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天地】古玉鏤空製作——新石器時代

「空」是中國古典藝術創作中常用的表現形式,在玉器中則被稱為「鏤空」,也叫「透花」或「透雕」,是一種去除部分玉料以突顯整體造形和紋飾的製作工藝。

新石器時代玉器的鏤空製作,以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及龍山時期最為典型,三者分別因使用寬刃砣具、軟性線具以及勾轉式的鏤空形狀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一、紅山文化玉器鏤空

紅山文化主要分布於遼西、內蒙古東部及長城以北地區。從出土的玉器來看,其擅用邊刃較寬的砣具輔以前端圓鈍的桯具製作鏤空,因此這種鏤空也稱為「砣具鏤空」。

紅山文化 勾雲形佩

勾雲形佩局部

砣具鏤空多見於獸形佩與勾雲形器之上,其加工方式大致為:首先將玉料切磨為橢圓形外廓;其次以桯具在玉料內部打孔定位,用砣具由器緣向內切割;最後在適當位置用砣具雙面對磨成空,以完成鏤空製作。由於砣具琢磨的鏤空具有中間寬深、兩端尖淺的砣磨特徵,而桯鑽鑽孔會出現上大下小的喇叭孔現象,因此紅山文化玉器的鏤空邊緣皆呈薄刃狀。這一特徵可參見遼寧省朝陽市牛梁河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7號墓所出勾雲形器。

紅山文化砣具鏤空示意圖

二、良渚文化玉器鏤空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出土有大量製作精美的玉器,無論質地、造形或紋飾都呈現出獨特的地域性風貌。從已有材料分析,良渚文化玉器鏤空以突顯玉器造形為主,普遍使用軟性線具配合桯具、砣具等製作,其基本工序可分為切磨外廓、打孔定位、拉切成空三個步驟。鏤空分布在器內或器緣處,依位置的差異採用不同的工具與方法,位於器內者以軟性線具和桯具加工,器緣者則另有軟性線具和砣具製作。由於各部位鏤空製作均有軟性線具的參與,因此良渚文化玉器的鏤空也以「線具鏤空」概稱。

良渚文化線具鏤空示意圖

使用不同工具製作鏤空,通常在透空處會遺留工具加工痕迹,這些特徵在良渚文化玉器中表現極為明顯。江蘇省吳縣張陵山出土的一件玉觿,左右兩端各有一人字形鏤空,鏤空中部皆見有喇叭孔現象,放射狀透空末端則漸行尖淺,二者分別是桯具鑽孔與線具拉切的典型痕迹特徵,可為良渚文化玉器鏤空製作工具與方法的明證。

良渚文化 玉璜

玉璜局部

三、龍山時期玉器鏤空

與良渚文化玉器相似,龍山時期玉器也擅長運用軟性線具配合桯具、砣具製作鏤空用以突顯片狀玉器造形,但在線具拉切方向及鏤空形狀等方面卻與良渚文化玉器呈現明顯差異。龍山時期玉器器緣鏤空多呈L形,因此也稱為「勾轉鏤空」,而器內鏤空則多呈長條狀,亦稱為「條狀鏤空」。

龍山文化 高冠神人像

高冠局部

根據對出土及傳世龍山時期玉器所作觀察發現,其器緣鏤空的製作會先用砣具由玉料外緣切入,然後將軟性線具穿入砣切口底部,與砣切口呈垂直方向拉切,形成L形「勾轉鏤空」。而在加工器內鏤空時,則會先以桯具定位打孔,後穿入線具沿固定方向拉切,形成條狀鏤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條狀鏤空與良渚文化玉器以桯具鑽孔為中心、作放射狀拉切的器內鏤空形式截然不同,可以湖南省灃縣孫家崗所出透雕鳳形玉佩為參照。

龍山文化線具鏤空示意圖

鏤空工藝自新石器時代肇始即一直興盛不衰,但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製作目的的迥異、使用工具的更迭以及操作方法的改變,使得各個時期的鏤空各具特色,看似虛空無物卻承載豐富內容,成為探究古代玉器形紋設計的重要信息來源。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五個新石器時代祖先M134
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新石器時代玉器
石器時代考古
野人武宗雲挽救了即將消失的羅布泊史前文化——中國石器行(羅布泊段)
我國新石器末期的政治形勢

TAG:時代 | 新石器時代 | 石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