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佛系文化:20年後的中國會不會變成和日本一樣?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2017年年終最後一個流行詞,我想就是佛系了。
一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成功的把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生活現狀用這樣一個辭彙概括了。
他們清心寡欲,不爭不搶,委曲求全。
他們喪失對生活的激情和鬥志,把一切都看的很淡。
他們過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趕鴨子式的生活。
沒錢?那就少花點吧
買房?買不起,算了吧
大城市?留不下,回家吧
矛盾爭執?算了吧,忍了吧
結婚?太麻煩
生孩子?養不起
選擇?都行、可以、沒關係。
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喪」字可以概括,所以你會從現在的年輕人身上發現一個規律,曾經剛踏出校門時心中懷揣著的激昂的鬥志和對金錢地位未來赤裸裸的慾望已經隨著一次次打擊慢慢的減弱消散了,他們慢慢的成為了那個「都行」「隨便」「沒關係」的佛系青年。
但你有沒有覺得這種狀態很熟悉?
這和日本年輕人之前的狀態好像如出一轍,而日本的年輕人比我們更嚴重。
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他的《低慾望社會》中說日本的年輕人已經是:「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
他認為低慾望社會的特徵有四個方面:
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不像從前世代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幾千萬的房貸。
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
喪失物慾、成功欲: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慾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而根據數據來看,日本確實已經進入了可怕的「低慾望社會」。
前幾天看到一個了一個數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2日時公布了一份數據:今年日本的新婚情侶數也只有60.7萬對,創下了1899年來最低值。而今年新出生的人口數只有94.1萬人,而死亡人數卻有134.4萬人,也就是說僅是今年,日本人口已經減少了40多萬,而人口老齡化更是越來越嚴重。
而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來看,日本18歲到34歲的女性中,有39%是處女,而在18至34的男性中,處男比例也高達36%。18至34歲的女性中,一半沒有男朋友,34歲以下的女性的處女率達到40%,而在35歲至39歲的年齡段中,有26%的女性和28%的男性從未有過性經驗。
日本的年輕人們現在已經是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甚至已經不想有性生活了,完全已經進入了一種低慾望的時代。而這種低慾望絕不僅僅局限在情感里,在其他方面更為明顯。
他們對於消費已經喪失了興趣
在日本,消費已經陷入了萎靡的狀態。因為網路越來越發達,年輕人的吃穿用都可以用互聯網來解決,所以年輕人「宅」的越來越嚴重。但是不僅三餐日用他們都只簡單解決,他們對絕大多數的東西已經喪失了購買的慾望。
在東京,85%的年輕人結婚時是租房子,房屋貸款期限達三十五年,銀行利率不高於2%,但是還是無人問津,因為他們不願意背負著高昂的債務來生活。而只有5%的年輕人才會選擇購買汽車,而對於奢侈品他們更是嗤之以鼻。無論你怎麼通過降價來刺激消費,他們已經毫無購買慾望了。
他們已經喪失了鬥志和慾望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已經不再把金錢地位看作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了。
曾經,大家會為了社會地位、金錢而賣命。拼盡全力的去創業工作來努力的跨越階級。但是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厭惡這種「為了金錢地位,丟了個性」的生活狀態了。他們不再願意去為了一份工作而賣命,也不願意去創業去奮鬥,他們可能更願意選擇去把愛好變成職業。開一家小店,做一份在旁人眼中「不靠譜」的工作,做一個自由職業者。亦或者是尋求一份穩定體面輕鬆的白領工作就這樣「湊活著生活」。
這樣的人在日本叫做干物女、草食男,他們對於生活也有慾望,但是相比較以前積極的追求,已經轉變為用簡單的替代品來接受。而在中國,這和我們所描述的佛系青年好像並無異樣。
但是佛系和喪還是有著些許的區別。
喪是「什麼也不相干」「努力也沒用」,是最消極的狀態,他們已經不願意去改變了。
而佛系還有一絲搶救的機會,它更像是「我還在生活,只是沒有那麼努力了」。比如工作還是要做,只是能過且過了。戀愛還是要談,只是我懶得吵鬧,得過且過了。錢還是要轉,只是餓不死我就行了......
在我看來,喪至少還有一點憤懣的不平,還有一點不甘心,但佛系是直接奪走了人們的意志,當大家在意識上已經不想去改變了時,那也好像並沒有改變的可能了。
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年輕人的「喪」,已經幾乎蔓延到所有的青年人中了。而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就像之前的日本青年一樣,正處於慾望慢慢降低的過程中。從憤懣不平到慢慢妥協接受。試想,再過個20年,中國年輕人思維觀念會不會已經完全的轉化,變成和現在日本年輕人一樣的「低慾望」甚至「無慾望」呢?
我覺得完全有可能。
因為佛系其實是從焦慮中而來,而這份焦慮在現實的壓力下,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生長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這也導致我們對與未來的期望值總是很高,對自己也充滿著自信。但是當真正的踏入現實社會時,往往發現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好像真的跨越不過去了。
高昂的生活成本
機會的不平等
各種的潛規則
階級固化
......
這些都讓我們很無助但是卻無能為力。
當有一天你的邏輯變成了:
在哪裡工作都不開心工資低,那不如找個安穩輕鬆的混日子
在一線城市拼搏努力也留不下,那不如回到小城市安穩生活
房子買不起,那就不買了吧
結婚了還要離婚,那乾脆不結了
我自己都養不起,還是不要結婚養孩子了
......
當有一天突然發現,即使你很努力,卻始終無力改變現狀,無力躍升階級,甚至連公平都無法實現時,慢慢的意識到「寒門可能真的難出貴子」「草根逆襲」也基本等同於中彩票的話,那最終只能慢慢的接受現實。
當大家都意識到自己無能為力時,那還不如就此放棄掙扎,就這樣「知足常樂」好了。
看似好像大家更「看的開」,更豁達了,和這個殘酷的社會和解了,但好像也更無力了。
最終,我們都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碌碌無為,還在安慰著自己平凡可貴。
木舒:辣筆小尖椒(ID:lbxjj01)主編。做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喜歡的字,愛自己喜歡的人。
推薦閱讀:
※佛系90後戀愛人生觀
※喪心病狂的佛系
※我是佛系青年,斗戰勝佛的佛
※佛系女孩,你不過是想要又得不到
※「佛系青年」的你,大概需要一個機器人情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