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古代玉器中的龜文化

古代玉器中的龜文化作者:文浩說玉

烏龜,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不光彩的詞語。「龜孫子」、「烏龜王八」、「縮頭龜」之類都是罵人的話。烏龜在今人心目中,可謂是奇恥大辱的象徵。但在古代烏龜卻作為一個神聖的靈物而倍受人們崇拜。

中國古代,龜被看作祥瑞之物,它跟龍、鳳、麟三者並稱「四靈」或「四神」。在所謂的「四靈」之中,龍、鳳、麟都非現實存在的神話動物,而龜卻是其中唯一現實存在的爬行動物,它性耐饑渴,壽命很長,被認為是介蟲之長。中華民族的龜崇拜,源遠流長,由此積澱而成的龜文化蔚蔚壯觀。從考古出土資料看,中國人對龜的崇拜,可以上溯到遙遠的原始時代。在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一些文化遺址如山東大汶口、河南賈湖、浙江河姆渡等墓葬中,都曾先後發現龜崇拜的遺存。在安徽凌家灘遺址中,還出土彌足珍貴的玉龜實物。據專家考證,這種玉龜是作用祭祀功用的。古人為什麼選用龜來祭禮呢?《禮記·禮運》提供了破解的密碼:「麟體信厚,鳳知治禮,龜兆吉凶,龍能變化。」所謂「兆吉凶」,是說龜具有掌握未來發展的非凡智慧,而龜了解未來發展的智慧神力,直接來源於其獨特的生理結構。對之,《禮統》曾加以解釋:「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黝文交錯以成列宿,五光昭若黝錦,運轉應小時。長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龜的神性,早在《山海經》也有所述。《山海經》有云:「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正因為烏龜有先知先覺的功能,所以在夏商周時期,用龜占卜遂成一個文化現象。

商代既是龜卜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系統卜法的形成時期。商人占卜都要把卜事記錄下來並書契於龜甲。我們熟知的甲骨文就是刻在烏龜的板甲上的文字。西周是龜卜文化繼續發展時期,龜卜既為大事,周代諸王「灼龜觀兆」,以決諸疑,決不亞於殷商。《尚書·大誥》云:「寧王遺我大寶龜,昭天明即命」寧王即周文王,他留給後人的是傳達天意,象徵國家安危的大寶龜,只有在國家危難之時,才可以動用寶龜來占卜。《禮記·禮器》說:「家不寶龜」,是說卿大夫家不能私藏寶龜。周人「敬畏天命」已為世所公認。《周禮·春宮》記載,周代掌執龜甲占卜的有太卜、卜師、龜人、占人等。《詩經》亦有多篇描寫龜卜的情景,從周代先王古公?父「爰始爰謀,爰契我龜」到周幽王「我龜既厭,不找告猶」,直至周文王周武王「考卜維……維龜正之」,龜卜大事就從未間斷過。龜卜的內容、對象甚廣,舉凡祭祀征戎,宴飲祝禱,生死存亡,婚喪嫁娶,建居宮室,農業漁獵等等,都在龜卜之中。

春秋時期是龜卜大普及的時代,上至天子,下至諸侯,卿大夫以至於家臣,無不用卜。在此之前,龜卜一直為天子王室壟斷,諸侯當中只有個別有功的大臣有幸得到天子的恩准,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龜卜。不過,龜卜在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普及以後,人們對天命神權的龜卜觀念開始產生了動搖,這直接導致了龜卜文化的衰退。

夏商周盛行的龜卜現象到漢代已非常少見,人們預測吉凶禍福,不一定非用龜卜不可,但烏龜作為祥瑞之物,依然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在漢代畫像石中,玄武是常被表現的對象。玄武的形象為龜或龜蛇結合體。宋洪興祖《補註》云:「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禮記·曲禮上》曰:「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孫穎達疏:「玄武,龜也。」漢代?緯迷信思想盛行,玄武被視為吉祥的瑞物,具有壓勝辟邪的作用。《史記·龜策列傳》曰:「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龜策列傳》謂龜「知天之道,明於上古」;「明於陰陽,審於刑德。先知利害,察於禍福。」漢代的銅鏡上也常以玄武作為裝飾紋陽。玄武,亦是表示北方的方位神,這來源於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古人認為,烏龜的背甲是隆起的圓形,象天,腹甲是方的,象地。而烏龜的腳就象徵著支撐天的四根柱子。《淮南子》上載女媧鍊石補天時,「斷鰲足以立四極」。高誘註:「鰲,龜也,天廢頓以鰲足柱之。」這實際上說烏龜就是一個小宇宙,是縮小了的天地。

龜在中國被視為長壽之物。《淮南子》說:「龜之千歲。」《論衡》說:「龜三百歲大如錢,游華葉上,三千歲則青邊有距。」任肪《述異記》說:「龜一千年生毛,五千歲謂之神龜,壽萬年曰靈龜。」都盛讚烏龜為長壽之物。龜 為什麼會長壽?其奧妙在於龜的頸。龜伸頸可以吞氣,可以延生,縮頸於殼,可以避險。烏龜縮在堅硬的甲殼裡不動,很少吃東西。烏龜的肺可貯大量的空氣,呼吸緩慢,因而體能消耗極少。中國任素來注重修身養性,追求長生不老。在漢語中,對於「死」有著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如「仙逝」、「下世」、「安息」、「回家」、「長眠」、「山崩」等都是表達「死」的意思。據不完全統計,有關「死」的避諱詞大約有200多種。跟諱言「死」相反,中國人卻大談特談養生之道。象《養生論》、《養生主》、《養性延命錄》等古書,都是延生益壽的理論秘方。中國道家在學習烏龜方面是最成功的。「清靜無為,修身養性」是道家崇尚的目標,而烏龜是這方面的典範。一般動物都靠飲食維持生命,而龜則不吃不喝,靠調氣也可以生存。道家發現烏龜這些習性後就創造了獨特的養生法。故道家養生,講求「氣」,認為「氣」是萬物生成的根源,也是生命之源。道家氣功,即有龜息之法。「龜息」,就是說練氣功時,要象烏龜那樣緩緩地呼氣。《雲笈七籤》五八云:「精氣充溢,不飢不渴,龜龍胎息,綿綿長存。」《抱朴子·對俗》云:「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所謂「龜息」,「龜鶴導引」都是指仿效烏龜行氣的。道家的辟穀功也是模仿龜行事的,並有一專門術語「龜腸」。所謂「龜腸」,是說人們的肚腸要盡量像烏龜那麼空著,這樣才能長壽。

在中國古代玉器中,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了以玉做的龜,延伸至各個文化期及夏商周,依然傳承有序,這主要來源於人們認為龜能長壽,並能通靈,故商代祭祀中大量使用龜甲作為占卜的材料,所留下的文字就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甲骨文。同樣現在的日本國也喜歡像龜這樣的動物,並謂之「神龜」,宋元以後以至明清龜的形象逐漸減少,其原因主要是龜的名稱也包含著一種不吉祥的寓意或者是侮辱人的意思,將烏龜視做軟弱無能的象徵,可見在中國的文化是在不斷變化的,有的時候可以捧到天上,有的時候卻被踩入泥里。

中國古代中龜的形象都是以具像存在的,一般來說都琢磨精緻,形狀惟妙惟肖,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龜,這也展現了人們對龜這種靈物的崇拜之情,在琢磨中不敢有一絲懈怠,偷工減料,中國的龜文化,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一種巫峴文化的延展,可以說是次巫峴文化,龜玉理當列入神玉之列,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降至夏商周龜依然起到主導作用,這在玉器中可以找到很多實物作為佐證。紅山文化的玉龜惟妙惟肖;凌家灘的玉龜,雖然只有龜殼,裡面卻有甲板;良渚文化的玉龜也是神形具備;商代婦好墓的巧色玉龜;以及西周的龜穿飾,都可以讓我們感覺到中國龜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人們常說「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 可見不僅是它生命的連綿不絕,它所賦予歷史的文化也博大精深。

自戰國漢代龜的形狀以很少出現,偶爾出現也只做為印鈕,沿自隋唐幾乎沒有出現龜這樣的造型,直到遼金時期延續到宋元左右,龜已經做為一種附屬品,一般有龜游荷葉等造型出現,龜已經從神物成為自然寫景之物。


推薦閱讀:

【中華文化大講堂】《了凡四訓》解讀系列節目,第1集
文言文未來會不會流行?
[i·寧德] 山間毓秀,萬物皆靈——寧德那些「動物山」你知道嗎?
狐突是誰?
桃木文化

TAG:文化 | 古代 | 轉載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