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20-【第十品:菩薩問明品】【第十一品:凈行品】

《華嚴經導讀》 第20集編號: -西安草堂寺(海雲繼夢和上)【視頻20,:】【講記】前面是講到<</span>光明覺品>,主要是介紹佛法僧三寶。【第十品:菩薩問明品】我們再看《菩薩問明品》,《菩薩問明品》就是佛法的幾個根本問題,核心問題。這些也是我們常問的一些矛盾現象。這個地方我們先看一下這十段文,再一個一個給各位做介紹。第一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這是第一個。他問什麼呢?「佛子」就等於問我們,這個兩個菩薩問答,就是我們生命中有兩個生命因素互相在叩應,你自己就應該會有這種疑情,這其實就是疑情。「心性是一」,那意思就是,假如心性是一的話「云何見有種種差別」,知見會有各種不同,這是怎麼搞的?他不是懷疑,他只是個疑情,生命中的兩個因素,一個是妙吉祥,就吉祥首。這個妙用智慧在問覺悟的這個生命因素,心性是一,你為什麼見有種種不同?種種差別?「所謂徃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縁、縁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好,心性假如是一的話,這些應該都一樣。為什麼有人會到天上去,有人到地獄去?假如是一的話,應該沒有差別呀。為什麼有這些差別? 這個業應該知道心,它是一,業就是心,心就是業,應該是知道。這個「受不知報,報不知受」,應該是一,心性是一,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呢?好,他問這個問題了。這就是一種疑情。那麼生命因素自己會有解答,我跟各位講,這疑情不是問,那這個地方講是問。《華嚴經》很多這兩個菩薩對答的,菩薩跟天子對答,這個很多。從形象上來看,好像是兩個人問。但是他不是,它是生命因素中的一種啟動,這個因素一啟動,這個因素相應,這個叫做問答。經典都是講我們生命裡面的東西問題,你要記得這個原則。他只是把生命里的兩個因素的活動互動,他形象化表達出來,好像兩個人在對話,你不要把你生活中的情況拿進來,這個是不一樣的。當一件事情產生的時候,你的疑情就要帶著,慢慢去推敲,去求證,去摸索,而不是用問的。問的告訴你也沒用,因為那是知識,對你的生命受用無意義。這個是一個最主要的前提性問題,這個問題你要不能解決,你學佛學再多都沒用。你會發現很多人,學佛好像不錯,脾氣一來,情緒一來,他自己就控制不住,你學半天學哪裡去呀。那就只在知識裡面,沒有落到生命中來。這個你要留意。下面它是講覺首菩薩以偈頌曰,他直接作答。簡單的我給各位舉個例子,因為這裡面有很多了。第一偈只是答而已,只是接下來。第二偈開始才是正式的答。第二偈講「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他都講各各不相知了。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亦如是,注意看,他在經文里都講的很清楚。體性是一沒有錯,但是呢,各各法不同。「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時發、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他就一個一個講。「又如長風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他講水、講火、講風。「又如眾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地水火風都講了,一個一個舉例講。這講經的時候才有辦法跟各位講。「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那只是假言說。一個總結,你說有或沒有,所以他這裡講「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他前面,從相上一直引,引到最後,告訴你,這是假的。第二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他現在講,本來法非法,眾生非眾生,佛又為什麼這麼啰嗦?對各種不同的眾生做種種示現,種種教化調伏?他在問這個問題。這也是一種矛盾現象。佛已經看透了,眾生非眾生,那為什麼還這麼麻煩?就像我們講,一切皆無常,你廟蓋得那麼堂皇幹嘛?一個地震來不就沒了嗎?那就不要蓋呀,又為什麼要蓋那麼好?這不是矛盾嗎?那你怎麼辦?就類似這種問題。財首菩薩作答,「時財首菩薩以頌荅曰」。「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我為仁宣說、仁今應諦受,」這是的樂寂滅的人、小乘人這麼說的。「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你觀察自己,這裡面誰是我,「此身假安立、住處無方所、諦了是身者、於中無所著,」你了解的話,你就不執著了。  「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猶如旋火輪、初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   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眞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曽有一法、得入於法性,   能縁所縁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他是隨緣而生種種法。這個時候因緣到,那這個寶剎就從地湧出。這個因緣滅,這個寶剎他自然就滅。 我們西安有個小雁塔,這小雁塔很有名跟大雁塔一樣。小雁塔有名的比大雁塔更奇特,因為大雁塔是到了宋朝還在加封進去的,裡面塔中還有一個塔。小雁塔就不是了,小雁塔是什麼呀?聽說曾經裂開過,後來又合起來。其實,裂開是因為地震裂開,合起來也是因為地震合起來。所以說小雁塔很神奇。沒什麼神奇,因緣法如是。因為地震所以裂開,因為地震合起來。那有很多人說,這小雁塔太神奇了,可以,你要這種解釋,是一種狀況。但這只是個因緣而已,因緣。這些法要度眾生,要教化眾生,佛也知道眾生非眾生,可是既然有眾生來了,你得教化。眾生不能夠,人家來請法,佛說眾生非眾生了,不要問了,問也非問了,那怎麼成佛去。所以他一開始講,那是樂寂滅,他才會說不管他。樂寂滅是自我解脫的阿羅漢,一個菩薩行者就不是這個樣子。我知道,我也喜歡,可是因為眾生,我必須舍寂滅。哪個修行人不想做阿蘭若,住在寺院里或者是精舍里,最好不要有人來吵,你就要有功夫,修到每天都有天人送供。大概有天人送供我們看到的也不多,凈業寺有一個,道宣法師當年就這樣,送供台,天人送供台。他每天在那個石頭上打坐。有沒有爬上去坐過?我爬上去一次,下來差點掉下去。那個天人送供台,差不多這本書的寬度而已,爬是爬的很辛苦爬上去,我們這個從來不運動,爬上去在那邊是不錯,下來一看就是懸崖 ,天人就是從空中送來的,他是一個。第二個就是李通玄長者,他在寫華嚴論的時候,他每天從池裡,兩個青龍、青衣天女送供給他吃,你有本事你就樂寂滅。沒本事,你就出來拜託拜託給我一碗飯吃。這個就功夫的問題,你有本事那可以,沒本事你還是乖一點,與人相處圓融一點。你有本事你就可以不用跟人家相處,天人會送供。所以不要看人家,人家是有功夫,你沒功夫不要亂想。第三個,他問寶首菩薩「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寳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他說一切眾生等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但是為什麼有種種苦樂不同?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這是覺悟者境界,可是眾生還在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當中。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他最後講的「法界中無美無惡」,法界無美無惡,沒有錯。那只是一種存在。公案里有一個,一位大師兄在整理大殿,一個小沙彌來就在那邊尿尿。他說這裡大殿怎麼可以尿尿?他說「不能尿尿?不然去哪裡?」大師兄說「去沒有佛的地方,你在佛前怎麼可以尿尿?」小師弟說「那你告訴我,這個法界中哪裡沒有佛」。這個師兄,所以你現在發現,這個木魚,敲木魚的那一隻,為什麼不能插在那個口上,那大師兄就把木魚錘直接含在嘴裡,話講不出來了。哪裡沒有佛啊?佛無所不在啊。他是說哪裡沒有佛啊?當然都有佛,既然都有佛,那就不要尿尿了。那話又講回來,哪裡也沒有佛,那就哪裡都可以尿尿了,所以他還是在大殿里在尿尿。所以這裡頭就產生一個問題,你不要在這裡去用語言文字去瞎辨。法界中只是一個存在,他只是存在,法界無美無丑,沒有這個東西。但是你現在是世間人,在大殿是供佛的地方,對不起,那個大便小便跟大殿是不平等的。你不能夠說兩個都是大,大殿跟大便差不多。差很多。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從三界來看,它們兩個是有分別的,從法界來看,它是無分別。你今天在紅塵中,他就是有分別。所以西方人有很多觀念是有問題的,男女是平等的,這個沒有錯。這個沒有錯,絕對正確,男女平等。可是睡覺的時候,男女是分開的。這個你要弄清楚,這個是理念跟事相上的區別。他們現在搞成,宿舍一定要男女合在一起,同一間宿舍八個人,一定要有男的有女的,好了。那你怎麼辦?他說這樣才平等。不是。平等是互相尊重,不是亂在一堆。這個觀念你要怎麼去處理它呢?你假如把法界的存在跟紅塵中的運用,你混成一團,那個叫頭殼壞去,頭殼壞掉了,你腦筋有問題了。我們知道是沒分別,那是理論上的,可是事件上本身是紅塵中的事,是有分別的,不是沒分別。所以這個東西牽涉到的是一個價值觀的運用,要不然你就亂。好,答得部分我們就不談了。第四段是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他悟的只有一法,怎麼講無量法呢?法性中,這些差別相都沒有。也就是,佛所悟的惟是一法,那法界中啊,也沒差別。那佛為什麼要說種種法?現種種相呢?這很簡單的,就眾生的問題。因為眾生心有種種差別,所以我們跟各位講,真理惟是一,真理只有一個,但是呢?錯誤的、不是真理的,有無量多。我跟各位講,思維模式有無量多,都是對的,只有一個錯誤,就是用大腦。你很奇怪,那麼多無量正確的你不要,你就偏偏選那一個不對的,這個關鍵就在這裡。佛法唯是一法,眾生以無明故,就有現種種法。那是眾生的無明所現的種種法。這一點我們就弄不清楚。佛法講的是一,可佛為什麼現種種身,說種種法?那是因為眾生故。所以惟佛與佛始能知之的時候,佛跟佛都始終坐在那裡不用講。所以我們大雄寶殿看三尊佛坐在那裡,他們從來不會轉過頭來跟另一個講話。因為唯是一法不用講,你什麼時候看到中間的佛轉頭向西邊的佛講話?沒有啦!他們不講話,不用講啦!因為唯是一法嘛!可是眾生就不是啦,坐在那裡就交頭接耳,咬耳朵了。因為眾生有無量法,種種差別嘛!你要留意到。這個經文裡面的我們就不講。我們看第五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云何而見眾生布施果報不同,所謂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種種主、種種眷屬、種種官位、種種功德、種種智慧,而佛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如來福田是一,既然福田是一,那你給一千跟我給一百福報那應該是一樣啊,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眾生不同,佛是不變。因為眾生心不一樣,所以所得的果報不同,都是因為眾生的關係,其他沒什麼。佛是一樣的。這個就像這裡有一桶水,你要的自己來拿,平等,平等。你要多少就拿多少,不要浪費。當你拿一個碗來,你就拿一個碗。你拿一臉盆來就拿一個盆,你拿一瓶來就一瓶嘛,這叫平等。這有點像你去吃自助餐一樣,每個人二十塊,反正你吃到飽,你說我是大胃王,那你就吃多一點,你說我很小氣,那就吃一點。但統統二十塊。一樣啊,眾生隨你根器,大雨普覆,眾生隨著根器所得的都不一樣。你看這裡一湖水,大象來,它鼻子一伸,吸一口,少了一點。蜻蜓來,我看再一萬隻蜻蜓來,那湖水絕對不影響。為什麼?因為你只有一點一點,蚊子要的一點一點,那蚊子要的跟大象怎麼比啊?它不能比啊,它根器不同。你不能說大象來要多一點錢吃那麼多,蚊子來不要錢哪?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隨著眾生根器是不一樣,但是佛是平等對待的。所以你不能計較。你不能說他怎麼那樣,你怎麼比呢?不是佛對你有分別,是你自己本身的根器有問題嘛!好吧?這個是叫佛田第一了。這個十個問法都有甚深意,那古人的劃分法。你要不要這樣劃分,我認為無所謂。你認為要這樣分,有清涼國師有劃分過,哦,這個叫什麼福田甚深,什麼功德甚深,有這種種的區分法。第六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佛教是一,現在眾生聽聞佛法,那是一就馬上斷煩惱嘛?所以不是佛教講斷煩惱你就能斷煩惱,是你還有很多貪嗔痴!很多人一聽到佛法,往生極樂世界很好哇,我要去!啊,我要去哈,每天給我送牛排來!要不然,到極樂世界沒牛排吃我不去!還有附帶條件,要每天有牛排吃我才去!那這樣怎麼去,你說嘛?我去極樂世界沒關係,我也很想去。但是股票一定要給我漲停版,你怎麼去?想去是都想去,誰不想去?那個「但是」啊,那就影響你了。你能不能夠沒「但是」?我告訴你難哪!我常跟大家講說,你在學佛,就要定位!「啊,師父我很想出家」,很想出家你定位要出家嘛!「可是現在不行!」不是現在的問題嘛!你定位要出家,十年後可以吧?要不然二十年後可以吧?你要能確定,當你不能確定,那個講的都沒用。我不要說出家啦,我現在還不行!但是我願意每天都供佛,簡單的功課,不要時候半個鐘頭、一個鐘頭,最少做十五分鐘。每天早上起來梳洗完畢,上個香,《心經》背一遍,後面揭諦揭諦念七遍,然後禮佛三拜,然後說「拜拜,上班去啦」。每天晚上回來再拜三拜,然後《大悲咒》念三遍,這樣就好。然後去睡覺「說我回來了,工作完畢了,先睡一覺」,早上再告個假出去忙,晚上回來銷個假,好好的。你要能夠維持著,二十年以後退休,我再來精進學佛。二十年,你一定成就。只要這二十年的功課不中斷,你一定成就!就這麼簡單!不要忙,也不要啰嗦,問題就在於,禮拜天一放假就忘了,每個禮拜都作六天。因為有上班下班嘛,禮拜天不打卡,所以你就忘了做功課。或者人家說去哪裡玩,你又忘了做功課。你沒有辦法堅持二十年。你能堅持二十年嗎?一定成就!不是啦,一個月最少請假兩三次,阿彌陀佛那電報老是發一半就斷了,老是發一半就斷了,明明就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南無阿,南無阿,南無阿」,你的電報就等於發這個樣子,你怎麼成就呢?你一定要把它弄好,這個很簡單的事,不難。但是這個社會對你的誘惑太大,你在無形中你就散亂,你能不能夠……不要說二十年,十年就好了,現代的人,只要能堅持十年,比古代的人堅持四十年都難。古代人四十年就那麼簡單,他就只會那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他他不會啊。現在不是啊,你誘惑太多了,又有電視,等一下又有什麼大拍賣,又是什麼特價活動,你怎麼辦嘛,你的心根本定不下來。然後又有法王來,然後那裡又有活佛來,你等一下又有大師來,這邊又佛七,那邊准提七,搞了半天,你是凄慘的七,你什麼也沒學到啊。看來好像都懂,事實上呢,你什麼都沒學好。但是你要能堅持十年,把《大悲咒》、《心經》背好,每天都這樣子熟念,熟念,做這個該做的事,世間善法,隨喜功德,稱讚如來都沒問題,你只要這當中不貪心,不嗔心,不跟人家吵架。不貪污,每天做該做的,領該領的薪水就好了,其他不要。有人需要幫助、協助的,就自己少吃一點,給予一下。一定成就啦!一定成就!問題是你不能定位。所以佛法是一沒錯,眾生種種見,所以所得的都不一樣。下面講「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學了半天,一點利益也沒有,因為你要團團轉。一會法王,等一下什麼金剛薩埵百字明,等一下又什麼什麼法門,等一下又什麼灌頂,又十輪金剛又大圓滿,又大手印,不是你懂我也懂啊。有用嗎?大家都學大的,大的,大手印是什麼?大,那麼大。大圓滿是什麼?那麼大?這要怎麼圓滿啊?咒語念一念就好了?不對。不是這個樣子。你要修那個法,不是不行,那個法你就好好,每天一坐,每天一坐,大手印每天修一遍看,大圓滿也可以,哪一法都可以。你就每天做,做他十年,二十年,你不要到處跑。師父十幾個,法名哪一個?想不起來。連師父的名字你都叫不全了,你還叫什麼?自己的法門拿一大堆有什麼用?到了閻羅王那邊,問你要身份證拿出來,我有十幾張誒。他說「你這傢伙,連身份都假的」,你法名是哪一個?釋迦摩尼佛只認一個,哪有認你十幾個的?人家發身份證也只發一張,你怎麼有十幾張呢?你不是有問題嘛!所以,一定要做個定位。佛教是一,因為隨著你的根器不同,你所得的,或有利益,或無利益,這個弄清楚。第七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痴、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這菩薩講的,不是我講的,你不要以為你學佛學的很精進,那叫煩惱叢生。我們前面講A師姐還是B師姐哈,你看清楚,同樣是學佛,而且你會發現B師姐好像比A師姐來的精進,結果B師姐就在愁雲慘霧中度一生,度過她的一生,到死的時候,全家人都不理她。她在佛法中很精進,但是,他「隨貪瞋痴、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所以你到底學了佛以後,你有沒有轉一轉?還是運用你的方法在解釋佛法?那是你的法,不是佛法。我們學佛以後,是用佛的法來轉我們,不要用我們的知見去轉佛法。你的知見去轉佛法,就這裡講的「無有離心、能受持法」,那你就只有造業!第八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讃嘆布施、或讃持戒、或讃堪忍、或讃精進、或讃禪定、或讃智慧、或復讃嘆慈悲喜舍,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因為問智首,智為上首。這裡以智為上首。那麼,為什麼它在教導我們的時候,那六度,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到慈悲喜舍,六波羅密,四無量心,為什麼他還要再談這些?從來不是說只有以一法而得出離。各位要留意,這個六度,以任何一度都可以出離沒有錯。但只有一度,其他不修的,那個就跟竹竿一樣,一根。他不是菩提樹。這個出離會變成外道的特異功能,不是我們講的出三界的出離。即使有,你也是死阿羅漢。佛,尤其是大乘佛法的教法是,定位以一法,譬如說智能,那麼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呢?隨喜相應。但你不能夠等分,剛開始不能等分。當你這十個當中的任何一個確定以後,一直達到60分以上,其他的就會全部展開,你不用去操心,但是你必須打開心量,有那個緣,你就隨喜布施。布施持戒,你也要持戒,但是你持戒可能不是很嚴謹,無所謂。但是你定位什麼清楚。譬如智能,智能為上首,智能為第一,那你其他也要。你說我不是,我是禪定,不是智慧,可以,禪定以外智慧要跟上,其他全部打開。你說我修布施,可以吧?可以!智能跟上其他全部打開。這是一個要領,運作上,修法上要領。不能夠單挑。我們定位是單挑一門深入沒有錯。但是其他的叫輔行,加行,古代叫加行,加持。譬如,我修禪定,那人家打佛七呢,你就嘲笑嗎?不是。我修禪法,人家打佛七有緣,我也去參加一下,一天,兩天或七天都可以,但是有禪七的時候,我一定很精進。你留意到,我是念佛的,佛七我一定精進,但是佛七以外的其他修法,我隨喜結緣,那都是佛的法,一切成佛皆有法你不要放棄,結個緣就護持。我沒時間去,護持總可以?我修禪的,人家打佛七我去打個齋,護持,隨喜功德,跟大眾結結善緣,有何不好呢?你總不能講,我要明心見性,我死也不要它們助念,我為什麼要去結緣?這個沒用了。所以你要知道,這個地方,「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能只有一個。現在有某某法師,談到念佛念到只剩下四個字,其他都不管,那個不能成就的。不是這樣念。你是要念佛,我們讚歎,我們也隨喜。但是你其他的法不要排斥。這是很重要的。第九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諸佛惟以一道而得出離,現在佛國土裡頭有種種的莊嚴,種種的佛事,「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所以<</span>十大願王>講的很清楚,「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等等。為什麼要講十個?他講一個就好了,禮敬就禮敬諸佛,懺悔就懺悔業障。不是,「無有不具佛法」,所有你現在所看到的,我們都當正法行。人家誦經我們也誦,人家拜佛我們也拜。你不要說我就是打坐,其他我不管,不要這樣。有好多我們都要隨喜結緣。這個內容我就不詳細的談了。最後一個,文殊菩薩問了九個,一個一個問了,考題一個一個考。現在這九個火大了,反過來「現在我們問你,文殊師利,你問我們那麼多」,現在,「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你最厲害了,現在來告訴我們,佛陀、如來的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他講佛境界,希望文殊師利菩薩來講,這個叫做境界甚深義。他問了很多。佛境界很多,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看一下。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答的,「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荅曰」。「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諸佛之境界,」他這個地方我跟各位講一下,「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度眾生,是隨眾生心智慧等地的不同,逐漸善巧誘導。這一點,我們現在來講比較困難。因為我們的教育是有階級的,所以小學、小學制度,中學、中學制度,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有不同。但是古來他教這些,他不是這樣教。我們叫學堂,他從六歲開始到八十歲老翁,都是在同一個教室。它不像我們,同學年紀都一致,相差不遠。那時候的同學不是這樣。從六歲一直到八十歲都有人,那你要怎麼教。像我們現在講經也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老參,有的新學,那有各種不同的類別,你要怎麼講好啊?你要知道,我們在講經,要學一個不得罪人,然後又要很明確的表達你的意見,這個很麻煩。這裡有念佛的,又有參禪的,又有修密的,什麼都有,你要怎麼辦?你讚歎這邊好像傷了那邊,讚歎那邊又傷了這邊,給你統統讚歎完,全部傷光了。那你怎麼辦?每個法門都說我最為第一,你看圓通也是這樣啊,我的不二門,我的最好。不止《楞嚴經》,《維摩詰經》也是一樣。但是,人家是大人,他都說我的第一,我的圓通,我的是最好的不二法門,人家不會吵架。我們一講我的念佛好,參禪的就不高興。參禪的又說我的參禪好,念佛的就吃醋,這怎麼辦啊?佛法要有這種智慧。這個就是佛的境界。按照眾生的程度不同來加以勸導,接引,這個是沒有問題,理論沒有問題,各位你知道,像這樣子一群人的時候,師父怎麼按照不同的程度來講呢?你會發現,要真的講好,它有很大的區別,真功夫的講好跟趕熱鬧的講法不一樣,我們看到很多,也可以幾萬人講,幾萬人的時候,那個講的,大概都言不及義。因為他一定要將最淺的,講故事,講佛教笑話,佛教故事,佛教公案,那人就很多了。你要講佛教義理,「咚」全部睡著了,都是這個靠著那個肩膀,然後口水一直流。因為講義理有幾個會聽啊?但你講笑話故事,電腦網路笑話編一編,大家下面拚命笑,結束以後,大家一走出去,「師父講得很好很好,很好笑」,都是師父很好笑。他不在聽佛法,他是來聽笑話,來聽故事的,所以這是有不同的。你要懂得,你要怎麼樣「勸進咸令益」,誘導眾生進來,讓他獲得利益。不是聽得高興就好,那是不一樣的。我簡單的跟各位提一下。最後的結論,「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這已經把前面要問的問題答了很多了。「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個東方那麼多的世界,就都這樣了,南西北方也一樣。這是很簡單的,先把這個學佛的、佛法中的一個根本,你會產生矛盾的地方,已經先做總的說明。信位談到這個部分,我們還要跟各位再談一點。這個總說是佛法的根本,一異之間,其實他談了兩個。一個是根本本體的問題,是一。眾生是相的問題,有種種不同。這十個問題,總說是這麼一個結論。佛法的本體是一,但是因為眾生根器種種不同,顯現的相有種種不同。我跟各位講,難的不是在切入本體的部分,這個不難,難的是你拿起來用要教化眾生的時候難,難是難在這裡。所以我說我們要調整自己,調整自己,像要馴牛,我們有一個《牧牛圖》,《十牛圖》,那個在講到要調伏自己的時候,自己也不過是一頭野牛而已,你要調好它不難。但是要調眾生,調一個眾生就相當於把一百頭野牛要趕到高速公路上拉一條紅線說「排好,我嘣一聲,你們向前跑」就這樣子而已,你要把野牛調到好,不要說調到變成佛了,只要調到說,一百頭野牛排隊排好到拉紅線這裡,「嘣」一聲,你們往前跑,這樣就好了。這樣子,你就是阿彌陀佛了!調一個眾生就是這麼難,你不要以為好啊。你要,你自我調可以。但是你要知道,眾生之難,難在哪裡?就是這個。你說不會「師父,你來教我,我一定很聽話,我比你那頭牛更溫馴」我告訴你,就是這個難,這個叫自以為是,一廂情願,你自己想的,你自己想的「我當然沒問題,我都進門來了」,想當然耳「我自己要來學佛」,我看大家都來,凡是學佛人,一切沒問題,凡是學佛人,一切有問題。統統是自以為是,想當然耳,一廂情願,你這個就麻煩了。我們當然都願意學,都願意自己學,要接受師父的話還不容易,尤其是讀書越多的,越有主見的越麻煩。這個部分先跟各位談一下。佛法的本質、本體要獲得並不難,但是要去處眾生界去弄清楚心性是什麼,不容易。你想把人性搞清楚,不容易。你把佛法,要得到佛法本體,不難。但是那種東西會變成一種知識而已,那只是要感受。我常想,小時候我學切菜,看到阿嫲在切蘿蔔絲,「啪啪啪啪啪」切好,然後倒過來,然後「啪啪啪啪啪」一下子。我也去切了一下子,這個皮都切掉了,人家叫你切蘿蔔絲皮,不是叫你切手指皮。你看的很簡單,你自己去搞。同樣的,後來我發現在教人家的時候也出一個問題。他說「那麼快,手指頭皮會全部切掉!」我說「說叫你那麼快,是叫你切菜,不是切手指頭」,問題就出在這裡。你要讓他認知感受,去拿捏的那個部分。你要拿捏得到就很快了。但是,從教的時候沒辦法,你去看你教孩子拿筷子就好,實在不知道怎麼教。教人拿筷子怎麼教?都是這樣子了,可是,一段時間不管他,他也會拿了。沒教他他會了,他自己會學。你在教他的時候確實有問題,但是你必須耐著性子教,就這麼簡單!這個就是這一品經它的作用。你先弄清楚,一定要教眾生。這裡告訴你的就是,眾生是千奇百怪,這樣講不太像菩薩講的話,一樣米養百萬種人,你要種米煮飯還容易,但是要去了解吃飯的人的心是什麼,這個才是菩薩行的地方。這是一個部分。【第十一品:凈行品】後面兩個<凈行品>跟<</span>賢首品>,他就離開這個部分。這兩品經都是,我們講的「入法界次第道」,都是修行次第的,都講修行次第。<</span>凈行品>,文殊師利菩薩答的一百四十一願,是修行的一個技術面問題。但是前面在總答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有一百一十個問,有二十個云何,那二十個云何剛好分兩組,是兩個修行次第。第一個修行次第,一般人看不出來,我們也很少講。第二個修行次第,我們就看得很清楚,這個是很重要的。你假如學佛怎麼學好,要當個法型人,你按照<</span>凈行品>第二個行法來,它可以。我簡單念給你聽「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凈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這個是禪觀的行法,不是用講的。只有你來接受我們禪觀的行法,你自己這十個東西一次具足。因為直接你就到智為先導,入法界了。智為先導身語意業是入法界的一個行法。第二段的這個部分,他也是十個云何,但是這個是從義學,你可以理解的。他第一個云何,云何得十具足?哪十個?「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傢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這樣是一個云何十具足。第二個云何得十慧?哪十慧?「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這個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這四個就是羅漢的智慧,緣覺的智慧,菩薩的智慧跟佛的智慧。從無量慧、無數慧這裡有六慧,「無量、無數、不思議、無與等、不可量、不可說」都是數字,前面講的那數字,大數的部分。這個數字講的就是六位,六位的智慧。第三個云何得因力,「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縁力、所縁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這十力是能。第四個云何得十善巧?「云何得藴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縁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這個是所,你修行的方法。這個是根本佛教、基礎佛教修行成就的部分。你具備了十力以後,還可以修學大乘佛法的部分。第五個要云何善修習「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願。」這裡得十善巧,只是得,跟前面的得而已,但是這裡叫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跟三三昧,就是跟七菩提分三三昧。這要懂得善修習。這個是真正小乘基本佛法的學習部分。第六個,「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舍。」這是六波羅蜜,四無量心,這是大乘行法。第七個,「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凈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這個是十種殊勝智力,就是成佛的能力,佛就有這個能力,到這個時候成佛了。第八個再修,「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干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這個是十王擁護。第九個,「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一個是十方擁護,十方擁護比較容易,一切眾生都來歸依不容易,你看看,這個層次是講得很明顯。第十個,「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為第一、為大、為最尊勝,就是不止眾生,在整個宇宙法界中,你怎麼樣成為最殊勝的部分?這個是十個修行的次第。成佛沒什麼了不起,要為十王擁護,眾生歸依,法界中最尊勝的,所以才叫「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贊佛偈》是不是這樣講?為什麼會這麼殊勝?就按照這個來。我們是以為得十種殊勝智力,就成佛,就完了?還沒!那個沒什麼了不起。要降伏這些十王,要為眾生之所依歸,成為法界中最卓越的,那沒有人能比的。你只有這樣修學。這個詳細的部分,我們下次在跟各位做說明,這個《凈行品》跟《賢首品》的這個部分。 (觀心校對編輯整理2012.12.31)
推薦閱讀: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略傳
助眾生離苦得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欣賞 --9
卷三三-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授記品第五 )
53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親自為她改變命運?土地神送財?天女幻觀法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