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慶其:學習仲景用白朮的臨床體會(上/下)

關於品名《神農本草經》記載「術」,列為上品,無蒼朮、白朮之分。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術有赤、白兩種,赤即蒼朮,白即白朮。張仲景生年早於陶氏,故仲景方中之術,當不分赤白,書中白朮之「白」顯系後人所加。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蒼朮或白朮。現代所用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莖;蒼朮為菊科植物南、北蒼朮的根莖。《中藥大辭典》:白朮又名於術、冬術、浙術。《中藥學》講義上沒有明確指出於術、冬術就是白朮。《本草通玄》裡面把白朮和蒼朮的功效說得很清楚,它說:「蒼朮,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朮,補中除濕,其力不及白朮。大抵卑監之土,宜與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與蒼朮以平之。」「卑監之土」即土運不及,就是脾虛而引起的各種癥狀應該用白朮來治療。「敦阜之土,宜與蒼朮以平之」即土運有餘,脾氣偏盛可用蒼朮治療。張隱庵說:「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張山雷說蒼朮、白朮在古代不分,「而今已各別,則凡古人所稱燥濕逐水之用,今必以茅山蒼朮當之」。茅術是生在茅山的蒼朮,其燥濕功用比蒼朮還強,傷津者不可以用。近代丁甘仁、程門雪、黃文東先生的醫案中,都有茅術、於術、冬術、蒼朮、白朮,「其補益脾胃,則宜用白朮,白朮補中,雖以氣勝,不可謂其發汗;唯蒼朮則辛烈開腠,能發溫家之汗耳」,蒼朮燥濕發汗比較好,臨床用羌活勝濕湯時用蒼朮不用白朮。白朮的功效利水逐濕仲景凡治「小便不利」,多用白朮。如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真武湯等。《本經疏證》:「風寒濕痹、死肌、痙、疸,不得盡脾胃病,而以術為主劑者,則以濕為脾所主,濕能為患,固屬脾氣不治。」《本草衍義補遺》:「除濕之功為勝,又有汗則止,無汗則發。」白朮有止汗的功效,玉屏風散中有黃芪、白朮、防風,用白朮就是取其止汗的作用,同時也有發汗的作用。現代研究:白朮煎劑和流浸膏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抑制腎小管重吸收作用。腎小管有重吸收的作用,抑制重吸收達到利尿的作用,這是它利尿的機制。化飲定眩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真武湯治療「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澤瀉湯治療「支飲眩冒」;五苓散治療「吐涎沫癲眩」。朱丹溪說:「無痰不作眩」,「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痰飲化而津液行,「二陳湯是基本方」,濕痰用蒼朮、白朮;熱痰用青黛、黃連、黃芩;食積痰用神曲、麥芽、山楂;風痰用南星、白附子、天麻、姜蠶;老痰用海石、半夏、瓜蔞、香附;痰在脅下用白芥子;痰在皮里膜外用薑汁、竹瀝。真武湯治療「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治療腎虛水泛,腎氣不足水虛上泛而引起的心衰,水腫,「頭眩身瞤動」。國醫大師裘沛然教授常用真武湯治療眩暈。他指出,「振振欲擗地」就是要暈倒地上。眩暈是因為飲邪蒙蔽清陽,清陽不升所以眩暈。澤瀉湯治療飲證:「支飲眩冒」。「眩」就是眩暈,「支飲」也是痰飲、溢飲、支飲、懸飲四飲中的一飲。它的特點是眩冒,也可以引起眩暈。澤瀉湯用澤瀉、白朮兩味葯。現代臨床用澤瀉湯治療內庭功能紊亂導致的梅尼爾氏綜合征。另外,五苓散治療「吐涎沫癲眩」。以上四個方都有眩暈,說明有痰飲蒙蔽清竅的都要用白朮,根據痰飲所在的部位不同,所選的方不一樣。後世朱丹溪提出「無痰不作眩」,其實他是以張仲景的四個方治療眩暈作為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總結他的經驗「無痰不作眩」,他說「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脾為生痰之源,要化痰首先要健脾。「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痰濕無處不到,在不同的部位用藥也不同。白朮可以定眩,張仲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祛濕通痹麻黃加術湯治療「濕家身煩疼」, 這是背脊、全身疼痛、煩躁不安,濕邪侵犯了太陽經絡,麻黃湯可以發汗,加白朮可以祛濕除痹;桂枝去桂加白朮湯治療「身體疼煩」,桂枝湯證出現身體疼煩,臨床上遇到的病毒感染,出現身體疼煩,比如SARS、禽流感,出現的身體疼煩,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重用白朮;甘草附子湯治療「骨節疼煩掣痛,或身微腫」;防己黃芪湯治療「身重」,濕性黏膩困重,濕為陰邪表現為身體笨重、困重,這些都是濕邪感染的例證;甘姜苓術湯治療腎著證,「腰重如帶五千錢」, 這是寒濕在腰部,腰為腎之府,感染寒濕表現為腰部沉重,可以用甘姜苓術湯。陳士鐸說:「如人腰痛也,用白朮二三兩,水煎服,一劑而痛減半,再劑而通如失矣。」 單味的白朮用二三兩可以治療腰痛。臨床報道用白朮30克,炙山甲6克,加白酒(30度) 100毫升,文火煎30分鐘,治療腰肌勞損,效果很好。健脾制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心下逆滿,氣上衝心,脈沉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桂枝證仍在,無汗,心下滿,微痛」。張景岳說: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治療採用崇脾制水。白朮是其制在脾的一個典型的藥物。有兩個方,一個是苓桂術甘湯,治療水腫的痰飲病,氣上衝心。第二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桂枝證仍在,無汗,心下滿,微痛」,白朮能夠健脾制水,心下滿可能心下有痰飲,所以心下滿。實驗研究:對實驗性胃潰瘍有預防作用,白朮煎劑能使離體腸管自發活動緊張性增高,能明顯拮抗乙醯膽鹼和氯化鋇所致的腸管痙攣,能明顯促進蛋白質合成。對小鼠口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促進肝的增長,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增加膽汁的分泌。白朮能明顯促進蛋白質合成,所以筆者治療肝硬化用大劑量的白朮,肝硬化者製造白蛋白的能力降低,導致白球蛋白倒置。重用白朮一方面健脾制水,一方便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提高蛋白,白朮還可以促進肝的增長,降低谷丙轉氨酶的作用,增加膽汁的分泌,所以有保肝利膽的作用。潤脾通便《金匱要略》:「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去桂加白朮湯方:白朮二兩,附子一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方中白朮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由於汗多傷津導致脾虛便秘,就加白朮生津潤腸通便。張隱庵:「土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能發生萬物,若過於炎燥,則止而不行,為便難脾約之證。白朮作煎餌,則燥而能潤,濕而能和。」筆者個人的經驗是:白朮通便, 一是用生白朮,二是劑量要大,需30~60克。北京名醫魏龍驤認為白朮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並將其用於脾虛便秘證。據報道:「以生白朮3兩,生地黃2兩,升麻1錢,大便通」一陰一陽,治療頑固性的便秘。魏龍驤的經驗治療頑固便秘白朮少則30~60克,多則120~150克。有臨床報道生白朮60克,生地黃30克,升麻3克,治療婦科術後便秘,有效率80%。安胎養胎《金匱要略》:「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白朮、川芎、蜀椒、牡蠣);《金匱要略》:「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當歸、黃芩、芍藥、川芎、白朮);《金匱要略》:「婦人懷妊,腹中疞(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當歸、芍藥、茯苓、白朮、澤瀉、川芎)。臨床運用:用白朮、黃芩有安胎的作用,與人蔘、茯苓、半夏、砂仁用於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與當歸、白芍、黃芩等,用於妊娠血虛有熱,胎動不安。與桑寄生、川斷、狗脊、茯苓、甘草,用於益氣養血安胎。3.學習仲景用白朮的臨床體會(下)摘自2015-9-25中國中醫藥報□王慶其上海中醫藥大學白朮的配伍運用白朮加麻黃:解表除濕,代表方麻黃加術湯。《金匱》「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太陽表濕證,胃寒,腰背酸痛,無汗,再加骨節酸痛嚴重,舌苔膩要加白朮,說明它不僅是寒,還有濕。麻黃有發汗作用,白朮也有一定發汗作用。配伍特點:麻黃得術,雖發汗而不致過汗;術得麻黃,並能行表裡之濕,此方為濕病解表微微汗出的代表方劑。臨床運用:濕邪偏勝的痹證;風寒濕停滯肌表,營衛不和的蕁麻疹;寒濕在表,肺氣不宣,水道不利的肺炎。其類方: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解表祛濕,輕清宣化,治療「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白朮加桂枝:健脾化氣,代表方五苓散。主治太陽病表邪不解,隨經入腑,水蓄膀胱者。配伍特點:白朮健脾運濕,桂枝通陽化氣,行水解表。其類方苓桂術甘湯治療「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現代臨床治療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急性膀胱炎、功能性尿瀦留、產後癃閉等。五苓散的經典配伍是桂枝與利濕葯配伍,桂枝起到通陽化氣,氣化利尿的作用。桂枝本身不利尿,它通過氣化,把水濕氣化到體外,達到利尿的作用。白朮也有利尿作用,但它的利尿作用不強,加桂枝相得益彰。筆者在臨床上白朮加桂枝配伍不僅用於治療痰飲病,包括肝硬化腹水、頑固腹水,還用於治療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急性膀胱炎、功能性尿瀦留、產後癃閉。白朮加乾薑:溫中除濕,代表方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治療腎著證:「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帶五千錢。」即寒濕留滯腰部經絡肌肉。配伍特點:乾薑、甘草辛甘扶陽,溫中散寒,白朮、茯苓健脾利濕。白朮是治療寒濕腰痛特別有效的藥物。乾薑化水飲效果好。《金匱》「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所以國醫大師裘沛然凡是舌苔厚膩濕重者,乾薑、白朮一起用,增加氣化功能。乾薑溫化寒濕同時溫化水飲,無論是寒飲、水飲、溢飲、支飲,包括肺部感染、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見痰稀薄,像泡沫一樣,劑量可以用9~18克。實際上乾薑有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乾薑一用痰就少了,起到化痰作用。這就是《金匱》裡面提到的「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的奧秘所在。脾為生痰之源,白朮和乾薑同用通過健脾達到化痰的作用。白朮加當歸:補血健脾,代表方當歸芍藥散。《金匱》「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懷妊,肝脾失調,氣鬱血滯濕阻。配伍特點:當歸、芍藥養血柔肝,茯苓、白朮健脾化濕。其類方:「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白朮、川芎、蜀椒、牡蠣)。「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當歸、黃芩、芍藥、川芎、白朮)。臨床運用:治療婦科胎位不正、先兆流產、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等。內科中治療心絞痛、外科中治療慢性闌尾炎。白朮加黃芪:固表實脾利水,代表方防己黃芪湯。《金匱》:「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即表虛風濕證。配伍特點:黃芪補氣固表,白朮健脾利水。水腫病表實證麻、術相配;表虛證芪、術相配。其類方有玉屏風散(《醫方類聚》)。現代臨床治療痹證、水腫、喘咳、臌脹、風濕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痛風、蕁麻疹等。白朮加茯苓:白朮加茯苓一個健脾利水一個淡滲利水,屬於同類藥物的相須作用。代表方苓桂術甘湯主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即飲停中州。配伍特點: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桂枝通陽化氣。類方有五苓散。現代臨床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內耳眩暈症、冠心病、風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白朮加附子:溫陽健脾,補火生土,代表方白朮附子湯。治陽虛風濕病,以濕為主。其配伍特點:炮附子溫陽祛寒,白朮健脾利濕。其類方: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生薑、甘草、大棗)治療風濕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白朮、桂枝)治療風濕煩疼,掣痛不能屈伸。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補火生土。現代臨床除了治療風濕痹痛外,經常用於脾胃疾病中屬於虛寒的病證。白朮加澤瀉:健脾利水,代表方澤瀉湯。主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脾虛飲泛,蒙蔽清陽。配伍特點:澤瀉利水消飲,導濁下行;白朮健脾制水。二葯相伍,清陽上達,濁陰下降。臨床運用於美尼爾氏綜合征、突發性耳聾、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加茯苓以減輕迷路水腫,石菖蒲通九竅,痰熱加黃芩、龍膽草,氣虛加党參、黃芪,陰虛加生地黃、石斛、麥冬,鼻炎加辛夷花、蒼耳子、防風,高血脂加山楂、丹參、茶樹根。筆者經常用澤瀉湯加減用於降血脂、降血黏度,包括高尿酸血症、代謝綜合征等。後世配伍:白朮加人蔘,白朮膏,補氣健脾。白朮加防風,白朮湯,補氣固表。白朮加枳實,枳實丸或枳術丸,消補兼施,根據輕重程度決定白朮用得多還是枳實、枳殼用得多。白朮加肉桂,桂術湯,溫中健脾。白朮加黃連,術連丸,治療吞酸嘈雜。白朮加白芍,治療腹痛泄瀉,痛瀉要方的組合。白朮加黃芪可以安胎。筆者經驗:白朮加蒼朮,治療脾虛濕困。白朮加薏仁,健脾淡滲利水,治療脾虛濕困,比如夏天胃口不好夾暑濕,噁心納少,可用白朮、薏仁、藿香、佩蘭、荷葉、砂仁。白朮加藿香、蘇梗,健脾化濕。白朮加蒲公英,治療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病。白朮加拔契,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腺化生。白朮加椿根皮,治療濕濁下注腰酸。白朮加茵陳、澤瀉、生山楂,能降血脂。白朮的劑量仲景29方中註明用量者21方。用2兩者8方,用3兩者6方,用4兩者3方,5兩、七錢半、18銖、6銖者各1方。仲景經驗:用於祛風濕量重,如麻黃加術湯、越婢加術湯、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附子湯用4兩;用於化痰去飲者量輕,如苓桂術甘湯、澤瀉湯、茯苓乾薑白朮甘草湯用2兩。湯劑量大,散劑量輕,如五苓散用18銖。筆者用大劑量白朮經驗:肝硬化及腹水:白朮用30~90克。用炒白朮與黃芪、党參、苡仁、茯苓、豬苓、大腹皮、葫蘆殼、車前子、商陸根等分配伍。「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白朮崇土製水,有保肝作用。代謝綜合征:白朮用30~60克。與茵陳、澤瀉、生蒲黃、茶樹根等配伍。「脾氣散精」「脾主運化」,治療脾不能散精緻水濕、痰飲、瘀血等。治療大便秘結:用生白朮30~90克。病案舉例:陳某,男,57歲,於2012年12月13日初診。主訴:腹脹2月伴尿少肢腫。現病史:乙肝肝硬化病史,近2月來出現尿少、泡沫尿伴腹脹,入住某三甲醫院,診斷乙肝後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期、腹水形成,腎病綜合征,因患者系病毒複製以及肝功能失代償,故未使用激素,對症處理,癥狀穩定出院。刻診患者自覺腹脹,飲食無味,疲勞,尿少。現每周2次靜滴白蛋白,口服速尿片2粒半,一日3次,安體舒通5粒,一日3次。既往史:高血壓,乙肝後肝硬化病史,2011年脾切除。體格檢查:神清,面色蒼黃,腹部膨隆,按之硬滿,雙下肢腫脹,按之凹陷,舌質淡紅苔薄,邊有齒痕,脈弦滑,舌下瘀斑。輔助檢查:2012年12月12日肝腎功能:白蛋白24克/升,球蛋白33.7克/升。中醫診斷:臌脹(肝病血虛,脾病失運,連及腎臟,水濕積聚)。西醫診斷:乙肝後肝硬化失代償期、腎病綜合征。治法:「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宜重劑健脾行氣利水,分消中滿。方葯:炒白朮60克,豬茯苓各15克,澤瀉15克,商陸根12克,苡仁30克,車前子30克(包),腹水草30克,大腹皮15克,葫蘆殼30克,川朴9克。7劑,水煎服,日1劑。囑記24小時尿量,並每日清晨空腹測腹圍。複診(2012年12月20日):尿量較前略增多,24小時尿量900毫升,腹脹略輕,微微發熱,胃納差,口乾,大便每日一次,質干,無腹痛,舌質紅,苔白膩,脈細。24小時尿蛋白7867.5毫克。治法:健脾利水分消中滿,咸寒軟堅散結,利尿消腫。方葯:炒白朮60克,大腹皮30克,葫蘆殼30克,豬茯苓各30克,桑白皮15克,茵陳30克,商陸根15克,桂枝9克,烏葯9克,車前子30克(包),螻蛄9克,將軍干6克。7劑,水煎服,日1劑。七診(2013年3月7日):口乾,胃納正常,食後無腹脹。右脈弦,舌質嫩紅,苔薄。2013年2月28日查24小時尿蛋白1714毫克,尿微量蛋白916毫克,尿量1730毫升。治法:健脾利水兼以養陰。方葯:炒白朮60克,豬茯苓各15克,腹水草30克,僵蠶12克,葫蘆殼15克,金蟬花15克,山萸肉12克,枸杞12克,大腹皮15克,玉米須20克,米仁根30克,將軍干6克,蘇葉12克,川斷15克,党參15克,枳殼12克。14劑,水煎服,日1劑。隨訪(2015年8月):前後治療至今已2年余,腹水未再出現,利尿劑已停,自我感覺良好,小便正常,肝腎功能指標均正常,唯有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仍然較高,目前正在進一步治療觀察之中。(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0533-7538787)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推薦閱讀:

網路營銷,市場營銷學習的網站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六十四集)
八字命理學習筆記簡潔18條
跳出讀書的「低水平勤奮」陷阱
如何開始一件新的事情?

TAG:學習 |