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拳的鍛煉方法
(2011-09-22 09:06:26)
轉載原文
標籤: 轉載 | 分類: 止戈為武 |
原文地址:太極拳的鍛煉方法作者:傳統太極拳
(歡迎進入播客觀看影像資料!)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方法——孫南馨
1、對頭部的要求:吳式方架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下頦微收,項直豎,頭頂百會穴微有上頂之意。所謂「上頂」之意,並不是真的用力上頂,而只是有其意而已,術語謂之「虛領頂勁」。
2、對目光的要求:目光必須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至定勢時目光向前遠視,意將勁放至極遠處,意遠則勁長。接下一勢時,目光將勁收回,仍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
3、對肩的要求:太極拳要求「沉肩」,即要求兩肩必須始終往下松沉。特別是當手和臂往上舉起時,要特別注意肩往下沉。當手臂有前推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前扭(即所謂「遞肩」);當手和臂有往後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後扭或後仰。總之,手和臂的任何動作都不能牽動肩,似乎臂與肩之間是脫節的,互不相關的。只有這樣,肩才能算是松沉,即肩關節已鬆開了。否則肩隨臂動,肩部必然著力。肩部著力,肩關節之間的肌肉必然緊張、僵硬而收縮。肩關節不能鬆開。連接肩關節之間的韌帶無法伸長,「內勁」便不能透發出去。這樣,推手時只要對方稍一牽動,即能牽一臂而動全身,自身站立不穩而跌出。太極拳還要求兩肩必須始終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體歪斜、扭曲。
4、對胸、背部的要求: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所謂「含胸」,實際上就是將胸部的肌肉盡量放鬆。具體做法是:上身正直,全身肌肉盡量放鬆,然後再長呼一口氣,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鬆。在練架子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了。那種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是錯誤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駝背狀,也是錯誤的。所謂「拔背」,是指每當定勢發勁時,將腰脊命門處向後鼓出,並帶動整個脊柱似有後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兩側擴張之意,這就是拔背。然而,拔背並非駝背,兩者不能混淆。
5、對臀部及兩胯的要求:太極拳要求斂臀。所謂「斂臀」,是指把臀部往裡收起。具體做法是把尾閭骨往前、往上托起,加上命門後鼓,則可形成身弓。太極拳要求兩胯旋轉必須靈活。所謂的「活潑於腰」的「腰」,實際是指兩胯。整個上身以及兩臂的旋轉、運行,均須通過兩胯的旋轉來帶動才能完成。腰和肩是不扭動的,這樣肩和胯才能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上身才能正直,這就叫「肩胯相合」。否則,肩和腰如果稍有扭動,上身勢必扭曲、歪斜,肩和胯不能保持在一個方向上。肩胯不合,是不符合太極拳身法姿勢要求的。
6、必須邁步如貓行: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所謂「邁步如貓行」,就是指太極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貓走路那樣的輕靈。例如當提左腿向前邁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右腿。當身體重心已全部落實於右腿之後,右腿坐實。提起左腿時,必須將左胯根往上抽起,左腿輕輕提起,左腳收回於右腳旁,然後腳尖翹起,腳根貼近地面,往邁出方向輕輕剷出。落步時左腳跟輕輕落地。腳跟落地後,身體才能往邁出方向移動。提左腿時,絕不能用右腿蹬起將身體升高的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前傾之力來提。提左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左腳跟尚未落地之時,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前移,形成跨步之狀。提右腿往前邁步時,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往後退步,例如提右腿退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左腿。當身體重心全部落實於左腿之後,左腿坐實。提起右腿時,將右胯根往上抽起,右腿輕輕提起,腳尖貼地往後退方向伸出,腳尖輕輕落地。腳尖落地以後,身體才能往後退方向移動。與往前邁步同樣,提右腿後退時,絕不能用左腿蹬起將身體升高之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傾斜之力來提。提右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右腳尖尚未落地之前,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後移。提左腿退步時,同樣也是如此。
7、必須平行移動:在一腿往前邁出或一腿往後退步時,身體的前移或後移,必須始終保持一個高度,絕不允許身體有絲毫的升高。身體的平行移動,可保證力的作用點不致浮起。整套拳架除下勢和十字手外,基本上保持在同一高度。
8、必須充分放鬆: 「松」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走架訓練最基本的內容。沒有松的功夫,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其它功夫。盤架子時,必須將肌肉充分放鬆,特別是手、臂、肩、背、胸、腰、整個上身的肌肉,要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兩手、兩臂好似空中飄帶,只維持不掉下即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對兩手、兩臂放鬆程度的形容。肩、背、胸、腰的放鬆和不能著力,也意味著不能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因為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必然導致肩、背、胸、腰和上身著力,力造成肌肉緊張、僵硬。
9、必須勁起於腳底: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個上身須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那麼所有動作的動力源來於何處呢?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其動力源均由腳底而起。太極拳的一切動作,均必須由兩腳底的蹬地和腳趾抓地的貼地擰旋,帶動臀部及兩胯,由臀部及兩胯帶動上身,帶動兩臂、兩手。這就是勁起於腳底。
10、必須周身一家:所謂「周身一家」,就是說由腳底發出之勁,帶動臀部及兩胯,帶動兩臂、兩手,必須是同時、同步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間隙、鬆動和時間差。也就是當腳底一用勁,手就同時啟動了。如果不是同時、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鬆了,動力的來源起於腳底,才能做到勁起於腳。反過來,也只有做到勁起於腳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別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著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鬆。如果沒有周身一家,手、腳、身各動各的,不同時、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勁起於腳,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鬆。所以說,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1、必須一身備五弓: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於內的發勁。這種發勁,必須是五弓齊發。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一身備五弓」的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頭頂百會穴上領,有上頂之意,下頦微收,腰脊命門處往後鼓出,尾閭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時肩有後坐意。用意念將肩、肘關節鬆開,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長。兩腳腳趾抓地,極力蹬勁,上身及兩臂的肌肉充分放鬆。
12、牽動往來氣貼背: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所謂「力由脊發」,就是指內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的路線。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發勁之時,不僅命門處外鼓,整個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當兩臂有開合動作之時,整個脊柱都必須有開合、牽動,以能發揮出身弓更大的能量來。
13、求虛靜:求虛靜,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架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初學拳架,凡蹬腳、擰腳、擰胯、運勁、發勁等,都必須實實在在地蹬、擰、運、發,不經過這一階段,就無法掌握正確運勁和發勁的法則。練到一定程度,必須盡量地用加強意念來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動作深刻地印入腦海,成為「真意」,成為條件反射,才能階及神明,這就是實中求虛。在運動時,要悉心體會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似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肌膚的感覺靈敏度提高,微動即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馳,十分寧靜地進行盤架,這就是動中求靜。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步驟:以上所有這些必須遵守的正確鍛煉法則,要同時掌握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未掌握前,不可能練勁起於腳和周身一家;在放鬆的功夫未到一定的水平時,不可能練「一身備五弓」。因此,必須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學會套路,掌握正確的姿勢和動作。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7條。第二階段進行放鬆訓練,並掌握運勁之法。即鍛煉方法中的第8~10條。第三階段進行發勁訓練,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1~12。通過三個階段的鍛煉,似乎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已經掌握。其實不然,特別是運勁、發勁之法十分細緻,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沒有深懂此道的明師從旁身教,細心體察,是不可能正確掌握的。一個起勢的發勁,可能要練幾天甚至幾十天;整套拳架的運勁、發勁動作,可能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掌握。通過老師的身教、體察和驗正及自己的悉心體會,真正掌握了運勁、發勁之法以後,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然後,才能向求虛靜,用意不用力,向太極拳的高級階段邁進。在此特彆強調的是,練拳架必須同練推手結合起來,練拳架是為推手打基礎。練拳架是「體」,練推手是「用」,「體」、「用」必須結合,才能加深對練拳架的體會「法」和「勁」在推手中的運用——孫南馨
任何拳種,都離不開「法」和「勁」。所謂「法」,就是著法、招法,即攻防破解的方法;「勁」或稱之謂「勁路」,即把自身的力量發揮出去作用於對方。「法。與「勁」是不能分割的,「法」離不開「勁」,「勁」寓於「法」之中。太極拳的推手,更講究「法」與「勁」的運用,而且把「勁」的範圍更加擴大,內容更加豐富起來。太極拳中所謂的「懂勁」,不僅把自身力量的發揮應用作為 「勁」的內容,而且把接觸對方以探聽虛實動靜的靈敏度,以及如何審敵度勢等等,都放在「勁」的範圍以內,懂勁就成了了解和掌握勁的運用的專門術語,拳論說:「由著熟而慚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又說:「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可見太極拳把懂勁作為達到神明和從心所欲的階梯。太極拳推手中「法」與「勁」的運用,雖千變萬化,但一般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沉勁於下,以下制上例如對方將力作用於我身上某一點前推時,我於同一點以反的方向進行對抗,那麼,力大者前進,力小者後退,如果我反抗之點與對方作用之點並不重合而有一個距離,那麼,勢必產生力偶而發生旋轉。又對方把力作用於我胸部,我即上身鬆開,沉勁於下,用腰腿之勁,使之低於對方的作用點之下形成一段相當的距離,這樣就產生了—個上下旋轉的力偶。在這個力偶的作用下,對方立即上身前傾雙腳浮起而不浮力,這樣就能輕易地把對方推出。可見,「沉勁於下,以下制上」,是太極拳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法則。二、轉變虛實,避實擊虛如果對方亦運用沉勁於下的法則向我進攻,這時須運用轉變腰胯的虛實。例如對方進攻的力點偏於我身的左方,這時我則將左胯變虛,使對方進攻之勁落空,同時沉勁於右胯,用右腰胯之勁向對方左胯部進攻,這樣就產生一個水平方向的旋轉力偶。這個力偶的產生,對方是無意識的、被動的,而我方是有意識的、主動的。其作用可使對方往右旋轉面前傾失勢。轉變虛實,避實擊虛,不僅指在腰胯、左右兩手之間有虛實,一手之間有虛實、一掌之中有虛實,乃至周身處處有虛實。正如拳論所說:「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虛實。」三、節節鬆開,節節貫串這是太極拳運勁中的兩個方面。節節鬆開,是走、是化、是隱;節節貫串,是粘、是發、是現。當對方加力於我時,我必須節節鬆開:拿住手,腕鬆開,拿住腕,肘松升;拿住肘,肩鬆開;拿住肩,腰鬆開;每個關節好似互不相聯,全身好比節節鏈子,讓對方之勁落空,不使牽一髮而動全身。但在粘拿對方之時,必須節節貫串,使腰腿之勁直貫手指。拳論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氣」。所謂完整一氣,就是節節貫串。然而。節節鬆開與節節貫串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好比一個環,環而無端。拳論講:「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粘走之間,只是瞬間的轉換,而且還是相互滲透、相互銜接的。鬆開與節節貫串,是太極拳推手中運勁的重要法則。四、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沾 就是肢體與對方接觸。借肢體接觸的感覺,以探聽對方的動靜虛實,從而進行攻防,這是太極拳術特有的審敵方法。粘 就是膠粘。接觸著的表面,要有一定的粘著之力,也就是說,與對方接觸之處,並不僅是輕輕地挨上,而是要有一定的粘著強度,按太極拳的術語來說,要有(lian)勁,有了(lian)勁,雙方接觸之處才有粘著之力,這在太極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擁勁,可以致對方處於背勢。連 即連續不斷之意。包括有三個方面:一是粘著力的強度要連續不斷,不能忽大忽小、忽斷忽續;二是運勁的速度要均勻,不能忽快忽慢。忽停忽行;三是運勁的路線要和順,要走弧線,不能有稜角,不能直來直去走折線。拳論講:「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這就是連,否則就會給對方可乘之機而被擊出。隨 即跟隨。就是把自己運勁的方向跟在對方運勁方向的後面,即是捨己從人之意。讓對力先動,先動則虛實先暴露,自已就可根據對方的虛實跟進而變換虛實,看來被動,實際掌握了主動權,所渭:「從人還是由己」,就是這個道理。丟 是指在運勁過程中,與對方接觸著的肢體突然離開,或接觸的強度突然減小。這時往往造成一個空隙,而被對方進攻跌出。不丟,就是要避免這種「丟」的缺點。頂 是指與對方的勁發生頂撞,術語叫雙重。「雙重則滯」,初學者往往容易犯「頂」的錯誤。沾、粘、連、隨和不丟、不頂,是長期堅持太極拳盤架和推手實踐累積起來的功夫,兩者是一致的。能沾、粘、連、隨,就能不丟、不頂;然而沾、粘、連、隨和不丟、不、頂的功夫亦是相對的,其程度是永無止境。沾、粘、連、隨的功夫愈深愈能感到對方的不足,可隨時找到進攻和發放對方的機會。五、以靜待動,後發先至這是太極拳推手中「法」與「勁」運用的重要原則之一。靜,一是指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只有這樣,才能「聽」出對方的動靜虛實,才能提高自己肢體反應的靈敏度,才能使氣下沉,達到沉勁於下,腹實胸虛的目的。二是指肢體不亂動,靜以待對方先動,所謂「彼微動,己先動」,能以靜待動,讓對方動在先,然後才能做到「隨」。但是,光以靜待動和「隨」是不夠的,必須提高聽勁和快速反應的能力,做到後發先至,才能克敵制勝。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方法(孫南馨)1、對頭部的要求:吳式方架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下頦微收,項直豎,頭頂百會穴微有上頂之意。所謂「上頂」之意,並不是真的用力上頂,而只是有其意而已,術語謂之「虛領頂勁」。
2、對目光的要求:目光必須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至定勢時目光向前遠視,意將勁放至極遠處,意遠則勁長。接下一勢時,目光將勁收回,仍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
3、對肩的要求:太極拳要求「沉肩」,即要求兩肩必須始終往下松沉。特別是當手和臂往上舉起時,要特別注意肩往下沉。當手臂有前推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前扭(即所謂「遞肩」);當手和臂有往後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後扭或後仰。總之,手和臂的任何動作都不能牽動肩,似乎臂與肩之間是脫節的,互不相關的。只有這樣,肩才能算是松沉,即肩關節已鬆開了。否則肩隨臂動,肩部必然著力。肩部著力,肩關節之間的肌肉必然緊張、僵硬而收縮。肩關節不能鬆開。連接肩關節之間的韌帶無法伸長,「內勁」便不能透發出去。這樣,推手時只要對方稍一牽動,即能牽一臂而動全身,自身站立不穩而跌出。太極拳還要求兩肩必須始終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體歪斜、扭曲。
4、對胸、背部的要求: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所謂「含胸」,實際上就是將胸部的肌肉盡量放鬆。具體做法是:上身正直,全身肌肉盡量放鬆,然後再長呼一口氣,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鬆。在練架子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了。那種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是錯誤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駝背狀,也是錯誤的。所謂「拔背」,是指每當定勢發勁時,將腰脊命門處向後鼓出,並帶動整個脊柱似有後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兩側擴張之意,這就是拔背。然而,拔背並非駝背,兩者不能混淆。
5、對臀部及兩胯的要求:太極拳要求斂臀。所謂「斂臀」,是指把臀部往裡收起。具體做法是把尾閭骨往前、往上托起,加上命門後鼓,則可形成身弓。太極拳要求兩胯旋轉必須靈活。所謂的「活潑於腰」的「腰」,實際是指兩胯。整個上身以及兩臂的旋轉、運行,均須通過兩胯的旋轉來帶動才能完成。腰和肩是不扭動的,這樣肩和胯才能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上身才能正直,這就叫「肩胯相合」。否則,肩和腰如果稍有扭動,上身勢必扭曲、歪斜,肩和胯不能保持在一個方向上。肩胯不合,是不符合太極拳身法姿勢要求的。
6、必須邁步如貓行: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所謂「邁步如貓行」,就是指太極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貓走路那樣的輕靈。例如當提左腿向前邁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右腿。當身體重心已全部落實於右腿之後,右腿坐實。提起左腿時,必須將左胯根往上抽起,左腿輕輕提起,左腳收回於右腳旁,然後腳尖翹起,腳根貼近地面,往邁出方向輕輕剷出。落步時左腳跟輕輕落地。腳跟落地後,身體才能往邁出方向移動。提左腿時,絕不能用右腿蹬起將身體升高的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前傾之力來提。提左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左腳跟尚未落地之時,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前移,形成跨步之狀。提右腿往前邁步時,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往後退步,例如提右腿退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左腿。當身體重心全部落實於左腿之後,左腿坐實。提起右腿時,將右胯根往上抽起,右腿輕輕提起,腳尖貼地往後退方向伸出,腳尖輕輕落地。腳尖落地以後,身體才能往後退方向移動。與往前邁步同樣,提右腿後退時,絕不能用左腿蹬起將身體升高之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傾斜之力來提。提右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右腳尖尚未落地之前,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後移。提左腿退步時,同樣也是如此。
7、必須平行移動:在一腿往前邁出或一腿往後退步時,身體的前移或後移,必須始終保持一個高度,絕不允許身體有絲毫的升高。身體的平行移動,可保證力的作用點不致浮起。整套拳架除下勢和十字手外,基本上保持在同一高度。
8、必須充分放鬆: 「松」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走架訓練最基本的內容。沒有松的功夫,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其它功夫。盤架子時,必須將肌肉充分放鬆,特別是手、臂、肩、背、胸、腰、整個上身的肌肉,要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兩手、兩臂好似空中飄帶,只維持不掉下即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對兩手、兩臂放鬆程度的形容。肩、背、胸、腰的放鬆和不能著力,也意味著不能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因為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必然導致肩、背、胸、腰和上身著力,力造成肌肉緊張、僵硬。
9、必須勁起於腳底: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個上身須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那麼所有動作的動力源來於何處呢?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其動力源均由腳底而起。太極拳的一切動作,均必須由兩腳底的蹬地和腳趾抓地的貼地擰旋,帶動臀部及兩胯,由臀部及兩胯帶動上身,帶動兩臂、兩手。這就是勁起於腳底。
10、必須周身一家:所謂「周身一家」,就是說由腳底發出之勁,帶動臀部及兩胯,帶動兩臂、兩手,必須是同時、同步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間隙、鬆動和時間差。也就是當腳底一用勁,手就同時啟動了。如果不是同時、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鬆了,動力的來源起於腳底,才能做到勁起於腳。反過來,也只有做到勁起於腳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別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著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鬆。如果沒有周身一家,手、腳、身各動各的,不同時、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勁起於腳,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鬆。所以說,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1、必須一身備五弓: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於內的發勁。這種發勁,必須是五弓齊發。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一身備五弓」的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頭頂百會穴上領,有上頂之意,下頦微收,腰脊命門處往後鼓出,尾閭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時肩有後坐意。用意念將肩、肘關節鬆開,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長。兩腳腳趾抓地,極力蹬勁,上身及兩臂的肌肉充分放鬆。
12、牽動往來氣貼背: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所謂「力由脊發」,就是指內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的路線。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發勁之時,不僅命門處外鼓,整個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當兩臂有開合動作之時,整個脊柱都必須有開合、牽動,以能發揮出身弓更大的能量來。
13、求虛靜:求虛靜,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架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初學拳架,凡蹬腳、擰腳、擰胯、運勁、發勁等,都必須實實在在地蹬、擰、運、發,不經過這一階段,就無法掌握正確運勁和發勁的法則。練到一定程度,必須盡量地用加強意念來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動作深刻地印入腦海,成為「真意」,成為條件反射,才能階及神明,這就是實中求虛。在運動時,要悉心體會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似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肌膚的感覺靈敏度提高,微動即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馳,十分寧靜地進行盤架,這就是動中求靜。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步驟:以上所有這些必須遵守的正確鍛煉法則,要同時掌握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未掌握前,不可能練勁起於腳和周身一家;在放鬆的功夫未到一定的水平時,不可能練「一身備五弓」。因此,必須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學會套路,掌握正確的姿勢和動作。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7條。第二階段進行放鬆訓練,並掌握運勁之法。即鍛煉方法中的第8~10條。第三階段進行發勁訓練,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1~12。通過三個階段的鍛煉,似乎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已經掌握。其實不然,特別是運勁、發勁之法十分細緻,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沒有深懂此道的明師從旁身教,細心體察,是不可能正確掌握的。一個起勢的發勁,可能要練幾天甚至幾十天;整套拳架的運勁、發勁動作,可能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掌握。通過老師的身教、體察和驗正及自己的悉心體會,真正掌握了運勁、發勁之法以後,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然後,才能向求虛靜,用意不用力,向太極拳的高級階段邁進。在此特彆強調的是,練拳架必須同練推手結合起來,練拳架是為推手打基礎。練拳架是「體」,練推手是「用」,「體」、「用」必須結合,才能加深對練拳架的體會「法」和「勁」在推手中的運用——孫南馨
小 「法」和「勁」在推手中的運用--- 孫南馨(2007-04-29 22:56:23)任何拳種,都離不開「法」和「勁」。所謂「法」,就是著法、招法,即攻防破解的方法;「勁」或稱之謂「勁路」,即把自身的力量發揮出去作用於對方。「法。與「勁」是不能分割的,「法」離不開「勁」,「勁」寓於「法」之中。太極拳的推手,更講究「法」與「勁」的運用,而且把「勁」的範圍更加擴大,內容更加豐富起來。太極拳中所謂的「懂勁」,不僅把自身力量的發揮應用作為 「勁」的內容,而且把接觸對方以探聽虛實動靜的靈敏度,以及如何審敵度勢等等,都放在「勁」的範圍以內,懂勁就成了了解和掌握勁的運用的專門術語,拳論說:「由著熟而慚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又說:「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可見太極拳把懂勁作為達到神明和從心所欲的階梯。太極拳推手中「法」與「勁」的運用,雖千變萬化,但一般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沉勁於下,以下制上例如對方將力作用於我身上某一點前推時,我於同一點以反的方向進行對抗,那麼,力大者前進,力小者後退,如果我反抗之點與對方作用之點並不重合而有一個距離,那麼,勢必產生力偶而發生旋轉。又對方把力作用於我胸部,我即上身鬆開,沉勁於下,用腰腿之勁,使之低於對方的作用點之下形成一段相當的距離,這樣就產生了—個上下旋轉的力偶。在這個力偶的作用下,對方立即上身前傾雙腳浮起而不浮力,這樣就能輕易地把對方推出。可見,「沉勁於下,以下制上」,是太極拳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法則。二、轉變虛實,避實擊虛如果對方亦運用沉勁於下的法則向我進攻,這時須運用轉變腰胯的虛實。例如對方進攻的力點偏於我身的左方,這時我則將左胯變虛,使對方進攻之勁落空,同時沉勁於右胯,用右腰胯之勁向對方左胯部進攻,這樣就產生一個水平方向的旋轉力偶。這個力偶的產生,對方是無意識的、被動的,而我方是有意識的、主動的。其作用可使對方往右旋轉面前傾失勢。轉變虛實,避實擊虛,不僅指在腰胯、左右兩手之間有虛實,一手之間有虛實、一掌之中有虛實,乃至周身處處有虛實。正如拳論所說:「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虛實。」三、節節鬆開,節節貫串這是太極拳運勁中的兩個方面。節節鬆開,是走、是化、是隱;節節貫串,是粘、是發、是現。當對方加力於我時,我必須節節鬆開:拿住手,腕鬆開,拿住腕,肘松升;拿住肘,肩鬆開;拿住肩,腰鬆開;每個關節好似互不相聯,全身好比節節鏈子,讓對方之勁落空,不使牽一髮而動全身。但在粘拿對方之時,必須節節貫串,使腰腿之勁直貫手指。拳論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氣」。所謂完整一氣,就是節節貫串。然而。節節鬆開與節節貫串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好比一個環,環而無端。拳論講:「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粘走之間,只是瞬間的轉換,而且還是相互滲透、相互銜接的。鬆開與節節貫串,是太極拳推手中運勁的重要法則。四、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沾 就是肢體與對方接觸。借肢體接觸的感覺,以探聽對方的動靜虛實,從而進行攻防,這是太極拳術特有的審敵方法。粘 就是膠粘。接觸著的表面,要有一定的粘著之力,也就是說,與對方接觸之處,並不僅是輕輕地挨上,而是要有一定的粘著強度,按太極拳的術語來說,要有(lian)勁,有了(lian)勁,雙方接觸之處才有粘著之力,這在太極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擁勁,可以致對方處於背勢。連 即連續不斷之意。包括有三個方面:一是粘著力的強度要連續不斷,不能忽大忽小、忽斷忽續;二是運勁的速度要均勻,不能忽快忽慢。忽停忽行;三是運勁的路線要和順,要走弧線,不能有稜角,不能直來直去走折線。拳論講:「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這就是連,否則就會給對方可乘之機而被擊出。隨 即跟隨。就是把自己運勁的方向跟在對方運勁方向的後面,即是捨己從人之意。讓對力先動,先動則虛實先暴露,自已就可根據對方的虛實跟進而變換虛實,看來被動,實際掌握了主動權,所渭:「從人還是由己」,就是這個道理。丟 是指在運勁過程中,與對方接觸著的肢體突然離開,或接觸的強度突然減小。這時往往造成一個空隙,而被對方進攻跌出。不丟,就是要避免這種「丟」的缺點。頂 是指與對方的勁發生頂撞,術語叫雙重。「雙重則滯」,初學者往往容易犯「頂」的錯誤。沾、粘、連、隨和不丟、不頂,是長期堅持太極拳盤架和推手實踐累積起來的功夫,兩者是一致的。能沾、粘、連、隨,就能不丟、不頂;然而沾、粘、連、隨和不丟、不、頂的功夫亦是相對的,其程度是永無止境。沾、粘、連、隨的功夫愈深愈能感到對方的不足,可隨時找到進攻和發放對方的機會。五、以靜待動,後發先至這是太極拳推手中「法」與「勁」運用的重要原則之一。靜,一是指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只有這樣,才能「聽」出對方的動靜虛實,才能提高自己肢體反應的靈敏度,才能使氣下沉,達到沉勁於下,腹實胸虛的目的。二是指肢體不亂動,靜以待對方先動,所謂「彼微動,己先動」,能以靜待動,讓對方動在先,然後才能做到「隨」。但是,光以靜待動和「隨」是不夠的,必須提高聽勁和快速反應的能力,做到後發先至,才能克敵制勝。
推薦閱讀: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非手術治療:腰椎功能8周鍛煉操
※不良健走恐傷身?步行鍛煉者必須了解的10條「潛規則」(內附正確走姿動圖)
※太極拳鍛煉身體下盤的體會
※鍛煉背闊肌,訓練一下上肢最大的肌肉!
※健康生活方式日鍛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