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上帝震驚的熱兵器·四 作者:江工

 與其說自古中國不重視海洋,還不如說中國缺少探險創新的精神。有長達一萬公里的海岸線,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甲午戰爭之前卻沒有發生過一次海戰!足見中華民族是一個只懂得依賴陸地生存的民族,對海洋不敢探索想像,以及對熱兵器無所作為的性格,這些均無法和歐洲各國比較。關於這個問題我在《歐洲三桅船的歷史啟發》這篇日記中已詳盡介紹過。直至現在中國還沒有巡洋艦、戰列艦、航空母艦建造過的歷史。不敢在海洋上建樹的國家,必然也是弱國的象徵。和陸上的熱兵器相比,海上的熱兵器更加複雜,技術含量更高,更需要強大的工業、科技和財力為支撐,是人類史上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

 組成海洋熱兵器的現代兵艦系列,按排水量噸位大致可分:小型艦艇、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航空母艦。小型艦艇系指掃佈雷艦、魚雷快艇、潛艇等等。早期的驅逐艦就是魚雷艇,但魚雷艇不同於以後的魚雷快艇,以下僅從潛艇開始分別介紹如下。

 (一)、潛艇

 潛艇是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潛入水中某一深度進行機動作戰的艦艇,也稱潛水艇。潛艇主要作用是:對陸上戰略目標實施核襲擊,摧毀敵方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消滅運輸艦船、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執行佈雷、偵察、救援和遣送特種人員登陸等。潛艇是公認的戰略性武器(尤其是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其研發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業能力,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自主設計和生產。

 軍用潛艇有幾種分類方式。若按照使命分類,則分為攻擊潛艇與戰略導彈潛艇(巡航導彈潛艇和彈道導彈潛艇);按動力分為常規動力潛艇(柴油機-蓄電池動力潛艇)與核潛艇(核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分,常規動力潛艇有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核動力潛艇一般在3000噸以上;按艇體結構分為雙殼潛艇、一殼半潛艇和單殼潛艇。

 潛艇上有關的技術問題。

 呼吸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荷蘭開發出來,其後由德國進一步改良並應用在他們的潛艇上。呼吸管的基本構造是以可伸長的通氣管將外界的空氣引導至柴油引擎,並排出引擎產生的廢氣,另外再附加防止海水進入以及將進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線。通過使用呼吸管可以讓潛艇在潛望鏡深度情況下使用柴油機,這樣潛艇就不必浮出水面即可補充電力。潛艇艇員呼吸的氧氣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通氣管裝置、空調裝置、空氣再生裝置和空氣凈化裝置。

 聲納系統可以大致上分為兩類:主動與被動。主動聲納會自己發生音響訊號,藉由這個訊號接觸物體後反射回來的變化,做為計算這個物體的相對方位與距離的資料。被動聲納的作用和收聽裝置極為相近,不發出任何訊號,只接收來自於周遭的各種音響訊號來判斷與識別不同的物體。由於現代潛艇非常依賴被動聲納的探測效果,巨大的收音裝置不僅僅讓潛艇的直徑水漲船高,原先在這個位置上的魚雷管也得乖乖讓出位置而退到兩旁去。現代聲納接受到信號後和聲紋資料庫中的信號比較就能確定對方是哪一級別甚至具體是哪艘潛艇或艦隻,然後根據對方的特性識別敵友並作出最好的戰鬥判斷。

 潛望鏡利用光學鏡面反射的原理,在一個長管子的兩端安裝鏡片,上端的鏡片會將面對的影像向下反射,位於底部的鏡片將反射過來的影像作第二次反射,觀測人員透過底部的反射鏡就可以看到上方鏡面對準的方向上的影像。透過這個裝置,潛艇內部的人員可以對周遭的環境進行肉眼的實際觀測。在作戰上,潛望鏡也是辨識目標種類與敵我的重要手段。現代的潛望鏡配合一般光學攝影機、紅外線攝影機或者是低光度電視攝影機等的協助,錄製下來的影像以電子訊號儲存後,還可以事後的分析與情報的擷取。現代潛艇多半在攻擊潛望鏡上加裝雷達警告接收器,提供威脅警告。

 潛艇外部深潛以及航位控制系統。對於普通的下潛和上浮動作,潛艇通常用前後兩個沉浮箱來完成,這兩個沉浮箱也稱作主沉浮箱或稱主水櫃。當潛艇需要下潛的時候,主沉浮箱水口完全開啟並注水以增大潛艇重力,而當潛艇需要上浮的時候,主沉浮箱的水口再次打開與此同時向主沉浮箱中注入壓縮空氣以排出箱中的水從而減小重力。控制潛艇處於一個確定深度則需要連續控制潛艇的深度控制水櫃以及整個水櫃體系。為了維持理想的平衡性,潛艇通常用專用的平衡舵以及內部的平衡水櫃來控制。平衡水櫃內部管線連通,用水泵調整各平衡水櫃之中的水,從而調整個部分重力而創造出平衡向上與向下的力矩。

 現代潛艇在水滴型外殼外面通常都要鋪設消聲瓦,實際上是一種降低本艇聲音輻射以及吸收外部聲波的材料,使得潛艇更加安靜。外形上改變水滴型外形或者使用雙殼體。在現代的軍用潛艇結構的發展大致分為兩個「流派」——單殼體結構與雙殼體結構。單殼體結構顧名思義就是以一層殼體承受艇外壓力,維持艇內氣壓。而雙殼體則是在殼體外面再加裝一層殼體,這層殼體被稱為「外殼體」,「輕殼體」通常也被稱為「非耐壓艇體」。這個外殼自身不承受壓力,其內部的殼與單殼體結構一樣承受外壓維持內壓。

 潛艇上通信設備主要有短波、超短波收發信機,甚長波收信機,衛星通信和水聲通信設備等。在潛艇上加裝專門探測巡邏機上的搜索雷達的電子設備,算是近代潛艇裝置電子偵測設備的起源。雷達雖然好用,然而他發出訊號的必然缺點也導致潛艇在使用雷達上必須謹慎小心,以免被敵人做反偵測與定位的訊號來源。

 核動力是繼柴電動力之後發展的又一種動力。核動力的原理是通過核子反應爐產生的高溫讓蒸汽機中產生蒸氣之後驅動蒸氣渦輪機,來帶動螺旋槳或者是發電機產生動力。最早成功在潛艇上安裝核子反應爐的是美國海軍的鸚鵡螺號潛艇。具有動力輸出大,動力續航高(由於核動力潛艇的燃料的補充更換通常在10年以上,美國甚至在1958年宣布不再建造非核動力潛艇。但核動力潛艇卻有技術難度大,穩定性差,建造費用高,噪音大以及維護要求高的缺點。由於柴電潛艇和不依賴空氣推進技術的發展,核動力潛艇已經不再是先進潛艇動力的唯一標準。現代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類別主要為空氣封閉柴油機、閉式循環汽輪機、斯特靈閉式動力機以及燃料電池等。

 魚雷是潛艇的傳統武器。在二戰中期以前,魚雷是沒有任何導引裝置,發射出去之後只能依照設定的方向與深度持續前進,直到動力用盡或是與目標接觸為止。中期以後魚雷開始有最初的導引系統協助提高命中率,即使如此,魚雷在二次大戰結束前的主要目標還是水面艦艇。潛艇上發射魚雷的方式有兩大類:氣壓射出與自行游出。氣壓射出就是說利用壓縮空氣與活塞作用的原理,將魚雷由發射管彈射出去。自行游出是讓魚雷以自己的動力離開發射管。魚雷的引爆方式也有兩種:接觸引爆與磁性引爆。魚雷對於水面船隻產生殺傷力的最主要來源是水壓的劇烈變化引發船隻結構受損,而非直接撞擊船隻在水面下的部分。一般魚雷多有這兩種引爆方式。

 彈道導彈,是戰略導彈潛艇的主要武器,用於攻擊陸上重要目標,大多攜帶單個或分導式核彈頭。1艘戰略導彈潛艇裝有彈道導彈12~24枚,如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一次可攜帶三叉戟D5戰略導彈24枚,每枚攜帶12個15萬噸級分導式核彈頭,一艘潛艇一次可以投擲288個核彈頭,威力足以摧毀半個歐洲。巡航導彈是戰術核潛艇或者攻擊型核潛艇的主戰裝備,有戰術巡航導彈和戰略巡航導彈。戰術巡航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船;戰略巡航導彈,主要用於攻擊陸上目標。著名的有美國潛射戰斧巡航導彈,射程450-2500公里。可用於反艦也可用於對岸核攻擊。

  

 潛射反艦導彈也是現代潛艇主戰裝備之一,用於攻擊各種水面目標,可水下發射,射程遠,精度高,但威力不如魚雷。反潛導彈,是一種火箭助飛的魚雷或深水炸彈,有的採用核裝葯,主要用於攻擊水下潛艇,是二戰後逐漸興起的一種武器,著名的有美國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史上第一艘用于軍事的潛艇出現於美國獨立戰爭。美國耶魯大學的大衛·布希奈爾建成海龜號。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敵艦的潛艇在美國南北戰爭,何瑞斯·勞升·漢利建成漢利號潛艇。1914年9月,德國潛艇伏擊英國補給艦隊於航往奧斯滕德港途中。1914年9月22日,著名的奧托·魏迪根艦長指揮一艘U-9在一小時內,以僅有的六枚魚雷擊沉三艘克雷西級裝甲巡洋艦(排水量在12000噸左右)——克雷西號、阿布基爾號和霍格號。英國損失戰列艦達36000噸,水兵1459人。23天後,他再擊沉愛德加級巡洋艦老鷹號,排水量7770噸。一戰的四年間,德國U型潛艇共擊沉協約國船艦數百萬噸,戰績十分驚人

 二戰期間,德國以潛艇切斷盟軍的遠洋補給,主要目標是英國的大西洋補給線。德國海軍運用新式無線電機、恩尼格瑪密碼機,和狼群戰術,讓潛艇變成殺傷力空前的武器。1939年到1943年間,德國U潛艇的狼群戰術空前成功,擊沉眾多敵方運輸船隻,但因為種種原因沒獲得戰略性的成功。1943年春,U潛艇的建造能量達到頂點,但相比於盟軍護航艦隻越來越多、航空部隊投入護航,和偵查搜索科技進步(如雷達和聲納),德國潛艇部隊逐漸日薄西山,最終退出大西洋的通航線。

 盟軍開發高頻定向儀並破解恩尼格瑪密碼機,其運輸隊因此能早些察知U潛艇,且在其集結之前先予打擊。加上長程飛機與護航航空母艦大量投入,續航力遠低於反潛機航程的德國潛艇自此受到毀滅性的打擊。1943年3月到7月,德國損失U潛艇超過130艘,單單5月即41艘。同時期,盟軍的損失從3月的75萬噸,減少到7月的18.8萬噸。盟軍因此能夠發起隨後的火炬行動、愛斯基摩行動和諾曼底登陸。二戰中,德軍潛艇損失807艘,擊沉盟軍商船與戰鬥艦隻2882艘,共達1440萬噸。重創者有264艘。

 日本於1907年開始自主設計、並計劃建造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日本海軍已擁有相當威力及種類廣泛的潛艇。相比於德國的潛艇數量和潛艇相關技術及戰術,日本則更注重潛艇類別的發展。然而,日本潛艇的戰績卻並不如意。日本的潛艇戰術主要是對抗戰鬥艦隻而不是商船。但整個戰爭中日本潛艇仍有建樹,1942年,日本潛艇擊沉了2艘盟軍航空母艦。戰爭後期,日本潛艇除了戰鬥之外,也開始進行一些島嶼間的物品運輸工作。除了戰鬥任務之外,戰略上日本潛艇曾開往納粹德國與軸心國間進行技術交流。

 美國的潛艇主要是用於攻擊日本商船運輸隊,這些潛艇摧毀掉的日本船隻數比其他武器摧毀掉的總和還要多,其中還包括了由「射水魚」號潛艇創下的潛艇擊沉單艦最大噸位紀錄——日本航空母艦「信濃」。而面對這一切,日本直到戰爭晚期才開始為商船提供護航,這也使得美國潛艇的攻擊屢屢得手。美國使用的是當時最差的馬克14型(Mark 14)魚雷,整個二戰時期,美國潛艇因這兩種魚雷「回馬槍」問題造成了美國海軍的「唐」號(被馬克18擊沉)和「白鮭」號(被馬克14擊沉)沉沒。

 二戰中英國潛艇擊沉了2百萬噸級的敵國艦艇,其中包括57艘敵國軍艦。英國則損失了74艘潛艇,其中一半可能是被水雷擊沉的。戰爭中英國潛艇創下了一件銘記史冊的事件——英國潛艇冒險者號擊沉2艘德國潛行潛艇,這是全世界第一次潛行潛艇擊沉潛行潛艇的案例。冒險號的艇員成功的計算出了攻擊目標的三維數據並計算出了應該處於的開火位置,這些演算法也成為了日後現代潛艇計算機和現代化魚雷系統的計算原理。

 1954年,美國也使全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服役。1959年。蘇聯彈道導彈潛艇H級服役,而且其裝載的P-11ФM導彈射程僅為150千米,改裝之後也才560千米。1960年,美國彈道導彈潛艇喬治·華盛頓級服役,安裝的是射程為2200千米的北極星導彈。1985年,蘇聯僅僅參與戰備值班的潛艇所攜帶的彈道導彈達到了982枚,而且這些導彈至少攜帶2個當量為0.1兆噸的核彈頭。而根據美國公開的資料,冷戰時期每一艘戰備值班的彈道導彈潛艇中都有一發彈道導彈所攜帶的彈頭指向莫斯科,基輔和列寧格勒。

 1971年,印巴戰爭時期,印度Khukri號護衛艦擊沉巴基斯坦Ghazi號潛艇。1982年,福克蘭島戰爭中,英國征服者號核潛艇擊沉了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這是核動力潛艇擊沉的最大噸位的戰鬥艦隻(潛艇擊沉最大紀錄為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射水魚潛艇擊沉日本航空母艦信濃號)。冷戰中,美國不僅僅派遣潛艇到蘇聯的沿海搜集資料,還讓潛艇在蘇聯的海底電纜上面放置竊聽錄音系統,獲得許多重要的情報。即使在今日,潛艇依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電子情報搜集工具。

 70年代之後,而相比較於美蘇來說的其他國家則相形見絀。英國的彈道導彈潛艇主要基於北極星系統和三叉戟系統發展而來,與美國潛艇有很大的共通性。法國和中國則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法國自行研製的可畏級與1971年服役,之後1985年,法國又自行研製出的勝利級開始服役。法國以6艘彈道導彈為基數,英國則為4~5艘。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092型核潛艇,1880年製造出來,不僅製造潛艇的時間較早,而且性能先進,使用巨浪-1型導彈系統。早期中國潛艇以本地生產蘇聯W級潛艇為主要型號。在中蘇關係破裂之後,中國政府開始自行研製潛艇。70年代先後服役了091型核潛艇和092型核潛艇以及後來90年代初的039型潛艇,前兩型核潛艇由於噪音級別過大等原因造成其一直「限制使用」。而039型潛艇在不斷的改進之後則成為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主力型號。到了21世紀初期,中國政府官方則公開了093型核潛艇和094型核潛艇,該潛艇使用的是巨浪-2型導彈。

 (二)、驅逐艦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19世紀90年代至今的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裝備對空、對海、對潛等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是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10000噸之間,航速在28—38節(一節=1海里/小時=1.852公里/小時)左右。現代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

 驅逐艦首次在大規模海戰中發揮主要作用是1914年8月,英、德兩國海軍發生在日德蘭的赫爾戈蘭灣海戰,勝利無疑屬於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壓倒優勢在此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證明了高速主力艦在前衛戰中的重大作用。德方三艘輕巡洋艦美因茨、科隆和阿里阿德涅、一艘雷擊艦V187沉沒,輕巡弗勞恩洛布、雷擊艦V1、掃雷艇D8、T33重創,損失馬斯少將以下1242人,其中712人陣亡,336人被俘;相比之下英方的損失完全微不足道,艦艇無一沉沒,只有輕巡林仙、驅逐艦月桂、冒失、拉厄提斯受重傷,人員損失35死40傷,其中傷勢最重的林仙艦上11死16傷。

 1917年美國國會批准為海軍建造111艘威克斯級驅逐艦以及162艘克萊姆森級驅逐艦的提案。1916年英國建造了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採用高幹舷設計,更加適合遠海大洋惡劣海況下作戰,裝備4英寸火炮以及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活力和續航力都有極大的提高。一戰結束時,英國按字母順序命名的9級驅逐艦——A級至I級;至此,驅逐艦已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海軍所不可缺少的力量。日本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驅逐艦及其改進型號是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其中以日本帝國海軍對驅逐艦的發展最為具有時代代表性。法國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超過2000噸,甚至達到2500噸,一度被稱為「反驅逐艦」即獵殺驅逐艦的驅逐艦。

 二戰中,沒有任何一種海軍戰鬥艦艇的用途比驅逐艦更加廣泛。英國利用J級驅逐艦的基本設計不斷改進建造了14批驅逐艦,美國僅弗萊徹級驅逐艦就建造了175艘。同時,在戰爭期間,驅逐艦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執行了大量的護航、反潛、防空、救撈、雷擊與炮擊任務。二戰尤以美日兩國海軍對驅逐艦的使用最具有代表性!由於飛機已經成為重要的海上突擊力量,驅逐艦裝備了大量小口徑高炮擔當艦隊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的任務,加強防空火力的驅逐艦出現,例如日本的秋月級驅逐艦,英國的戰鬥級驅逐艦。此外,針對嚴重的潛艇的威脅,英美日等國的海軍還將重新投入現役的老舊驅逐艦進行改造,投入到反潛和護航作戰當中,並建造了大批以英國狩獵級護航驅逐艦為代表的,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護航驅逐艦,這類驅逐艦後來發展成了當代護衛艦。

 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子科技迅猛發展,燃氣輪機技術的發明,導彈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傳統火炮艦艇的地位一落千丈,二戰前服役的戰列艦、巡洋艦相繼退出現役,驅逐艦成為海軍中的主力艦艇,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裝備更大導彈和動力裝置,60年代起,驅逐艦的噸位不斷變大,從基林級的2500多噸,迅猛擴大到斯普魯恩斯級的6000噸,幾乎和二戰時的輕巡洋艦不相上下!

 除了噸位,驅逐艦的武裝和任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專門的反潛驅逐艦和防空驅逐艦的區分,對具有代表性的防空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的阿利伯克級,其高達萬噸的排水量,全向攻擊的垂直發射系統,96枚隨時待發的「標準2」大型遠程防空導彈,加上具備360全向探測的相控陣雷達,以及可以對抗多批次,多目標,並同時對其中若干目標同時發動攔擊的「宙斯盾」系統,以及構成整體作戰威力的數據鏈通信系統,都使得它稱為防空驅逐艦的傑出代表!與強大防空力量相對應的是,該級艦的反艦和反潛能力比較薄弱,僅有4枚魚叉反艦導彈和兩座3聯450mm反潛魚類發射管。

 現在在大國海軍中,驅逐艦的任務和地位早就形同過去的巡洋艦了!這類艦艇的代表除了伯克級,還有日本的金剛級和中國052c型和051c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為了執行遠程區域防空的任務,需要裝載很多體積巨大的遠程防空導彈和體積巨大的相控陣雷達及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這些導彈長度可達9-11m,直徑可達1m,相控陣雷達一般都要佔據整個艦橋的四個側面,因此這些艦艇擁有龐大的艦體和強大的防空能力,其滿載噸位甚至與二戰時期的重巡洋艦不相上下,是一級用途比較單一,但卻必不可少的艦艇。

 反潛驅逐艦又被稱作多用途驅逐艦,噸位要小於防空驅逐艦,一般4000-7000噸,以反潛和反艦作為自身主要任務,主要裝備尖端的聲納反潛設備和反艦武器,輔以近程點防空導彈輔助防空作戰,以地方潛艇和突破己方防空的漏網之魚為目標!這類艦艇的作戰能力比較全面,防空、反潛、反艦任務都可以遂行,但不適合激烈的制空權爭奪保衛戰!這類艦艇的代表是美國斯普魯恩斯級,日本的旗風級,村雨級,中國052b型,他們都具有中等的噸位,強大的反潛和反艦能力,以及相對比較弱的防空能力!

 除了導彈外,由計算機與雷達控制的全自動小口徑對導彈速射炮,以及燃氣輪機動力裝置也開始出現在驅逐艦上,因此,驅逐艦越發龐大、複雜、昂貴了。英國謝菲爾德級驅逐艦(42型驅逐艦)曾經試圖降低驅逐艦越來越大的排水量以及造價(在後來的戰爭中擔當艦隊防空雷達哨艦的任務遭到重大損失,5艘同級艦參與戰事,兩艘被擊沉。)但後來被認為是不明智的,新的45型驅逐艦噸位已近萬噸。

 英國建造的主要裝備防空武器的導彈驅逐艦。首艦謝菲爾德號於1975年建成服役。艦長125米,艦寬14.3米,吃水4.2米,滿載排水量4100噸;裝有4台燃氣輪機,總功率4.74萬千瓦,航速29節,續航力4000海里;裝備有1座雙聯裝艦空導彈發射裝置,1座114毫米艦炮及2座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裝置等艦載武器;還配載有一架直升機;艦上配載有:對海、對空搜索雷達、導彈制導雷達,以及衛星通信系統、導航系統、火控系統和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等。該艦曾用於局部戰爭,在1982年5月4日參加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被阿根廷機「飛魚」空對艦導彈擊中引起火災,在拖航中沉沒,「考文垂」號被炸彈命中而沉沒。

 美國的伯克級、斯普魯恩斯級、蘇聯的現代級、無畏級以及日本的金剛級和中國的051c,052c型都在繼續向大型化發展,噸位不斷提高,驅逐艦艦體逐漸增寬,其穩定性大大提高,它們的標準排水量都達到6000噸以上,伯克級和金剛級甚至已經突破萬噸。

 總體而言,現代驅逐艦裝備有防空、反潛、對海等多種武器,既能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擔任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以及擔任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艦體空間增大艦上條件逐步改善,現代驅逐艦的艦員們也不再象其前輩那樣,在簡陋而狹窄、顛簸劇烈的艙室中用他們的英勇和膽量經歷艱苦的磨難,而是在舒適的封閉的艙室中值勤,利用自動化技術操縱他們的戰艦。驅逐艦從過去一個力量單薄,只有幾門小炮,防護幾乎等於0的小型艦艇,變成了一種多用途的大中型軍艦。除了名稱留下一點痕迹之外,驅逐艦早就已經過去擁有巡洋艦的噸位在執行巡洋艦的任務了!

 20世紀末從俄羅斯購買的956型驅逐艦,排水量7000噸,具有十分優秀的反艦能力,但是該級艦電子設備落後,隱身能力差,防空能力差強人意,整體設計上具有濃厚的蘇聯堆砌式風格,動力也比較落後,該級艦採用燃油鍋爐加蒸汽輪機作為主動力,與西方海軍大量使用的燃氣輪機技術相比,加速性能差,持續高速航行耐久力差!由於蘇聯落後的電子技術和製造工藝導致了武器和很多裝備的體積相比西方要大的多,蘇聯一向擅長以落後技術生產先進裝備!目前在中國海軍,有4艘同級艦在役,136艦與137艦與蘇聯同型艦基本一致,138、139兩艦去除了艦尾的一門130毫米主炮,加裝了一部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中國海軍驅逐艦。052B導彈驅逐艦:標排5000噸,滿載6000噸以上。燃氣輪機動力技術作為主動力,柴油機系統作為輔助動力,在艦首和艦尾各裝備了1套俄制sa-n-7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配備一架俄制卡-27反潛直升機。052c型驅逐艦:是我國第一級專用於艦隊遠程區域防空的大型驅逐艦,2003年4月29日由中船工業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標排6000多噸,滿載7000多噸,最高航速27節,裝備了以下武器:鷹擊12型4聯反艦導彈發射架2座,HHQ-9遠程艦對空導彈48枚(以6枚為一單元,採用前部6單元、後部2單元布局),100毫米單管主炮1門,國產730近防炮2座(首尾各一座),324毫米3聯反潛魚雷發射管2座,卡-28反潛直升機1架。我國驅逐艦的發展還要在導彈,垂髮系統,動力,指揮控制系統上進一步努力。

 (三)、巡洋艦

 巡洋艦是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於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8萬噸-3萬噸,裝備有各種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艦可攜帶直升機。動力裝置多採用蒸汽輪機,少數採用核動力裝置。巡洋艦是海軍中比較老的一個艦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已經完全被驅逐艦代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美、德、法、意、奧、俄7國約259艘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投入了海戰場。主要作戰任務:一是破壞和保衛海上交通線;二是襲擊港口和海岸要塞;三是近海伏擊作戰;四是主力艦隊大決戰。

 一戰期間,巡洋艦的排水量已經達到3000-4000噸。航速25-30節,艦炮口徑一般為127-152毫米,個別達190毫米。二戰以前,巡洋艦主要分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三種類型。重巡洋艦的噸位已經達到2-3萬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1萬多海里,裝甲厚達127-203毫米。艦上裝有八、九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射程20海里以上,主要用來攻擊敵水面艦艇和岸基目標。另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130毫米以下。同時,還裝有幾十門自動炮,用來打飛機和小型艦艇。例如,二戰中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就達30000多噸,裝有9門304毫米的艦炮。有的巡洋艦上還可以攜載三、四架水上飛機,用來校正艦炮射擊的精度和進行偵察。這種重型巡洋艦和戰列艦一起構成威力強大的海上堡壘,曾經稱雄於世界海洋一個多世紀。

 1922年限制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條約簽署之後,戰列艦、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受到了嚴格限制。各國開始發展輕巡洋艦,在10000噸以下,航速達35節,艦上裝有6—12門主炮,口徑在127—133毫米左右。另外,裝有8—12門127毫米以下的副炮和幾十門小口徑炮,同時配有魚雷和水雷等武器。有的艦也攜載2—4架水上飛機,主要用來偵察。在華盛頓條約中規定重巡洋艦主炮不大於8英寸(203mm),主炮不超過10門,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速度不超過35節;輕巡洋艦主炮不大於6.1英寸(155mm),主炮不超過19門,全艦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速度不超過35節。所以各海軍大國搞了許多小動作。比如英國建造的條約型巡洋艦,在設計時按照190毫米大口徑艦炮的設計,但在配備武器時卻採用了152毫米口徑的艦炮,等條約失效後立即更換大口徑艦炮。日本也是這樣,先裝備5座155毫米炮,然後突然換裝5座203毫米大口徑炮。德國所謂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實際上可視為重巡洋艦)。

 在二次大戰爆發時,英、美、日、法、意、蘇、德7個國家的190多艘巡洋艦。1941年5月18日一27日,英國海軍先後組織7艘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12艘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對「俾斯麥」號圍追堵截.5月23日,英國重巡洋艦「薩福克」和「諾福克』』號在丹麥海峽發現了「俾斯麥」號。英艦藉助雷達跟蹤德艦。5月24日,霍蘭中將率領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截擊了「俾斯麥」。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炮火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胡德號裝甲被擊穿後引起彈藥庫爆炸,斷裂為兩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威爾士親王」號也中彈7發。「俾斯麥」號中兩彈油艙被擊漏。德艦繼續向南航行,「歐根親王」號與「俾斯麥」號分手去襲擊商船。在以後的3天中,「俾斯麥」號遭到了英軍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車輪大戰」,終於寡不敵眾,身中8條魚雷和多發炮彈連同仍在飛揚的旗幟沉入海底,2000名艦員連同艦隊司令呂特宴斯上將,除100人獲救外,其餘全部葬身魚腹。

 在南太平洋,美國和日本的巡洋艦編隊之間也在展開的激烈的海戰。1944年10月26日的萊特灣大海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美國共有16艘輕、重航空母艦、18艘護航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輕、重巡洋艦、111艘驅逐艦、29艘潛艇、艦載機1400架,總噸位133萬噸,總人數14萬;日本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8艘輕、重巡洋艦、36艘驅連艦,艦載機116架、呂宋島提供300架飛機,總噸位73萬,總人數4.3萬。整個海戰在錫布延、恩格羅角、蘇里高、薩馬4個戰場上展開。激戰結果,美國損失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航母艦、3艘驅逐艦、飛機100架,日軍損失3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150架飛機,死亡1萬人,是美軍死亡人數的l0倍。這是二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

 二戰時期著名的重巡有英國的倫敦級、美國的巴爾的摩級、德國的希佩爾級、日本的高雄級、最上級和利根級。著名的輕巡有美國的克利夫蘭級、亞特蘭大級防空巡洋艦。美國憑藉自身強大的工業實力,還設計出了相當於戰列巡洋艦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擁有三座三聯裝12英寸(305mm)主炮。1945年,美國建造的德梅因級達到了重巡洋艦的頂峰,它擁有三座三聯裝203mmMK16型全自動主炮,射速是一般重巡洋艦的2倍,達到每分鐘10發,每門炮每分鐘可以投射炮彈13.5噸,全艦火力相當於2-3個美軍陸軍野戰炮兵團。標排達1.8萬噸,側舷裝甲厚度最高達到152mm,還裝備了為數眾多的20-127mm防空炮。

 二戰以後,主要是採用了核動力裝置,裝備了導彈武器和攜載直升機作戰。美國是世界上擁有導彈巡洋艦最多的國家。從60年代開始共發展了八個級別54艘巡洋艦,有五個級別有9艘採用了核動力推進。其中「長灘」級1艘、「班布里奇」級1艘、「特拉克斯頓」級1艘、「加利福尼亞」級2艘、「弗吉尼亞」級4艘;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3個級別45艘,其中「萊希」級9艘、「貝爾克納普」級9艘、「提康德羅加」級27艘。「提康德羅加」級也是目前唯一在役的一級導彈巡洋艦,其它均已退役。

 「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僅建造一艘,艦名「長灘」號,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於1957年11月開工建造,1959年下水,1961年正式服役。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艦艇。「長灘」標排15540噸、滿載17525噸;艦身長219.9米、寬22.3米、吃水9.1米;動力:2座C1W壓水堆、2座燃氣輪機,8萬馬力;航速30節;編製825人,另可安排旗艦指揮人員68人。該艦1965年航行了16.57萬海里才第一次更換核燃料。1980年-1985年大修中改裝艦對空導彈。1994年退役。

 冷戰期間,美國人設計了「宙斯盾」系統。「宙斯盾」系統由6大部分組成:相控陣雷達、指揮決策系統、武器控制系統、導彈火控系統、導彈發射系統以及戰備檢查系統。它的特點在於:反映極快、具有搜索、跟蹤和制導等多種功能,並能同時跟蹤、處理空中、水面或水下近百個目標,是目前其它作戰指揮系統所望塵莫及的。從1980年開工建造的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已有27艘服役,艦舷號是「CG47-73,艦名分別是:「提康德羅加」、「文森斯」、「約克城」、「福吉谷」、「蓋茨」、「邦克山」、「莫比爾灣」、「聖哈辛托」、「安提泰姆」、「萊特灣」、「順化城」、「香普蘭湖」、「菲律賓海」、「普林斯頓」、「諾曼底」、「蒙特雷」、「錢瑟勒斯維爾」、「考彭斯」、「葛底斯堡」、「邱辛」、「夏伊洛」、「安齊奧」、「聖喬治角」、「維克斯堡」、「伊利湖」、「韋拉灣」和「羅亞爾港」。

 首制艦「提康德羅加」號1983年1月服役。艦長172.5米、寬16.8米、吃水9.5米;標排7260噸、滿載9600噸;動力裝置為4部LM2500燃汽輪機,8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如果以20節航速度算,續航力可達6萬海里;編製人數395人,其中軍官37人。該級艦武備的攻防火力很強,是當時美國巡洋艦中作戰能力最全面的。安裝2座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垂直發射系統平時儲存導彈。兩個導彈庫按垂直發射方案可裝122枚導彈,可混裝「戰斧」導彈、「標準2型」對空、「阿斯洛克」反潛導彈。艦尾有兩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架。還裝備兩座新穎的MK45型127毫米艦炮,兩座「密集陣」6管20毫米近程防禦系統,每分鐘可發射3000發炮彈。反潛武器有「阿斯洛克」導彈、兩座MK32三聯裝魚雷發射管,裝備兩架反潛直升機。

 1988年7月3日,游弋于波斯灣的該級艦「文森斯」號把伊朗的一架A-300B大型客機誤為F14戰鬥機。結果,一枚導彈騰空而起,使機上290名無辜旅客全部遇難。在1991年1月海灣戰爭中,該級艦有10艘參加了戰鬥。1月17日凌晨,「聖哈辛托」號發射了第一枚「戰斧」導彈,打響了「沙漠風暴」第一炮。「普林斯頓」號在海灣觸雷被炸受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海軍一直重視發展巡洋艦,先後建造了7個級型的巡洋艦,基本都在10000噸左右,分別為「斯維爾德洛夫」級、「肯塔」級、「克列斯塔I」級、「克列斯塔II」級、「卡拉」級、「光榮」級、「基洛夫」級、這7級中只有「基洛夫」級是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其它級型為常規動力巡洋艦。首制艦「基洛夫」號於1975年開工建造,1980年7月服役;第二艘艦「伏龍芝」號於1983年11月服役;第三艘艦「加里寧」號1988年服役;第四艘艦「安德羅波夫」號於1991年底下水進行海上試驗。這4艘艦都是由波羅的海船廠建造。第1艘艦在北方艦隊服役,第2艘艦在太平洋艦隊,第3艘艦編入波羅的海艦隊,第4艘編入裏海艦隊。

 俄羅斯擁有4級7艘導彈巡洋艦,只有前蘇聯海軍發展了一級基洛夫級,排水量達到28000噸,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級巡洋艦。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艇,採用這種裝置後,艦艇的載彈量增大,發射率顯著提高。基洛夫級上裝有250多枚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雖然噸位只有它的三分之一,但載彈量已達到122枚。另外,為了進行反潛作戰,艦上還可攜載2架直升機。該級艦長度248米、寬28米、吃水8.8米;標準排水量2.4萬噸、滿載排水量2.8萬噸(有資料報道為:標準排水量2.7萬噸、滿載排水量3.7萬噸),故有人稱之為戰列巡洋艦。動力裝置為:核反應堆2座、蒸氣渦輪機2台、電動機8台,總功率15萬千瓦;航速32節,以25節航速續航力為15萬海里。

 90年代冷戰的結束,世界形勢出現了裁軍的趨勢,巡洋艦又面臨一次大的考驗。兩、三萬噸的大型巡洋艦和幾千噸級的驅逐艦所用武器相差不大,都是導彈、艦炮和直升機,所不同的只是攜載數量的多少而已。美國已經決定,現役所有核動力巡洋艦,在2000年前全部退役。俄羅斯海軍只保留基洛夫級。其他國家的巡洋艦已經基本退役完畢。到21世紀初期,世界上只有美俄海軍擁有兩個級別的巡洋艦,到2030年之後,預計巡洋艦這個艦種將和戰列艦一樣,全部消亡。世界最著名的現代巡洋艦有三級: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以及蘇聯光榮級導彈巡洋艦。

 除了美俄以外,義大利海軍目前唯一的一艘導彈巡洋艦,其實也可稱為直升機母艦,它可擔負防空和反潛雙重作戰任務。秘魯海軍的導彈巡洋艦「德魯伊特爾」級「格勞海軍上將」號,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在役艦隻之一。它於1939年由荷蘭建造,1944年下水,直到1953年才作為防空巡洋艦編入現役,1973年秘魯購進該艦,並於1985至1988年重回荷蘭進行耗資1.4億美元的大修和改裝,在當時是作戰能力較強的導彈巡洋艦,今天,它已是有60年艦齡的老一代戰艦,即將退出現役走進歷史。

 (四)、戰列艦

 戰列艦又稱為戰鬥艦、主力艦,曾經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戰鬥武器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由於戰列艦上裝備有威力巨大的大口徑艦炮和厚重裝甲,具有強大攻擊力和防護力,所以,戰列艦曾經是海軍編隊的戰鬥核心,是水面戰鬥艦艇編隊主力。由於這種軍艦自16世紀發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因此在過去一度被稱為主力艦,但由於二戰以後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核潛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艦隊中的主力,因此這樣的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

 1892年,英國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採用全鋼質艦體的戰列艦——「君權」號,該艦隨後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它採用4門雙聯裝主炮,以前後各配置一個炮塔的方式安裝在艦身縱軸線上,加強了副炮群的數量及射角分配,能將所有火力集中於側舷,戰列艦的稱謂名稱又恢復了。此後,戰列艦普遍採用鋼質艦體,滿載排水量可達到12000噸,採用螺旋膛線的主炮口徑達到300至350毫米,艦體防護裝甲的厚度達到230至450毫米,航速為16至18節。動力採用往複式蒸汽機。此時,艦炮威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為各國公認的建造戰列艦的四大要素。戰列艦已經成為海軍強國實力的象徵。

 1906年,一種全新的戰列艦出現了。無畏艦的名字來源於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它採用了統一口徑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輪機。其設計實現了義大利著名工程師庫尼貝迪上校的構想,無畏號標準排水量17,900噸,航速21節,裝備有五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24門76毫米副炮,5具水下魚雷發射器,這比當時其它最大的裝甲艦的火力還要強1倍以上;兩舷,炮塔和指揮塔的裝甲厚達280毫米。無畏號的下水,加快了各國海軍的競爭。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及其後續艦紛紛採用無畏號的標準;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共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73艘,德國則有52艘。英國的獵戶座級、伊麗莎白女王級、德國的巴伐利亞級、美國的內華達級、日本的扶桑級,及其後續艦都可以視為典型的超級無畏艦。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成為戰列艦主宰海洋的「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理論歷史頂點。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一戰以德國及同盟國失敗,根據1918年的停戰協定,德國公海艦隊向協約國投降,並集中在英國北部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等待作為戰爭賠償分配給戰勝國。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軍艦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國水兵鑿沉。

 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噸位比例為10-10-6-3.5-3.5。1936年12月31日,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五艘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獅級戰列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並計劃建造蒙大拿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建造了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法國海軍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級戰列艦並計劃再建造1艘改型艦和四艘更強的阿爾薩斯級。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並開工了2艘H級艦並計劃建造興登堡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建成了兩艘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號戰列艦,另有一艘信濃號中途改建為航母,計劃建造兩艘超大和型。

 在主炮火力上,除了喬治五世級為14英寸外,其餘均達到15-16英寸以上,大和級戰列艦甚至裝備了18英寸主炮,同時聯裝炮技術也得到了發展,大部分戰列艦均採用三聯裝主炮,英國的喬治五世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還採用了四聯裝主炮;炮塔布置也有所調整,大部分戰列艦採用前二後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國的納爾遜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採用了主炮前置設計,將前向正面火力發揮到了極致;這個時期主炮炮彈重量也有所提升,除喬治五世級外,一般主炮炮彈重量可達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戰列艦還裝備多門口徑在127-155mm的副炮作為補充。為了對付新興的航空兵器的威脅,新建造的戰列艦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裝備了多門7.6-12.7mm高射炮,同時還有大量的20-40毫米機關炮。mm單裝或聯裝小口徑速射炮作為近距攔射火力。在二戰中大部分戰列艦都裝備了雷達,用於改善觀測能力。

 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共有7艘,全部搭載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別是美國的科羅拉多級(3艘,科羅拉多號、西弗吉尼亞號、馬里蘭號)、日本的長門級(2艘,長門號、陸奧號)、英國的納爾遜級(2艘,納爾遜號、羅德尼號),被海軍人士稱為"Big Seven"(七巨頭)。

 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的8艘舊式戰列艦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損失,其中打撈起來的6艘在本國修理後,擔負起支援兩棲作戰轟擊岸上目標的任務。而新建造的高速戰列艦則擔任航空母艦特混編隊的艦隊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任務,在1944年馬里亞納海戰中這種部署首次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的戰列艦隊在1944年萊特灣海戰的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與日本戰列艦隊展開了歷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炮戰,擊沉了日本海軍兩艘扶桑級戰列艦。航空母艦的迅速崛起和艦載航空兵的成功應用,逐漸動搖了戰列艦的霸主地位。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籤訂了投降文件。戰列艦在海軍中的光榮生涯達到了頂峰以及終點。

 二戰後,各國的戰列艦紛紛作為廢鋼鐵出售給私人公司拆毀,或作為靶艦和武器試驗平台遭到摧毀。美國海軍曾將依阿華級戰列艦投入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隨後將其退役封存。在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打響,美「衣阿華」級戰列艦「密蘇里」號和「威斯康」號率先向巴格達市中心及其附近的軍事通信中心和防禦設施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2月7日,兩艦又使用406&127;毫米主炮向伊軍炮兵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擊。但在此後的1993年,美國的4艘戰列艦又再次退出現役,「戰列艦」這一級別也正式從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分類中撤消。目前,世界各國只有美國的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北卡羅來納號、得克薩斯號戰列艦,以及日本的三笠號前無畏型戰列艦作為浮動博物館得到永久保存。其中密蘇里號戰列艦常年停泊於美國夏威夷珍珠港,作為戰爭紀念地供遊人參觀。

 美國海軍「衣阿華」號戰列艦1989年4月19日在波多黎各東北部的大西洋海面上演習時,二號炮塔發生強烈爆炸,導致47名水兵喪生,1575人受傷。這艘戰列艦標準排水量4.5萬噸,滿載排水量5.8萬噸,配備9門50倍口徑406毫米(3座3聯裝)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衣阿華」號戰列艦曾參與太平洋戰爭與朝鮮戰爭,於1990年封存至今。

 (五)、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一詞來自日文漢字。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航母一般總是一支航母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它船隻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航母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並整合通訊、情報、作戰信息、反潛反導裝置及後勤保障為一體的大型水面戰鬥基地平台。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賴當地的機場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行動。

 航母主要有以下類型:按擔負的任務,可分為攻擊、反潛、護航和多用途;按艦載機種類,可分為固定翼飛機航母和直升機航母;按噸位,可分為大型航母(排水量6萬噸及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萬噸)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萬噸以下);按動力,可分為常規動力和核動力。

 航空母艦上也裝備自衛武器,有火炮武器、導彈武器。前蘇聯的航母同時裝備有遠程艦對艦導彈,從這一點來說前蘇聯的航母是「航母與巡洋艦的混合體」。武器裝備還有對空,對艦甚至反潛導彈,自衛武器毫不含糊,對自身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航空母艦技術主要是起飛技術和降落技術。詳見我編寫的《「瓦良格」號航母上的二大技術難題》。航母具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方面:

  

  1、航母是一個戰鬥群,一般包括一艘旗艦,兩艘防空巡洋艦,4~6艘防空反潛驅逐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組成。還有快速支援艦或者是其它的綜合保障艦艇,團團圍住保護,是一個龐大的艦隊組成。各種反潛能力或者反艦能力、防艦能力或者防空能力都是好幾層的,你要想攻擊它比較難,但是它要想打你,作戰半徑在1000公里左右,我們通常說攻防能力很強,它可以擔負多種多樣的海上任務,包括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航母是集各種高新技術和眾多先進武器裝備於一身的「海上巨無霸」。通常用八個字「艦機合一、攻防兼備」來形容這個超強的海上作戰平台。可想而知它的防禦性有多麼強。

 航母戰鬥群各有不同,以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為例,現在一個美軍單航母戰鬥群基本上由以下艦艇組成:1艘航母尼米茲或者企業CVN+1艘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CG+2艘驅逐艦伯克級DDG+2艘護衛艦佩里級FFG+1艘快速戰鬥支援艦T-AOE+1-2艘弗吉尼亞或洛杉磯或海狼SSN。

  

  比如單說反潛方面,有三層反潛力量。最外層的反潛任務採用反潛直升機,能達到兩三百公里範圍。第二層,靠反潛護衛隊的水面艦艇,如反潛驅逐艦,包括護衛艦,擔任反潛搜索和攻擊任務。第三層,用軍用艦載直升機來擔負第三層任務。除此之外,各個屬艦上都有一定的反潛能力。通過這三層或者比三層更多的反潛能力,能夠有效保護自己不遭受對方攻擊,甚至能夠更好地打擊對方、消滅對方。

 在航母的整體控制下,對數百公里範圍內的敵對目標實施搜索、追蹤、鎖定和攻擊。因其編隊可同時使用多兵種、多艦種、多機種,能開闢獨立的海戰場,真正做到全天候、大範圍、高強度、長時間的連續戰鬥,實現中遠海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奪取海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在和平時期,一般都用於比如說海洋搜救,防海盜,打擊恐怖活動等等,在這些方面,航母作為一個龐大的編隊是沖在最前面的。美國不管它的航母發展多好,除了現有的11艘航母以外,它仍繼續在研製一些更為先進的航母,這是一種發展趨勢,也代表了世界的航母發展趨勢。所以,美國的海軍在引領著世界海軍發展的潮流。

  

  2、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有了航母以後,國家的海上力量將出現立體化、體系化、綜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將一個國家的海上活動能力從近海推向了中遠海。航空母艦是一個大型海上活動機場,可以在更遠的海域活動,所以任何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在中遠海海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與此同時帶來整個國家軍事力量,最直接的就是海軍力量編製體制、指揮體系以及後勤保障的變化,甚至於法規條令、作戰理論等一系列變化,從而使國家海空力量出現結構性的調整和變化,所以它帶來的意義和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航空母艦的建造對於提高世界各國海軍的作戰能力非常重要,已經成為海軍系統建設、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的龍頭。海軍是一個知識密集、技術複雜的軍種,海軍建設只有在精心籌划下才能形成海上作戰能力。現在許多國家海軍的整體建設沒有大的突破,或者說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實際上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沒有發展提綱挈領的重要武器裝備。發展航空母艦就牽引了其它兵種武器的發展。比如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巡洋艦、運輸艦等,還有很多信息保障力量。所以,發展航空母艦從一定意義上講,就等於抓住了海軍建設的龍頭,帶動了海軍全面、系統、協調發展。

 弱點方面:

  

  1、航母的目標大,很容易被發現。整個航母編隊少則有七八艘各型艦艇,多則十餘艘,其電子元件越來越多,雷達反射體多,反射截面大,電磁信號,紅外信號,音頻信號特徵非常明顯,很容易被對方各種探測設施發現。被發現後,航母編隊就要面對敵人多方向,多批次的頻繁襲擾和攻擊,疲於應付。2000年10月和11月。俄羅斯戰機兩次到「小鷹」號航母上空「視察",打破了美國空防網路的漏洞。航母自衛能力較小,依賴伴隨的其他艦艇和潛艇以及其運載飛機的協防,所以打擊這些」保鏢「就能讓航母露出死穴來。

  2、航母甲板上面的彈射器、阻攔器、雷達和水下推進器等是容易被攻擊而暫時失去功能的;停在飛行甲板容易被損毀,使航母的攻防效能大大下降。這時,航母更容易被連續攻擊、重創,直至被擊沉。

  3、航母的戰鬥力受氣象變化的影響較大。儘管航空母艦本身可以經受較強的風浪,在12級風浪的海況下也能夠航行,但航母上的艦載機易受到海浪和氣象條件的影響,風、浪能見度等都會限制飛機起降。美海軍規定,風力必須在6級以下航空母艦才能起降艦載機。一旦風力達到8級,海浪達6~7級,大部分艦載機便難以起飛,即使有飛機升空,發射器也受氣象條件的嚴重製約。

 4、航母后勤能力差,需要攜帶大量的油料和彈藥,加上燃料消耗,食物消耗,彈藥消耗,艦隊需要非常龐大的補給。通常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在無補給條件下只能連續作戰12晝夜,而常規航空母艦隻能連續作戰7晝夜,海上補給時,艦載飛機停止起降,易受突襲。

 世界第一個從停泊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是美國人尤金·伊利。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是1918年5月完工,同年9月正式編入英國皇家海軍的「百眼巨人」號。該艦排水量為14459噸,可載機20架。它的誕生標誌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1922年12月,第一艘從一開始就作為航空母艦設計服役的是日本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它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島式結構成為各國航空母艦的樣版。

 航母在戰爭中初建功勛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國海軍的「光輝」號航母出動魚雷轟炸機編隊攻擊了塔蘭托港內的義大利海軍並且擊沉一艘、擊傷三艘戰列艦。此舉使美國等海上強國意識到航母時代的來臨。在二戰中,航母在太平洋戰爭戰場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到珊瑚海海戰,再到中途島海戰,從此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現代遠洋艦隊的主幹。美國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級航母,組成龐大的航母編隊,成為海戰的主角。戰爭期間廉價的小型護航母被大量建造,投入到反潛護航作戰中。

 二戰結束後出現的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瞄準鏡的設計,提高了艦載重型噴氣式飛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排水量越來越大,美國福萊斯特級航母是第一艘專為搭載噴氣式飛機而建造的航母。美國1961年11月25日建成服役的企業號是世界上第一條核動力航母,核動力燃料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使航母具備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消除了常規動力航母大型煙囪對飛行作業的影響。從此美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99000噸的尼米茲級航母。

 1982年英國、阿根廷的福克蘭群島爭端中,英國依靠無敵級航母編隊在遠離本土8000英里的地方取得勝利。在波斯灣、阿富汗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利用它的航空母艦艦隊維持它的利益。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的過程中,美國儘管在中東沒有足夠的陸上機場,依然能夠利用其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主要攻擊。蘇聯採用垂直起降飛機的基輔級航空母艦(蘇聯海軍稱為「載機巡洋艦」)則裝有重型武備。蘇聯/俄羅斯最終建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採用滑躍式甲板避免了安裝複雜的彈射裝置。

 美國紐波特紐斯船廠是美國最大的非政府擁有的造船廠,隸屬於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誕生於1886年。該船廠位於美國大西洋沿岸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市,與著名的諾福克海軍基地相距不遠,美國所有的核動力航母都是由該廠建造。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大型核動力航母製造廠,從向美國海軍交付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至今,總共製造了二級10艘大型核動力航母,並正在建造第11艘航母。在時間跨度長達40餘年的時間裡,紐波特紐斯船廠通過改進設計和提高製造工藝水平,使航母性能不斷提高。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黑海地區最大的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的航母建造總裝廠,蘇聯時代的幾艘航母——「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戈爾什科夫」號、「庫茲涅佐夫」號。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被劃歸烏克蘭所有。翌年1月,已建造了67%的「瓦良格」號航母和剛開工不到兩年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由於建造經費中斷而被迫停工。

 目前美國服役的共有11艘大型航母(另有多艘封存航母,可隨時投入現役,「傑拉爾德·R·福特」號航空母艦、「約翰·F·肯尼迪」號航空母艦在建。),分別介紹如下。

 CVN65「企業」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為4.5億美元。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之後加入大西洋艦隊,目前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美國最大的海軍基地諾福克。該艦標準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全艦長342.5米,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里。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CVN68「尼米茲」號,是繼「企業」號之後的第二艘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1968年動工,1972年下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7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設在布雷默頓,1998年3月進入歷時3年的大修。該艦標準排水量74042噸,滿載排水量91487噸,總長333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由2座A4W型壓水式核反應堆提供動力,28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運行13年,續航力達80-100萬海里,可載各型艦載機90-100架,編製艦員5930人。「尼米茲」導採用了功率更大、結構更完善、壽命更長的A4W型核反應堆,並裝備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和「海麻雀」艦空導彈,服役時間可長達50年。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

  CVN69「艾森豪威爾」號,為尼米茲級的第2艘,性能與「尼米茲」號一致,1977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曾參加波黑戰爭空襲波黑塞族武裝,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灣執勤。該艦目前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80架。

  CVN70「文森」號,該艦以二戰前海軍的堅定支持者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命名,性能與尼米茲級前二艘一樣,1982年3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3年部署至太平洋艦隊,母港為布雷默頓海軍基地。該艦曾多次在海灣執勤,參加過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目前由第3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11艦載航空聯隊,裝奮各型飛機78架。

  CVN71「羅斯福」號,是尼米茲級的第1艘,性能略有改進,滿載排水量增至97574噸,1986年10月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該艦曾參加海灣戰爭,1999年又參加了科索沃戰爭,在同級艦中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目前搭載第8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80架.並由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鬥支援艦擔負護航。

  CVN72「林肯」號,性能進一步改進,裝載2900噸航空彈藥和350萬加侖航空汽油後,滿載排水量達102000噸,是世界上第一艘超過10萬噸的航空母艦。該艦1989年服役,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0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由諾福克移至華盛頓州的埃弗雷特。目前由,搭載第14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配屬2艘導彈巡洋艦、6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和3艘後勤艦,正在波斯灣執勤,每天出動艦載機對伊拉克進行空中監觀和封鎖。

  CVN73「華盛頓」號,性能與「林肯」號一樣,1992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隸屬於第2巡洋艦驅逐艦大隊,搭載第1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正在地中海執勤,由導彈巡洋艦「諾曼底」號、驅逐艦「布里斯科」號和「加農」號、護衛艦「辛普森」號、核潛艇「安納波利斯」號和「阿爾巴尼」號、快速戰鬥支援艦「供應」號擔負護航。

  CVN74「斯坦尼斯」號,這是尼米茲級的第7艘,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軍第一艘裝備IT-21「21世紀信息技術」系統,實現網路化的現代航空母艦,核動力裝置也得到進一步改進,一次加註核燃料可連續運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內只需要換一次核燃料。該艦加入現役後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8年8月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也由梅波特移至聖迭戈海軍基地。2000年上半年,該艦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各型飛機74架,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波斯灣進行為期6個月的海外執勤。

  CVN75「杜魯門」號,為美海軍20世紀最後服役的航母,造價高達45億美元。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部署在了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該艦正在中大西洋進行作戰部署前的最後一次海上訓練,由第2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的飛機74架。

  CVN-76里根號,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九號艦,也是美國在進入21世紀以後第一艘成軍的航空母艦。2001年時完工下水。

 CVN-77「布希」號,又名「喬治·H·W·布希」號核動力航空母艦,CVN-77是該艦的舷號。CVN-77將延續CVN-76的改進,飛行甲板沒有初期設想的那樣變化巨大,為CVN-78的漸改設計做鋪墊。該艦被人們稱為夢中的「尼米茲」終結者,是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最後一艘艦。

 21世紀初世界上所有航空母艦一共約可以裝載1250架飛機,其中美國的載機數超過1000架,英國和法國正在擴大其載機量。世界上共有10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

 英國-「卓越」號航空母艦(輕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航空母艦在建。

 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核動力中型航母)。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常規動力重型航母)。

 義大利-「加里波第」號航空母艦、「加富爾伯爵」號航空母艦(又名「卡武爾」、「凱沃爾」號)(全部為輕型航母)。

 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輕型航母)、「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西班牙海軍稱戰略投送艦)。

 印度-「維拉特」號航空母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競技神」號。1986年4月從英國購買、「維克拉馬蒂亞」號航空母艦(改裝自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在建。

 泰國-「加克里·納呂貝特」號航空母艦(輕型航母)。

 巴西-「聖保羅」號航空母艦(輕型航母)。

 中國-原蘇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常規動力重型航母)。

 簡短的結論語

 熱兵器象死神劫數一樣地把人類帶進到二十世紀,這才爆發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的二次世界大戰,並奪走了幾億條生命,但卻祭獻出人類科技上最輝煌的時期。從陸上坦克大炮,到空中的戰機轟炸機,再到海上的潛艇航母,人類變得無所不能,無所不會。那些巨大動力和毀滅性的熱兵器,又推動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使得工業生產大規模的高速發展。

 直到蘑菇雲的二彈出現後,人類才真正弄明白無限發展熱兵器的可怕結果,即人類已經走到能夠摧毀整個地球生命的盡頭!這難道是熱兵器領錯了路嗎?核爆炸是人類熱兵器發展的極限,也是所有生命的終結階段!這是地球之外的產物,只有恆星才有的怪物,怎麼會出現在一顆小行星上呢?這才讓上帝震驚!更讓上帝始料不及。上帝毫不容易創造出亞當、夏娃,生息到這麼繁盛的地步,卻面臨著被他們隨時毀滅的地步,上帝真的心痛,真的為人類而擔憂!


推薦閱讀:

近戰兵器
《水滸傳》里寫到的兵器,有多少是宋朝其實沒有的?
古代十八般兵器,誰是使用高手?

TAG:熱兵器 | 震驚 | 上帝 | 作者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