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眼】經濟下行條件下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這是2009年中期寫的一篇文章(因篇幅原因,刪減了三分之一的內容,但不影響文章整體結構),雖為應景之作,但也真實反映了我當時對金融危機的認識和思考,作為給大家的一份作業吧,因為最近較忙,新的博文還需要等幾天再寫。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世界主要經濟體都相繼陷入了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我國經濟同樣面臨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但在中央政府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強力推進下,中國經濟前三季度依然表現良好,為全球經濟復甦帶來了希望,在銀行業方面,國內商業銀行在全球金融經濟危機衝擊下,表現穩定,在世界銀行業的地位明顯提升,為中國銀行業在危機中彎道超越,儘快縮小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是,中國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穩固,可持續性不強,依然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而且,無論經濟何時復甦、如何復甦,在全球經濟衰退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結構性被動加速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中國銀行業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改革後第一次經濟周期的檢驗。因此,通過梳理經濟周期影響銀行業的傳導機制, 總結和借鑒國際銀行業應對經濟周期的經驗,研究如何在經濟下行條件下,加強和完善信用風險管理,保障銀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僅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一、經濟周期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機制
經濟周期是指包括在許多經濟活動中相同時間內所發生的經濟擴張, 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經濟收縮以及經濟復甦, 並進人下一個周期的循環(Mitchell), 長度從大於1年至10年或者12年。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違約而導致的損失的可能性,以及借款人信用等級變化和履約能力變化所導致的債權市場價值損失的可能性,因此,信用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交易對手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水平,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與經濟周期導致的交易對手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水平的變化具有必然聯繫。
1、銀行放貸行為具有順周期性
2、經濟周期對信用風險的影響
經濟周期一般從違約風險、敞口風險、追償風險和信用質量遷移風險等四個主要方面對信用風險造成影響。
3、經濟周期對銀行貸款損失撥備和盈利能力的影響
4、中國經濟波動的基本特徵是信貸周期
中國的銀行業改革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進行的,採取的是剝離不良貸款、財務重組、注人資金以充實資本的基本路徑。從歷史上看,宏觀經濟波動是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對宏觀經濟波動成因的認識上, 主要有「貨幣觀點」和「信用觀點」兩種理論。許多研究表明,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 轉型期的經濟波動有力地支持了「信用觀點」,信貸比貨幣能夠更好地解釋中國經濟波動的成因。具體來說, 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股票與債券等直接融資市場不發達, 社會信用形式主要表現為銀行信用, 企業投資的資金來源也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 信貸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扮演最為重要的角色, 這一點可以在我國30年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得到印證:
1978∽1984年為第一階段,GDP增長率由1978年的11.7%回落至1981年的5.2%, 再恢復至1984年的15.2%。而信貸增長率也從最初的11.2%到 1982年的4.2% 形成谷底, 再至1984年32.8%的高峰;1985∽1992年為第二階段, GDP增長率由1985年的峰值13.5%跌落至1990年的3.8% 形成波谷, 再於1992年達到14.2%的高位。信貸增長率則從1985年的32.1%至1988年的17.5%,再升至1993年的34.2%;1993∽2007年是第三階段, GDP增長率從最初的13.5%收縮至1999年的7.1%,於2007年震蕩恢復到11.4%。而同期的信貸增長率則由1994年的23.4%逐步回落至2000年的6%, 再整體進入上升期,2007年為16.4%。進人2008年, 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 GDP增長率與信貸增長率則出現了同時下滑的趨勢。2009年的情況則屬於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波動的軌跡體現出了明顯的信貸周期特徵,總體上與銀行信貸的波動軌跡趨於一致,這也符合中國經濟由投資推動、而投資由銀行信貸驅動的增長模式。另外,研究表明, 對應於政府換屆的政治經濟周期,中國也出現了與之幾乎吻合的信貸周期,而且,在中國特有的經濟波動的信貸周期特徵下, 經濟波動與不良貸款之間呈現出一種較強的反向動態變動關係, 銀行信貸行為的親周期性則更加強化了這種關係,由此導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更為複雜、銀行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更為嚴重和更加難以控制。
二、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的回顧與總結
(一)國際銀行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基本特徵
(三)國際銀行業全面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西方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系統性風險防範不足
西方商業銀行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了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分類管理,然而對其它風險,如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等風險的防範則存在缺失,正是這些風險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而各商業銀行又缺乏一種共同防範系統性風險的有效機制。另一方面,包括《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內的風險計量模型大都基於歷史數據,本身具有親周期性,缺乏經濟極端條件下的分析手段,對經濟下行期的前瞻性和預警能力有限。
2、審慎性經營原則缺位
西方商業銀行在不合理的激勵制度的引導下,背「審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堅持不夠:在資產方面,過度追求房屋貸款業務的增長,中長期房貸業務比重過大;在負債方面,脫離傳統的存款業務,過度依賴金融市場短期融資,造成資產負債期限嚴重錯配。更重要的是,為追求高收益,通過提高財務槓桿率,進行大量的高風險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造成虛擬經濟極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客觀需求。一旦實體經濟受到衝擊,基礎資產質量迅速惡化,信用危機不可避免,從而並引發系統性風險,這也是此次金融危機最大的教訓之一。
3、外部信用評級被過度依賴
西方商業銀行普遍將外部評級作為金融資產定價的主要依據,內部盡職調查和風險評估相對弱化。然而本次危機充分暴露外部評級機構並不可靠,據統計,2007 年三大評級機構為75%以上的CDO(債務抵押債券)產品提供了AAA 級評級,從而嚴重誤導了投資者,對危機爆發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金融衍生產品的信息和風險披露不充分
金融衍生產品本身十分複雜,再加上眾多市場參與方、晦澀的定價模型、複雜的交易環節以及基礎資產信息透明度低,投資者根本沒有能力把握金融衍生產品的整體情況。一旦基礎資產質量下降,依附於基礎資產的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就會發生連鎖反應,風險被不斷放大,引發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二)國際銀行應對經濟下行周期的經驗
在西方銀行業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一些國際大銀行能經受住多輪經濟周期的考驗,其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確保財務的穩健性
2、調整業務結構
3、實行積極的組合風險管理
三、中國宏觀經濟以及銀行業發展趨勢展望
(一)中國宏觀經濟中短期發展趨勢分析
與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因為金融危機爆發並導致實體經濟陷入衰退相比,造成我國經濟目前困難局面的根源有質的差別,除了金融危機的衝擊,更大程度上因為經濟結構不合理、金融資源分配嚴重失衡、人民幣升值、貨幣政策前瞻性不夠等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實體經濟危機。實際上,在金融危機以前的2007年,國內的經濟發展已經出現了下滑的勢頭,但因為通貨膨脹的威脅、重大自然災害、舉辦奧運會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問題被掩蓋或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金融經濟危機與中國自己的危機交織在一起,各種矛盾、問題的集中爆發才使得經濟形勢空前嚴峻。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經濟陷入目前的困難局面,是我們長期以來依靠投資+出口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世界金融體系缺陷醞釀的金融危機如此迅速的將全球經濟帶入如此嚴重的實體經濟危機,說明全球金融體系以及全球化塑造的「亞洲製造+歐美消費」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也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才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實質。
因此,要真正走出經濟危機,世界所有經濟大國都必須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系統性的重大調整才可能達到新的全球性平衡和恢復增長。如此重大的調整轉型不可能很快結束。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算的全球3.4萬億美元不良資產通過扣除呆帳損失等方式解決的只有一半,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羅奇據此認為 「全球金融危機僅過了一半……衰退風險可能會至少持續2至3年,在危機得到穩定後,將進入低增長、低利率、低物價時代。」。無論這次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何時見底,調整何時結束,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特別是中國產品出口的外需環境將發生深刻甚至不可逆轉的變化,特別是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能是保穩定而不是保增長,對於有自身特點的我國經濟來說,只有進行戰略性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的調整才能應對這種深刻變化帶來的挑戰。
至於迄今表現良好的中國經濟能否真正實現復甦,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民間資本能否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政府投資的著眼點主要在於短期經濟增長的恢復,見效快但不可持續,只有有效帶動民間資本的參與,經濟刺激計劃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才能轉化為長久的、強勁的動力。目前一些經濟指標的回暖,主要源於前期政府投資的拉動,民間資本貢獻很小。我國後期的經濟復甦必須由民間投資的有效啟動來實現政府投資拉動型為主真正轉向市場內生增長型。否則,不但地方財政將不堪重負,政府投資的邊際效應也會逐漸弱化。但從統計數據看,目前非國有投資的增速遠落後於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增速,在很多領域國進民退現象普遍。這說明來自市場主體的自發性投資增長依然乏力,經濟增長可持續性有待觀察。
2、中小企業運轉能否恢復活力。實體經濟中數量最多的是中小企業,容納就業人口最多的是中小企業,危機中受衝擊最大的也是中小企業。目前相當部分中小企業財務壓力很大,產品銷售仍處於困境當中,特別是在今年由於政府投資的擠出效應,中小企業的貸款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長期以來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不僅沒有改善,甚至進一步惡化。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局面不改變,不可能有宏觀經濟的真正復甦。
3、出口能否企穩回升。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4%,投資的貢獻率為87.6%,而凈出口的貢獻率為-41%,下拉GDP 增長2.9 個百分點。因此,對外出口的逐步恢復,對於明後兩年我國經濟維持復甦態勢、保持穩定增長至關重要。從目前情況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已成為經濟復甦的一大隱憂,而且中國成為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者,對出口的影響可能越來越大。
4、居民消費潛力能否持續釋放。由於中國社會保障和醫療體系不完善,住房價格越來越偏離居民收入水平、子女教育支出不斷攀升等因素對消費構成了較大制約,再加上經濟波動導致企業利潤大幅下滑、股票投資損失慘重、實際失業率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居民當期收入普遍有所下降,對未來收入預期更趨向悲觀。雖然在政策鼓勵和強烈的通脹預期下,我國居民消費增長很快,但能否持續仍需觀察。
5、經濟刺激計劃的退出時機和節奏是否正確。由於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導致西方國家財政狀況急劇惡化,國家信用風險積聚上升,通脹預期加劇,大宗商品價格和股市大幅攀升。中國由於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更為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房市、股市、車市異常活躍,房價已經超過歷史高位,資產泡沫已有過度膨脹之勢,這種脫離實體經濟的投資和消費必然會抑制未來消費需求、透支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並導致經濟將來陷入比現在更加困難的局面。因此,刺激政策必須在經濟企穩復甦後適時退出,但時機很難把握,如果退出過早,則會打壓經濟復甦,如果過遲,則可能引發新的危機。
以上五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經濟的復甦能否持續。鑒於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復甦很難一帆風順,經濟仍存在很大的下行風險,而且中國經濟過去十年來高速增長階段很可能已經結束,在經濟真正復甦後將進入一種相對較快而溫和的增長時期。
(三) 中國銀行業發展前景展望
1、金融經濟危機增大了中國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壓力
由於中國銀行業相對獨立於世界金融體系,業務範圍基本在本土市場,資本項目開放程度有限,整體上是分業經營的金融格局,因此,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整體造成的直接損失很小,但由於世界經濟整體陷入衰退,投資、消費需求減弱,對我國實體經濟影響較大,從而增大了商業銀行經營和風險管理壓力(其傳導途徑為:金融危機爆發
重創實體經濟 世界主要經濟體衰退 中國外需急劇下滑 出口企業處境艱難甚至倒閉 上下游企業業績下降 加大商業銀行經營壓力)。
首先,因為出口嚴重萎縮、工業生產下降、企業效益下滑,必然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增加銀行信用風險,特別是中小型出口企業的大批倒閉、製造業經營環境嚴重惡化,對銀行業信貸安全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第二,中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多次不對稱降息,導致銀行息差大幅收窄,測算表明,凈息差每下降10個BP,上市銀行盈利平均下降約8.6%,遠遠超過金融危機造成的直接損失,對中國銀行業盈利水平帶來很大的壓力(馬蔚華,2009)。
第三是風險管理的壓力。雖然在上半年信貸超額投放和去年底部分銀行大規模核銷呆賬的幫助下,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仍然持續「雙降」,但一些分類和動態的指標並不樂觀,例如逾期三個月以內的貸款額出現上升趨勢,不少銀行不良貸款的遷徙率也在攀升、不良貸款餘額在增加,反映出經濟下滑已經對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造成影響。其次,出於保增長和保業績的需要,上半年全國銀行新增信貸高達7.37 萬億,整體信貸投放呈現「高增長、高集中」的特點。如果後期全球及我國經濟復甦出現反覆,國內在二、三年後就容易形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當前埋下的風險隱患就很可能在未來集中暴露。同時,經過上半年的信貸高投放後,國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下降較快,各銀行資本管理的風險在加大,籌資的難度和成本也將加大。
最後是戰略轉型的壓力。近年來,國內銀行紛紛提出經營戰略轉型目標:大力發展零售銀行業務和新型對公業務,實現業務結構轉變;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業務,實現客戶結構優化;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現收入結構調整。但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國內銀行業在戰略轉型方面遭遇困境,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向傳統回歸的跡象,抓大戶、壘大戶的問題比較突出,對利差收入的依賴再次增強。相對而言,零售業務、中間業務、中小企業業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戰略轉型的推進難度在增加。
2、中國銀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本次金融經濟危機給中國銀行業發展帶來了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但是這些不利影響是暫時和有限的,中國銀行業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其發展前景依然看好。
首先,受益於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投資增速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工業化中期階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逐步取代勞動密集型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由此引發的產業鏈條變長、消費結構升級將直接帶動各類經濟體的蓬勃發展,進而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城市化率目前已達到46% 的水平,已處於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對市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房地產的需求巨大,可以保障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以較快速度繼續增長,這一現象在主要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中部地區表現尤為明顯。因此,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雙重作用下,中國未來一段時間的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快速增長,中國銀行業的業務機會將越來越多,資產擴張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也將進一步加大。
其次,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沒有結束之前,中國作為世界離岸工廠的地位不會改變。目前,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佔世界比重接近15%,在家用電器、通信設備、紡織、醫藥、機械設備、化工等幾十個行業200 多種製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也在加快推進,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由於在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製造」的總體成本仍然低於世界水平,中國仍將作為世界離岸工廠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由此,中國銀行業不僅會從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獲得更多國際金融業務機會,而且還會伴隨對外貿易增長和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將業務拓展到海外,加快自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
另外中國正在悄然掀起一場消費革命,進而推動中國的內需不斷增長。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居民的消費觀念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速與國際接軌,信用卡分期付款、透支消費、按揭貸款以及財富管理等金融消費行為日趨活躍。到2008 年,個人消費信貸餘額已接近4 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募集已超過3.7萬億元,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已突破一億張,成為銀行利潤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支撐點。總之,消費革命在中國的掀起,中國內需的持續擴大和居民金融消費觀念的更新,中資銀行業的消費金融、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最後,中國銀行業將在中國經濟「加槓桿化」的過程中迎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與西方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需要去經濟高槓桿化不同,我國的金融槓桿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刺激經濟,拉動內需,需要加槓桿化。從中央政府負債看,2008 年末,我國國債餘額佔GDP 的比重僅為16.8%,2009 年預算財政赤字佔GDP 比重約為2.93%,遠遠低於美國、日本、歐元區同期水平;從企業負債看,我國非金融類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5%,企業資產負債狀況合理健康;從居民消費看,中國居民的消費信貸佔GDP 比重僅為12.8%,處於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居民信用消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槓桿化率重要指標的商業銀行平均貸存比約為65%,遠低於美國水平。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中國的槓桿化率仍處在相對低位,適度的加槓桿化有助於促進實體經濟增長。事實上,中國政府在實體經濟領域實施的多項刺激政策均顯示出明顯的「加槓桿化」傾向。而在中國經濟加槓桿化進程中,金融活動將更多形式,更深層次的滲入到經濟活動的各個層面,經濟金融化的程度越發顯著,金融資產占社會財富的比重將日益加大並以遠超GDP 的增速實現快速擴張,從而為中國銀行業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當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金融經濟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遠未結束,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說,經濟下行周期導致的經營壓力仍在繼續,既要繼續保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維護中國經濟的逐步復甦,又要對近年來業務超速發展特別是當前超常放貸可能留下的風險隱患給予充分認識和重視,在後期的發展中去逐步消除這些風險隱患,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中國銀行業經濟下行期的信用風險管理策略
鑒於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可能再次下行甚至發生通脹緊縮的巨大壓力,中國銀行業必須科學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脈絡,立足長遠、積極應對此次經濟下行周期的嚴峻挑戰,並適當逆周期而為,在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的基礎上,繼續加強金融創新和戰略,以在中國經濟的復甦中實現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
(一)加快推進全面風險管理制度體系的建立、完善
(二) 優化資產結構,加快推進戰略轉型
(三)重點關注以下相關領域和行業的信用風險
1、地方政府負債急劇上升可能引發的政府背景項目信用風險
1994 年分稅制改革後,由於中央和地方在財權與事權上並未對等,地方政府逐漸積累起了很大的債務規模,據財政部研究所估計,到2007年底,地方政府負債餘額約為4萬億元左右,約相當於2008 年GDP 的16.5%,財政收入的80.2%,地方財政收入的174.6%,問題已相當嚴重。2008 年以來,地方政府為了配合中央應對經濟下行而出台的大規模投資計劃,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城投債和地方債等渠道進行的巨額融資進一步惡化了債務狀況,2009年年末的地方負債總額將至少達到7.4 萬億,到明年末則很可能達到11萬億元,相當於2008 年地方財政收入的4倍之多,其中銀行貸款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在經濟下行期,地方政府能否承受如此大規模的債務,將是一個很大的疑問,而且鑒於目前貨幣政策非常寬鬆的狀況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未來通脹的風險已在不斷放大,如果將來央行為應對通脹勢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水平,地方政府巨額債務的再融資將遭遇巨大困難,並可能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爆發,而所涉及的政府背景貸款就可能轉變為規模龐大的不良資產。因此,中國銀行業對政府背景類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要予以特別關注,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潛力、政府負債程度、產業布局、投資規劃以及融資平台和項目的償還能力、土地抵押價值,儘快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預防和解決方案,提高進入門檻,壓縮並逐漸退出高風險貸款,控制地方政府信用風險。
2、受經濟周期影響強烈的相關行業的信用風險
一是與國際經濟關聯度高的企業。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和上下游關聯企業經營困難,還款能力下降,對授信銀行已造成較大的信用風險,包括一些外資企業因為境外母公司經營狀況惡化傳導到其在中國的下屬企業,影響國內相關外資企業的經營狀況,將對銀行帶來很大的信用風險。另外,要特別關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中國相關產業的衝擊所帶來的信用風險,今年1至8月,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中國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而且有越來越來密集之勢,對此需要引起中國銀行業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和預判可能涉及的行業和可能的信用風險,提前採取風險控制措施。
二是集團性企業。集團性企業往往跨地區、多元化經營,股權和組織結構十分複雜,經營情況難以及時掌握,資金流向難以監控,信息不對稱、多頭授信較為普遍,使風險更為隱蔽,在經濟下行期往往突然爆發。因此,對集團性企業不只看規模,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財務制度健全、資金往來規範的集團性企業,應予以支持;對主營業務不突出、財務制度不健全、關聯交易不按市場規則進行的集團性企業,應審慎介入;對單純依靠銀行信用膨脹進行規模擴張、資本運作頻繁的集團性企業,應逐步退出。
三是「兩高一資」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金融危機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企業受到較大衝擊。國內銀行需要關注這類企業的經營狀況,特別是鋼鐵、水泥、房地產、電解鋁、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周期波動行業或產能過剩行業,要重點關注,防範可能發生的信用風險,嚴格限制對高污染、高耗能、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兩高一資」企業的貸款。需要指出的是,對產能過剩行業要根據有保有壓的原則,對過剩行業的龍頭企業或區域性強的區域龍頭企業仍應予以適當支持。
3、國家經濟刺激政策退出中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在國家出台的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的影響下,在利差大幅收窄的經營環境下,國內銀行「以量補價」的競爭異常激烈,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近9萬億元,信貸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有利於與我國有效應對經濟下行的挑戰,但另一方面,在流動性充裕和通脹預期的環境下,企業可能由於缺乏良好的投資機會而將信貸資金轉向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居民也可能將銀行存款轉向資產市場,導致資產泡沫逐漸形成。一旦貨幣政策轉向,市場利率必然上升,資金成本的上升將對實體經濟形成巨大衝擊,並對資產泡沫構成致命擠壓,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系統性風險。因此,中國銀行業要密切關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走向,經濟政策調整動向,加強與決策部門溝通,研究經濟刺激政策退出可能的時機、節奏、影響和對策。
(四)適當運用逆經濟周期操作,培育未來市場競爭力
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機構,在經濟下行期進行適當的逆周期操作,不僅有助於熨平或緩解危機產生的負面影響,而且通過戰略調整,可以在經濟復甦後的下一個周期中獲得更好的市場競爭地位。
1、調整優化信貸區域發展戰略
由於中國地區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此次經濟危機中,沿海發達地區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中西部地區影響較小,特別是中部地區,無論是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梯度轉移的趨勢看,還是中部地區所具有的資源、人力、科技底蘊以及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態勢看,中部地區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下一個發展周期的熱點和主要推動力。因此,中國銀行業應該調整區域發展策略,除了根據資本回報率、風險資產回報率等指標來決定資金、資本等經營要素的合理分配,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外,加大對中部地區的資源投入、政策傾斜和業務支持力度,制定差異化的、更貼近區域市場的發展策略和業務管理模式,有效支持業務的發展,搶佔下一經濟周期市場競爭制高點。
2、穩步推進綜合化經營步伐
從本次金融危機的演變來看,業務結構較為單一的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所受的衝擊相對較大,而綜合性的銀行,如摩根大通、美洲銀行等,則因其業務結構的多元化減輕了危機的衝擊,體現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中國銀行業也只有堅持推進以銀行業務為主體的綜合化經營,適度參與各層次金融市場的建設和服務,才能與金融市場發展保持同步,分享金融市場發展帶來的利益,並通過綜合經營創造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拓展業務空間和盈利空間。在建立「防火牆」制度以有效隔離不同業務間風險的前提下,構建以商業銀行為主體、跨業務領域的綜合性金融集團,在不同門類金融業務之間、不同經營機構之間建立市場化、制度化的業務合作和利益分配機制以及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促進在客戶、渠道、品牌、技術等資源上的共享,向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的整體合力仍然是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方向。
3、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
在經濟下行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不僅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銀行業順應經濟大勢,發展中小企業信貸市場,培育未來優質的忠誠客戶的大好機遇。經歷了金融危機洗禮之後,需求回升,競爭對手減少,那些克難成長的中小企業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構成實體經濟成長的基礎活動,比如企業購銷形成的長期較為穩定的貿易融資需求和信貸市場,並未因為金融危機而改變其運行機制和基本面,那些始終強調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和創新服務仍然維持著較好的資產質量。這是把握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發展機遇的重要基礎。中國銀行業應該通過全面審視每一個中小企業在其所處的供應鏈上的地位和作用,實際經營狀況和現金流,上下游交易對手的經營狀況,市場整體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對那些核心競爭力強、經營審慎、管理規範的中小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共克時艱。
4、積極穩妥推行國際化戰略
金融危機使中國和人民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凸顯,伴隨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分步實施,中國經濟將以更深層次的,更多元化的方式參與到國際經濟中,面臨難得的國際化機遇。人民幣參與國際結算,必然帶動大量國內外與人民幣相關的金融服務需求,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也需要中資銀行為其提供跟進的金融服務,這將為中國銀行業開拓海外市場和業務創造更大的空間和難得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國內客戶和國際客戶、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的界限必將越來越模糊。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沒有本外幣業務結合體系、沒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縱然有在本土市場競爭的優勢,也必然喪失更多國際化經營的本土客戶。因此,推行國際化戰略是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中國銀行業在進行海外布局時,應稟持適時,謹慎的原則:堅持戰略投資配置的原則,立足於獲取長期和穩定的收益;對有關國家和地區的政治風險,以及被收購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進行認真的評估;著重提高內部管理水平,注重企業文化與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的融合。
推薦閱讀:
※信用標準評分卡模型開發及實現
※大數據信用風險管理操作手冊(上)
※大數據信用風險管理操作手冊(下)
※金融風險管理之十五 小而美的KMV模型
※信用風險專業術語
TAG:銀行 | 風險管理 | 經濟 | 風險 | 管理 | 信用 | 鷹眼 | 信用風險 | 條件 | 管理研究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