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鄧華將軍

臨危受命 積極備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在6月27日宣布美國將出兵朝鮮,同時 又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我國台灣海峽,侵略我國領土,威脅我國安全。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鄧華將軍

7月7日,中央軍委決定,急調中央戰略預備隊的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及所轄第38、39、40 軍與在東北進行農業生產的第42軍和三個炮兵師(炮兵一、二、八師)以及高炮團、戰車團 、工兵團、汽車團等,組成東北邊防軍。根據當時情況,中央軍委決定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 與十三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對調,由鄧華任十三兵團司令員,擔負東北邊防軍的組建大任。7 月8日,毛澤東主席批准這一任命。鄧華臨危受命,中國最高領導人給麥克阿瑟準備了一個 難以應付的對手。

接到命令後,當時還在廣州的鄧華立刻將主要精力集中到朝鮮戰場上和東北邊防軍的建 設上。他根據敵對雙方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比較當時對朝鮮戰場形勢發展的各種見解 ,伏案奮筆疾書中央軍委:「鑒於朝鮮人民軍戰線南伸而延長,美憑藉其海、空軍優勢,於 朝鮮東、西海岸中腰部鋌而走險的可能性大為增加。」「顯然,如果以朝鮮人民軍弱小的海 空軍和後方留守陸軍,阻止美國從兩側而不是正面的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登陸作戰企圖是很困 難的,況且,朝鮮三面環海,東、西海岸較長,給人民軍集中、重點防守帶來不便。」

7月26日鄧華率司令部人員登車北上,途中接到中央急電要他從武漢轉飛北京。

鄧華在京受到周恩來總理、聶榮臻代總長等頻頻召見,多次參加軍委有關部門領導會議 ,就東北邊防軍的編製、裝備、訓練等問題,作了詳盡研究。

毛澤東主席也召見了鄧華,並對他指揮解放海南島戰役給予很高的評價,說海南島「要 是晚打兩個月,很可能變成第二個台灣」。同時肯定了他對朝鮮戰局的分析,並對保衛東北 邊防、準備跟美國人打仗做了具體指示:「要準備打前所未有的大仗,還要準備打原子彈。 他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他的弱點,跟著他,最後打敗他。」

鄧華興奮地對毛澤東說:「是的,抓住他的弱點,跟著他打。美軍的裝備強,火力組織 也好,從正面攻擊不容易奏效。而他現代化裝備,最怕聯絡切斷,被人包圍。我軍從側翼或 側後迂迴、滲透、穿插,實行切斷、分割、包圍,打近戰、夜戰。你打你的優勢,我打我的 優勢。看來這是我們對付美軍的辦法。」

毛澤東對鄧華理解他的作戰思想,並發揮如此具體明確,感到非常高興。

鄧華到東北後,從幹部配備、補充兵員,增加骨幹、裝備、訓練等做了大量工作,迅速 完成了出國作戰準備。他還密切注意朝鮮戰場的形勢,研究各方面情況,尤其在8月27日美 空軍首次入侵我東北領空後,準確判斷到美軍將在仁川登陸的計劃,於8月31日以兵團幾個 主要領導的討論意見上報中央。

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非常贊同、重視這些意見,一面通知斯大林、金日成,一面讓鄧華盡 早完成出國作戰準備。

巧妙配合 最好幫手

1950年10月8日,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邊防軍改為 中國人民志願軍,換上「國際服」的軍裝。彭德懷只帶少數隨員到東北,志願軍司令部尚未 建立,大量出國作戰的準備工作仍由鄧華為首的十三兵團司令部負責,鄧華等積極配合彭德 懷工作。

原決定先派志願軍兩個軍過江,鄧華、洪學智等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建議十三兵團 全部渡江,以形成局部戰場上的優勢,再增派部隊掩護後方,保障後勤供應。彭德懷同意這 個建議,並急電中央軍委及毛澤東。

在以美軍為首的侵略軍分頭北進,並狂妄認為中國不敢出兵、不會出兵的時候,毛澤東 堅定認為,決不能讓鄰居家著火而不顧,任憑大火燒到自己家裡來。「唇亡而齒寒,戶破則 堂危。」在周恩來、彭德懷等支持下毅然決定出兵朝鮮。

正當侵朝「聯合國軍」的個別部隊已到鴨綠江邊的時候,在彭德懷命令下,鄧華、洪學 智等具體指揮第十三兵團25.5萬人,於1950年10月9日、20日兩個晚上,從當年的安東、長 甸河口、輯安渡口,跨過鴨綠江。在朝鮮境內,鄧華等與彭德懷會合後,根據實際情況提出 把戰略決策由「先站穩腳」改變為在「運動中殲敵」,彭德懷非常贊同,向毛澤東請示並得 到批准。中央軍委將十三兵團領導機構,改為志願軍領導機構。鄧華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 兼副政治委員,並擔任志願軍黨委副書記。

鄧華等協助彭總指揮部隊運動中設伏,採取攔頭、截尾和斬腰的戰法或突然三面包圍奇 襲的戰術重創美偽軍,首戰告捷,殲敵1.58萬人,而且還打敗了美國的王牌軍騎兵第一師一 部。

第三次戰役後,我軍在第一線兵力只有6個軍和3個軍團計28萬餘人。兵員上似乎略佔優 勢,但經過連續三次戰役,已是極度疲勞,減員甚大而又沒有得到補充,特別是隨著戰線的 南移,運輸線已長達550至700公里,在敵機狂轟濫炸的情況下,運輸更加困難,彈糧供應嚴 重不足。美軍發現了我軍後勤不足的弱點,改變了戰術。在我軍大舉進攻之時,迅速撤退集 中,不讓我包圍、分割。等我軍停止攻擊之後,就進行反攻。1951年1月,敵軍先是試探, 而後又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地面部隊達23萬人。

面臨的困難如此突出,而毛澤東又來電指示發動第四次戰役以殲敵二萬至三萬,以佔領 大田、安東線以北區域為目標。從國際政治鬥爭角度和從總的戰略格局考慮,這樣的設想是 完全需要的。對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也是有利的。雖然條件不具備,但已別無選擇 。敵人攻勢正在展開,毛澤東指示堅定明確,只有迎戰敵人。

儘管指揮巧妙,戰術運用很好,但敵人鋼鐵太多、火力猛。我方炮火少,裝備差,加之 倉促投入戰爭,參戰部隊建制多,通訊聯絡、協同作戰弱。攻不動敵人的坦克群和堅固的防 御工事,自身反遭較大傷亡。於是我軍被迫轉入防禦。我軍採取了積極、靈活的戰術在運動 防禦中打擊敵人,使敵傷亡代價很大。敵後來發現我精銳部隊趕上來,就停止了進攻。我第 四次戰役歷時87天,殲敵7.8萬。敵我傷亡比例是1:0.67,從被動中爭取了主動,為下一次 進攻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第五次戰役雖殲敵8.5萬餘人,但是志願軍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彭德懷說:這次戰役是 他一生中四次軍事上的失誤之一。鄧華客觀總結了這次戰役,指出主要原因是輕敵速勝,對 敵估計不足,對己方各種困難也估計不足等。敵變我們也應該變,敵人研究了我方各種情況 ,採取了新的戰術,我方就該改變原來戰術,採用新的辦法來對付敵人。鄧華儘管戰前曾提 出更妥貼的方案,但失利後並不上推下責,而是主動為上下級承擔責任,並且重在總結經驗 教訓。

1951年5月底,鄧華受彭德懷委派,率首批入朝的四個軍的領導前往北京向中央軍委和 毛澤東彙報請示。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也在總結經驗和教訓,並在實戰中重新認識敵我雙方, 採取邊打邊談,打談結合,以打促談,爭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朝鮮問題的方針。毛澤 東對鄧華說:我們還要準備談判破裂,如遇敵軍大舉進攻,我軍必須大舉反攻,打敗敵人。 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持久作戰,積極防禦。鄧華向毛澤東建議:在朝鮮與高度現代化裝備之 敵作戰,有許多新的經驗,全國軍隊和幹部輪流實踐學習很有好處。建議軍委作個通盤安排 。毛澤東很欣賞他每每能在戰略全局方面提出建議,決定採納這一建議。

朝鮮戰爭停戰談判,鄧華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首批談判人之一,他分析各方面情況後, 以個人名義向彭德懷並報毛澤東正式提出以現有戰線作為停戰的建議。毛澤東、彭德懷很重 視鄧華的建議,並採納了他的意見。從此,大的戰役不打了,而開始了長時期的陣地戰。

彭德懷對鄧華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刻的認識,為鄧華能在關鍵時刻講自己的不同看法而高 興,並多次表示:「鄧華作戰勇敢、細心,出了好主意,是個好幫手。」

代統全局 藝術高超

彭德懷因病回國治療,病癒後即留在國內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鄧華於1951年6月11 日,就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全面主持工作。 「現在朝鮮戰場形勢,完全不同於1950年9月仁川登陸,艾森豪威爾真要出此下策,對於美 國人來說,肯定會是一場災難。」朱德稱讚鄧華:「是大將氣派!」

鄧華僅用20天就對下面戰線和東西海岸兵力部署作了調整。他研究了戰場地形和敵我實 際,提出反登陸防禦組織原則:要有強大的縱深和機動力量。指導方針是:「積極防禦、堅 決殲滅」。堅決阻擊敵人登陸,不準敵人上來,力求殲敵於海邊灘頭;在縱深機動位置上的 主力,堅決迅速殲滅敵之空降部隊,並支援第一線作戰。


推薦閱讀:

揭秘:抗美援朝中的志願軍所有的「第一」
抗美援朝中國軍隊參戰紀實:戰爭加快空軍建設(上)
60年前誰逼迫毛澤東「抗美援朝」?
中國抗美援朝算不算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會有什麼後果?
照片中軍裝是否為志願軍軍裝?

TAG:戰爭 | 抗美援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