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星雲大師的功德

作者:陳世和時間:2014-02-18 15:04分類:默認分類標籤:台灣佛教星雲星 雲 大 師 的功 德——陳世和——元宵剛過,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又來了,在其率領的大陸參訪團中,有一位坐在輪椅上的慈祥長老不時在電視鏡頭中閃現,仔細端詳,原來是台灣佛光山開山大師——國際佛光總會會長星雲隨團來訪。大師此番前來,身子骨不像在2006年出席杭州世界佛教論壇時那般硬朗,但仍不顧年邁古稀,竟為兩岸和平發展而奔波於台海,其拳拳之心可昭日月!我常常在想,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佛法的弘揚,已達到相當的廣度。從經濟層面看,少林寺與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的積蓄,比寶島台灣的四大佛教道場如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與慈濟會的收益少不了多少。可是,從佛文化與社會層面考量,台灣星雲、聖嚴、證嚴等法師的影響如日中天,而大陸漢傳佛教的很多寺廟住持在佛文化及社會功德方面卻不能望其項背。大陸佛教界與台灣PK:大陸地域遼闊廣大,台灣彈丸之地。大陸佛法歷史悠久,是台灣各宗各派之淵源。然而,大陸為何難以產生像星雲這樣教化宏廣、聲震海內外的佛教界領袖級大師呢?先來看看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在台灣高雄縣大樹鄉的五座形如蓮花瓣的山頭上創立了佛光山道場,並以此為宣化「人間佛教」的基地。在他出家70餘年的歲月里,分別在五洲四海弘揚佛法,踐行「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佛教國際化理想。星雲在世界各地創立了二百多座佛教道場。可謂德風遠播,行化各方。他所設立的如西來佛寺、南天佛寺、南華佛寺分別成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教寺院。他所創辦的美國西來大學、台灣佛光大學、澳洲南華大學是當今佛教界頂級的國際教學基地。星雲大師重視教育,他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中國大陸與台灣,設立了幾十所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的各類學校。他在文化建設方面也頗有建樹,創辦了18所美術館、26所圖書館、12所書局,4所出版社。而布施行善更是他的本分,所創立的孤兒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雲水醫院、佛光診所、老人公寓、福慧基金會、養老院和佛光醫院,都是大師育幼養老、扶弱濟貧的善舉。大師示教利喜,樹立了「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在星雲大師宣揚適宜眾生根機的教法中,他的出家弟子已余千人,全球信眾多達百萬。這是星雲倡導「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自覺與行佛」的「地球人」理念獲得的善果!星雲大師的心量有多大,站在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與嵩山之上不能揣度。星雲對當今佛教的功德,一大群方丈住持匯聚的影響相加起來,分量也不如他。我說這話並不過分,成就星雲大師橫空出世的是他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出家佛子的大智大悲。為了宣教佛法,星雲大師長年筆耕不輟,他多次在佛光中心閉關寫作,為探求佛理孜孜以求,大師不眠不休地趕工,擬將二千多萬字的著述化作心香一瓣,奉獻給萬千信眾。大師的著述涉及方方面面,他將佛教寺院波瀾不驚的修行寫得風生水起;而「三武一宗毀法」致使佛教面臨滅頂之災形成暗流洶湧的歷史,卻在他的筆下處變不驚,風平浪靜。他呈現給僧徒信眾的佛學著作是全方位的,上有佛教對宇宙的宏觀性闊遠思考,下有佛教對生命的微觀性生物體驗。他對人的生老病死給予了佛陀一樣的智慧關照,特別是對人之將死的臨終關懷,既體現了佛家獨門的情愛凈化功能,又在「同體大悲」中化私愛為大愛,達到至真至誠的至善境界。星雲大師的佛教建築學理念,充分體現在他創立的佛光山道場。星雲說:「建築衍生出繪畫、雕刻造型、造景等藝術,因此建築是藝術之母。」他認為佛教建築中,留下了許多足以傲視群倫的藝術瑰寶。因此要佛法興隆,必須建寺安僧。於是,坐落在台灣高雄大樹鄉的佛光山佛教寺院建築群呼之欲出。佛光山是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是由五座形如蓮花瓣的山頭組成。在星雲看來,佛光山具備了佛國凈土的條件。星雲根據大陸佛教的四大名山進行分類設計,經過長年的修建,形成了大雄寶殿、大悲殿、大智殿和大願殿等四座主體建築的寺院建築群。這些寺殿錯落有致,在整個園區內疏密有序,其中大雄寶殿是群體建築中最大的殿宇。在大殿內,三尊大佛崇偉莊嚴,四周壁龕有14800個金色小佛,在燈光香火的照耀下,小佛襯托著大佛金光閃耀,光彩奪目。佛光山最為突出的標誌性建築,就是巨型的建築佛雕。而巨大的金身接引大佛雕像,最能彰顯星雲大師追求宏大與完美的建築設計理念。你看,接引大佛左手下垂作迎接狀,右手抬舉至肩,掌心向前,手指向上,表示「接引上天」。佛像全身貼滿金箔,如在早晨上山禮佛,遇陽光映照,瞬間金光萬丈,信徒、遊客與接引大佛都罩在金色光芒之中,一片輝煌。佛光山接引大佛與無錫靈山大佛、香港大嶼山大佛的不同之處,還在於接引大佛的腳下台基上排列著一圈小佛,從山下放生池到接引大佛的兩側,又分立排列著大於真人的佛像群雕。走在這480座金身佛像中間,彷彿投身佛國,置身於佛色金光之中。佛光山建築群氣勢恢宏,不同凡響。台灣佛光山佛教道場的氣派不僅讓全台所有的佛寺殿堂望塵莫及,也使傳統的佛教道場相形見絀。佛光山的金碧輝煌,是星雲及眾僧嘔心瀝血的期盼。星雲大師由此創立了「國際佛光會」,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佛光會會長星雲大師的引領下,佛光會吸納了來自全世界五大洲的各類青年信眾。佛光山突破了狹隘的地域觀念,不分膚色,不分種族,儼然形成了一個小聯合國的盛景!眺望妙法莊嚴、輝煌燦爛的佛光金頂,星雲大師心繫故土,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他回到江蘇宜興大覺寺禮拜祖庭時,眼見被破壞的祖庭已經片瓦無存,大師在遺址上仰天長嘆:「當盡復興祖庭之志。」原來江蘇宜興大覺寺建於南宋咸淳年間,是南禪臨濟宗的道場,由志寧禪師首建。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民初,臨濟宗第四十七代弟子志開和尚就任住持,星雲在此剃度。故星雲法師是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宜興大覺寺也未曾預料,幾十年前在此出家的一個小沙彌,如今修成正果,成為一代名僧,重歸祖庭,使慘遭嚴重破壞、長眠於地下的寺院死灰復燃,絕處逢生。經過實地考察,星雲大師選擇了宜興市西渚鎮的橫山水庫東側,重建大覺寺。重新修建的宜興大覺寺,依山傍水,翠竹環繞。與一般紅牆綠瓦或黃牆照壁的寺廟不同,它具有仿古的江南建築特徵。白色的牆體與雕欄襯托出高高在上的青瓦檐頂,顯現出大覺寺清新古樸的典雅,獨具優美雅緻而又靜逸脫俗的江南景觀形態。鑒於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在當今佛教世界的影響舉足輕重,而國際佛光總會會長星雲大師又是在宜興大覺寺剃度出家,因此,佛光眾僧一致同意宜興大覺寺為「佛光祖庭」。說到「祖庭」,不能不涉及漢傳佛教的各派各宗,從法脈傳承的淵源看,星雲確系臨濟宗傳人,但從星雲大師目前的功德造化來看,說句大不恭敬的話,他在佛學禪理與布施善行方面已經超越了臨濟宗的創始人義玄禪師。往上溯源,我們來看義玄的修行,義玄傳授弟子的方式並未脫離他的師祖馬祖道一與師父黃檗希運的禪法,無非是在」當頭棒喝」與「嬉笑怒罵」方面表現得更為激烈一些,因而有「臨濟將軍」的稱號。星雲大師著作等身,其禪法造詣已超越了他的前輩。加之星雲在著述中娓娓陳述,寫作如行雲流水,闡釋義理縝密周到,與臨濟宗激烈宗風大相徑庭,可見星雲對佛學的研修,早已突破了臨濟宗的局限。他的行文如曹洞宗綿密細緻,他的說法如凈土宗簡易明了。他主張禪凈雙修,對凈土、天台、華嚴、律宗有深層次思考。實際上他已經進入佛文化與佛哲學的廣闊空間。我認為,憑星雲大師在當今佛教世界的影響與造化,他已終成氣候,無愧為禪凈雙修、八宗並弘的一代名僧。因此,將星雲的禪法命名為「佛光宗」應提上議事日程,這樣宜興大覺寺作為「佛光祖庭」名正言順!我在想,星雲大師經常在佛光山上登高望遠,他看到的不止是寶島台灣,也不僅僅只是中國大陸,他是用佛教宇宙觀的四維觀照上下、過去、現在和將來。星雲的胸襟何其大,法性境界不可思量。為何星雲、聖嚴、證嚴三大佛教領袖產生在狹小的台灣,而不在遼闊的大陸?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道場相比,坐擁大陸的名山名寺雖然得天獨厚,但卻在煙霧繚繞的香火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可惜大陸有的寺廟竟捨棄了在遼闊境域作廣遠思考的空間優勢,喪失對歷史根基與文化底蘊的深層次發掘。在慈悲、智慧、業力的層面放棄了對三覺圓滿、萬德具足與成就正覺聖者的追求。有的甚至連基本的人格也難以完成。就我個人膚淺的看法,大陸佛教界與台灣PK,不差金錢,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經濟方面的差距會逐漸縮小。就目前大陸佛教界一些名山名寺的經濟實力,也能局部完成星雲大師的善舉。但為何比較之後,雙方不在一個量級,差距甚大?思索之餘,我認為關鍵是大陸方面在禪系宗風文脈斷層之後,存在佛教精神品質的歷史性凹陷。這種精神品質反映在:台灣的高僧們,持續地追求德行的完善,踐行著慷慨的布施,研習於佛教文化的精進,守護著名譽的尊嚴,秉執於遠離世俗的淡利。這種超然的品格,追尋正等正覺的智者、聖者精神,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它是代代相傳而又不能中斷的精神文化與法系宗風,也是文脈長期浸潤之下滋生的品性風格。在當下的大陸方面,利益猛虎已經出籠下山,在此大勢所趨之際,即使部分方丈住持已經覺悟,但是追求上述悲智文化的法理品性卻與當下追逐重商主義的氛圍格格不入。我在這裡無意指責佛教寺院的合法經濟利益追求,但中斷了法脈幾十年的大陸佛教,在物質睏乏與法脈斷層的前提下重新啟動,即使有的寺廟現在經濟已經復甦,可是官本位框架下的寺院組織遴選機制卻難以產生星雲、聖嚴一類大師。而法脈的斷裂,又使恢復禪儒精神的高貴品質難以一脈相承。從戒定慧方面看,文氣德風佛性的修復尚需時日。反觀台灣,那是一片盛行儒釋道文化的精神沃土,即使在日據時期,佛法的播揚也未中斷,其唐宋以來的中華禪法宗風綿延至今。因此在寬鬆的政治文化氛圍下,潛心修行的高僧中能夠誕生星雲一類的大師級佛教領袖。這便是寶島台灣文化養料豐富與佛性善根厚重的結果使然。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圖利他人》
【大師說】為什麼推桿時,你的手臂總是脫節?
善導大師語錄
星雲大師開示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