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文化中國
06-17
玄奘大師(2009-12-25 11:20:33)1199人次瀏覽 來自文化中國 投稿郵箱:haonews8@163.com釋玄奘,原名礻韋,姓陳。是漢代太丘仲弓的後代,其子孫移居河南,所以現在是洛陽緱氏縣大。其祖父陳康,在北齊任國子博士。其文陳惠,早年就精通儒家經學,身長八尺,眉目清明,任江陵縣令,於大業(公元605年一618年)末年,辭職回鄉,認識他的人認為他是能夠善終的人。玄奘的哥哥陳素出家為僧,就是長捷法師,他容貌堂堂,儀態瑰岸,胸懷清秀。他講解佛教經義,與當時的名僧並駕齊驅,住在東都凈土寺。因玄奘少年時期就遭遇貧窮和災難,因此陳素便將他帶在身邊,每天都向他傳授佛教精密的義理,還教給他辯論的技巧。玄奘11歲時,誦讀(維摩詰經)、《法華經》。東都經常剃度,玄奘便被獲准剃度。從此以後,玄奘便有卓異之志,胸懷梗直,不與手中的朋輩為伍,他念誦、閱讀佛經,沒有一點兒空閑。他看到那些沙彌在中起嬉戲玩耍,玄奘便對他們說:"佛經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人為得到涅棠法理,怎麼還能經常這樣兒戲。這樣下去,可以說是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玄奘對於那種見賢思齊的志向,尚且輕視而不取,只有拔萃出類,才是自己的志願,所以應該先行後言。當時東都慧日道場,講解佛經的法席很盛大,《涅磐經》、《攝大乘論》的講解,輪番不斷。玄奘經常在法席中聽講,白天黑夜都在思索探究;僧徒們看到他加此用功,都讚嘆不已,對他的氣質非常欽慕,人們對他的無比愛戴敬重,便玄奘的老師和朋友都感到幾分光榮。寺里的僧眾看重他的學業功力,便免除了他在寺中的勞役。當時玄奘15歲,與哥哥住在凈土寺,因此玄奘得以專門接受學業,他的聲望傳的更選了。大業(公元605年一618年)末年,戰亂和饑荒接連不斷,佛法和糧食都斷絕了,玄奘無處投靠,聽說道基法師在井絡地區弘揚佛法,僧徒和俗民都很欽敬。玄奘使與哥哥前往追隨道基法師。到長安後住在莊嚴寺。隨後又向西南度過劍閣,來到成都。就在這裡聽講《阿毗曇論》,聽了一遍,就全部記住了,受到人們的稱讚。玄奘隨從論的語言,就能闡明其義理,這方面又遠遠高出其同輩。至於像〈毗婆沙論〉那樣的大論和(雜阿毗曇心論)那樣的玄妙義理,玄奘沒有不直探它們的源淵,沒有不分理它們的根本和分支的。然而此論傳到中華後,弘傳講唱該淪的人非常繁多,各種不同的章疏、要鈔,超過數十種,玄奘將這些成果都記在心中,所以他使很自然地就能悟解。他可以作到悟大義旨而遺棄其語言文字,運用自如而毫不困難。當時人們都驚嘆他有極強的記憶力,認為古今人物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的。道基常常感嘆說:"我從少年時就遊學講席,但卻沒有看見過像玄奘這樣,少年時就有如此好的理解能力。"在法席中聽講的僧侶,都是英俊之士,由於全國動蕩戰亂,他們全都來到四川地區。他們對玄奘交互稱讚,玄奘的影響不斷擴大。另外,僧景對於(攝論)學,道振法師對於逝多延(發智論)的研究,在當時號稱無人能超過,他們的研究精微續密,為人們所推重。玄奘繼承了他們的學問,對二論的宗旨和幽奧玄理都能明白清晰地闡釋出來。自古以來,《攝大乘論》中有12種佛法常住的義理,中國僧徒對此解釋也有12家之多,僧徒們在講解、誦讀和實踐上一對這12種深奧義理,大都茫然不解,但是玄奘剛開始聽講各家解釋後,便能全部記憶下來,沒有片言隻語的差錯。玄奘登上法座敘述各家義理時,不用去翻看記錄,便能按照需要加以引述,這種情形就好像是玄奘對此論有過長期研究似的。像這樣的例子還看很多,是無法講述完的。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20歲,就為眾多學問高深、僧徒中的傑出之才,講解弘揚(阿毗曇心論》,他不用看該論的文字,而他的解釋就像泉水一樣涌注無窮。當時人們將玄奘看作神人一般,如果他不是神人,又如何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後來,玄奘與哥哥都居住在四川南部的空慧寺。玄奘心中想:在學習上要注重到遠處求學,在理解義理上要重視能疏通經論的思路,長期在一處鑽研,是無法探究幽深玄理的。當時,有位僧人叫道深,他對(成實論)有較深的體驗和理解,被稱為飽學之士,他在趙郡根據機緣弘揚宣化,使佛法得到振興。玄奘內心發憤,要離開巴蜀地區。哥哥陳捷知道他志向遠大、胸懷寬廣,然而兄弟之情纏綿難捨,他使勸玄奘不要遠行。但是玄奘決意要走,誓無反顧,找了個借口告別了兄長,從小路走過長江三峽,沿途又到荊州、揚州等地,訪問名德高僧,但他不知道到底往哪裡去。他使北上來到道深那裡,成為其學生。對於玄奘早已享有好的名聲,所以道深便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全部知識傳授給了他,總共用了10個月時間,玄奘就全部學完了。當時,燕趙地區的學僧們在道深這裡已經學了好幾年,而能後來居上的,也只有玄奘這樣的人了。僧人慧休,他在佛理方面的聲望高遠,而且是修行與悟解相一致,這方面的成就,可以說超越了古今人物。他獨自在郵城傳授佛法,他對佛法的見解,在全國都有影響,被人們所推崇。玄奘又前往鄴城向他學習。他們從未見過面,然而相逢後就像是多年的故友一們。慧休免掉師徒之間的禮節,與玄奘以法友共事。慧休專門為玄奘講解(雜阿毗曇心論)和(攝大乘論),向玄奘指示論中細微隱沒的玄義,詳細顯示經論的綱領,這樣相繼8個月,玄奘就領佰了論的全部義理,慧休對玄奘的悟解能力非常驚異,他拍掌讚歎說:"世間少有如此奇才!"僧人道後,以(俱舍論)為宗,弘揚闡釋一切有部的學說,學問上超過了當時佛界的領袖人物,他的言論成為當時佛學界的指南。他在京城弘揚有部的學說,很多學者前來受學。玄奘又前來學習。玄奘來到京城,開始創立業績,在佛法義理的花苑中跋涉。僧人法常,也是當時的領袖人物,他主持法會,引導人們悟解佛理,他的弟子眾多。玄奘來到法帶的講席,一連問了10個問題,都是佛法中的玄奧義理,講席中的英才們聞所未聞,由此玄奘的聲譽在僧徒中迅速流傳,在京城獨技聲名。沙門僧辯,是佛教中有名的辯論之士,根機和智慧是他的長處,他讓玄奘坐在自己身邊,對人說:"這是我的徒弟。」但是,玄奘因自己對(俱舍論),過去沒有聽講過。因此便拜道岳為師,不論白天黑夜向他請教。道岳知道他非常誠懇,並且其智慧、悟解能力像朝霞那樣明晰,因此極為樂意地向他不斷講說,任從玄奘探微索隱,竭盡思慮研究吸收自己所取得的成果。玄奘用了一年時間,終於精通了該論的至極之旨。沙門玄會,剖析《涅磐經》是這方面的宗師,他將過去的註疏加以刪補,重新研究。玄奘聽說他的名聲,便親到玄會的講席,向他咨問,結果使自己的疑難煥然冰釋了。僕射宋國公蕭王禹,敬重玄奘的卓越智慧,便上奏請玄奘住在莊嚴寺。然而,這並不是玄奘的志向,他的心愿則是棲止於世俗之外的。玄奘心中想:"我周遊吳、蜀,接著又到趙、魏,最後來到關中,只要有講經的法會,我幾乎都聽遍了。己經在中國流傳的佛教言論,雖然都蘊藏在胸中,但是沒有傳入中國的佛教義理,卻沒有地方去悟解箋釋。如果自己不捨身殉命,立誓前往佛教聖地,怎麼能夠看到全部聖言,用來通達佛的神妙智慧,一睹聖明法理和究竟義理及本真的佛教典籍。然後,最重要的是返回中華,傳揚佛的神聖教化。這樣,則那些先賢名德,怎能只有自己能到彌勒那裡解決疑難,而那些優秀的後學之輩又怎能沒有機會去思考探索(瑜伽師地論)呢!"當時玄奘29歲,他使毅然地一人向朝廷上奏,但是有關部門卻拒絕遞上他的奏書。玄奘只好暫時停留在京城,來到那些外國人居住的地方,廣泛學習外國的語言文字,整日尋訪他們傳授,沒多少天,玄奘就學通了。玄奘便面向西方,等待著出國的機會。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莊稼遭到霜災減產,朝廷下詔書,讓僧人和老百姓,可以隨便到豐收地區尋求食物。因此機遇,玄奘來到姑域,又來到敦煌。路經天山要塞,自己獨身弔影,攜帶著乾糧,向前望去,路途遙遠,只看見滿目黃沙,根本就沒有行人走過的道路。玄奘只好將自己交給命運之神,任從自己的業緣漫無目的地向前行進。玄奘就這樣展轉往複,來到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境內。起先,玄奘在涼州,講解弘揚佛教經論,當地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士民百姓有很多人前來聽講,對玄奘很是推崇。商人旅客相互傳誦,玄奘的名聲己經先期傳到外國。高昌國王鞠文泰,特別信奉佛教,又聽說玄奘將要去遊歷西域,所以高昌正在沿途設置擇車,在國境迎接玄奘。忽然聽說玄裝已經到達,高昌王便整夜站著等候,國王的母親和宮妃們都手執火炬站在宮殿前面等候。他們見到玄奘旅途的辛苦,玄奘又講了自己西行的意圖,全宮上下都流下淚來;驚異玄奘是稀有之人。高昌王請玄奘留下來過夏居日,並請玄奘長期開講弘揚佛法。國王與玄奘結為兄弟,王母與玄奘結為母子,對玄奘特別禮待並給予豐厚的供給,每日短時恆常不斷。玄奘便給他們講解(仁王般若經)等經典以及佛的各種適應不同根機而宣說的言教。這裡的僧侶、士俗對玄奘非常留戀,都希望玄奘能長久留下來。玄奘對他們說:"我的本願是溝通開顯佛的教化,便佛法能給家園帶來福澤,所以,我才不顧自己微賤之命,冒死奔往西方。如果象你們剛才所說,讓我停留於此地,不但自己有虧於出發時的志願,亦恐怕這樣做會障礙佛法。"因此,玄奘便絕食三天,大家見他如此堅決,便不敢再提此事了。國王的母親說:"今日能與法師相遇,都是前生的因緣。如果法師滿足了自己的心志後,東返回國時,希望法師能重到這裡,對我們進行教誨。"國王的母親與玄奘手傳香火和信物,發誓永為母子。鞠氏流著淚在玄奘雙足下禮拜後與玄奘告別了。國王敕令殿中侍郎攜帶著續帛500匹,書信24封,並給隨騎60人,將玄奘送往突厥葉護的牙所。因為大雪山以北六十多個國家,都是突厥葉護的部屬,給突厥葉護送去重禮,是為玄奘打開前行的道路。玄奘一行人剛到突厥葉護的牙所,獻給突厥葉護的禮物多出平常的好兒倍,突厥葉護以為玄奘是高昌王的親弟弟,玄奘將全部情況告訴了他,但是突厥葉護始終不相信。突厥可汗看重高昌王送來的禮物,因此派遣騎使前行告知所屬各國,凡是有名僧勝地之處,必須讓玄奘前往游訪。於是,玄奘一行人騎著幾十匹馬,氣勢很盛,象是皇帝的車駕一樣。路途經過的國家,國王都在道路上參見迎候,食物和用具的供給,勝過剛出發時好幾倍。從高昌國到鐵門,共經過16個國家,這些國家人物的優劣,對佛教信仰的淳厚與疏薄,具體情況載在(西域圖傳)中。這裡說的鐵門,就是鐵門關,是漢朝的西邊屏障,進人山中500里,旁邊沒有其他路可走,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向南邊,又極其險要。左右兩邊的石壁,聳立有千切之高,石壁的顏色象鐵一樣,因此有此稱號。現在還有漢朝的兩扇大門在那裡,一扇豎著,另一扇倒在那裡,門扉用鐵皮裹著,上邊還懸掛著很多鈴。如果將關門掩上,確實是固若天險。出了鐵門往南,氣候.溫暖,土地肥沃,花果茂盛,該地叫睹貨羅。睹貨羅長一千多里,寬三千餘里,東邊靠近蔥嶺,西邊連接波斯,南邊是大雪山,北邊是鐵門關。縛芻河通過其境向西流去,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博叉河。該地區分作27個國家,各國都有君長,都非常信仰佛教。這裡的僧侶於十二月十六日集中一起,共同居住,坐其春分(中國僧人是坐夏,叫夏居日),因為這個時期氣候溫熱,雨量多的緣故。玄奘又往前行,經過13個國家,來到縛喝國。該國土地廣博,物品繁華,當地人稱此地為小五台城。國境臨近葉護可汗的南牙。突厥通常的生活法則是,夏天居住在北方的草地,這時花草繁茂,適合於放牧。冬天居住在山中,用來遮擋寒冷,所以突厥便有兩個王都。小五台城外西南方的佛寺中,有佛的澡罐,可以容下一斗多水,還有佛用過的掃帚以及佛牙。這些聖物都有守護,非常莊嚴,平常人很難前去瞻仰。玄奘因是國家使節,因此能夠前往頂禮膜拜。城西北方不遠處,有提謂、波利兩個城,建有靈塔,直聳雲表,這就是佛剛開始悟道時,向佛貢獻麥面的兩位長者的故鄉,塔里有佛的頭髮指甲。玄奘又向東南行進,進人大雪山七百餘里,到梵衍國。該國僧侶有數千人,學習出世部的經典。王城北面山上,有一站立的石像,高150尺。城東有卧佛,長一千多尺,並有份專精舍相連,用金銀珍寶裝飾,光芒晃耀人的眼晴,看到此景的人都稱頌讚嘆。這裡還有佛的牙齒舍利,世界之初辟支佛的牙齒長正才多,金輪王牙齒長三才多。另有商那和修的飯缽和9條僧衣,僧衣的絛色還保留著。玄奘又向東順著山路行進,來到迦畢試國。這個國家對佛教的信仰更加厲害,僧侶有6000人,多數學習大乘佛學,其國國王每年都鑄造銀佛像,高二丈人尺。他還延請遠近的名僧,建立很多著名的戒壇。國中保存有佛為菩薩時的牙齒,長有一才多,又有供的頭髮,拉開有一尺多長,一放手又縮回成螺旋形,此地似北,幾個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服飾、儀錶與大復國不相混淆,人們稱作邊國蜜利車類,用漢語譯過來,叫做垢濁種。玄奘又向東南進行700里,來到濫波國,這就是印度的北境;所說的印度,就是天絲國的正確名字,象身毒、賢豆是天絲國的訛誤的稱號。印度的疆界,北面靠著雪山,其餘三面臨接大海。地形為南部狹窄如上弦月一樣。境內有廣闊綿延的平原;周長有9萬里,境內有七十多個國家存在。有時候各國相互分離,佔地為國。現在則直到二面大海的邊際,都是在一個王朝的統治之下。玄奘又向東順著雪山到那伽羅易國,也就是傳說中的布發拖泥的故地。許多佛經都有詳細敘述,但是我心中仍有疑問。為什麼呢?探討尋求原來的故事,此事發生在賢劫(賢動,就是現在住劫,此時期的往複循環中,有千佛出世,所以稱作賢劫,也叫善劫。)以前,蓮花佛、走光佛名號不同,過去、現在、未來二佛既不是在同一個動中,而世界又多次遭到火災,怎麼能夠使節發掩泥的故地,到現在還是濕泥呢?如果認為此事虛妄不實,但是佛不是妄語之人。對此事印度的論師都各自陳述不同的理解,有的論師說:這裡確實是布發掩泥的故地,佛沒有妄語。雖然世界經過毀滅,但是在本空之處,因為佛的願為莊嚴,不被毀滅,仍如同原來的樣子,這都是如來願力的流行變化,這樣的遺迹便會常存,是不足為怪的。因此,在此名勝之地,左側建有幾個竄堵波(即靈塔。)阿育王,漢語稱作無憂王,恨自己沒能見到佛,為了表達自己對佛的感嘆留戀,凡是有佛的聖跡的地方,都修建石塔,刻上銘記。因此,阿育王於此處為聖跡建立了石塔,高三十多丈.又有石壁上的佛影以及佛足留下的印跡等眾多聖相,都樹有標記,都如前面所說一樣。城南不遠的醯羅城中,有佛的頭頂骨,周圍一尺二寸;其相狀有些淺平,形相如同天蓋;佛的骸髏蓋象荷葉盤;佛的眼睛,形狀有否子那麼大,澄明潔凈,皎然光亮;有佛穿過的大衣,它的顏色呈黃赤色;佛的錫杖,上有鐵做的環,紫檀木為桿。這五種聖物,同在一個城中,防守很嚴,如同傳國之寶一樣。此國北方臨近突龐,過去曾經被突厥侵略奪去,雖然被運到突厥所住的地方,但是這五種聖物又暗中回到本處。這就是聖物能隨緣分或隱沒或顯著,是不能由武力決定的。玄奘奉命去看這些靈相,自己感動的悲淚橫流。他用手撥開香末,親自看到了聖物的形狀,心中的喜悅歡樂增加了好兒倍。他用香末和成泥,印在佛頂骨上,又看到祥瑞之相,又增加了自己的悲嘆和喜慶。最近,有北方民族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來生的果報,用香泥取相,結果顯示出馬的形狀,大失所望。他又增加布施,積累功衍,進行仟悔,又用香泥取相,這次顯示為獅子形,雖然位居眾獸之王,但終究還是畜類。他又全心歸依佛教,增加布施、齋戒,這次才現出人和諸天(即神)的形像。這樣,大月文王才返回本國。所以;這裡的風俗規定,凡觀看五種聖相的,要交納一枚金錢,用香泥取相的,要交納七個金錢。這裡的俗民將佛的聖相當作寶物從中取利,用來充當興福之物,不論是僧侶還是俗民,必須先交錢,才能觀看。玄奘奉國王的命令,所以能全部看一遍。別國的僧侶們,因玄奘有如此榮譽,所以隨同來禮拜參謁。玄奘又向東順著山行,來到健馱羅國。該國有佛寺一干多所,居民的信仰比較雜亂。城中原來有佛缽廟,各種供養都非常莊嚴。過去,如來的飯缽在此廟中經過了數百年,現在被移到波斯國王官中供養。城東有迎膩色迎正修的大塔,塔基周長一里牛,佛的骨舍利有一斛在塔中,塔高五百多尺,塔上的相輪有25重,曾遭火災現今正在建造,;這就是世人所說的雀離浮圖(浮圖卻塔);北魏靈太后胡氏,非常信奉佛法;她派遣僧人道生等人攜帶著七百多尺長的大播,往塔上懸掛,大幡的腳才到地面,說的就是此塔,也不知此塔叫雀離名的來由。塔的左側有各種聖跡,相狀極多,。近世有世親論師、如意論師撰寫論著的地方,遠古則有舍千眼處、眷子奉養二親處、檀特山達擎太子修行處、仙人被女所亂處、佛化導鬼母處,這些遺迹都在此國境內。阿育王在這些聖跡處建造石塔,高的有幾百尺以上,立為標記。玄奘從北向南在山中行迸,來到烏長那國,就是世人所說的北印度烏長國。烏長那國國境周長五千餘里,境內果實充備,為周圍各國所重視。據傳說,這裡過去是金輪王的花苑。僧侶有一萬多人,他們兼學大乘佛學。王都四周,有很多古迹,如忍辱仙佛的足跡、半偈避仇;折骨書經、割肉代鴿;蛇葯護命、血飲夜叉等,象這樣的聖柏,都分布在此國境內。玄奘對這些聖跡都瞻仰了,並奉獻了禮品,他的心估倍感欣慰。該城的東北方不到300里,大山中有一龍泉,叫阿波邏,就是信度阿的源頭,河水向西南方向流去,佛經中所說的辛頭河,就是此河。從王都向東南,越過山逆河而行,,有鐵橋和棧道,道路極其險要。往前行一千餘里,到一極大的平原,這裡是古烏仗國的王都,城中有一木質的彌勒佛像,高一百多尺,這就是末田地羅漢帶著工人三次返回天上,才得以雕成的彌勒像。此像身相端正莊嚴,特別難以陳說。玄奘從這裡又返回烏仗國。玄奘向南行,來到咀叉始羅國,見到了伊羅缽龍所住的池、月光菩薩抉目的地方,阿育王在此建塔標識,塔高十丈。北邊有石門,非常高大,崇立在群山之中,路從石門中經過,這裡又有菩薩捨身之處。從這裡向東南,玄奘走的是險阻的山路,經過一個小國,度過幾座鐵橋,不到2000里,來到迎濕彌羅國,就是我們這裡俗民常說的剡賓國,我們不知道剡賓之名從何而來,觀看此國的圖形疆域是與剡賓相同的。這裡原來是龍的大海,有位羅漢得到此地方,引來眾人居住,並使佛教流傳到這裡。這個國家的困境被群山環抱,周長七千多里,通往該國的道路很狹窄。國中有五千多個僧徒,大多學的是小乘佛學。國中有一位高僧名叫僧勝,玄奘到他那裡學習《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和《大毗婆沙論》。國王哀憐玄奘從遠方來到這裡,派給他10個抄書人,供給玄奘抄寫經書。此國中有一顆佛牙;長一寸多,象雪一樣光潔。從濫波國至此地,統領群山中的幾個國家,人的形體瘦弱鄙微,生活習慣方面都是西域民族的風俗,雖然這些國家己經屬於五印度,但卻不是印度純正的地區,因這些國家處在山谷之中,風俗上與周邊民族柏混雜。自此南下,一眼望去不再有山脈,玄奘走了將近1000里,來到磔迎國。該國在大平原上,周境一萬多里。有兩條河分別從國境中流過,境內花木繁榮。這時,玄奘的放件有二十多人,來到一座大森林中,遇到盜賊,物品全被搶去,僅僅保全了性命。玄奘一行進人村莊向人們告乞,才到達該國的東部邊境。大森林中有位婆羅門,有700歲了,但他的容貌好象只有30歲,他精通《中論》《百論》以及佛教以外其他教派的經書,他自己說是龍猛的弟子。玄奘在這裡停留了一個月,學習這裡的論書。玄奘又向東來到那仆底國,到調伏光法師那裡,學習《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論書。玄奘又向東,來到那棚羅寺,在月胄論師那裡,學習《眾事分毗婆沙論》。玄奘又向東飛到祿勒那國,到閹那倔多大德那裡,學習《經部毗婆沙論》。又到蜜多犀那論師那裡,學習薩婆多部的《辯真論》。玄奘逐漸向東南行進,路上經過6個國家,這些國家中有不少佛教遺迹,阿育王建造的石塔高20丈的,數量不少。其中的末兔羅國,佛教遺迹最多。城東6里,有一座山寺,過去烏波氈多,漢語作近護,他是五大論師之一,此寺是在他原來住的地方修建的。北岩的石室高二十多丈,寬30步,石室旁邊不遠處,又有彌猴墮坑處、四佛經行處、賢聖依住處等,聖相很多。玄奘又向東南行進,路經7個國家,來到動比他國,這裡的老百姓信奉大自在天,大自在天的精台高一百多尺,精舍中有天根《即大自在天的標幟,形狀為男根。》,形狀極其高大,他們認為世界上的各奘生物,都是從這裡產生的,國王和老百姓都共同敬重,不以此為鄙劣可恥。各國的大自在天的祠宇中,都設置有此種形狀。大都市的各種教派便有數百個,中等城市自在天派居多。這裡有一所大寺,有500僧徒,手中的僕人、奴隸,便有數萬人,他們都住在寺院的旁邊。寺中有三條台階,從南到北排列,就是佛為其母親在仍利天坐二,結束時從天上下來,帝釋天所建造的寶階。寶階原來的基礎,都全部淪沒了。後來的國王,在寶階的原址仿製了此台階,現在還高七十多尺。阿育王為紀念此事,建造了石柱,高七丈多。石柱光亮明凈,可照見人影。隨各人的罪或福,人的影相就顯現其中。旁邊有現在世四佛行走過的石基,長五十多步,高有7尺,佛足踏過的地方,都有蓮花花紋生出。此國西北方向前行二百多里,來到羯若鞠閉國,漢語叫作曲女城。國王的都城臨近兢枷河,即是恆河的正確名字。恆河的源流從北方而來,從大雪山流出。這裡人民的信仰邪正混雜,僧徒超過1萬。有很多聖跡,如四佛行坐處、七日說法處、佛牙塔、發爪塔等。有精舍一千餘所,各種著名寺院,多數都臨近恆河北岸。玄奘在此國,學習佛使著的《毗婆沙論》、日胄著的《毗婆沙論》,在毗耶犀那法師處學習了三個月。該國國王號戒日王,用佛法治理國家將近50年。戒日,是謚法的名號。我們這裡是在皇帝死後,根據其德行而贈予謚號。印度卻是國王初即位,就先將五號推薦上,以此消除在死後徒有虛名的弊端。戒日王現在還在位,統領五印度地區。起初,戒日王在邊遠地區,僅為一個小國。之前,有位叫室商亻去王的人,他成行海內,酷虐無道,屠戮佛教徒,拔掉菩提樹,並斬絕樹的根苗,挑選了300名高僧留下來,其餘的僧徒,全部充作奴隸。戒日王深知該王種下了禍端。他使與手下的官吏來到菩提坑,立下大誓說:"如果我有福,能統治全國,必能崇敬、建立佛法,希望菩提樹現在從地中生出來,他說完就查看,見到菩提樹的萌芽從坑中往上踴。戒日王便率兵馬來到室商亻去王住的地方,由於佛教的威福之力,當即就消滅了室商亻去王。因此,戒日王對佛教的信仰更加誠實,超出以前好多倍。戒日王代替室商亻去王統治了五印度,他有象兵8萬,軍隊所到之處,都依靠象兵的威力。戒日王平常從不吃肉,他治理的坑內有羊,他都贖賣下來布施給僧徒,用羊奶供給乳酪。戒日王每年進行一次布施,將庫中的錢全部拿出來布施。庫中的錢用完後,再進行儲蓄,布施時間到了,再進行布施,以此作為經常的制度;如有違犯王法,甚至犯了叛逆之罪,應處死刑的人,都被貶斥到邊遠地區,對其餘罪犯的懲罰,更是輕的不足以言說。玄奘又向東南行進二千餘里,經過4個國家,順著恆河前行。忽然被秋賊所獲,他們需用人來祭天。與玄奘同船而行的八十多人都被繩綁起來。只有玄奘被選中,可以充當天神的食物。因此,賊人便在河岸上修築祭壇,把玄奘放在壇中,要用玄奘的生肉祭饗天神,然後再用鼎鍍煮熟。在這個時候,玄奘想獲得援救也不可能了。因此,他使靜下心來,觀想慈尊彌勒如來及自己死後能到中華去住持佛法僧三寶。他私下發誓說:"如果我剩餘的運數還沒有斷絕,就能得到放免。如果真的不能獲得救免,犧牲自己的生命又有什麼呢?"同船的旅伴,這時都悲哭號叫起來。忽然,惡風從四面而起,賊船被水淹沒,風刮的飛沙走石,折斷樹木,在場的人都很恐怖。大家又對賊人說:"此人令人哀愍,他不辭危難,一心為了佛法而來,使佛法能夠給邊遠地區的人民帶來利益。你們如果殺了他,犯下的罪過就太大了。寧可將我們殺死,但不能加害於他。"眾賊聽了以後,把刀扔在地上,向玄奘禮拜,表示慚愧,並受戒仟悔自己的過失。眾賊把玄奘一行人放了。讓他們隨意所往"。玄奘來到忄喬償彌國。這裡的外道(指佛教以外的教派)非常興盛。王都城中有座佛教精舍,高60尺,裡面有巧杠木佛像,這是過去優出大王建造的,是仿擬佛在天上的情景。精舍的旁側有龍窟,聖跡很多。又向東北行進一千餘里,玄奘來到室羅伐悉底國,即是舍衛舍婆挺的正確名字。向四周看望,一片荒涼毀敗的景象,都城僅剩下一些原來的地基。波斯匿王修建的宮殿、須達多的故宅,僅有一些邊址存下來。城南5里有座逝多林,就是祗陀園(即給孤獨園),是勝軍王的大臣善施修造的,現在寺院已經頹毀破滅了,還存有一根石柱,高七丈,是阿育王樹立作為標識的。旁邊有二所磚屋,裡面安置著如來為母說法像。其餘的院落、房宇都湮涅沒盪盡了。僅有佛洗病比丘(即僧人)處,目連舉身子衣處、佛僧常汲故並處,外道陰謗殺淫女處、佛異論處、身子扌角力處、王留璃設處、得眼林處、迪葉波佛本生地,以上諸處聖跡都建有石塔,都是阿育王修造的。寺東不遠處,有三個大深坑,就是調達(即提婆達多)、瞿波、戰遮女人沒人地中之處。坑極其深逮,靠邊望不見底,從古到今大雨洪水灌注,始終不曾滿溢出來。又向東行將近700里,來到劫毗羅伐竄堵國,就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所治理的都城。這裡有十幾座空城,無人居住。故宮的磚城周長15里,荒廢的寺院有一千多處,只有宮中的一所寺院還存在。國王寢殿的地基上有一銘刻著文字的塔,這就是佛的神識誕生之處。那裡對佛誕生日有不同說法,有說五月八日佛誕生,上座部說是十五日。這些說法與我們這裡的敘述,略有不同。怎麼會有不同呢?如我們中華所推尚的是素王(即孔子)為聖人,如果確定孔子的年齡,前朝的賢達之士尚且迷惑。何況佛經歷了夏商周三代,敘述的時日、記載的年號,自然會有差錯。只能認為佛理是超越了常情所求,是根據個人的機緣有所感應,用的都是權變的方法,以適應變化為先的。怎麼能用常人耳目所及的知識,用來溝通佛教的至極至妙之理呢?城的南北有過去世兩個佛的出生地,建有石塔,阿育王列有銘記的石柱很多。都城西北方,有成百上千的靈培,都是被王留璃王誅殺的釋迦族人的靈塔,這些人既然都是聖人,後人便為他們建造了諸多靈塔。當時,有因位釋迦族的青年,對王留璃王的攻逼非常憤恨,沒有考慮到戰爭是戒律所不允許的,因此違犯戒律,出城外抗拒王留璃王的軍隊。王留璃王遭到抵抗,便退兵了。四位釋迦族青年返回本國,但是城中人拒絕他們入城,對他們說:"我們是佛的種族,曾發誓不行軍打仗。你們擊退了王留璃王的軍隊,己經不能作為我們種族的人了。"因人既然遭到放逐,使到遠處投奔別的國家去了。因他們是聖人的後代,所以當地人民爭著投歸、推崇他們。現在,烏仗那國、焚衍國等國王,都是他們的後代。城東100里,就是如來誕生地的樹林,現在還保存著。如來的誕生日,有的人認為是三月八日,上座部說是十五日,中華的各種佛經都說是四月八日。這是因為感應顯現的機緣不同,所以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玄奘又向東行700里,才到拘屍國,路途中的各種聖跡,這裡省略不記。玄奘來到這座城市,自己的心情不自覺地無法控制,內心悲哀,象被撕碎似的。過了一會兒;玄奘睜開眼睛向四周環視,只看見一片荒城,純陀的房屋早已毀壞,宅基上只有標記了。向西北行4里,河的西岸,就是婆羅大林,樹林的周圍有40里,林中央地勢高而且樹木稀疏,這就是佛涅磐的地方。上面有一座磚屋,屋內有軀頭朝北的卧佛像,旁邊建有塔柱,上面都刻著銘記,然而各種混淆不清的說法,都羅列在上面。有的說:二月十五日"是佛涅磐日。有的說,九月八日是佛涅磐日。有的說,自從佛涅磐到現在超過1500年,有的說是超過900年。從城北渡過河,就是佛焚身的地方。方圓兩里多,深三丈多。地上的土還是黃黑色,樣子如同焦炭。各國有病的人,服用這裡的士後,沒有不痊癒的,所以在佛焚身的地方,形成了這樣的深坑。旁邊又有佛現雙足、分身、雉鹿等靈塔,玄奘都瞻仰過了。玄奘又向西南,在大森林中行走了七百餘里,到達婆羅尼斯國,也就是通常說的波羅奈國。都城臨近恆河,外道非常繁盛,信徒超過1萬。天專有一百多所,大多敬奉的是自在天。僧徒3000人,都是小乘正且部信徒。王都的東北,波羅奈河的西岸,建有兩根塔柱,是阿育王所樹立的,石柱上可以員出佛像的影子,凡是看過的人心中都會生起對佛的敬重之情。渡過波羅奈河10里,就是野鹿園寺,周回的房屋、雙層的樓閣,遠遠望去就好象是仙宮一般。僧徒不到1000,都是小乘正量部派。這裡的佛教活動很盛,為各國首位。寺中有轉法輪像,形狀如經上所說的。旁邊樹立有石柱,高士十餘尺。裡面的影子顯現於外,各種聖相都很多。這裡就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初轉法輪,就是初次宣講佛法。)旁邊又有500個獨覺者(獨覺,屬於小乘佛教的果報。)的靈塔,前世三佛行走坐卧之處。寺中的銘文、靈塔,各種聖跡極多,估計有數百處。另外,又有佛的浴池、洗衣、洗缽等處,這些他水都有龍在守護。佛晒衣的方石,鹿王迎接佛的地方,都建造有石塔,動不動就有三百多尺高,形狀非常弘偉。所以這裡只是簡略敘述一下。玄奘順恆河東下,不到1000里,到達吠舍厘國,就是毗舍厘。這裡的露形外道(即吉那教天衣派。)、各種奇異的法術特別多。國都的舊地基周長70里,這裡的人民非常少,只是個有名的地方而已。其中有佛說(維摩經)的地方。寶積、維摩潔等人的故宅處、身子證果處、姨母滅度處、七百羅漢結集處、阿難分身處,這裡的正處聖跡,郡建立有形相美好的塔,作為標識,告示後代。從這裡往東北,有二千餘里,迸人大雪山,可以到尼波羅國。此國純粹信仰佛教,僧徒有2000人,大小乘佛學兼學。城東有一池,池中有神仙用的金子,金子的光芒浮在水面上。古老傳說,彌勒佛出生時,將用此金作為首飾。有人貪利此寶,夜裡前往盜取,只見池中的火焰騰升而起,一點兒都無法接近。現在金子沉入深水處,無法探到水底。油水又非常熱,人們無法下足。唐朝的便者來到這裡,試著將火投入池中,池中的火焰便燃燒起來。用油中的火來煮米,一會兒就可煮成熟飯。尼波羅的北境,就是東女國,與吐蕃疆界相接。近年來,國家的使節往還大多都從這個地區經過。直線距離,唐朝與印度相離有一萬多里,但是,自古以來,道路曲折迴轉,致使路途遙遠並且充滿艱難險阻。玄奘又從吠舍厘國向南,渡過恆河,到達摩揭陀國,就是摩竭提的正確名稱。該國所在地是中印度地區。現在國王的祖先是阿育王的後代,阿育正是頻毗姿羅王的曾孫。現今的國王是戒日王的女婿。現在國王所治理的都城,己不是古代所建築的了。恆河南岸,有波吒厘城,周長70里,就是佛經上所說的華氏城。王宮裡有很多花草,所以叫華氏城。過去,阿育王從王舍城遷都到這裡,城的左側有非常多的聖跡。波吒厘城的西南四百餘里,渡過尼連禪河,到伽耶城。城內人民稀少,大概有一千餘家。又行走6星路,有應伽耶山,此山是自古以來聖明的國王封禪的地方,所以這個山被世人稱為名勝之地。如來應現為世俗之身,就是在這裡徹悟了世界的真理。山頂有座石塔,高一百多尺,這裡就是佛宣說(寶雲經)等佛經的地方。山周回40里內,到處都是聖跡。出的西南,就是佛成道的地方,這裡有金棚座,周長一百多步。金剛座的地方就是現在所說的菩提寺。寺南有棵菩提樹,樹高正文多,圍繞樹的周圍用磚壘成牆,牆的周長有五百多步。圍牆的東門對著恆河,北門通往菩提寺。院中各種形狀的靈塔非常多。佛徹悟的日期,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三月八日,還有說是三月十五日。圍牆北門外的大菩提寺,有八個院、三層,增高四丈,都是磚砌成。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國王將此處賣下,興建了此寺。寺內只有1000僧徒,大乘上座部住持著該寺。寺內有骨舍利,形狀象人的指節,肉舍利中大的如真珠。印度的十二月三十日,相當中國的正月十五日,世人稱這個月是大神變月,到這天晚上,舍利一定要放出光芒、呈現祥瑞,天而香花,樹上院內到處都是香花。玄奘剛到這裡,不知怎的就昏過去了,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他把手中的靈相全部看了一遍。過去是從佛經上聽說這些聖相,今天它們都出現在自己眼前,能夠親眼目睹。所遺憾的是自己居住在邊遠鄙劣的地區,又出生在末法時代,不能見到佛的真容。想到這裡,玄奘又昏過去了。旁邊有位印度僧人,蹲在地上撫慰玄奘,二人相互悲嘆和安慰。玄奘雖然對這些聖跡恭敬禮拜過了,但卻遺恨的是自己沒有看到舍利的光瑞。他使在這裡住下來過安居日,一直到安居日結束。那個地方的通常作法,一到這個時期,成千上萬的僧徒和一般俗民在7天7夜內爭著對佛供養。這樣做有兩層意思,一是希望看到舍利的光瑞,一是希望看見菩提樹的新葉。每年夏末,菩提樹葉一時間全部落下,通夜又抽出新葉,到天明就與原來的葉子長得一般大。當時,有位大乘佛教的居士,向玄奘講解(瑜伽師地論)。那天夜裡,居士正在講解,忽然用的燈失去了光明,又看看身上佩帶的珠王當瓔培,也失去了光采。只看見一片通明,內外洞然,卻不知是怎麼回事。感到此事很怪,玄奘他們一同從草廬走出來,望著菩提樹,便看見有一僧人,手裡捧著舍利,有人的指頭那麼大,在菩提樹基上,讓大眾觀看,舍利放出的光明,把天地都照亮了。這個時候,眾人喧鬧,玄奘只能在遠處向舍利禮拜。雖然目睹了舍利的光瑞,但心中仍懷疑是火在放光。玄奘雙手合掌,虔誠地跪在地上,到第二天早晨,自己的身心疲乏了,舍利的光瑞也慢慢消失了。居士問玄奘說:"你既然看到了靈瑞,心中沒有疑問嗎?"玄奘把自己的懷疑向居士全部講了一遍。居士說:"我過去也有疑惑,和你現在完全一樣。舍利的瑞現既然已經顯現,自己的疑惑便自然消除了。"我(道宣)看見菩提樹的葉子,象中國的白楊,便去詢問玄奘。玄奘說:"兩種樹的形狀差不多,但在枝葉茂盛方面有很小的區別。"從菩提寺向東可以望見屈吒播陀山,就是佛經中說的雞足山。三個山峰拔地而起,形狀象雞足,因而取了此種稱號。雞足山離菩提寺一百多里,山頂建有大塔,夜裡點燃神燈,光明照射得很遠,就是大逝葉波滅定的地方。通往雞足山的道路非常難走,路上有很多竹林、樹木、獅子、老虎、大象等野獸到處奔騰咆嘯。玄奘經常想.去登山,但卻沒有辦法前去。玄奘便向國王報告,請求給與防護和援助。國王派出300個士兵,每人都帶著鋒利的刀仗,把竹林砍倒以便通路,每日只能前進10里。這時,國中人民聽說玄奘要前往雞足山,男女老幼有10萬人,源源不斷地湧來,_同往雞足山。來到山前,山石陡峭,無路可上,便將竹子綁起來,做成梯子,把梯子連接起來往山上攀登。登上山頂的共有三知多人。玄奘很高興地觀看了四周的景物,心中更加喜悅。詳細參觀了石罅,散香花供養。從此山往東北方向有一百多里,來到佛陀伐那山,佛曾經到此地遊歷。天帝釋在石頭上塗上香料,來向佛供養。現在走到這裡,留下的香味還很濃烈。不遠處,有一個石窟,可以容納lO00人,佛曾在這裡坐夏居日共3個月。石窟外面用石塊壘成道路,寬20步,長五里多,這就是頻毗婆羅王所修,是用作上山參拜佛的道路。從這裡往東60里,來到矩奢揭羅補羅古城,漢語作茅城,因這裡出產很多香茅,所以有此名。此城位居摩揭陀的正中央,就是佛經中所說的王舍城。王舍城四周都是高山峻岭,形成天然的城郭,高山峻岭上還有用磚砌成的小牆,西邊有一條小路與外界相通,北面建有一座山門,東西長,南北狹窄,方圓150里。其中的宮城,周長三十餘里。城內的古迹,數量非常多。王宮東北方向15里,有結栗陀羅矩吒山,就是佛經上說的耆閉崛山,漢語譯作鷲峰台,以群山中此山最高、最突出,有一覽眾山小之勢。此山向陽一方,佛經常在這裡居住。從山下至山頂,排列著石塊作為階梯,石階寬十多步,長有六里左右,佛經常在石階上往來行走。逐一參觀山崖岫岸,到處都是古迹,不可勝紀,詳細情況載於(西域圖傳)中。山城的北門外一里多地方,就是邊蘭陀竹園精舍的石頭地基,東邊的瓦房,現在仍然保存著。從竹園精舍向西南行走六里多,南山之陰的大竹林中有座石室,就是大迦葉與1000名學業高深的僧徒編纂佛經的所在地。再往西二十餘里,就是大眾部僧徒編纂佛經處。山城北方,有五里左右,到曷羅閉結利口四城,漢語譯作新王舍城,其他傳記所說的王舍城就是這裡。再往北走30里,來到那爛陀寺,漢語譯作施無厭寺。此寺是印度寺院中最著名的,任何一所寺院都不能超過它。該寺是五個國王共同建造,在物品的供給上非常豐厚,所以叫作施無厭。該寺共有五個分院,共同由一個大門出人;圍牆有因層,牆高八丈多,都是用磚壘砌而成,牆壁的最上部厚六尺。寺院的郭有三層,牆壁也是用磚壘成,高正文多。中間為流水圍繞,水很深,形成池塹。有許多花草、牲畜,非常艷麗,賞心悅目。自從該寺建置以來,防衛很嚴,寺中清凈嚴肅,不曾容納過女人居住。寺中經常居住的僧人有因千多人,外國遊客、僧徒、俗士以及各教派不分邪正,數量超過1萬。這些人都由國家供給衣食,沒有窮盡,所以該寺被號稱施無厭寺。寺中有座佛院,裡面有很多聖跡。精舍最高的有二十多丈,以前,佛曾在其中講說佛法達4個月。還有個精舍高三十多丈,其中面有各種佛的變相,無法全部叫出名字。院中有一銅像,高八丈多,放在六層閣樓中,銅像形態莊嚴,身上有很多裝飾。該像是戒日王的哥哥滿胃王建造的。又有一座釒俞石精舍,高有八丈,是戒日王親自建造的,現在還沒有雕刻裝飾完畢,每天都有很多人參加勞役。這個國家通常的法規,是對那些有德望的僧人非常欽敬。有的論師智慧、識度清明高遠,國王賞給他封戶很多,甚至有10個城的居民,按等級逐漸減少,最少的也不低於3城。該寺中現在受封的大德高僧有三百多人。達到精通佛經以上水平的人,不再掌管僧徒的勞役,他們尊重愛好學問,諮詢訪間其他教法。所以烏耆國以西,愛好學問之風被于海內,那些出家人大孝都是義學僧,各國都任意讓他們往返,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國王雖然固守國土,也不敢阻攔他們的去向。因此,那裡的學徒都學問廣博該贍。玄奘遊歷印度各國,他的名聲早已傳到那爛陀寺。玄奘將要到達那爛陀寺時,僧眾派遣了40位高僧到農莊迎接玄奘在此住宿。該農莊就是目連出生的地方。第二天吃過飯後,有僧徒二百多人,俗民一干多人,他們抬著乘輿、手拿幢幡、華蓋和香花來迎接玄奘,將玄奘引人都會。玄類與僧眾們相互慰問,迎接儀式結束後,宣布讓玄奘住在寺中,與其他僧人享受同等待遇。寺中又派遣20人,將玄奘領到正法藏的住處,也就是戒賢論師處。戒賢論師今年已經106歲,為僧眾所敬仰,所以稱他為正法藏。他學問上博聞強識,對於佛教與其他教派、佛教中大、小乘的一切經書,沒有不精通的。戒賢論師曾經是被昔日室商亻去王所坑殺者之一,他被賊人教出,隱藏在草莽之中,後來佛教復興,他才出來,為僧徒、俗民所推重。戒日王給戒賢論師增加了10個城市的采邑,用稅收作為收入。戒賢論師用稅收的物品來建立寺廟。玄奘回答說:"從中國來,想來學習(瑜伽師地論)等論著。"戒賢論師聽後流淚哭啼起來,讓弟子覺賢向玄奘敘說自己的往事。覺賢說:"和尚在3年前,患上疾病,身上如同刀刺下般,他想絕食而死。夜裡夢見一位金色人對他說:"你不要厭舍自己的身命。你在前生當國王,害了很多生物的生命,你應當懺悔自責,怎麼能自盡了事呢?有位支那國的僧人來此地學習,己經在路上,3年後應該到這裡。將佛法傳授給他,他再去流通,你的罪自然就消失了。我是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薩),因此前來相勸。"和尚現在病情好轉了。"戒賢問玄奘說:"你在路上有多少時間了?玄奘說:"三年多了。"玄奘的事情既與戒賢夢中相同,因此戒賢悲喜交集。玄奘向戒賢禮拜致謝。那爛陀寺平時就立有法規,精通經律論三藏的人,設有10個名額,一直缺少1位。因玄奘很有名望,便讓玄奘補上這個位置。每天供給上等食物20盤,大人米1斗,以及檳榔、豆蔻、龍腦、酥蜜等物,4個奴僕和1個婆羅門。行走時乘坐象輿,30個隨從。大人米,就是梗米,象黑豆那麼大,做出的飯香氣傳百步,這種米只有這個個國家有,國王和精通佛法的人才能享用。所以此寺中精通三藏的給20盤,就是20日食用,逐漸按等級減少,精通一部佛經的人,還要供給5盤,供5日食用。超過此界限,供給上使與僧眾一樣了。玄奘請戒賢論師講解(瑜伽師地論),聽講的有數千人,15個月才講了一遍。戒賢論師又向玄奘講第二遍,又用了9個月時間才結束。除此以外,《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等論著,玄奘都可以向戒賢論師咨間聽受。但是,玄奘對(瑜伽師地論)專門進行研究,這樣經過5年時間,白天黑夜從沒有停止。玄奘在那爛陀寺學完後,將要去外地博採眾家之說,不思就這樣返回東方。賢戒論師告誡玄奘說:"我己經老了,看見你捨身求法,己經經歷了10年,才到今天。我不辭老朽,儘力向你講釋明白。佛法貴在能流傳,怎能只希望獨善其身。你要再去參學其他部派的學說,現在不去,恐怕會失掉學習的機緣。智慧是沒有邊際的,只有佛窮盡了全部學問。人的生命如同早晨的露珠,朝夕之間就會消失。你現在可以返回去了。"戒賢論師便為玄奘收拾行裝,將佛教經論交付給玄奘。玄奘說:"聽從老師的教導。"玄奘想到印度各國普遍巡禮,然後再返回原路向北方行堆,這心是因為以前在高昌國與高昌王有約,不能違背自己的誓約。玄奘便往東在大山林中行走,來到伊爛擎國。在這裡看見佛留下的坐跡,深入石頭中有一寸左右,坐邊長正反三寸,寬三尺一寸。旁邊有佛用的瓶的痕迹,陷入石頭中一寸左右,面積有六才多。玄奘又往東南行進,路上經過5個國家,將近4000里,來到三摩口旦吒國。這個國家靠近大海。過去時四位佛曾到這裡遊歷過。玄奘看見一尊青玉佛像,通身高八尺。從這個國家的東北方向,在大山、海洋中共經過6個國家,就能到達林邑郡(今屬越南。),但是道路阻隔並且漫長,加以瘴氣和瘟疫流行,所以玄奘沒有前往游巡。玄奘從三摩口旦吒國往西行進,將近2000里,到達揭羅擎國。這個國家在信仰上不分邪正。另外有三個寺院,僧徒不吃乳酪。這是尊信提婆達多的宗派。玄奘又向西南行進了七百餘里,來到烏茶園。該國東部臨海。有座發行城,有很多商人、旅客停留在海邊。南部大海中有個僧伽羅國,叫作執獅子,離這裡大約有二萬餘里。每到夜裡向南瞭望,可以看見那個國中的佛牙塔上的寶珠發出的光芒,象火焰騰起,光輝顯耀,出現在天的邊際。玄奘又向西南行進,經過幾個國家,這些國家中都有奇異的聖跡,大概前行了5000里,來到橋薩國,此國就是南印度的中心地。這個國家崇敬信仰佛教,僧徒有一萬人左右。這裡土地寬廣,森林與田野相連不斷。王都西南三百多里,有座黑蜂山,古代一個大王為龍猛菩薩建造了這個寺院。龍猛,就是龍樹。這個寺院有上下五層,是鑿開石壁建造的,引來泉水環繞流注,有很多變化,沿著水流才能到該寺。有奴僕看守此寺,很少有人登臨。石拿中的石佛像,形狀非常雄偉高大。寺院建成那天,龍猛到山上用藥塗在石像上,石像便變成紫金,世上沒有與此像相同的。手中有佛教經藏,成夾成捆,其量無數。從古代流傳下來,包括最初編纂的佛經,現在都保存著。雖然外面的佛教多次遭到毀滅,但是這一座寺院中卻是佛法住持,沒有改變過。最近有僧侶來這裡過夏天的安居日,只能在寺中讀誦佛經,不準將佛經拿出去。這裡詳細陳述此事,但因路途幽遠艱難,沒法前往訪問。玄奘往南行進了七千餘里,路上經過5個國家,這些地方都保存有靈跡,來到秣羅矩吒國,就是印度最南部臨近海洋的地區。這裡的山中出產龍腦香。旁邊山岩頂部有清水流出,環繞此山二十多周,往南流入大海中。山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經常住在這裡,自在菩薩就是觀音菩薩的正確名稱。靠近海邊有座城市;是古代的獅子國,今天獅子國在大海中,有三千多里,如果不結成很大的旅行隊伍就無法到達,所以玄奘沒有前往。從此地向西北行進四千多里,路途中所經過的國家內,都有許多神異的聖物,玄奘到達摩河刺他國。該國國王英勇果斷,威武自在,他沒有向戒日王臣服。國內有佛寺一百多所,僧徒有5000人,他們既學習大乘佛教,又學習小乘佛教。該國的東部有座山寺,是羅漢建造的。寺中有座大精舍,高幹百多尺,裡面安放石佛像,長大丈左右。石像上用石板蓋頂,共有七層,懸掛在空中,每層距離三尺。凡來禮拜的人看到這種景觀,沒有不驚嘆其神妙的。玄奘從這裡廣泛遊歷尋訪各種聖跡,來到缽伐多國。該國有幾位高僧,在學業上很有造詣。玄裝在這裡停留了兩年,學習正量部的《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經典。玄奘從此國開始往南行,返回那爛陀寺,向戒賢論師參拜後,便往杖林山居土勝軍論師的住所。勝軍論師,是剎帶利種姓,學問上精通佛教和其他各種學間以及五明(即五種學問,包括因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內明等)、數術〈即咒術等奘》。他在林中教導徒弟,講解佛經義理,每天都有數百名僧侶和俗土前來投歸。各國國王也經常來向他禮拜,為他洗足、供給物品,封賞給他城邑。玄奘到這裡來向他學習(唯識抉擇論》《意義論》《成無畏論》等經典,前後經過兩年。有一天夜裡,玄奘夢見寺內及外面的樹林、村落被大火燒成灰燼,他看見一個金色人告訴他說:"10年以後,戒日王駕崩,印度使要動亂,情形就如同被這大火焚燒一樣。"玄奘醒後,向勝軍論師講述了自己的夢。從此,玄奘才堅定了意志,準備行裝往東方返回。到唐永徽《公元650年一65年》末年,戒日王果然駕崩,直到今天印度仍處於饑荒之中,與玄奘夢中所見一樣。起初,那爛陀寺的高僧師子光等人,樹立《中、百論》宗,批駁瑜伽行派的理論。玄奘對他們說:"聖人們撰作論著,在根本理論上是不會相互違背的,只是學習這些論的人不了解論師的根本精神,所以才出現了贊稱或反對的情形,形成不同派別。"因此,玄奘撰寫了由3000個偈頌組成的《會宗論》。玄奘將自己的著作呈給戒賢論師,得到了大家的稱讚。起先,有位南印度國王的灌頂師,名叫般若氈多,他精通正量部的理論,撰寫了一部《破大乘論〉,有700個頌。此時,戒日王在外征伐,來到烏茶園,當地的小乘論師很重視該論,將論獻給戒日王,請求與大乘論師決定勝負。戒日王給那爛陀寺寫了二封信,讓該寺派追4位精通大小佛教和其他教派理論的僧人,前往戒日王的行宮所在地,準備與小乘論師辯論。戒賢便派海慧;智光、師子光和玄奘4人,前往應召。將要前往而沒有出發時,有個順世外道前來那爛陀寺,請求辯論。這個順世外道書寫了4條義理,懸掛在那爛陀寺的大門上,並宣稱如果有人能將他論敗,他將斬頭相謝。他的理論認為土水火風4種原素是人和萬物形成的原因。其義旨和理論非常嚴密深沉,是最難進行批駁辯正的,就如同中國的陰陽的理論,X有誰能窮盡其中的道理了而這位外道,堅持要求進行比賽決勝。那裡的通常法規是,在辯論中失敗的人,先讓他騎著驢,用屎瓶從頭頂澆灌,在公眾中現丑,便他的身心折伏,然後投歸到勝者腳下,永世作為勝者的奴隸。那爛陀寺的僧徒都有疑難,恐怕辯論失敗,所以都表示沉默,不敢前往辯論。玄奘在即度停留了許多年,非常精通辯論的藝術,告訴眾僧請求辯論,怎麼能與他們共同受這種恥辱。辯論雙方各請有旁證的人,就這樣玄奘與外道辯論往複好兒輪,外道理屈,無法再解釋下去。這位外道理屈辭窮,不知所措,不再作聲,伏在地上。這時,那些釋門弟子,一下子歡騰起來。那個外道既然辯論失敗,請求按原先的約定斬頭相謝。玄奘說:"我們的佛法是寬弘忍恕的,不在於刑罰。你要信奉我們的佛法,就象奴僕侍奉主人一樣。因此,玄奘將他帶到自己房中,讓他尊奉真正的佛法至理。此時,烏荼國小乘論師尊奉的〈破大乘論〉又從別處尋訪到了,玄奘對該論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許多謬誤偽濫之處,便對所臣伏的外道說:"你聽說過烏荼園所立的論義沒有?」外道說:"他們的論文我曾經聽聞過,特別懂得其義趣。"玄奘便讓這個外道講說該論。玄奘全部通達了該論的要旨,便指斥其中的一絲一毫的錯誤,申明大乘義理,加以批駁,書名叫〈制惡見論〉,共有1600個頌。玄奘將論呈給戒賢論師,人們都說:"該論窮盡了天下勁敵的理論,還有什麼論敵能夠抵擋?」玄奘便前往東印度地區迎摩縷多國,因為這個國家全都信奉異教,異教徒便有數萬人之多,佛法雖然在即度弘傳了很久,但是卻沒有傳到這個國家。該國國王事奉天神,喜好並敬重各種教義,他只要聽說是有智慧的人,便不管此人所奉敬又是邪是正,對其人都一律供奉禮敬。現今,該國王剛剛受到佛法熏染,並準備弘傳闡揚,所以玄奘前往開導教化。玄奘來到此國,國王對玄奘的風度、清靜深遠的神思非常讚歎。童子王聽說玄奘的名聲,非常希望能夠款待玄奘,派遣使者前來請了好幾次,玄奘才前往。玄奘來到童子國和他相見,兩人就象是以前的老朋友一樣。玄奘與童子王在一起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談論佛理。這個時期,佛教以外的各種道術象風雲那樣聚集在一起,向國王請求與玄奘辯論決定勝敗。玄奘與他們才辯論幾個回合,這些邪教徒就象被風吹倒的草一樣失敗了。國王對玄奘更加尊崇,才開始信仰佛教。國王向玄奘請教諸佛有哪些功德,玄奘稱讚佛用法身、化身、投身這樣三種身來利益人們,他因此撰寫了有300個頌的《三身論》,並將論贈給國王。國王說:"這樣的著作是從來沒有過的。"對玄奘更是頂禮膜拜、誠心歸依。此國的東部邊境與中國蜀、西蠻相接,聽說路途的距離,兩個月就能到達中國蜀地。這時,戒日王的大臣對戒日王說:"東部善國童子王那裡有支那國的大乘天,道德高尚弘大;那裡的國王對他很尊重,請派人前往請他來。"這位大臣所說的大乘天,是印度的僧人們對玄奘表達讚美的稱號。戒日王說:"我已多次邀請,他都推辭而不來。他為什麼會在那裡?"當即戒日王就派人告訴拘摩羅王,要他將支那國的法師送來,共同在抵羅國相會。童子王命令象軍2萬、船3萬隻,送玄奘在恆河中逆流而上,奔赴戒日王的約會。戒日王與期中百官等一百多萬人,順恆河東下,一同集中於竭朱抵羅國。初次相見,戒日王便向玄奘頂禮膜拜,即足盡禮,拋撒香花、唱頌歌贊,供養無數禮品,儀式結束後,戒日王說:"弟子先前邀請你,為什麼不來?玄奘回答說:"因自己聽講佛法沒有結束,所以延緩了你的詔命。"戒日王又問:"支那國有首《秦王破陣樂》歌舞曲。秦王是什麼人,能夠受到這樣的歌唱贊詠?玄奘說:"他就是當今國家的天子,他是位大聖人,撥亂反正,其恩澤普被天下,所以有這樣的歌詠。"戒日王說:"這是上天要他成為萬物的主人啊!"便將玄奘請進行宮,陳列了各種供養。玄奘向戒日王講述了自己的《制惡見論》戒日王對自己的門師說:"太陽光已經出來,使螢燭之光失去光明。被門師視為珍寶的;都被他駁倒了。你們試著挽救自己的觀點罷。"那些小乘僧人,沒有人敢發言。戒日王說:"此論雖好,但是沒有廣泛傳聞,我想在由女城大會上,命令互印度的能辯之士都集中一起,當面向他們宣示此論,便邪命外道歸從正法、使小乘教徒歸依大乘教法,這樣,不是也可以嗎?」當天,戒日王就發出敷令,向全印度宣告,讓沙門、婆羅門以及一切教派全都集中起來,到曲女城聚會。戒日王一行從冬初就逆流而上,到臘月才到達曲女城。這時,從四面八方聚集來的人,便有一萬多人。能夠參加辯論的人有數千人,每個人都宣稱自己擅長雄辯,能夠克敵致勝。這之前修建的行殿,都能容納1000人,裡面放置佛像,陳列供品及香花、音樂。戒日王請玄奘升上法座,標舉自己《制惡見論》的宗旨,命令眾人提出駁難。這樣一直經過18天,沒有人敢提出疑問。戒日王對玄奘大加貨賞,向玄奘布施3萬銀錢、1萬金錢、上等氈衣100套,並令大臣拿著玄奘的袈裟,在眾人中巡行,高聲宣布:"支那法師辯論獲勝,18天來沒有人敢於提出疑問,大家都應該知道此事。"這時,僧人們都非常高興,說:"佛法重新振興,致便處於邊遠地區的人的智慧達到這樣的程度。"玄奘便向戒日王辭別,要向東方返回。戒日王又請玄奘留下來觀看七十五日大施場的情形。大施場事情結束後,玄奘辭別返回。戒日王命令他所統治的部屬,將玄奘遞送出境,並向玄奘施捨青象及金銀錢各數萬。戒日王、拘摩羅王等18個大國國王,流著淚與玄奘握手告別。玄奘對各國王的施捨都辭退了。因青象形體高大,每天需要草料40圍、每天所須的食餅要三斛左右。戒日王又敷令各個居國,玄奘所到之處,都要隨時供給。僧人們勸玄奘接受戒日王布施的青象,都說:"這是最好的勝事,自從佛去世以後,國王雖然崇敬佛法,有各種布施,但是沒有聽說過將大象用到佛門。象是國寶,現在既然將國寶布施,可知國王對佛法的信仰達到了極限。"因此,玄奘接受了大象,而把金錢及珍寶退回去了。戒日王布施的象,其形體又圓又大,高有一丈三尺,長二丈左右,象背上可以容納8個人,另外各種用品、佛經、佛像等物品,全都放在上面。形狀象一堵高牆,行走時就好似沒有載負東西一樣。雖然有時候象也奔跑,但上邊乘坐的人卻很安穩,不會墜落下來,甚至連瓶中的水也不會傾斜。玄奘就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向北挺進,走出了印度國境。一路上,由於戒日王威力所及,玄奘都受到了供給和禮待。玄奘進入卑利國。這個國家半是山嶺、半是平川,土地肥沃,莊稼豐收。有僧徒數萬人,都學的是大乘佛教。玄奘向東北方向山中行進,經過一些城市、村落,開始上大雪山,等登上山頂,群山都在自己的視線以下。又上了3天,才到達大雪山的最高峰,向南北兩個方向望去,只看見橫排的山峰兩方各有九重,越過這些山峰以後,都是平地。雖然也有小山,卻都是孤峰斷嶺,不相連續。只有這一座山嶺綿延不絕,又高又伸向遠方。大約說來,亞州一帶的山峰都集中在這個地區。我們怎麼知道是如此呢?如西部的波斯,是一片平川,渺漫無際,向東望去,群山巍峨,沒有窮盡的地方,北方則是蕭條寂寞的原野,南方則是印度的皋衍山,就是上面說的香山,阿耨婆達多池幽深邃遠,無法探尋其源頭,四條大河的發源地就在這裡。《爾雅》中所說的崑崙之墟,難道不就是這裡嗎?考察《禹貢》所說黃河的源頭在債石山,大概是只限於講說黃河潛流之處。張賽順著黃河的源頭,便遊歷到大復國,可以說張賽是超過一般人所能到達飽地方了,但是張賽仍沒有說出黃河的發源地。由此可知以上所說是正確的。玄奘有時在前面引導,有時在後面隨從,自己親自指揮旅行隊伍,沿著山嶺而下,經過3天到達平地,來到睹貨羅國以前的都城和村落。在大山中行走了800里,一路上極其艱難危險,終於來到了活國。沿途所經之地,都屬於北狄統領。現在的北狄王,是突厥的後代,他統管著這個地區的各民族,統治著鐵門以南各個小國。從此國境往東,才進入蔥嶺。蔥嶺位居亞州中部,南邊與大雪山相連,北邊延伸到熱海,東邊綿延到烏鎩國,西邊一直到波斯,縱橫各數千里,不論冬夏山上都有積雪,寒冰掛在懸崖之上。蔥嶺的下半部分出產很多山蔥,因此而得名。以前人們說,蔥嶺上有積雪,就是大雪山。今天親眼所見,因而知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大雪山位於蔥嶺的南邊,東西兩端與大海相連、向南望則是一片平原,向北到達的群山,才叫蔥嶺。玄奘一行又向東在群山中行進,經過10個國家,行程二千餘里,來到達摩悉鐵帝國。這個國家的犀境位於山中,東西有1600里,南北最寬的地方也不超過四五里左右。該國臨近縛芻河,縛芻河從南向北流來,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裡。這裡有佛寺十多座。有一尊石佛像,上面設置一個金銅圓蓋,人圍繞佛像旋轉,上面的圓蓋也隨著旋轉。這也許是由於機關巧妙的緣故。又向東在山中行進,將近1000里,來到商彌國。再向東來到一赴大平川上,長有一千多里,南北一百餘里,卻沒有人居住。平川里有個龍池,從東到酉300里,南北50里。這個龍池正處於大蔥嶺內部,是亞州最高的地方。怎麼能證明是這樣的呢?因為從龍池流出兩條河,向西流的河到達達摩悉鐵國,與縛芻河匯合,從此以西的河流都是往西流;向東流的河流到怯沙國的西部邊境,與徒多河合流,從此往東的河流都是向東流。因龍池分出的二條河,都流入西海,所以知道這裡是最高。龍池出產一種大馬卵,如斗那樣大。史書上說條支國出產的鳥卵如瓮大,不就是說的這種鳥卵嗎?又往東行走500里,來到竭盤陀國。此國北邊背靠徒多河。徒多河就是佛經上說的悉陀河,此河向東流人鹽澤,然後潛入地下,又在積石中從地下湧出,便成為流入中國的河流。這個國家崇信佛法,都城東南方向三百餘里,山崖上有兩個石室,石室中各有一位羅漢,到現在已進入滅盡定七百多年了,頭髮、鬍鬚還慢慢生長,附近的僧人每年都要給他們剃去鬚髮。又往東行走了二入千餘里,才走出蔥嶺,來到烏鎩國。都城臨近徒多河。城西有座大山,山崖自己崩毀,在裡面發現一個僧人,閉著眼睛坐在那裡,他的樣子非常奇特雄偉,鬍鬚、頭髮下垂到肩膀上。人們問他的身世,知道他原來是迦葉佛時期的人。最近,山崖又一次崩塌,他被埋在山內。玄奘來到這個國家時,與大象分開,自己先渡過雪河,大象晚上才到,河水漸漸漲起來,他們不熟悉山路;順著山嶺直下,大象的牙齒撞在岸邊的樹上。大象的脾氣很暴燥兇猛,反而用鼻子將樹拔倒,結果大象因此致死。令人遺恨的是,路途上艱險的群山已經翻越,將要到達平地,這時大象死了,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向東經過疏勒,來到沮渠,路途有一千多里。同行的旅伴有500人,都共同推舉玄奘為大商主,位居中營,其餘人在四面防守。沮渠這個國家,歷來就鎮守著十部大型佛經,每部各有十五個倡頌,如前代的僧傳所傳說的一樣。這個國家將這些佛經當作國寶來守護,不允許佛經分散出去。現在這個國家隸屬於突厥。都城南邊有座大山,現在有3個羅漢己進入滅盡定。往東行進800里,來到于闐國。這裡的土地都是沙壤。寺院有一百多座,僧徒有5000人,都學習大乘佛法。城西有一山寺,佛曾經到這裡來過。有一個大石室,有一羅漢在裡面進入禪定,石室的門被封閉起來。起初,玄奘既已翻越蔥嶺,便先派遣自己的僕人,帶著奏章向朝廷呈上,說明自己已經到達國家所影響的地區。皇帝下敖,表示慰問,讓玄奘早日到京與皇帝相見。玄奘來到於閑,四大象死亡,其所馱的佛經、佛像無法運到京城。玄奘又向皇帝上表,陳述此情。不久,皇帝下別敖,令于闐王向玄奘供給鞍馬。既然是奉皇帝的旨令,所以玄奘一行乘著駱駝和馬,來到了沙州。玄奘又奉效令,按于闐到沙州的行程,付給於闐所雇駝馬的價值。從這裡玄奘乘擇站的馬,共換了二十多次乘馬,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日來到京城西郊。京城的僧人和老百姓奔走相告,前往觀看,把街道都給堵塞了,數十萬人都如同遇到彌勒佛下生那樣激動。玄奘準備進入京都,但是人們喧阿擁擠,無法前進。玄奘便停在館台,整夜都有衛兵守衛禁護。等候禁兵遮斷行人;讓觀眾都停在道路的兩旁,從舊城西南一直到京師朱雀街的都亭擇,有二十餘里,人群都排列起來,向玄奘禮拜參謁,玄奘在人群中都無法轉身、走動。這個時候,皇帝到洛陽去了。玄奘便將所帶佛經、佛像留在京師,送往弘福寺。京城的僧人們都爭著用幢幢排隊迎接,來增加運送佛經、佛像的莊嚴氣氛,比丘、比丘尼和善男信女的喧嘩聲,又超過玄奘初至京城之時。正當此時,又感應天上的祥雲出現在太陽之北,祥雲呈圓形如傘蓋一樣,紅色、白色相互照映,正好位於佛像之上,空中呈現出光輪。這個光輪並不是圍繞著太陽,大家更是讚嘆不已。從午時到傍晚,經像進入弘福寺,天上的光輪才僅僅消失了。玄奘的到來,致使京都在5天以內工農士商停止了自己的工作,信仰佛教的各色人等歸仰敬承。在這個時期,玄奘受到極高的敬仰和傾慕,是歷史上任何人都無法相比的。玄奘雖然受到人們的讚譽,但他獨自在賓館內,清閑地坐在那裡,沒有去外面與觀眾相見,恐怕召來人們的非議。玄奘來到洛陽,特別受到皇帝的慰問。玄奘將用馬馱來的西域各國異物獻給皇帝。皇帝發下敕令,將玄奘領入深宮的內殿中,得到皇帝的親自召見。玄奘向皇帝敘述西域各國的佛教積風土人情,皇帝非常滿意,從卯時一直談到酉時,沒有感覺到己超過召見的時間,直到關閉城門的鼓聲響起來,才結束了談話。皇上就要親任主帥,征伐遼東,明天早晨將要出發。皇上下令要玄奘一同前行,玄奘以旅途勞累堅決辭退了,並向皇帝陳請進行佛經翻譯。皇上答應了玄奘的請求,於是敕令京師留守梁國公房玄齡,專門負責監護翻譯工作,所需要的物資全由國家府庫供給。起初,玄奘在印度時,他的名聲流傳於五印度,他經常稱讚談論支那國人民眾多、物產豐富的盛況。戒日王以及菩提寺的僧侶思念、聽聞這個國家,己經很久了,但是由於遠山阻隔,兩國沒有信使往來,因此無法確信。那裡經常傳說,贍部州由四個國王治理,東方叫脂那,是主管人民的國王;西方叫波斯,是主管珍寶的國王;南方叫印度,是主管大象的國王;北方叫獫狁,是主管馬群的國王。人們都認為這個國家就是這樣來治理的,因此才有這樣的傳說。玄奘既已安然到達印度,他敘述的情況恰恰又與傳說相一致。戒日王和佛教僧徒,各自派遣使者,帶著佛經和珍寶,從遠方到中國貢獻。因此,印度國使者的信命,是從玄奘才溝通的,是他宣傳講述皇帝的宏猷而實現的。印度的使者返回西方,朝廷又敕令五玄策等二十多人,隨即度使者前往大夏國,並向國王和僧侶們贈送綾帛一干余段,在數三上各有等級的區別。王玄策並從菩提寺僧人那裡召請製造石蜜(即白糖)的工匠,菩提寺便派遣工匠2人和僧侶8人,都來到中國。不久,朝廷敕令他們前往越州,用那裡的甘蔗製造石蜜,並獲得成功。此前,有菩提寺3位僧人送佛經初到中國,朝廷下敕令,召集京城的僧人設立齋戒,並在弦福寺翻譯(大產經)等佛經。不久,玄奘的信來到,便敕令暫且停止翻譯,等玄奘到京城後再進行翻譯。皇上對玄奘誠心敬仰,盼望他早日回來,多次下詔,令玄奘迅速回到京城。但是玄奘因事拖延了到達京城的時間。玄奘在洛陽宮內拜見皇帝,滿足了皇帝對玄奘的渴望之情。玄奘向皇帝請求進行佛經翻譯,希望在全國挑選有學問的僧人參加。皇帝說:"法師對於漢語、梵語都精通,在文詞和義理上通達敏捷。如果挑選其他僧人參加翻譯,恐怕只會顯示出他們知識狹小笨拙,結果反而有損於佛教聖典。"玄奘說:"以前,前奏、後秦的翻譯場所,弟子就有3000人參加。即便那時有這樣大的規模,他們翻譯的經典,還恐怕後代不知道當時的翻譯狀況,對他們的翻譯心存懷疑,不能信奉。如果不挑選全國有學問的高僧共同遵奉佛典翻譯的規則,怎麼能以我一個人的能力來完成朝廷的委託呢?"玄奘多次向皇帝堅決請求,皇帝才同意了。皇帝說:"自從法師走後,朝廷建造了弘福寺,那裡·地方雖小,但是其中的禪院卻非常清靜,可以作為翻譯場所。所需要的人員、物品和雜役,都要與房玄齡商量,務必優厚供給。"玄奘既已得到詔令,便返回京師。隨即召請沙門慧明、靈潤等人擔任證義;沙門行友、玄賾等人擔任編輯;沙門智證、辯機等人擔任錄文;沙門玄模來核證梵語;沙門玄應來確定字體的偽正。這一年的五月開始翻譯《大菩薩藏經》20卷,我(即道宣)擔任執筆,並且對詞理進行增刪。這部經廣泛解釋六度、四攝、十力、四畏、三十七道品各種菩薩修行的方法,共有十二品,將近四百張紙。另外,同時又翻譯《顯揚聖數論》20卷。智證等人輪替擔任記錄文字,沙門行友詳細整理文句,奘公對該論又重新加以修改。接著又翻《大乘對法論》15卷,沙門玄賾擔任筆錄。在翻譯期間,稍微有些空隙,玄奘又寫出《西域傳》(即〈大唐西域記〉)12卷,沙門辯機親自聽玄奘講述在西域遊學的事情,辯機按時間先後對史料進行了編排。同時又翻譯出〈佛地經〉、〈六門神咒〉等經,總計有八十卷左右。自從佛教傳入以來,所翻譯的佛教經典,都是先根據譯師誦出的梵語,記錄為梵文經典,再按照漢語的習慣翻譯為漢語,然後擔任筆受的再對漢語文字進行整理,在翻譯過程中有時增加有時刪削,這樣就無法保證翻譯的準確性。今天所翻譯的經典,都是根據玄奘的主旨,經文的意思由玄奘一人決斷,玄奘出語成章,記錄文詞的人隨著玄奘的譯語記錄下來,其他人就可以閱讀玩賞,因此玄奘所譯的經典就超過了孫吳漢魏所譯經典的水平。但是,西方梵文的特點是重視文句,勾鎖連類,有很多重複的文字。翻譯成漢文就非常繁重複雜,因此讓編輯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目的是便經文的詞義通達一致。譯文的定本編成後,秘書再進行繕寫。此時,皇帝的車駕返回京師,玄奘便將譯文呈上,並請皇帝作序。不久,皇帝降下手詔說:"法師歷來就以高尚的行操標明世人,很早就超出塵世的煩累,來寶船而登上佛教彼岸,搜尋佛教妙典而開闢佛教法門,弘揚闡釋佛的大智,蕩滌各種塵累。因此,當佛的慈雲將要收卷時,將它舒展開蔭復上下左右四空,慧日將要昏暗時,又使它明亮起來照耀八方極遠之地。便慈雲舒展、慧日再朗的人,難道不是只有法師才能作到嗎?朕學問淺薄、心識愚拙,對於一般事物還迷惑不解,何況是佛教幽奧微妙的義理,怎敢去妄測其深淺。請我為佛經題寫序言,這不是我能勝任的。送來的新撰寫的〈西域傳〉,我將親自閱讀。"到西域使者要返回時,朝廷又派出二十餘人隨他們前往印度。以前他們送來的國書,在中書省進行討論。皇帝下敕書,認為由於異國語言不同,唐國的書信,務必要與其語言相一致。如果沒有精通異國語育的人,將會有損國家的聲名。所以送往印度的各種國書,都要依靠玄奘將漢語翻譯成梵文,謹慎處理文詞的"輕重,讓那裡的人讀後,要對中國加以尊崇。又下詔書,令玄奘將五千言的〈老子〉翻譯成梵文,贈送給西域各國。玄奘便將道士們召集起來,讓他們講述(老子)的玄奧理論,等真正領會了其中的文詞義旨,再進行翻譯。道士蔡晃、成英等人,都等著引用《大智度論》、《中論》〈百論〉的玄義,用來會通道教的經典。玄奘說:"佛教、道教這兩個教派,其宗旨有天壤之別,怎麼能用佛教的言論,來解釋道教的義理呢?詳細核實其文詞,這種解釋是沒有根據的。"蔡晃說:"從過去相傳的道教義理,就是歸依於佛教的理論。至於〈三論〉(即〈中論〉、〈十二門論〉、〈百論〉),是晃所遵從的。〈三論〉的義理與道教經義有暗通之處,不是沒有相互會通的地方,所以才引用佛教義理來解釋〈老子〉。如僧肇所著的論文(即〈肇論〉),大量引用〈老子〉、《莊子》的語言,他自己還申明此點,並不覺得有什麼奇怪。佛教語言與道教有相似之處,用這種方法翻譯,並沒有什麼地方違背詔令。"玄奘說:"佛教傳人中國的初期,對於佛教經典的深刻義理,人們有許多不理解的地方八老子》講的玄妙理論,有些地方與佛的言論略有相通。《肇論》引用老莊言論,是作為一種奘比。怎麼能將比喻的言詞當成佛教的最高義旨呢?今天,翻譯過來的佛教經論非常繁富,每部經論各有宗旨。《老子》只有五千字的論文,而沒有解釋《老子》的文章,其餘一千多卷的道教經典,大多都是醫方。至如中國的賢明之士如何曼、王弼、周禺面、蕭繹、顧歡等人,就有數十家註解《老子》,為何不引用他們的解釋,反而去旁通佛教,這難道不是象計算歲數而卻找不到腳印那樣嗎?"就這樣依據玄奘的主張將《老子》翻譯為楚文,將要裝訂成冊時,道土成英說:「《老子》一書義理幽玄深遠,如果沒有序言引導,怎麼能夠通達其中的義旨》?」請玄奘將序言也翻譯為梵文。玄奘說:"通觀《老子》一書,講的是治身;治國的道理,在文詞上己經非常詳備了。那種關於即齒咽液的序言,其言詞下劣阻陋。恐怕西方異國看到這樣的序言,會看不起我們的鄉邦文化,我會感到對不起我們的國家。"成英等人將此事奏知各位宰相輔臣。玄奘又陳述自己的心情。中書令馬周說:「西域有沒有象老莊那樣道派?」玄奘回答說:"九十六種道術,都是希望超脫生死。由於師承上有滯礙,致使他們的理論淪落為關於物質的論述。如順世外道,關於四大《即地、水、火、風》的道術,勝論師關於六種真理的宗派,都是中國文化所沒有談到的。如果將《老子》一書的序言翻譯為梵文,恐怕被那裡的道派當作笑林。"因此,使不再翻譯序言。玄奘認為對佛教的弘揚贊助,即使達到極限,也不會超過帝王的影響。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及流傳過程中,自古都以帝王的弘揚為重。因此,玄奘又一次上表,說:"奉讀墨敕,皇上對我濫加獎勵。我一定遵照皇上的旨令,刻苦精守佛教的戒律。玄奘在學業上空疏淺薄,在僧侶中濫竽充數而已。幸屬九州得到治理,天下安定,憑藉皇上的威靈才得以遠征,憑侍國家的威力而去訪求佛法。窮盡懸遠之地,冒著生命危險,雖然屬於自己的愚誠所致,但是纂集異文、感化荒蠻,確是依靠天朝的文化。所獲的經論,奉旨翻譯,現在已勒成捲軸,沒有序言詮釋其玄理。我想陛下的智慧和才思象天上的雲彩那樣敷暢,陛下的文筆象天上的仙花那樣燦爛。義理上包含玄奧的繫辭和象爻,才調上超過所有的英明之士。名聲跨越千古,求實掩蓋百五。我聽說神力是沒有方所的,不是神思是無法詮釋其義理的;聖教玄妙深遠,沒有聖人"的文藻,怎麼能闡明其源淵呢?所以,我才冒犯皇上的威嚴,希望皇上作序。皇上沒有應允,致使我撫胸嘆息,不知道該怎麼辦。玄奘聽說,日月照耀長天,又把光輝分給那些門窗;江河綜理大地,也把一部分潤澤流向那些山岩窪地。琴瑟所奏出的寵大音樂,並不在聾昧者面前把聲音秘藏起來;金壁奇珍,難道對於愚瞽者就把它的光彩隱藏起來嗎?我才敢根據這個道理,再次向皇上祈請。伏地乞求雷雨降臨,天文俯照,匹配天地兩儀而同樣長久,與日月一樣懸空照耀。然而,駕嶺所留下的微言,依靠皇上的神筆的弘贊而傳揚久遠,雞園留下的奧義,依託皇上的英詞而宣揚通達,豈只是那些僧徒獨自蒙獲恩德榮耀,同樣也便那些蠢蠢眾生能依靠佛法而超脫塵世的煩累祟了。"就在玄裝上表奏請的那一天,皇上下敕同意寫序言。皇帝對附馬高履行說:"你以前請朕給你父親撰寫碑文,現在,我的氣力已不如過去了。我希望作些功德,為玄奘法師撰寫序文,不能寫碑文了,你要理解此事。」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皇帝來到五華宮,下令將玄奘召來。皇帝問:"最近翻譯什麼經論?"玄奘回答說:"正在翻譯《瑜伽師地論》。"皇上又問:此論是哪位聖人所作?講的是什麼義理?"玄奘對皇帝的提問全都回答後,皇上令將論取來,自己要親自閱讀。接著便下詔書,新翻譯的經論要抄寫9個本子,頒發給雍州、洛州、相州、兗州、荊州、揚州等9個大州。玄奘又請皇帝為經論題序,皇上於是寫出序文,名叫《大唐三藏聖教序》,在明月殿,令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對著群臣宣讀。〈大唐三藏聖教序〉說:"我聽說,天和地有形象,顯現為復蓋、載乘兩種形式,包含萬物的生長;春夏秋冬四時沒有形體,卻在暗中以寒暑交替的方式便萬物發生變化。因此,仰觀天象、俯測地理,一般人都能識別出其中的變化;而要明察陰、洞悉陽,就是賢哲之士也不能窮盡其中的理數。然而,天地包含著陰陽之所以能被認識,是因為天地有形象;陰陽處在天地之間而又難以窮盡其理,是因為陰陽沒有形體。因此,可以知道形象顯著可以征核,即使是愚人也不會迷惑;形體潛隱無法看見,即使智者也會迷昧。何況佛法崇尚虛無,依靠幽玄之理、控制寂靜之體,廣泛救濟芸芸眾生,掌管統御十方世界呢?其成靈至高無上;其神力無不在其下。放大則瀰漫於整個宇宙,縮小則可以置於毫釐之中。無死無生,歷經千劫而不老;若隱若顯,運轉百種福德而常新。深妙的道理凝練玄奧,尊崇它,卻不知它的邊際;佛法的河流清浪寂靜,汲取它,卻無法測探它的源頭;所以知道那些蠢蠢凡愚之輩,渺小的、平庸的鄙俗之人,窺測佛教的宗旨義趣,怎麼能不產生疑惑呢!然而,偉大的佛教的興起,它的基礎在西方印度,在漢朝宮庭中騰飛而有清晰的夢境,照耀東方而宣流慈悲。往昔,在佛分身分跡化導眾生之時,佛的言教不用馳傳而眾生就己歸化;眾生的佛性本有、後有之世,人民敬仰佛的智德而知道遵而行之。及至佛涅集後,形體隱晦,歸真空寂,儀容遷變,歷越一世。他的金容無色,不再光照三千世界;他的產麗的畫像被畫出來,空有三十二種殊異勝相。於是,佛的微言大義廣泛傳播,將有識之生物從三種災難中拯救出來;佛的遺訓流傳到很遠的地方,引導眾生到達菩薩修行的十個階層。然而,佛的真正精神是難以認識的,佛教的宗旨無法統一起來;偏執的學說人們容易尊行,於是正確的學說和錯誤的理論便紛然雜陳。因此,對於空論和有論,人們按照自己的習學不同而有了是非之分;大乘和小乘,也因為時代不同而有興盛與衰落的不同。玄奘法師,是佛門的領袖人物,幼年就胸懷貞潔聰敏,早就悟解三空(即空、無相、無願)的精髓;長大以後與佛的精神相契合,首先包含了四種忍行。即由松風、水月,也不足以與他的清新、明潔相比;即便仙露和明珠,也無法與他的明朗、潤澤相較。所以,因他的智慧通達無有煩累的境界,他的神識能夠探測沒有形象的玄理,超越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挺拔於世,千古一人而無雙。集中心思於內心世界,因正確的佛法衰落而悲傷;將自己的思慮停留於玄妙的法門,因深刻的佛典文字訛謬而慨嘆。他想對佛教經論分條析理,以超過前代的傳聞;除去偽濫的東西,繼承真正的佛法,便後學者能夠悟解。因此,他渴望西方凈土,前往遊歷西域,冒著危險.向遠方邁進,拄著手杖孤身一人去長征。早晨積雪紛飛,中途迷失了道路;晚上驚沙揚起,空曠的天空迷失了方向。萬里山川,拔開煙霧雲霞而只身前進;百重寒暑,踏著霜雨而前行。由於他非常虞誠而使勞累減輕,求法之志遠大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周遊西方17年,歷盡了有佛法的國家,諮詢探求正確的佛教。"他在即度雙林(佛涅磐地)及大條河流的地區學習佛法,在鹿苑和鷲山瞻仰奇異聖跡;在先聖那裡繼承至極名言,在上賢那裡接受真正的教理。探索微妙的法門,精細地窮盡了玄奧的學業。一乘五律的教法,在自己的胸中賓士,八藏三莢的經文,像波濤一樣從口中滾滾流出。從他所遊歷的國家中,搜集了三藏中重要的經文共657部,將要翻譯出來,流佈於中華大地,宣揚佛教的勝業。從遙遠的西方引來慈祥的雲彩,將佛法的甘雨傾注在東方邊地。神聖的佛教經典殘缺不全,由此而重新完整;芸芸眾生的罪過,因此而得到福德的回報。將火宅中的乾柴烈焰澆濕,與眾生共同從迷途中拔離出來;將愛阿中的昏暗波濤照亮,與眾生一同到達世界的彼岸。因此我們知道作惡因業力而墜入地獄,行善因善緣而升入天堂。升天堂或墜地獄的原因,全憑每個人的行為而定。譬如桂樹生長在高嶺之上,雲露才能滴落在它的花上;蓮花從綠波中長出來,飛塵才無法將它的葉子污染。並不是蓮花的性情自潔而桂樹的本質就貞潔,而是因為它依附的地方高,則微小的物質就不能煩累,所憑藉的東西清凈則污濁的東西就不能沾染。那些花卉草木沒有知覺,還能藉助善的東西而使自己成為善,何況人倫有認識,怎能不去憑藉幸福而求導幸福呢?因此希望這些佛經流傳施與,將與日月一樣而長存無窮;這種福德流布到遙遠的地方,與乾坤一樣永遠廣大無邊。"玄奘上表感謝說:"我聽說易封的六爻探賾索隱,仍局限生與滅的境地;對百物的正名,沒有涉及真如的境界。儘管如此,人們還要徵引遠古羲皇的文冊,目睹其奧妙而不能測定它的神奇;遐想軒轅氏的河圖,將歷代的美德都歸功於它。尊敬的皇帝陛下,是佛光王轉生降世,金輪正統御天下下,廓清了先王統治的九州之地,掩蓋了百千日月的光芒。開拓歷代所沒有的區域,包納了象恆河中沙那樣多的法界,遂使給園精舍都並人自己的封地,貝葉上的靈文都歸人自己的冊府。玄奘過去因出訪印度,參拜耆閉崛山,途經萬里,憑藉國家的天威,如同腿步之遙;沒有乘坐千葉蓮花,到達佛涅架的雙林,如同吃頓飯的功夫。搜集弘揚三藏經文,窮盡了龍宮裡的全部儲藏;研究一乘教理,窮盡了佛在鷲嶺宣說的全部遺旨。這些經文都由白馬載馱,返回祖國獻給朝廷。不久承蒙皇帝下詔,讓我翻譯佛經。玄奘的知識趕不上龍樹,謬濫地參與傳揚佛法的榮耀;玄奘的才能不如馬鳴,深深慚愧沒有直說佛法的敏思,所翻譯出來的經論,紕謬舛異的地方很多。遂承蒙皇天的恩惠,專門為此撰寫了序言。語言超越了象辭、繫辭的範圍,就象好幾個太陽聚在一起放出於道光芒;義理上包括了眾妙的門徑,如同智慧的雲雨濕潤百種草木。佛以一種聲音演說妙理,億萬年也難以相逢,忽然以自己卑微的生命,親自聽受正確的佛法,自己歡喜踴躍,如同聽到佛的預言一樣。"玄奘表啟上奏的當天,皇帝就下敕說:"朕的才能不如王圭璋珍貴,言詞不能博聞通達。至於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昨天所寫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自己的筆墨將金簡污穢,自己的言詞象瓦礫那樣混入珍珠之林。忽然收到法師的來信,受到不適當的褒場讚頌。自己躬身思慮反省,更加覺得沒有顏面。我的序文不值得稱頌讚美,空勞法師來信致謝。"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諭後,又上表致謝,皇上下敖說:"朕以往沒有讀過佛經,加上沒有才智,突然製作序文,反而會污染經文。看了法師的全部來信,枉被褒揚贊飾,受到虛美,心中非常慚愧。"自此以後,朝中宰臣英俊博達之士,都寫文章表達自己對佛教的讚歎擊賞,佛教的弘揚,氣勢很盛。皇太子撰寫了《述三藏聖教序》說:"顯揚正確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則不能使經文廣大,崇揚微妙的言詞,如果不是賢者則不能確定其宗旨。因為其如聖教,是各種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種經論的軌範啊!它綜括弘大長遠,奧旨深遠,極盡了空與有的精微,體悟了生與滅的機要。言詞豐茂,道理廣大,探尋其中義理的人,不能究測它的源頭;文字顯明、義理幽深,按照它去修行的人,無法探測它的邊際。因此知道,佛的聖慈所包含的業感,無害而不到達彼岸;佛的妙化所函蓋的因緣,無惡而不被剪除。開示法網的綱紀,弘揚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撣定、智慧。)的正教,拯救眾生於塗炭之中,開啟三藏的秘密。因此佛名沒有羽翼而飛行於長空,佛道沒有根基而永遠堅固。從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經歷千古而道名人常不變;佛的應身赴感顯現,經歷塵劫而應身常住不朽。早晨的鐘聲、夜晚的梵唄,兩種聲音在鷲峰交會;慧日高照,佛法流轉,佛在鹿野苑轉動定慧雙輪。天空排列著寶蓋,與下雲相連而共同飛行;庄外曠野中春天的樹林,與天上仙花合成續紛的色彩。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為福慶的資本,垂拱無為而全國八方荒遠之地得以治理;德政施於百姓,整整衣袖而萬國前來朝貢;恩惠施給那些已死去的人,貝葉經文藏於石室之中;惠澤及於昆蟲,梵說偈頌流入金匱(金匱、石室喻國家藏書之處。)之內。遂便印度的阿耨達河與中華的人條大河相通,耆者掘山與蒿山、華山的翠嶺相接。我認為,佛的法性凝定靜寂,沒有歸心於佛法是不能溝通的;佛的智慧玄奧,只要誠懇感應便能顯現明通。沒有想到,在昏暗之夜,點燃了智慧火炬之光;在家宅著火之時,降下佛法甘雨之澤。於是,百條江河雖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匯合;萬類事物義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實際。這難道能與商場、周武比較優劣,自堯、舜比較聖德嗎?玄奘法師,平素胸懷聰穎、立志平夷簡易。兒童時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華塵世,心情專註於禪定,蹤跡隱藏於幽深的岩谷,在三禪的境界中棲息,游心於菩薩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種感官的境地,獨自在印度迦維國(佛誕生處)漫步,會通一乘佛法的奧自,隨著機緣化導眾生。因中華沒有正確的佛法,到印度尋訪佛教真經。遠涉恆河之水,終於獲得完滿的義理。多次登臨雪山,又獲得雪山半倡。往還尋訪佛法17年,精通了全部佛教經典,以利益人類作為自己的志願,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遵照敵令於弘福寺翻譯聖教。引來象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滌塵污煩勞而永不枯竭;傳授智慧燈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恆久光明。如果不是長久培植善良的因緣,如何能夠顯揚佛教的宗旨呢?所謂法相常住不壞,與日胡、星辰的光明齊等;我皇的福報,與天地一樣堅固。我見到皇上寫的眾經論的序言,超越古今,義理上包含著金石的聲音,文采上具有風雲的潤澤。李治只能用輕微塵埃附著於高高的山嶽,墜落一滴露珠添入奔騰的河流。略舉大綱,寫成這篇序記。"自此以後,玄奘經常到內官參拜,皇帝向他尋問佛經中的奧義。翻譯工作相續不斷,不耽誤一點時間。敕令賜給玄奘一件雲水僧衣,精妙絕倫。又敕令天下,每個僧寺剃度5人,來維持聖種,這都是玄奘的功勞。這年冬天十月,玄奘隨皇帝來到京城。於北陰建造弘法院,玄奘長時間住在那裡。起初,在曲池為文德皇后建造慈恩寺,下令玄奘住在那裡,剃度300人為僧。下令在慈恩寺西北建造翻經院;新剃度15人作為玄奘的弟子。在原來的弘福院,仍然供給10人為弟子。現在的皇帝(高宗李治)繼位,他平時對玄奘就非常珍視敬重。召玄奘入宮加以優待慰問,禮遇上超過恆常的規定。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玄奘向皇帝上奏,請求建造梵本藏經合,得到敕令賜給物品,不久就建成了。高宗又將玄奘召入宮內,在修文段翻譯(發智論)等論典。高宗降下用飛自書法寫的手詔,表示對玄奘慰問。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為皇太子在慈恩寺設置大齋會,朝廷官員都來到這裡,黃門侍郎薛元超、中書郎李義府說:"翻譯經典是佛法中的大事,不知有哪位德高望重的人參與譯經來光大顯揚此事?"玄奘說:"明公提的這個問題,正是我平常心中所想的。翻譯佛經,雖然是僧徒的責任,但是要使譯經受人重視,最終還要憑藉朝廷貴官。象姚秦時期鳩摩羅什的譯經,則有安成侯姚嵩擔任筆受工作,元魏時期菩提流支的譯經,則有待中崔光擔任錄文工作,貞觀初年波頗譯經,則有僕射蕭王禹、太府蕭王景、庶子杜正倫等人監護校閱詳細審定。今天的譯經,卻沒有朝貴參加,是不足以光大久遠的。另外,大慈恩寺是皇上表達對父母的深切哀悼、追念,建造得非常壯麗,表達實際的美德的,沒有能超過碑頌的作用。若能承蒙二公為此向皇上進言,則不朽的業績,自然會在古今歷史上留下美名。"他們便答應下來。第二天早晨,皇帝派遣給事宣讀敕令說:"所須官員幫助翻譯的事,己經安排好了。慈恩寺碑文,朕親自撰寫。"不久,又下敕書說:"慈恩寺的翻譯,文詞義理必須精美,因此令左僕射于志寧。中書令來濟、禮部許敬宗、黃門侍郎薛遠超、中書郎李義府等人,對經典在文義上有不妥當的地方,要隨時進行潤色。如果需要學士助譯,可以任意追加三兩人。"及慈恩寺碑製成後,玄奘請求皇帝親自書寫,得到特別許可,定期送到慈恩寺。京城佛寺都製造幢蓋,又效令王公以下太常九卿以商縣的伎樂,車馬一千餘輛停在弘福寺,皇上停在安福門,俯視送行的隊伍。京城的士女,排列在道路兩側,從北到南二十餘里,人群擠滿了街道。歷來佛法之興,是無法與此相比的。又賜給玄奘山水僧衣,比以前所賜的更加精妙,另有時服寶玩一百餘件。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皇帝駕幸洛陽,玄奘作為隨從,安置在東都積翠宮。皇帝將玄奘召入宮中雨日殿,翻譯(觀所緣論)等論著,又在明德宮翻譯(大毗婆沙論)等論著。玄奘少年時期離開家鄉,頭髮白的時候才回來。訪問自己的親人故舊,己經零落殆盡了。只有一個姐姐,迎來與玄奘相見。向她訪問父母的墳墓,殯殮後還沒有遷入葬埋。玄奘便卜算勝地,修墳改葬。少室山西北緱氏縣東北的遊仙鄉控鶴里鳳凰谷,就是玄奘出生的地方。不遠處有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所建立的,是翻譯(十地經論)的地方。玄奘希望將少林寺作為自己棲托之地,為國家翻譯佛典。皇帝降下手敕說:"看不上表後,知道你想晦跡岩泉之內,追慕支道林、慧遠而超越古人;把心虛寄托在禪定寂滅之所,繼承佛圖澄、羅什的事業以標榜於今世。這種風度情操,確實是值得敬仰欽尚的。朕學業空泛,不能探究其中的高深。然而以我自己的淺識薄聞,沒有看出此事有什麼好處。法師是三界的橋樑,吸引眾生到達彼岸。你的智慧將佛法的心燈點亮,你的禪定使意識的河流凝固。"不是情塵所能堵塞,意識的波浪豈能驚動你的意志。然而,只要是道德可居,何必非要泰山、華山的疊嶺?只要有空寂的境界作為自己的居住之所,豈能獨有少室山的重巒可居呢?希望你收回來言,不要再有請求。如此,作為在鬧市和期堂上的著名隱居者,不但比昔日的賢者更可貴,拓廣增益人們的見聞,更可在當代受人珍視。"因此,玄奘使不再上言此事。顯慶三年(公元658年),為皇太子建造的西明寺落成,下放令給玄奘上等住房,派遣僧徒10人充當侍者。有部(大般若經>,有二十萬個偈頌,中國的八部般若都包括在其中。不久,下敕書令玄奘住在五華寺,翻譯所需的供給全部依據京城佛寺的標準。玄奘便得以靜下心來,不耽誤翻譯時間。從顯慶五年(公元654年)正月初一,開始翻譯大本(般若經》,至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底翻譯結束,共有四處十六會,總計600卷。般若空字的經典,全部包括其中了。在翻譯(大般若經)期間,又翻譯了(成唯識論八(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品奘足論)等論典。至十一月,上表呈上(大般若經),請皇帝撰寫經序。在蓬萊宮,通事舍人馮義宣讀敕書,答應玄奘的請求。玄奘去世到現在己經兩個月了,其顏色就像往常一樣不變。又有一些賓應故事,都刪略不再述說。皇帝下敕書,埋葬那天,允許京城的僧尼用幢蓋前往送葬。於是素蓋素幢飄浮在空中與白雲相合,悲哀的筋聲、梵唄聲,使人神的氣都斷遏了。老百姓因玄奘之死而感到悲哀凄涼,僧眾對玄奘的逝去而感到可惜。便將他埋葬在白鹿原,沿途4Q里到處都是送葬的老百姓和僧徒。他的墳塋與其兄長捷的墳墓相近,高高的白塔,離京城很近。不久,降下特別玫書,令在樊川改葬,通告所屬州縣,供給改葬所需的官吏人力。又將玄奘的遺體從墳塋中取出,眾人都感到驚嘆詫異,玄奘的遺體經過長時間埋葬,其顏色仍象初下葬時沒有改變。如果不是他生前願力的維持,怎麼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呢?我(道宣)以暗昧之資,很不夠資格地參加了譯場。與他對面敘談,多次寒喧。聽他的言談,觀看他的行動,名與實相符如一。他從早到晚精歷勤奮,計算著時間分配自己的工作,勤勉不懈,精力都集中在佛法事務上。他的言談從不涉及名利,行為斷絕虛飾浮華。同時,他又善於識別抓住機緣、通達人的性情。對人不驕傲、不餡媚,行動或藏守都能適時而動。他講的義理非常幽深,善於辯明詮釋疑議,確實是當代的英賢,是佛教法理方面的將帥。而且他進入法門學習佛法,與一般人有很大區別。聽受、閱讀佛教經論,作為自己恆常的任務。他周遊中華各地,在諸多論師那裡汲取知識,分剖精髓,學盡了其中的精奧義理。每到一處,莫不傾盡各方學識,更新自己的知識寶庫。因而他能不遠數萬里,去咨訪尋求正確的佛法,發誓即便捨棄自己的身體性命,必須以獲得真正的佛法為目的。他從張掖出發,途經流沙,途中所經歷的艱險,身體性命差一點斷滅。到達高昌後,比出發時倍增榮耀。每個國家都傳乘護送,因而他觀看了全部聖靈遺迹。路出鐵門、石門,親自跋涉沙嶺、雪嶺。歷盡天險而壯志愈加慷慨,遭遇兇惡賊徒而他的神情更加勇猛。加以他歸依稟受佛教正法,師承戒賢法師,法理隨著他的言談得到弘揚,義理方面不需要聽受第二遍。廣泛學習各種論典,將這些理論都藏在自己的心中。致使印度僧侶對他傾心膜拜,對他在法理上毫無保留。玄奘又因(大乘起信論》是馬鳴大師所作,印度的僧人想得到該論的焚本,玄奘便將(大乘起信論)翻譯成梵文,在五印度傳通流布。這是佛法教化的機緣,東西方互相影響的例證。另外,印度的其他論典,特別重視聲明學,玄奘便虛心請教,隨著老師的講授他使通曉了。印度經典在聲調上有七種變化,在文章體勢上每次都不同。他曾三次學習(瑜伽師地論》,使他的胸懷更加恢弘。因而那爛陀寺的3000名學僧,都稱玄奘為智囊是維護佛法的城塹。他們看到玄奘的言談,聽聞他講的詞義,都彈指讚歎說:怎麼會有這樣學問淵博的人呢?在他所遊歷的130個國家中,不論僧徒或俗士、外道或正教,聽到玄奘名字的人,沒有不敬仰他的道德、歸依於他的,從而使佛教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信仰。增加了國家的榮耀,邊遠地區得以安定,每年都有遠國的獻奉,這都是玄奘的功勞。如果不是天資英靈,生下來就有智慧,加以聖賢的傳授,如何能振興這樣偉大的事業、引導人們到達佛遺留下來的道路?歷代僧傳中記載的往印度求法的人,開始於法顯、法勇,終於道邃、道生,在求法的征途中相繼不斷,有17人返回故鄉。在精通漢語、梵語的文字,精妙理解中印文化,弘揚宣導國家的威德,使邪正悟解佛法諸方面,沒有人能超過玄奘的。遺憾的是在經論方面沒有翻譯出來的經典還有一多半,玄奘的年齡還沒有到衰者之期,可以說還有足夠的時間從事翻譯,沒想到突然離開人世,太可惜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632.中國結——一字型團錦共用套徒手編結過程
※《中國書法選:原色法帖選》(52冊)
※血糖指標-中國糖尿病網
※中國護照升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