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特效發展的環境、矛盾與對策
【內容提要】從中國電影特效發展的環境以及電影內容生產與3D等結合等方面,對比國外特效來談當下特效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
【關 鍵 詞】中國電影特效/藝術魅力/市場魅力/3D/電影製作路徑
【作者簡介】陳鵬,南開大學傳播學系講師,清華大學與山東省廣電局聯合博士後。
從大眾傳播的角度看,電影是傳播內容與媒介渠道的有機綜合體。作為最古老的電子媒介,電影的內容與內容載體、傳播渠道之間的關係之密切、複雜超過了過去任何一種內容與載體的關係。因此,麥克盧漢所謂「媒介即訊息」的工具主義立場似乎在電影媒介中有著更為鮮明的體現,電影這種媒介載體對內容的塑造和影響是既深且遠的,這種影響之所以非常強烈,恰恰媒介本身成為了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發現蒙太奇開始,電影的一次次飛躍也正是與電影特效的發展相伴隨的。從梅里愛到盧卡斯,從斯皮爾伯格到卡梅隆,特效不僅成為了眾多電影創作者藝術表達、內容敘事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極大推動了電影市場的發展,成為了眾多受眾的主要觀影訴求之一,甚至特效已經成為了內容的一部分,成為了電影創作的一項重要分工,與內容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受眾的符號消費與體驗。電影特效從梅里愛時代開始形成,跨越了早期的停機、疊印、兩次曝光等簡單特效,走過了停格動畫和幕布技術的早期階段,經歷了微縮模型拍攝、正投技術、運動控制攝影機系統、動格技術、2D技術、電腦繪圖與特效模擬處理等技術百花齊放的逼真再現階段。時至今日,電影特效已經全面進入到了數字時代與3D時代,特效技術在成就創作者想像力的同時,也建構出了新的電影內容、電影市場和受眾體驗。因此,當下探討電影發展,就不能離開既是工具又是內容組成部分的電影特效的意義和影響,沿著這一電影發展趨勢進行探索,才能更深刻洞察未來的電影產業與市場軌跡。
一、特效電影的藝術魅力與市場魅力
影視美學的獨特魅力就在於打造一種情景交融的視聽體驗,實現客觀美與主觀美的有機統一,通過再現和體驗等方式使受眾直接複製畫面於腦海,或者參與體驗形成感官刺激。這種對內容作品的新的識讀方式恰恰構成了電影區別於其他文本內容的主要特徵。也正由此,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語言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建構了一種超越一般文本內容的複雜創製體系——內容與形式、技術與資金、商業與藝術、作者與受眾對立統一的複雜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電影特效一直是使電影變得更美、更具魅力的重要推動力。
所謂特效,即是指特殊視覺效果,過去,很多無法通過直接拍攝獲得的畫面便可以通過特效來完成;如今,特效的含義已經大大延展,比如,一些複雜場景若能夠通過特效完成就可以降低現場布景的難度,減少對實景、服裝、化妝、道具等的依賴,有些高難度、高危險性演員表演的畫面可以通過特效處理來替代或者降低演職員的危險,還有些特效能夠創造出新的試聽體驗直接帶給受眾審美愉悅。數字時代和3D時代給電影特效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使得電影能夠帶給人們更豐富、立體、震撼的視聽體驗。伴隨著電影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特效越來越成為了電影的一種表達元素,或者已經融入了視聽語言的語法結構,成為了電影與觀眾進行溝通的必要語言元素,也成為了受眾審美體驗的重要來源。電影特效正是以一種載體化、互動化的方式完成了電影文學的表達重構,同時也成為了受眾審美的對象化與具體化體現。特效已經成為了電影語言中的構成要素,成為了電影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更主要的特徵。如果說蒙太奇是電影的敘事語言,那麼特效就是電影的體驗語言、修辭語言。因此從本體論角度而言,發展電影特效自然而然成為了電影發展的必然路徑和趨勢,也成為了受眾電影審美訴求的主要對象之一。
從電影的發展歷程來看,每一次電影特效取得里程碑意義的進步都伴隨著市場的巨大反響和受眾觀影體驗的質的飛躍,也是對電影表達語言的一次又一次解放,使電影不僅能夠完成人們想像力之內事物的具象化表達,而且能夠超越想像力,實現幾乎無所不能的具象化表達。喬治·梅里愛的蒙太奇手法和初創的電影特技將人們帶入了一個不同於長鏡頭再現的電影世界,使人們看到了電影更多的可能性和表達價值,同時也開創了巨大的電影市場,使電影的商業價值得以彰顯。從那個時期開始,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這種超越想像力的電影語言的探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美國電影崛起的時代,商業色彩和技術主義是美國電影崛起的兩大法寶,前者為電影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市場,後者則是電影開掘新的想像力空間、開創新的表現手法、開發新的商業價值的重要依託。好萊塢電影「不是努力去捕捉真實的感覺、組織和節奏,而代之以製造一種摹本,一種獨立的存在,依據身入、認同的美學定律創造一種完美的幻覺,使人生成為視覺的、公開的和戲劇性的」。①希區柯克的「電影是把平淡無奇的片段切去後的人生」的比喻是對好萊塢電影原則的確切描述,為了貫徹這個原則,好萊塢不遺餘力地去探索各種技術,從而使得逼真、玄幻、絢麗、充滿戲劇衝突和視覺衝擊的世界在電影中得以展現,從而成為博得觀眾注意力資源的核心武器。那個時代,《失落的世界》(1925)、《大都會》(1927)、《金剛》(1933)、《綠野仙蹤》(1939)等大片不僅通過特效拓展了電影敘事的空間,製作了很多不能單純在拍攝場上完成拍攝的電影畫面,而且取得了當時票房的勝利,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特效對於電影發展的巨大推動力一再被證實,電影也成為了藝術與技術交織而成的藝術品和文化商品,同時也成為了受眾尋求超越想像力的新的試聽體驗的綜合藝術形式。
「二戰」後,伴隨科技進步的步伐,電影特效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影產業也因此日漸鞏固了市場地位,在20世紀後期,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市場價值甚至超過了美國的軍火業和鋼鐵業,成為了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人猿星球》(1968)、《2001太空漫遊》(1968)、《星球大戰》系列(1977—1982)、《終結者》(1984)、《侏羅紀公園》(1993)、《泰坦尼克號》(1997)、《黑客帝國》(1999)、《指環王》系列(2001—2003)、《哈利·波特》系列(2001—2011)等影片將2D時代的特效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使得電影表達無所不能,人們的各種想像力皆可以通過特效方式在電影中呈現,電影特效技術已經將人類的想像力遠遠拋在了後面,只有主創人員想不到的,沒有電影特效做不到的時代已經來到。
然而,這一時期,電影業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對於電影特效的探索和市場價值的開發,只是開拓的方向從平面走向了立體,從模擬走向了數字,從「看」電影向「體驗」電影邁進,從展示虛擬真實向融入虛擬真實過渡。電影是以影像來再現現實的,在特效武裝下的傳統電影雖然能夠在平面上以畫卷和高清晰圖片的形式為我們展現光影世界,但其與立體電影的差別還是異常明顯的。數字3D技術的出現似乎開始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特效技術與三維立體呈現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模糊了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界限,製造一種更加立體、生動的電影奇觀體驗。在敘事上,「奇觀不再成為敘事的附庸,即是說,有一個從現實主義向後現代主義電影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奇觀逐漸開始支配敘事」。②從受眾角度看,對傳統2D電影的極致逼真表達已經出現審美疲勞的今天,受眾希望尋找新的消費體驗來確立一種更為豐富的符號駕馭感和超越以往的感官刺激,從而彰顯消費主義時代的個人價值和超越電影之外的符號消費價值。從產品生命周期角度看,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後,傳統的電影內容及敘事結構對於電影受眾而言,已經沒有能令人新鮮的感覺了,處於疲軟時期、在多媒體競爭的大潮中走在下行通道上的電影產業也必須尋求改變,重新樹立自身的身份標籤,找到新的增長動力……這些都為電影特效與3D的嫁接提供了巨大契機。
2005年,迪斯尼公司推出《四眼天雞》,以動畫3D大片形式初探3D市場,結果大獲成功。改編自凡爾納小說的《地心歷險記》3D版在2008年夏季上映時也獲得了不俗的票房。特效加3D的完美組合經過了前期的預熱,2009年迎來了3D電影的新元年,《怪獸大戰外星人》、《飛屋環遊記》、《冰河世紀3》等20部3D影片相繼上映。2010年,《阿凡達》的橫空出世徹底扭轉了人們對3D的陌生感,使無數受眾通過3D和IMAX的立體視聽方式感受了極致特效的震撼。《阿凡達》電影、《阿凡達》特效、連同3D設備一道進入了世界各地的院線和尋常百姓的腦海。《阿凡達》以史無前例的內容創新、特效創新和投入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票房。《阿凡達》現象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一時間帶動了多部3D電影競相上映,成為了院線的主打影片,眾多的3D電影以及2D轉3D電影投入製作,資本市場對3D概念的青睞也可見一斑。前期的成功似乎驗證了人們追求完美視聽品質的巨大渴望,而通過3D環境展示出的特效正是這種新完美觀的一個體現。
2010年以來,《愛麗絲夢遊仙境》、《玩具總動員3》、《生化危機4》、《怪物史萊克4》、《納尼亞傳奇3》等影片均獲得了可喜的票房。2009年,美國本土電影票房收入創下了106億美元的歷史紀錄,2010年和2011年的票房收入也均超過了100億美元,2010年為106億美元(見下表),2011年為102億美元。2010年,全球電影票房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318億美元,同比增加8%。這主要歸功於亞太地區3D電影銷售的大幅增加。亞太地區票房總收入增長達21%,而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加最為迅猛。③從票房收入中3D電影的貢獻看,美國市場上3D影片的票價比普通電影貴30%左右,這也從整體上拉高了票價,美國平均電影票價從2009年的7.31美元持續走高到2011年的8.06美元,調漲幅度之高可謂歷年罕見。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的統計,2010年美國發行的25部3D電影票房收入達到了22億美元,佔到了美國電影票房的21%,幾乎是2009年3D片的兩倍。而2010年好萊塢電影公司的營收利潤中,超過60%是來自3D電影,2011年這一比重也達到了40%。④
從這一系列的數據可以看出,傳統特效製作技術與3D電影拍攝技術的「數字化雙雄」的融合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已經初步體驗了使用3D格式後的至臻完美的特效帶來的全新震撼,這種電影雖然開始大規模推廣的時間並不長,但很快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獲得了較大的商業價值,在全球範圍內也掀起了製作與投資熱潮。3D與特效完美結合後的「3D特效」作為一種更有衝擊力的電影格式、視聽語言、審美方式已經被當今的消費社會接受,並伴隨著體驗經濟的發展成為了眾多大片的標準配置且開始引領世界新的電影潮流,上演新一輪的電影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就更需要高度關注3D特效電影的發展動態和規律,從而為我國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找到更符合時代特徵的路徑。
二、特效電影在中國的市場現狀及問題
(一)特效電影的製作與引進
中國特效電影發端於新中國成立前,但體系化的探索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長影」、「北影」、「上影」都有專門的人員和機構研究電影特效,並在《天仙配》(1955)、《沙漠里的戰鬥》(1956)等影片中使用了「分色合成」、空間像逐格放映合成攝影工藝等特效手法。20世紀60年代,多家電影製片廠都在進行特效探索,在影片中都加入了特效元素。1960年,為拍攝《寶蓮燈》開發出了分裂遮光器的特效攝影術,這一技術之後又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進一步完善。1963年,《紅日》和《水手長的故事》大規模地使用了模型攝影、動態配景接景等合成攝影,以假代真拍攝了大量有坦克和飛機的戰爭場面。60年代初期,「北影」特效部門製成我國第一套國產紅外線幕活動遮片合成攝影系統,並首次在影片《遊園驚夢》中成功應用。⑤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電影在特效技術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探索出了玻璃珠幕正面放映工藝、使用了變焦距接景節點雲台設備等等,還通過引進的方式將計算機特效引入我國,北影廠從好萊塢引進的計算機「動作控制」攝影系統和上影廠引進的由計算機控制的特效動畫攝影台等都在影片製作中發揮了作用。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黑客帝國》等一批大片被中國觀眾接受,使得電影人看到了內地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差距。在反思的基礎上,中國電影界也開始打破封閉式研發的路子,開始引入大量業外數字技術、電腦技術人才,學習西方電影特效的技法和經驗,電腦特效也開始全面進入我國電影業。21世紀初期,《緊急迫降》、《極地營救》等內地影片大規模使用了電腦特效及合成鏡頭,與好萊塢相比雖然稚嫩,但邁出了探索的步伐。隨後,《英雄》、《無極》、《集結號》、《唐山大地震》、《畫皮》、《金陵十三釵》等影片也都大規模使用特效,《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的特效支出甚至佔到了總成本的一半左右。這些影片雖然在特效上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重要問題是不能迴避的。
在各種特效影片競相爭奪觀眾的同時,內地3D市場也開始形成規模,進入3D時代的中國受眾也對特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中影數字發行公司引進了3D電影《地心歷險記》,在國內139塊3D銀幕上映,票房收入超過6960萬元,引發了巨大反響。然而,這僅僅是中國觀眾對進口3D大片青睞的開始。2009年7月,中影數字發行公司引進的《冰川時代3》再創佳績,票房達到1.6億元,成為在中國市場上票房過億元的第一部3D影片。2010年1月在我國上映的《阿凡達》創造了14億元的票房奇蹟,其中75%是3D版的票房收入,這部影片的巨大影響力和輻射力讓中國的3D觀影熱情得到了釋放,也使得眾多電影觀眾進一步體驗並熟悉了3D帶來的不同凡響的觀影感受,對於培養中國3D受眾市場、促進3D院線建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之後,《盜夢空間》、《愛麗絲夢遊仙境》、《諸神之戰》等影片3D版都有不俗的表現,2011年的《變形金剛3》更是創造了10.89億元的票房收入。2012年上映的《復仇者》,即便是2D轉3D的,也受到了觀眾的青睞,特別是2012年4月上映的《泰坦尼克號》3D版更是上映一周便突破了五億元票房,人們開始使用3D的方式重新體驗當年的經典特效和凄美故事。
國產3D影片雖然遇到過票房坎坷,但是在3D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也催生了一些新的3D特效作品,《樂火男孩》、《蘇乞兒》、《唐吉訶德》、《齊天大聖前傳》、《麋鹿王》,2011年的《兔俠傳奇》、《五月天追夢3DNA》、《龍門飛甲》,2012年的《大鬧天宮》、《畫皮2》等都是近一時期的作品。從整體上看,國產3D影片並沒有像進口3D大片一般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可,而是出現了質量參差不齊、市場反響大相徑庭的局面。「《樂火男孩》、《齊天大聖前傳》、《麋鹿王》、《唐吉訶德》這4部國產3D影片,投資達1.38億,但票房不到5000萬元,虧了六成多,前三部更是沒有一部票房超過500萬元。」⑥2011年,3D電影在內地贏得50億元的高票房,但國產3D電影累計票房不足五億元,其中約四億元是《龍門飛甲》一部電影貢獻的。⑦2012年以來,賀歲檔上映的《大鬧天宮》3D版獲得了4000萬元的票房收入;而7月上映的《畫皮2》3D版是自《龍門飛甲》之後的半年多時間裡上映的第二部大製作真人3D影片,在上映前三天里突破了三億元票房,這個成績對於備受進口3D大片打壓的國產3D影片具有一定提振信心的作用。然而,面對未來每年進口大片數量進一步放寬,3D大片數量擴展到十餘部的情況下,國產3D電影和國產普通電影仍然面臨較大壓力。
市場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眾多觀眾喜歡高質量的特效,更喜歡通過3D方式對美輪美奐的特效進行極致體驗。針對這個現象,院線開始了3D化潮流。2011年城市影院觀影總人次在3.7億左右,同比增八千多萬人次。截至2012年4月,我國已擁有2K數字銀幕9658塊,銀幕數在全球排名第二,其中6770塊支持3D立體放映,投入運營的IMAX巨幕電影銀幕約74塊。在2011年約132億元票房收入中,3D影片收入超過了1/3。院線建設步伐的加快為受眾觀看3D影片提供了便利,也是刺激票房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3D銀幕的票房收入高於普通2D銀幕,而且數字銀幕改造3D銀幕的成本較低,這也刺激了3D銀幕數量的劇增。
(二)特效電影發展中的問題
1.特效與3D的關係
故事、特效、3D形成了一種互為支撐的關係,如果沒有精彩的故事、高品質的特效,即便製作成為了3D格式電影,也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但有了好故事、好特效,3D就可能為其如虎添翼,達到更大的影響力。因此,3D對特效是如虎添翼,而不是彌補特效不足或故事缺失的救命稻草。進口3D電影佔據了我國3D電影市場的主要市場份額,嚴重壓縮了國產3D電影的市場空間,甚至衝擊了整個國產電影市場。2011年國內上映的3D電影總票房收入超過50億元,而國產3D電影累計票房收入不足五億元,9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豪華3D進口大片佔據。究其原因,還是在於3D體驗給了特效更好的展示平台,而好的特效又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國產3D電影的失意除了3D本身問題之外,還應在故事和特效上找原因。
2.國內特效市場發展的問題
首先,從很多國產特效大片的現狀和受眾的態度來看,看慣了好萊塢特效大片的不少內地觀眾在對比之下仍然並不滿意國產影片的特效。比如,《無極》的特效被指「山寨」,《畫皮》、《集結號》的特效並沒有給人形成深刻感官刺激,《未來警察》、《風雲2》被指是對美國大片的低質量模仿等等。這些都反映出國產特效影片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以及受好萊塢高質量特效影片熏陶下的受眾的一種失望與期待,從一個側面也看出內地觀眾所具有的國際化、高端化視野與審美習慣和當下國內影片特效水準之間的落差。
其次,由於觀念、重視程度、成本結構等問題,大部分影片限制了對於特效製作的投入,難以保證質量。在創作與運營體系上,產業分工的結構性矛盾也依然存在,導演和演員過多分攤了電影生產成本,使得一部電影投入在3D雙機拍攝、場景設計、特效、後期技術處理上的經費捉襟見肘,難以扎紮實實將特效做精、做細,影響了影片的競爭力,也不利於特效領域創意人才的激勵和培養。人才素質、數量等方面的矛盾也使產業結構升級面臨障礙。在美國,特效成本已經和演職人員薪酬及傳統工藝流程費用、營銷發行推廣費用達到了同等重要的程度,平均佔到總成本的三成左右,像《阿凡達》這樣的影片,甚至佔到了一半左右。正是在一定的投入規模和比例基礎上,提高了美國電影的特效品質及整體製作品質,所獲得的長期收益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許多國產片的特效委託國外公司製作,如《集結號》的特效為韓國和加拿大公司完成,《唐山大地震》的特效為美國公司完成。內地特效公司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等因素導致短期難成氣候。就目前電影產業的分工而言,中國培養的大批電影人、動畫人進入了電影產業鏈下游的簡單加工業與成品推廣市場(3D院線),而被排斥在上游的資本市場和創意市場之外。他們做的很多工作就是完成電影製作體系下游的某個簡單環節,比如在別人繪製的關鍵幀基礎上將其他畫面通過體力勞動補充完整,或者將別人開發的放映與觀影設備簡單買入裝備院線。在這個產業鏈中,真正涉及特效和3D電影精髓的上游產業難以涉足,這樣一來就會在產業鏈體系中將我國電影人才邊緣化、板結化,不利於培養懂得特效電影運營策略、具備藝術創意能力的人才和團隊,不利於我國電影長遠發展和競爭力的蓄積。
第四,特效電影的開發軟體、技術標準、設備器材、製作工藝長期被國外擁有,不利於我國電影內容產業的文化安全和經濟安全。由於特效電影的發展一直為美國等國家主導,美國等電影發達國家的大型電影公司都有自己的特效工作機構,專門進行軟體開發與應用研究,滿足電影製作對特效方面的需求,在現實的要求和「壓迫」下,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特效公司,如美國的「工業光魔」、「數字王國」、Technicolor、英國MPC等等,它們擁有了大量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軟體和技術標準,掌握著特效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和運轉經驗。因此,它們在軟體使用的成熟度以及在標準制定、設備製造、推廣經驗等方面有著絕對話語權。電影是一個特效、渠道等因素對內容有巨大影響力的藝術形式。前文也論及,特效語言甚至成為了電影語言的組成部分。因此,整套軟硬體的知識產權掌握在別人手中,會對內容的生產創意產生巨大影響,有些時候會危及到國家的電影文化安全。而設備等知識產權掌握在別人手中,對方就有了競爭中的硬體主導力,可以在出現對自身不利的競爭環境下通過設備升級等方式抑制競爭對手,繼續保持和擴大競爭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大量中小企業花巨資裝備的軟體,並投入巨大精力進行的培訓和學習隨時面臨著設備被淘汰或者升級換代的風險。
三、電影特效對電影產業發展的意義
雖然面對諸多結構性問題,但電影特效仍然通過延展電影表達空間和範圍的方法獲得了創作者和受眾的青睞,是未來電影產業競爭的重要環節。對電影產業發展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3D時代的到來對電影特效市場體系、創作體系、消費體系都有著根本性的影響,這是一個不能迴避、必須面對的時代,其對電影產業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特效電影改變目前電影製作路徑依賴的動力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的791部電影中有55部外銷,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為20.5億元左右,遠不及2009年的27.7億元和2010年的35.2億元,出現了明顯的滑坡。電影外銷不暢的主要原因在於對電影產量的關注有餘,而對電影質量的重視不足。生產的電影往往追求短期效應,希望利用明星的號召力保證票房,忽視了電影的價值觀、題材選擇、敘事結構、藝術創意、工藝水準、特效質量、營銷推廣等等,因而在電影品質上難以和國際熱映大片形成競爭。特效電影日漸步入主流電影行列的現實為中國電影形態與製作理念變革提供了契機,有助於在電影界形成重品質、重工藝的新潮流,通過改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二)特效電影是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的必經之路
當今社會已經是消費社會特徵異常明顯的社會,在消費社會裡,消費已經成為了帶動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消費不再是簡單滿足物質需求的一種經濟方式,而演化成一種表達,成為彰顯個人價值、審美趣味和符號需求的一種表達方式。消費社會的一個特徵便是生產需求,也就是在生產產品的同時將人們對產品的需求也生產出來,通過製造差異、建構文化精神特徵、附加形象價值和文化價值等方式刺激出人們原本不存在的需求。因此,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各種產品本身連同對產品的體驗,共同構成了需求的指向。就電影這一文化產品而言,消費電影絕不是僅僅滿足對故事本身的需求或者對某一精神領域的需求,電影的品位、潮流、符號價值、觀影方式、體驗結果等都成為了訴求對象。在電影領域,為了生產需求,就需要找到新潮流、新概念、新文化附加值和新的體驗經濟點,以此製造差異、塑造所謂的品位、確立人們可以追求的新的符號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3D時代的特效電影正是引領未來電影潮流的一種新的電影體驗與消費方式。特效電影將成為電影商業體系下人們不遺餘力打造的一個概念和符號,這既是消費文化使然的結果,也是電影產業發展的方向。我們及早積極適應這個趨勢及早進入這個領域方為上策,且不僅進入產業鏈的中下游,而且力圖進入產業鏈上游的創意、資本運營與標準建構領域,在消費社會裡、在體驗經濟中歷練3D時代特效電影人才,培養中國特效電影的國際競爭力。
(三)特效是打造未來世界電影競爭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特效電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國際間電影業競爭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改變,不僅開拓出了3D影片競爭市場,而且,3D與2D電影的競爭、3D電影與電視的競爭、3D電影與新媒體的競爭等競爭形態都開始出現,電影業的競爭環境日趨複雜化、多樣化。在這個背景下,競爭成敗的關鍵不完全在於形式,更在於核心競爭力的特效技術水準和內容創意水準,這是電影抓住受眾市場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也是與其他替代性產品競爭的重要砝碼,不僅如此,它還可能引發電影業的新一輪洗牌。因此,特效電影成為了未來國際電影競爭的焦點,成為了提高電影競爭門檻的手段。誰在3D特效電影市場上獲得優勢,誰就可能佔據了電影市場競爭的制高點,進而贏得整體競爭主動權。
四、中國電影特效發展的機遇與對策
面對特效電影時代的到來,帶給中國電影的不僅有挑戰,也有機遇。
首先,特效電影是中國電影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中國電影產業迎來了一次從渠道至上、明星至上轉向內容創意為王、製作品質為王的調整結構的機遇。在這個時代,中國電影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會更加凸顯出來,為深入改革電影發展模式提供了可能。
第二,電影特效是使電影內容跨越語言的有力武器,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重要契機。特效作為一種電影語言,能夠被全球受眾讀懂、理解,用這種語言講述的故事更為生動立體、更易於被體驗、被理解,因此熟練掌握了這種表達方式便獲得了一種跨越固有語言、文化和地域的電影交流方法。因此,打造3D時代的特效競爭優勢就是開拓另一條電影「走出去」的新路。
第三,中國有著發展特效的人力資源條件、資金條件和技術條件。中國有著大量的傳統電影人才,每年七百餘部的電影產量不僅說明了中國電影巨大的產能,而且顯示出中國從事電影創作生產的人力資源規模化的優勢。如果能夠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培訓機制和引導機制,創造條件讓一批電影人進入特效電影領域,那麼中國電影仍能享受人口紅利的好處,在密集型生產加工領域獲得人力資源方面的巨大競爭優勢。
第四,中國的一批電影基地和培訓基地的建設對改觀特效品質大有裨益。目前,中影懷柔基地已經引進了國際先進的特效方面的硬體環境,掃清了提升特效質量的技術硬體障礙。而小馬奔騰公司與好萊塢特效翹楚「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公司合作共同培養特效人才的舉措對於改善人才結構是有積極意義的。邁出了這樣的第一步,至少標誌著我們已經看到了問題癥結所在,已經開始對症下藥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能夠充分盤活、整合上述各種資源,同時克服當下特效電影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就能夠將潛在競爭優勢真正轉化成核心競爭力。解決當下特效電影發展瓶頸可以從以下路徑出發。
第一,改變認識和觀念,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優化商業運營模式。若觀念上不改變,人們對於特效電影的發展只能停留在學習、跟進、模仿、消化、落後、再學習這樣的循環里,只能長期受制於人、落後於人而找不出一條創新發展的路徑或者一招鮮的突破方法。若觀念上的問題不解決,經營模式、人才結構、成本結構等眾多結構性問題也無法克服。那麼,應該樹立什麼觀念呢?就是充分利用特效實現電影品質提升,通過建構完整、健康的特效產業鏈,為電影語言的優化及表達合理性的提高提供支撐和保障,為獲得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技術含量。有了觀念上的變革,還需要在運營、創作、技術、人才培養和政策上將這些觀念付諸於行動,使得電影特效在電影製作中佔有合理的成本比例,從而為特效發展提供資金和規模上的保障,使得電影創作中對特效的使用更加合理恰切,而不是為特效而特效,使得特效技術從模仿引進向著按照影片需求自主研發、替代外國產品的方向逐漸過渡,使得人才能夠在大規模、高質量的特效創作中得到歷練、培養和經驗的傳承。
第二,自主開發特效軟體,獲得自主知識產權,歷練核心競爭力。中國電影的成本不斷提高的一個關鍵就是特效成本的增加,這也使得中國的電影票二十年來增長了百倍,成為了漲幅最高的產品之一。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是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此外,研發能力不夠也是阻礙特效質量提升、影響國產特效與國外特效競爭的一個重要短板。試想,國產電影特效使用的電腦軟體工具嚴重依賴進口,別人潛心研究好的產品引進到國內後要系統消化、學習,但當你還沒學精、學透的時候,人家又有了新的技術產品,我們又需要進口、再跟進、學習。這樣一來,西方國家的特效技術處於按需開發、不斷克服短板、不斷打造新的視聽盛宴的創新型發展模式下,而國產電影特效只能是按現在西方已有的和我們已經引進的技術來製作,技術上達不到的就只能「委屈」內容或者以「次級」特效將就替代。其結果就是在特效上,我們總是處於一種高成本的「跟隨」狀態,在內容上我們總是要「委曲求全」,在創新上我們總是難以突破。
第三,特效技術優化基礎上,內容創意與特效技術的有機組合才是關鍵。提升特效質量未必等於提升視覺質量。並非所有的電影內容都需要普通特效或高端特效,對特效的使用層面、使用與否要取決於內容本身,因此在處理場面調度與後期特效之間的關係時,成本與內容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第四,特效電影通過媒體互動形成綜合競爭優勢。3D時代的特效電影發展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結構性問題,解決複雜問題也不能依託單一方法,需要依靠系統化的方法進行應對。電影是媒介體系中的一員,促進特效電影的發展還要從媒介體系中尋找路徑。目前已有專門的3D電視頻道和網路3D播出平台上專門播放3D內容,但片源匱乏是主要問題,也阻礙了受眾市場的培育壯大。而且,在僅有的電影片源中,絕大多數也都是國外影片,長期受到國外視聽品質熏陶的受眾會形成對國內特效3D影片質量更高的要求,給國內特效與3D製作創意提出了更大挑戰。但從另一個側面講,3D電視、網路播出平台的建設增加了國產特效影片在院線之外的展映渠道,通過多層面的合作,能夠開發出更廣闊的票房之外的盈利空間。而且,中國特效電影製作,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互動平台進行推廣與市場培育,創造出人們對國產特效電影的親近感與青睞感。比如,可以在創製國產特效3D電影的同時,追加少量成本製作與電影內容相關的3D特效推廣體驗小遊戲,或者體驗短片,適合電腦或手機等移動媒體下載使用,通過多種層面的互動實現國產特效影片的推廣策略。
第五,研究並實施中國特效電影發展的國家戰略與政策扶植。特效電影發展的主體是市場中的電影企業和電影人,但是在當前的3D背景下,我國特效電影與美國相比顯然屬於發展時間較短的「幼稚產業」。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對於處於「幼稚期」的中國電影特效產業應給以特別關注,研究並出台更加優惠的稅收、補貼、融資、培訓、交流、科研等等方面扶持政策,解決短期內的市場失靈問題,儘快使我國的特效產業鏈健全起來,促進國內特效市場走向成熟並凝聚國際運作經驗和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研究並制定青年特效電影人才國際大師班計劃、視覺效果藝術家計劃和特效軟體技術與創新應用研究推廣計劃,為將來的特效電影發展提供人才安全、文化安全和經濟安全的保障。
注釋:
①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頁。
②李澤厚《論技術美學》,《文藝研究》1986年第6期。
③《3D影片幫助壘球票房總收入上漲至318億美元》,央視網http://www.cctv.com/stxmt/20110304/116675.shtml。
④李乾清《統計顯示美國電影票房下滑都是3D惹的禍?》,《中國文化報》2012年3月21日。
⑤《中國電影特效發展紀事》,《信息時報》2010年7月18日。
⑥張藝《3D國產電影不給力》,《新民晚報》2011年8月17日。
⑦牛夢笛《國產3D電影:靠什麼突圍?》,《光明日報》2012年2月10日。
推薦閱讀:
※當代微生物學的發展趨勢
※第四篇 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12.5P)
※第一章 教源 第四節 大乘發展期
※費孝通精神引領吳江創新發展
※女生想跟你發展更親密,會有哪些暗示?你知道幾個? [一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