壓縮成一條溪流,從前景緩緩流過。但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筆法秀峭,渴筆側鋒作折帶皴,乾淨利落而富於變化。松樹取蕭疏之態,筆力勁拔。此幅作品簡淡超逸,未署年款,從書法由豎長變為扁方以及名款和畫風來看,當是晚年之作。

倪瓚此幅,筆墨無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簡」,「簡而不少」。他的這種筆簡形具,注重抒寫性靈的畫格被後人稱之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無為清濁」,其清標高格,在歷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終被尊為「高士中的高士」。

山水 手卷

溪山訪友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71年作秋江平遠圖 立軸 水墨紙本

虞山林壑圖紙本墨筆 1371年作 縱94.6厘米橫34.9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仍取一河兩岸式的構圖,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遠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較多。畫風較其典型作品繁密。與其盛年所作《漁庄秋霽圖》《楓落吳江圖》等用線勾括坡石的畫法相比,此圖坡石皴擦善用乾筆,風格渾穆。應是倪氏晚期山水畫的特點。

惠麓幽棲圖 手卷 水墨紙本

疏林圖 立軸壬子(1372年)作 秋山清遠圖 立軸壬子(1372年)作

江亭山色圖 立軸紙本 1372年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右上角倪瓚所書長題,介紹了《江亭山色圖》為誰而作及其由來。款文曰:「煥伯高士嗜古尚義,篤於友道,於醫學尤精,隱居養親,不求知於人也。余過婁江逾日,與仆甚相好,戲寫江亭山色並作長歌以留別,二月廿五日,瓚。」款後為倪所作長歌,全部題書190餘字。由題文中可知,《江亭山色圖》是倪瓚特意為外游時相識的一位友人煥伯高士留別而繪。倪雲林的書法也是極具傳統功力與個人特色的。他的書法受褚遂良影響較大,有些點畫如「戈」法明顯是褚體之法,寫的十分嫵媚。其書法還摻雜了隸書與六朝寫經的風格,這可能與他信奉道教熟悉經體有關,從而使他的書法具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古意與洒脫。他題畫有時飄逸草率,多有連筆,如北京故宮藏《竹枝圖》。有些寫的則工工整整,一筆不苟,如《江亭山色圖》,書體為小楷,楷中含隸,毫無泄怠,極見功力。字數如此多的小楷題畫,在其畫作中極少見。《江亭山色圖》將「雲林皴」法表現得淋漓盡致。用線折筆勾勒,逆筆而行,疾澀自如,筆力遒勁,線條具有極強的張力。在用墨上,干筆皴擦,干中含濕,躁中有潤,蒼中見秀,皴法拿捏恰到好處,不愧大家手筆。

林亭秋露圖 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壬子歲七月五日雲林生寫。

題跋:鸐鳴風起樹颼颼,細草平鋪翠欲流,最喜悅來亭上坐,一天涼露桂花秋,錫山王達。

平遠山水圖

題識:我識幽人顏仲逸,葯欄花逕近前除。不將世事經心耳,濁酒盈樽讀漢書。顏隱士邀余作著色山水,為寫此圖並題。雲林子瓚。此圖乃庚寅二月所作迄今已逾十五年。顏君藏不壞,復攜來觀,重題絕句於空,披圖賦不勝愴快。憶昔與君皆少年,山窗曾為寫蒼煙。而今相見頭俱白,看畫題詩一惘然。東海倪瓚重覽識。

松溪亭子 立軸 水墨紙本

耕雲軒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73年作 1373年作

秋江幽居圖 鏡心 水墨紙本 1373年作寒林圖

竹樹幽亭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374年作 (299萬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

樂圃林居圖 立軸甲寅(1374年)作 (671萬元,2007年5月北京保利) 錄文:△余來城郭而暑氣熾甚,偶憩甘白先生之樂圃林居,不覺數日相與,蔭茂樹以清池,誦羲文之象爻,彈有虞之南風,遂以永日,忽忽已淹留久如,盯成此詩並系以圖,呈甘白以寓笑樂耳。甲寅六月十一日倪瓚。 又三首:閑靜幽人宅,蕭條樂圃亭。炎暑浹旬劇,遠山當戶青。涼生如病差,愁解如酒醒。卧看風篁影,落月滿階庭。十六日夜,聽甘白彈琴。□ 冷冷桐露凈衣巾,虛□琴聲夜向分。一抑一楊含正始,江風江雨洗炎氛。煙中稚難登春木,石上猿吟隔嶺雲。此意寂寥知人者少,匣藏無使世人間。□暮投齋館靜,城郭似幽林。落月半床影,涼風鳴鶴音。□汀雲縈遠夢,桐露濕清琴。卑喧凈塵慮,蕭爽集沖襟。

畫幅鑒題一、乾隆御題:雲林染就秋山色,白石溪灣隱空亭。胸中丘壑原有著,元鎮作畫不須名。乾隆癸巳(1773,乾隆38年)春三月下浣於珊瑚閣御題,賜吏部尚書彭元端。 鑒題二:人知學倪雲林之骨未學倪迂之思,人知學雲林之筆,難學倪之氣韻,今偶觀此幀,用筆瀟洒天性高潔,筆墨間豈容些子市俗氣耶。甲子孟冬冰玉主人謹識於紅蓼花館。怡王之章 鑒題三:道光戊戌春仲,張石舟先生招同袁秋樵前輩來寓齋,索觀余所藏此雲林山水真跡,觀止矣連連稱讚,余遂識於此,永保珍秘。錢塘許乃普。 鑒題四:光州袁秋樵石州張穆同拜觀於碧天閣。 山水畫發展到元代,筆墨技巧,構圖意境,都呈現了新的面貌。大痴筆勢雄偉,山水意象蒼莽中見媚妍,王蒙山水的意象繁密蒼茫,氣魄雄偉而深秀,吳鎮善寫漁父圖,渾厚朴茂,滋潤蒼古;唯倪雲林的山水意向與眾不同。幽淡簡易是其特徵,初看即能使人感到新鮮、空靈,如慢慢品味,又覺得簡中存厚,恬淡之中有無限意蘊。倪畫山水,或是斷渚坡石,枯樹叢竹,淡淡的幾抹遠山,或一個茅草空亭,一兩個平緩的山丘;然而,正是這種簡練的意象和簡潔的構圖,卻給人一種特別飄逸、空靈的感覺,使倪畫具有了無窮的意味。倪雲林畫中反覆出現枯樹竹石的意象,他對山只留意於「濃纖出沒」,對於近景只著眼於疏林枯柳,空亭翠竹。很顯然,只有這些景物才能與之心境相吻合,才能寓江濱寂寞之意。同樣是寫江南山水,倪雲林的山水意象卻不同於董巨,也不同於大痴、吳鎮。倪雲林活動在五湖三泖間廿余年,審美觀照的對象主要是太湖山水。倪雲林為了更好地寫意,簡化了象,概括了象,變複雜為簡單,使豐富變為集中,是司空圖說的:「淺深聚散,萬取一收」。倪畫山水氣象的精練簡潔,正是體現意的豐富、複雜,而簡正是繁,簡正是厚。 董其昌云:「雲林畫樹木似營丘寒林」。李日華也認為雲林畫樹源本營丘。營丘的樹木有些什麼特點呢?米元章說:「松干挺勁,枝葉郁然有陰。荊楚小木無冗筆,不作龍神鬼蛇之狀」,又說「李營丘千屈萬曲,無復直筆矣」。惲格則說營丘的寒林「畫樹多做俯枝,勢則劍拔弩張,筆則印泥畫沙」。很顯然,倪雲林畫樹,為了使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對前人的技法也作了改造和發展。吳歷說,雲林「畫樹謂之減筆」,他只學營丘的蕭閑古淡。倪雲林的樹,一般不作「郁然有陰」的枝葉,而是吸取北苑樹的挺勁凌霄之姿,所畫樹,樹榦挺拔,遒勁有力;與此同時,改俯枝作仰枝,顯向上之氣象。這樣倪畫的樹挺勁蕭疏,情態也趨於淡寂。但倪雲林善用側筆、干筆,「用筆粗辣,樹榦皆渴筆刷絲,中略綴芒刺」,這樣,用筆雖簡卻不顯單薄,分明如指上螺,四面俱有苔法、皴法,多於人所不見處著意。正如此幅《樂圃林居圖》中所見,先用乾渴的側筆皴擦,顯其質地厚度,這樣就把樹或高直或曲立的形象突出了。最精採的是枝寫鹿角,每根細枝的線條勁挺有力,伸向天空,似與自然環宇爭高低,這凌霄之姿,透露著作者旺盛的生命力。雜樹枝葉稀少,既無李成的郁然繁枝,也無董源的亂條密枝,僅作淡墨點點,樹用蟹瓜之法畫之,也只三筆兩筆,穿插玲瓏。由於干筆皴擦,筆痕空靈透氣,坡石溪流、空亭丘壑、絕如天成。 吳歷認為「雲林生畫石,從大李將軍勾砍中來」,董其昌說雲林「山石宗關同,皴似北苑」,其實,倪雲林不過取側鋒用筆罷了。吳歷說:「雲林寫山,依側起勢,不兩合而成」。此畫中遠山近石的折帶皴,恰是雲林獨創,用折帶皴畫山石,也更能與其抑鬱不平、憤慨而無奈的心境相吻合。或者說,這是倪雲林用心靈與眼睛發現並創造的獨特結構。而這種折帶皴並不排斥在繪畫創作中運用別的皴法。他1343年畫的《水竹居圖》用筆渾厚,坡石和山用披麻皴。1363年,他作的《江岸望山圖》,遠山高峰用圓筆作長披麻。安歧謂這是倪畫中的「變筆」,實際上是倪雲林並不拘囿於一種畫法作畫罷了。 倪雲林筆下的竹,不是文湖州的出枝彎曲,也不是李珩的端直僵硬。看此幅畫中竹稍,□襯虛實而簡淡韻厚。如晚年的《竹枝圖卷》竹稍從左而右斜勢而上,姿態秀雅,而筆墨簡淡。倪雲林的竹,竹竿極細又挺勁有力,疏朗的枝葉,很多空白,這種形式本身就指向主人恬淡的心境。因而其象徵的意味也是獨特的。畫中主體的情已天衣無縫地溶進了客體的物象。山是有情性的山,水是有情趣的水,而樹木、空亭、蕭竹則是雲林情性心印的魂魄所在。恰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世界。 此幅《樂圃林居圖》是雲林晚年用象徵手法表現深邃意境的最後傑作。畫面十分簡逸疏淡。近坡四樹偃仰,另幾雜木依傍其側,背景是倪雲林最典型的一河兩岸三段式平遠構圖法。又見遠岫深幽,另有如鏡平泉引伸,由遠而近,樹木空庭處在視線關注的中央,坡石翠竹,欹側斜立彎環。近處的坡石以側鋒勾出輪廓後,干筆皴擦,輕鬆秀嫩。近處水面只用短豎線和幾塊岸石作暗示,故畫面雖未寫水,而有水的流動,遠岫也勾勒後干筆皴擦,有清遠絕塵之韻致。畫上近二分之一處是空白。這大片的空白,說它是雲氣或是六月熾火(該畫作時恰逢甲寅六月十五日)的天空都無不可,由於遠岫和樹木的指向性,似靜還涌的流水運動性,這塊空白的交錯也是一種動靜,一種環境,讓人的情感在其中滲透。松枝竹葉稀疏而有清音滿庭戶的感覺,題詩文字的位置錯落與空白的呼應似也強調了白雲的聚合分散。視覺的運動把林居六月、清泉遠岫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誠如所見其它雲林晚年畫,這幅畫題字的明顯特點就是運筆也一如畫法,用筆使轉極隨意,故字有大小,筆墨枯蒼,很多字的最後幾筆已明顯是枯了,而往往憑藉筆鋒的運動完成。 倪雲林於甲寅盛夏之際客居甘白之樂圃至少一月有餘,按倪雲林卒於甲寅十一月十一日算,《樂圃林居圖》則是雲林生前不足五個月時間內客居甘白先生之樂圃並為所作。為現今存世同一題材唯一作品,更是倪雲林平生絕筆。是一件流傳有續的珍稀傑作。

溪山秀色圖 鏡心

寒林圖 手卷

古木修篁圖 立軸 1374年作 (1725萬元,2012年6月北京傳是) 題識:何遜來時梅似雪,小山竹樹寫幽情。東風吹上毗陵遺,為報相思夢亦清。正月十日,毗陵故人何士信先生來求予畫,因寫古木幽篁圖並賦詩以贈,甲寅倪瓚。鈐印:雲林子 題跋:倪雲林予湖海故人也,以奇詩名重於世,時寫山水作木石圖,人每得之,以為奇玩。近聞雲林作古,予不能忘情,因題五十六字於左。梁溪山水清且奇,爽氣散入詩人脾。雲林平生才俊逸,江湖著處墨淋漓。興來時作希世筆,石上傑出春風枝。何其仙夢化飛鶴,使我對景成追思。乙卯春彭城鎦壖。 詩堂:古木修篁景更多,江香曾記誓山河。靈槎一去無消息,細看宣和石鼓歌。道林老友吳庚一為,曜暗先生。流光冉冉逐驚波,文物空思晉永和。遼鶴重尋舊城郭,當時風致已無多。王璲。酒俠詩狂豪一世(先生句),每佳山水輒移情。孫高直比林和靖,畫與梅花一例清。幽篁古木有奇趣,聊寄平生丘壑情。妙筆尚留先羽化,飄飄仙氣襲人清。都元敬董思白諸家所載先生年歲間有互異,惟周南老撰墓志銘則生元成宗大德五年辛丑,卒明洪武七年甲寅七十有四歲,歷歷足據此幀寫於正月,卒於十一月,其詩在清悶閣集第八卷之末造絕筆也,鎦壖一詩題於幅右,尚有吳庚一王璲二詩,必為猾賈□取,以裝贗本,今從卞令之式古堂書畫匯考補錄之,而王詩亦見於集中外紀王官永樂翰林檢討謚文,靖鎦字公坦,善書,童時為趙文敏所賞,書小齋二字貽之,因以為號,吳氏未詳。咸豐九年夏日敬步先生原韻題二絕,並識數語。孔廣陶。

古木幽篁圖

詩堂:經鋤堂前木犀黃,何人晏坐聞天香,迂翁胸中有清癖,欲掃繁花歸枕囊,竹樹小山圖親寫,百年落落燕都下,市門不遇杜長垣,遺墨誰將手重把。弘治壬子十月,子開至京,偶見此圖,識為雲林真筆也,因購之,重加裱飾,請予題其上。長洲吳寬。

此圖畫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石邊一寒樹獨立,樹旁又有雙竹挺立,並分向左右彎麴生長,其周圍亦有細篁數叢。構景簡潔是倪雲林畫的突出特色,此圖亦通過一石、一樹、數竹這極簡之景構成一個荒寒蕭疏的意境。畫中筆法疏率,畫樹以鹿角法,畫石以折帶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筆,畫竹葉亦以輕盈簡率的介字點法。此圖中上方有作者自題詩一道:「古木幽篁寂寞濱,斑斑鮮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時人眼,畫與皎溪古遺民。」

叢篁枯木圖立軸紙本 縱103.7厘米橫43.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老樹以淡墨干筆勾寫,枝節搓材,殘葉著以「渾點」,稀疏簡淡。坡石以枯筆作「披麻皴」,間用「折帝皴」,僅用少許濃墨點苔。叢竹以尖筆作「介字點」,分揚披撇,畫面清和幽寂,平逸淡泊。

水墨山水 立軸 霜柯竹石圖

筠石喬柯圖 1372年作橫67.3厘米橫36.8厘米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琪樹秋風圖 上海博物館藏

白 菜 立軸 設色絹本

山水課徒稿 山水課徒稿

祝壽圖 立軸 1364年作 墨竹 立軸

墨竹 立軸 水墨紙本 1364年作 (276萬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

題識:隱士江陰許士雍,鈿山湖裡泊煙蓬;秋來鱸鱠羹美,亦欲東乘萬里風。從善道契過笠澤,以士雍高士此紙求寫竹枝,畫已並賦絕句奉贈。甲辰八月二十一日倪瓚。

題跋:迂翁性狷介,品高逸,畫亦如其人。生平所作山水多不著色,竹石小景悉以天真古淡為宗。此幅古勁之中覺生趣拂拂,發於毫端,真堪與仲圭競美,渭川淇澳風致數百年餘,宛然在目,何多幸也。道光丁酉 (1837年) 藝圃水部出此示觀於皆山草堂,因識眼福,並締墨緣,梁章鉅(1775-1849)。 鈐印:章鉅

又題:猗猗千個稿先成,久貯胸中蘊逸情;清閟閣前閑試墨,絕憐幽翠影交橫。梢如碧玉勢參天,洒脫如茲韻若仙;我輒披圖滌塵想,瀟瀟疑欲引風來。苣林又題。鈐印:梁章鉅印

墨 竹
推薦閱讀:

「畫與書歸——明代中期吳門書畫特展」精品系列賞析(一)
張宏《蜀葵圖》-沈周與張宏花鳥詩書畫並軸賞析
聖人則河圖洛書畫八卦考
新長城傳媒丨一畫一世界 一字一精神——丁昌德書畫
臨沂在線書畫網

TAG:名家 | 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